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易错易混试卷整理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测试题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论语》和《老子》分别为儒道两家的经典,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论语》主要讲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之方,而《老子》五千言之主旨在于把握客观事物变化之常规,从而顺其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之境地。
旨趣大异的两部经典,却成了中华文化的两大源头。
这说明中华文化( ) A.就是儒道文化 B.其核心在于传播传统道德精神C.正确把握了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D.异彩纷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2.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
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②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④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3.《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鲁迅的《狂人日记》、矛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寄小读者》等都凝聚着民族精神。
只要我们认真阅读,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
这说明( )A.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B.只要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就能弘扬民族精神 C.所有文化作品中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D.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中4.在信息经济迅猛发展的新时代,世界各国都在弘扬自己国家和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如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德国人的精确和高效率、美国人的自由开放……我们中国人也在努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这是因为( )①民族精神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②民族精神具有精神激励和凝聚民族的功能③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是民族富强的精神动力④民族精神是各国经济建设与综合国力提高的决定因素A.①②B.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5.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
专题三文化生活易错易混淆第三单元

专题三《文化生活》易混易错点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易混易错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3.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4.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之间的关系(1)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一主题。
(2)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爱国主义是核心,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
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基本的要求,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成员得以繁荣昌盛的基本条件;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扩展和延伸,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力量作支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实践爱国主义精神的必要前提,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本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和精髓。
5.全面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①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②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它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2)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表现在三个方面: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这三点从凝聚力、向心力、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几个方面展开,分别包含了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但都是从精神动力的意义上讲的。
(3)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永不泯灭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永不泯灭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熔炼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这三个阶段既相互区分又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全过程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的重要原因。
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易错知识点巩固试题

《文化生活》易错知识点巩固训练(一)文化与生活易错点1把自然现象等同于文化现象提醒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
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地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③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④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易错点2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这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提醒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这种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使得文化的发展先于或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河南安阳殷墟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既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丰富人们的文化消费,也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C.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D.文化与经济相互决定易错点3不能准确理解文化的作用提醒在文化的作用问题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贬低文化的作用,认为只有发展经济才是最重要的,文化建设可有可无。
二是夸大文化的作用,认为文化可以决定社会的发展。
这两种观点都没有正确理解文化的作用。
在庆祝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首次手控对接成功的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发表讲话指出,要进一步宣传和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使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胡锦涛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B.文化一旦产生,就会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C.文化有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有时是自发形成的D.先进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易错点4文化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提醒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综合国力的基础是经济力和科技力。
“软实力”是同由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一般认为,“软实力”是指精神力量,是文化、制度、价值观念等所谓的软件要素表现出来的能力。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单选题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精选五篇)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单选题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精选五篇)第一篇: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单选题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第二篇: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点[范文模版]知识的宽度、厚度和精度决定人的成熟度。
每一个人比别人成功,只不过是多学了一点知识,多用了一点心而已。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11、传统建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点拨: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传统文化是固定不变的。
(×)点拨: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3、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点拨:传统文化自身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推动社会发展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则会阻碍社会进步。
4、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点拨:继承和发展是同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两个过程。
5、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点拨: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6、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不具有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点拨: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既具有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又具有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21、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没有区别。
(×)点拨:源远流长是从时间上来讲的,要从纵向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博大精深是从内涵丰富的角度来讲的,要从横向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判断题易混易错

