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弹元整理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汇总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汇总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汇总一、会认的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汉字和它们的常见用法:犹:犹豫、犹如、记忆犹新。

傲:傲慢、骄傲、傲骨。

橘:橘树、橘子、柑橘。

洼:洼地、洼陷、水洼。

XXX:凌晨、XXX、欺凌。

增:增加、增高、增多。

靴:靴子、战靴、雨靴。

钥:钥匙。

匙:钥匙。

缤:缤纷、五彩缤纷。

枚:一枚、纸枚。

喇:喇叭。

叭:喇叭、叭叭直响。

厚:厚重、浓厚、厚实。

抖:抖动、发抖、抖手。

XXX:蟋蟀。

XXX:蟋蟀。

振:振兴、振作、振奋。

韵:韵律、音韵、琴韵。

掠:掠过、掠视、劫掠。

吟:吟诵、吟唱、吟诗。

辽:辽阔、辽远、辽东。

开:开阔、辽阔、宽阔。

二、会写的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汉字和它们的常见用法:寒:寒冷、严寒、寒风。

径:石径、小径、曲径。

斜:倾斜、歪斜、斜线。

霜:雪霜、霜冻、冰霜。

赠:馈赠、赠送、赠予。

XXX:姓XXX。

盖:盖子、盖楼、瓶盖。

菊:菊花、秋菊、赏菊。

残:残害、残缺、残疾。

君:君子、君主、国君。

橙:甜橙、橙子、橙色。

送:赠送、送行、目送。

挑:挑战、挑动、挑起。

铺:平铺、铺开、铺路。

泥:泥土、泥巴、水泥。

晶:水晶、晶莹、亮晶晶。

紧:紧张、紧要、抓紧。

院:院子、小院、庭院。

印:脚印、印象、印章。

排:排队、前排、排列。

列:陈列、出列、列队。

规:规则、规定、校规。

则:规则、选择、法则。

乱:混乱、战乱、纷乱。

棕:棕树、棕毛、棕熊。

迟:迟到、延迟、迟缓。

盒:盒子、饭盒、纸盒。

XXX:颜色、颜料、颜面。

料:颜料、料理、材料。

票:售票、机票、钞票。

飘:飘散、飘扬、漂浮。

争:争气、争论、争吵。

仙:仙境、神仙、仙女。

淡:平淡、清淡、淡季。

闻:新闻、远近闻名。

梨:鸭梨、梨花、梨树。

勾:勾引、勾画、勾勒。

曲:乐曲、曲子、戏曲。

丰:丰盛、丰收、丰碑。

三、多音字有些汉字有多种读音,例如“行”可以读作“háng”或“xíng”,“打”可以读作“dǎ”或“dá”。

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读音。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整理新人教版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整理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一、汉语拼音
单韵母:a o e i u ü
声母:bpmfdtnl g khjqxzhchshrzcsyw
介母:i u ü
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二、会认字
爸妈马土不画打棋鸡字词语句子桌纸文数学音乐
三、三拼音节
由声母、介母、韵母组成的音节叫三拼音节,如j—i—a,zh—u—o。

四、平舌音、翘舌音
1.平舌音:以z c s为声母的音节。

2.翘舌音:以zh ch sh r为声母的音节。

五、拼读要点
1.声调口诀
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例:ā(一声)á(二声)ǎ(三声)à(四声)
2.ü与j、q、x相拼时的口诀
j、q、x真淘气,从不和ü在一起。

ü和它们来相拼,见了帽子就摘去。

例:j—ǜ→jùq—ǜ→qùx—ǜ→xù
3.标调口诀
①有a标在a,没a找o、e。

例:nǎ、huā、cuò、kě
②i、u相连标在后,i上标调把点抹。

例:huī、liú
六、词语积累
1.词语盘点
爸爸妈妈马路泥土
画画打鼓下棋小鸡
生字词语句子折纸
数学音乐语文小鱼虫子擦桌子搭积木2.量词
一(座)山四(朵)云
七(朵)花九(只)鸟。

二年级数学上《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第二单元的数学知识;2.培养学生整理和复习数学知识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和复习第二单元的数学知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整理和复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黑板、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复习1.复习前面学过的数学知识,如加减法、乘法口诀等,通过抽问题、小游戏等形式进行复习。

