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B卷
毛邓三选择题6

毛邓三单选题6 (251-300)25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初,我国国内主要矛盾是()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B.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C.人民大众与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的矛盾D.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252.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A.1950年6月B.1951年7月C.1952年12月D.1956年9月253.农业合作化时期,党对富农经济的政策是()A.保存并限制B.一举消灭C.限制并逐步消灭D.顺其自然254.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是()A.集体化与机械化并举B.先集体化,后机械化C.先机械化,后集体化D.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举255.新民主主义的基本国情是指()A.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中国是一个经济相当落后的农业国C.中国是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主义国家D.中国处于经济文化不够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56.1950年党的七届三中全会规定的中心任务是()A.向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进攻B.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C.巩固人民民主专政D.实现国家工业化257.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指()A.加工订货B.统购包销C.经销代销D.公私合营258.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A.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B.私营经济的国有化C.个体农业的集体化D.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259.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改变是在()A.实行统购包销后B.委托加工订货后C.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后D.全行业公私合营后260.过渡时期总路线所表述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是()A.先改造后建设B.先建设和后改造C.建设和改造都暂缓进行D.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261.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指()A.1949~1950年B.1946~951年C.1949~1952年D.1949~1956年262.新中国成立前后,党的领导人对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构想是()A.经过充分发展后一举过渡B.边发展过渡C.先发展然后逐步过渡D.先过渡后发展263.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是()A.1952年B.1953年C.1956年D.1957年264.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A.社会主义体系B.独立的社会形态C.资本主义体系D.带有过渡性质的资本主义体系265.我国的过渡时期是指()A.1949~1952年B.1953~1956年C.1956~1966年D.1949~1956年266.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互助合作组织是()A.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B.常年互助组C.临时互助组D.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67.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的重要讲话是在()A.七届二中全会B.七届三中全会C.八届九中全会D.八届十中全会268.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是()A.无偿没收B.按实际价值购买C.无偿调拨D.和平赎买269.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由低级到高级的步骤依次是()A.初级社、高级社、互助组B.互助组、高级社、初级社C.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D.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270.1955年,在中国共产党内率先提出“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是()A.刘少奇B.陈云C.周恩来D.毛泽东271.提出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是()A.陆定一B.陈毅C.毛泽东D.刘少奇272.毛泽东把解决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上升到()A.如何发展生产力的问题B.人民生活富裕的问题C.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D.社会主义前途的问题273.中共八大强调: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是()A.健全法律制度B.依法办事C.扩大民主D.反对官僚主义274.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A.对抗性的矛盾B.非对抗性的矛盾C.不可调和的斗争D.平衡的发展275.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A.健全民主和法制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D.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276.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社会矛盾在一定条件下()A.斗争越来越激化B.斗争逐渐消失C.斗争逐渐趋向平衡D.可以互相转化277.毛泽东提出“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自己的路”的重要思想的著作是()A.《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B.《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C.《论十大关系》D.《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278.毛泽东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著作是()A.《论十大关系》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C.《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D.《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279.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指导思想是()A.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B.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280.周恩来在1963年1月上海科技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的关键环节是()A.教育兴国B.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C.实现农业现代化D.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281.解决人民内部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矛盾的方针是()A.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B.首先考虑国家利益,适当考虑个人生活C.照顾集体,满足个人,适当上交D.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统筹兼顾282.首先提出“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的思想与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的是()A.叶剑英B.毛泽东C.周恩来D.邓小平283.邓小平在谈到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学说时指出,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A.刘少奇B.毛泽东C.周恩来D.任弼时28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选择的模式是()A.欧洲模式B.美国模式C.苏联模式D.日本模式285.正式宣布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强国的会议是()A.七届三中全会B.中共八大C.三届全国人大D.1953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286.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的经验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A.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B.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C.要不要搞计划经济,要不要搞市场经济D.要不要搞阶级斗争,怎样搞阶级斗争287.287.建立国际统一战线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A.决定条件B.重要保证C.依靠力量D.必要条件288.我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所以要优先发展()A.农业B.重工业C.轻工业D.国防工业289.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是()A.各党派、社会团体选派B.按地区由选民选出C.共产党分配席位D.共同协商、互让互谅、选举产生290.正式提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著作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论十大关系》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291.社会主义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民族区域自治292.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A.民族自决B.地方自治独立C.联邦制D.民族区域自治293.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应该把工作重点转到()A.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上来B.阶级斗争上来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上来D.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294.