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杆菌基因转化率方法的研究_刘艳军

合集下载

影响农杆菌基因转化效率因素的研究

影响农杆菌基因转化效率因素的研究
A s atI eepr e t tel vs rm P p ls e o e I 6 bt c: t xe m n, h ae o o u li s( 一 9×I 3 nvr eeue s xln n r nh i e f u d td 一6 )i iow r sda pat ad t e s
中的主要 问题 。有 研 究 证 明 , 杆 菌 介 导 的植 物 农
0 引 言
农 杆 菌介 导 的遗 传转 化 是 植 物基 因工 程 研 究
中最常 用 的方 法 , 目前 成 功 转 化 的 植 物 实 例 中 约 有 8 % 是 通 过 T 或 R 质 粒 介 导 完 成 的 … 。 尽 管 0 i i
影 响农 杆 菌基 因转 化效 率 因素 的研 究
郑 进 康 薇 洪 华珠
( 石理 工 学院 , 黄 湖北 黄 石 450 ; 中师 范大学 , 30 3 华 湖北 武汉 4 07 ) 309
摘 要 : 以中嘉 8 号杨试管苗叶片为外植体, 研究了预培养时间、 菌液浓度、 共培养时间和选择方式等因子
在农杆菌介导 的杨树基 因转化过 程中对提高转化率 的影 响。结果表 明 : 共培 养 4 、 d 延迟 1d选 择和延迟 2 d 0 0 选择 的 3个处理 K m 芽的平均诱 导频率分别为 2 % ,8 9 0 2 . %和 2 . % , 6 7 显著优 于其它 因子 。因此 , 响杨树 影
o o— c lur Th s,t e frtfc o s s lc i t d,t e o d i o— c t r i fc u t e. u h s a t ri e e tng meho i he s c n s c ulu e tme. Ke y wor ds: g o a trum ; o l r g n r n f r a in a r b cei p p a ; e e ta so m to

提高农杆菌介导小麦遗传转化效率的几个因素

提高农杆菌介导小麦遗传转化效率的几个因素
本研究主要采用 GUS 组织化学检测法来确定 各种因素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方法基本参照 Jefferson 等[7] . 将筛选培养 1 个月的抗性愈伤组织以及转化 植株的组织浸于 X2Gluc 染色液 ( 1. 9 mmol L - 1 X2 Gluc 、0. 5 mmol L - 1 铁氰化钾 、0. 5 mmol L - 1 亚铁氰化 钾 、100 mmol L - 1 磷 酸 缓 冲 液 、0. 3 % Triton X2100 、 20 %甲醇) ,37 ℃保温数小时 ,95 %乙醇脱色 ,观察蓝 色反应 ,并统计转化率.
第 40 卷 第 6 期 Vol. 40 No. 6
山 东 大 学 学 报 (理 学 版)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2005 年 12 月 Dec. 2005
文章编号 :167129352 (2005) 0620120205
收稿日期 :2005209215 基金项目 :国家转基因与产业化专项项目 (J992037) 作者简介 :于惠敏 (19632 ) ,女 ,硕士 ,副教授 ,从事植物学教学与研究 (现工作单位山东教育学院生物系) . 3 通讯作者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1 材料与方法
1. 1 小麦材料 (1) 胚性愈伤组织 :取小麦 ( Triticum aestivum L . )
品种济南 177 、核生 3 号的幼胚 ,在 MB2 培养基 (MS 培养基附加 2 mgL - 1 2 ,42D) 上诱导愈伤组织并继代 培养. 以培养 1 年以上的胚性愈伤组织 (再生分化频 率为 80 %左右) 作为转化材料. (2) 幼胚 : 取小麦开 花受粉后 12~15 d 的幼胚 (直径约 0. 5 mm 时) 置于 MB2 号培养基上诱导 10 d 左右 ,作为转化材料. 1. 2 农杆菌菌株和质粒