2.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学过的数学知识相关的视频。

3.让学生回顾相关的练习题,进行课堂辅导和答疑解惑。

Step 2:整理1.让学生整理第二单元的数学知识,包括重点知识点、解题方法、相关公式等。

2.教师讲解整理的方法和技巧,并指导学生进行整理。

Step 3:复习1.利用教学课件或黑板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整理和理解数学知识的框架。

2.通过解析经典的例题和典型的题目类型,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3.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检测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Step 4:巩固1.让学生分小组互相出题,进行竞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题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游戏和小活动,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Step 5: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学生学习到的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继续进行数学学习和复习,并为下一单元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拓展: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可以结合教材和教学资料进行拓展,如引入一些应用题、趣味数学游戏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整理(重点字音+多音字+形近字+重点词语+课文主题)(分课时编排)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整理(重点字音+多音字+形近字+重点词语+课文主题)(分课时编排)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基础知识5.黄河颂【重点字音识记】气魄(pò)浊流(zhuó)宛转(wǎn)屏障(píng)哺育(bǔ)澎湃(péng pài)高山之巅(diān)【多音字辨析】pī(劈波斩浪)pǐ(劈叉)【形近字辨析】澜lán(狂澜) 概gài(气概)斓lán(斑斓) 慨kǎi(慷慨)障zhàng(障碍) 嶂zhàng(重岩叠嶂)【重点词语释义】巅:山顶。

气魄:气势。

澎湃:文中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育:喂养,也比喻培养。

体魄:体格和精力。

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的事物)。

宛转:曲折流转。

浩浩荡荡:水势大,形容广阔或壮大。

【课文主题解读】这一首反映抗日救亡的诗歌,用澎湃的激情热情地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及其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

作者激励中国儿女,要以黄河为榜样,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来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6.老山界【重点字音识记】攀谈(pān)峭壁(qiào)骨碌(gū lu)咀嚼(jǔ)督促(dū)灌输(guàn)苛捐杂税(kē) 酣然入梦(hān)【多音字辨析】咽yè(呜咽) yān(咽喉)yàn(咽气)嚼jué(咀嚼) jiáo(嚼舌)落lào(落枕)là(丢三落四)【形近字辨析】歉qiàn(抱歉) 缀zhuì(点缀)谦qiān(谦虚) 辍chuò(辍学)【重点词语释义】呜咽:文中指山泉发出凄切的声音。

满望:十分希望。

1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

攀谈:闲谈。

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捐,赋税。

骨碌:滚动。

不可捉摸: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整理与练习-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整理与练习-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整理与练习-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 让学生掌握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3. 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复习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巩固计算技巧。

2. 复习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巩固计算技巧。

3. 练习运用所学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运用所学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运用所学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复习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1)教师讲解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强调计算技巧。

(2)学生进行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复习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1)教师讲解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强调计算技巧。

(2)学生进行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练习运用所学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方法进行解答。

(2)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
1.我们的地球模型
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

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组成。

区别:不同的地球模型,表达的(研究方向)和(地球知识)不同,(制作方法)不同。

2.昼夜交替现象
原因: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

假设: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地球)自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托勒密)的“地心说”: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所有天体随着地球运动。

(哥白尼)的“日心说:太阳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围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

解释: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

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4.谁先迎来黎明
成因: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实例: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5.影长的四季变化
现象:正午时,物体影子随季节变化呈(有规律)的变化。

测量:(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

6.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现象:
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实例: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

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

地球运动和地球上的——些现象有(因果)关系。

第二单元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2024秋)

第二单元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2024秋)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整理和复习一、知识链接引入师:讨论交流: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加减混合。

二、新知探究1.6-10的认识展示6-10的图片生活中数量是6-10的物体,可以用6-10各数表示。

10以内数的排序从小到大:0、1、2、3、4、5、6、7、8、9、10。

从大到小:10、9、8、7、6、5、4、3、2、1、0。

6-10的写法2.6-10的比较大小和第几6-10各数的大小比较: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

②用数的顺序比较两数的大小。

几和第几:师:说一说,图中从左边数第4个和第6个鱼缸分别有几条鱼?生1:第1、第2、第3、第4、第5、第6.生2:从左边数,第4个鱼缸有6条鱼,第6个鱼缸有9条鱼。

