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案例分析(11个教学片段)

小学科学案例分析(11个教学片段)

小学科学案例分析(11个教学片段)教学片段1教学片段1介绍了如何通过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学生们在实验室中观察到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发芽并生长成植物的现象。

教学片段2教学片段2展示了如何利用水和油的密度差异来演示液体的分层现象。

学生们观察到在中加入不同密度的液体后,液体会分层而成为不同颜色的层次。

教学片段3教学片段3介绍了磁性材料和非磁性材料的区别。

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测试不同材料对磁铁的吸引力来判断材料是否具有磁性。

教学片段4教学片段4展示了如何使用热水和冷水来观察物体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学生们通过将物体放入不同温度水中,观察到其体积的变化。

教学片段5教学片段5介绍了如何使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重量。

学生们通过将不同物体放在天平上,通过天平的示数来判断物体的重量大小。

教学片段6教学片段6展示了如何使用手电筒和不透明材料来演示光的传播。

学生们通过将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不透明材料上,观察到光没有透过材料的现象。

教学片段7教学片段7介绍了不同材料的导电性差异。

学生们通过将电流和不同材料接触,观察电流是否能够通过材料传导以判断其导电性。

教学片段8教学片段8展示了如何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

学生们通过使用放大镜放大物体,观察到微小物体的细节和特征。

教学片段9教学片段9介绍了动物类别的分类。

学生们通过观察动物的特征和性,将不同动物进行分类。

教学片段10教学片段10展示了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学生们通过使用显微镜放大微生物,观察到微生物的形状和结构。

教学片段11教学片段11介绍了水的三态和相变。

学生们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到水在不同温度下会呈现为固态、液态和气态。

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案例分享与总结

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案例分享与总结

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案例分享与总结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践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亲身感受科学的奥妙,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本文将分享几个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总结和评价。

案例一:植物生长观察在小学三年级的生物课中,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植物生长观察实验。

每个学生都会收到一盆小花,他们需要仔细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每天浇水、施肥,并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植物生长的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耐心。

总结:这个案例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的方式了解了植物生长的过程,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同时,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升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案例二:水的三态转化实验在小学四年级的物理课中,老师进行了水的三态转化实验。

通过加热水、冷却水和观察水的蒸发、凝华等现象,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水的三态转化的过程,并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也提升了他们的实验技巧和观察力。

总结:这个案例通过实践操作直观地展示了水的三态转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了物质的性质和相变规律。

通过参与实验,学生培养了科学的思维和实践能力。

案例三:小动物观察在小学五年级的自然课中,老师带领学生观察小动物。

学生们前往校园或者公园,观察并记录他们看到的小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等。

通过亲身观察,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了小动物的生态习性,并对生物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结:这个案例通过实地观察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同时,这个案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动物的责任感。

结论:小学科学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通过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科学思维、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动手能力,适时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针对每个实践活动,教师还需要设置合适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科学教育优秀案例

科学教育优秀案例

科学教育优秀案例
有关科学教育的优秀案例有很多,以下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案例名称:探索式学习与实验结合的科学教育
背景:某小学针对科学课程进行改革,尝试引入探索式学习和实验结合的教学模式。

方案及实施:
1. 教学内容设计:教师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了一系列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实验任务,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比如,针对化学领域,设计了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对物理领域,设计了摩擦力和压力的实验。

2. 学生探索式学习: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学习。

教师不是直接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实验来找到答案。

3. 实验操作和观察:学生们在实验室中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和结果,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 课后总结和讨论: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和总结,并引导学生从实验中获取的知识进行讨论,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成效和评价:
1. 学生积极性高:学生对科学课程充满兴趣,参与积极,自主探索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2. 学习效果显著: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科学原理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成绩提升明显。

3. 培养科学思维:这种探索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让他们学会了观察、分析和实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该案例展示了一个成功的科学教育案例,通过探索式学习和实验结合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分享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分享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分享【导言】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分享几个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旨在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实验一】空气的存在实验目的: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特点。

