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于分布

合集下载

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

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

二、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1、热带气旋
(1)概念 (2)形成条件 A、有广阔的暖洋面。 B、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 (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结构的简称) (3)等级的划分
(3)台风 A、多发的季节 B、台风形成的源地 C、灾害特征
D、台风影响的地区
台风、飓风与龙卷风的区别?
飓风和台风其实是一回事,都是指风 速达到33米/秒以上的热带气旋,只是因为 发生的地域不同,才有了不同的名称。出 现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强烈热带气 旋被称为“台风”;发生在大西洋、加勒 比 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则称为“飓风”。印 度洋上则称为“旋风”。统称“热带强烈 风暴” 飓风与龙卷风不能混淆。后者的时间 很短暂,属于瞬间爆发,最长也不超过数 小时。此外,龙卷风一般是伴随着飓风而
成因: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 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发生整体顺坡下滑的现象。 分布: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遭受 过滑坡的危害,中国、美国、日本、意大利、 瑞士、奥地利、印度、捷克、斯洛伐克等是受 滑坡危害比较严重的国家。 主要危害:常常表现在对房屋和其他工程 设施、耕地、农作物所造成的破坏和河道阻塞。
【阅读思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3年12月26日早晨5点28分,伊朗东南 部古城巴姆遭受强烈地震袭击。这次地震震级 在里氏6级以上,死亡人数超过3万。巴姆古城 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今巴姆古城的大部分 建筑已被地震摧毁。地震还切断了巴姆的水、 电和天然气供应,使成千上万人失去了家园。
(1)伊朗为什么多发地震?
筑物的破坏程度的指标是什么?如何确
定?
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 坏程度。 注意:①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②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 大。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 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1

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1

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1学习目标: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或形成条件、特点、危害以及分布,自然灾害的自然特征。

教学重点: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教学难点:各种气象灾害的的原因及其时空分布课前预习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1.热带气旋(1)概念:发生在_______的深厚的______涡旋。

以____ 海域最多。

(2)形成条件:a广阔的_______,海水蒸发量大;b_________的不稳定大气层结。

C足够的–(3)台风:①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在_____以上的热带气旋。

②结构与天气:a台风眼b外围大风区C漩涡风雨区③发生时间: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_______月最为频繁。

④多发地区:__________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__________、日本和东南亚国家,_________和美国东部海岸。

⑤影响:2.干旱(1)定义:因长时期_______或_________而造成空气干燥、___________的一种象。

(2)成因:由较长时间的__________或________引起。

(3)危害:水分不足以维持生产、______需要,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______。

(4)旱灾①特征:__________的自然灾害。

②多发地区: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_______________地区。

______、亚洲和大洋洲的__________是旱灾频率较高地区3.寒潮(1)定义:一种大范围__________活动。

(2)成因:高纬度冷气团向_______方向猛烈冲击。

(3)时空分布①时间:深秋到_____季节。

②空间:北半球_____纬地区。

(4)影响:短期内气温_____,并伴有_____、雨雪、______等现象;有时还带来暴风雪、_____等恶劣天气。

课堂自主探究:1、热带气旋的概念及形成条件,并进一步思考在此条件下如何形成?2、热带气旋的分类。

3、热带气旋与台风有什么不同?4、台风的概念、多发季节、源地、灾害特征、影响大的地区,移动路径。

原创2: 1.2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原创2: 1.2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岛弧 喜马拉亚山脉
海岸山脉
红海 东非大裂谷
马里亚那海沟
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岩石圈
软流层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内部 地壳比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
消亡边界 (碰撞)
生长边界 (张裂)
陆陆碰撞 陆洋碰撞 裂谷、海洋
褶皱山脉
海沟、岛弧 海岸山脉
【疑难点拔】板块消亡边界及地表形态
大陆地块
边缘海
岛弧
海沟 大洋壳
全球75%的火山、80%的 地震、2/3的台风和海啸 以及风暴潮
人口集中、经济发达
灾害损失严重
简介环球自然灾害带?
环球自然灾害带 北纬20°-50°
全球水旱灾害、风暴潮灾害、台风灾害最严重 的地区
全球山地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地形复杂、 地势高差大)
自然灾害的群发和群聚现象
自然灾害相对集中地发生在某个时段或某个区域内
自然灾害类型齐全,主要有地震、干旱、洪涝、台风、热浪、寒潮、沙 漠化、水土流失等。灾害分布广泛,灾害损失巨大。其中中国、日本、 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灾害频繁
欧洲 自然灾害类型相对较少,低温灾害特别是雪灾比较严重
非洲 北美洲
自然灾害类型较少,以旱灾为主,旱灾引发蝗虫灾害。由于人口压力过 大,引起严重的土地退化、沙漠化现象。旱灾主要分布于热带草原地区
四、病害、虫害和鼠害等生物灾害
(一)病害
农作物
稻瘟病 小麦锈病 棉花枯萎病 烟草炭疽病
森林
杨树烂皮病 松疱锈病 溶叶病 泡桐丛枝病
(一)病害
(1)类型 (2)发病原因
气候变异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 外来病原体入侵
(3)危害 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 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

