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完整版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五年上册第一单元)课题: 1 、太阳和影子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或铁丝)、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组装模拟装置 1.组装模拟装置并介绍: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运动的轨迹,小标杆代表地球上能产生影子的物体。
2.探究太阳运动过程中 1.观察: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影子的变化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的关系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总结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 发现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模拟昼夜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 3 、昼夜交替实验器材:投影仪(或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1. 讨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向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3、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由西向东2.模拟昼夜变化1 、在地球仪上某一个国家插上人物模型;2 、由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与投影的距离不能太近,要让投影仪射出的光“包围”地球;) 3 、缓慢转动地球仪,边转动边观测;3. 实验总结根据观测现象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4. 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 4 、看月亮实验器材:月相盒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 介绍月相盒 1. 小电筒代表太阳;2.盒中间的乒乓球代表月球;3.月相盒周围的小孔代表一个月中在不同时候看月相;2.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1. 学生连续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注意时间变化;化2. 边观察边记录观察结果;3. 观察总结展示学生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一个月中月相变化。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水的循环》
在五年级科学上册中,我们学习了水的循环这一重要的科学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水的循环过程,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探究水的循环过程。
实验材料:
1. 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
2. 一小块海绵
3. 一些水
4. 一张透明的塑料薄膜
5. 一些橡皮筋
实验步骤:
1. 将玻璃容器中装满水,然后将海绵放入水中,使其吸满水后取出。
2. 将海绵放在容器的一侧,然后用橡皮筋将塑料薄膜覆盖在容器上,并用橡皮筋固定。
3. 将容器放在阳光下或者暖气旁边。
实验观察: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塑料薄膜上出现了水滴,而容器内的水面也逐渐减少。
实验结论: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水的循环过程。
当水受热后,会蒸发成水蒸气,然后凝结在塑料薄膜上,最终形成水滴。
这就是水的循环过程中的蒸
发和凝结过程。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水的循环过程,也更加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环境,让水资源得到更好地循环利用。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1、在盒子的底部垫上一层棉花,侧面用泡沫塑料板垫上,然后将锡箔纸衬在里面,作为反光材料;
2、用黑色纸把塑料饮料瓶的瓶身包起来,放在盒子里,盒盖的上面挖空,覆上一层塑料膜,
3、瓶子里装上清水,盖上盒盖,调整热水器的角度,使受热面与阳光垂直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按照我们自己的设计,太阳能热水器制作完成了
实验器材:
5N的弹簧测力计1只、钩码1盒、长方体木块1个、砂纸
猜测:
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摩擦力
物体越重,摩擦力;物体越轻,摩擦力
实验过程:
1、摩擦力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1)把小车放在砂纸光滑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小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2)把小车放在砂纸粗糙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小车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
实验器材:
模型小车1辆、尼龙线0.5-0.8米、铁垫圈10个、秒表1只
猜测:
小车在拉力的拉动下会运动,拉力,小车运动.
实验过程:
1、安装小缆车:将实验用的小车平放在光滑的桌面上,把线拴在车头的正前方正中,这样,拉力方向与车轮前进的方向一致,在线的另一端,系上一个铁丝做的挂钩.
2、实验小车的运动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2,用镊子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观察土壤颗粒大小,你有什么发现?
3,把水倒入水中,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方法
寻找土壤的成分
肉眼
发现土壤是潮湿的,说明含有水分,里面还有植物的细根、碎叶、腐烂的小虫等动植物的残体.
放大镜
土壤本身的颗粒也大小不同,有小石子、大小不同的沙粒、黏土微粒、还有非常细小的粉尘颗粒
1
2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种子的发芽实验。
实验材料:绿豆种子、塑料盒子、纸巾、滴管、标签、水、透明的塑料袋、不透明的塑料袋、保鲜袋、土壤。
1.研究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
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不漏水的盒子;(2)分别在每个盒子里垫人纸巾并按10个洞,用来放置绿豆种子;(3)往其中一个盒子里的纸巾上滴水,并在这个盒子上贴上标签(实验组),另一个盒子里的纸巾不滴水,并在这个盒子上贴上标签(对照组)。
2.研究种子发芽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不漏水的盒子;(2)分别在每个盒子里垫入纸巾,并且往每个盒子里的纸巾上都滴入等量且适宜的水;(3)往两个盒子里分别放入10粒绿豆,一个盒子放入常温处(对照组),另一个盒子放入冰箱里(实验组)。
3.研究种子发芽与光的关系。
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不漏水的盒子;(2)分别在每个盒子里垫入纸巾,并且往每个盒子里的纸巾上都滴入等量且适宜的水;(3)往两个盒子里分别放入10粒绿豆,两个盒子都放在阳光能够照到的窗台上,一个盒子用透明的塑料袋罩住(对照组),另一个盒子用不透明的塑料袋罩住(实验组)。
实验记录:根据实验内容,将每天观察到的种子的变化记录下来。
4:.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空气”的实验。
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不漏水的盒子和一个不透气的保鲜袋;(2)分别在每个盒子里垫入纸巾,并且往每个盒子里的纸巾上都滴入等量且适宜的水;(3)往两个盒子里分别放入10粒绿豆;(4)将一个盒子放入保鲜袋中,将保鲜袋中的空气全部排出;(5)把两个盒子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没有保鲜袋的盒子为对照组,有保鲜袋的盒子为实验组。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实验二:.种植绿豆芽种植器材:带排水孔的花盆、土壤、水、小铲子、实验中已经发芽的绿豆种子。
种植过程:(1)准备好一个带排水孔的小花盆,向小花盆中加人三分之二的土壤。
(2)将绿豆芽从种植盒里小心取出,注意不要破坏根部。
(3)轻轻疏松花盆里的土壤,把绿豆芽栽种在花盆中央2~3cm深的地方。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3、设计试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
