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三课时 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 说课稿_冀教版(2018秋)-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第三课时_教案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第三课时_教案

(将先算的部分画上横线,帮助学生理清
运算顺序)
理清顺序后出示两种算式的计算结果。
2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五 混合运算_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_教案
(四)幻灯片出示 P61“想一想”的内容:
如果把问题改成“买 6 个保温桶比买 6 个垃圾
桶多花多少钱?”该怎样计算?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交流自己的算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要重点指导如何将三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明确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将几个算式改成一个算式。
课前准备:
口算卡片,PPT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一)口算:(出示准备好的卡片)
100-76= 32+28= 58-34=
60×6=
4×6+2×7=
设计说明
熟练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为新知作铺垫。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五 混合运算_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_教案
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
教 材: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单 元:五 混合运算 课 题: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 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两级三步或 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过程。
2. 进一步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同一问题 解决策略。
练习本上做,再集体订正。
四、问题讨论 幻灯片出示 P61 的“问题讨论”内容,先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判断过 程和方法。通过幻灯片集体订正答案。
3
法。
集体交流时关注学生“有不同的解答方法
吗?”“你能把分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1 混合运算|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1 混合运算|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1 混合运算一、前言本节课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五章“计算”中的第一节,我们要讲解的是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是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组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计算方式。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混合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掌握混合运算的概念和方法;2.能够正确运用混合运算计算相关问题;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混合运算的概念和方法;2.教学难点:混合运算中涉及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组合,如何正确运用这些运算符号进行计算。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混合运算的概念和方法;2.混合运算题目的解法。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混合运算的概念、涉及到的运算符号及其优先级等基本知识,让学生掌握混合运算基本理论;2.实例演练法:通过一些典型的混合运算题目,结合实际计算过程,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计算混合运算题目。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首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包括加减乘除四个运算符号的使用、小学数学中常见的计量单位等等。

我们可以问学生,这些知识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混合运算有何帮助?2. 讲解混合运算的概念和方法(1)让学生翻阅课本第五章内容,了解混合运算的概念和基本方法。

混合运算是指在一个计算中,涉及到加、减、乘、除等四个运算符号的组合。

在混合运算中,我们需要严格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则进行计算。

(2)对于混合运算题目的计算,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步骤:1.先进行括号里的计算;2.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则,从左到右依次完成所有乘除法。

如果需要进行除法运算,要记得判断除数不能为 0 的情况;3.最后从左到右进行加减法计算。

(3)让学生通过板书、课件或白板,对混合运算的概念、方法及其计算步骤进行总结,以便复习。

3. 混合运算题目的解法演示(1)选取一些简单的混合运算题目,进行解法演示。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 混合运算3 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  混合运算3   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三课时混合运算3 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材51---54页,带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提示教材选用“去公园乘船游玩”这一学生喜欢的事例,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对比开拓学生的思维。

理解带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通过“皮球装箱”这一学生熟悉的事例,呈现分布计算和带有中括号的综合算式两种算法。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中的信息,说明由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混合算式中除了要用到小括号外,有时还要用到中括号。

结合算式引导学生总结出带中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分析问题的过程,运用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与同学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带中括号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难点:能综合运用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例6、例7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答题纸,小白板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复习旧知师:课件出示习题,先说说计算顺序,再计算。

指名板演。

144÷(0.94+2.26)×2.7 3.6÷0.4×9生:144÷(0.94+2.26)×2.7,先做括号里面的,再做括号外面的。

生:3.6÷0.4×9,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使学生深刻理解简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今天的教学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教学例6师:课件出示例6,引导学生读题,审题理解题意。

生:根据问题,独立思考,与同学交流解题思路。

师:反馈交流结果,引导提问。

师:先算什么?怎么计算?生:先算出每条船每天能满足多少人乘船游玩。

960÷20=48(人)师:后算什么?怎么计算?生:节假日共有多少只船?20+10=30(只)师:最后求什么,怎么计算?生:节假日30条船能满足多少人游玩。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三步混合运算》教学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三步混合运算》教学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三步混合运算》教学教案教学目的:1、结合详细情境了解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的停止计算。

2、阅历探求、交流的学习进程,培育先生的归结、概括才干,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按顺序正确计算。

