郑和下西洋(3)郑和航海图

合集下载

《郑和远航》PPT课件

《郑和远航》PPT课件
规模大 (人多、船多)
战船
粮船
水船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 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 高举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郑和的( 自信、威武)
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 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友好交往
自由朗读4小节,用 笔划一划,看看郑和是 怎样与别国进行友好交 往的?
11郑和远航
1、本篇课文写郑和什么时候远航? 2、从哪里出发?经过哪些地方?到哪里去? 3、他带了哪些人、哪些物远航的?
4、远航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如 何克服的?
5、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刘家港
古里
郑和宝船模型
战船
粮船
水船
郑和宝船的舵
郑和宝船使用的铁锚
生字词学习
桅 魁 炫瓷 珊
A、这些船大,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可以乘 1000多人;
B、船上有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 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
C、船上满载着瓷器、丝绸等。
每艘宝船长约148米,宽约60米,有十多层 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 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 驶。
运用了( 列数据 )说明方法
从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 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 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 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 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 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 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
郑和远航
当人们看 到如此精 美的东西 时,想象 下,人们 都会说些 什么?
战胜凶险
阅读第5小节,思考 他们遇到了哪些凶险? 又是怎样克服的?

郑和下西洋资料

郑和下西洋资料

郑和下西洋资料◆一、基础资料中文名:郑和曾用名:本姓马,小字三保民族:回族出生地:云南昆阳朝代:明朝出生日期:明洪武四年1371年逝世日期:宣德八年1433年职业: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信仰:伊斯兰教主要成就:郑和下西洋活动评价: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说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中国人的伟大海上航行”◆二、郑和的光辉事迹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朝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曾七次下西洋,到达西南太平洋、南亚、印度洋、东非等地,历经30余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据《明史》记载,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率领大小船舶200 余艘,官兵27800余人,其中大型宝船62艘,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设有九桅十二帆,最远航线达6000海里以上,绘制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图.郑和船队,规模之宏大,人数之众多,组织之严密,是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郑和下西洋线路图郑和下西洋宝船模型◆三、郑和七下西洋想想有哪些困难,如果是你,你怎么解决(1)气候不定,随时面对海上的大风大浪(有偏离航向、触礁、搁浅的危险)。

(2)距离遥远(郑和去往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的诸国与中国距离遥远,最近的占城(越)、暹罗(泰国)和真腊(柬埔寨)诸国距离近者数百、乃至上千公里,远者如东非诸国则上万公里。

)(3)到达新的地区会有语言问题交流障碍(4)管理船队人员(郑和船队的人员,每次都超过万人,最多时达二万七千八百人,这么多人的粮食、淡水、菜蔬、穿戴用度等一应物资,一天的消耗量都非常惊人。

何况他们要在海上航行十几天、几十天才能达到一处靠岸地补充给养,仅此一项开支就非常庞大,做到保证供应是非常困难的。

)(5)此外他们还要面对海盗的骚扰和袭击等。

✧小趣闻1、郑和小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乘着大船,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方。

每逢他们归来,小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

那些新奇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啊!可是他不太小,驾驶不了大船,他就经常做些小船玩。

郑和下西洋历史资料

郑和下西洋历史资料

郑和下西洋历史资料郑和七下西洋纵全局图:郑和,郑和本姓马,回族。

祖父和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郑和自幼受家庭探险精神熏陶。

以后在一次混乱中,郑和被抓入宫中作了宦官。

靖难之役里,翻开宫门,辅助朱棣,率大军攻入皇宫,颠覆了朱允炆政权。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赐他郑姓,人称三宝太监。

为了增强同国内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差遣郑和下西洋。

1405 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从刘家港浩浩大荡地出发。

郑和下西洋,船队抵达占城时,占城国王骑着大象,带领臣民敲鼓奏乐相迎。

我国人民有很多到南洋去的,他们大多是东南沿海各省的贫困农民、手工业者及商人。

下西洋后,华侨的人数多了。

在爪哇有个地方,原是一片沙岸,以后上千家的华侨去那边经营后,变为了沃壤良田;当地人也到那边经商,于是那边渐渐繁华起来,后更名新村,至明朝后期,到那边的华侨也有两三万人。

