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文化“读”出来

合集下载

闽台福文化研究读后感

闽台福文化研究读后感

闽台福文化研究读后感《闽台福文化研究读后感》读完《闽台福文化研究》这本书,内心有不少的感触。

读到书中讲述闽台福文化在传统建筑中的体现时,我感觉十分新奇。

像是闽台一些古厝建筑上那些精美的雕刻、独特的布局,都蕴含着福文化的元素。

每一处雕梁画栋仿佛都在诉说着过去人们对福的追求与向往,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到福建老家,参观那些老房子的经历。

在那斑驳的墙壁和精致的门楣上,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所有的寓意,但那种承载着家族传承与幸福期许的氛围是能感受得到的。

特别触动我的是书里提到闽台福文化在民间习俗中的表现。

比如,各种节庆时的传统仪式。

像春节时候,闽台两地都会有一些独特的祈福活动,贴福字、放鞭炮驱逐厄运、一家人围坐吃团圆饭祈求幸福美满等。

这些习俗看起来普通,却是福文化深深扎根于民间生活的最好证明。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不仅仅是这些习俗本身,更是说明福文化就像丝线一样,把闽台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管岁月如何流转,这种文化的纽带从未断裂。

不过,在阅读过程中,也有让我疑惑的地方。

对于某些福文化元素在现代社会商业开发中的边界,书中没有过多阐述。

比如现在一些地方过度开发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使得一些福文化的内涵开始变味,这就是福文化在现代传承中面临的挑战,但这本书没有深入探讨相关对策,有些遗憾。

后来我明白了,这本书更多的是偏向于对闽台福文化传统内涵的挖掘和研究。

它给了我很多对文化继承这个概念新的启发。

原来福文化是这么丰富多彩,深入到闽台地区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我而言,未来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对于这种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合理传承和发展的研究。

也希望自己能在生活中努力践行福文化中的美好价值观,比如将家庭幸福的理念传递给身边更多的人。

而且如果有机会参与到保护福文化的工作中,那一定要好好保留它的原汁原味,同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让福文化能够继续代代相传。

书中还有关于福文化在语言方面体现的描写也很有趣。

很多闽南语和台湾方言中都有和福文化相关的用语,它们的存在从语言底层反映了福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悠久历史。

对闽都文化演讲的点评

对闽都文化演讲的点评

对闽都文化演讲的点评
闽都文化是指福建省首府福州的传统文化。

作为闽南文化的代表,闽都文化以其独特的历史、语言、音乐、建筑和饮食等方面的特色而闻名于世。

首先,在演讲中,可以介绍闽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起源。

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

可以讲述福州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闽都文化是如何从古代发展至今的。

其次,可以详细介绍闽都文化的语言特色。

闽南话是福州当地的方言,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音韵系统。

可以讲述一些闽南话的特点,如平声、入声的区别,以及一些常用的词汇和常见的习语。

此外,还可以介绍一些闽都文化的音乐特色。

闽南音乐是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旋律和节奏。

可以讲述一些闽南音乐的形式和风格,如潮州音乐、古曲、民间歌谣等。

同时,还可以介绍一些著名的闽南音乐家和乐器,如黄阿瑶和二胡等。

此外,闽都文化的建筑和饮食也是演讲的重要内容之一。

可以介绍福州的建筑特色,如闽南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如红墙白瓦的建筑外观,雕刻精美的木结构等。

同时,还可以介绍一些福州的特色小吃和美食,如闽菜、福州鱼丸等。

最后,在演讲中可以提到一些保护和传承闽都文化的努力。

如福州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展的文化保护和传承项目,如闽都文化节、闽南民俗展示等。

可以介绍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成果,以展示福州对于闽都文化的重视和努力。

总之,对于闽都文化演讲的点评应该包括对于历史背景、语言、音乐、建筑和饮食等方面的介绍和拓展。

通过全面深入地了解闽都文化,可以更好地传播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论明代福州三卫之设与闽都文化之建

论明代福州三卫之设与闽都文化之建
甲子 , 航 海侯 张赫卒 。 赫 , 凤 阳 临 淮 石 亭村 人 … … 洪 武 元 年 , 授 福 州卫指 挥使 ; 二 年 , 率 兵备倭 寇 于 海上 ; . 年 , 升 福 建 都 司 都 指 挥 同知 ; 六年 , 率舟 师巡 海上 , 遇倭寇,
追及 于琉 球 大 洋 中 , 杀戮甚 众, 获 其 弓 刀
设 福 建 行 省 。在 平 定 福 建 之 后 , 明 中 央 即在 此 设 置

