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心绞痛论文中药方剂论文:中药方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滋潜通脉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阴虚血瘀证效果及药学分析

滋潜通脉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阴虚血瘀证效果及药学分析滋潜通脉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阴虚血瘀证的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滋潜通脉汤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滋潜通脉汤的药学分析和治疗效果进行全面介绍。
一、药学分析1. 组成成分滋潜通脉汤是由参、黄芪、枸杞子、肉苁蓉、五味子、蛤蚧、黄连、丹参、钩藤、冬虫夏草、醋炒川芎等多种中药组成的。
这些中药具有补益心脏、舒肝健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适用于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阴虚血瘀证。
2. 药理作用滋潜通脉汤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滋阴补益:通过参、黄芪、肉苁蓉等中药的作用,滋养心脏,补益心脏的阴虚之气,从而改善心脏功能,增强心脏的抗缺血缺氧能力。
(2) 活血化瘀:通过丹参、黄连、蛤蚧、冬虫夏草等中药的作用,活血化瘀,改善心脏微循环,减少或消除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症状。
(3) 清热解毒:通过五味子、黄连等中药的作用,清热解毒,清除体内热毒,净化血液,降低冠心病患者的炎症反应,减轻心脏负担。
(4) 调理脏腑:通过枸杞子、钩藤等中药的作用,舒肝健脾,调理脏腑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心脏的适应能力。
二、治疗效果滋潜通脉汤作为中医药方剂,具有显著的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阴虚血瘀证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缓解心绞痛症状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常常表现为胸痛、胸闷、气喘、心慌等症状。
滋潜通脉汤能够活血化瘀,改善心脏微循环,减少或消除心绞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调节心脏功能滋潜通脉汤能够滋阴补益,补养心脏,改善心脏功能,增强心脏的抗缺血缺氧能力,有利于稳定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3. 提高机体抵抗力滋潜通脉汤能够清热解毒,净化血液,降低冠心病患者的炎症反应,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心脏的适应能力,有利于预防心脏并发症的发生。
4. 改善患者情绪滋潜通脉汤能够舒肝健脾,调理脏腑功能,有利于调节患者的情绪,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化痰祛瘀通脉汤(自拟)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

化痰祛瘀通脉汤(自拟)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化痰祛瘀通脉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于其独特的药理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本文将分析化痰祛瘀通脉汤在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疗效,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一、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特点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
患者常常表现为胸痛、心前区疼痛、闷胀感,伴有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心梗甚至心肌梗死。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特点是病情反复、发作不定,且有时会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危重,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心理、经济压力。
二、化痰祛瘀通脉汤的药理作用化痰祛瘀通脉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由于其药物组分的独特配比,具有明显的药理作用。
化痰祛瘀通脉汤中的药物能够化瘀通络,改善微循环,减少血液粘稠度,改善心肌供血。
该方剂中的药物还具有祛痰止咳的作用,能够缓解冠心病患者的咳嗽、气促等症状,改善患者的舒适度。
化痰祛瘀通脉汤还具有舒筋活血的作用,可以缓解冠心病患者的胸痛、心前区疼痛等症状,减轻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临床实践中,化痰祛瘀通脉汤通常与其他药物结合使用,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除了化痰祛瘀通脉汤外,还可以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物、扩血管药物等,以全面控制患者的症状,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对于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合并症的患者,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用其他药物,例如降糖药、降脂药等,以全面控制患者的病情。
化痰祛瘀通脉汤的剂型灵活,可以制成颗粒剂、口服液、丸剂等多种剂型,便于患者的选择和携带,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三种常用中药制剂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对比研究