实验材料:一张纸,一杯水。

实验步骤:1.将水倒满一杯。

2.将纸完全贴紧杯口。

3.迅速将杯子颠倒,保持杯子垂直,纸不掉落。

4.将杯子斜倾,把纸拿掉。

实验结果:纸不掉落,水并不溢出杯子。

实验原理:空气压力抵抗水的倾斜,使纸不会掉落,水不会溢出。

【实验二】植物的吸水能力实验目的:观察植物根部的吸水能力。

实验材料:白色鲜花,食盐。

实验步骤:1.将水倒满一杯。

2.加入适量的食盐,使盐水呈现浓度。

3.将花枝端放入盐水中。

4.观察数天后,记录花叶的变化。

实验结果:花叶逐渐枯萎。

实验原理:过高的盐浓度会破坏植物细胞的渗透平衡,导致水分无法正常吸收,从而导致植物枯萎。

【实验三】水的气态转变实验目的:了解水的三态转变。

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冰块。

实验步骤:1.将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冰块。

2.观察冰的变化。

3.记录冰块逐渐融化的时间。

实验结果:冰块逐渐融化成水。

实验原理:水的三态转变是指固态(冰)、液态(水)和气态(水蒸气)之间的相互转变。

【实验四】声音传导的实验实验目的:了解声音的传导过程。

实验材料:一根细而长的绳子。

实验步骤:1.请两名同学拉紧一段绳子,保持绳子的平直状态。

2.其中一名同学用手指敲击绳子一端。

3.观察另一名同学能否听到声音。

实验结果:另一名同学能够听到声音。

实验原理:声音通过绳子传导,使得另一端的同学能够听到声音。

【实验五】自然光的折射实验实验目的: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实验材料:一杯水,一支笔。

实验步骤:1.在杯子中注满水。

2.将笔放入杯子中,看光线经过水的折射。

实验结果:在水中,看到的水面上的笔会出现一个折射的画面,与实际笔的位置不同。

实验原理:光线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使得看到的物体位置发生偏移。

让科学课堂变得有趣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

让科学课堂变得有趣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

让科学课堂变得有趣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介绍: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

然而,如何让科学课堂变得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位老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给出一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帮助教师们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实验案例一:"水与火的舞蹈"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水与火的反应,让学生理解火的特性和摆脱对火的恐惧。

实验材料:一根蜡烛、一杯水、打火机。

实验步骤:1. 将蜡烛点燃,放在桌子上,确保周围没有可燃物。

2. 叫学生轮流用打火机点燃一根火柴,并小心地把火柴放在水中。

3. 观察火柴在水中熄灭的瞬间,以及水中产生的水蒸气。

实验结果:学生们会惊奇地发现,火柴在水中会熄灭,而火柴熄灭时会产生水蒸气。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们不仅能理解火的特性,还能学到水的蒸发过程。

实验案例二:"重力的影响"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重力的影响,让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

实验材料:一个带盖的透明塑料杯、一张纸、一支笔、一本书。

实验步骤:1. 将塑料杯盖子拧紧,倒置放在课桌上。

2. 从杯盖的边缘开始缓慢地把纸张插入杯内,直至纸张离地面仅相隔几毫米。

3. 用一支笔轻轻握住纸张,然后迅速拔掉手。

实验结果: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尽管纸张离地面仅有几毫米,但纸张并没有因为没有支撑而掉落。

这是因为重力的作用,使得大气压迫在杯口下方,阻止了纸张的掉落。

实验案例三:"探索离心力"实验目标:通过实验观察离心力的作用,让学生理解离心力的概念和应用。

实验材料:一个小塑料杯、一根绳子、一些彩色水。

实验步骤:1. 将一个小塑料杯装满彩色水,然后用绳子把杯子系在室外树枝上。

2. 拉紧绳子并让杯子旋转。

3. 观察杯子旋转时水的变化。

实验结果: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当杯子旋转时,水不会掉出来。

这是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使得水分子向杯子的外侧移动,保持了水的形状。

结论:通过这些实验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实验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1. 水循环实验目的:通过简单的实验来展示水的循环过程。

材料:一个玻璃杯、水、一块塑料薄膜、一根细棍子。

步骤:1. 在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2. 用塑料薄膜盖住玻璃杯,并用细棍子将薄膜轻轻按住。

3. 将玻璃杯放在太阳下,待一段时间后观察薄膜上的水滴。

结果:随着太阳的照射,玻璃杯中的水会被加热蒸发成水蒸气,然后凝结在薄膜上形成水滴,展示了水的循环过程。

2. 种子发芽实验目的:通过种子发芽实验来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

材料:玻璃瓶、棉花、水、豌豆种子。

步骤:1. 在玻璃瓶中放入一些湿润的棉花。

2. 将豌豆种子均匀地摆放在棉花上。

3. 每天给种子喷水保持湿润。

结果:经过几天的观察,学生可以看到豌豆种子开始发芽、生长,并最终成为豌豆植物,从而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

3. 人体骨骼系统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人体骨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材料:白色塑料管、彩色塑料圈、胶水。

