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平先生淡泊名利的故事
哀隆平淡泊名利的故事

哀隆平淡泊名利的故事说到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
这么牛气的一个人在生活中就是一个“农民”,为人低调朴实,潜心科学研究,很少在人前高调露面。
对他来说,名利这种东西并不是最重要的,永无止境的科学研究才具有无穷的魅力。
袁隆平的生活非常节俭低调,他不喜欢住高楼,还住在非常普通的房子里,穿的衣服也很廉价,一件上衣也就十几元,皮鞋100元左右,开的车是10万左右的国产奇瑞。
即使他获得了这么大的成功,但他并没有就此享受生活,依然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农田里。
这个年纪的老人理应在家安享晚年,他却依然奋斗在工作岗位上。
他现在已经90岁了,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下田。
1998年,国际机构就将袁老的品牌价值评估到了1008亿,这只是对他作出的贡献的评价。
他不住豪宅、不坐豪车,把经费全用来搞科研。
国家奖励他的青岛市国际院士港的别墅,他改成了研发海水稻的科研室。
他十几年都在路边滩剪发,穿的衣服也是百十块钱一件,一穿就是好几年。
即便是大家心目中的科学界“巨富”,但生活依然简朴,他最看重的是脚踏实地“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并把这份坚定的意志,传递给儿子。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这是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的评价。
无论获得怎样的荣誉,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农民。
功名之下不忘初心。
袁隆平把金钱名利看得很轻,他把各种奖项获得的奖金用在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费中。
即便是在获得国家最高荣誉的当天,他还下地查看“第三代杂交水稻”制种情况。
可以说,袁隆平用自己的朴实纯粹、高尚情操书写了为民造福、为国奉献的精彩人生,成为了令人敬仰的“大写的人”。
有关淡泊名利的例子

有关淡泊名利的例子
淡泊名利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以下是一些有关淡泊名利的例子:
1. 居里夫人:她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因发现镭和钋元素而闻名于世。
虽然她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但她始终保持谦虚和低调,不追求名利。
她将她的发现无偿地奉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不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
2. 陶渊明:他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诗人和辞赋家,被誉为“田园诗派之鼻祖”。
他曾多次拒绝担任官职,选择过着淡泊名利的生活。
他追求自由、自然和内心的平静,不愿意被世俗的束缚所限制。
3. 雷锋:雷锋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模范人物,他以无私奉献、乐于助人、淡泊名利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
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别人,做了许多好事却不求回报。
他以身作则,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这些人都以自己的行动践行了淡泊名利的精神,成为了人类社会的楷模和榜样。
他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价值,而不是被世俗的名利所束缚和限制。
淡泊名利的名人例子

淡泊名利的名人例子
1.郁达夫: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淡薄名利,致力于实现
改革开放;2.蒋介石:著名的政治家,一生秉持“官学同施”的理念,淡
泊名利;3.钱穆:历史学家、文学家,以淡薄名利而著名,以其精湛工整、聪明绝伦的文学著作闻名;4.康有为:中国思想家、民国政治家,坚持淡
薄名利,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实行社会改革而奋斗;5.李大钊:政治家、
学者,勇於付出,一生艰辛,淡泊名利,亦勇于创新,为国家和民族贡献
无尽;6.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领袖、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开国之父,宣扬“脱胎换骨”的理念,淡薄名利,致力于为中国建设
和人民福祉而奋斗不息。
淡泊名利的人物事例