在菲律宾的吕宋岛,本来那边也很穷,以后郑和下西洋,三四万的华侨也迁徙到那边,把中国的先进技术都传到了吕宋,让吕宋和明朝的文化得以互相流传。

那时吕宋的人们,本来用蕉叶做食器,华侨把中国的瓷器带到吕宋后,吕宋的人们才开始用瓷器吃饭、饮水。

进而使得吕宋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起来。

听说,那时爪哇的市场上,还用着明朝的钱币。

郑和下西洋,抵达满剌加,同满剌加进行贸易活动和经济沟通,和满剌加结下了深沉的友情。

满剌加的国王、王后先后到达 1南京、北京,随行人数达五百多人。

明成祖还盛情招待,赠予很多礼物,并把他们的礼物陈设在文华殿里。

那时,南洋的浡泥、苏禄等国王、王后也先后到达南京和北京,他们有的随行航员达五百多人。

明成祖浓情招待,并赠予很多礼物给他们,将他们的礼物陈设在文华殿内,舍不得用。

有好多外国使团都是伴同郑和船队来访的,并且跟从郑和船队归国。

在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到过三宝垄,还在河边扎营。

随之而来的华侨,定居在郑和扎营的地方,称那边为“三宝洞” 。

当时居民向三宝洞迁徙的愈来愈多,渐渐形成兴盛的海港商业城市。

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与历史源流_辛元欧

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与历史源流_辛元欧

船史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与历史源流上海交通大学 辛元欧提 要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本文以历史观点阐述了郑和下西洋对有关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以及当时中国造船与航海的杰出成就,还对中国较之西方海洋国家率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远洋的历史事实及其原因进行剖析,并对中国明清封建王朝放弃海洋的后果进行了反思。

重温历史,传承中华民族的开海传统,以期振兴中国的海洋事业。

关键词:航海 郑和下西洋 重大意义 历史源流图1 郑和下西洋航海图作者简介:辛元欧,男,教授。

1937年生,1960年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系毕业,长期从事船舶性能研究及船史研究等工作。

2005年7月11日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日。

全球华人早在20世纪末已开始酝酿和组织各种型式的纪念活动,企盼着这一节日的早日到来。

作者根据长期研究,在本文中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时代中国的造船和航海业盛况及其历史渊源进行剖析,以期阐明中华民族的开海意识由来已久,造船实力曾达历史高峰,反思历史以创造现今业绩。

1 远程航海的千古绝唱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先后统率由百余艘远洋帆船和27000多名船员和官兵组成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在茫茫的印度洋上“维绡挂席,际天而行”,“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沦溟十万余里”,足迹遍及亚非三十余国(见图1),这是人类第一次大规模走向远洋的空前壮举。

其航海规模之大,船只和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足迹之广,向为世人所称颂,堪称世界远洋航海的千古绝唱。

郑和下西洋率先吹响了人类成批走向远洋的号角,继而遂有10年后葡萄牙航海家亨利王子的航海活动(1415-1460),87年后哥伦布沿大西洋环球西航到达美洲(1492),93年后达·伽马绕好望角东航抵达印度(1498),114年后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1519-1522),于是就把东西方连在一起了。

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

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
“耀兵异域,示中国之富强.” ——《明史·郑和传》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 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 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 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找的第一件 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 民族国家的产生》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有:
宣扬国威; 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 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还有一种观点是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

