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

合集下载

四大书院记忆口诀

四大书院记忆口诀

四大书院记忆口诀
摘要:
1.四大书院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2.记忆口诀的内容和意义
3.四大书院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4.记忆口诀对四大书院的概括和传承
正文:
四大书院,指的是我国古代的四所著名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

它们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记忆口诀,是一种帮助人们记忆事物的方法,通常采用韵律、节奏和形象的比喻,使记忆过程变得轻松愉快。

在四大书院的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经典的记忆口诀,它们不仅帮助人们记忆四大书院的名字和特点,还承载了四大书院的文化和精神。

首先,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庐山,是我国古代书院的代表之一。

它的名字来源于一个传说:一位学者在山洞中看到一只白鹿,于是决定在此地建立书院。

白鹿洞书院的记忆口诀是:“白鹿洞中,书香满山谷。


其次,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我国南方最大的古代书院。

它的名字来源于岳麓山,书院建立在山脚下。

岳麓书院的记忆口诀是:“岳麓书院,千年学府。


再次,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古代书院。

它的名字来源于嵩山,书院建立在山脚下。

嵩阳书院的记忆口诀是:“嵩阳书院,儒家
圣地。


最后,应天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是我国古代书院的重要代表。

它的名字来源于应天府,书院建立在府城内。

应天书院的记忆口诀是:“应天书院,天下英才。


这些记忆口诀不仅概括了四大书院的特点,还传承了四大书院的文化和精神。

四大书院 校训

四大书院 校训

四大书院校训
四大书院指的是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嵩阳书院,它们的校训分别是:
1. 应天书院的校训是“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词为锋,则浮云我决,良玉我切。

” 这是范仲淹在执掌应天书院时所作的《南京书院题名记》,足见当年应天书院的博雅学风和恢弘气势。

2. 岳麓书院的校训是“实事求是、敢为人先”。

3. 白鹿洞书院的校训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五条教规。

4. 嵩阳书院的校训是二程的理学思想。

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

这四大书院的校训都反映了各自独特的学术氛围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教育、崇尚道德、尊重知识的精神。

嵩阳书院的故事

嵩阳书院的故事

嵩阳书院的故事嵩阳书院,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嵩阳镇,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书院。

自宋代开始,它就成为了当地的学府,为无数学子提供了学习与成长的机会。

接下来,我将为你讲述一段嵩阳书院的故事。

嵩阳书院建筑庄严宏伟,门前种植着郁郁葱葱的柳树,迎风招展。

进入书院的大门,一座小桥横跨着清澈的溪流。

桥上栏杆上树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嵩阳书院》”四个大字。

石碑两侧是石狮,宛如守护者一般,注视着每一个走过的人。

走进书院,宽敞的庭院中有几个学生在盘腿坐着,专心致志地读书。

他们神情专注,仿佛世界中只有书本和自己,与周围的喧嚣毫无干扰。

这是书院赋予他们的力量,让他们沉静下来,抵御外界的诱惑。

书院的后院有一座宏伟的图书阁,里面陈列着浩如烟海的书籍。

书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经典著作,从古代的史书、哲学著作到当代的文学作品,应有尽有。

学子们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随时拿起一本书,阅读和学习。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李明的少年。

李明家境贫寒,但他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通过勤奋努力,他顺利进入了嵩阳书院,成为了一名书院学子。

对于李明来说,进入书院并不只是为了接受优质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他能够追寻自己心中火热的梦想。

在书院的相处中,李明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

他们互相鼓励、共同成长,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

每当大家遇到困难时,他们总能够相互支持,共同寻求解决方法。

在他们的陪伴下,李明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学生。

嵩阳书院不仅注重学术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书院每年都会举办一次文化艺术节,届时,学子们可以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才艺。