( sC P 、 脂 等 数 据 , 用 统 计 学 方 法检 验 治 疗 效 果 。 果 3 在 临 床 疗 效 方 面 无 明 显 差 别 ( h— R ) 血 利 结 组 P> 0 0 ) B 在 改 善 血 脂 、 .5 ,组
h —C s RP方 面优 于 A 组 与 C组 ( d 0 0 ) C组在 心 电 图 、 小 板 黏 附 率 、 血 功 能 方 面 优 于 A 组 和 B组 ( P .5 , 血 凝 P< 0 0 ) 结 论 中 西 .5 。 医结 合 治 疗 不稳 定 型 心 绞痛 效 果 确 切 , 红 注射 液 在 改 善 h — R 和 血 脂 方 面效 果 优 于 其 他 两 种 中 药 制 剂 , 血 通 注射 液 在 改 善 丹 s C P 疏
・3 88 ・
C NE EJ HI S OURNALOF I NTE ATI DI NE ON CARDI / RE ROVAS GR VE ME CI O一 CE B CULAR DIE E Ap i 2 1 Vo. No 4 S AS rl 0 0 18 .
0 1 V, 主要 导联 T 波变 浅 5 以 上 ; 效 : 绞 痛 发 作 次 . 0m 或 O 无 心 数 、 度 、 续 时 间增 加 或 发 展 为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 电 图 无 变 化 程 持 心
或加重 。
11 诊断标准 .
参 照 国 际心 血 管 病 学 会 及 WHO 临 床 命 名 标
准 化 联合 专题 报 告 《 血 性 心 血 管 病 的 命 名 及 诊 断 标 准 》 ] 缺 _ l 和 2
温阳理气中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
临 床 研 究
・
温 阳理气 中药 治疗 不稳定 型心绞痛 临床观察
廖 震
中 图分 类 号 : 5 14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4—7 5 2 1 )3 3 7— 2 R 4 . B 10 4 X(0 0 0 —0 6 0
方检 验 、 检验 和 R dt t ii分析 。
2 1 两组 疗效比较 () . 1 临床疗效 : 治疗组 3 例 , 8 显 效 1例, 效 1 , 8 有 5例 无效 5 , 例 总有效 率 8 . 4 ; 6 8 % 对照 组 3例, 效 1 , 9 显 5例 有效 1 , 7例 无效 7例 , 总有效率 8 . 5 。( ) 20 % 2 心电 图疗 效 : 治疗组 3 例 , 8 显效 1 , 5例 有 效 1例, 6 无效 7例 , 总有效率 8 . 8 ; 照组 3 15 % 对 9例 , 显 效 1例, 4 有效 1 , 7例 无效 8 , 例 总有效 率 7 . 9 。 9 4 % 结果
例; 合并 心律 失常 3 0例 , 脂血 症 2 高 9例 , 高血 压病 1 8
例, 糖尿 病 1 。两组 资料 差 异无 统计 学意 义 ( 5例 P> 0 0 ) 具 有 可 比性 。 .5 , 12 治 疗方 法 . 两组 均 吸氧 、 卧床 休息 , 用 B受 体 应 阻滞 剂 、 酸酯类 药 物 、 溶 阿司 匹林及 极化 液静 滴 , 硝 肠
【 摘要 】 目的 观察温阳理 气中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 。方法 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7 7例随
中医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与治疗进展

中医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与治疗进展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冠心病中的一种,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些年来此病有上升趋势,此病的死亡率比较高,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较大影响。
为了使患者症状得以改善,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寻求比较有效的治疗药物成为必然。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标签:中医药;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研究;治疗进展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破裂而导致血栓在血管内形成,出现心肌严重缺血,产生进展性的冠脉病变。
UA在冠心病中介于急性的心肌梗死(AMI)和稳定型心绞痛(SA)之间,临床表现复杂而又严重。
与SA比较,此病的持续时间长、疼痛程度非常重、对硝酸酯类的药物不敏感、非常容易恶化成为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由于内科的治疗效果不太理想,介入治疗后容易有再狭窄的出现,心血管病的治疗与研究成为大家关注的重要课题,在诸多的研究中,中医药对心血管的作用倍受关注,现就中医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研究和进展作一综述。
1 不稳定型心绞痛在中医理论中的认识UA在临床上的表现和祖国医学中的胸痹心痛病相似,中医认为,心痹者则脉不通,后来又提出“死血心痛,阳微阴弦”的理论。
近些年来,中医对UA病因机理有了新的认识,主要是以气虚血瘀和正虚邪实为病机,[1]林荣荣等研究中认为淤血的症状比一般的心绞痛都严重,则久病入经络,心脉遭淤阻;自发性的心绞痛能在凌晨或静息时发作,在寒冷时更易发作加重,表现阳虚寒凝的征象,则属于阴寒凝滞、阳虚不运。
王昊睿[2]等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中医的脉络绌急和现代医学的冠脉的痉挛、血管内皮的功能的紊乱有密切的关系,认为血管内皮素的升高和一氧化氮的降低是脉络绌急的发病机理之一,明确指出CAS不仅是UA的主要发病原因,也是SA、心梗、猝死的主要原因。
张立晶[3]等说明冠心病基本病因机理是本虚标实,表现血瘀、气虚、痰湿等。
高洪涛[4]等表明UA 的病机的血瘀多为实证,兼气滞、痰阻、及寒凝;气阳不足多为虚证,兼阴血亏虚;淤血在心脉中内阻,使脉道不畅,气血的营运不畅,致使心脏失去荣养,不荣养则痛,所以临床表现为隐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中西医治疗

