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合集下载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纲要: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纲要: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点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时间:1949年9月(2)内容:①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③决定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2)意义:①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基本)胜利,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②为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过渡时期)(2)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了解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的召开。

②政协会议职能的转变: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结束,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形式继续存在。

③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并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②地位: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意义: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②法律依据:《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③实施:先后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课程标准与省考要求课程标准 学习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与意义。

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4.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等价值观的认同。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1、了解“文化大革命”中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破坏的典型史实。

2、运用史实来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1、列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如修改宪法(指的是1982年宪法和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提出“依法治国”方略等方面的史实。

2、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说明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3、感受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中的成就和曲折,培养学生自觉投身民主法制建设的公民素质。

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

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1.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

2.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3.感受香港、澳门回归的庄严,增进民族自豪感,增进海峡两岸是一家的亲情,强化国家统一意识。

二、教材知识整合(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历史条件(1)军事上: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2)政治上: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重大问题;(3)组织上:1949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专题四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四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小结:新中国民主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民族区域 中共领导下的 自治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 认识:①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治协商制度 ②为加强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 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l.时间: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 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依据:国情。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御敌的经历。 为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各民族各有独特 文化。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局面。 2、建立过程: (1)确立:1949年第一次人民政协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内容: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 项基本政治制度。 3、实施: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和一百多个自治县(旗)的成立 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民族平等; 4、意义: 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民主集中、议行合一 马克思主义政权建 设理论的具体应用
三权分立、多党竞选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家的理论影响而来
理论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 法权的唯一机关。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了解它的意义。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理解人大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掌握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理解它在我国法制建设中的作用;阐述政协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了解政协的主要职能和作用;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

(3)通过中西政治制度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能力,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资料和图片,加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2)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搜集准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与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在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特色的基础上,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三大根本制度建立过程教学难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上课前我请大家与我合唱一首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好,众所周知这是我们的国歌,那你们对国歌了解多少呢?那位同学讲一讲?生:我来讲!这歌名字叫《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汗作词,聂耳作曲。

它诞生于1935年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把它确定为国歌。

师:非常好!国歌它既反映了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有体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凌云壮志。

它是新中国的象征。

百年风云,沧桑巨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摆脱了半芝麻地半封建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这将是我们要学习的《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一课的内容。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专题概述】1 现代中国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这段历史。

本专题主要讲述的是两条主线,一是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二是国家统一的问题。

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并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然而,也经历了曲折和坎坷。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践踏,人民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逐步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3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邓小平从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香港、澳门的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也为解决台湾问题指出了光明的前景。

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第一课时新中国的成立【学习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条件、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重点难点】1重点:1949年新中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2难点: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预习案【情境激趣诱思】同学们看过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国庆七天乐》,我们的国庆节是10月1日,国庆节是怎么来的呢?让我们回到1949年,看看这一年我们历史上发生了些什么事情?我们现在的生活与那段历史究竟有些怎么样的联系?【学法指导】学习本课的内容应把握住一个核心即新中国的成立,在学习时围绕这个核心问题去阅读教材,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成立过程、标志性事件、历史意义。

【知识梳理】一、新中国成立的背景阅读教材知识,从军事、思想、组织、群众基础等方面归纳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

并完成下列预习内容1、军事:2、思想:3、组织:4、群众:二、新中国成立的过程1、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阅读教材找出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讨论的中心议题、成果、意义。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前提条件:新中国成立(1)条件:①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②政治上: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已经被推翻;全国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央人政府③理论、路线、方针上:中共七届二中会全的决议(内容、意义) ④组织上: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通过内容:首都、国旗、国歌;通过《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性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规定新中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2)新中国成立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课本P652、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国家政体):标志—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特点: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③意义: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从法律上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保障。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和发展(政党制度)形成过程:①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标志初步建立;②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③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体会议召开,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继续存在;④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的阶段(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民族制度)①含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各民族自治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②目的: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详案)瑞安市第五中学虞文林■教材分析:专题分析:本专题内容涉及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即我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专题的主线之一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它们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

专题的主线之二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及其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本课分析: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指导要求: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和意义;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认识这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

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认同。

本课内容和地位:“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是专题三课标要求,放在这节课中学习。

新中国的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象征,是专题三容的延续,是专题四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三大政治制度是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内容。

■学情分析:本堂课的知识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中都曾接触过。

(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与和睦团结的祖国大家庭)但在浙江省已有的中考体制下,初中学生掌握情况并不乐观。