批 卫所 , 以控 制 和 管 理 地 方 。 福 州 的 地 理 位 置 极
其重 要 , “ 西阻重 山 , 东带 沧溟 , 南望 交 、 广 ,北 睨 淮 、 浙 ,亦 东 南 一 都 会 也 ”E 2 ] , 故 明初 最 早 在福 州设 有福 州卫, 时 间应该 是在 洪武元 年 , 由航海 侯 张赫 担 任指
第3 4卷 第 4期
2 0 1 3 年 7月
闽江学 院学 报
J OUR NAL OF MI N J I A NG UNI V ERS I T Y
V o 1 . 3 4 No . 4
J u l y 2 0 1 3
论 明代 福 州 三 卫 之设 与 闽都 文 化 之建
书“ 闽都政 治 ” 部分时 , 深感 政 治 变迁 是 影 响 闽都 文
化 发 展 的重 要 因 素 , 准 确把 握 闽都 政 治 、 行政 、 军 事 和经 济等制 度 变迁 , 对 深入 分 析 与 挖 掘地 域 文 化 特 质无 疑是必 要 的 、 必 须 的 。福 建 都 司 和 福 州 三卫 建 置就 是这样 , 它们 对 闽都 文化颇 具深 远 的影 响 , 却 没 有 引起足 够 的关注 。
何乔远这里所讲的情况应该主要是福略统计三卫中仅存的右卫武职选簿中明确建布政司所属府州县中的州县军户的比例如果再查均参与过下西洋公干杀敌或厮杀有加上来源于全国各地的卫所军户各类军户的数量功升功得以代代世袭的有13位他们当中大多是更显得庞大了3可以说军户家庭组织及其社会由旗军这样低下的社会地位升到相对较高的阶生活理应成为闽都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闽都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特色(二)2024

闽都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特色(二)2024

闽都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特色(二)引言概述:闽都文化是指福建省作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化传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闽都文化的历史演进、文化特点、传统艺术、宗教文化和民俗风情五个方面展开探讨,以全面呈现闽都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特色。

正文:一、闽都文化的历史演进1. 史前时期的原始文化2. 漳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3. 古代闽越文化的交融和繁荣4. 闽南和闽北文化的分化及发展5. 近现代闽都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二、闽都文化的文化特点1. 多元文化的交汇2. 海洋意识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3. 家族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4. 文人雅士的文化繁荣5. 异域文化的融入与创新三、闽都文化的传统艺术1. 闽南木雕的技艺和艺术表现2. 闽南民间音乐的特点和发展3. 闽南瓷器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4. 闽南歌仔戏的起源和发展5. 闽南书法和绘画的独特风格四、闽都文化的宗教文化1. 福建佛教的历史渊源与特色2. 闽南道教的兴起和传承3. 福建民间信仰与神祇崇拜4. 基督教在闽都文化中的影响5. 共同信仰与宗教文化的和谐融合五、闽都文化的民俗风情1. 传统节日与民间庆典的举办2. 闽南民居和建筑的特点与价值3. 闽南特色的传统饮食文化4. 方言与文化认同的关系5. 闽南人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总结:闽都文化的形成发展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多元的文化特色。

多元文化的交汇、海洋意识和家族文化的融合、文人雅士的繁荣、传统艺术的精湛表现以及宗教文化与民俗风情的丰富多样都是闽都文化的重要特色。

通过深入研究和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闽都文化的独特魅力,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探索闽都文化的作文

探索闽都文化的作文

探索闽都文化的作文朋友们!今天咱就一起去探索探索那神秘又迷人的闽都文化。

闽都,也就是福州那旮旯,这地方的文化啊,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大箱子,一打开那是琳琅满目,啥都有。

先说说闽都的建筑吧。

三坊七巷那可是响当当的名片。

走在那古巷子里,就像穿越回了古代。

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滑溜溜的,两边的房子白墙青瓦,那马头墙就像一个个扬起的风帆,又像是古代建筑在比酷呢。

这些房子里啊,曾经住过好多名人雅士,他们在这儿谈诗论文,现在咱们走在这儿,仿佛还能听到他们的高谈阔论。

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似乎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就在想啊,说不定哪块石头下面还藏着古人写的小纸条呢,上面写着什么绝世好诗之类的。

