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要撬地球_成长故事

合集下载

我能撬起地球

我能撬起地球

15
20
?
动力臂 阻力臂 力点 支 点 重点
动力臂短于阻力臂时 费力
当动力臂长于阻力臂时 省力
当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时 不费力 也不省力
当动力臂短于阻力臂时 费力
每位同学都要亲自体验一次。
实验要求:
1.小组分工合作,按照计划进行实验。
2.在杠杆尺平衡时,真实记录实验数据, 不要随意涂改。
3.小心使用实验材料,注意同学安全。 4.实验结束后,整理实验材料,分析数 据得出结论。
杠杆
阻力臂 动力臂
重点
支点
力点
杠杆工作时总围绕着一个点转动,这个点叫支点。 对杠杆用力的那点是力点。 悬挂重物的那点是重点。
仔细观察这两幅图,你 们发现了什么共同点?
杠杆
像这样用一根棍子撬起重物或拉起重物时, 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杠杆。
游戏要求
小组成员团结合作,力气最大的同学用力
按住杠杆红色的一端当作重物,另外一位 同学分别去按杠杆另一端的不同位置。
在玩的时候要注意观察思考:手在不同的
位置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大象版科学
四年级下册
阿基米德(前287 年—前212年), 古希腊著名的哲 学家、数学家、 物理学家、科学 家。
给我一个支点,我 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在埃及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前左右,就有人用杠杆来抬起重物,不过人们不知道 它的道理。阿基米德潜心研究了这个现象并发现了杠杆原理。 在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原理之前,是没有人能够解释的。当时,有的哲学家在谈 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口咬定说,这是“魔性”。阿基米德却不承认这是什么 “魔性”。 阿基米德确立了杠杆定律后,就推断说,只要能够取得适当的杠杆长度,任何 重量都可以用很小的力量举起来。据说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豪言壮语:“给我一个 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叙拉古国王听说后,对阿基米德说:“凭着宙斯起誓, 你说的事真是奇怪,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向国王解释了杠杆的特性以后,国王 说:“到哪里去找一个支点,把地球撬起来呢?” “这样的支点是没有的。”阿基米德回答说。 “那么,要叫人相信力学的神力就不可能了?” 国王说。 “不,不,你误会了,陛下,我能够给你举出别的例子。”阿基米德说。 国王说:“你太吹牛了!你且替我推动一样重的东西,看你讲的话怎样。”当 时国王正有一个困难的问题,就是他替埃及国王造了一艘很大的船。船造好后, 动员了叙拉古全城的人,也没法把它推下水。阿基米德说:“好吧,我替你来推 这一只船吧。” 阿基米德离开国王后,就利用杠杆和滑轮的原理,设计、制造了一套巧妙 的机械。把一切都准备好后,阿基米德请国王来观看大船下水。他把一根粗绳的 末端交给国王,让国王轻轻拉一下。顿时,那艘大船慢慢移动起来,顺利地滑下 了水里,国王和大臣们看到这样的奇迹,好像看魔术一样,惊奇不已!于是,国 王信服了阿基米德,并向全国发出布告:“从此以后,无论阿基米德讲什么,都 要相信他……”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

'这是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家喻户晓的一句名言,也是当代青年充满激情与自信,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成功宣言。

阿基米德为何能有如此气魄,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找到了一个可供支撑的支点。

你能撬动地球吗?答案是能,条件是找到一个适的支点。

无论你是天之骄子,还是满面灰尘的打工仔,无论你是才高八斗,还是目不识丁;无论你是大智若愚,还是大愚若智,如果没有找到自己的人生支点,一切都会徒劳无益。

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支点,英雄才有用武之地。

乔.吉拉德1929年出生在美国一个贫民窟,他从小懂事起就开始擦皮鞋,做报童,然后又做过洗碗工、送货员、电炉装配工和住宅建筑承包商等等。

35岁以前,他只能算一个全盘的失败者,朋友都弃他而去,他还欠了一身的外债,连妻子、孩子的吃喝都成了问题。

同时,他还患有严重的口吃,换过四十多个工作仍然一事无成。

为了养家糊口,他开始卖汽车,步入推销生涯。

刚刚接触推销时,他反复多次对自己说:'你认为自己行就一定能行。

'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得到,他以极大的专注和热情投入到推销工作中,只要碰到人,他就把名片递过去,不管是在街上还是在商店,他抓住一切机会,推销他的产品,同时也推销自己。