我国的自然灾害

我国的自然灾害

我国的自然灾害(一)泥石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二)滑坡。

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

俗称“走山”“跨山”“土溜”等。

滑坡的条件: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部连续状态时,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

(三)崩塌。

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岩)的地质现象。

崩塌的活动时间:崩塌一般发生在暴雨及较长时间连续降雨过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强烈地过程中;开挖坡脚过程中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强烈的机械振动及大爆破之后。

崩塌的地域性:西南地区为我国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区。

(四)地震。

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

除了地震直接引起的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之外,还会引起火灾、水灾、爆炸、滑坡、泥石流、毒气蔓延、瘟疫等次生灾害。

分布在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华北地区。

(五)、热带气旋灾害。

热带气旋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性涡旋。

强烈的热带气旋伴有狂风、鲍鱼、巨浪、风暴潮,活动范围很广,具有很强的破坏力,是一种重要的灾害性天气系统。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严重影响的国家之一。

(六)、风暴潮。

来自高纬地带的冷空气与来自海上的热带气旋通过交互影响,使沿海大风与巨浪接连发生,因此形成风暴潮。

西太平洋是生产风暴潮最多的地区。

风暴潮的类型:台风型;冷高压配合黄、渤海气旋型;横向冷高压型;强孤立黄、渤海气旋型;强蒙古低压型;风暴潮灾害的空间分布。

我国的风暴潮遍及沿海各地,但主要集中的地段从北到南是:莱州湾;江苏小洋河口至浙江的德海门;温州、台州、沙埕至闽江口;广东汕头至珠江口;雷州半岛东岸及海南岛东北部沿海。

(七)海冰。

海冰是有害水冻结而成的,也包括流入海洋的河冰和冰山等。

八种自然灾害_分布、成因、措施、危害

八种自然灾害_分布、成因、措施、危害

地震、滑波、泥石流等八种自然灾害,分布、成因、措施、危害一、泥石流定义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三、形成的原因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四、我国泥石流分布的特点1、我国泥石流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地质和降水条件的控制、尤其在地形条件上表现较为明显。

泥石流在我国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和盆地之间的接触带上,此外青藏高原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也是泥石流集中分布地。

在两个地带中,泥石流又多集中分布在一些沿大断裂,深入阶段发育的河流沟谷两侧。

这也是我国泥石流发生的密度最大,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地带。

在每一个大型构造带中,高频率的泥石流的发生多集中在混合花岗石、片麻岩、片岩、千枚岩等变质岩系及页岩、泥灰岩、泥岩、煤系等软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积物分布区。

2、泥石流的分布还与大气降水、冰雪融化有关。

高频率的泥石流往往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局部暴雨强度大、较软湿、冰雪融化快的地区,如四川、云南、陕西、甘肃、西藏等地,低频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南方地区。

五、减轻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减轻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灾害的措施有许多种,生物措施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效果好。

