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夷陵区东湖大道隧道测量程序
隧道施工测量方案

隧道施工测量方案一、引言隧道施工测量是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确保隧道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针对隧道施工测量方案进行详细介绍,包括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测量方法和测量设备的选择、测量点的设置和数据处理等内容。
二、准备工作1.制定施工测量计划:在隧道施工前,应制定详细的施工测量计划。
计划应明确测量的目的、方法、内容和时间节点,确保测量工作有序进行。
2.选址和设置基准点: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测量的起始点和终点,并在隧道的各个关键位置设置基准点,用以提供准确的参考值。
3.选择合适的测量设备:根据隧道的特点和测量的要求,选择适合的测量设备,包括全站仪、电子级尺、测量仪、GPS等。
确保测量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测量方法和测量设备的选择1.隧道纵断面测量:采用全站仪进行测量。
先在基准点上设置测站,然后在各个测点上进行测量,通过测量数据绘制隧道纵断面图。
2.隧道横断面测量:采用全站仪或测量仪进行测量。
将全站仪或测量仪设置在基准点上,然后在隧道横断面上的各个关键位置进行测量,测量数据可以用于绘制隧道横断面图。
3.隧道轴线控制测量:采用全站仪或测量仪进行测量。
首先在基准点上设置测站,然后在隧道的轴线上设置控制点,通过控制点的测量数据进行平面位置的控制。
四、测量点的设置1.控制点的设置:在隧道施工的关键位置,设置控制点。
控制点的设置要符合测量的精度要求,并应尽可能分布均匀。
2.检查点的设置: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可以按照一定的间隔设置检查点。
检查点的设置可以通过地面钉子、探针等方式进行,用于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监测。
五、数据处理1.采集测量数据:在测量过程中,及时采集测量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专业的测量数据处理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根据数据的不同要求,进行数据的平差、拟合和对比等操作,得出相应的结果。
3.绘制测量图纸:根据测量数据和处理结果,绘制测量图纸。
隧道施工测量---技术交底(一级)

隧道施工测量技术交底(一级)1.隧道施工测量的主要任务①保证相向开挖到位工作面,按照规定的精度在预定位置贯通;②保证洞内各项建筑物以规定的精度按照设计位置修建,不得侵入设计限界。
1.隧道施工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利用三等GPS网测复核设计单位提供的洞外控制点平面位置,利用精密水准仪复核设计单位提供的洞外控制点高程,平原地区采用四等水准测量,地势复杂处采用三角高程法复核。
在各开挖洞口设置引测投点,以利施工时进行洞内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网的选点工作应结合隧道平面线性及洞口(包括辅助坑道口)的投点需设,结合地形地物,力求图形刚强简单,在确保精度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观测条件、测站稳定程度。
各测站应埋设混凝土金属标桩。
洞口投点的位置应便于引测进洞,避免施工干扰,各掘进洞口至少设一个投点,尽量纳入控制网,条件不允许时,用插点形式与控制网联系。
洞口位于曲线上时,在曲线上或曲线附近增设1个投点,洞口位于直线上时,可在洞口前后各设1个测点,其间距不宜小于200m,以便沿隧道中线延伸直线进洞。
洞内导线根据洞口投点向洞内引伸量测,后视方向不宜小于300m,导线点尽量沿路线中线布设,导线边长在直线段不宜短于200m,曲线地段不宜短于50m。
无闭合条件的单导线应进行二组独立观测,相互校核。
2.隧道中线和高程的测量控制洞内导线等级根据隧道长度确定,按相应等级的技术要求和观测法进行观测。
隧道内控制导线从隧道外联系边引入,隧道内外平面控制以边连接。
按隧道长度确定隧道内导线长度,测量精度应符合相关规定。
隧道内施工中线测设应符合以下原则:①隧道内采用导线测设中线点,一次测设不应少于3个,并相互检核;②采用独立中线测设中线点,直线上应采用正倒镜法延伸直线;曲线上采用坐标法测设;③衬砌用的临时中线点宜每10m加密一点。