三年以后,他成为全世界最伟大的推销员,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不被看好,而且还背了一身债务、几乎走投无路的人,竟然能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被吉尼斯世界纪录称为'世界最伟大的推销员。

'乔.吉拉德做过很多种工作,屡遭失败。

最后他把自己定位做一名销售员,他认为自己更适合、更胜任做这项工作。

()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需要认真对待的是要确定自己的长处。

与其费尽心机地去改变自己的短处,还不如努力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被安排在当地的一所学校教初中。

结果,上课还不到一周,由于解不出一道数学题,被学生轰下讲台,灰头土脸地回了家。

命 题 作 文:给我一个支点,我去撬动地球

命 题 作 文:给我一个支点,我去撬动地球

初中命题作文写作指津:给我一个支点,我去撬动地球泉州市教科所供稿【题型解说】命题作文是中考作文最传统也是最常见的考查形式,在各种作文考查题型中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

那么,什么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的作文考查形式。

这个题目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短语,有时还是一个句子。

近年来,中考命题作文在考查形式上呈现出两种命题类型,一种是直接命题作文,如“请以“校园里的记忆”为题”(2013宁德卷),或如“题目:如果没有他们……”(2012泉州卷);一种是供材料命题作文,即在作文命题之前提供一则或长或短的材料,形成“材料+命题”的命题形式。

如2013浙江杭州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40分)巴勒斯坦有两个内海。

一个没有任何生物,叫死海;一个有各种各样的水生植物和鱼类,叫加利利海。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因为死海纳入上游的水之后,没有出口,无法把水分出去,导致水中积存了大量的盐分,因而没有生物能成活。

而加利利海承接水源之后,将水分给了下游,形成了活水,充满了活力。

海水如此,更何况人呢!因为我们懂得:分享,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分享,是一种胸襟的袒露;分享,是一种心灵的交融……请以“懂得分享”为题,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审题技巧点拨】与其它作文题型相比,命题作文更直接地体现了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就像体操中运动员必须要完成的“规定动作”,因此有利于学生思想迅速集中,在较短的考试时间内完成写作要求。

但既然是“规定动作”,对于全体考生而言主,命题作文也较其它作文题型更具约束性,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定了文章的立意方向和选材的范围。

在命题作文写作时,一般构思思路是:“定文体-明对象-抓重点”。

所谓有“定文体”,就是要预设文体。

可在写作之前根据以下原则确定写作文体:一是命题要求,题目本身适合哪种文体。

给儿童一个“撬起地球”的支点

给儿童一个“撬起地球”的支点

给儿童一个“撬起地球”的支点作者:王爱华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4年第02期[人物名片]王爱华,江苏南通人,大学本科学历。

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现担任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南通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1998年荣获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13年被评为江苏省教研先进个人,先后还被评为南通市首批学科带头人、南通市第五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南通市“226”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2012年被教育部推荐为“国培计划”课程专家。

从教26年来,秉持“仰望天空,脚踏大地”的信念,坚持教“真”语文,“真”教语文,初步建构了“一真”“两全”“三味”“四境”的小学语文教育模式,被收入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编写的《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倡导建设具有“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的小学语文“三味课堂”。

曾获江苏省首届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全国苏教版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先后参与或主持全国、省、市10多项教育规划课题研究工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

应邀赴北京、上海、浙江、新疆等10多个省市示范教学、讲座近百场。

辅导10多名教师参加全国教学竞赛获最高等级奖。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地球。

”言语是人类生命意识的表征,生命是言语创造的不竭动力。

真正的言说,是生命的歌吟,是从心灵中流淌出来的。

言语表现,是人的生命的本然。

然而,作为人生命的另一种存在,语言却成为人们的痛苦。

这在儿童学习写作的时候已经清晰而无奈地表现了出来。

儿童因为缺少一个“支点”,无法也无力撬起自己言语生命的“地球”,那种我口写我心,我手写我口的美妙变得那么地暗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撬动地球的故事读后感50字