教学预备:情境图、课件。

教学进程:一、情境引入。

教员:为纪念国际奥林匹克日,青岛举行了全民健行活动。

我们一同来看看吧!出示情境图从图画中你取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依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效果?先生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情境中让先生发现信息,提出效果,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练习,激起学习的兴味。

二、探求学习。

1、出示效果。

依据先生的回答,出示下面的效果〔1〕小丽一家曾经走了多少米?〔2〕小强一家曾经走了多少米?〔3〕如今小强比小丽多走了多少米?〔4〕老爷爷还要走多少米才干走完10000米?2、处置效果。

〔1〕教员:下面哪个效果可以一步算出来?哪个效果不能一步处置?先生思索回答。

先生独立处置前两个效果。

板书算式5247=2444〔米〕5047=2350〔米〕设计意图:一步计算的效果是先生可以独立停止处置的效果,让先生独立处置,既进一步感知有关路程的数量关系,又为下面处置复合型标题做好预备,降低处置效果的难度。

〔2〕如今小强比小丽多走了多少米?这个效果该怎样处置呢?先生先独立思索,然后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尝试列出算式。

先生能够出现的算法5247-5047 〔52-50〕47依据标题,看算式说说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观察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依据标题的数量关系了解:混合式题中有减有乘,要先算乘再算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外面的。

像下面的算式:5247-5047 减号两边的乘法可以同时停止计算。

设计意图:由一步计算效果到复分解绩的处置,让先生在处置效果的进程中,了解数量关系,在详细效果中明白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3〕处置老爷爷还要走多少米才干走完10000米?的效果。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四则混合运算: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案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四则混合运算: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案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教材编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

活动一,教材呈现了饮料瓶的情境图和一共有多少瓶饮料的问题,让学生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解决,在交流个性化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蓝灵鼠的“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的问题,指导学生将分步计算的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了解两级混合运算和分步计算的关系。

再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说一说改成后的算式怎样计算,理解含有乘、加的混合运算要先算乘法的道理。

活动二,教材安排了常见的鞋子价钱问题,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

鼓励学生通过将含有减、除的算式改成一个算式,并自己确定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然后,通过上面的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归纳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二】、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

2、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3、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初步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与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三】、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不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理解不含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算理并能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

【五】、教学过程一、出示练习,检查铺垫。

1、教师投影出示下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把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236+254=490 490-370=120 ——————550-330=220 120+220=440 ——————2、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教师卡片出示下列题目,指名说说先算哪一步。

227-291+126 119+208-303 227-(560-410)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课件出示课本66页的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景图,说说从图上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2、生交流,师板书:有3箱饮料,每箱有24瓶,箱外有12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三课时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说课稿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三课时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说课稿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三课时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说课稿冀教版第三课时复杂的三步混合运算说教材本节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四那么混合运算»中的第三课时。

本节内容是在先生曾经掌握了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上节课学习的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今后学习乘除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四那么混合运算的基础,所以它在本册教材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选择了为班级购置保温桶和渣滓桶的效果,让先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自主处置效果。

在充沛交流各自处置效果的思绪、算法的基础上,经过蓝灵鼠的效果,鼓舞先生试着写成一个算式。

在交流算式的进程中,重点指点如何将三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明白运算顺序。

最后,在〝想一想〞中放手让先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主处置效果。

说学情三年级先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处置复杂效果的才干。

在二年级,先生曾经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知识,把两个加减法算式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以及上节课学习的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知识,这些都为先生学习本节知识做了有力的铺垫。

说教学目的。

〔1〕在处置实践效果的进程中,阅历自主探求、解答效果,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进程。

〔2〕进一步掌握四那么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停止复杂的三步四那么运算。

〔3〕在处置效果的进程中、感受数学运算与生活的亲密联络,体验同一效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处置。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是用不同的方法处置同一个效果。

说教法与学法。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将依托情境,应用多媒体辅佐教学,让先生自主探求、协作交流,使每个先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经过观察、比拟、剖析、讨论等数学活动,让先生充沛阅历数学学习的进程。

说教学进程。

先生是学习的主体,先生的参与形状、参与度是决议教学效果的重要要素。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三课时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说课稿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三课时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说课稿冀教版

说课设计。

第三课时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说教材本节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四则混合运算》中的第三课时。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上节课学习的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今后学习乘除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所以它在本册教材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选择了为班级购买保温桶和垃圾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在充分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算法的基础上,通过蓝灵鼠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写成一个算式。