第三部分(12~20),写胡良不听父亲的劝告在外另开分店,但终究被人品出了味道的不同,生意以失败告终,又回到老胡的身边;第四部分(21~23),写老胡在临终前对胡良在生意上的满意和嘱托。 本阅读第(2)题是阅读的典型题,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方法:分析某一句话 (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1、结构方面要看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句子(段落)在开头的作用:(1)开篇点题;(2)设置悬念,引起下文;(3)总领全文.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1)埋伏笔;(2)承上启下;(3)照应上文;(4)为下文 作铺垫.句子(段落)在结尾的作用:(1)总结全文;(2)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2、句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尤其注意结尾的抒情议论句还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 一般分析句子(段落)的作用,要把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 (2017宁夏)(三)(14分) 乡宴 (1)停刀落箸,乡宴至美。 (2)在我的老家,管做乡宴的厨师叫“大师傅”,平日里,他们与土地为伍,与粮食蔬菜相伴,并无异于常人之处。只有在喜事场上,他们才被主家以 “天地君亲师”中的“师”称呼,身份便有了些许特殊。 (3)只见“大师傅”马步扎得稳当,一只炒锅盈握在手,翻炒之间尽显如虹气势,“砧板”和“传菜”臂助左右,不敢怠慢。或许,他们不知“八珍”是何烹饪之术,更叫不出几道“满汉全席”中的菜品名号,不论是批切锲斩,还是 煎炒烹炸,全靠代代传续,耳濡目染,他们用娴熟的烹饪技艺制作出富有地方风味的菜肴,灵趣中透出憨鲁,粗粝中带着精细,一如他们性情的折射。 (4)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一名做乡宴的“大师傅”,我们村也有,是我的伯祖父,也就是我的大爷。二堂哥建春结婚的时候,那十六桌酒席 宴就出自他老人家之手。他是长辈,本应到外村请“大师傅”来伺厨的,他不允,说还是由自己做才放心。家人拗不过他,只好答应。 (5)随着建春哥婚期的临近,我似乎闻到了那股浓浓的菜香。 (6)大爷常说,做宴席讲究五个字:质、色、香、味、器,缺一不可。对于食材的质,大爷 向来很在意。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做一方宴,要想做出亲近唇齿的味道,就不能忽视本地食材,因为它们接了我们脚下的地气,还有渗入我们肌体的水气。 (7)按照本地风俗,不管谁家办喜事,本家族人和左邻右舍都要去帮忙。炉灶锅台,杯碟碗筷,刷得纤尘不染,干货菜蔬, 鸡鸭鱼肉,逐一备齐。大爷并不急于过油、走红,而是先吊了一锅清汤。照他的话说,这叫“唱戏的腔,厨师的汤”。厨师没了清汤,做出的菜肴就没有底味,不论是烧、扒,还是炖、焖、煨、汆、涮、烩、熬,味道再好,终究是浮着的。为人处世亦是如此,没了人味,表面功夫做得再好, 也只不过是浮夸之辈。 (8)炉膛中,松柴毕毕剥剥地燃烧着,酱锅里的汤汁上下翻涌,锅底箅丝上的肉慢慢红润起来。大爷一声令下,大家抖擞起精神,火速“备宴”。搅动鸡蛋的嘚嘚声,切葱姜末发出的唰唰声,“粗斩细剁”肋条肉形成的马蹄声,给鲤鱼、光鸡过油响起的噼里啪啦 声……各种声音融汇在一起,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小院子的花花草草也被这气氛所感染,欢快地摇曳着。 (9)薄暮时分,“备宴”收尾,建春哥和伯父送来糖茶,表示感谢。大家围坐在八仙桌旁,讲古说今,大爷话不多,深邃的眼神让人捉摸不透。晚九点左右,大家散去,大爷斜躺在连 椅上,不一会儿就响起了沉重混沌的鼾声。 (10)第二天,阳光灿烂,天气晴好。唢呐声声,鞭炮齐鸣。建春哥迎来了堂嫂。他们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炸开花的呛味,非常好闻。另一头,大爷将两碗宽心面下好了,由本家嫂子用红漆木盘端给两位新人。宽心面, 嫩香腆润,每碗一整根,代表一心一意,蕴含美好的寄托。这时,“传菜”的伙计捎话过来,客人已经遵照安排入座,大爷将手勺一挥,宣布开席! (11)宴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从天刚破晓到日上中天,大爷在“砧板”的配合下,忙而不乱,一口炒锅在手,或翻或转,动作流畅自然。做 完最后一道“四喜丸子”,他长舒一口气,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脸膛泛红,让人感觉很温暖。 (12)送走宾客,伯父安排大家会餐,再次表示感谢。我又尝到了大爷的手艺。大爷多喝了两盅,他说,他记不清做过多少次乡宴了,但这次喜宴是他做得最满意的一次。大家打趣他,说他之前 故意留了一手。他摆摆手说,每次都很用心,但这次感觉不一样,至于啥感觉,一时半会说不清。 (13)许多年过后,我结婚了,“大师傅”是从外庄请来的,因为大爷再也不能做喜宴了,或者说,我永远没有机会品尝他做的菜了。我陪客人入座,一道道菜端上餐桌,菜品用了很多新式调 料,客人推杯换盏,赞不绝口,我却停了一下筷子,忆起大爷,还有他做的乡宴。 (14)那滋味,那么美,是浓浓的亲情,是家的味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9.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看法。(2分) 答: 20.与第③段“只见‘大师傅’马步扎得稳当,一只炒锅盈握在手, 翻炒之间尽显如虹气势”相照应的句子是? ?。(2分) 21.理解第⑦段“为人处世亦是如此,没了人味,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也只不过是浮夸之辈”这个句子的含义。(2分) 答:? 2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2分) 答:? 23 .