直线上应正倒镜压点或延伸;曲线上采用极坐标法测设;④采用上下半断面施工时,上半断面每延伸90-120m时应与下半断面的中线点联测,检查校正上半断面中线;⑤隧道内中线点应埋设混凝土桩,严禁包埋木板、铁板和在混凝土上钻眼。
施工测量方案完整版

312国道苏州东段改扩建工程园区段YQ312-SG1标段测量方案编制:复核:审核: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312国道苏州东段改扩建工程园区段YQ312-SG1标项目经理部目录第1章工程概况 (3)第2章编制依据及执行规范 (3)第3章测量作业任务和测量管理组织机构 (4)3.1测量作业任务 (5)3.2测量组织机构 (5)3.3测量人员及设备配置 (5)3.4施工测量程序 (7)第4章控制测量 (7)4.1平面控制网加密方案 (7)4.2精密高程网加密方案 (8)4.3精度要求 (8)4.4施测方案 (11)4.5数据处理 (12)第5章施工测量5.1施工放样测量 (12)5.2临时设施放样 (13)5.3竣工测量 (13)第6章施工测量管理制度及技术保障措施 (14)6.1施工测量管理制度 (14)6.2测量成果管理制度 (16)6.3测量人员安全保证措施 (17)6.4测量技术保证措施 (17)6.5施工测量质量管理目标和基本质量指标 (18)6.6测量控制点保护措施 (18)1工程概况1.1项目总述G312国道(上海~伊宁)是东西向的国道主干线,也是苏州市重要的东西向对外及过境交通干线。
G312国道苏州段东起上海安亭镇,向西穿过昆山、苏州工业园区、平江区、金阊区、高新区、相城区,在相城区望亭镇西进入无锡境内,全场约81.9公里。
根据项目建设需要,312国道苏州段改扩建工程以工业园区星塘街为界分为东西两端,其中西段改扩建工程长约28公里已于2015年5月建成通车;312国道苏州东段改扩建工程为昆山童径路至园区星塘街,路线全长约33.2公里。
本次建设范围为阳澄湖大桥苏昆交界处至星华街共长约5.991公里,利用园区阳澄湖大道线位,涉及穿越京沪高速铁路、苏州市重要水源保护地阳澄湖、唯胜路附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草鞋山遗址、沪宁高速阳澄湖服务区等。
1.2本标段工程项目概况本标段路线利用阳澄湖大道线位跨越阳澄东湖后至唯胜路东,主线向下以隧道形式穿过唯胜路、夷亭路、华谊影城入口和沪宁高速阳澄湖出入口道路后起坡接地至木沉港河西侧。
隧道测量程序说明

隧道测量程序说明隧道测量主要在于反算,将大地坐标反算为施工坐标(桩号,偏距和高程)根据线路坡比计算出测量部位的设计高程,考虑设计高程和隧道开挖轮廓点的关系,比如圆心点或者两个圆弧的交界点等。
隧道设计一般为圆形或者城门洞型,直线上我们主要控制底板高程和起拱位置,圆弧部分,根据偏距和高程反算出测点到圆心的距离,然后与设计半径进行比较,看径向上的超欠挖情况。
坐标反算一般分三种线形情况:1、直线;2、圆曲线;3、缓和曲线。
1、直线线路反算,设直线起点坐标为(X0,Y0)起点桩号为Z,终点坐标为(X1,Y1)要求测量点(X,Y)在直线段上的位置:首先求出测量点到起点的距离:pol(X0-X,Y0-Y)J+180->JI->I计算出距离和方位角后,根据三角函数计算偏距和桩号I*sin(J-G) ->W:”W=”:W,G为直线段往大里程方向的方位角。
I*cos(J-G)+Z->S:“S=”:S程序:ZXFY“X0”?A:”Y0”?B:”X1”?C:”Y1”?D:”HQ”?E:”SQ”?F:”ZP”?L”SYZ”?N:”YZ”?Z: ?R:?M:Lbl 0:?X:?Y:?HPol(A-C,B-D)Pol(A-X,B-Y)J+180->JI->Z[0]Z[0]*SIN(J-G)->W:”W=”:W◢Z[0]*COS(J-G)+Z->S:”S=”:S◢E+(S-F)*L+(S-N)^2/(2*13000)->K:”GC”:K◢√(H-K-M)^2+(W)^2)-R->O:”O=”:O◢CLSGOTO 0说明:HQ变坡点高程,SQ变坡点桩号,ZP纵坡,SYZ竖曲线直园或园直桩号YZ平曲线园直点桩号R为开挖断面图半径,M为圆心到设计高程的距离。
GC为测点桩号的设计高程,O为径向超欠挖值,为正表示超挖,为负表示欠挖。
在有直墙段时,看W和设计宽度的差值。
“13000”表示的是竖曲线的半径,实际中可以改一下。
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施工专业技术方案