病因
➢ 寒邪内侵 ➢ 饮食不当 ➢ 情志失调 ➢ 年迈体虚
病机
心
可 涉 及
肝、脾、肾
本虚
相相 互兼 转为 化病
标实
气虚 阳虚
气阴两虚
血瘀 寒凝 痰浊 气滞
临床分型与治疗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 病种“胸痹心痛”验证方案
分型
发作期
缓解期
寒凝血瘀 气滞血瘀 气虚血瘀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 痰阻血瘀 热毒血瘀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危险度分层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28(6):410
低危险组
心绞痛类型
初发、恶化劳力型,无静息 时发作
发作时 ST↓ 幅 度
≤1mm
持续 时间
<20min
肌钙蛋 白T或I
正常
中危险组 高危险组
A:1个月内出现的静息心 绞 痛 , 但 48h 内 无 发 作 者 (多数由劳力型心绞痛进展 而来) B:梗死后心绞痛
缓解期的治疗
气滞血瘀
主症: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 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 苔白,脉弦。 治法:行气活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2g、赤芍10g、当归 15g、柴胡8g、牛膝10g、枳壳10g、地龙8g。
缓解期的治疗
热毒血瘀
主症: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干口苦,口气浊臭, 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 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冠心Ⅱ号方加减: 丹参30g、赤芍15g、川芎15g、红花10g、虎杖 10g、黄连10g、毛冬青15g、生地15g。
缓解期的治疗
痰阻血瘀
主症: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 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 脉弦滑。 治法:通阳泄浊,活血化瘀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瓜蒌30g、薤白30g、半夏12g、桃仁15g、红花 12g、川芎15g、赤芍15g、当归15g、生地15g。
中西药合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

议》 。显效 : 电图恢 复正 常 。有 效 :T段 回升 0 0m 心 s .5 V
以上 , 未 达 正 常 水 平 , 要 导 联 倒 置 的 T波 改 变 变 浅 但 主
2 % 以上 , T波 由平 坦 恢 复 为 直立 , 室 或 室 内传 导 阻 5 或 房
2 治 疗 方 法
效 3例, l 总有 效率 4 .3 。两 组 总有 效率 比较差 异 有统 83 %
计 学意义 ( 0 O ) 尸< . 1 。 两组 症状 疗效 : 疗 组 显 效 3 治 7例 , 效 l 有 9例 , 效 4 无
对 照组 : 溶 阿 司匹 林 10 g 每 晚 1次 L 服 ; 必 莱 肠 0r , a I 舒
特 1r , 2 口服 。另用 硝 酸脂 类 、 他 乐 克 、 尔 硫 0 g1日 次 a 倍 地 卓 治疗 。4周为~ 疗程 。
治疗 组 : 与对照 组治疗 相 同的 基础 上 加 用 补 阳还 五 在 汤 加味 。黄芪 6 g 当归 1 g 桃 仁 9 , 花 6 , 芍 6 , 0, 2, g红 g赤 g 川
治疗不 稳定 型心绞 痛 ( A) u 疗效 满 意 , 报道 如下 。 现
1 临床 资料 1 0例 均为 2 0 2 0 8年 1月 ~2 1 0 0年 1 我 院心 内科 住 2月
滞 改 善 。无 效 : 电图 与治疗 前 基 本 相 同或 s 心 T段 较 治 疗 前 降低 0 0 m . 5 V以上 。
O URN ALO FPRAC TI ALTRADI ONALCHI C TI NES EM EDI NE 2 1 Vo . 7 . 0 CI 0 1 1 2 No 1
自拟中药康心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8例