我们党和国家最根本的组织制度和组织原则是()A.政治协商制B.领导与群众相结合C.民主集中制D.多党合作制295.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部分是()A.农业现代化B.国防现代化C.工农业的基本建设D.中国工业化道路296.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是()A.民主集中制B.协商原则C.广泛民主的原则D.投票表决制297.毛泽东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社会矛盾学说的著作是()A.《论十大关系》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C.《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D.《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29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党外人士协商座谈会B.双周座谈会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最高国务会议299.1957年,毛泽东提出向自然开战,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到()A.阶级斗争上来B.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上来C.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D.党的思想建设上来300.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是()A.掌握思想教育B.狠抓阶级斗争C.抓典型、树榜样D.弘扬正气、横扫邪气答案:251.C 252.C 253.C 254.B 255.B 256.B257.D 258.A 259.D 260.D 261.C 262.A 263.C 264.A 265.D 266.A 267.B 268.D 269.D 270.D 271.D 272.C 273.B 274.B 275.D 276.D 277.C 278.B 279.D 280.D 281.D 282.B 283.B 284.C 285.B 286.B 287.D 288.B 289.B 290.C 291.C 292.D 293.D 294.C 295.D 296.A 297.B 298.C 299.C 300.A。
毛邓三考试题

D.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8.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D )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 ( A )
A.马克思主义 B.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22.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又一个重要目标是 ( C )
D.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和高级形式的社会主义
11.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 ( C )
A.目的B.前提
C.动力D.方向
12.毛泽东认为,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 ( B )
A.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在政治上和道义上的一致
16.国有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 ( B )
A.主体作用 B.主导作用
C.领导作用 D.次要作用
17.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 ( C )
A.基本政策 B.指导方针
C.基本方略 D.指导原则
A.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 B.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 D.人均国内总值翻两番
15.实行何种所有制结构,是由 ( A )
A.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B.社会制度性质决定的
C.党的方针政策决定的 D.上层建筑性质决定的
B.生产和需求之间的矛盾
C.敌我之间的矛盾、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
D.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9.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是中国 ( D )
毛邓三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1、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A )A、坚持与时俱进B、坚持党的先进性C、坚持执政为民D、坚持党的领导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B)A、解放生产力 , 发展生产力B、解放思想 , 实事求是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 三个有利于”标准3、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B )A、实行公有制B、生产力的高度发达C、实行人民民主专政D、实行按劳分配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是指( B)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共产主义社会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A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B、坚持“两手抓 , 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6、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 D)A、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B、实现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C、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7、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 C)A、农业社会B、现代化工业社会C、工业化中期阶段D、工业化高级阶段8、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在( D)A、大城市B、中等城市C、小城镇D、农村9、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必须长期坚持。
稳定和完善这一双层经营体制的关键和核心是(A )A、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B、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C、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D、发展规模经济10、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在理论认识上重大突破是(D )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B、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C、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A )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B、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C、可以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D、可以保障社会公平12、私营经济中的劳动者的收入属于( C)A、按劳分配收入B、按资分配C、按劳动力价值分配D、按经营分配13、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归根到底是(A )A.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B、有利于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C、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D、体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14、在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是(B )A、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B、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C、股份制企业职工的按股分红收入D、国有企业工程师业余帮助乡镇企业搞设计获得的收入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是( B)A、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及培育“四有”公民B、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C、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D、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党的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其基本依据是(ABDE )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B、提出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D、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局势做出新的科学判断E、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2、“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ABC )A. 生产力标准的深化B. 实践标准与真理标准的统一C. 实践标准在社会领域的深化和具体化D.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统一E. 四项基本原则的具体统一3、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是:(ABC )A.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B. 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C. 劳动还存在着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D. 多种所有制经济存在是根本原因E.