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考点16含2016年高考试题人民版10

合集下载

2016历史真题(新课标ⅲ)(含答案解析版)(1)

2016历史真题(新课标ⅲ)(含答案解析版)(1)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分)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2.(4分)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3.(4分)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4.(4分)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A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B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D .奢靡风气瓦解传统伦理5.(4分)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 .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 .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 .成为改良思想的开端6.(4分)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 .反对向西方学习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7.(4分)如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 .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B .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 .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8.(4分)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 .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9.(4分)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的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当时雅典人()A .宗教意识淡薄B .反对神灵崇拜C .注重物质生活D .强调人的价值10.(4分)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

高中历史考点9含2016年高考试题人民版137.doc

高中历史考点9含2016年高考试题人民版137.doc

考点9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2016·课标全国Ⅰ卷·T25)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解答关键:理解古代中国个体经营和田庄经营的特点。

【解析】选D。

个体农户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图片中有多人进行集体劳作,故A错误;精耕细作指的是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采用较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故B错误;土地公有制出现于先秦时期,C与题干“汉代”不符;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汉代土地高度集中,出现了田庄式的生产方式,豪强地主将贫民和破产自耕农禁锢在土地之上,采用集体劳动的办法,故D正确。

2.(2016·课标全国Ⅱ卷·T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解答关键:正确理解土地兼并现象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选B。

由材料中“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可知宋代出现了土地的高度集中即土地兼并现象;多数封建政府都采取过抑制兼并的措施,北宋政府却“不抑兼并”,导致兼并现象严重,故B正确。

3.(2016·课标全国Ⅲ卷·T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及商业发展的特点。

(完整版)2016年全国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推荐文档

(完整版)2016年全国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推荐文档

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2016·江苏单科·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2.(2016·浙江文综·17)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2.(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3.(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无)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2016·浙江文综·1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秦汉始置州②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2016·浙江文综·14)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2016年全国高考各地文综历史题(文化发展历程部分)

2016年全国高考各地文综历史题(文化发展历程部分)

2016年全国高考各地文综历史题(文化发展历程部分)一、单项选择题(2016浙江卷)12. 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 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A. ①③B. 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2016浙江卷)13. 《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 “今天下已定, 而民数未核实, 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 每户给以户帖。

”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 “说与户部官知道, 如今天下太平了也, 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

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 你每(们)户部家出榜, 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 都教入官, 附名字, 写着他家人口多少。

写得真, 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

”这说明A. 《实录》与《户帖》, 都是第二手史料B. 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 需仔细甄别使用C. 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 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D. 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 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2016浙江卷)14. 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 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下列文句, 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A. “九市开场, 货别隧分”(《西都赋》)B. “贝锦斐成, 濯色江波”(《蜀都赋》)C. “经游(营)天下遍, 却到长安城”(《估客乐》)D. “苛峨大舶映云日, 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2016浙江卷)18.20世纪初, 有学者认为, “张三李四是同时人。

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 去读张三做的古文。

我想: 古典是古人的时事, 要晓得那时的事, 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 何妨老实说出, 一目了然”。

该学者旨在A. 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B. 提倡使用白话文C. 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D. 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2016浙江卷)19.新中国成立时, 世界已进入核时代。

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真题试卷及答案(word版)

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真题试卷及答案(word版)

2016年高考文综真题(历史部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回答13-14 题。

13.郭沫若为张衡墓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中亦所罕见。

”此评价的依据之一是张衡A.创制了简仪 B.最早做了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C.制定了《大衍历》 D.最早对月食作了科学的解释梢14.1985 年,法国总统密特朗倡议制定“尤里卡计划”,呼吁西欧国家在光电子学等尖端领域展开合作,建立“科技欧洲”。

提出该计划的目的是A.推动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B.加强对科学研究的支持C.提升高科技领域竞争力 D.加速国际经济格局调整和社会与和谐世界是人类进步力量的共同追求。

回答15-17题。

15.从图7 中可以获得的信息包括①和亲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睦②祖国认同感具有强大影响力③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④民族平等是历代的民族政策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6.1971 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

”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A.以民促官B.国际推动C.官方交流D.以官带民17.1970年的一个冬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被纳粹杀害的波兰人纪念碑前神色凝重地跪下了。

这一举动的内涵表明德国A.曾经占领波兰B.深刻反省历史C.实行非军事化D.奉行和平外交日常生活现象折射着社会文明的曲折历程。

回答18-20 题。

18.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

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A.农业生产的发达B.对外交流的繁荣C.西域都护的设置D.泉州口岸的开放19.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

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该诗反映了当时A.服饰的西化B.洋货倾销中国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20.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宫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

2016年高考历史题(含答案)

2016年高考历史题(含答案)

2016年高考历史题(含答案)第Ⅰ卷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 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25.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26.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 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27. 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28.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面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政治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治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政治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这反映了此时期A.政府视图缓解名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治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部编版2020学年高中历史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2016年高考试题人民版16

部编版2020学年高中历史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2016年高考试题人民版16

考点17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2016·课标全国Ⅰ卷·T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答关键:汉代儒学官方化的理论依据、论证儒学神圣化的表现。

【解析】选C。

“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 ,故A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错误;“五经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是在继承久远的历史传统基础上形成的,显示出汉代儒学被奉为至尊的合理性和权威性,故C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D错误。

2.(2016·课标全国Ⅲ卷·T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商周时期的文字。

解答关键:理解材料的主旨是强调青铜器铭文内容的变化。

【解析】选B。

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语句也愈加格式化”可知此种铭文商代已经存在,只是字数和语句发生了变化,故A错误;根据“这些铭文大都记述……希冀子孙保用”可知祖先的功绩被记录和传承,利于形成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正确;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未涉及,故C错误;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可知西周时的青铜器的功用与商代无异,都是用来书写的载体,故D错误。

