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送别诗:山中相送罢

合集下载

王维《山中送别》原文译文鉴赏

王维《山中送别》原文译文鉴赏

王维《山中送别》原文|译文|鉴赏《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山中送别》原文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译文及注释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注释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鉴赏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古诗山中送别翻译赏析

古诗山中送别翻译赏析

古诗山中送别翻译赏析《山中送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第一首: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前言】《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注释】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后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

【翻译】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赏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使诗人感到一种寂寞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欢乐,同时,也一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

山中送别诗

山中送别诗

山中送别诗1、《送别/山中送别/送友》唐代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2、《山中送友人》唐代施肩吾欲折杨枝别恨生,一重枝上一啼莺。

乱山重叠云相掩,君向乱山何处行。

3、《山中送弟方质》唐代易思山中殷勤弟别兄,兄还送弟下山行。

芦花飞处秋风起,日暮不堪闻雁声。

4、《赋得寒山寺送别》明代高启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

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

渔村寂寂孤烟近,官路萧萧众叶稀。

须记姑苏城外泊,乌啼时节送君违。

5、《次韵知常德袁尊固监丞送别四诗》宋代魏了翁别来岁月尔滔滔,流落天涯忽此遭。

万木辞荣秋意澹,百川归壑岸容高。

笑看海上两蜗角,閒秃山中千兔毫。

若向颜曾得消息,直须奴仆命离骚。

6、《赋得客中送客》明代高棅在山每送客,客行思未已。

他乡此别君,离情满天地。

长空一飞雁,落日千里至。

故园未同归,寄君两行泪。

7、《送别友人(一作别友人山居)》唐代姚合独向山中觅紫芝,山人勾引住多时。

摘花浸酒春愁尽,烧竹煎茶夜卧迟。

泉落林梢多碎滴,松生石底足旁枝。

明朝却欲归城市,问我来期总不知。

8、《山中送从叔简赴举》唐代孟郊石根百尺杉,山眼一片泉。

倚之道气高,饮之诗思鲜。

于此逍遥场,忽奏别离弦。

却笑薜萝子,不同鸣跃年。

9、《西江月·送别》宋代苏轼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

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10、《送友人》唐代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山中送别(标准版赏析)

山中送别(标准版赏析)

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

擅画人物、丛竹、山水。

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

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

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

注释: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译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作品赏析: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山中送别》古诗欣赏

王维《山中送别》古诗欣赏

王维《山中送别》古诗欣赏
王维《山中送别》古诗欣赏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词语注释
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白话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山中送别》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写了诗人依依难舍的深厚友情,表现了送别友人后诗人寂寞和思念的心情。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写送别友人,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耐人寻味,令人神远。

唐诗三百首-五言绝句:山中送别

唐诗三百首-五言绝句:山中送别

唐诗三百首-五言绝句:山中送别山中送别唐代: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注释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鉴赏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送别》古诗王维写的

《送别》古诗王维写的

《送别》古诗王维写的
本文是《送别》古诗王维写的,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送别》,一听就很伤感,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送别》古诗王维写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
王孙归不归。

【注解】: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子孙,这里指送别友人。

【韵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时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评析】: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的意思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的意思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的意思“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古诗作品《送别》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1、指王维隐居辋川别墅的所在地蓝田山2、掩:关闭3、柴门,这里指作者的辋川别墅【翻译】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赏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使诗人感到一种寂寞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欢乐,同时,也一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

一句话,诗人身虽在柴扉之内,心却在柴扉之外。

但所有这些,诗人都没有直接说出来,让读者自己从“掩柴扉”这一动作细节中体会。

诗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诗的前两句是陪衬,后两句才是表现的主体。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化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送别诗:山中相送罢
《山中送别》原文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山中送别》鉴赏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不过,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唐汝
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理应在相别之际向行
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
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
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
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
来了。

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
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
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
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
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

惜别之情,自
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使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

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山中送别》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
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
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
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