淡泊名利的人物事例淡泊名利的人物事例:一、历史人物:1. 文天祥(1236-1283):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抗元名将,他一生追求忠诚与正义,对个人的名利并不在意。
在被俘期间,他坚决拒绝与元朝勾结,宁愿选择忠于祖国和人民,表现出了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2. 王阳明(1472-1529):王阳明是明代思想家、军事家,他主张“知行合一”,强调内省和自省,认为个人的追求应该放在道义和品德上,而非功名利禄。
他淡化了对个人名利的追求,追求内心的真实与和谐。
二、文学艺术界:1. 鲁迅(1881-1936):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作家,他一生追求自由、民主和社会正义,关注人民疾苦,但并不追求个人的名利。
他多次放弃高薪职位,选择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和为人民服务的道义。
2. 贾平凹(1952-):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具有浓郁的人文关怀。
贾平凹一直保持着平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对于虚名和功利并不在意,专注于创作和思考。
三、哲学与宗教界:1. 庄子(公元前369-286):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以其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而闻名。
他认为世间的荣华富贵只是幻象,真正的幸福来自内心的宁静和追求道的境界。
2. 达·芬奇(1452-1519):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他不仅是画家、雕塑家、建筑师,更是科学家、工程师。
尽管他的才华使他备受赞誉,但他对名利从不追求,更注重对艺术和科学的追求。
四、社会活动家:1. 雷锋(1940-1962):雷锋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他在短暂的生命中做出了许多令人敬佩的事迹。
雷锋忍受艰辛、奉献社会,并且以精神力量感染整个社会,他对于个人名利的追求是淡化甚至放弃的。
2. 格拉汉姆·穆尔(1980-):格拉汉姆·穆尔是英国网球运动员,他是迄今为止最年长的温网男单冠军得主。
他一直保持着淡泊名利的心态,专注于比赛和自己的成长,而非外界的评价和奖杯。
李一平与陈三立祖孙三代

20 0 2年 第 2期
九 江 师 专 学 报 f 学 社 会科 学 版 ) 哲
Jtnl f i  ̄ gTahr o ee {hl oh n c l c。∞) o ' u a a o J j ec esC Ug Pi spyadY i l ’ o  ̄来自aS n “… …
时 日曷 丧 ,与 汝偕 亡 ,勿 为此 戚戚 也 。世 运如 斯 , 勿 自苦也 。
13 97年 ,
立 病 逝 .李 一平 悲 痛 不 已 ,题 诗 《 难 如 山 ,散 丈逝 矣 ,追 怀 杖 履 ,涕 世
泪 纵横 》 ,长歌 当哭 :“ 往事 如 烟翁 失 矣 , 人间何 世 我非 耶 ! 。 ”
访 李 一平 长子 李 春 年 。 当问及 前边 所 说 的那 桩公 案 ,李先 生 断然 否 定 。尽 管 李 一平 没 有上 书
“ 请迎著名学者陈寅恪上庐 山自由研究、讲学” ,但他与陈氏祖孙三代的关 系却非一般 。简述
他 们 之 间 的交往 ,也许 对学 界 研究 有 所 帮助 。
李一平 (94 19 年 ) 10- 9 1 ,云南大姚人。一生刚直 ,淡泊名利 ,与陈铭枢 、龙 云、陈诚 、 李四光 、林森 、严重等名人都有深 交。13 年秋 ,李一平 以养病 为名 ,脱 离 国民党军 、政 90 界 ,上庐 山创办半耕半读学校 。在此前一年的 12 年秋 ,陈三立由次子陈隆恪陪 同已上庐 99 山。庐山社交圈子不大 ,李一平因而有缘结识这位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当时散原老人已年近 八 十 ,而李一平只是一位二十六岁的小伙子 , 愤世疾俗与忧国忧 民之怀使这两位年龄相差半 个世纪的人很快成了忘年交。18 ,陈三立孙女 、隆恪之女 陈小 从 回忆说 :在 庐 山的 日 95年 子 ,“ 先祖每携家人游常邀先生同往” 。 陈小 从 写 诗记 述 李一 平 与她父 亲 陈 隆恪 在庐 山的 友谊 :
李一平精神进校园讲座教案