农杆菌转化

农杆菌转化

农杆菌介导的高效玉米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摘要: 为了建立玉米高频再生及高效遗传转化体系, 对影响玉米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11 个因素及影响胚性愈伤分化的9 个因素用正交实验方法进行研究Southern blotting 分析表明, 25 mg/L 潮霉素选择压下抗性愈伤率作为转化体系优化指标是可靠的。

在影响转化效率的因素中, acetosyringone (AS)使用浓度因基因型不同而表现出敏感度差异, 共培养温度24~25℃、农杆菌浓度和浸泡时间0.7 OD×15 min, 以及pH 值5.5~6.2 是最高转化率的优选组合。

关键词: 玉米; 正交实验; 胚性愈伤诱导率; 抗性愈伤率; 农杆菌介导;玉米是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 其产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然而, 玉米产量与品质长久以来徘徊不前。

尽管农杆菌转化法具备能导入大片段外源基因且低拷贝整合、不易引起分子间或分子内重排等优势, 但玉米等单子叶植物非农杆菌天然宿主, 遗传转化率低[2], 即使获得少量转基因植株也因遗传稳定性差、基因表达水平低及嵌合体等问题而限制了对后代的选择和利用。

目前玉米遗传转化体系研究大多集中在单因素对遗传转化率的影响分析上。

这包括自交系筛选[12~14]、受体材料选择[15~17]、培养基调适[18]、载体系统优化[19]、辅助转化[20]、筛选标记[21~23]及标记剔出[24]等, 也获得了一些有关玉米产量[25]、品质[26~28]及抗性(抗虫、抗病、抗寒和抗旱)[29~33]等性状改良的研究结果。

进一步关于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系统研究进展可参阅Shrawat 和Lörz [34]、魏开发等[35]的综述。

本研究拟先建立基于优良自交系的高频再生系统, 然后对影响遗传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步优化, 试图为玉米遗传转化体系研究提供资料。

1.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因素正交实验取人工授粉后9~12 d 的雌穗, 4℃冰箱存贮3~4 d, 室内去苞叶, 用70%酒精擦拭表面, 再用0.1%HgCl2 浸泡5 min, 无菌水冲洗4~5 次, 用刀片切去3/5 籽粒, 取同一部位长度在 1~2 mm 范围内幼胚, 盾片朝上分别接种于计划表50 个处理。

一种提高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效率的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提高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效率的方法[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811544214.X(22)申请日 2018.12.17(71)申请人 靖西市秀美边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地址 533800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县新靖镇城东路宾山一小区18号(72)发明人 谢宗宜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代理人 牙斐颖(51)Int.Cl.C12N 15/82(2006.01)A01H 5/00(2018.01)A01H 6/46(2018.01)(54)发明名称一种提高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效率的方法(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转基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提高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效率的方法。

通过超声波处理种子获得萌动种子、含目的基因农杆菌的培养、侵染种子与共培养、脱菌与选择培养和转基因植株分子检测的步骤,获得转基因植株。

使用本发明方法可有效缩短转基因转化的时间,同时提高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的效率。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7页CN 109536523 A 2019.03.29C N 109536523A1.一种提高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效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种子的处理:水稻种子用清水浸泡12~16h后,捞出种子,放入浓度为0.1%~0.2%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消毒20~30min,捞出种子,用无菌蒸馏水清洗2~3次,再用无菌滤纸吸干种子表面水分,将种子放入种子培养液中,于40℃~45℃下黑暗中超声波处理后,静置10~20min,捞出种子,放入40℃~45℃热水中浸泡6~10h,得到萌动种子;(2)农杆菌的培养:将含有目的基因的农杆菌单菌放入农杆菌培养液中,于25℃~30℃、220~280rmp下震荡培养,待OD 600至0.5~0.6时,于25℃~30℃、5000~6000rmp下离心10~20min后,弃上清液,得农杆菌悬浮液,将所述农杆菌悬浮液与等体积的甲液混均,配制成农杆菌侵染液;(3)侵染与共培养:用步骤(2)的农杆菌侵染液浸泡感染步骤(1)的萌动种子,捞出种子,用无菌滤纸将种子上的菌液吸干后,放在共培养液中,于25℃~30℃下共培养2~3d;(4)脱菌与选择培养:无菌双层纱布放入培养皿中,将步骤(3)共培养后的种子放在无菌纱布上,向纱布中倒入筛选培养液,使无菌纱布湿润,于人工气候箱25℃~30℃下培养6~8d,期间用筛选培养液浇湿纱布3~5次,筛选出能正常生根发芽的植株;(5)转基因植株分子检测:取步骤(4)植株的叶片,用CTAB法提取全基因组DNA,通过PCR 扩增和Southern杂交,检测目的基因片段是否成功导入植株。

