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宜轩痹证辨治经验撷萃
周宜轩教授论治冠心病介入术后的经验

周宜轩教授论治冠心病介入术后的经验
董梅;戴小华
【期刊名称】《天津中医药》
【年(卷),期】2014(31)11
【摘要】周宜轩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在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认为冠心病介入术后属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
心气亏虚,痰瘀互结,络脉绌急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
治疗应立足整体、病证结合、通补兼施,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注重通络,其创立的补心通络汤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总页数】4页(P645-648)
【关键词】周宜轩;冠心病;名老中医经验
【作者】董梅;戴小华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1
【相关文献】
1.杨积武教授辨证论治冠心病介入术后心绞痛经验 [J], 杨莺;吉利;吴凤兰
2.周宜轩教授从心肾论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经验 [J], 董梅
3.周宜轩教授治疗冠心病经验 [J], 张晓军
4.金涛教授论治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经验简介 [J], 陈浪;金涛
5.杜廷海教授从心、肺、肝论治冠心病介入术后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经验探析[J], 王路瑶;杜廷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宜轩教授从心肾论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经验

周宜轩教授从心肾论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经验董梅【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3页(P1460-1462)【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周宜轩;名老中医经验【作者】董梅【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南京 210046;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肥 2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R256.2董梅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南京210046);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肥230031),Email:*****************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首要杀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的老龄化,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近年来,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治疗方法不断进步,传统药物、介入、冠状动脉搭桥使冠心病的治疗成三足鼎立之势。
周宜轩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第三、四、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重视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
周宜轩教授从心肾相关理论提出了冠心病“表现于心,根源于肾”的观点,确立“补益心肾,痰瘀同治”为法治疗冠心病,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现将周宜轩教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经验介绍如下。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其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等脏[1]。
如《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云:“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
心属火,肾属水,张景岳认为:“水火具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生命之本”。
人体在生长壮老已的过程中,心肾相互为用,相互影响。