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直接原因4、确立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依据是( ABCD)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B、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C、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D、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条件E、适应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时代的要求5、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含义是指(BCDE )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D、改革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E、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6、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是(ABCD)A、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B、注重社会全面协调发展C、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D、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E、是赶超发达国家的发展战略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BC )A、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B、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C、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D、是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完全相同的E、是市场对社会经济完全起作用的8、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AB)A、反对霸权主义 , 维护世界和平B、增强国际合作 , 促进共同发展C、坚持独立自主D、和平共处E、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9、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社会阶层包括(ABCDE )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C、个体户、私营企业主D、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E、自由职业人员10、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AE )A、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C、国企改革D、防止西方和平演变E、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试卷八(主观题及答案)三、辨析题(第一道题七分,第二道题八分,共15分)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有所增加,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减少。
毛邓三精选单选题

毛邓三试题1、单选题1、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是()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D、邓小平2、标志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是在()A、党建立时期和大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3、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的是()A、刘少奇B、朱德C、王稼祥D、邓小平4、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会议是()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B、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C、党的十二大D、党的十三大5、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是()A、实事求是B、理论联系实际C、一切从实际出发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6、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是()A、人民群众的的广泛参与B、国民革命的影响和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C、相当力量正式红军存在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及政策的正确D、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的基本国情7、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劳动者素质B、科学技术C、教育水平D、经济水平8、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明确概括的是()A、党的十二B、党的十三大C、党的十四大D、党的十五大9、我们党提出改革的理论基础是()A、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B、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理论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社会主义本质理论10、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A、生产发展B、生活富裕C、乡风文明D、管理民主1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A、党领导下的人民民群众B、国家公职人员C、国家事务D、社会事务12、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所取得的成就不包括()A、顺利完成“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B、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C、中国经济连续20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D、基本实现了全面小康13、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是()A、加强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问题B、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C、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问题D、保持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问题14、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将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的时间是()A、2004年B、2005年C、2006年D、2007年1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A、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B、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C、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动力D、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保证16、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主线是()A、加强党的思想建设B、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C、加强党的组织建设D、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17、1935年毛泽东在全党实际领导地位的确立是在()A、古田会议B、遵义会议C、瓦窑堡会议D、洛川会议18、毛泽东最早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论断的文章是()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C、《古田会议决议》D、《反对本本主义》19、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的标志是()A、《新民主主义论》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C、《反对本本主义》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20、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会议是()A、十六届三中全会B、十六届四中全会C、十六届五中全会D、十六届六中全会21、国家竟争力的核心是()A、经济实力B、自主创新能力C、军事实力D、民族凝聚力22、社会主义最大的政治自由是()A、无产阶级专政B、坚持民主集中制C、公有制为主体D、劳动人民当家作主23、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A、培养四有公民B、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C、加强思想道德建设D、加强险期限教育科学文化建设24、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指的是()A、环境得到治理,环境得到保护B、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C、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D、人类爱护自然25、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是()A、实行真正的结盟来保护自己的国家B、反对霸权主义,争取世界和平,为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C、实现不结盟来保护自己的国家D、对国际问题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26、1943年毛泽东具体阐述“马克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文献是()A、《目前的形势和党的任务》B、《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C、《新民主主义论》D、《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行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27、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目标是()A、完全解放生产力B、实现共同富裕C、人的全面发展D、彻底消灭剥削28、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劳动报酬会有所差别,这是因为()A、贯彻按劳分配会使一部分企业先富起来B、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是结合一起的C、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经营成果联系在一起D、按劳分配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29、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A、坚持党的领导B、人民当家作主C、发展社会主义民主D、实现社会主义自由30、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标准的领导人是()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31、中国对外政策中最根本的是()A、促进世界和平B、独立自主C、不称霸D、不结盟32、发展问题主要是指“南北问题”,也就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最全毛邓三选择题