影响农杆菌转化效率的植物因子H2A1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其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影响农杆菌转化效率的植物因子H2A1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其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影响农杆菌转化效率的植物因子H2A1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其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研究报告?生物技术通报BloTEcHNoLoGYBULLETIN2007年第6期影响农杆菌转化效率的植物因子日弘J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其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邹智吴刚卢长明摘要:拟南芥组蛋白H2A1是影响农杆菌T.DNA整合到宿主基因组的关键因素之一。

与其它H2A组蛋白一击法将该萋露型羹惹薹藿霞浠薹鏊甜璧蠹釜q霪藏量;i幕型霪童奏螬:霎薹霎i壁萎g裂璧蠢装习嘉聊丑萋强耄裂例制掌士霎冀釜蓁|囊童曼薹誉羹蓁薹需黉雾;矍毳|鏊矾霎噌冀霎塞雾萋霪薹雾|羹薹囊喜囊羹囊≤萎翼羹㈣鋈蓁l萎咀薹并掣茎萋誊影些圭堕奘|盔雾蕤萋霎茎鬟雾萋耋≥霪。

雾冀蒌霎薹K囊型嗡|蓁蓁蓁誓掣!奏基雪羹茎明萋囊雾喜;萎溜薹羹鬟羹雾苎襄耋薹篓堑霎■堑霎乒墅枣萋例矍孔聚四氟乙烯板作为蛋白芯片的基板。

用机械手在每一个孔的平底上点成同样的四组蛋白质。

每组36个点(4x36阵列),含有8种不同抗原,每个96孔板上共有13824个点。

由于该板与普通酶标板一样.可直接放入与之配套的全自动免疫分析仪中使用,通过CCD扫描监测,适用于蛋白质的大规模、多种类筛选。

2.2.3三维凝胶块芯片三维凝胶块芯片是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和俄罗斯科学院恩格尔哈得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开发的一种芯片技术。

三维凝胶块芯片实质上是在基片上点布以10000个微小聚丙烯酰胺凝胶块。

每个凝胶块可用于靶DNA、RNA和蛋白质的分析。

Mirzabekov等报道了把蛋白质如抗原、抗体和酶固定在100x100x20Lm凝胶块。

修饰后的凝胶块可以容纳分子量为400000Kda的蛋白质。

芯片反应池中微电泳可以加速凝胶块中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这种芯片可用于筛选抗原抗体、酶动力学反应的研究。

该系统的优点:一是凝胶条的三维化能加进更多的已知样品。

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二是蛋白质能够以其天然状态分析,可以进行免疫测定、受体一配体研究和蛋白质组分析。

提高农杆菌转化效率方法

提高农杆菌转化效率方法

提高农杆菌转化效率方法
答案:
使用预热的热激液。

分别预热两管热激液,第一管38℃,第二管42℃,并准备冰浴。

用38℃的热激液处理后立即放入38℃水浴热激8分钟,随后冰浴3分钟。

之后用42℃的热激液处理并立即放入42℃水浴热激1分30秒,最后调水浴至20℃让溶液自然降温。

原生质体共培养法。

通过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去除植物细胞壁,将原生质体与农杆菌混合,离心后收集原生质体,放在含抗生素的选择培养基上筛选转化细胞,再生植株。