简要分析第?段画线句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作用。 (2分) 答: 24.文章结尾段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答: 25.文章的题目是“乡宴”,开篇却从做乡宴的“大师傅”写起,这离题吗?请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2分) 答: 代谢:(三)(14分) 19.(2分)开篇点题,揭示文章的内容;统领全篇;奠定全文感情的基调;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 20.(2分)一口炒锅在手,或翻或转,动作流畅自然。 21.(2分)为人处世如做乡宴,注重本色底味;做人要有人味,一个人如果只注重做表面功夫,他只能是一个浮夸的人。(意思接近即可) 22.(2分)排比、比喻。赏析点:婚宴“备宴”时的热闹、欢快景象;喜宴菜品的丰盛;厨师精湛、 娴熟的烹饪技艺。 23. (2分)神态、肖像描写;满意、放松的心理;大爷的辛劳。 24.(2分)不能。因为结尾段揭示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乡村喜宴的美,照应文章的开头;总结全文,升华主题。(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25.(2分)不离题。开篇大量的内容写做乡宴的“大师傅”,为下文写大 爷做乡宴做铺垫;使文章内容更充实,突出主题。 (2017四川广安)(14分)记叙文阅读 大 风 莫 言 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击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割草技术高,割下 来的草干净,不拖泥带水。 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剖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 一天。堤顶是一条灰白的小路,路的两边长满野草,行人的脚压适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 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 田野里根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 一匹马踏破了铁 甲连环 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 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 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 雄…… 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他带着我善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快,牲口也爱吃。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我捉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看我怎么 割。”爷爷示范给我看。他并不认真教我,比画了几下子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 【不知何时,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大堤弯弯曲曲,刚走出 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竟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了起来,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成 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么” “风。” 爷爷淡波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我们 钻进了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 起来,小车在哆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起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 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粱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 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选自《萌芽》,有删改) 15、用一句话概括“【 】”之间文字的主要内容。 16、结合短文,概括说说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17、结合语境,体会作者写爷爷哼“歌子”的作用。 18、“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 在车粱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版图的奠定 练习-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版图的奠定 练习-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版图的奠定练习一、选择题1.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朱棣敕谕,“四方海外诸藩王及头目人等: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