第1-7章单项选择题2.毛泽东最早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科学命题的会议是(C)A.遵义会议B.瓦窑堡会议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3.中国共产党明确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的会议是(C)A.中共五大 B.中共六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4.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C)A.开始萌芽 B.初步形成 C.达到成熟 D.继续发展7.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是在(C)A. 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一届六中全会C.十二大D.十三大8.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D)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9.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理论创新成果的最高概括是(D)A.“科教兴国”战略 B.“以德治国” 基本方略C.“依法治国”基本方略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0.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A)A.与时俱进B.党的先进性C.执政为民D.执政兴国11、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是在(C)A.1921年党的一大以后B.1922年党的二大以后C.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D.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2、就中国共产党全党来讲,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是在(B)A.1921年党的一大以后B.延安整风以后C.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D.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7、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和科学的态度是(A )A.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B.坚持维护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C.靠引证马克思关于某一问题的某一论证来解决问题D.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18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是(B )A.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提出C.哲学体系的构建完成D.领导权问题的确定20、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是党的(D )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21、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A)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23、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B)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24、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D)A.革命对象不同 B.革命动力不同 C.革命前途不同 D.革命领导阶级不同27、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A)A.无产阶级的领导 B.人民大众的参与 C.工农联盟的巩固 D.人民军队的建设28、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B)A.对军队的领导 B.对农民的领导C.对城市小资产阶级的领导 D.对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29、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B)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知识分子30、中国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最可靠的同盟军是(B)A.民族资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大资产阶级31、中共八七会议确定的总方针是(D)A.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B.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C.加强党的自身建设D.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八大是有关土改的)32、“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是(B)A.军队建设B.土地革命C.政权建设D.党的领导4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是(B)A.三民主义B.新三民主义C.中共一大纲领D.中共二大纲领4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左”倾错误主要表现在(C)A.对待农民问题上B.对待小资产阶级问题上C.对待民族资产阶级问题上D.对待地主问题上45、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主体是(B)A.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联盟B.劳动者联盟C.非劳动者联盟D.劳动者与非劳动者联盟48、党内矛盾和党内斗争的实质是(A)A.思想斗争B.路线斗争C.阶级斗争D.群众斗争51、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根本保证是(B)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B.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在全国范围的建立C.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D.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壮大52、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B)A.资本主义体系B.社会主义体系C.民主主义体系D.共产主义体系55、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60、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D)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D.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62、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毛邓三最全题库及解答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简明概括:就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2、如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间的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即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政治方向、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对“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普及,抓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你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胜的理论武器。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青年大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这一理论。
4、邓小平强调“先富”的手段和途径是什么?邓小平强调“先富”的手段和途径是通过勤劳和依法致富,反对各种非法手段和途径谋取暴利。
5、邓小平所强调的这一政策的意义是什么?邓小平所强调的这一政策的意义:一是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否定了把平均主义与社会主义混同起来的错误观念和政策;二是强调了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反对非法手段和途径谋取暴利;三是强调先富带后富,为了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6、请结合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谈谈你对邓小平这一“先富”与“共富”政策的理解。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是:解放生产力,分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既有客观必然性,也是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有效途径;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承认富裕有先有后,有高有低,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实践证明,先富的示范作用、带动作用和帮助作用已经达到体现和反映。
最全最新的毛邓三考试试题 毛邓三复习资料大全

最全最新的毛邓三考试试题毛邓三复习资料大全1.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第一,首先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把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
对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就会创造出新的东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历史文化结合,使之得以生长和繁荣。
概括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2. 怎样认识和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又一理论成果,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深化。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是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它的基本要求。
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统一起来;坚持“四个文明”(物质,精神,政治,生态)全面发展,坚持五个统筹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要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3. 正确理解和把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事实求是的思想路径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毛邓三B卷试卷纸 新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考试试卷(B)课程名称: 毛邓考试时间: 年月日2分,共30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的是(C)A、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B、1982的党的十二大C、 1987年党的十三大D、1992年党的十四大2.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在于(B )。