此方法可处理多个细胞,得到较多转化体,且转化、再生后的植株不含嵌合体。

植物组织与器官共培养法。

使用离体植物的组织或器官作为外植体进行转化。

由于植物伤口对农杆菌敏感,创伤部位细胞易脱分化,此方法转化细胞成苗率较高。

整株感染法。

模拟农杆菌天然感染过程,在植物上造成创伤后注射农杆菌进行侵染。

玉米BBM1基因在提高植物遗传转化效率中的应用[发明专利]

玉米BBM1基因在提高植物遗传转化效率中的应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玉米BBM1基因在提高植物遗传转化效率中的应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刘允军,刘艳,王国英
申请号:CN201910411582.5
申请日:20190517
公开号:CN110106200A
公开日:
20190809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提供玉米BBM1基因在提高植物遗传转化效率中的应用。

本发明首次发现玉米BBM1基因能够促进植物(如玉米)的遗传转化效率,为遗传育种提供宝贵的基因资源。

该基因不仅提高易转化玉米品种综31等的遗传转化效率,而且还提高了玉米品种B73等的转化效率,能够有效解决玉米转化基因型限制,拓宽玉米转化的受体品种种类。

申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地址: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重大工程楼606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农杆菌介导的柳枝稷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农杆菌介导的柳枝稷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农杆菌介导的柳枝稷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刘燕蓉;岑慧芳;严建萍;张万军【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49)001【摘要】[目的]为建立农杆菌介导的柳枝稷高效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方法]试验以柳枝稷品种Alamo、Performer及Blackwe11的成熟种子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愈伤诱导6周后,借助解剖镜观察愈伤形态,去除愈伤组织外层含水量大、海绵状愈伤组织,挑选位于愈伤组织中心位置的核状、紧实型愈伤置于继代培养基培养.暗培养3周后,在解剖镜下挑选结构松脆、生长旺盛的愈伤组织按细胞系继代增殖培养.该类愈伤组织易于分化,属单子叶植物愈伤组织分类中的第Ⅱ型.经两次继代增殖培养后,可以获得足够的愈伤组织进行再生和遗传转化研究.为优化柳枝稷Ⅱ型愈伤组织的农杆菌侵染流程,试验比较了3种农杆菌侵染流程下的转基因效率.真空和干燥处理(VD):将装有愈伤组织及菌液的50 mL离心管置于真空泵中抽真空10 min(压力-0.8 MPa),28℃,80r/min慢摇20 min后弃菌液,将愈伤组织堆放于3层滤纸上干燥处理2h,随后将愈伤组织转入含有500μL无菌水的2层滤纸上进行共培养;冷处理加真空和干燥处理(CVD):侵染前将愈伤组织置于3%麦芽糖、300 μmo l·L-1谷氨酰胺(G1n)溶液中冰浴20 min,然后依VD流程侵染,共培养阶段用MP培养基代替无菌水;渗透冷处理加真空和干燥处理(PVD):用6%的麦芽糖溶液替代CVD中3%麦芽糖溶液.通过比较Gus染色及PCR阳性率来评价三种方法的转化效率.[结果]愈伤挑选方法不仅从柳枝稷低地型品种中挑选得到再生率达95%以上的Ⅱ型愈伤细胞系,也首次获得高地型品种Blackwe11的Ⅱ型愈伤组织,分化率达50%.不同转化方法评价过程中发现,低地型品种AlamoⅡ型愈伤组织采用CVD农杆菌侵染流程转化效率最高,达72%,显著高于侵染流程VD(53%)和PVD(44%).应用CVD 转化法,Performer转化率达96%;首次成功进行了高地型品种Blackwe11的遗传转化,转化效率为5.6%.[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借助解剖镜挑选柳枝稷易于再生的Ⅱ型愈伤组织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柳枝稷不同生态型品种;农杆菌转化过程中采用CVD 侵染流程可显著提高转基因效率.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柳枝稷Ⅱ型愈伤组织的挑选流程,建立了适合不同生态型柳枝稷的高效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首次获得高地型品种Blackwe11的转基因植株,为柳枝稷遗传改良及其功能基因研究奠定基础.