冠心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此时正值肾气渐衰之时。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过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年六十,阴痿,气大衰”。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主藏先天之精及五脏六腑之精华。
治痹的临床经验总结之“四宜”

治痹的临床经验总结之“四宜”治痹的临床经验总结之“四宜”治痹的临床经验总结之“四宜”一、寒痹宜温肾寒痹之作,根本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在治疗上以温肾为要,可选用乌头汤或麻黄附子细辛汤,配伍鹿角胶、补骨脂、巴戟天、仙灵脾、胡芦巴、狗脊等品。
盖寒痹患者,多为素体阳虚之人,寒邪伏于里,治当温之。
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方中附子温肾壮阳,散寒止痛; 细辛走窜经络,通达内外,可祛邪外出,又长于止痛; 麻黄开肺气,宣皮毛,且振奋全身阳气。
二药合伍,使寒邪由内达外,收效甚捷。
若寒甚者,又当易附子为炙川乌、炙草乌,增强散寒之功。
更剧者也可用生品,但要注意用量、配伍及煎法。
对于心悸患者,应慎用麻黄,因麻黄可致心慌、汗出,甚至呕吐。
此时应去麻黄,加黄芪、茯苓、五味子、浮小麦等益气固表、养心安神之品。
中医认为风湿病是由于正气不足,使人体易感受六淫之邪,形成瘀血痰浊,而使风湿病发病; 反之外感六淫之邪以及瘀血痰浊又可伤及正气,使正气更虚,由此互相影响,加重病情,难以根除。
主要病机是风、寒、湿、热之六淫邪气,侵犯人体,留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
正如《素问·痹论》中所说:“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 肾中所藏之阳气乃人体之元阳也,是人体内最重要的阳气,可以激发其他脏腑的阳气,当寒邪入侵时,温肾的治法,既护卫了元阳不为寒伤,又补充了元阳使其激发他脏阳气,调动一切力量以驱邪,乃标本兼顾之法。
二、热痹宜养阴热痹可见于两种情况,一为急性发作期或初期,手足小关节红肿胀痛,局部灼热,皮肤稍红,或脊椎胀痛,四肢活动障碍,持物不便,行动艰难,或伴有全身低热不适,或自觉全身有发热感,烦渴汗出。
二为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此类患者多有关节红肿热痛、遇寒痛减,及高热、汗出、口渴等表现。
治疗热痹宜清热,用白虎加桂枝汤、苍术白虎汤等。
更要加入养阴清热之品,如生地、白芍、玄参、麦冬等。
名老中医周仲瑛经验集【临证经验〈痹证〉】

名老中医周仲瑛经验集【临证经验〈痹证〉】痹证治六要痹为痹证的一种特殊证候,以病情顽固,久延难愈且疼痛遍历周身多个关节为特点,亦称“顽痹”。
本病虽然可按痹证辨证论治,但从其病因病机、病证表现及其发展预后来看,均有其特异性,临证除参考痹证进行辨治外,周氏还抓住以下六个要点。
(一)审病邪属性,辨寒热虚实痹证总由外感风寒湿热等邪,痹阻经络、筋骨,影响气血运行而为病。
但就痹而言,外邪作用于人体发病后,在其久延不愈反复消长过程中,外入之邪未必始终羁留不去,每因内外相引,同气相召,导致风、寒、湿、热内生,成为久痹的病理基础。
若复感外邪,又可促使病情愈益发展加重。
一般而言,急性期或慢性转为急性发作期多以外邪为主导,而慢性缓解期则内生之邪已成为持续为病的重要条件,治法方药虽无大异,而又不尽相同。
感受外邪所致者,以邪实为主,自应以祛邪为先,而内生之邪既成,必有脏腑阴阳之亏虚,治疗尤当配合扶正。
风、寒、湿、热诸邪,既多杂合为痹,但又常有偏盛,寒热既须明辨,又不可截然分开,多有兼夹、消长、转化。
如寒郁每可化热,素体阳盛者尤易热化;热痹若热去湿留,而素体阴盛者,又可转从寒化。
又如经络蓄热而客寒外侵,或寒湿久痹而外受客热,均可呈现寒热错杂之证,症见关节灼热肿痛而又遇寒加重,或关节冷痛喜温而又感内热,恶风怕冷,口干口苦,苔白罩黄。
同时,在兼夹转化过程中,寒热还会表现出消长主次的动态变化,当明察详辨,对选方用药至关重要。
虚实之辨,当从邪正标本缓急、病之新久着眼。
新病以邪实为主,痹久邪留伤正,虽说由实转虚,但纯虚无邪实属罕见,一般多为因实致虚,且正虚每易反复感邪而致急性发作,表现为实多于虚;缓解期则表现虚中夹实,故虚实虽然夹杂,而又有主次之别,治疗用药应有侧重。
(二)寒热分治,尤当相机合伍风寒湿痹、风湿热痹两类证候在缓解期可无急性期所见的寒热表证,故切不可与外邪伤人皆具表证等同理解。
风寒湿痹,可选薏苡仁汤,药用苡仁、苍术、羌活、桂枝、麻黄、川芎、防风、当归等。
民国以前岭南痹病证治文献疏理

。
推动学术研究
通过对岭南痹病证治文献的深 入研究和分析,推动了对岭南 地区痹病证治的学术研究和交 流,提高了对岭南痹病的认识
和治疗水平。
岭南痹病证治文献疏理的不足与展望
01
研究深度不足
由于历史文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岭南痹病证治文献的研究深度还
民国以前的治疗进展
在民国以前,岭南地区的痹病治疗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方法逐渐丰富和完善,如清代名医叶天士的《 临证指南医案》中详细记载了治疗痹病的验案和方药。
03
岭南痹病的证治文献研究
古代岭南痹病证治文献
总结词
古代岭南痹病证治文献相对较少,且受地域 和医疗水平限制,对痹病的认识和治疗手段 较为有限。