表 3 两 组 治疗 前 后 血 液 流 变 学指 标 比较 ( ± ) i s
6, 27 0岁 ; 中 初 发 劳 力 性 心 绞 痛 1 其 9例 , 化 劳 力 性 心 绞 痛 1 恶 4
例, 自发 性 心 绞 痛 5例 。 照 组 3 对 6例 , 性 2 男 4例 , 性 1 女 2例 ; 平
中 国中 医急 症 2 1 年 1 01 0月 第 2 0卷第 1 0期 J T M. e. 0 1 V 1 2 , o 1 E C O t2 1 , o. 0 N .0
・
17 ・ 65
自拟 中药康 心方 治疗不稳定 型心绞痛 3 例 8
李 正 兰 王 笑 梅 欧 亚 翟 艳 清
表 1 两 组 症 状 疗 效 比较 ( ) n
发 展 成 急 性 心 肌梗 死 或 猝 死 ,经 有 效 治疗 可 逆 转 为 稳 定 型 心 绞
痛 。近 年 来 , 者 采 用 自拟 中 药康 心 方 治 疗 不 稳 定 型 心绞 痛 , 笔 收
到 满 意 疗 效 。 现 报 告 如 下
本 消 失 ; 效 为 心 绞 痛 发 作 次 数 明显 减 少 , 续 时 间缩 短 ; 效 有 持 无
为 症 状 无 明 显 变 化 或 加 重 。 ( ) 电 图 疗 效 标 准 : 效 为 心 电 图 2心 显
与对照组比较 , AP<00 。 下 同 。 .5
表 2 两 组 心 电 图 疗效 比较 ( ) n
1 资料 与 方 法 11 临床 资料 选 择 我 院 2 0 — 0 9年 人 院 的 冠 心 病 患 者 7 . 07 20 4
例 , 符 合 冠 心 病 不 稳 定 型 心 绞 痛 的 西 医 诊 断标 准 …及 中 医 胸 均 痹 ( 心 病 ) 虚 血 瘀 证 诊 断 标 准 l. 外 严 重 心 功 能 不 全 患 者 。 冠 气 2Leabharlann 及血 、 常规 。 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稳定型心绞痛论文中药方剂论文:中药方剂治疗不稳定型
心绞痛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评价中药方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
效及安全性。
方法 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方剂;对照组30例,给予硝酸酯类、钙离子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和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
治疗期间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程度、心电图恢复情况和不良反应等。
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静滴硝酸甘油20μg/分;口服消心痛10~20mg,3次/日;阿司匹林100mg/日;无禁忌证患者常规口服β受体阻滞剂及钙离子拮抗剂;对中高危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0.4ml,2次/日;高血脂者口服降酯药;部分心功能不全者适量口服利尿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剂。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基本方:黄芪30g、葛根15g、丹参30g、红花8g、赤芍10g、川芎20g、降香10g、水蛭8g、五灵脂12g、台乌10g、桂枝8g、瓜篓皮15g、路路通15g ,每日1剂,分2次服用,两组连续治疗4周后统计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两组疗效指标:两组患者均每周复查1次心电
图,并记录用药前及用药4周后主要症状及体征变化、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情况,同时测定肝肾功能、电解质、三大常规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3.2 疗效判断标准[3]:①显效:心绞痛症状消失,或发作次数减少≥75%,硝酸甘油用量减少≥75%,心电图恢复正常。
运动耐量上升一级≥50%。
②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74%,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74%,心电图st 段回升0.15mv以上≥50%或t波倒置变浅≥50%以上,运动耐量上升一级≥50%。
③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心电图及运动耐量无改善。
3.3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检验χ2检验。
4 结果
4.1 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2。
从表中可见治疗组经加用中药方剂治疗后,临床改善总有效率为分别为96.7%和93.3%,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别为73.3%和7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差异。
表1 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
表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4.2 药物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前后检测肝肾功能无异常变化,对照组出现2例轻微头晕、头痛,1例心动过缓,治疗组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5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中医学的“胸痛”、“心痛”、“厥阴痛”、“心脾痛”等范畴[4]。
从临床观察看,不稳定型心绞痛(ua)多以气虚血瘀为主,心气虚弱,寒凝气滞,心血瘀阻为病因病机。
心气虚弱无力鼓动心血运行,或心阳不足,寒凝气滞,致血脉滞涩不通而成。
临床上气虚、阳虚、瘀血三者交错互见。
治当益气温阳,逐瘀通痹。
方中黄芪益气补中; 葛根、丹参、赤芍、川芎、红花、降香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水蛭、五灵脂破血逐瘀、止痛; 台乌、瓜篓皮理气宽胸、化痰通络;桂枝、路路通温经止痛、宣阳通痹。
诸药为伍,共奏益气活血、逐瘀止痛、温阳通痹之效。
且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能保护缺糖、缺氧性心肌细胞的损伤,降低心肌能量的消耗,稳定细胞膜,改善心肌细胞线粒体的功能;水蛭含肝素、抗血栓素等,可阻止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从而延缓或阻碍体内和体外的血液瘀滞,并能缓解动脉痉挛,降低血液粘稠度;五灵脂有缓解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对垂体
后叶素引起的急性心急缺血具有对抗作用,能提高机体对于减压缺氧的耐受力,对机体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有降低血
压的作用。
丹参、当归、三七可抑制急性心肌缺血后血栓素a2(txa2)和三磷酸肌醇(1p3)的升高,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5]。
同时,本文观察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方剂,克服了单纯西药治疗出现的副作用、不稳定性,与单纯中药治疗显效慢的弱点,值得
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第三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505—1509.
[2] 钱学贤.不稳定冠状动脉疾病危险分层与治疗策略[j].中华内科学杂志,2002,40:293-295.
[3] 张兆奎.心血管病诊治指南和建议荟萃[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94-702.
[4] 黄政德,周德生.中西医结合冠心病学[m].湖南科学出版社.2009:24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