在上一个专题第三目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为本课已做了一些铺垫。

本课学习要求要在掌握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激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课题9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课题9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题9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思维引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何影响?【素养点拨】1.时空观念。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民主政治经历了建立、发展、曲折的历程。

2.历史解释。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和纲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时期,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

3.史料实证。

运用文献史料及其他史学研究材料,实证改革开放前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成就及影响。

4.家国情怀。

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成就中,认识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

2.筹备: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筹建新的国家政权事宜。

3.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意义:(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2)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基石。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形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①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作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了准备。

(2)职能转变: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主要职能转变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标要求本专题涉及到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即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全国人民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其基本要求有:(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的主要成就,认识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阐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专题概述本专题第一、第二目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五年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继承和发展《共同纲领》的基础上,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述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而这一时期,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使这种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

这种惨痛的教训从反面说明了民主和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政治建设上创新性探索,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专题的第三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挫败了外国势力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阴谋,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二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

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1、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选取优秀影视片片断和图片,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

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人民民主政权。

3、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教材要点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政协决议:在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上,决定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事宜,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政府施政方针: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会议一致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府的施政方针。

3、政府组成人员: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罗荣桓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检察署检察长。

4、开国大典仪式:下午3时整,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开始。

参加这个典礼的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首都各工厂、各大专院校、各机关的代表,有市民、近郊农民和城防部队等,共约30万人。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就位。

军乐队高奏国歌。

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今天成立了。

当林伯渠宣布“请毛主席升国旗”时,毛泽东神情庄重,用力按动了通往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耀眼夺目的五星红旗顺着旗杆,冉冉升起。

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

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个春秋。

参加大会的30万人肃立致敬,指挥员行举手礼,注视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而美丽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毛泽东用响亮的声音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4.75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重大的政治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中国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宣告了中华民族的新生。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人民民主专政相适应的政体任何一个阶级掌握政权以后,都必然地要建立与这种政权性质相适应的、能够保证政权稳定的并且能够有效运行的政权组织体系。

这一政权组织体系即是国家政体。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的政体就必须与这一国家性质相适应,即必须保证工人阶级在我国的领导地位,保证工农联盟作为我国政权的基础,保证能够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归根结底,所实行的政体应当是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如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呢?一是人民在民主的基础上,经过选举选出自己的优秀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二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选举产生其他国家机关,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这些国家机关要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三是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他国家机关。

这样使得所有的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在内的所有国家机关在人民的监督之下,进行工作。

人民有权监督人民代表,特别是有权罢免自己不满意的人民代表,人民对所有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建议、检举、控告的权利。

在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中,有各民族、各阶层、各方面的代表,他们反映了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能够在人民代表大会中,充分体现各个方面的意见和意志。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区别于西方国家政体的根本点在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本核心是,将人民所拥有的国家权力首先集中到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手中,再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并将国家权力分配给这些国家机关,它们行使各自的权力。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中的主要权力和决定性的权力,决定国家或者本区域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并监督由其产生的其他国家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在民主的基础上选举产生的国家机关,是民意代表机关。

而其他国家机关并不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国家机关,而且也不可能都由人民选举产生。

这些非民意代表机关当然无法去抗衡人民代表大会,去制约人民代表大会。

这样就保证了人民代表大会能够集中行使国家权力,也就保证了人民集中行使国家权力,使得人民代表大会能够运用国家权力集中有效的保证人民意志的实现。

民主集中制原则还可以在保证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地方根据自己的情况,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进行管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内容它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地方,并设立民族自治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自治权的制度。

它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

中国范围内的少数民族,以区域为基础,实行自治权;(2)核心是聚居的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3)聚居的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主体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4)实行的前提是国家的统一和中央的统一领导。

2、民族自治机关和民族自治权民族自治机关是指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行使一般行政区域的地方国家机关职权和同时行使自治权的国家机关,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不是民族自治机关,不行使自治权。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除行使宪法规定的一般行政区域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行使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方面广泛的自治权,主要有:(1)民族立法自治权;(2)财政经济自治权;(3)教育科学文化卫生自治权;(4)人口政策自治权;(5)组织公安部队自治权;(6)语言文字自治权;(7)培养和招收民族干部自治权。

3、民族区域自治类型: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有以下类型:(一)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建立的自治地方,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二)以两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三)以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如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四)在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恭城瑶族自治县等;(五)一个民族在多处有聚居区的,建立多个自治地方,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等。

对于有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地域太小、人口太少,不宜建立自治地方和设立自治机关的,中国政府通过在这些地区设立民族乡的办法,使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也能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乡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补充。

截止到1998年底,中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还有1256个民族乡。

4、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