该方法也适用与其他难于再生的单子叶植物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总页数】10页(P80-89)【作者】刘燕蓉;岑慧芳;严建萍;张万军【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系/草业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系/草业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系/草业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系/草业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北京100193【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农杆菌介导的番茄遗传转化体系优化 [J], 卜璐璐;赵凯;杨荣萍;罗兴会;李清云;杨正安2.根癌农杆菌介导观赏羽衣甘蓝遗传转化体系优化 [J], 王欢; 付小蕾; 毛洪玉; 祝朋芳3.农杆菌介导花生胚小叶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研究 [J], 王凤欢; 冯滢; 马旭策; 杨晓欣; 张乐4.根癌农杆菌介导苹果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J], 牛淑庆;陈丽;李雨欣;田佶;姚允聪;张杰5.多抗转基因马铃薯植株的获得及农杆菌介导试管薯遗传转化体系优化 [J], 齐恩芳;贾小霞;刘石;陈晓艳;黄伟;刘世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表 1 可以看出用农杆菌原液处理番茄子叶外 植体所获得的再生芽和稀释 10 倍液的处理相同 ;两 者均明显高于农杆菌稀释 20 倍液的处理 。 由此可以
看出 , 通过稀释农杆菌侵染外植体的方法无法有效的
提高基因转化率 , 而且还费时 、易使培养的材料污染 。
所以应采用农杆菌原液侵染外植体 。 2 .2 乙酰丁香酮处理农杆菌对番茄基因转化率的影
第 25 卷第 2 期 2003 年 4 月
西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ol .25, No .2 Apr.2003
文章编号 :1000 -2642(2003)02-0144 -03
提高农杆菌基因转化率方法的研究①
1 材料和方法
1 .1 材料 本研究中所用农杆菌菌株为 LBA 4404, 表达载体
为 pBI 121 , 并与所要转化的 NR 基因构建的 pBI —NR (见图 1)。所用植物材料为丽春番茄 。以上材料均为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采后生物技术实验室提供 。
① 收稿日期:2002 -11 -01 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因资助项目(39825118), 天津市教委资助项目(2001) 作者简介:刘艳军(1973 -), 男 , 天津人 , 天津农学院实验师 , 硕士研究生 , 从事生物技术研究 。
激素浓度/ mg·L -1 图 4 生长素处理对番茄基因转化率的影响
□ 芽分化块数 ◆ 芽分化率
图 4 显示 1 mg/ L IAA 预处理的效果较好 , 平均 转化率达 11 %, 最高 的达 27 %, 高于对 照 。 总 体上 看 , 激素处理的效果不太稳定 , 同一浓度的处理 、转化 率变化较大 。 这可能与诱导的其他条件有关 , 还需 进一步验证 。但总的来说生长素的使用有利于转化 率的提高 , 尤其对于转化率较低的植物材料 , 这一方 法的使用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 2 .6 预培养对番茄转化率的影响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APPROACHES TO ENHANCE GENE TRANSFORMATION RATE WITH AGROBACTERIUM
LIU Yan -jun, YANG Jing-hui , YANG En -qin , LIU Yu -dong, LIU Shu -wu (Horticulture Department , Tianjin Agricultural College , Tianjin 300384, China)
在利用农杆菌进行转基因研究中遇到的主要问 题是如何提高转化率 。影响转化率的因素主要有转 化所用的农杆菌的株型[ 1 ~ 2] 、Ti 质粒的构建[ 3~ 8] 、外 植体的再生率[ 1] 、筛选标记的可靠性[ 9] , 以及转化过 程中外部环境的控制 。其中前几个因素在转化研究
确立后很难有大的调整和改变 , 而转化的外部环境可
表 3 预培养对番茄转化率的影响
预培养天数
0(直接侵染)
2
接种块数
225
375
