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合集下载

诺贝尔奖论文

诺贝尔奖论文

诺贝尔留给我们的---------伟大的精神遗产回顾历史,漫漫发展路,有一位伟人以其正直的人格亵渎着伟大的光辉,以其一丝不苟的研究治学开启了奥妙的科学大门,以其殷实的希望寄予有为青年,以其简朴的作风榜样生活的真谛,以其无私的奉献谱写着人生的意义!他就是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生前把自己毕生经历贡献给了科学事业,生后他仍然立下遗嘱将自己的部分财产(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创立诺贝尔奖,以鼓励后来人继续向科学的高峰攀登!诺贝尔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的的鼓励,更重要的是在科学探索道路上的一笔价值不菲的精神遗产!诺贝尔出身在一个机械师的家庭,诺贝尔的父亲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是对炸药的研究。

在父亲的影响下,诺贝尔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诺贝尔在欧美进行了考察学习,到美国后,他在瑞典的科学家J.埃里克森(铁甲舰“蒙尼陀”号的建造者)的实验室了学习有关机械的技术。

从开始发明的雷管到黄色炸药到后来的混合无烟炸药的研制,诺贝尔在火药研制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诺贝尔一生获得的专利就有355项,仅炸药就有129项,同时他也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业产品的最为成功的实业家。

迄至诺贝尔去世的1896年,诺贝尔系列的公司已遍布于瑞典挪威德国奥地利英国美国法国南非等而好似多个国家,工厂90多家。

诺贝尔的一生都在研究炸药,一辈子都在体弱多病,孤独,多灾多难,颠沛流离中度过,在研究炸药历经磨难和挫折中成就了他坚强的意志品格核对人类的关爱之心!他把为人类谋福利作为自己一生的理想,她也一直这样践行着!诺贝尔奖的设立更是这样的证明!遵照诺贝尔的遗嘱:将个人的部分财产的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后添加了经济奖)5个奖项,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

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诺贝尔奖的介绍的ppt课件

诺贝尔奖的介绍的ppt课件
1992年当选中华民国中 央研究院第19届院士。 1998年与罗伯特·B·劳 克林及霍斯特·路德维 希·施特默获得诺贝尔 物理奖,以“分数量 子霍尔效应”研究成 果获奖。列入《美国 科学名人录》
12
The Nobel prize --Physics 钱永健
物理
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 得者之一,美国生物化学 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 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圣 地牙哥加利福尼亚大学生 物化学及化学系教授。汉 族,1952年生于美国纽约, 祖籍浙江杭州,是中国导 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同 名人物有,北京大学研究 中心副主任钱永健。
8
The Nobel prize --Physics
丁肇中
知名物理学家、华裔美 物理 国人、籍贯山东省日照
市,在台湾成长,现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 理学奖。他曾发现一种 新的基本粒子,并把那 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 子”。
9
The Nobel prize --Physics
罗纳德罗斯诺贝尔医学奖获奖者17人类细菌学的奠基人罗伯特科赫诺贝尔医学奖获奖者18诺贝尔医学奖获奖者19人类从此进入了抗生素时代亚历山大弗莱明诺贝尔医学奖获奖者202003年劳特伯发明核磁共振诺贝尔医学奖获奖者21为人类可以完全治愈心血管疾病打开了大门伊格纳罗博士诺贝尔医学奖获奖者诺贝尔医学奖获奖者222005年檀香刑诺贝尔医学奖获奖者诺贝尔医文学奖获奖者23nobelprize文学2425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 嘉宾人数是1使用白花和黄花
颁奖现场
3
诺贝尔奖的概述
4
历史上获得诺奖的著名人物
亨利·杜南
居里夫人
爱因斯坦
马可尼

10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

10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

10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作为世界上最高荣誉的奖项之一,诺贝尔奖吸引了全球各个领域的科学家、文学家和和平事业倡导者。

以下是10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展示了他们的成就、领域和影响。

1.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物理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被公认为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相对论理论革新了物理学,并为量子理论奠定了基础。

2. 玛丽·居里 (化学和物理学)玛丽·居里是第一个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

她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并发现了镭和钋元素。

3. 威廉·莫尔斯 (物理学)威廉·莫尔斯发明了莫尔斯电码,并将其应用于远程通信。

他被视为电报技术的先驱者之一。

4. 亚历山大·弗雷明 (生理学或医学)亚历山大·弗雷明是一位研究血液循环和心脏病的医生。

他的工作为心血管医学带来了重大突破,并对手术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雷蒙德·达摩尔 (化学)雷蒙德·达摩尔被誉为摄影术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研究对于摄影和电影产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6. 马丁·路德·金 (和平)马丁·路德·金是一位美国人权运动的领袖和非暴力抵抗倡导者。