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
(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的情况。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
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
4、设计试验证明光的行进方向。
实验准备:手电筒、三张带孔的纸板等
试验过程:把三张纸板平行放置让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照,光能穿过三个小孔;让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光不能通过小孔。
试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5.实验名称:研究电磁铁的磁极(自制的电磁铁)
实验方法:(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钉帽一端与指南针接近,如果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吸,那电磁铁的这端就是南极;(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发现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斥,这时电磁铁的南极变成了北极。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电池正负极方向改变后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6、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假设与线圈圈数有关。
线圈匝数多,磁力大;
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保持不变的是:电池数量、铁钉粗细等。
需要改变的是:线圈匝数
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
线圈匝数多,磁力大;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2024新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2024新苏
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完整版)(2024新苏教版)
实验名称:测量物体长度
实验目的
1. 学习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进行物体的长度测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验原理
1. 长度是物体在某一方向上的延伸,可用长度单位(如米、厘米、毫米等)来表示。
2. 直尺、卷尺等工具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实验材料与工具
1. 直尺
2. 卷尺
3. 铅笔
4. 实验记录表
5. 实验对象(如书本、桌子等)
实验步骤
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实验对象。
2. 组长负责记录实验数据,其他组员进行测量。
3. 使用直尺或卷尺,测量实验对象的长度。
4. 将测量数据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
5. 各组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分析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注意事项
1. 测量时,直尺或卷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
2. 测量过程中,要保持直尺或卷尺的稳定性,避免晃动。
3. 测量数据要准确,避免误差。
实验拓展
1. 尝试使用其他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如毫米、分米等。
2. 探讨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
实验评价
1. 实验报告(30%)
2. 实验操作准确性(30%)
3. 实验数据记录完整性(20%)
4. 实验拓展思考(20%)
实验报告模板。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指导老师、实验日期、实验名称等信息缺失,需要补充完整。
同时,第四段实验步骤中的勾码数量应该为4个,而非3个。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一)年级班姓名。
成绩:实验名称:验证光的传播路线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器材:纸板4张,其中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底板1块,手电筒1把。
实验步骤:1.将3张有孔纸板竖立在桌面上,每张之间间隔15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小孔在同一直线上。
2.在最后一张纸板之后约15厘米的地方,再放一张没打孔的纸板作为屏。
3.将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纸板前一定距离,让光射直进小孔。
观察屏上是否有光斑。
4.将第二张纸板向左或向右移动2-3厘米左右。
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上的小孔,观察屏上是否有光斑。
观察到的现象:当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光照射到屏上;如果有其中一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光就照射到屏上。
实验结论:光在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二)年级班姓名。
成绩:实验名称:认识弹簧测力计实验目的: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研究正确使用测力计。
实验器材:1N/2.5N/5N测力计、钩码1个。
实验步骤:1.出示弹簧测力计,了解其结构,标出示意图。
2.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步骤:1)检查是否具有弹性;2)指针调零;3)测量读数,视线与指针保持水平;4)使用后,指针归零。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三)年级班姓名。
成绩:实验名称: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实验目的:认识弹簧测力计,用它来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器材:测力计、塑料袋、材料包。
实验步骤:1.检查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0”的位置。
2.在测力计的挂钩上挂一个塑料袋。
3.将要测的物体放入袋中。
4.读取此时测力计上的数。
观察到的现象:物体名称。
估计重力的大小。
实测重力的大小。
估计和实测差距玻璃珠。
1N。
1.2N。
0.2N塑料块。
3N。
2.8N。
0.2N橡皮擦。
0.5N。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

________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班 级
实 验 者
时 间
实 验 名 称
种子的发芽实验
实验
目的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种子发芽的最适宜温度。
实验器材
培养皿2只、滴管1只、标签纸3张、绿豆种子10粒、放大镜1个、清水
实验
步骤
1、准备好两个培养皿,在里面平铺上纸巾
实验
步骤
1.每隔10分钟观察、记录一次。(测试时间是上午8点到8点50分)
2.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记录一天中上午9点到下午5点之间的影长。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方向是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上册五年级第二个报告的第2个结论
________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班 级
上册五年级第三个报告的第2个结论
________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班 级
实 验 者
时 间
实 验 名 称
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实验
目的
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实验器材
酒精灯、镊子、烧杯、带盖饮料瓶、碎砖块、小石块5个、石膏30克、培养皿2个、豌豆种子20粒
实验
步骤
1、对岩石的影响将小石块用酒精灯加热,然后用镊子夹着,丢到冷水里,反复几次。
实验器材
酒精灯、镊子、烧杯、带盖饮料瓶、碎砖块、小石块5个、石膏30克、培养皿2个、豌豆种子20粒
实验
步骤
1、对岩石的影响将小石块用酒精灯加热,然后用镊子夹着,丢到冷水里,反复几次。