云南省半角至新村公路工程隧道监控量测施工方案编制:复核:审核:批准: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乌东德水电站半角至新村公路工程一标项目经理部二O一四年三月目录一、编制依据 (1)二、编制原则 (1)三、工程概况 (1)3.1地形与地貌 (2)3.2 地质条件 (2)3.3 地震效应 (2)3.4 主要设计参数 (3)四、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 (3)4.1 隧道监控量测目的 (3)4.1.1为设计和修正支护结构形式及参数提供依据 (3)4.1.2为正确选择开挖方法和支护施作时间提供依据 (4)4.1.3为隧道施工和长期使用提供安全信息 (4)4.2隧道监控量测项目及方法 (4)4.2.1隧道监控量测项目 (4)4.2.2监控量测方法 (4)4.3隧道测点、断面的布置 (9)4.3信息处理与及时反馈方案 (10)4.3.1数据采集 (10)4.3.2量测数据的处理 (10)4.3.3量测数据的分析及预测预报 (10)4.4信息反馈与监控 (11)4.4.1力学计算法 (11)4.4.2经验法 (12)五、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 (14)5.1项目管理 (14)5.2监控量测工作的注意事项 (15)5.3质量保证措施 (15)一、编制依据《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云南省半角至新村公路工程第一标段设计图纸、招标文件及工程量清单等。
国家、省部和中国中铁集团有限公司现行设计规范、施工规范、验收标准及实施细则等。
我方自行踏勘本标段施工现场和调查周边环境所获得的资料。
我方拥有的人员和机械设备情况、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以及多年来在工程实践中积累的施工和管理经验。
二、编制原则严格按照设计文件、设计图纸进行施工,遵守相关施工规范、标准及实施细则,确保本工程施工质量符合《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要求。
根据业主对工程工期的要求,合理地配置施工队伍、机械设备和工程材料等资源,以满足现场施工需要。
隧道测量方案

隧道测量方案1. 引言隧道测量是指对隧道进行各种参数测量和监测的过程。
隧道作为一种重要的地下工程结构,其稳定性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因此,进行隧道测量是确保隧道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隧道测量方案,包括测量要点、测量方法和计算过程等。
2. 测量要点在进行隧道测量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重要要点:2.1 隧道轴线位置隧道轴线位置是测量中的重要参数,它直接决定了隧道的走向和位置。
测量隧道轴线位置时,可以采用传统的全站仪或者激光仪等测量仪器。
测量过程中需要确定起点和终点,并根据隧道的设计要求进行测量。
2.2 隧道截面尺寸隧道截面尺寸是测量中的关键指标,它包括隧道的高度、宽度和净空等参数。
测量隧道截面尺寸时,可以使用激光扫描仪等高精度仪器,将其扫描得到的点云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准确的截面尺寸。
2.3 隧道收敛和变形监测隧道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地质条件、荷载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发生收敛和变形现象。
因此,进行隧道收敛和变形的监测是必要的。
可以利用测距仪、倾斜仪等仪器,对隧道的收敛和变形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3. 测量方法针对以上测量要点,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隧道测量:3.1 全站仪测量法全站仪是一种常见的测量仪器,可以同时测量水平角、垂直角和斜距等参数。
在测量隧道轴线位置时,使用全站仪可以快速准确地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导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3.2 激光扫描测量法激光扫描仪是一种高精度的测量仪器,能够快速获取隧道截面的三维点云数据。
通过将点云数据导入计算机,可以进行隧道截面尺寸的计算和分析,并生成详细的测量报告。
3.3 测距仪监测法测距仪是一种用于快速测量距离的设备,可以通过对比测量前后的距离变化来监测隧道的收敛情况。
将测距仪安装在预定的测点上,定期进行测量,并将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
3.4 倾斜仪监测法倾斜仪可以测量物体的倾斜角度,用于监测隧道的变形情况。
将倾斜仪安装在预定的测点上,定期进行测量,并将数据与标准值进行比对,判断隧道的变形情况。
全站仪的隧道测量方法

全站仪的隧道测量方法隧道测量是土木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全站仪则是现代测量技术中的重要工具之一。