在交流算式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如何将三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明确运算顺序。

最后,在“想一想”中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说学情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知识,把两个加减法算式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以及上节课学习的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知识,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节知识做了有力的铺垫。

说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解答问题,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过程。

(2)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简单的三步四则运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解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将依托情境,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说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

混合运算教案

混合运算教案

混合运算教案混合运算教案1教学内容:《混合运算》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56-57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混合运算》是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56-57页的内容,本节课是“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不带括号的两极混合运算。

教材编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即:饮料问题及购鞋问题。

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整理分析,归纳出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既锻炼了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又使其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分析:在第二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些学生在课外还接触了两级混合运算,并从父母或其它渠道获得了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可以说,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有一定运算基础的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初步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

同时,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促使其各方面素质得以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教具准备:CAI教学重点: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设计理念:本节课是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主要知识点为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以后进一步学习混合运算知识的基础,因而其作用是承上启下的。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本着生活化、问题化的思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获得实实在在的数学活动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课设计。

第三课时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
说教材
本节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四则混合运算》中的第三课时。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上节课学习的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今后学习乘除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所以它在本册教材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选择了为班级购买保温桶和垃圾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在充分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算法的基础上,通过蓝灵鼠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写成一个算式。

在交流算式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如何将三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明确运算顺序。

最后,在“想一想”中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知识,把两个加减法算式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以及上节课学习的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知识,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节知识做了有力的铺垫。

说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解答问题,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过程。

(2)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简单的三步四则运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解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将依托情境,利用多媒体
辅助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说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

为了让学生获得充分的经历感知,取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本课教学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1)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2)自主探究,全班交流。

(3)多层练习,深化认识。

(4)反思回顾,交流总结。

下面,我将对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全班交流”进行详细的说明。

这一环节是新知的形成过程,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独立尝试。

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获取“一个保温桶65元、一个垃圾桶17元,学校为每个班各配置一套,6个班一共要用多少钱”这个信息后,放手让学生独立试做,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

此时要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不同算法。

第二步:全班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当大部分学生做完后,老师就组织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肯定学生的做法,并板书出教材中的方法。

交流的过程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先交流分步解答,给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化解题方法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方法:
65×6=390(元) 65+17=82(元)
17×6=102(元)82×6=492(元)
390+102=492(元)
教师接着指出,“刚才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是用一个算式来解答的,非常好,其他同学能不能把自己的分步计算也改写成一个算式呢”,这样就进入了第二个步骤,鼓励学生将三个算式或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教师提示:只改写算式,不进行计算。

在改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改写情况,并请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演。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做法:
65×6+17×6 (65+17)×6 65+17×6
让学生观察这三个算式,并说出它的运算顺序。

特别针对第三个算式问问学生,你的运算顺序和解题思路是否一致,通过说运算顺序,学生会发现自己是想要先算65与17的和,但列出的算式却是先算17与6的乘积,追问学生:怎么做才能先算65与17的和,让学生明白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

所以,我们的算式应该在这里加上括号。

在这个环节中把学生的错误算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对错误资源的交流与反思中,准确把握运算顺序与解题思路的一致性。

第三步:让学生自主计算改写后的算式。

学生对第一个综合算式可能会有两种解法:
65×6+17×6
=390+17×6
=390+102
=492(元)
65×6+17×6
=390+102
=492(元)
学生通过观察及比较,发现第二种解决方法更简单,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了解两步乘法运算可以同时进行,从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第四步:拓展练习。

提出“想一想”的问题,如果把问题改为“买6个保温桶比买6个垃圾桶多花多少钱”,该怎样计算?鼓励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

在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让学生说一说列出的算式每一步计算求的是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多种方式:
分步解答:
(1)65×6=390(元)(2)65-17=48(元)
17×6=102(元)48×6=288(元)
390-102=288(元)
综合算式:
(3)(65-17)×6
=48×6
=288(元)
(4)65×6-17×6
=390-102
=288(元)
全班交流时,重点交流三步混合运算65×6-17×6 的计算顺序。

最后再一次总结、归纳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中,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计算。

整个教学过程我努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相信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掌握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并且能够实际运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知识、情感、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达到预期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