生态环境恶化,坡面植被覆盖率低,乱砍滥伐现象严重,经常会造成水土流失。

而许多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就是水土流失恶性发展的直接结果。

由此可见,崩塌、滑坡、泥石流与水土流失之间互为因果关系。

生物措施。

原创1: 1.2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原创1: 1.2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为什么季风区、江河下游平原经常发生洪涝灾害?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季风区降水年内分配不均(集中在 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大,容易引起洪涝灾害。河流中 下游地区,通常汇聚了多条支流,水量较大,而且在 地势低平处流速缓慢,因此多曲流、易淤塞,容易发 生洪涝灾害。
病害、虫害和鼠害等生物灾害
生物灾害的发生主要是由生态系统失调产生。 在生物圈中,主要由生态系统失调产生的生物 灾害包括病害、虫害、鼠害、赤潮等。
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非洲、亚洲、大洋洲内陆地区是旱灾频率较高的 地区
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干旱和旱灾是否属于同一概念?
【提示】 不是。干旱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旱灾是一种因干 旱而形成的灾害,也就是说干旱是旱灾的致灾因子。只有当 干旱危及到人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时,才称得上是旱灾。 湿润地区也可能发生旱灾。
危害
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 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
小麦锈病
2.虫害和鼠害
(1)农作物虫害 ①常见的:_蝗__虫___、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 ②危害最大的:__蝗__虫__。
(2)森林虫害 ①常见:松材线虫、_松__毛__虫__、杨树蛀干害虫、泡 桐大袋蛾等。 ②最具危险性的:_松__材__线__虫__。
(2)地震构造示意
⑶震级与烈度
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
①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②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 一定的); ③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 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①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②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除此外,烈度还与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 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防治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防治
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加强防护林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
寒潮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剧烈降温
来势迅猛,气温骤降,伴大风、雨雪、霜冻或暴风雪、沙暴天气,影响范围广
1.空间: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如中国
2.时间:深秋到初春
及时预报,早作准备




地震
受地壳中地应力的长期作用,岩石圈突然破裂,内能强烈释放,引起地面震动
段时间或连续的大暴雨,来势猛、雨量大,易产生洪涝灾害
①亚热带季风区②亚热带湿润气候区③温带海洋性气候区④台风路经地区
加强预报,加强绿化,加强防洪工程建设
干旱
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区多见
渐发性的自然灾害,缺水,农业减产,绝收。人畜缺水死亡
①非洲②亚洲③大洋洲内部地区
(以非洲旱区最重)
分类
灾害名称
成因
灾害特点
分布
防御措施




热带气旋(台风)
热带、副热带海区;
水汽充足;
下热上冷,大气对流并强烈发展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易产生洪涝灾害
①孟加拉湾②中国东南沿海③日本和东南亚④加勒比海⑤美国东海岸(以西北太平洋海域为最多)
加强预报、及早防护
暴雨
锋面、气压系统造成短时间的集中降水过程
加强预报,科学研究,力争早做预报,早作准备
①分布广②危害大③突发性强④人员伤亡大,财产损失大⑤影响范围相对较小
①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②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加强预报,科学研究,力争早做预报,早作准备
火性、危害大,可诱发地震,但影响范围相对较小
①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②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 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泥石流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 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 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 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 量水流 地形陡峻、有丰富的松散物 质、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 山地丘陵地区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 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 民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 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是地震易发区,地 4、分布: 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是 世界主要地震带
(二) 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概念: 是山地斜坡 上不稳定的 岩体与土体, 在重力作用 下沿一定滑 动面整体向 下滑动பைடு நூலகம்地 质现象.
(2)形成条件 ①岩体破碎 ②地势起伏较大 ③植被覆盖差 (3)多发区 ①山地丘陵区 ②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4)危害: 破坏和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 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二) 干旱
1、 干旱 (1)概念: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2)成因: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 引起。 (3)分布:地域非常广,有时会波及整个国家 或部分大陆
2、旱灾
(1)概念 在某些地区,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 引起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 活需要,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存,严重 阻碍经济发展,就酿成旱灾。 (2)特征:旱灾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 (3)多发地区: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 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是旱灾频率较高地区。
(二).虫害和鼠害
1、农作物虫害 ①常见害虫: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 ②危害最大的害虫:蝗虫 2、森林虫害 ①常见害虫: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 泡桐大袋蛾 ②最具危险性的虫害:松材线虫 3、鼠害重灾区:农田、牧场及森林。 4、成因:有害生物特点:繁殖快、适应能力强适宜 繁殖的气候条件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于分布学习目标1.了解主要自然灾害种类的含义以及形成条件。

2.图文结合、简述干旱、地震、热带气旋、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

3.通过地图分析,能够阐述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自主探究一.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发生在圈中,主要包括、、等。