愈伤组织块数
83
43
愈伤组织块数/ %
37
11
抗性芽块数
35
22
抗性芽块数/ %
16
6
从表 3 中可以看出不经过预培养的叶片形成抗 性愈伤 组 织的 百 分率 37 %, 抗性 芽 块数 百 分率 为 16 %, 高于经过预培养 2 d 的愈伤组织百分率 11 %, 和抗性芽块数百分率 6 %。这些说 明番茄子叶不经 过预培养比经过预培养的转化效果好 , 因此认为经过 预培养不利于遗传转化 , 这可能是由于预培养会使伤 口细胞(受伤细胞)的数量减少 , 从而降低了转化细胞 的数量即降低了转化率 。 但在利用生活力较弱的外
图 3 显示 , 用马铃薯浸提液处理的效果较好 , 其
1 46
西 南 农 业 大 平 均转化率可达 9 %, 显著 高于对照(0 .05 水平下显著), 最高的转化率达 19 %。
浸提液稀释倍数 图 3 马铃薯植株浸提液处理对番茄基因转化率的影响
Abstract :In the experiment methods to increase transformation rate of genes in tomato were tried by adjusting Agrobacterium consistence and pre -culture time and treating Agrobacterium and explants by acetosyringone , plant hormones and extractive sap from plan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ransformation rate was enhanced when the explants were soaked in Agrobacterium , which had been cultured overnight , or in its 10-fold diluent or when Agrobacterium and the explants were immersed in the extractive sap from the tomato plants and IAA (1 mg/ L).Acetosyringone and extractive sap from the tomato plant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ransformation rate .Potato cotyledons without preculture , as explants, showed a higher transformation rate than non -pre -culture coty ledons . Key words:gene transformation ;Agrobacterium ;extractive sap from plant ;hormone
刘艳军 , 杨静慧 , 杨恩芹 , 刘玉冬 , 柳树梧
(天津农学院 园艺系 , 天津 300384)
摘要 :通过番茄转化过程中农杆菌侵染浓度 、预 培养时间 、乙 酰丁香 酮 、植 物激素 和植物 组织浸 提液对 农杆菌 和外植 体的处理 , 研究了提高番茄基因转化率的方法 。 试验结果 为 :用过 夜培养的农 杆菌和稀 释 10 倍的农杆 菌侵染 外植体 以及 用 1 倍马铃薯伤流液和 1 mg/ L 低浓度的植物生长素处理外植体和农杆菌可以明显地提高番茄的 转化率 ;乙酰丁 香酮和番茄组织浸提液对转化率无显著影响 ;番 茄子叶不经过预培养比预培养的转化率高 。 关 键 词 :基因转化 ;农杆菌 ;伤流液 ;激素 中图分类号 :S 641 .201 文 献标识码 :A
第 25 卷第 2 期 刘艳军等 提高农杆菌基因转化率方法的研究
145
1 .2 方法 1 .2 .1 农杆菌侵染时有效浓度的筛选 将用于转化 的农杆菌单菌落接种到含抗性标记的 YEB 液体培养 基中 , 28 ℃于摇床上过夜培养 , 待其 OD 值为 0 .6 时 , 分别以其稀释 0 倍 , 10 倍 , 20 倍液处理侵染番茄子叶 外植体 。将处理后的外植体分别放在含有卡那霉素 的分化培养基上进行转化芽的筛选 。每处理约 20 片 外植体 , 10 次重复 。
□ 芽分化块数 ◆ 芽分化率
2 .5 生长素处理对番茄基因转化率的影响
植体作为转化材料时 , 预培养可以降低外植体的死亡 率 , 这样可以抵偿预培养造成的转化率下降 。 2 .7 DNA 检测
通过卡那霉素筛选的转化植株 , 均生长到开花前 进行 DNA 分子杂交 。 本文仅显示 4 株的杂交结果 。 CK1 为阳性对照(35 S 启动子 DNA), CK2 为阴性对照 (未转化番茄植株基因组 DNA), NR1 , NR2 , NR3 , NR4 为经过卡那 霉素筛 选得 到的转 化植株 基因组 DNA (见图 5)。图中表明 , 阳性对照 35 S 启动子的 DNA 杂交带明显 , 阴性对照 ———未转化 番茄植株的 DNA 无杂交带 , 而转化植株中 NR1 和 NR2 号有杂交带的 出现 , 转化株 3 有少量杂交带 , 4 号株无杂交带出现 。 所以 , 1 , 2 号株是转基因植株 。