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若有掳诚来朝,咸锡皆赏。

故兹敕谕,悉使闻知”。

这表明明政府( )A.固守宗藩体制B.扩展海洋的政治愿望C.强化海禁政策D.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2.隆庆五年(1571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封贡互市。

互市时,明朝必派遣僧人赐以经像,并讲解经义,蒙古各部贵族“倾听赞叹,临行哀恋不忍别,厚加馈赠而返”。

这反映了( )A.蒙汉之间交流方式多元B.佛教成为蒙汉文化纽带C.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D.明朝实现边境长治久安3.康熙帝在对待台湾问题时曾郑重承诺:“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

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

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

”据此可见当时康熙帝对台湾问题的态度是( )A.不允许台湾以任何形式独立B.强化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统治C.促进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D.推动剃发在台湾地区执行4.清朝将南海诸岛列入水师的巡查范围。

康熙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1710—1712),广东水师副将吴升率水师巡视西沙群岛,“自琼崖,历铜鼓,经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视,地方宁谧”。

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为康熙收复台湾奠定了坚实基础B.维持了东亚诸国与清朝的朝贡关系C.反映出清政府大力扶持海上贸易D.表明了清政府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5. 18世纪前期,清廷在册封西藏佛教格鲁派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基础上,增设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后来又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

其用意在于( ) A.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B.明确和落实政府的地方管辖权C.防范欧美列强的殖民扩张D.仿照明朝制度以强化封建管理6.清朝在征服蒙古各部的过程中,根据八旗制度的组织原则,结合蒙古原有的社会制度,建立了盟旗制度,任命旗长、盟长;在西藏扶持黄教,册封达赖和班禅,任命驻藏大臣,共管西藏。

综合探究六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 课件(23张PPT)

综合探究六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 课件(23张PPT)

知识记忆
内容
不同 点
开始时间 目的
性质 规模
影响
共同点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航海
1405年
1492年
宣扬国威,发展与海商业利益 利益驱动、暴力掠夺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 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 的友好关系,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 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 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B.玄奘 C.迪亚士
D.郑和
练一练
有学者认为,“它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
事件之一,它使真正的世界性联系成为可
能。世界走向一体,正是从这时开始的。
”美洲大陆被发现就是在这一时期,发现
者是( A )
A.哥伦布 B.麦哲伦
C.迪亚士
二、航海的影响
2.哥伦布航 海的影响
(3)不同的评价:
①欧洲人认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使落 后的美洲走向文明,是一个功臣。 ②印第安人认为,哥伦布把欧洲的强盗带到了美洲,破坏了他们的文 化,掠夺了他们的财富,是一个恶魔。
拓展提升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1)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进行这样 的远航;统治者的支持;政治的稳定。 (2)先进的航海手段与工具:应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 拥有罗盘针、航海图和大海船。 (3)合适的人选:郑和具备出使西洋的条件。
二、航海的影响
1.郑和下西 洋的影响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 各国的友好关系,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 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航海的影响
2.哥伦布航 海的影响
1492年到1502年间,哥伦布 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先后 4次出海远航,开辟了横渡 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在帕 里亚湾南岸首次登上美洲大 陆,成为了名垂青史的航海 家。

中西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

中西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光辉印记海洋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袤的海洋国土,既是东亚的大陆国家,又是太平洋西岸的海洋国家,是一个海洋大国,也曾经是一个海洋强国。

中华文明是大陆和海洋共同孕育出的世界最古老的伟大文明之一,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和开拓进取精神,铸就了古代中国处于世界前列的辉煌航海业绩和海洋外交成就,并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以强盛的综合国力为后盾,明太宗永乐皇帝派遣郑和下西洋。

郑和统率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持续28年之久(1405-1433年),风帆高挂,百舸争流,远航南海至印度洋周边30多个国家和地区,标志着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水平发展到巅峰,推动海上丝绸之路达于鼎盛,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郑和下西洋的核心地理概念“西洋”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是哪里?这是认识郑和下西洋的基本问题,也是我们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基本路线及其所到的国家和地区的关键。

根据随郑和下西洋的亲历者所撰写的三部书(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巩珍《西洋番国志》),我们可以得知明朝初年明朝人理念中的“西洋”,一开始是有特指的。

在跟随郑和亲历下西洋的“通事”(即翻译)马欢笔下,当时明朝人所认识的“西洋”,具体所指是“那没黎洋”,也就是今天称为印度洋的海域。

马欢记述“西洋”名为“那没黎洋”:在南浡里国西北海中有—座大平顶高山,名帽山,山以西的大海是西洋,名那没黎洋。

南浡里国是处于今天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的一个古国,其西部正是浩瀚的印度洋。

当然,明朝当时没有印度洋的概念,印度洋之名在现代才出现。

“那没黎”是“南浡里”Lambri或Lamuri的对音,帽山是今天苏门答腊岛西北海上的韦岛。

因此,“那没黎洋”的地理方位明确,即今印度洋。

郑和下西洋使得“西洋”一词凸显,此后广泛流行于明代社会,并有了狭义和广义的区别。

狭义的“西洋”,是郑和下西洋所到的印度洋,包括孟加拉湾、波斯湾、阿拉伯半岛、西非红海和东非一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和航海图》详解
央视国际 (2005年06月16日 10:36)
《郑和航海图》原名是《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因其名冗长,后人简称为《郑和航海图》。