(一)热带气旋1. 洋上空热带气旋出现最多,当其中心风力达到级以上称为。

2.台风由内至外可分为三部分。

我国沿海地区多出现在季节。

3.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北部及沿海地区,东南沿海、和国家,海和国东部海岸。

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密集,生产发达,所以往往灾情较。

(二)干旱1.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干燥、缺水的一种现象。

2.干旱不一定造成旱灾,当干旱导致经济活动、人类生存受到时,会造成。

3.旱灾具有持续时间、影响范围、性的特点。

4.洲、洲和洲的地区是世界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三)寒潮1.寒潮是一种范围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纬地区的季节。

2.寒潮来临前,当地天气越暖,寒潮强度越。

.寒潮最大的危害是在业方面。

尤其是末和初季节暴发的寒潮。

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发生在圈中,主要包括、、等。

(一)地震1.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或,使长期积累的急剧释放出来,并以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读地震构造示意图A为,B为,C为,D为。

3.震级与烈度震级与地震释放的多少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个震级。

一般而言,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

一次地震,可以有个烈度。

烈度与与、、、和等有密切关系。

4.世界主要地震带是地带和地带(二)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是山地上不稳定的,在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一般发生在比较破碎、起伏较大、覆盖较差的地区。

多发生在区和建设频繁的地区。

2.泥石流是山区中由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

多发生在陡峻、具有丰富的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的地区。

三.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水文灾害发生在圈中,主要包括、、等。

(一)洪涝包括和。

从气候因素看,纬度地区,、、气候区易发生洪涝;从地形因素看,在地区易发生涝渍。

对全球气候影响最大的海洋异常现象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其中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是,水温异常下降的现象是。

(二)风暴潮多发生在地区。

其中由引起的风暴潮多发生在季节,特点是。

由引起的风暴潮多发生在季节,地区。

四.病害、虫害和鼠害等生物灾害生物灾害发生在圈中,主要包括、、等。

(一)病害的发生与相关,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

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病害使、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

(二)危害最大的农作物虫害是。

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是。

鼠害的重灾区: 、 及 ,使农业 , 遭到破坏。

虫害、鼠害的特点是 。

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适宜繁殖的 、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 减少等。

五、世界上有两大自然灾害带:一是 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主要有 、 、 、 、 等类型。

环太平洋地带是 、 的地区,因此这个带上的灾害损失严重。

二是 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这里是全球 灾害、 灾害、 灾害、 最严重的地区。

课后巩固为了更加准确地预报天气,人们发射了很多气象卫星。

据此回答第1题。

1.7月的某日,气象卫星拍摄到北太平洋上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的漩涡状云团,关于该云团及其所反映的天气系统,正确的是( ) A .该天气系统可能是热带反气旋B .从气压角度看,该系统可能是一个低气压C .该系统中心气流下沉辐散,给所在地带来大量降水D .该系统强烈发展就会在长江流域形成梅雨天气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

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

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煴:无焰的微火。

)据此回答2~3题。

2.造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的现象的是( )A .暖锋过境B .冷锋过境C .气旋过境D .台风过境 3.从材料中可知,此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季节是( )A .隆冬季节B .盛夏季节C .初春季节D .仲秋时节 4.下列灾害具有渐发性特征的是( )A .干旱B .寒潮C .地震D .热带气旋 5.泥石流和滑坡发生的不同条件是( )A .地势起伏大B .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C .植被覆盖较差D .短时内有大量水流 6.洪水和涝渍容易同时发生的地区是( )A .江河上游地区B .河流下游低洼地区C .蒸发微弱的高纬地区D .降水丰富的山地7.温带风暴潮产生的原因和发生的季节搭配,正确的是( ) A .台风 夏秋季节 B .温带气旋 夏秋季节 C .寒潮 春秋季节 D .温带气旋 春秋季节 8.世界上危险性最大的森林虫害是( )A .蝗虫B .黏虫C .松毛虫D .松材线虫2004年,世界许多地方发生了强烈地震。

4月6日,兴都库什山脉(36.4°N ,71°E )发生了6.2级地震;9月7日,甘肃岷县(34.7°N ,103.9°E )发生了5.0级地震;11月11日,台湾以东海中(24.3°N ,122.2°E )发生了7.4级地震。