他在推动种族平等和和平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7. 马克思·居里 (物理学)马克思·居里和他的妻子玛丽·居里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他们对世界抗癌治疗的贡献,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同位素的医学应用。

8. 贝特兰·罗素 (文学)贝特兰·罗素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

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见解为人类思考和社会进步带来了重要启示。

9. 赫尔曼·穆尔斯 (物理学)赫尔曼·穆尔斯与威廉·莫尔斯共同发明了莫尔斯电码。

他的发明使得远程通信成为可能,并在电信行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堂笔记六要素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堂笔记六要素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堂笔记六要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堂笔记--六要素第一要素:诺贝尔奖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诺贝尔奖是全球最高学术荣誉之一,每年颁发给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以及为人类和平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们。

它由瑞典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贝尔曼·诺贝尔所创立,旨在奖励那些为人类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同时也是对他自己家族企业——诺贝尔工业公司的广告宣传。

第二要素:颁奖典礼和选择委员会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通常于每年12月10日在瑞士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以纪念诺贝尔逝世日。

典礼盛大而庄重,吸引了全球媒体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诺贝尔奖的评选和颁发由两个独立的选择委员会负责,其中瑞典负责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以及经济学奖的评选和颁发,挪威负责和平奖的评选和颁发。

这两个选择委员会都由各自领域的专家组成,以确保评选的公正、客观和严谨。

第三要素:诺贝尔奖的核心标准——卓越贡献诺贝尔奖的核心标准是卓越贡献,即在各自领域的发现、创新或成就,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这些贡献可能是对人类健康的保护和改善,科学理论的突破,文学作品的创作,或推动和平与国际合作的努力。

诺贝尔奖的颁发不被限制于任何国籍、种族或性别,只要候选人的贡献符合标准,他们都有机会获得这一殊荣。

诺贝尔奖不仅是一项学术荣誉,更是人类共同发展和进步的象征。

第四要素:诺贝尔数字和奖金诺贝尔奖的奖金是世界上最丰厚的奖金之一,每个奖项的奖金金额都相当可观。

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奖金为900万瑞典克朗,文学奖为800万瑞典克朗,和平奖则为1000万瑞典克朗。

诺贝尔奖还设立了一系列数字,每个奖项最多只能颁发给三名获奖者,共同分享奖金。

这种限制旨在确保每个奖项的权威性和独特性,同时鼓励合作和交流。

第五要素:诺贝尔奖获奖影响和社会影响诺贝尔奖的获奖对于获奖者和学术界来说具有极高的声望和影响力。

获奖者通常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他们的成就被广泛报道和讨论,这为他们的未来研究和学术生涯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 技术——或者应用科学——却使人类面临极为严重的问
题。人类能否继续生存,取决于这些问题的圆满解决。"

“自然主义文学的鼻祖”、19 世纪法国文学家福 楼拜说过“,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 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 逢。”
1

讲座结束,谢谢!
强烈的批判意识、重建意识 深沉的人性关怀 对自然科学的持续关注

关注“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做”?

爱因斯坦内心深处就有这种“火光”,他
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 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 美和真”。

“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 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

哈雷彗星带来的思考?
中国科技教育史的“三大疑问”


1、“李约瑟难题” ; 2、“零诺贝尔奖现象”;
3、“钱学森之问”
诺贝尔奖诞生100多年 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却从来没有获得过除文学 之外的科学、技术、经济学奖项。
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最多国家人数统计
14位科学家获奖 11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

科学主义、工具理性的泛滥带来的人的异化
科学与人文的历史动态关系

三个发展阶段。
1、古希腊时期
2、近代


3、工业革命以来
分裂的表现:东方的“科玄论战”

西方“两种文化”(斯诺)


广义的科学:是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及其发展规
律的知识体系;

狭义的科学:对自然界规律的知识体系。

求 真(是什么?为什么) 理性、客观、准确
为什么我们经济发 展了、教育发达了、 社会进步了,这么一 个物质极大繁荣的时 代,却没有大师了呢?

