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整理#(精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资料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做人成才的根本方针,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
3、理想的特性包括(现实性、完美性、超前性、可能性)4、信仰的两个基本的方面是。
(理想、信念)5、理想信念的基本特点有(思想性与实践性、时代性与阶级性、多样性与共同性)6、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特点是(现实性、科学性、崇高性、健全性)7、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是。
(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热爱故土山河、热爱人民、热爱国家)9、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0、人生观对于人生的方向和道路的作用主要通过体现出来。
(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11、个人的社会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12、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有。
(平等、诚信、宽容、互助)13、道德最主要的功能有。
(调节功能、认识功能)14、是从中华民族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中虎门镇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虎门镇精神的集中体现。
15、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为人民服务)1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
(集体主义)17、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是(诚实守信)8、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的最高层次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一心为公)19、社会公德的基本特点有。
(基础性、全民性、相对稳定性)20、社会公德的最基本的要求是(遵纪守法)21、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特点有(规范性和专业性、可操作性和准强制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22、爱情最本质的属性是(丰富的社会属性,即一系列思想、文化、道德等因素)23、爱情的基本特征有(平等互爱性、专一排他性、强烈持久性、纯洁严肃性)24、男女恋爱过程中的基本道德要求大致包括(真诚负责、平等互尊、文明相爱)25、家庭发展的高级阶段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26、家庭美德主要包括。
大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复习重点-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间1人的特点:实践性和历史性2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回答了人应当如何活着,人生价值回答什么人生才有价值。
4人生目的与其他的关系: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态度、价值选择。
5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1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什么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2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6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1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2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7个人与社会的关系:○1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离开了人就没有社会,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
同时,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人也无法生活。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人的社会性决定的人。
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
8积极的人生态度:保持认真务实、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9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1是否符合社会的发展的客观规律;○2是否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10人生价值评价的普遍标准: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尽心尽力服务。
11如何评价人生价值○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12人生价值的实现的条件是什么○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2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3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13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1树立正确的幸福观;○2树立正确的得失观;○3树立正确的苦乐观;○4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重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重点题型一、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共20分)理想(P18):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P19):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爱国主义(P 35)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人生价值(P6 3?) :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职业道德(P128) :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知识产权:民或法人等主体依据法律的规定,对其从事智力创作或创新活动所产生的知识产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又称为“智力成果权”、“无形财产权”,主要包括发明专利、商标以及工业品外观设计等方面组成的工业产权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摄影和电影摄影等方面的作品组成的版权(著作权)两部分。
思修重点知识点整理归纳2023大一

思修重点知识点整理归纳2023大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修)是大一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它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维方法、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我们将对2023大一思修课程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以供学生们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与区别。
2.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质量与运动的辩证关系、事物的普遍联系与个别差异的辩证关系。
3.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4.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及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背景和意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党的领导。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矛盾的变化。
三、思维方法与价值观1.科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2.辩证思维方法的核心观点:客观存在与主观认识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一切事物的辩证法、把握捕捉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思维。
3.高尚的人类思想品德的培养:独立自主、批判思维、全面发展、实事求是等。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主要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基础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的关系。
2.法的特点和法律的基本职能。
3.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宪法的修改和宪法权威的实现。
4.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法律意识提升和法治素养的培养。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优势。
3.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目标。
4.“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总复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总复习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梳理绪论一、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1、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法律素质是人们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素养和能力.基本要素:法律知识,法律观念,用法、护法能力.关系:人生需要道德,也需要法律.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协同发挥作用.A.法律是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有力保证和依靠.B.道德是执行法律的基础.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解决举什么旗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解决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的问题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解决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4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解决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3.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第一,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积极努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做贡献.4、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方法第一,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第三,身体力行,切实践履.第一章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第一节,理想信念及其作用1、理想信念的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2、理想信念的基本特点1理想信念具有思想性与实践性;2理想信念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3理想信念具有多样性与共同性.3、理想信念的类型1生活领域的理想信念;2职业领域的理想信念;3道德领域的理想信念;4社会领域的理想信念.4、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三个方面的作用1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2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动力;3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第二节科学的理想信念5、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特点1现实性;2科学性;3崇高性.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基本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要求:1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3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任.7、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假如理想与现实完全等同,那么理想的存在就没有意义.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理想之树深深扎根于现实的沃土之中,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8、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境界1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2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是阶段理想与最终理想的关系.2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新时期,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主义仍有其现实意义.3我们正处理在社会主初阶段,正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最终将实现共产主义.9、在确立理想信念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结合起来;2把个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3学会对不同的理想信念进行辨别和选择.10、第二章倾注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1、爱国主义的含义爱国主义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热爱、忠诚和报效自己祖国的一种感情、思想和行为.