2、在塑料瓶里灌上大半瓶水,放进几块岩石块,盖上盖子,然后剧烈摇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篇一: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1.太阳下影子变化
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
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动转动。
实验结论:1)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2.实际试验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答: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3、设计试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
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
(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的情况。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
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
4、设计试验证明光的行进方向。
实验准备:手电筒、三张带孔的纸板等
试验过程:把三张纸板平行放置让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照,光能穿过三个小孔;让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光不能通过小孔。
试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5.实验名称:研究电磁铁的磁极(自制的电磁铁)
实验方法:(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钉帽一端与指南针接近,如果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吸,那电磁铁的这端就是南极;(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发现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斥,这时电磁铁的南极变成了北极。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电池正负极方向改变后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6、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假设与线圈圈数有关。
线圈匝数多,磁力大;
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保持不变的是:电池数量、铁钉粗细等。
需要改变的是:线圈匝数
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
线圈匝数多,磁力大;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名称: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的变化
材料:试管、气球皮、橡皮筋、酒精灯
步骤:
1、在试管里装满水,并用气球皮把管口蒙住,用橡皮筋扎紧
2、将试管入在酒精灯上加热
结论:水加热后体积壮增大
名称:液体的热胀冷缩
材料:平底烧瓶、塞子、玻璃棒、烧杯、红墨水
步骤:
1、在平底烧瓶中滴入4滴红墨水,用清水装潢,并用插用玻璃棒的塞子塞紧瓶口
2、将平底烧瓶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
3、取出平底烧瓶又放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
结论:一般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名称:气体的热胀冷缩
材料:锥形瓶、气球、烧杯
步骤:
1、将气球口套在锥形瓶口上
2、将锥形瓶分别放在装有热水、温水、冷水的烧杯中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名称:固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材料:铜球、铜环、酒精灯
1、将铜球沿铜环孔穿一穿
2、将铜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
3、将铜球沿铜环孔穿一穿
4、将热铜球放入冷水中,再沿铜环孔穿一穿
结论:固体在一般情况下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名称:热是怎样传递的
材料:铁丝、凡士林、小棒、酒精灯、支架
步骤:
1、将铁丝的两端固定在两个支架上
2、在铁丝的不同地方涂上凡士林,并粘上小棒
3、用酒精灯对着铁丝的一端加热
4、结论:热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名称: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材料:圆形金属片、凡士林、小棒、酒精灯、铁架台步骤:
1、在圆形金属片的同心圆处涂上凡士林,并粘上小棒
2、将金属片固定在铁架台上
3、用酒精灯对着金属片的中心或边缘部分回热
结论:热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名称:摆的特征
材料:铁架台、细线、同样大的螺帽
步骤:
1、用线的一端栓住螺帽,另一端在铁架台的支棒上(A、同一重物和同一摆长;B、摆长一样和重物的轻重不一样;C、摆长不一样,重物轻重一样)
2、将第一种拉到不同高度,将第二种和第三种都拉到同样高度
结论:
1、同一个摆,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不变的。
2、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篇二: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五年级实验报告单
---马士和小学:姚兰泉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篇三: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一、太阳下影子变化
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
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动转动。
实验结论:1)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二、.实际试验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三、镜子的反光现象
实验器材:平面镜及支架我的猜测:平面镜能成像,能反光步骤:1、给老师讲述“镜子的反光现象”实验所需仪器名称。
2、把这些材料组装好并进行实验。
3、照一面镜子,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
(通过镜面,能看到其它物体;镜子里的像和物体左右相反;等)
4、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换它们的角度,你有什么发现。
(镜子里面有很多像。
)
5、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像和物体左右相反,镜子里面有很多像。
结论:平面镜能成像,能反光。
四、设计试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
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
(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的情况。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
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
五、凸透镜的放大作用
实验器材:凸透镜
我的猜测:凸透镜有放大作用
步骤:1、给老师讲述实验所需仪器名称。
2、给老师讲述凸透镜的特点。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
3、做凸透镜放大的实验。
(把凸透镜对着要观察的物体,通过凸透镜进行观察)
4、给老师说一说实验的结论。
(凸透镜有放大的作用)
5、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凸透镜进行观察,物体适当的放大。
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的作用。
六、凸透镜的聚光作用
实验器材:凸透镜
我的猜测:凸透镜有聚光作用
步骤:1、给老师讲述实验所需仪器名称。
2、给老师讲述凸透镜的特点。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
3、做凸透镜聚光的实验。
(把凸透镜对着阳光,在白纸上能看到很亮的光点)
4、给老师说一说实验的结论。
(凸透镜有聚光的作用)
5、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把凸透镜对着阳光,在白纸上能看到
很亮的光点。
结论:凸透镜有聚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