再讲讲闽都的美食。

哟呵,那可真是能把人的舌头都给香掉。

佛跳墙,光听这名字就霸气得很。

这一道菜啊,就像是一场豪华的食材聚会,海参、鲍鱼、鱼翅等等名贵的食材都在一个锅里碰头了。

小火慢炖之后,那香味就像长了脚似的,直往人的鼻子里钻。

还有肉燕,那薄如纸的外皮包着鲜嫩的肉馅,咬一口,“嘎吱”一声,那口感就像在嘴里开了一场小派对。

我吃的时候就在想,这做肉燕的师傅是不是有什么魔法,能把这普通的肉和面粉变得这么好吃。

闽剧也是闽都文化里的一颗大明珠。

那些演员们穿着花花绿绿的戏服,在舞台上咿咿呀呀地唱着。

虽然咱一开始可能听不太懂他们在唱啥,但那腔调、那身段,就像有一种魔力。

我看闽剧的时候啊,就感觉自己像是坐在时光机里,回到了旧时光。

演员们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充满了韵味,感觉他们是在用全身在讲故事呢。

闽都的传统习俗也是超级有趣。

像拗九节,到了那一天,家家户户都煮拗九粥。

这粥可不得了,是用糯米、红枣、花生等好多东西煮成的,又甜又糯。

听说这粥还有个很感人的来历呢,是为了孝顺老人的。

这习俗就像是一条温暖的纽带,把一家人紧紧地连在一起。

还有端午节的时候,闽江两岸那是热闹非凡,龙舟竞渡。

一艘艘龙舟就像一条条蛟龙在江面上飞驰,鼓手在船头有节奏地敲着鼓,划手们喊着号子,齐心协力地向前冲。

闽都文化是福建闽文化研究反思

闽都文化是福建闽文化研究反思

闽都文化研究反思闽都文化即福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福州地处中国东南一隅,西北多山,东南濒海,其文化既与中华文化同根,又形成独具的特色。

闽都文化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它离不开中华大地,离不开闽都本身的地理和历史,也离不开周围的影响。

它的渊源主要来自古闽文化、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

海洋文化对闽都文化的影响是普遍而深刻的。

加上福州长期处于省会位置,既是全省人才的荟萃之地,又便于吸纳全省文化的精华。

福州文化在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闽都文化与中原文化不同。

中原文化是正统文化,根深蒂固,对外来文化有很强的同化能力。

而闽都文化是在土著的古闽文化发育尚未健全的时期,就接受了外来的越文化,而后.连续受到中原文化、海外文化的影响。

因此,有人说:它是以古闽和越文化为基础,以吴楚文化、中原文化为养分,并受到海外文化的催化,逐步地从孕育到成长,再到发展,直至成熟。

由此可见,它的多元性的特征较为明显。

这从上述闽都文化的渊源和发展中已作了详细的说明,这里就不赘述。

闽都文化的首要特点是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正如何绵山说的:“近代侯官文化(即福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如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与生俱来的使命感,渴望通过变革使祖国强大等。

”纵观闽都文化,其形象和精髓,可以引用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来概括。

闽都文化从古代发展至今,犹如滚滚长江奔流到宁沪平原,烟波万里,汹涌澎湃,形成一发而不可收之势。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闽都文化将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随着和平和发展这两大世界主流,汇入大海,吞吐吸纳,汪洋浩瀚,为祖国、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闽都文化对中国文化贡献综述

闽都文化对中国文化贡献综述

闽都文化对中国文化贡献综述五度为都的福州,是福建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自古以来就是福建的首府,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有着独具地域特征的文化模式。

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二千二百多年的建城史,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形态。

福州以历代福建省首府的特殊历史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对全省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形成的以福州为核心地区的独具地域特色的闽都文化,其外延文化所及已远远超出福州十邑。

从历史上看,闽都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主要在两个历史时期。

一个是在宋代,开闽学先河,承理学南传、成理学重镇。

另一个是在近代,禁烟拉开中国近代史序幕,《瀛环志略》迎来中国社会启蒙时代,《天演论》开启中华民族心智,从闽都走出大批救国救世的民族精英和文化巨匠,成为引领中国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文化先驱,进而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