它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是鼓舞和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2、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1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内容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2热爱故土山河是爱国主义的首要表现3热爱骨肉同胞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4热爱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5热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3、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1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2抵御外来侵略,扞卫国家主权3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4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4、爱国主义的历史作用1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2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3爱国主义是谱写壮丽人生的力量源泉5、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内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7、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2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统一3爱国主义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统一4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统一5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6爱国主义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8、民族自尊、民族自信、民族自强的含义民族自尊:一个民族坚决维护本民族荣誉和尊严的强烈情感.民族自信:一个民族对于自己自立于世界之林的能力及其发展前途的坚定信念.民族自强:一个民族在高度自尊、自信的基础上,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英雄气概和创造精神.第三章科学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1、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生观的含义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决定这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3、人生目的的含义人生目的是指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4、人生态度的含义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促进人生目的的达到、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能够调整人生道路的方向.5、人生境遇的含义所谓境遇,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具体环境.其中顺利的境遇称为顺境,不顺利的境遇称为逆境.6、人生价值的含义人生价值就是指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的满足,或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所具有的意义.7、价值观的含义是指人们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8、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人生实践体现出两种价值:一种是人生的社会价值,一种是人生的自我价值.人生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体的人生活动对他人、社会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个体对他人、社会所做的贡献.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基础.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选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这是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提高自我素质和能力,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主观条件;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9、可持续发展观的含义利用和改造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干涉自然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深.尤其是18世纪的工业革命,揭开了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序幕,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与日俱增.只有把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索取自然与回报自然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平等互动的关系,形成人类以及人类每个个体持续、健康发展的格局.10、成功交往的基本原则第一,平等原则.第二,诚信原则.第三,宽容原则.第四,互助原则.11、身心健康的标准表现在生理方面,要有强壮的体力和体魄,生理功能状态良好,身体发育匀称,能够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表现在心理方面,要经常保持愉快的心境,适应能力强,自我评价客观,善于与别人相处,能够较好的完成同龄人一般能够完成的活动,具有自我调节以适应自身及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第四章加强道德理论学习1、道德的含义,道德的科学起源,道德的本质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我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的科学起源: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道德的本质: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并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2、道德的主要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和能力.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和能力.3、道德的社会作用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4道德通过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交往.5道德能够保护或者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4、道德的发展规律道德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进步;道德有其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道德进步是一个曲折前进的历史过程.5、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含义、主要内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从中华民族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主要内容: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励志自强,崇尚精神境界.德性修养,重视躬行慎独.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7、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重点核心:为人民服务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原则:集体主义重点:诚实守信8、为人民服务的含义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活动的基本标准和方向.9、集体的含义,集体主义的含义集体是指由于共同利益而联合在一起的生命共同体或利益共同体.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思想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集体主义为原则.10、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涵1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2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3强调重视、保障、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和自觉创造精神.1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道德要求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一心为公;2先公后私、先人后己;3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12、诚实守信的含义诚是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信是诚实无欺、言行一致、坚守诺言的品格.诚实就是真实无欺,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信守承诺,讲信誉,守信用.诚实守信是统一的.13、荣辱的含义、荣辱观的含义“荣”和“辱”是两个相对立的道德基本范畴.“荣”,即光荣、荣誉,是指社会对个人履行社会义务之后所给予的褒扬与赞许,以及个人产生的自我肯定性心理体验.“辱”,即耻辱,是指社会对个人不履行社会义务所给予的贬斥与谴责,以及个人所产生的自我否定性心理体验.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重要体现,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通俗地说,荣辱观就是怎样看待荣与辱,以做怎样的事为光荣,以做怎样的事为耻辱.14、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含义、“八荣八耻”的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对什么是光荣、什么耻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不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第五章培养优良道德品质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公共生活的含义及特点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领域、公有的环境、公用的场所中,彼此开放透明且相互关联的共同活动.特点: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3活动结果的相关性.3、公共秩序的含义公共秩序是由一定的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4、社会公德的含义和特点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特点:基础性、全民性、相对稳定性.5、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文明上网.6、职业和职业道德的含义职业是人们靠劳动以维持生活的一种社会性的位置.简单地说,职业是人们所从事的工作.劳动是职业的基础,职业是劳动分工后的表达形式.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具有规范性和专业性、可操作性和准强制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特点.7、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及其重要意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貌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从业者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8、爱情、婚姻的含义爱情是男女双方基于一定的客观现实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的彼此倾慕、互相爱悦,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的最强烈持久、纯洁专一的感情.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及由此产生的夫妻关系.9、恋爱的道德要求真诚负责、平等互尊、文明相爱.10、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11、个人品德的含义个人品德是个人的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和特征.12、个人品德的形成1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的制约;2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个体的社会实践.3个人品德的形成过程包含多种心理成分的相应发展.13、道德修养的含义道德修养是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活动.14、省察克制的含义通过反复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中的不良念头和行为上的不良习惯,并坚决将其克服和整治掉.15、慎独的含义慎独是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1、依法治国的概念法治即“法的统治”,它是以民主为前提,以严格的依法办事为核心,以确保权力正当运行为重点的社会管理机制,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标志.依法治国,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是当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从而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含义及其内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共识性、指导行的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事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经验总结.