全站仪可以通过其高精度的测量功能,帮助工程师们更准确地进行隧道测量工作。
下面将介绍全站仪在隧道测量中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首先,选择合适的全站仪非常重要。
在进行隧道测量之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全站仪。
要考虑隧道的长度、宽度、高度以及地质情况等因素,选择适合的全站仪型号和测量精度。
其次,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在进行隧道测量之前,需要对隧道进行详细的勘测和测量规划。
确定测量的起点和终点,设置好测量控制点,清理隧道内部的杂物和障碍物,确保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
然后,进行全站仪的基本设置。
在进行隧道测量之前,需要对全站仪进行基本的设置,包括水平校准、垂直校准、测量参数设置等工作。
确保全站仪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
接着,进行隧道内部的测量工作。
在进行隧道测量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包括直线测量、曲线测量、高程测量等。
根据测量需求,设置好全站仪的测量模式和参数,进行精确的测量工作。
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在完成隧道测量之后,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测量报告和图纸。
利用专业的测量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全站仪在隧道测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合理的选择和使用全站仪,可以提高隧道测量的效率和精度,为工程施工和设计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隧道测量工作有所帮助。
如何进行隧道工程测量与监测工作

如何进行隧道工程测量与监测工作隧道工程是现代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隧道的安全和可靠性,测量与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测量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监测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以及隧道工程监测的管理与预警等角度,探讨如何进行隧道工程测量与监测工作。
一、测量数据的采集与分析隧道工程测量的首要任务是采集准确、全面的数据。
测量数据的采集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有全站仪测量、激光扫描测量以及GPS定位等。
在选择测量仪器时,需要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和隧道的特点进行合理的选择。
例如,对于具有复杂地质条件的隧道工程,激光扫描测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地形图,帮助工程师更好地了解地质情况。
采集到的测量数据需要进行合理的分析。
数据分析的目的是发现隧道结构的变形趋势和变形程度,从而判断隧道的安全状态。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可以采用数学建模等方法,通过对比测量数据与预期设计结果的差异来判断是否存在结构变形。
此外,还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模拟软件,对隧道的结构和变形进行三维建模和仿真分析,进一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
二、监测技术的选择与应用隧道工程监测技术的选择与应用直接影响到监测效果的好坏。
在选择监测技术时,需要综合考虑工程的特点、监测的目标以及经济因素等。
常见的隧道监测技术包括变形监测、应力监测、温度监测以及气体监测等。
变形监测是隧道工程中最重要的监测内容之一。
常用的变形监测技术包括测量点变动法、测距法和测角法等。
其中,测量点变动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安装测点并定期测量来监测结构的变形情况。
而测距法和测角法则可以通过激光测距仪或全站仪等设备,实现对隧道内部结构的变形监测。