撬动地球的故事读后感50字

撬动地球的故事读后感50字Reading the story "Leveraging the Earth" by Xu Zechen, I was immediately drawn into the complex characters and their intertwining relationships. The author's vivid descriptions painted a vivid picture of life in a small village, where despair and hope are always present.阅读《撬动地球》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立刻被故事中那些复杂的人物及其交织在一起的关系所吸引。

作者生动的描写勾勒出了一个小村庄的生活画面,在那里绝望与希望总是共存。

The character of Lao Lan, a young man struggling with his own desires and responsibilities, resonated with me on a deep level. His internal conflict between following his dreams and fulfilling his duties to his family struck a chord within me, as I have also faced similar dilemmas in my own life.老兰这个角色,一个年轻人在自己的欲望和责任之间挣扎的形象,在我心中引起了深深的共鸣。

在他的内心冲突上,追随梦想和履行对家庭的责任之间的矛盾,触动了我内心的弦,因为我自己的生活中也经历过类似的两难境地。

The portrayal of rural life in the story is both gritty and realistic, shedding light on the struggl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ose living in such remote and impoverished areas. The harsh realities of poverty, illness, and loss are evident throughout the narrative, reminding us of the fragility of life and the resilience of the human spirit.故事中对农村生活的描绘既粗糙又现实,揭示了生活在偏远贫困地区的人们面对的挣扎和挑战。

牛顿撬动地球故事

牛顿撬动地球故事

牛顿撬动地球故事
牛顿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在17世纪的英国,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地球和天体间的引力作用。

据传说,有一天,牛顿在花园里看到一颗苹果从树上掉落,于是他开始思考,为什么苹果会掉落,而不是飞向天空。

他认为,这是由于地球对苹果产生的引力作用。

于是他开始研究地球和天体之间的引力,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引力作用,其大小与物体质量和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通过这个定律,牛顿解释了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引力作用,进而证明了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

同时,他还通过数学公式计算出了地球的质量和密度。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了物理学的基础,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的发现也启示我们,只要我们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思考和探索,就能创造出更多的伟大发现,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 1 -。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范文一: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

”这句话虽然简短,但是深含哲理。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这句话中得到启示。

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支点”,也就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或手段。

在任何事情中,我们总是需要一个支点来帮助我们更轻松地完成任务。

例如,在做数学题时,一个有效的公式或方法就是我们的支点;在学习语言时,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实践机会也是我们的支点。

只要我们找到一个恰当的支点,就能够事半功倍地完成任务。

另一个重点是撬起地球这个目的,这让我们在选择支点的时候要有一个更高的目标。

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利用这个支点来达到更为重要的目标。

例如,在学习中,我们的具体目标是获取知识,但更大的目标可能是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做准备,或者是为了享受学习知识的愉悦。

用词方面,这句话中的“支点”和“撬起”都是比较抽象和具有哲理深度的词汇。

此外,该句话的简洁明了也很容易让人记住,所以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种简洁生动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

范文二: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找到适当的支点,我们就可以解决一些看似无解的问题。

这句话的写作重点在于“看似无解的问题”。

我们常常会遇到生活中的问题,在看似无解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时候,“支点”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一个新的角度或新的思路,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支撑点来解决这个问题。

此外,阿基米德这句话的用词也非常有意思。

其中的“撬起”是一个很大胆的想象,但它也让人记住这个词。

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类似的方式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总而言之,阿基米德的这句话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启示。

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用支点的思想来解决问题,并运用生动有趣的词汇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撬动地球读后感三年级

撬动地球读后感三年级

撬动地球读后感三年级哎呀,你们知道不,最近我读到了一篇超酷的故事,简直就是脑洞大开,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坐在了宇宙飞船上,准备飞越整个银河系似的。