步骤:1. 将白色塑料管剪成不同长度,代表人体不同部位的骨骼。

2. 在白色塑料管上粘贴彩色塑料圈,代表关节。

3. 拼接成一个模型,展示人体的骨骼系统。

结果: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构造,以及骨骼与关节的作用。

4. 磁力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磁力的作用。

材料:铁钉、磁铁。

步骤:1. 将磁铁靠近铁钉,观察铁钉的反应。

2. 将磁铁移开,观察铁钉的变化。

结果:学生可以看到磁铁对铁钉有吸引作用,当磁铁移开时,铁钉会脱离磁铁,展示了磁力的作用。

5. 声音传播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声音的传播过程。

材料:一根绳子、一个铃铛。

步骤:1. 将铃铛系在绳子的一端。

2. 用手拉动另一端绳子,使铃铛摆动产生声音。

3. 观察铃铛的声音传播情况。

结果: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看到铃铛的声音可以通过绳子传播,感受到声音的传播过程。

6. 阻隔光线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光线的阻隔情况。

材料:一个密闭的容器、一块黑色纸板。

步骤:1. 在容器里放一盏灯,使灯光亮起。

小学科学案例模板范文汇总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100例

小学科学案例模板范文汇总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100例

小学科学案例模板范文汇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100例1. 题目:吃下肚的勺子概要: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理解食物在进入人体消化系统时经历的过程,提高学生对食物消化的认识。

实验材料:碗、勺子、面粉实验步骤:1. 将面粉倒入碗中,用勺子搅拌均匀。

2. 让学生用勺子舀起一小口面粉,放入口中。

3. 学生观察面粉在口腔中的变化,然后咽下。

4. 学生用手指按压喉部,模拟食物进入食道的感觉。

5. 学生描述食物进入胃部的感觉。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食物在进入人体消化系统时的变化过程,强化学生对食物消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面粉在口腔中被唾液混合后形成糊状物,然后进入食道被推送至胃部。

学生描述食物进入胃部的感觉有压力和舒适感。

2. 题目:利用光学原理制作望远镜概要: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光学原理,提高学生对视觉的认识。

实验材料:两个空的纸板筒、塑料袋、剪刀实验步骤:1. 将一个纸板筒剪成长条状,将另一个纸板筒剪成短条状。

2. 将长条状纸板筒对折,固定在短条状纸板筒的一端。

3. 在长条状纸板筒的另一端贴上塑料袋,用橡皮筋固定。

4. 调整塑料袋和纸板筒的位置,使其能够看清远处。

5. 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比较使用望远镜和不使用望远镜的视觉效果。

实验目的:通过制作望远镜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折射原理,提高学生对视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实验结果:通过使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学生发现使用望远镜能够放大物体,使其更清晰可见。

相比之下,不使用望远镜时,物体看起来较小且模糊不清。

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小学生动手探索科学的乐趣

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小学生动手探索科学的乐趣

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小学生动手探索科学的乐趣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小学生动手探索科学的乐趣科学实验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孩子们能够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与魅力。

本文将通过一些具体的科学实验案例,展示小学生动手探索科学的乐趣。

1. 实验一:水的三态变化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探究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了解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实验材料:玻璃杯、热水、冷水、冷冻器。

实验步骤:1) 将一个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热水,观察水的变化现象。

2) 将另一个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冷水,再浸入冷冻器中,观察水的变化现象。

实验结果:热水快速变为水蒸气,冷水在冷冻器中迅速转变为冰块。

实验过程中,孩子们亲身感受到了水在不同温度下的态变化情况,加深了对水的理解。

2. 实验二:空气的压力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所具有的压力。

实验材料:一个小空瓶、一张纸、盛有水的盘子。

实验步骤:1) 将小空瓶底部浸入盛有水的盘子中。

2) 将纸的四个边角剪去小块后,将纸盖在小空瓶口上。

3) 慢慢上提小空瓶,观察纸的变化。

实验结果:随着小空瓶被提起,纸会紧紧地贴在瓶口上,不会掉下。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观察到由于空气的压力作用,纸紧贴在瓶口上,从而理解了空气的压力特性。

3. 实验三:物体的浮力实验目的:通过探究物体浸入水中的浮力现象,理解浮力的概念。

实验材料:一个空桶、一段细绳、一些铁钉。

实验步骤:1) 在桶的一侧钉上若干个铁钉。

2) 将细绳系在桶的另一侧。

3) 浸入水中,观察桶上的铁钉是否会浮起。

实验结果:桶上的铁钉会随着桶浮起,浮力使得铁钉减轻了受力。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亲自感受到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对物体的影响。