“几”表示事物数量的多少;“第几”表示其中一个事物的排列顺序。

3.6-10的分与合师:你还记得6-10的分与合吗?我们通常是怎样进行一个数的分与合的?生:通常,我们是按顺序、成对地进行。

师:请同学依次来说一说?4.6-10的加减法6-10的加法计算方法:①接数法②点数法③数的组成法6-10的减法计算方法:①倒数法②点数法③数的分成法求两部分合起来是几,用加法计算。

3+4=7(朵)或4+3=7(朵)理解数学符号:“大括号”下面有问号是求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

“大括号”上面的一侧有问号是求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师:看图说一说你的理解,然后列式计算。

一图四式:根据一副图的思考角度不同,可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5.连加连减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连加、连减算式的运算顺序: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减),再与第三个数相加(减)。

6.加减混合加减混合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把算式分成两部分,先算出第一部分的结果,再把这个结果同第二部分的算式相加或者相减。

7.加法表和减法表小组合作:在卡片上分别写出10以内所有的加法和减法算式,再整理一下。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笔记整理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笔记整理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笔记整理一、空气。

1. 空气的组成。

- 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 现代测定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氮气(N₂)约占78%,氧气(O₂)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CO₂)约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3%。

2.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 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中的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入容器中,进入容器中水的体积即为消耗氧气的体积。

- 实验装置:集气瓶、燃烧匙、导管、止水夹、烧杯等。

- 实验步骤。

-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

- 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 实验现象。

-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

-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 误差分析。

- 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小于1/5的原因:- 红磷的量不足,不能将瓶内氧气耗尽。

- 装置漏气,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此时瓶内温度较高,压强较大,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偏小。

- 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大于1/5的原因:- 点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过慢,使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3.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 氧气的用途。

- 供给呼吸:用于医疗急救、潜水等。

- 支持燃烧:用于炼钢、气焊、化工生产等。

- 氮气的用途。

- 制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

- 用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时作保护气、灯泡中充氮气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中充氮气防腐等),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 稀有气体的用途。

- 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等。

- 可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时用氩气作保护气)。

- 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如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上历史第二单元练习班级姓名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图说历史,以下哪个述说有误图一图二图三图四A.图二是第一个全国性统一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后称三民主义B.图三说明辛亥革命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性质,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C.图四是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它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D.从图一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图四,反映我国在近代化道路上的曲折探索2.()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航班失联以来后,中国先后派遣了10余艘舰艇奔赴澳大利亚以西印度洋“疑似残骸”海域全力搜救。

近代以来,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一直成为国人的梦想并为之苦苦求索。

中国海军近代化开始于哪一时期()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抗日战争D.新中国成立后3.()改革势必触动部分人的利益,难免遭遇阻力,困难重重。

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

该措施是A.奖励发明B.废除八股C.精减机构D.裁汰冗员4.()“壮哉!武昌首义,一枪打翻封建帝制;伟哉!天下响应,万众擎起民主共和。

”这幅对联中的“武昌首义”发生在A.1898年B.1911年C.1919年D.1927年6.()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

”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A.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B.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D.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7.()毛泽东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说:“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毛泽东如此评价的原因是因为这两个人①为中国工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②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③是民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④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8.()有人说,洋务运动跨出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重要一步,能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开放通商口岸B、学习军事技术C、废除八股文章D、实行君主立宪9.()《青年杂志》在其发刊词中留下了这样的言论:“笃古不变之族,日久衰亡;日新求变之族,方兴未已。

”这反映了杂志创办者的“求变”主要是针对:A.思想观念B.军事技术C.经济组织D.教育制度10.()一部历史小说中写道:“下午6时15分,孙中山换乘马车去总统府,由黄兴和海陆军代表等迎入内府,当晚十一时举行孙中山大总统受任典礼。