有的人会演奏古琴,有的人会书写优美的诗歌,还有的人会用绘画表现自己的情感。

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李明对音乐情有独钟,他从小就对钢琴着迷。

然而,因为家庭的困难,他无法学习这门艺术。

在书院的舞台上,他可以随意弹奏琴键,释放出内心深处的情感。

他的琴声让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仿佛能够听到一种与生俱来的力量。

嵩阳书院历史知识

嵩阳书院历史知识

嵩阳书院历史知识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化教育机构,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脚下。

以下是有关嵩阳书院的历史知识:
1.创立:嵩阳书院创建于北宋太宗赵光义年间,可以追溯到公元1053年。

2.学院背景:嵩阳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一所官办书院,其创立与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学者范仲淹(字千里)有关。

范仲淹曾担任嵩阳书院的创办者和主要领导者。

他希望通过创立书院来推动儒家教育、传播文化,提升官员的政治素质。

3.地理位置:嵩阳书院位于嵩山脚下,河南嵩山是中国五岳之一,被誉为“中华之冈”。

这一地理位置使得嵩阳书院成为了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中心之一。

4.教育影响:嵩阳书院以儒学为主要教育内容,培养了大批官员和学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嵩阳书院被认为是北宋文化的重要代表。

5.历史事件:嵩阳书院曾多次被毁与重建。

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它曾受到政治风云的影响,例如在明朝朱元璋统治时期,曾被毁。

但嵩阳书院最终在明朝洪武帝朱元璋的支持下得以恢复,并且成为了一所重要的官方学府。

6.文化遗产:今天,嵩阳书院被列为中国文化遗产,成为古代中国文化教育的象征之一。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古代中国的建筑风格、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

7.文化庙会:每年都会在嵩阳书院举行各种文化庙会和传统文化活动,以纪念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这些庙会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文化
爱好者。

嵩阳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的学府,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儒家文化传统。

嵩阳书院状元桥的故事

嵩阳书院状元桥的故事

嵩阳书院状元桥的故事在咱们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有个地儿,提起来就让人心里头暖洋洋的,那就是嵩阳书院,还有它里头那座传奇的状元桥。

今儿,咱们就一块儿聊聊这桥背后的故事,用咱老百姓的话,把这段佳话给娓娓道来。

一说到嵩阳书院,嘿,那可是古代读书人心中的圣地,跟现在的高考状元村似的,走进去就觉着能沾上一身的书卷气。

书院依山傍水,环境清幽,最适合静下心来读书写字。

可要说这书院里头最吸引人的,还得数那座横跨小溪的状元桥。

一、状元桥的传说1.1 状元梦的起点相传啊,古时候有个穷书生,名叫李晨曦,家里穷得叮当响,但心气儿高,一心想着考状元,光宗耀祖。

每天天不亮,他就跑到嵩阳书院,借着微弱的晨光,在桥上诵读诗书。

这桥啊,就成了他梦想起航的地方,每当他站在桥上,望着远方的山峦,心里就充满了无限希望。

1.2 神秘的力量说来也怪,自打李晨曦开始天天在桥上读书,书院里的学子们纷纷效仿,都觉得这桥上有股子神秘的力量,能助人金榜题名。

慢慢地,这桥就被大伙儿称为“状元桥”了。

每到科举之年,桥上总是挤满了前来祈福的学子,他们或虔诚祈祷,或低声背诵,都希望这桥能给自己带来好运。

二、状元桥的风情2.1 四季变换的美景状元桥不仅承载着学子的梦想,还见证着四季的更迭。

春天,桥边野花烂漫,溪水潺潺,学子们在花香中晨读,别有一番风味;夏天,绿树成荫,桥下凉风习习,是避暑的好地方;秋天,枫叶如火,落叶铺满桥面,每一步都踏出了诗意;冬天,白雪覆盖,桥面银装素裹,更添了几分静谧与庄严。

2.2 人来人往的热闹除了学子,状元桥还是乡亲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每逢节假日,桥上总能看到大人小孩嬉戏的身影,欢声笑语不断。

老人们喜欢坐在桥边晒太阳,聊着家长里短;小孩子们则喜欢在桥下捉鱼摸虾,享受着童年的乐趣。

这桥啊,就这样静静地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承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