通过这些科学实验案例,小学生们能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同时,他们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培养了观察和归纳的能力。

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小学生们不仅对科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如果说人世间有一种心灵的天平,那就是尊重。

在传统的理解中,尊重往往是对上的。

如尊老爱幼,尊师爱生。

孩子是受保护受教育之列,而往往不是在受尊重的范围内,以往孩子要求得到承认和尊重的呼声很弱。

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道德的关系体现了平等,没有尊重就没有平等,孩子即使依附于师长,但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一旦需要得到满足,就会有力量,就会前进,就能发展。

从教育学讲,尊重也是教育的重要原则。

尊重教育从一提出,就以独立的魅力紧紧地抓住了人心,尊重学生在道理上老师们都会认同,可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做到却很难。

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思维形式,都像一条条看不见的绳索束缚着他们。

绝大部分的教师是爱学生的,不过爱并不等于尊重。

要求我上了一堂公开课,因为我还在上五年级的常识,所以我选择了《滑轮》这个课,定滑轮的学习是一个很简单的实验,先用弹簧称直接拉钩码,读出此时弹簧称的数据,再经过往不同方向拉钩码的实验,读出弹簧称的数据,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够改变力的方向。

课堂上当学生说完实验方案后,我就请学生动手做实验,好几个组很快得出了“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够改变用力的方向”,我心里暗暗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行而高兴,很快地实验结束了,在接下来的汇报中,出现了意外,有个组提出了“使用定滑轮能够省力的结论,别的小组的同学都开始议论起来,我叫
他们上讲台把实验展示了一下,结果弹簧称的数字真的比原来的要小。

这种实验记录根本不是我预先设想的,因为我需要的实验数据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于是我赶紧下了一个结论:从数据上看你们这组的实验是失败的。

在否定了学生的实验成果后,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我立即肯定了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是准确的,还投影出事先准备好的我演示实验的数据,并暗自庆幸自己课前早有准备。

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自我感觉良好,因为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学习热情都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一定质量问题,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实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这在一定水准上给了我满足感。

不过学校领导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存有的问题:为了达成教学内容,否定了学生的实验成果,绕过学生的实验成果抛出自己理想化的数据,这种做法容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

同时他们还指出: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但要激励学生动手,更应该激励和引导他们去动脑。

即使学生实验失败,也要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后明白,他们失败的是有意义的,从而激发学生持续地去探索。

晚上回到家,在对教案实行修改的时候,我细细回想自己对这节课的定位,又想到自己在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伎俩,越来越觉得不是滋味。

为了能真切地了解学生当答案被老师一下子否定时内心的想法,我在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当实验结束以后,老师指出你的实验结果是错误的,你的
心里会有哪些想法?当我拿到学生交上来的问卷以后,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这组真糟糕,老是出错”,“我们真笨”,“真没劲,又错了”,“我觉得自己没有错啊,实验步骤又没出问题,结论就是这样啊?不明白!”这些语句使我的心里充满了内疚,我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也许我否定的不但仅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课堂应该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场所,教师不应该像球场上的主攻手一样急于评判、急于给一个标准答案,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一个成功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维的时间。

学生的错误是重要的资源,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藏着创新的火花教师直接告诉答案最多只能是传授知识,更不能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就算明知道是错误的我们也应该把纠错的权利还给学生,留给学生时间和余地去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虽然不是轻易就能获得的教学行为。

但朝着这个行为努力,很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教学结果。

让在纠错的过程中不但获得知识、技能的生成,也能满足学生想成为探索者的强烈需要。

在后来的课上,我也再次叫那天被我当场否定的小组回答问题,不过小组的同学都互相推让,都不愿意当汇报员,我问谁是管理员,一个小女孩站起来,我问她为什么不汇报,她怯生生地回答:我怕说错,他们又要赖我。

回想自己以往的课堂教学,一直在乎的是“对不对”,标准答案,一旦学生发生错误时常会用否定式的语气镇压,比如“是吗?可能吗?没等弄清楚原因就把错误镇压下去了,很少珍视孩子的情感需要,孩子的情绪受到了伤害,而我们却很少察觉。

我想:让每一个站起
来发言的学生都能体面的坐下,这也应该作为一个课堂教学的注重点受到老师们的重视。

教师给学生最珍贵的,人生无以代替的就是自信心和自尊心。

教学过程理应是协助学生持续赢得自尊、积累自信的过程。

相比较,虽然有时我们的科学课堂少了冷落,少了呵斥,但我们的老师是否在不经意间拒绝、否定了属于学生自己的一些东西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