其内容为: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3、执法为民的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倡导和注重理性文明执法、必须做到便民利民.4、公平正义必须坚持的原则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坚持不偏不倚、不枉不纵、秉公执法原则5、法律思维所谓法律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仰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总目标和基本原则意义:1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职要求和重要保障;2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3依法治国事关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7、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2完善立法体制3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4加强重点领域立法8、加快法治政府建设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2健全依法决策机制3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4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5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6全面推进政务公开9、提高司法公信力1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2优化司法职权配置3推进严格司法4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5加强人权司法保障6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10、推进法治社会建设1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精神2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4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11、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1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2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3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12、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1坚持依法执政2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3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4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第七章学好法学基础理论1、法的概念及其作用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法的作用: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法的作用可以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法的规范作用是指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对人们行为模式的调整作用.包括: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强制五个方面的作用.法的社会作用,指法所具有的维护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2、法律规范的概念、逻辑结构及其种类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逻辑结构:假定——法律规范中规定适用这一规则的前提、条件或情况的部分;处理——法律规范中具体规定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等内容的部分,是法律规范的核心部分;制裁——法律规范中对于遵守规则或违反规则的行为予以肯定或否定的规定,也就是法律后果.法律规范的种类:授权性规范——规定人们可以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或者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义务性规范——规定人们必须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包括禁止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复合性规范——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相互重合的法律规范,它既授予人们权利,同时也设定义务.3、法律关系概念和特征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在人们之间形成的以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特征:首先,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关系.其次,法律关系是法律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再次,法律关系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最后,法律关系是受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4、法律关系的构成1法律关系的主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重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重点绪论一、基本概念1、新时代新时代是我们理解当前所处历史方位的关键词。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2、中国梦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
它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
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
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3、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品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风貌,是促进个体健康成长、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
4、法治素养法治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本质、运用法治思维、依法维护权利与依法履行义务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对于保证人们尊崇法治、遵守法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基本问题1、大学生如何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大学生应该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根本要求,夯实综合素质基础,着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展现新的风貌、新的姿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2)大学生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不仅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而且要努力提高法治素养。
这就需要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培养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法律权成,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努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完整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总结

思修法基重点总结绪论一、社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2、中特社义共同理想3、社义荣辱观4、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二、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成才目标、崭新形象:1、使命:建中特社义、实现中华伟大复兴(新起点上继往开来、现实基础上迎接挑战)2、目标:德(人才灵魂)智(基础)体(条件)美(重要内容)全面发展的社义接班人和建设者3、形象:1、理想远大、热爱祖国 2、追求真理、善于创新 3、德才兼备、全面发展4、视野广阔、胸怀宽广5、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第一章一、理想的含义与特征:1、含义:人们实践中形成的、可能实现的、对社会与自身发展的追求,是三观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2、特征:时代性,超前性,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理想是种精神现象,是一定社会实践&社会关系的产物,源于&超越现实,多方面,多类型)二、信念的含义与特征:1、含义:认知、情感、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对事情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2、特征:稳定性,多样性,层次性,亲和性信念是人类特有精神现象。
事物变信念需要明确认知&强烈情感。
信念有不同内涵和层次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体现、理想是信念根据&前提、信念是理想重要保证三、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意义:1、指引目标、提供动力、提高精神境界2、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走什么路、为什么学四、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1、实现理想是过程,要正确对待其中的顺逆境2、思想基础: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关系3、重要条件:坚定信念4、根本途径:勇于实践、艰苦奋斗第二章一、爱国主义含义:集中体现䚺民对祖国深厚感情,反映个人叹祖国依存关系,是对故土、民族、文化归属认同感、尊严荣誉感的统一,道德膁求,法律规范,政治原则,民族精硞的核心。
二、优良传统:1、ラ爱祖国,矢志不渝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4、同仇敌忾,抗御外侮三、爱国主义基本要求:1、爱祖囵河山 2、爱祖国同胞 3、爱祖国偿烂文化 4 爱祖国四、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1、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维护祔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纽带3、实现中华复兴的动力4、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五、新时期爱国主义内容:1、爱社义:历史必然结果,保证民族根本利益2、祖国统一:基本政治原则3、民族&时代精神4、经济全球化:维护主权&尊严&利益,积极理性参与经济全球化,防民族狭隘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六、民族精神:1、概念:民族长期生活实践形成的、大多成员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2、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七、时代精神:1、概念:新历史条件下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社会风尚2、内涵:改革创新为核心(发展生产力必然要求、社义创新型迫切需求、科发观&和谐社会条件缉3、怎样:①理论、制度、科技、文化各方面创新②自觉抔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八、如何做忠臣爱国者: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承担媔尽责任、维护改革发展大局稳定、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2、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3、以振䅴中华为ᷱ任4、增国防观念:报国精神重要佑现、履行园防义务&支持国防建设必然要求、全面发展迫切需求第三章一、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含义:!、世界观:人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人生观: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决定人生目标、方向和态度3、价值观:人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二、人生目的:1、含义:一定历史条件下对“人为何活着”根本问题的认识,实践中对自身的根本指向&人生追求2、作用:决定走什么道路、持什么态度、选什么价值标准三、人生态度:1、含义:生活实践形成的对生命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2、关系: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表现和反映3、怎样:认真务实、乐观进取、反对拜金主义、反对事乐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噛、人生价值:1、含义:人的生活实践对社会傌个人具有的特殊作用意义2、与社会价值关系:盘区别䏈相䮝存、枀成人生功能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思修大一知识点总结

思修大一知识点总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简称思修)是大学时期重要的一门课程,其内容面广、知识点多。