这故事啊,讲的是关于一个特别大的挑战——撬动地球!听起来是不是比登天还难?但别急,听我慢慢给你们道来。

故事里有个小男孩,他叫小明,眼睛里总是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就像两颗闪闪发光的星星。

有一天,小明在院子里玩,突然看到一只蚂蚁在搬一块比它还大的面包屑。

小明心想:“嘿,这小家伙力气可真不小,要是我能像它一样,撬动地球那该多酷啊!”这个想法一冒出来,小明就兴奋得不得了,他开始四处找工具,想试试能不能真的让地球动一动。

妈妈看到这一幕,笑着说:“小明啊,你真是太有想象力了,但地球这么大,我们怎么可能撬动它呢?”小明挠挠头,想了想,说:“妈妈,故事里不是都说,只要有心,没有做不到的事吗?我要找找看,有没有什么秘密武器。

”于是,小明开始了他的“撬动地球”大冒险。

他先是找来了一根长长的木棍,想着阿基米德那句“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的名言,可是找了半天,也没找到那个能让地球听话的支点。

小明没放弃,他又想到了杠杆原理,找来几块石头当支撑,可地球还是纹丝不动,好像在跟他开玩笑似的。

这时候,小明的好朋友小华来了,他听说小明的计划后,笑得前仰后合:“小明,你真是太逗了,地球怎么能撬动呢?不过,你这份勇气和想象力,我真是太佩服了!”小华的话让小明愣了一下,但他很快又笑了:“对啊,虽然我们不能真的撬动地球,但想想这个过程,多有趣啊!就像我们在梦里飞翔,虽然醒来还是在床上,但那份感觉多美妙啊!”两人坐在院子里,开始讨论起各种奇思妙想。

小华说:“要是我们能发明一种超级引擎,让地球自己动起来,那该多好啊!”小明眼睛一亮:“对啊,就像科幻电影里的那样,地球可以慢慢旋转,带着我们去看遍宇宙的每一个角落!”他们越说越兴奋,好像真的看到了那个壮观的画面。

虽然最后他们没有真的撬动地球,但这次经历让小明和小华都学到了很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为什么要撬地球
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文章“大气”,不是鼓励他们多读书,攀登精神
高地,不是引导学生质朴为文,我口说我心,而是让他们多背豪言壮语,以势压人。

我每次在文章中看到“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甚不以为然:学生不是都会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吗?不是都知道“一将功成万骨枯”吗?怎么如此缺乏人文修养,缺乏悲悯情怀?
在高中生作文中,还经常看到“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
不断地看到学生发出这样豪迈的呼喊,听多了,也许你会庆幸:幸亏没有谁能给他一个“支点”。

可是现在我的问题是这样的:他们为什
么要“撬地球”?他们把地球撬起来是想证明什么?证明他们野蛮吗?证明他们有毁灭一切的力量吗?我不明白,青年为什么如此不敬畏地球?这句话最早是阿基米德说的,他唯恐世人认为他发现的杠杆原理不重要,于是一定要说得惊天动地,以启蒙昧,其实他才不会犯傻地
去撬地球呢。

可是青年还是豪迈地要求“给我一个支点……”
就算有人犯傻,真的给你找了一个支点,你站在哪里撬呢?郭沫若曾说“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看来他也想撬地球,只是自己不动手,做个喊号子的角色。

可是,地球的“边”在哪里?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都想撬地球?为什么总以为地球碍着他了?
名人的话,就这么一直传下来了,传到今天,还是有那么多的人在找他们的“支点”,似乎他无所作为,只是因为怀才不遇,只是因为前世今生,人们把世界上的支点全占去了,他才会这样一事无成。

这个世界有几十亿人,并不需要谁来拯救,也不是谁把地球那么一撬,天地就会翻个个儿的。

我们这个社会有些人就是太夸大自己的作用,总以为少了他地球就会不转,或是转得慢,需要他找个支点撬地球一下。

有句鄙视人的话是这样说的—“少了你地球就不转了?”有一次,某单位领导也带着不屑的口吻对一名要求调动的员工这样说道。

那位员
工笑笑,慢条斯理地说:“地球上没有人类的时候,也在那里转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