A.提出实事求是B.强调解放思想C.提出理论联系实际D.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1980年5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 B )。
A.社会主义的优越性B.社会主义的本质C.社会主义的特征D.社会主义的目标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简明概括是( C )A.四项基本原则B.改革开放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D.四个现代化5.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 C)。
A.四个现代化B.经济发展C.人民利益D.可持续发展6.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会有所差别,这是因为(C )。
A.贯彻按劳分配会使一部分企业先富起来B.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C.按劳分配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D.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经营成果联系在一起7、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C )A、是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B、是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C、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D、是曾经正确现在变得不正确的社会主义模式8、解决国内和国际所有问题的关键是( B)A、高举马列主义的旗帜B、靠自己的发展C、坚持社会主义制度D、搞好国有企业改革9、在社会主义国地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B)A、公有制经济B、国有经济C、混合所有制经济D、集体经济10、现代企业制度一般采用(C )A、业主制B、合伙制C、公司制D、股份使用制11、党的十五大在根本方式上第一次肯定了(C )A、按劳分配B、按资分配C、按生产要素分配D、按劳动力价值分配12、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表现为(D)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D、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依赖13、当代世界的和平问题是指(A)A、在较长时期内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B、人类消灭了包括局部战争在内的一切战争C、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D、实现国际社会广泛的、公正的和平合作14、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B )A、革命的阶级斗争B、改革C、发展生产力D、物质利益原则15、十六大报告指示社会主义和变革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的:(B)A制度创新B理论创新C文化创新D科技创新1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A)A与时俱进B改革开放C执政为民D四项基本原则1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法宝是(B)A 实事求是B 解放思想C 与时俱进 D“三个代表”主要思想18、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A)A 以人为本B 全面协调发展C 发展是硬道理D 可持续发展19、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从根本上说是由于(C)A.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经济、科技落后C.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D.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必然结果20、葡萄牙殖民主义强行占领澳门半岛,是在( 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试卷(B卷)
(适用专业:开课各专业班级考试时间:1月6日)
(试卷类别:闭卷完卷时间:120分钟)
班级座号姓名
A、土地革命、党的建设、武装斗争
B、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C、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
D、工农运动、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瓦窑堡会议
B、六届七中全会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3、首先对“实事求是”做出马克思主义解释的是()
A、邓小平 B.毛泽东
C、马克思 D.列宁
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5、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是:()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 实现“一国两制”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 阶级矛盾
B 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矛盾
C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7、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
A 十五大
B 十四大
C 十三大
D 十六大
8、下列关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A 发展是动力,改革是前提,稳定是目的
B 发展是前提,改革是动力,稳定是目的
C 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D 发展是目的,改革是目标,稳定是动力
9、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长期共同发展是:()
A 是由我国现阶段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决定的
B 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所决定的
C 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D 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
10、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A 中国政府承诺不以武力解决
B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 与美国等有关国家共同谈判解决
二、多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有4个选项,其中至少有2个是正确的,多
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
A 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B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
C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D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E 对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相结合的产物:
A 列宁主义
B 毛泽东思想
C 当代中国实际
D 时代特征
3、邓小平提出了“台阶式”的发展思想,其内涵思想是:()
A 发展是硬道理
B 必须抓住发展的机遇
C 经济发展是波浪式发展的
D 经济发展过程隔几年应有一个质的飞跃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有()。
A.按劳分配的收入 B.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
C.福利性分配的收入 D.风险收入
E.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
5.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新要求是:()
A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B 重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C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D 坚持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统一
E 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6、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
A 团结统一 B爱好和平
C 勤劳勇敢
D 自强不息
E 爱国主义
7、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的核心是:()
A 发展问题
B 和平问题
C 经济问题
D 南北问题
E 东西问题
8.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ABC )
A.全方位 B.多层次
C.宽领域 D.广合作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经济包括()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股份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0.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主要有()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三、简答题:(共5小题,每题7分,共35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3、“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其“新”在哪里?有何特点?4.中国为会要坚持走各平发展的道路?
5、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征是什么?
四、辨析题(3题任选2题作答,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一国两制”中“两种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是等同的。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以用来处理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
3、台湾问题绝不能无限期地拖下去。
五、论述题:(共15分)
1、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请联系自己家乡的实际谈谈如何构建和谐乡
村(或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