”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A.1910年10月10日B.1911年10月10日C.1911年12月12日D.1912年1月1日16.()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有关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表述正确的是()A.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B.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C.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D.学技术——学思想——学制度17.()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办和1866年福州船政局的成立体现了洋务派的什么主张A.“变法图强”B.“师夷长技以自强”C.“自由平等”D.“民主共和”18.“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对此作出突出贡献的是A.蔡元培B.陈独秀C.李大钊D.鲁迅19.()历史往往赋予各个时代不同的主题。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题是A.自强、求富B.民主、科学C.独立、自主D.和平、发展20.()电视剧《走向共和》中塑造了许多历史人物,其中为民主共和国作出了贡献,堪称民主革命先驱的是:A宋教仁B孙中山C李大钊D毛泽东21.()你认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同之处有①改革政治②兴办新式学校③翻译外国书籍④建设海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2.()历史课上庞老师问“为什么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了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同学们的理由主要有以下4条,你认为正确的是A.洋务派主观目的是为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B.洋务派办洋务主要是为了发展军事工业C.洋务派办洋务主要是为了发展民用工业D.洋务派主观目的维护清朝统治23.()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A、陈独秀B、李大钊C、胡适D、鲁迅24.()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是()A、()《时务报》B、《国闻报》C、《新青年》D、《申报》25.1912年是中华民国元年(1年),那么台湾当局把今年定为中华民国多少年:A、100年B、101年C、102年D、103年26.()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点,是近代中国的缩影。

下列事件没有发生在该地的是: A.中华民国成立 B.同盟会的成立 C.国民党政权垮台 D.日本侵略者制造大屠杀惨案27.()给下面一列图片拟定最贴切的历史主题是()A.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的侵略B.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C.屈辱——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28.()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点是:①爱国的,进步的②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③政治上挽救民族危亡④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③29.()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之前,老师先让同学们把自己对辛亥革命的了解写下来,下列是同学们对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建立了中华民国B.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制度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D.推翻了清朝的统治31.()洋务派举办洋务运动的目的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C、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D、抵制外国的经济势力扩张32.()对辛亥革命评价不正确的是。

A.推翻了清朝的统治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33.()“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犹火器(武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武器。

”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近代政治派别是A.顽固派B.洋务派C.维新派D.革命派34.()八年级的小明和小红两位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经过讨论,他们得出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共同点。

正确的是A.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民心C.都主张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D.都颁布过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35.()人们历来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褒贬不一。

如果用历史的眼光、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那么,下列哪种观点是不正确的?A.洋务运动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B.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所以它是毫无进步意义的C.洋务运动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结果D.洋务运动虽然破产,但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二、问答题(题型注释)36.中国近代史始终贯穿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有志之士的探索史三条线索。

据此,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列举近代史上西方国家发动的四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4分)(2)请列举近代史上中国人民抗击列强侵略的两件事例。

(2分)(3)请列举近代史上中国有志之士探索中国近代化四个典型事例。

(4分)12.(6分)为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某小组同学找到以下材料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国际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中将1917到1921这五年笼统称作“五四时代”,并划为两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一些新起的知识分子全力以他们的思想来感召学生和青年。

在第二十阶段,学生们便成为主力,发动对中国某些传统和守旧主艾的全面攻击。

于是活动范围超出纯粹思想界以外。

”材料二:近代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是:“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事。

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粱启超材料三: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

——彭明《五四运动在三次历史巨变中的地位和影响》请回答:(1)材料一所指的“第一个阶段”指的是哪一史实?(1分)材料一“在第一个阶段,一些新起的知识分子全力以他们的思想来感召学生和青年。

”他们的思想指的是何种思想?(1分)材料一中“五四时代”的两个阶段之间有何内在联系?(1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史实说明五四运动是如何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的?(2分)(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三中五四运动是20世纪“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这一新提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1分)13.(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面是中国近代三个条约的部分内容A.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常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B.允许日本人在中国开设工厂、设立领事馆及输入各种机器。

C.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必须保护外国人的安全,否则即行革职,永不续用;……(1)阅读材料,指出三个条约的名称。

(3分)分别用一句话概况指出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

(3分)材料二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打开了道路。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什么?(1分)材料三“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

(3)材料三是哪一运动的口号?(1分)请你说出这一运动的性质。

(1分)材料四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凌欺压……中华民族已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了。

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中华民族独立生存的严重威胁已经消除。

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

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4)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根据材料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2分)14.(16分)宏观的角度来探究过去,即从长时段和跨学科两方面的视角来探究历史,远距离、大范围观察才能认清历史大脉络。

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指出材料一中“三次灾难性的战争”的名称。

(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第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