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序一页,图面二十页,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页。

该图是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海成就之一。

它是在继承前人航海经验的基础上,以郑和船队的远航实践为依据,经过整理加工而绘制的。

这本图集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

(一)《郑和航海图》的主要内容
图上所绘基本航线以南京为起点,沿江而下,出海后沿海岸南下,沿中南半岛、马来半岛海岸,穿越马六甲海峡,经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到达溜山国(今马尔代夫)。

由此分为两条航线,一条横渡印度洋到非洲东岸;另一条从溜山国横渡阿拉伯到忽鲁谟斯。

图中对山岳、岛屿、桥梁、寺院,城市等物标,是采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立体写景形式绘制的,形象直观,易于航行中辨认。

对主要国家和州、县、卫、所、巡司等则用方框标出,以示其重要。

图上共绘记530多个记名,包括了亚非海岸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往返航线各50多条,航线旁所标注的针路、更数等导航定位数据,更有实用价值。

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海船的远航经验甚为丰富,航海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

(二)《郑和航海图》的特点
1、突出了与航行有关的要素该图是写景式的海图,又是属于针路图系统,专供航海之用,故其本身又突出航海图的特征。

表现在该图的内容要素都是为了航海的需要。

一是突出标明航行的针路(航向)和更数(航程);二是为了定位导航的需要,将显著目标均画成对景图,以便于识别、定位。

三是用文字说明转向点的位置和测深定位的水深数,以及注明牵星数据。

这些都是保证安全航行的基本要素。

2、不同图幅体现了不同的航行需要。

如自南京到太仓的一段航区,系内河航行,需沿河道而不断改变航向,因此图上不注明针路、更数。

由于主要是根据两岸物标进行定位和导航,所以图上对两岸的地形、地物描绘得特别详细。

又如自太仓至苏门答剌以至印度半岛的东西海岸,主要是沿岸和近海航行,除用罗经导航外,并以山头、岛屿为目标、因此图上绘有显著山峰和地物,并在主要航线上注记针位、更数的说明,以保证航行安全。

自溜山国至忽鲁谟斯的航线,因是远洋航行,图幅除注明基本针路外,还加注了牵星数据,便于利用天文导航。

3、图幅配置以航线为中心《郑和航海图》上的方位不是以上北下南绘制的,而是突出以航线为主,整个航线是从右向左连贯的,由于这些线原来的向位是不同的,因此图幅的方位亦随之而异。

如南京至太仓航线,原是自西向东,而图上绘成从右至左,图幅方位就成为右西左东,上南下北;又如出长江口后沿大陆海岸的航线基本是由北向南,但图上的航线还是由右而左绘出,所以图幅方位又成为右北左南,上西下东。

这样绘制的航海图,其图幅方位虽不统一,但却便于在航行中使用。

(三)对《郑和航海图》的评价及其影响
根据当时的制图技术水平,该图不可能按数学投影方法和经纬坐标以及一定的比例尽绘制,而是以航海的实用性为特点,突出导航、定位所需的基本要素,
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该图集除指导当时和以后的古代航海具有重要意义,还对后人研究中国古代航海史和亚非航线的开辟,起到重要作用。

现代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此外,马尔德(Mulder)最近还从领航员的角度研究了这些资料。

在这些图上遇有海岛的地方,一般都绘有外线和内线,有时还为往程和返程分别画出了供选择的航线。

""误差一般不超过5。

,这对于1425年的舵工来说,可以认为是极好的了,"③这就是从实际验证中对该图得出的科学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