三、状元桥的传承3.1 文化的延续如今,虽然科举制度早已成为历史,但状元桥的精神却一直在传承。

嵩阳书院—搜狗百科

嵩阳书院—搜狗百科

嵩阳书院 书院是 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在 中国古代教育史 上占有重要而又独特的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是书院中的佼佼者,对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造就人才发挥了重要的 教育作用 。

历史上嵩阳书院以理学著称于世,以文化 赡富,文物奇特名扬古今。

嵩山地区自古就是儒家学派活动的重要地区,这里有嵩阳书院、颍谷 书院、少室书院、南城书院、存古书院,其中最显赫的为嵩阳书院。

“书院嵩高景最清, 石幢 犹记故宫名。

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

初来岂得无言别, 汉柏阴中句 偶成 。

”嵩阳书院在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场所,但时间最长最有名气的是作为儒教圣地。

嵩阳书院初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为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僧待多达数百人。

隋大业年间(605—618年),更名为嵩阳观,为道教活动场所。

唐弘道元年( 公元683年 )高宗李治游嵩山时,闭为行宫,名曰“ 奉天宫”。

五代周时(公元951-960年),改为太乙书院。

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名为嵩阳书院,此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

宋初,国内太平,文风四起,儒生经五代久乱之后,都喜欢在山林中找个安静的地方聚众讲学。

登封是尧、舜、禹、 周公等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据记载,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 范仲淹 、 司马光 、 程颢 、程颐 、 杨时 、 朱熹 、李纲、 范纯仁 等二十四人,司马光的巨著 《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 崇福宫 完成的。

号称“ 二程 ”的程颐、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

名儒景冬,曾就读于嵩阳书院,中进士后,曾九任御史。

从此嵩阳书院成为北宋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

嵩阳书院是 宋代理学 的发源地之一,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司马光、范仲淹曾在嵩阳书院讲学,且司马光巨著《资治通鉴》的一部分是在嵩阳书院撰写。

明末书院毁于兵火,历经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时期,学田1750多亩,生徒达数百人,藏书达2000多册如 《朱子全书》、《性理精义》、《日讲四书》 九经 等。

嵩阳书院景区介绍-嵩阳书院景点PPT(经典版)

嵩阳书院景区介绍-嵩阳书院景点PPT(经典版)

4
旅游攻略
门票
80.2-1.5米儿童半票;60 岁以上老人及残疾人凭有效证件购买半票,现 役军人、军队离、退休人员免票
开放时间
春夏 8:00——18:30 秋冬 8:00——18:00
交通信息
在登封市乘2路、6路公交车到终点站下车即 到,约10分钟车程。 地理位置: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 市区北3千米峻极峰下。
新中国成立后,嵩阳书院经全面整修,曾作为登封师范 学校、中共登封县委党校、登封县教师进修学校校址。
3
主要景点
主要景点
大门 先圣殿
仪门 讲堂
大门
大门亦称山门,由登封县知县叶封于清康熙十三年 (1677年)主持重建。清乾隆四年(1739年),登封 县知县施奕簪主持重修。1982年,文物部门维修时, 复原了双狮门墩、板门、隔墙上部的木隔扇。
仪门
嵩阳书院仪门为牌坊式建筑,上书“高山仰止”四字, 设置仪门旨在提醒学子注意言行举止、不要失礼。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原出于《诗经·小雅·车辖 》。 高山, 比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原意为大路,比喻行 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 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先圣殿
先圣殿在二门之后,为一座硬山卷棚式三开间建筑。 殿门额横匾“先圣殿”三个金字。门联为:“至圣无域浑 天下;盛极有范垂人间”。殿内中央供奉圣先师孔子 站像,左右两侧为颜子、子思、曾子、孟子四大贤人 线刻图像。西墙为孔子弟子72贤人传略和12先哲画像。
文物价值
嵩阳书院建筑为清代规制,建筑保留完整,保存了传统书院的建筑格调,建筑选址、布局和形式兼备公共建筑和民居建 筑特色。书院教育制度于清朝末年被废止,嵩阳书院作为这种已经消失的制度的文化载体,对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 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都有重要作用。作为历史纪念碑,其对于现代教育文化的意义也是重大而深远的。 其建筑风格是