下面将对大一思修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理解这门课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背景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经验和主要特征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基本任务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真理的标准2.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4.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5.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转变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7.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特征三、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1.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2.从严治党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3.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的理论与实践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性变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根本原因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1.法治理论的基本内涵和总体要求2.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道路3.法治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和路径六、当代中国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其治理1.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其治理2.政治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及其治理3.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及其治理4.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及其治理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核心价值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以上是大一思修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清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以及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等重要内容。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该牢记这些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适应人生新阶段1.树立新的学习理念:(1)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2)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3)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4)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2.培养良好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3.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1)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2)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面临世界科技文化的挑战、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坏境的挑战、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4.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1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3)体是人才素质的基本4)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5.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3)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人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1.理想的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理想的特征:①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②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3.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
5.理想信念的作用(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6.理想信念与大学生的关系(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2)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7.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2)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3)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8.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9.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坚定中国共产党的信任(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1.爱国主义的含义: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浓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2.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4)爱自己的国家3.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4)同仇敌忾,抗御外侮4.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重要意义)(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5.当今大学生在处理经济全球化和爱国主义关系的问题上,需要树立的观念有:(1)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2)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3)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6.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7.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8.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1)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2)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3)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1.世界观: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3.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样的人生态度,就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
4.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5.怎样端正人生态度(1)人生须认真(2)人生当务实(3)人生应乐观(4)人生要进取6.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1)反对拜金主义人生观(2)反对享乐主义人生观(3)反对个人主义人生观7.在哲学中,价值的一般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8.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的含义: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9人生环境,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10科学的对待人生环境,主要就是要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11.人生价值的评价(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12.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3)合理调控情绪(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13.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1)平等原则(2)诚信原则(3)宽容原则(4)互助原则14.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1)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2)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3)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4)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1.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4.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7.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8.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1)理论依据: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2)实践基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9.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10.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11.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
诚实和守信是统一的。
就个人而言,诚实守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诚实守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实守信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就国家而言,诚实守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辨析:12大学生要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2.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的关系(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3.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4.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5.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职业:人们所从事的工作。
职业道德: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2.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1)爱岗敬业(2)诚实守信(3)办事公道(4)服务群众(5)奉献社会3.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做到以下几点:(1)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2)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3)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4.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2)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3)要提高创业的能力5.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
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7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8.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1)结婚的必备条件有三个:一是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二是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三是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2)无效婚姻,是指欠缺婚姻生效的法定要件而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婚姻。
婚姻无效的情形包括:重婚的;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未到法定婚龄的。
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者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2.法律的一般含义(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3)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它由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法律部门组成5.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等环节。
法律制定是国家对权利和义务,即社会利益和负担进行的权威性分配;法律的遵守、执行、适用则是把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转化为现实的权利和义务,把文本上的法律转化为现实中的法律。
(4)法律适用: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
5 法制与法治: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法制是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是一种社会制度。
8.自由平等观念(1)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9.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从来源来看,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一般都来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或者法律虽未明文规定,但可以从法律的规定中推导出来从范围来看,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都有明确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