如何看待诺贝尔奖的争议

如何看待诺贝尔奖的争议

如何看待诺贝尔奖的争议诺贝尔奖,作为世界范围内备受瞩目的奖项,自设立以来一直被视为科学界、文学界等多个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围绕诺贝尔奖的争议也逐渐浮现。

首先,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就饱受争议。

尽管其宣称旨在表彰那些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但对于“杰出贡献”的定义和衡量标准却相对模糊。

不同领域的成就难以用统一的尺度去衡量,这就导致了评选结果可能存在主观性和片面性。

比如在文学领域,什么样的作品才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价值?不同的评委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这使得一些被广泛认为优秀的作家未能获奖,而一些获奖作品却在读者和评论家中引发了质疑。

其次,诺贝尔奖的评选过程也并非完全透明。

评选委员会的成员构成、评选的具体流程和细节等都没有完全公开,这给外界留下了诸多猜测和疑问的空间。

人们不知道评委们是如何进行讨论和决策的,也不清楚是否存在政治、经济或其他非学术因素的影响。

这种不透明性削弱了诺贝尔奖的公信力,让人们对其公正性产生怀疑。

再者,诺贝尔奖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时代和地域的局限。

由于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在过去存在诸多障碍,一些来自发展中国家或相对不那么知名地区的杰出成就可能被忽视。

而且,某些领域的研究在特定时期可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那些在当时具有开创性但未及时得到认可的成果无缘诺贝尔奖。

此外,诺贝尔奖的影响力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对于一些研究者和作家来说,追求诺贝尔奖可能成为他们工作的主要动力,而非纯粹出于对知识和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这种功利化的心态可能会影响到学术和文学创作的纯粹性和创新性。

然而,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些争议就完全否定诺贝尔奖的价值。

尽管存在种种问题,但诺贝尔奖在推动科学研究、文化交流和社会进步方面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为那些在各自领域默默耕耘、取得重大突破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被世界瞩目的舞台,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科学和文化事业。

许多获奖者的研究成果通过诺贝尔奖的宣传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讲义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讲义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讲义一、诺贝尔奖的背景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

诺贝尔在逝世前立下遗嘱,将其大部分财产用于设立一系列奖项,以表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以及和平领域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

诺贝尔一生拥有众多发明专利,他通过发明炸药积累了巨额财富。

然而,他也意识到炸药在战争中的破坏性作用,这促使他思考如何为人类的进步和福祉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于是,设立诺贝尔奖成为了他实现这一愿望的方式。

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和地点首届诺贝尔奖于 1901 年 12 月 10 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颁发。

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标志着诺贝尔奖这一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奖项的正式启动。

三、首届诺贝尔奖的奖项设置首届诺贝尔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和平奖五个奖项。

物理学奖授予了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Wilhelm Conrad Röntgen),他发现了 X 射线,这一发现为医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化学奖颁发给了荷兰化学家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Jacobus Henricus van 't Hoff),他在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了德国科学家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Emil Adolf von Behring),他在血清疗法方面的工作为治疗白喉等疾病开辟了新的途径。

文学奖归属了法国诗人、散文家苏利·普吕多姆(Sully Prudhomme),他的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受到赞誉。

和平奖则授予了瑞士人亨利·杜南(Henry Dunant)和法国人弗雷德里克·帕西(Frédéric Passy),以表彰他们为国际和平事业所做出的努力。

浅谈科学人文素养的意义

浅谈科学人文素养的意义

浅谈科学人文素养的意义浅谈科学人文素养的意义【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都要具备一定的科学人文素养。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然而,我国却很少有人获得世界科技创新的最高奖项――诺贝尔奖。

时代呼唤创新,创新呼唤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振奋民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而教育是培养人的摇篮,如何让学生在受教育中提高科学素养,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创新课程改革化学教师一、科学素养概述1952年,美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化学家科南特在《科学中的普通教育》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

2006年3月20日,我国国务院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 -2010 -2020年)》对科学素养(科学素质)的定义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我国有学者认为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本质和STS五个基本要素,并根据五个基本要素之间关联紧密程度的不同,将它们分为三个维度:一是科学知识维度;二是科学技能方法维度,包括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两个因素;三是科学观念维度,包括科学本质和STS。

人文素养一般是指人在言、行及精神面貌中表现出的关切人、关切事、关切文化的思想倾向,是对人的存在、人的价值及人生意义的关注,对人生终极目的和人类存在意义的终极关怀,是人通过反观、自省和自审而实现自我超越之人性和人道,进而用人所创造的价值之光去净化人的心灵的终极追求。