通过对民国以前岭南痹病证治文献的疏理,可以系统总结和梳理历史时期岭南痹 病的诊疗经验,为现代临床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民国以前岭南痹病证治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探 讨岭南痹病的发病原因、证候特点、治疗方法等,为现代临 床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学的方法,通过对历史时期岭南痹病证治文献的收 集、整理和分析,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对岭南痹病的 发病原因、证候特点、治疗方法等进行系统总结和梳理。
民国以前岭南痹病证治文献 疏理
2023-11-07
目录
• 引言 • 岭南痹病的历史沿革 • 岭南痹病的证治文献研究 • 岭南痹病证治文献疏理的成果与贡献 • 参考文献 • 附录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痹病是岭南地区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较高,对人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 响。
周宜轩教授以心肾同治法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经验

周宜轩教授以心肾同治法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经验
张叶祥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年(卷),期】2016(014)007
【摘要】难治性心力衰竭多属于慢性心力衰竭进行性恶化的晚期表现。
虽经过积极治疗,但疗效不佳。
国家级名中医周宜轩教授依照中医思辨特点以
“虚”“瘀”“水”统领难治性心力衰竭的病机,认为心肾阳气亏虚、瘀血阻滞、水饮内停是难治性心力衰竭发病之关键。
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采用益气温阳、温通心肾、活血利水法为主,以名方真武汤为基础,灵活加减,临床疗效显著。
【总页数】2页(P798-799)
【作者】张叶祥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210023; 安徽省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R256
【相关文献】
1.周宜轩教授从心肾论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经验 [J], 董梅
2.周次清教授以交通心肾法治疗记忆力减退经验举隅 [J], 张蕴慧
3.周次清教授以心肾两交汤治疗心血管疾病经验举隅 [J], 张蕴慧
4.丁丽仙教授以“交通心肾法”治疗妇科疑难病的经验介绍 [J], 潘莹;丁丽仙;龙承琛
5.李庆海教授以益气温阳、化瘀利水法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经验 [J], 毛竹青;邓晨阳;王雪臣;李庆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证指南医案》痹症诊疗特色分析

135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2019年10月第25卷第10期October 2019 Vol.25. No.10【理论探讨】《临证指南医案》痹症诊疗特色分析#朱文,汪悦4(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南京210029)摘要: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栽痹症医案分析其对痹症的诊治特色,发现叶天士认为痹症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初病外感风、寒、湿、热或体质阴虚筋脉失养、久病痰瘀混处经络等,治疗上主张从“病之新久、体之虚实、奇经辨证、久病入络、内风致痹、天 人相应”6个方面论治,其中的“风气内动致痹论”强调了“体质阴虚,肝木偏亢”在痹症发病中的重要作用,采用“育阴潜阳、息风通络”法而获良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机制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痹症;诊疗特色;叶天士中图分类号:R255.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250(2019)10-1358-02Analysi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haracteristics of arthralgiasyndrome in the Lin Zheng Yi An Zhi NanZHU W en,W ANG YueA(A ffiliated Hospital o f Nanjing University o f Chinese Medicine .Jiangsu Provincial Hospital o 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9 .C hina)A b stra c t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rthralgia syndrome from the arthralgiasyndrome medical case contained in YE Tian-shi^s A