登封嵩阳书院简介

登封嵩阳书院简介

登封嵩阳书院简介
登封嵩阳书院简介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始建于北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之一。

现存建筑以明代建筑为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宋,现存建筑为明代至清朝时期所建。

曾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之一,为东南诸书院之首,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书院曾经是儒家教育的重要场所,汇集了当时的名儒名士,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化景观
嵩阳书院现存建筑群包括大门、天井、东西书房、山门、太和殿、东西厢房、钟鼓楼等建筑,以明代建筑风格为主,保存较为完整。

书院内部布局严谨,气势恢宏,石桥、玉井、石柱、古树等景观点缀其中。

嵩阳书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嵩阳书院,典故“程门立雪”的发生地
位于嵩山脚下的嵩阳书院始建于公元484年,它也与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一同称为宋代四大书院。

在我国古代,很多书院大多都属于民间办学,宋代时期书院没有受到政治势力的约束,学术可以自由的发展(反之,明代的书院除了教书之外,还和政治挂钩),以至迎来了我国文学历史上空前的繁荣。

甚至可以说没有书院就不可能出现宋代的儒学革命,宋代也被成为文人最幸福的一个朝代。

园中亭子里立着一块东魏天平二年刻的嵩阳寺伦统碑,嵩阳寺也是嵩阳书院的前身,碑中刻着一尊尊面貌不同的佛像,而碑文的记载中甚至可以感受到当年嵩阳寺中的香火鼎盛。

嵩阳书院中有很多的林木,这其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在汉武帝刘彻登上嵩山的时候,就曾经来过嵩阳书院游览。

他一进门,就看见一颗柏树身材高大,枝叶茂密,于是赞叹不已,便立马赐封它为“大将军”。

封完大将军,汉武帝一行人便朝院内走去,来到正中院的时候,迎面又看见一棵比“大将军”还要大几倍的柏树,汉武帝心中颇为懊悔,但已开了金口又无法更改,只得将这棵柏树封为“二将军”。

而到了内院以后,一颗更大的柏树立在了汉武帝的面前,汉武帝只好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加封这棵最大的柏树为“三将军”。

三颗受封的柏树因为汉武帝封的不合理,而心志各异,“三将军”恼羞成怒,一气之下枝萎叶枯,最终在明朝末年死掉了;“二将军”心中不服,气炸了心肺,树杆裂开了一个大窟窿;而“大将军”则高兴的笑弯了腰。

这遗存的两颗将军柏树也一直是这个样子生生不息的生长着,而汉武帝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下令禁止伐嵩山山区的林木。

从此民间流传下来了一段这样的民谣:“大封小来小封大,先入为主成笑话。

三将军恼怒自焚死,二将军不服肚气炸。

大将军笑倒墙头上,自觉有愧头低下。

是非颠倒两千载,金口玉言谁评价。


走过高高的台阶,跨过嵩阳书院的门槛,仿佛就听到了古代书生的朗朗读书声。

我们熟悉的“程门立雪”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程颢(hao)和程颐(yi)兄弟是宋代很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提高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绿的待遇,跑到了河南拜程颢为师,后来程颢死后,他仍然立志求学,虚心求教,便和他的好朋友游酢(zuò)又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当杨时在嵩阳书院见到程颐的时候,正巧遇上了老先生在坐着闭目养神。

这时候,天空已经开始下起了雪,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敬的
立在屋外,半天过后,程颐才慢慢睁开了眼睛,老先生看到杨时和游酢,非常吃惊,之间二人脚下的积雪已经有一尺多厚了,可这二人并没有厌倦和不耐烦的样子。

这个故事作为尊敬老师,诚恳求学的典范而影响至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