表 2 乙酰丁香酮处理农杆菌对番茄基因转化率的影响
编 号
乙酰丁香酮浓度 /(μ·mol -1)
处理块数
芽分化 块 数 分化率/ %
CK
0
1
10
2
20
3
30
85
4
5
87
1
1*
270
11
4
101
3
3
从表 2 中可以看出乙酰丁香酮的使用与对照相 比转化率均有所下降 , 说明它的使用对于提高丽春番
以按照操作者根据实际情况和主观需要作出较大调
整 。 这些调整在提高转化率上往往收效显著 , 其中有 报道的主要有改变农杆菌侵染的浓度[ 1] 、预培养的时 间[ 10] 、用化学试剂对农 杆菌[ 11] 和外 植体[ 12 ~ 13] 进行
处理等 。本研究旨在通过在番茄转化过程中这些外 部环境的改变 , 找出提高转化率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 从而建立一套标准的转化体系 。
图 1 pBI -N R 载体
1 .2 .2 乙酰丁香酮预处理农杆菌 取乙酰丁香酮母 液加入农杆菌菌液中 , 使其终浓度分别为 10 , 20 , 30 μ mol/ L , 再用处理后的菌液处理番茄外植体 , 并在筛选 培养基上诱导转化芽的再生 , 同时以不用乙酰丁香酮 处理的一组为对照 , 比较它们在转化率上的不同 。 每 处理约 20 片外植体 , 10 次重复 。 1 .2 .3 番茄植株浸提液预处理 取番茄幼嫩组织浸 提液经抽滤灭菌后分别稀释 1 , 2 , 5 倍 , 与培养过夜的 农杆菌一起侵染番茄子叶外植体 , 同时以不加伤流液 的处理为对照 , 放在抗性培养基上诱导再生芽 , 并比 较它们之间的转化率 。 每处理约 20 片外植体 , 10 次 重复 。 1 .2 .4 马铃薯浸提液预处理(方法同上) 1 .2 .5 生长素预处理 用不同浓度的 IAA , IBA 分别 与农杆菌一起侵染番茄子叶外植体 , 比较其与对照之 间在转化率上的不同 。 每处理约 20 片外植体 , 10 次 重复 。 1 .2 .6 预培养 在对番茄子 叶外植体进行 转化之 前 , 先将叶片放在不含卡那霉素的分化培养 基上于 黑暗处预培养 48 h 。 另作不处理的为对照 , 比较它们 之间在转化率上的差异 。 每处理约 20 片外植体 , 10 次重复 。 1 .2 .7 DNA 分子杂交 以单链的 35 S 启动子 DNA 片段为模板 , 按 Promega 公司的 Primw -a -Gene Labelling System Kit 说明 , 采用随机引物标记法 , 用 α-3P2 标记探针 。 提取由卡那霉素筛选得到的番茄转化植 株及 对照 植 株 (未 转 化 番 茄 植 株)叶 的 基 因 组 总 DNA , 在点样仪中点样 , 然后与探针杂交[ 14]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