据此回答9~10题。

9.材料反映的自然灾害特征是( )A .渐发性B .链发性C .群发性D .群聚性 10.上述自然灾害属于( )A .环太平洋地震带B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C .环太平洋沿岸自然灾害带D .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1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处形成了以 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这反映出自然灾害分布的 性。

导致该地区三种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 。

(2)图示范围属于世界的 自然灾害带,在同纬度的北美洲东海岸的自然灾害主要有 。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

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 (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4)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是 。

与第一节1、A2、A3、B4、D5、C6、(1)岩石圈水圈大气圈(2)致灾因子强度不同、受灾体的易损性不同(3)热带风暴影响的地区多为人口稠密、经济含量高的中、低纬沿海地区,热带风暴发生频率高。

第二节1-5 B B C A D 6-10 B D D C D11.(1)群聚川、黔、滇交界处位于世界主要地震带上,是地壳运动剧烈地区,也是地震活动频繁地区,山体中断裂发育,造成岩石破碎,地表有大量松散堆积物,一旦遇到暴雨,就表成了泥石流(2)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风暴和洪水(3)泥石流滑坡(4)除了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

当今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密集发展,导致人口分布集中,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和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使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提高。

第三节1-6 A C D C D C7.(1)西坡西坡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建筑用地,东坡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耕地,同一次地震中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2)过度开采地下水,地表沉降地面塌陷,并有可能由此诱发地震或塌方(3)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河水含沙时增加,流量季节变化大,洪水水位高(4)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增加覆盖率;不要在洪水高风险区有过多的经济活动;合理利用水资源8.(1)C(2)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因为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从事采猎活动,主要活动在水草丰美的内陆地区;农业社会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人类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冲积平原上;进入工业社会后,海洋成为人类活动的“第二空间”,海洋资源成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人类生产生活逐渐向沿海地带集中,海啸从此而成为严重的自然灾害(3)印度洋沿岸国家经济落后,缺少对海啸预警系统;沿海地带环境优越,人口密集,又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热带旅游胜地。

第一节1、A2、A3、B4、D5、C6、(1)岩石圈水圈大气圈(2)致灾因子强度不同、受灾体的易损性不同(3)热带风暴影响的地区多为人口稠密、经济含量高的中、低纬沿海地区,热带风暴发生频率高。

第二节1-5 B B C A D 6-10 B D D C D11.(1)群聚川、黔、滇交界处位于世界主要地震带上,是地壳运动剧烈地区,也是地震活动频繁地区,山体中断裂发育,造成岩石破碎,地表有大量松散堆积物,一旦遇到暴雨,就表成了泥石流(2)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风暴和洪水(3)泥石流滑坡(4)除了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

当今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密集发展,导致人口分布集中,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和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使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提高。

第三节1-6 A C D C D C7.(1)西坡西坡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建筑用地,东坡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耕地,同一次地震中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2)过度开采地下水,地表沉降地面塌陷,并有可能由此诱发地震或塌方(3)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河水含沙时增加,流量季节变化大,洪水水位高(4)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增加覆盖率;不要在洪水高风险区有过多的经济活动;合理利用水资源8.(1)C(2)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因为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从事采猎活动,主要活动在水草丰美的内陆地区;农业社会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人类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冲积平原上;进入工业社会后,海洋成为人类活动的“第二空间”,海洋资源成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人类生产生活逐渐向沿海地带集中,海啸从此而成为严重的自然灾害(3)印度洋沿岸国家经济落后,缺少对海啸预警系统;沿海地带环境优越,人口密集,又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热带旅游胜地。

第一节1、A2、A3、B4、D5、C6、(1)岩石圈水圈大气圈(2)致灾因子强度不同、受灾体的易损性不同(3)热带风暴影响的地区多为人口稠密、经济含量高的中、低纬沿海地区,热带风暴发生频率高。

第二节1-5 B B C A D 6-10 B D D C D11.(1)群聚川、黔、滇交界处位于世界主要地震带上,是地壳运动剧烈地区,也是地震活动频繁地区,山体中断裂发育,造成岩石破碎,地表有大量松散堆积物,一旦遇到暴雨,就表成了泥石流(2)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风暴和洪水(3)泥石流滑坡(4)除了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

当今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密集发展,导致人口分布集中,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和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使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