Guide to clinical practice with medical record.YE Tian-shi"s thought,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arthralgia syndrome is exogenous rheumatic cold and dam pness heat or Body constitution Yin deficiency and vessels lose nourishm ent, long illness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mixed at meridian and collaterals. In treatm ent, it is advocated to treat from six aspects :"new affection or Chronic of D iseases, Physical deficiency or realit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eight extra-channel, Chronic Diseases Transforming to C ollaterals, arthralgia-syndrome caused by endogenous w ind,Correspond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Among those a sp ect,th e theory of arthralgia-syndrome caused by endogenous wi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constitutional yin deficiency, the hyperactivity of liver Y a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phlegm syndrom e,obtaining good effec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nourishing yin and burying yang, Calming Wind and unblocking c o lla te rals",has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and it *s mechanism deserves further study.Key w o rd s:Bi syndrom e;Characteristic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 ent; YE Tian-shi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是清代著名的医家,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周岱翰证治经验5

周岱翰证治经验5祖国医学认为饮食所伤也是癌瘤主要原因之一。
饮食不节,恣食生冷、膏梁厚味,损伤脾胃,致脾失健运,渐成积滞内停,或蕴久化毒,形成气滞、痰凝、血瘀等病理变化而致癌。
如《素问·痹论》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谓:“凡人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度,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致成积聚结块。
”宋·严用和《济生方》谓:“过餐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则积结为症瘕。
”明·叶文龄《医学统旨》谓:“酒面炙,粘滑难化之物,滞于中宫,损伤肠胃,渐成痞满吞酸,甚则为噎膈、反胃。
”《景岳全书》谓:“饮食无节以渐留滞者,多成痞积。
”历代医家均强调癌瘤的发生,与“饮食不节”、“膏梁厚味”、“食饮乖度”、“伤酒食”致“脾胃大损”有关。
治疗强调健脾养胃,如明·方隅《医林绳墨》提出:“噎膈……必须清气健脾,……绝厚味……善能调养”,“……当健脾养胃,切勿施峻利之剂,有伤脾气者也。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也提到“凡治噎膈大法,当以脾肾为主。
盖脾主运化,而脾之大络布于胸膈”;“凡初觉饮食微有不行,而年不甚衰者,宜速用大健脾丸,……以调脾气为上策”,并提出用十全大补汤、四君子汤等健脾养胃治疗噎膈。
癌瘤发病固然与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有关,而癌肿既成之后,由于肿瘤的无限制生长,大肆劫精耗血,若血液不循常道,则出现脾不统血的咯血、呕血、便血、衄血、发斑等;癌瘤坏死感染致发热不退,消耗身体大量体液,致津亏血枯;脾虚湿热下注致五色带下、脓血便;脾虚蕴湿生痰,痰瘀阻络致饮食不下;各种手术、放疗、化疗措施的实施,除耗气伤血外,还出现脾胃不和的呃逆、呕吐、饮食不下。
以上各种病证与病机,互为因果,终为脾气虚弱、脾失健运,造成患者形神俱损,大肉尽脱,身体羸瘦。
《卫生宝鉴,卷十四》云:“养正积自除,……令真气实,胃气强,积自消矣。
”《华佗中藏经》谓:“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为痹证之气虚血瘀痹 阻证 ,治 当以益气 活血 、化瘀 通脉 。 拟方 :炙黄芪 20g,酒当归 10g,川芎 10g,桂枝 10g,炒白芍 10g,秦 艽 lOg,党参 12g,黄精 lOg,川怀牛膝各 lOg,焦 白术 lOg,女贞子 lOg,佛 手 6g,炙 甘 草 6g,7剂 。