人文素养是体现一个人对待自我、他人及社会的心理、精神和态度的修养。

二、我国科技创新步履维艰有专家预言: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这就意味着:“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至理名言将成为现实。

近几十年来,全球最主要的高新科技成果,60%以上属于美国;1946年来,美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数占全球获奖人数的一半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外籍华裔高锟、李政道——科学研究过
程中所具备的素质的分析发现,他们的成功离不开崇高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为培养成
功的大学生给予了一些启示。

关键字:诺贝尔奖获得者 科学与人文素养 大学生 启示
一、背景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的部分遗产作为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
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
大贡献的人。诺贝尔奖自1901年首次颁发,至今已有近百年,全世界先后有400多
位科学家获此“殊荣”。诺贝尔奖也是世界对这五个研究领域成功者的肯定,不仅仅
是对他们研究成果的认可,也是对他们优秀的科学素质的表彰。在外界看来,他们是
获得世界奖项的成功者,接受着诸多人士的赞许和嘉奖,但是只有他们自己清楚荣耀
光环背后的汗水和牺牲:成功和失败相伴,也许数次的失败才能换来最后的成功。他
们秉承着作为一位合格的科学研究者的素养和精神,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人类社
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所拥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与文化素养,在大学生以及
科学研究人员的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合格的科学研究者必须具备的,
也是在科学研究中不断提升自我科学修养不可缺少的。

二、科学与人文素养
在进行诺贝尔奖得主的科学与人文素养这个话题之前,需要清楚什么是科学与人文素
养。就字面而言,科学与人文素养分为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两个方面。科学素养指的
是科学研究者要有扎实的相关专业知识。相对于以所研究的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理论
为主导的科学素养来说,人文素养则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理念【1】。人文素养的理念
中,有关人的理想、信仰、信念、道德、价值观、审美观、文化品格和创造能力、创
新精神等内容更突出【1】。现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人才教育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
教育并存,并且人文因素的分量愈来愈重要,它能够指引着知识经济朝着有利于推动
人类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进步的方向不断发展【1】。对于传统的科技人才培养,主
要以劳动技能培养和专业知识理论学习为主导,分割了各学科、专业之间,特别是科
学与人文之间的互相渗透和综合,造成了该类科技人才缺乏潜力、创造力、创造精神
和人文素养的现象【1】。为了培养当今时代亟需的科技人才,科技人才培养方式会更加
注重人文素养的教育。由此看来,科学素养只是成就一项研究发现的工具,而人文素
养的存在则能更好地保留住一个科学研究者的才华,两者的结合才能更好的推动科学
领域的发展。
三、高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高锟,英国华裔科学家,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2】。他就是世界科学领域公认
的“光纤之父”,他将光在纤维中的传输成功地应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带来一场通信
事业的革命,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通讯方式和效率。其实,高锟早于40年前就已经提
出用玻璃纤维作为光波导勇于通讯的理论,当人们为此争论不休时,1981年第一个光
纤系统成功问世,向人们展示了如何利用光纤长程高效地运输信息,自此,以石英玻
璃为材料制成的光纤应用越来越广泛【3】。虽然到了2009年这项科学成果才获得诺贝
尔物理学奖的肯定,但不管研究过程有多艰辛、获奖路途有多坎坷,高锟依然保持着
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必要的素养。现如今,光纤广泛应用于人类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
互联网、全球通信网络等等就是多股光纤制作而成的光缆所做的基石【3】。另外,医学
上胃镜等内窥镜、各类生产制造和机械加工等方面都有光纤的应用【3】。可以说,高锟
为人类社会创造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高锟虽然只在国内完成了中学学业,但其随后前往英国留学,一心一意专攻电子工程,
成为该领域世界知名专家,为其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知识理论基础【4】。上个世纪30
年代,已经有科学家发明了能够传导光线的光纤,并将其应用于内窥镜等工具,但是
用于传导光线的损耗率非常高以至于难以实现【4】。尽管困难,高锟依然决心去攻克该
难题,严谨努力地计算相关的算式,不断小心地用自己所得的知识去求证相关的结论,
他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合格的科学家必需的科学精神或素养。

高锟除了学识渊博,也具有优秀的人文素养。高锟是一个谦谦君子,很有大师风范,
他有着良好的道德素养以及极高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神。在学生面前,他是一个很亲切
的老师,经常会被学生误认为是“同窗”,从没有架子,也很少发脾气【4】。除此之外,
他既慷慨又富有爱心,将一次重要奖项的一半捐出成立奖学金,激励优秀人才【4】。他
始终在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不仅鼓励培养杰出人才,光纤通信的研究成果也促进
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