应力监测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隧道结构的受力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应力集中区域的问题。
应力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应变计法、树脂片法和光纤测力技术等。
应变计法是常用的技术之一,通过在隧道结构上布设应变计,采集并分析应变数据,从而评估结构的受力情况。
温度监测是为了了解隧道内部温度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引起结构变形的异常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昌市夷陵区东湖大道隧道测量程序(CASIOfx-5800P)
1.Lbl 0↙
2.25→Dim↙增加额外变量(25个)
3.〝X=〞?X: 〝Y=〞?Y:〝h=〞?H ↙赋予变量值(由全站仪测量任意点)
4.〝L(1)﹑R(-1)=〞?A↙设置左右洞值(左1,右-1)
5.〝ZQ(1),FY(2)=〞?C↙设置偏差放样值(偏差1,放样2)
6.X-3405392.293→Z[1]:Y-531606.311→Z[2] ↙变量至圆心坐标增量
7.tan-1(Z[2]÷Z[1])+180→Z[4] ↙圆心至变量方位角
8.246°35′58.8″- Z[4] →Z[3] ↙线元起点至变量与圆心间交角
9.337.486+ Z[3]÷360×2000×π→K↙变量里程桩号(不显示)
10.90.999+(K-337.486)×0.04→Z↙变量设计高程(不显示)
11.〝K〞?K: 〝Z〞?Z↙显示变量里程与设计高程
12.Z+2.149935→Z[13]:Z+1.525→Z[14]: Z+0.598133→Z[15]:Z+15.998744
→Z[16]↙变量对应轮廓圆心高程(钢支撑内轮廓)
13.3405392.293→Z[11] ↙线元圆心X坐标(本隧道均位于此平曲线上)
14.531606.311→Z[12] ↙线元圆心Y坐标(本隧道均位于此平曲线上)
15.Z[11]+(1000+A*7.671)cosZ[4]→Z[5]: Z[12]+(1000+A*7.671)sinZ[4]→
Z[6]: Z[11]+(1000+A*6.588)cosZ[4]→Z[7]: Z[12]+(1000+A*6.588)sinZ[4]→Z[8]:Z[11]+(1000+A*12.009339)cosZ[4]→Z[9]: Z[12]+(1000+A*12.009339)sinZ[4]→Z[10]↙(计算轮廓圆心)
16.If C=1:Then√(X-Z[5])2+(Y-Z[6])2+(H-Z[13])2 -6.55→G↙
17.〝ZQ〞?G↙显示偏差值(+为超挖,—为欠挖,下同)
18.22 2 -7.800
22 2 -2.59321
√(X-Z[5])2+(Y-Z[6])2+(H-Z[16])2 -15.998744
(四数值中取绝对值最小者)
19.Ifend ↙结束偏差计算程序
20.If C=2 :Then Z[11]+(1000+A*7.671)cosZ[4]→B↙ C=2进入放样程序
21.〝D1〞?B↙第一特征圆控制点(坐标,高程)
Z[12]+(1000+A*7.671)sinZ[4]
Z-2.301256
22. Z[11]+(1000+A*12.631935)cosZ[4]→D↙
23.〝D2〞?D↙第一特征圆控制点(坐标,高程)
Z[12]+(1000+A*12.631935)sinZ[4]
Z-1.616078
24. Z[11]+(1000+A*14.276445)cosZ[4]→E↙
25.〝D3〞?E↙第二特征圆控制点(坐标,高程)
Z[12]+(1000+A*14.276445)sinZ[4]
Z+0.210535
26. Z[11]+(1000+A*14.265973)cosZ[4]→F↙
27. 〝D4〞?F↙第二特征圆控制点(坐标,高程)
Z[12]+(1000+A*14.265973)sinZ[4]
Z+2.899313
28. Z[11]+(1000+A*13.343124)cosZ[4]→I↙
29. 〝D5〞?I↙第二特征圆控制点(坐标,高程)
Z[12]+(1000+A*13.343124)sinZ[4]
Z+5.424781
30. 〝D6〞?B↙第三特征圆控制点(坐标,高程)
Z[12]+(1000+A*7.671)sinZ[4]
Z+8.700
31. Z[11]+(1000+A*2.045591)cosZ[4]→J↙
32.〝D7〞?J↙第四特征圆控制点(坐标,高程)
Z[12]+(1000+A*2.045591)sinZ[4]
Z+5.5060708
33.Ifend ↙结束计算程序34.Goto 0↙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