本文就此作粗浅探析。

一、闽都文化是一个持续演进的区域文化中国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地域广阔,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和历史发展过程,孕育出不同的区域文化,进而形成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区域文化既反映一个区域特定的历史文化,也张扬着一个区域的人文精神。

考古界认定:黄帝代表着黄河文明的中心,形成酋邦王国;北方出现以燕山地区的红山文化为代表的文明中心,那里发现大型的坛、庙、冢和金字塔式的巨型建筑;东方出现以河姆渡为代表的文明中心,包括萧山跨湖桥文化遗址出现的中华第一舟;西南方出现以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巴蜀文明中心;东南方出现以昙石山文化为代表的七闽文明中心,作为先秦七闽部落的联盟,闽方国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文明。

(一)闽族文化模式———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壳丘头和昙石山的贝丘文化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是由多区域多元文化构成的一个整体,它以中原为核心,以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区域为主体,其周边又有很多与之相联系的文化圈。

东南沿海地区,因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出现了以壳丘头文化(5500-6500年)和昙石山文化(4000-5500年)为代表的、独具海洋特征的闽族文化圈,这里是闽文化的摇篮,也是福州文化的源头。

闽都文化的基本特质与精神

闽都文化的基本特质与精神

闽都⽂化的基本特质与精神闽都⽂化的基本特质与精神薛菁 陈永正 发布时间: 2008-02-24 07:59 来源:光明⽇报 闽都⽂化是由闽都⼈即福州⼈创造的⽂化。

它⾄少包括三层涵义:其⼀,从地域范围⾔,闽都⽂化植根于福州地区;其⼆,从⽂化的主体⾔,闽都⽂化主要由福州⼈创造;其三,从时间上⾔,闽都⽂化深受2200多年历史的浸润。

伴随着历史的变迁,“福州地区”、“福州⼈”的内涵不断在发⽣着变化,闽都⽂化之外延亦因之发⽣变化。

⼀ 闽都,即今福州市,其渊源可以追溯到2200多年前。

据《史记·东越列传》记载:汉⾼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诸受封为闽越国王,便仿效中原地区在今福州市冶⼭⼀带建造都城,谓“冶城”,从此揭开了福州有⽂字记载的历史序幕。

此后的2200多年中,福州或为郡治,或为州治,或为府治,或为省会,始终居于福建的政治中⼼地位。

在历史上,福州地区虽然建制沿⾰频繁,所辖区域屡有变动,但⾃五代以来,其主体范围基本稳定在闽江下游⼊海⼝的福州平原⼀带,所设州(府)、县亦相对固定,迨⾄清代,其建制基本定型,福州府辖区⼤致与今福州市辖区相同。

与此同时,福州作为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化名城,其城池屡经扩建、拓展,从闽越王的冶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扩建的⼦城到唐末王审知扩建的罗城、五代闽国的夹城,福州城的规模趋于定型,“三⼭”(于⼭、乌⼭、屏⼭)被围进福州城内⽽成为福州的别称,有着“明清建筑博物馆”之誉的“三坊七巷”于其时亦具雏形。

此后,宋代⼜增筑外城,明代重砌府城,⼤规模的城市建设促进了福州经济、⽂化的繁荣,确定了它在福建历史上的重⼼地位,也奠定了闽都⽂化在闽⽂化中的核⼼、主导地位。

关于福州⼈,厦门⼤学陈⽀平教授在《福州六⼤民系》中指出:“福州⼈⼀般是以省会福州为中⼼的闽江下游及闽东⼀带的居民。

”这⾥主要是指今天福州⼈的分布范围。

然⽽,从族群构成看,福州⼈是在中原汉⼈与古闽越⼈长期融合、同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福建省⼀个具有独特⼈⽂特征的汉族族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o m m u n i t y
精神家园靓起来为有源头活水来
闽都文T 匕
□文/卞军凯
•听名家讲闽都文化的民众,均能获赠相关资料福州市鼓楼区是闽都文化主要聚集区。

近三年
来,鼓楼区每年开展“书香鼓楼品味社区”全民阅 读活动,以活动为平台,通过文化名家进企业、进
社区办讲座和读书会等方式,为社区居民、企业员 工“读”闽都文化,通过赠书帮助大家深入了解闽
都文化,在书香浓郁的氛围中,不断推动闽都文化
在群众心里生根发芽。