不论是高锟的科学素养还是人文素养,他都做得很出色,以至于他能有如此大的成就
并得到各界人士的认可。这不仅是对他学识的肯定,也是对他个人素质的鼓励和支持。

四、李政道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接下来,将介绍另一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李政道于1957年和杨振宁
同时获得了该奖项,他们在1957年提出了“李-杨假说”,即在基本粒子的弱相互作
用中宇称可能是不守恒的【5】。在此之前,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一直被科学界奉为
权威的金科玉律,然而这个假说让李政道和杨振宁成为了勇于挑战爱因斯坦的人【5】。
这个假说随后也被物理学家证实了,“宇称不守恒”定律成为了物理学的重大突破,
也为其他科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李政道成为一个出色的科学家,与他自身的素养和精神有着重要的关系。首先,李政
道很有求知欲望,即使在战火频繁、生活艰苦的条件下,他也能专心读书【6】。其次,
他的努力让他更加夯实了基础知识,随着之后的科研活动,获得了难得的留学机会,
并继续他的求知生活和科学研究,获取了不少的知识理论。李政道曾经说过:“基础
科学研究需要以身作则,知识的传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那需要日复一日的沉淀和积
累。”【6】可见,李政道的成功离不开知识的积累,扎实的知识才能有力地为科学研究
成果做理论支撑。除此之外,李政道从没有局限于一方面的研究,他在量子场论、基
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也颇有建树,促进物理学领
域的发展。

作为一个科学研究者,理论知识是必要的。李政道不仅拥有丰富的知识,还致力于对
人类社会做贡献,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他将此视为不可推卸的责任【6】。首先,他
鼓励求知若渴的青年学者不断进取,并为其中优秀的人才提供赴美深造的机会;其次,
他还推动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吸引了大批留学生回国工作,还在国内培养出一大批优
秀人才【6】。在他有关于杰出人才培养的思想中,除了强调理论知识的培养,更是对做
学问必需的人文精神做出了很多要求:“为真理现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7】。
他不仅这么要求后辈人才,也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为科学领域努力奉献自己。

五、对大学生的启示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高锟和李政道这两位物理学家在他们的科学研究中获
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方面都做得非常优秀。科学素养是他们
必须具备的,他们都受到过权威的理论知识教育,在所擅长的科学领域内有很大的成
就。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拥有崇高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神,值得世人称赞。其
一,高锟和李政道的研究成果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其二,他们对于后辈人才养非
常重视,而且他们也用自身所具备的科学与人文素养来要求优秀人才的培养方式。他
们为理论教育提供更好地资源,同时也同样要求下一代的研究学者以德为首。

高锟和李政道以身作则,他对学术的要求即是对我们的期望。现如今的学习机会越来
越多,大学生所接受的知识理论教育不比以前少,然而,人文教育成为了科学研究教
育最重要的部分。一个人如果只有学问,而做出伤害人类社会的事,那即使有再大的
成就也不足以成为世人的骄傲。因此,要成为真正受人尊敬的科研者,不仅要加强自
身的知识理论教育,让科研成果站得住脚,更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人文素养。退
一步来讲,即使不能成为科研者,也要时刻注重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素养乃立身之
本,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人文理念【8】。

通过对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了解,一个真正的成功者,科学与人文素养是同样重要
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人文素养让他们坚持于科
学,坚持于为人类贡献,为科学培养有用的人才。而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讲,更需要学
习他们,既要加强科学素养,也要提高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东莉. 人文素养: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人才的重要素养 【A】. 科学管理研究,
浙江:浙江大学,2002

【2】 宋菲君. 物理学基础研究演变为信息产业——高锟博士荣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
学奖. 北京,2009

【3】 金科. 华裔科学家高锟与诺贝尔物理学奖. 今日科苑,2009
【4】 鲍健强,屠行程. 光纤之父——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高锟的科学思想与方法研
究.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浙江:浙江工业大学,2012

【5】 李斌. 老骥伏枥60载的李政道. 新华网,2006
【6】 张建祥. 物理学家李政道的科学人生. 兰台世界,紫荆学院基础部,2012
【7】 顾月华. 李政道关于杰出人才培养的思想研究【A】. 江苏高教,江苏:苏州大
学,2010

【8】 郭世佑. 人文素养乃立身之本. 北京教育,北京,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