文化生活判断题(后附答案)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1.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明文化因区域、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2.文化现象的实质是精神现象,归结于社会实践。
3.文化不仅包括思想道德、教育、科学等静态的形式,还包括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等动态过程。
4.文化随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5.兔年新春,暮星和月,半人座流星雨上演新年天空,昭示着文化的独特之意。
6.文化决定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状况,并推动政治经济的发展。
7.文化的价值在于能否创造经济价值,产生经济效益。
8.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决定。
9.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10.文化就是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
11.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12.处在较高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修养。
13.文化程度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1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永久不变的影响。
15.原生态的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16.积极参加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17.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和价值观念,决定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目标的确定和行动的选择。
18.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19.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0.东北人喜欢以酒会友,体现了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1.“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认识文化的传承”体现了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物质载体之中。
22.知识的力量就是文化的力量。
23.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24.文化是文人创造的。
25.经济实力增强,意味着文化也必然先进。
26.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27.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8.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是无形的强制的。
29.将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增强城市文化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易错易混点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主观题提示: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是什么?P70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P743、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三精一魂、必要性、重要性)P71、P78-P804、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P815、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P65-666、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P70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易错易混点1、秦的统一,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进入了全盛时代。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学典籍。
(错,应改为汉字)P643、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错,应改为文字)P644、中华文化长期走在世界前列(错,应改为曾经)P655、只有在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P656、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P667、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P678、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交流、借鉴、吸收,已完全融合(错,应改为渐趋融合)P689、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只具有各自的民族特征。
(错,还应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p7010、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博大精深。
1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P70举例:和而不同体现包容性。
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体现源远流长(从时间跨度上看)12、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P7013、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传统文化的力量。
(错,应改为民族精神的力量)P7114、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
(错,应改为优秀传统文化)P7115、中华民族精神是精神纽带、精神支柱、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P7116、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30题,计60分)1.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 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
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C.屮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2. 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徳修养是一个人应当同时具备的菇本素养。
下列古语中蕴含二者关 系的冇()①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用”(战国•孟子) ② “才者,德Z 资也;德者,才Z 帅也。
”(北宋・司马光) ③ “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明代•陈献章) ④ “徳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
”(东汉•王符)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3. 新中国成立60年來,成千上万的劳动模范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劳动光荣、 知识崇髙、人才宝贵、创造伟大。
”是劳模精神不变的精髓,也是时代精神永恒的内涵。
表彰劳模能够() ①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③奏响先进文化的主旋律 ④杜绝好逸恶劳的思想意识 A.①③ B.②③C.②④D.①④4.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雷锋神至今深人人心。
可见雷锋精神()A.仍有现实意义B.是民族精神的核心C.体现了中华文化博人精深D.是爱国主义的主题5. 2008年2月,江苏省教冇厅积极落实教冇部的耍求,安排南京、苏州等8个市作为京剧 进中小学课堂的首批试点市。
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的依据是() 6. 2008年两会期间,屮央政府作出决定:具有公益性的购•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 育示范基地,今明两年内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
这项举措冇利于 ( )①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②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徳建设③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文化潮流 ④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牛活的需要 A.①②B.①④C.②③I ).②④7. 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
高二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复习重点难点易混易错点

高二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复习重点难点易混易错点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复习重点难点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
2、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4、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5、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人们的文化素养。
6、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塑造人生的意义与作用。
易混易错点1、有文化就意味着文化程度高。
2、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只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3、纯粹“自然”的东西也是一种文化。
4、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总是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5、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6、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文化程度。
7、经济决定文化,首先表现在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而并不是说经济发达精神文化就自然而然地好起来,或物质条件差。
精神文化就不能搞好。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重点难点1、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2、理解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
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3、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4、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6、教育在文化继承中的作用。
7、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根本途径。
8、文化创新的作用。
9、阐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10、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克服文化“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易混易错点1、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文化传播的手段是一致的。
2、文化继承就是文化发展3、文化的发展对国家、社会的发展影响不大。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一回事。
5、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6、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
7、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二者之间是矛盾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易错易混试卷整理
1.汉字是世界文化的重要载体。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3.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4.中国是世界科技文化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在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都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5.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6.中华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7.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是传统节庆活动。
8.当代青少年发挥爱国主义精神应发扬拼搏精神,实现自我价值。
9.民族精神具有传统性,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决定性因素。
10.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铸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汉字是世界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前半句对,后半句错。
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汉字)
3.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文学艺术具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实用性和整体性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4.中国是世界科技文化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在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都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第一句对;第二句错,并不是在各个领域;第三句错,应是古代处于世界前列。
)
5.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
6.中华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的精髓。
(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
7.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是传统节庆活动。
(基础是经济。
)
8.当代青少年发挥爱国主义精神应发扬拼搏精神,实现自我价值。
(实现社会价
值。
)
9.民族精神具有传统性,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决定性因素。
(“决定”错误。
)
10.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铸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是民族精神,不是时代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