3.(2016·江苏单科·T2)《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

2016年高考历史试题全套打包

2016年高考历史试题全套打包

2016 年高考历史试题全套打包2016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北京卷)文综历史试题12.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图8 是其作品来源地区表示图。

以下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图 8A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c .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13.中国古代某一期间,朝廷与地方矛盾尖利。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做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训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A .汉长安 B.唐长安c.宋汴梁 D.元多数14.“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拓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办制置三司条例司” “以通天下之利” 。

这说明,王安石变法早期的改革要点在于A .分别宰相权利B.增强皇权c.增强军事实力D.增添财政收入15 .黄崇德是16 世纪一位典型徽商。

最先他不过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取政府允许,转而从事收益更大的食盐贸易,累积了巨额财产,用于购田置地。

这说明当时①农产品大批进入商品流通领域②农本思想依旧占主导地位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④商人社会地位明显提升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16 . 17 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第一版, 19 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惹起惊动。

这表示A .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广泛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惹起关注c .中西文化沟通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进了西方政治革命17.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

图 9 和图 10 分别是 1911 年 10 月和 11 月登载在《申报》上的广告。

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图9图10①革命党人把广告看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②民国成立后商人踊跃投身中国政治改革的浪潮③商人利用时势巨变实时调整营销策略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8. 20 世纪一二十年月,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16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2016·课标全国Ⅰ卷·T34)表1
成立时间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表1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

解答关键:把握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进程。

【解析】选B。

由表格中的“茶叶”“天然橡胶”等,可知这些国家都是资源和原材料的出口国,属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它们为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而组建了一些组织,故B正确;表格所列国际组织的出现与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无关,故A错误;经济全球化早在新航路开辟时即已开始,故C错误;表格中所列国际组织不是经济区域集团,且此时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刚刚起步,故D错误。

2.(2016·课标全国Ⅱ卷·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表2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
出地
欧洲、非洲欧洲、亚洲欧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
入地
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
量至1850年,黑奴约
为1 500万,为白人
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 4
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
出1 200-3 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
万,1974年为947.5
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
2.59%
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 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

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 1 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17分)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世界经济中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中
国近现代经济。

解答关键:对材料的分析与归纳概括和熟练掌握近现代以来的世界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概况和
趋势。

【解析】第(1)题由表格给的角度,即人口迁移的地域、数量规模等进行分析概括,如人口迁移的数量是不断增加的,而且范围不断扩大,由欧洲到美洲,再到西欧、北美洲、大洋洲;再结合所学知识进一步分析,移民的第二个主要趋势是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第(2)题第一问从材料二中概括,分为三个时间段:鸦片战争以后、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问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从国际国内形势的角度
作答。

第三问对贡献的分析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对中国经济、中国民主革命、中国反侵略战
争等方面充分肯定。

答案:(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
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全民族的抗战。

3.(2016·江苏单科·T20)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

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

该文件的签署( )
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当今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解题关键:明确欧洲走向一体化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成果。

【解析】选B。

1967年,欧共体成立,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故A 错误;1987年签署的文件,表明欧洲一体化逐步由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过渡,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故B正确;1993年欧盟的成立,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但是没有真正实现政治一体化,故C错误;欧元问世是在1999年,时间不符,故D错误。

4.(2016·海南单科·T 21)1948年2月,美国的一份报告称,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却只有世界人口的 6.3%。

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这种优势的“关系模式”。

能够体现这一“关系模式”的是( )
A.确立并维护世界货币体系
B.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D.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

解答关键:时间“1948年”和对材料中“美国优势”与“关系模式”的正确理解。

【解析】选A。

通过材料“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可知美国优势是在经济方面,因此要从经济的角度考虑这一“关系模式”,结合所学,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以美国为主导
的世界货币体系,所以A符合题意;1949年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军事方面的,B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贸易保护主义,C错误;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的马歇尔计划在1947年已经确定,D 不符合。

5.(2016·上海卷·T29)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8年的上海,有人利用美元和黄金之间
的价格波动牟取利润。

有学者指出其存在史实错误,理由是当时
( )
A.中国正面临内战全面爆发
B.上海已经沦陷为“孤岛”
C.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框架下
D.中国加入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

解答关键: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

【解析】选C。

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948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建立,其主要特点是美元和黄金之间直接挂钩,实行双固定原则,中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创始会员国,因此犯了基本的历史错误,故选C。

6.(2016·上海卷·T39)“全球化”(13分)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关乎人类的共同利益。

对此,人们的看法不一。

观察下列
漫画并回答问题:
问题:
(1)你认为漫画作者对全球化持何种态度?(2分)
(2)你是否认同作者的看法?(11分)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全球化问题。

解答关键:学生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析】第(1)题材料给出的是一幅漫画,从内容看,支架代表发展中国家,地球仪代表发达国家,两者分开,被一条大蛇吞没,反映了作者对全球化的担忧和危机感。

第(2)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既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也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回答。

但必须做到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

答案:(1)批判、悲观。

(2)我认为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经济的融合。

以互联网为代
表的科技进步,加强了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关系;区域一体化为全球化提供了范例;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全球协调机制,有利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构建;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
了机遇,促进其现代化进程。

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

全球化的实质是
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加大了世界范围内的
贫富差距,“南北关系”日趋紧张;全球化使能源消耗增速,能源危机与能源冲突跌现,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出现温室效应、水资源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现象;公共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各种流行性疾病传播速度加快,危险程度增加。

总之,经济全球化把人类社会的联系发展到一个
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事关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