· 36 ·
湖 北 中 医杂 志
Hubei Joum al of TCM
2010年 1月第 32卷第 1期
Jan.2010.Vo1.32,No.1
周 宜轩 痹 证 辨治 经 验பைடு நூலகம்撷萃
黄传 兵 (安徽 中 医学 院第 一附属 医院风 湿免疫科 ,安徽 合 肥 230031)
关 键 词 :痹证 ;中 医 药疗 法 ;专 家 经验 ;周 宜轩
邪 。 3 用药精通药性 遣方直达病所
周 老常云 :临证如临阵 ,用药 如用兵 ,周 老遣方 用药颇 有造 诣 ,常把调和气血药分 为补气活血 药如 黄芪 、党参等 ;养 阴活血 药如生地 、紫河车等 ;养血 活血药如 当归 、白芍等 ;以及活血止 痛 药如延胡索 、乳香等 ;活血通络药如水蛭 、莪术等 ;活血通痹 药如 鸡血藤 、天仙 藤等 ,共 17类。用时 辨 证与 辨病 相 结合 ,循 经辨 证 ,指导用药 ,使方药达病所。如上肢痛者加羌 活、姜 黄;下肢 痛 者加独活 、牛膝 ,脊柱痛者加 鹿角 片、当归 ,肾经 病用 狗脊 、菟丝 子 ,脾经病用大黄 、革薜等 ,均获效满意。 4 验 案 举 例
临床常见 以下两种情况 :①气血亏损 型 :关节疼痛伴气 血两亏之
二诊 :药后关节 疼 痛好转 ,短 气 自汗 、头晕 目眩消 失,饮 食
象 ,周老常用加味黄芪 桂枝五物 汤和 营之滞 ,助卫之 行 ,益 气养 可 ,偶有 口干症状 ,上方加太子参 12g,继进 14剂。
血通络 ,并加当归益气生血 ,增 强养血活血 之效 ,即所谓 “补 中有
胡某 ,女 ,57岁。患类风湿关节炎病 20余 年 ,曾辗 转多家医 院求治 ,先后 服用 过泼尼 松、甲氨 蝶呤 、环磷 酰胺 、来氟米 特 、雷 公藤多苷片等药物 ,以及血浆 置换 等方法治疗 罔效 ,渐至双手 足 关节畸形 。一年前 ,出现 白细胞 减少 ,脾 脏肿 大、院外诊 断为 费 尔蒂综合症 ,予 以激素治疗 ,效果不 显 ,而求治 周老处 。症 见关 节疼痛畸形 ,短气 自汗 ,面 色、指 甲淡 白,头晕 目眩 ,舌 质 紫黯或 有瘀斑 ,脉细弱。查 :双手小关节畸形 、压痛 ,尤双膝关 节压痛明 显 ,行 走 困 难 ,脾 肋 下 3.5cm、质 韧 ,无 触 压 痛 。查 :WBC 1.7×
周老认为,痹证 是指由于风 、寒 、湿、热 之邪 ,闭阻经络 ,气 血 运行不畅 ,引起 以肢体关节 、肌 肉疼痛 、肿胀 、酸楚 、重 着、麻木 ,甚 或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索 体虚弱 ,脏腑亏 虚,正气不 足 是本病的主要内因,其 中又 以肝脾 肾亏虚为 主。肝 肾亏虚,脾失 健运 ,气血生化乏源 ,气血不足则营卫失调 ,腠理 不固 ,卫 外不密 , 风湿寒热之邪乘虚而入 ,发 为痹病。风寒湿成 痹 日久 ,则 五脏 气 机紊乱 ,升降无序 ,导致脏 腑经络功能失 调 ,气血 津液运行乏 力, 产生痰瘀。痰瘀又可成为致病 因素 ,加重 脏腑 的亏虚,故辨证 当 以风寒湿热之邪、致痰瘀凝结 、脉络痹阻 为标 ;正气 不足 ,肝脾 肾 亏虚为本。初病邪实为主 ,当治其标 ;久病本虚为主,宜治其本。
临床以关节有无红肿热痛 为辨 证要点。风湿热痹 多见关节 红肿灼热疼痛,恶冷恶热 ;而风寒湿痹以关 节肿痛为主 ,无红肿灼 热 ,喜热恶冷 。新病多实 ,久病 多虚。实 痹者 ,发病 较急 ,痛 势较 剧,脉实有力;虚痹者 ,发病较缓,痛势绵绵 ,脉虚无力。病程缠绵 , 日久不愈 ,常为痰瘀互结 ,肝 肾亏虚之虚 实夹杂证 。然各证 之间 病因病机多错杂相关 ,且可变异转化 、兼夹相见,临床当明辨之。 2 治虚 痹调 气 血 标本 兼治
三诊 :关节疼痛 明显好 转 ,行走 无碍 ,饮食 可 ,复查 WBC3.5
动 ,行 中有补”及“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 自灭”之意。酌加片姜黄 、 ×10 ,Ph82 X 10’ ESR36mm/h,RF92u/mL。患者痹 症 日久不 ,
笔者有幸师从周老 ,聆 听教诲 ,受益匪 浅。现就 周老关于痹证 治 病 ”。周 老喜用独活寄生汤 ,以熟地、白芍 、当归 、川芎 、首 乌养血
疗经验 ,整理如下。 1 辨寒热虚实 明标本先后
活血 ;桑寄生、杜仲 、怀牛膝 、山萸 肉补肝 肾 、强筋骨 、壮 腰膝 ;兼 以独活 、白芷 、防风 、细辛祛风湿、止痹痛 ,合而标 本兼治 ,扶 正祛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704(2010)01-0036-01
周宜轩教授系全 国名老中医 ,国务 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全 国 症状 反而加重 ,此时可宗 张景岳治久痹之法 :“只宜峻补真 阴,宣
第三 、四批老 中医药继承人 指导老 师,从 医 40余 年 ,学 验俱丰 。 通脉 络,使气血得以流行 ,不 得过用祛 风等药 ,再伤阴气 ,反增 其
痹症 日久不愈 ,可致人体正气 亏损 ,瘀血 阻络 。症 见关节畸 形 、疼痛 ,时轻时重 ,或呈游走性 ,屈伸不 利 ,皮肤 结节或瘀斑 ,形 体消瘦 ,神疲乏力 ,肌肤麻木 ,短气 自汗 ,面色 、指 甲淡 白,头晕 目 眩 ,舌质紫黯或有瘀斑 。此乃邪伤于络 ,痰瘀 凝结 ,气 血不足 ,运 行障碍 ,筋脉肌 肉失去濡养 所致。治 当以益气 活血 、化瘀 通脉 , 以求气血和 、经脉通 、痹 痛除 ,此即“气血 流畅 ,痹痛 自已”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