家门□涼读书会,名家登台主讲;■:・.
“读一读《闽都别记》附录的几百年前榕腔白
话诗文,可以让大家了解当年福州人怎么说话、怎
么生活,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前段时间,在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福州分公司员工们的热切期待
中,福州民俗文化专家邱登辉登上讲台,主讲了一
期以“福州话与诗歌”为主题的读书会,带着大家 这是2018年“书香鼓楼品味社区”阅读系列 活动的其中一场。

这项活动由鼓楼区文化体育局、
鼓楼区数字图书馆主办,福州市严复书院承办。


2016年以来,鼓楼区通过公幵招投标方式,选择
了具有丰富文化传播经验的严复书院,连续三年开
展了 “书香鼓楼品味社区”阅读系列活动,至今已 在基层社区、楼宇企业举行了 60场,把社区读书
会办到了最基层。

“读书会上,我们依托严复书院作为公益性文
化平台的优势,汇聚各行各业的文化名家,请他们
登台主讲,配合现场赠送书籍,把闽都文化生动地 介绍给基层群众。

”严复书院院长郑志宇介绍说。

如今,随着读书会的主题日益多元化,主讲人
队伍也越来越大,他们来自于各行各业,包括大学
教授、电台主播、艺术家、杂志总编、企业高管等
等。

“他们都热衷于传承文化,无私地将所读、所
学、所思与社区居民、企业员工们分享、交流,深 受欢迎。

”郑志宇说。

—起“穿越”回到充满趣味的古代闽都。

27
FALEA Lifelong Education 闽都文化受欢迎,不断积累粉名
“福州方言的形成与特点”“趣说福州人做半
段与过中元节”“晚清福州西洋建筑”……梳理今
年“书香鼓楼品味社区”阅读系列活动的读书会主
题,记者发现,国学、民俗、方言等闽都文化元素
频频出现,且备受欢迎。

这正是“书香鼓楼品味社区”的鲜明特点。


楼区文体局负责人表示,今年重点挖掘了闽都文化、
国学文化、方言文化、民俗文化,在读书讲座中,
邀请各行业的专家、学者登台主讲或座谈交流,让居民切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及福州地域文化的深厚魅力。

“读”出来的闽都文化,在群众中收获了众多粉丝。

“中元节里,福州周边乡村会做本地特有的'半段’,隆重、热闹程度仅次于过年……”中元节前夕,在听了名家分享的福州独特中元节习俗后,福州市民林女士连声赞叹:“真没想到,这次讲座长了那么多知识,而且还获赠一本相关图书,回家可以再深入读一读,再从闽都文化中多找些乐趣!”
有些对闽都文化痴迷的读者,不仅经常报名参加读书会活动,还不断深入研究,三年时间里,有的甚至从读者、听众变成了主讲人。

“我们很注意从群众中寻找主讲者,拉近大家和闽都文化的距离。

”郑志宇举例说,一位姓蔡的退休教师,十分热爱研究闽都文化,几年来,逐渐从最初的听众变成了福州方言推广志愿者,还登上了主讲台,并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从社区到写字樓,探索传蘋新路讀;・.
继2016年、2017年先后走进40个社区后,
今年的阅读活动又走进20家企业。

受众群体从中
老年人为主,变成了年轻人为主的职场人群,闽都文化的传承又有了新的探索。

更有代表性的名家也悉数登上了阅读活动的舞台。

今年9月在福晟集团举办的福州评话主题读书会上,严复书院邀请了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获得
•评话大师方民忠
者、评话大师方民忠登台,只靠一桌、一扇、一醒木、一竹箸、一片铳钱,把“福州评话的历史与讲究”演绎得酣畅淋漓,获得满堂喝彩。

针对企业特点,严复书院一方面力推闽都文化,
另一方面精心设计了“新零售如何改变你的消费”
等商业类主题,引起了企业员工热烈反响,尤其是
在年轻人群体更受欢迎。

此外,很多企业还将“书香鼓楼品味社区”阅
读活动与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引入闽都文
化的底蕴,滋养企业文化氛围。

“我们把读书会作
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活动,给员工们带来了
很大收获。

”福州仁量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主讲台上“读”闽都文化的名家们,也为新的
传承方式贡献着力量。

在“福州话与诗歌”读书会上,邱登辉不仅用地道的“榕腔”为听众们诵读经
典而有趣的白话诗,还频频向年轻人喊话,呼吁大
家一起参与挖掘“方言背后的文化”,号召大家成
为继承闽都文化的新生力量。

(来源:福建日报)
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