李一平精神进校园讲座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李一平的生平简介以及他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弘扬“李一平精神”。
2、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李一平先生爱国爱民、无私无畏、追求真理、始终不渝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简介李一平先生的生平李一平,(1904(甲辰年)—1991),国务院参事、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又名李玉衡。
一九零四年一月二十八日生于云南大姚县。
一九一九年在昆明省立一中求学。
一九二二年起,先后在上海南洋中学、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川、滇、黔补习班、江苏省立一中就读。
一九二四年秋考入南京大学文科。
李一平先生一生多次投身于革命事业。
受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深刻影响,他写的纪念十月革命的文章曾被《新青年》杂志转载。
一九二五年,他参与领导南京市的“五卅运动”。
一九二六年参与了广东革命政府关于出师北伐的策划工作。
在昆明,他还资助过李国柱、赵祚传等烈士的革命活动。
一九二七年他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社会科科长、十一军政治队队长。
李一平先生一生多次投身于革命事业。
受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深刻影响,他写的纪念十月革命的文章曾被《新青年》杂志转载。
一九二五年,他参与领导南京市的“五卅运动”。
一九二六年参与了广东革命政府关于出师北伐的策划工作。
在昆明,他还资助过李国柱、赵祚传等烈士的革命活动。
一九二七年他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社会科科长、十一军政治队队长。
二、李一平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李一平先生是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大姚一中创始人,系大姚县仓街人。
先生一生关心国民教育,早在青年时代即矢志兴学救国,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民族素质为己任,在艰苦条件下,30年代即在庐山创办“交庐精舍”学堂,40年代初创办大姚中学,先生身体力行,教书育人,既重视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和劳动技能培养,更注重道德品行陶冶。
这两所学校在当时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育造就了一批品学兼优的人才,成为抗日救国和建设新中国的骨干力量。
三、李一平先生在大姚的功绩1、杜绝贪污渎职,唤起民众团结抗日。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骆驼祥子 导读

法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罗兰· 巴特说:“有些文字不是用 来说的,而是用来住的,就像住 在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里。”
快速浏览《骆驼祥子》第一章,筛选信息完成下面问 题(时间:默读6分钟,讨论2分钟)
1.祥子的户籍信息卡(写在便利贴上,并签上姓
名) 姓名: 性别: 职业:
祥子(有名无姓)
男 人力车夫
去赁辆新车,说不定很快的就能拉上包车,然后省吃俭用 的一年二年,即使是三四年,他必能自己打上一辆车,顶
②这是祥子矢志
不渝的梦想。祥 子在最初就这样
漂亮的车!看着自己的青年的肌肉,他以为这只是时间的
问题,这是必能达到的一个志愿与目的,绝不是梦想!② 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二十来的岁,
坚信自己的 梦想
阅读章节
第一章 初到北平,祥子攒钱买车 P1--10 第二章 连人带车被抓,牵上骆驼逃跑 P11--18
回答问题
1、第一章中祥子是怎样的人?请举例分析。 2、祥子是如何获得逃跑机会的? 3、祥子外号的由来及深层含义。 4、为什么祥子不拉刘四爷的车还可以住他的 车厂?
3月10日
第三章 卖掉骆驼,重返北平 第四章 重回车厂,攒钱买车
批注
③ 这是祥子给 自己算的账。 弄明的勤奋和 小生产者的精 明似乎预示着 祥子的美梦一 定会很快实现 ,但像祥子那 样的穷苦人在 那个黑暗的年 代真能把握自 己的命运吗?
可以白落两三块的车饭钱。加上他每月再省出个块儿八
角的,也许是三头五块的,一年就能剩起五六十块!③ 这样,他的希望就近便多多了。
快速浏览《骆驼祥子》第24章,筛选 祥子梦想是否已经实现?他 现在成了一个怎样的人?
3月15日
第十三章 四回车厂,筹备寿宴
学习李一平

七年三班班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 突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 果然,一丛丛野草的形状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拔起 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 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 胀,紧接着,他肚子一阵绞痛,大口呕吐起来。他急忙对小战 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 就摔倒了。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说: “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 大姚一中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争取民族 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仁 人志士,为大姚县的和平解放作出了 积极的贡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时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继承和发扬“严格管理,勤苦治学, 注重劳动者教育”的优良校风,受到 了国家教育部和云南省教育厅的表彰 ,被誉为“云南省学校勤工俭学的一 面镜子”。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 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 碑。纪念碑总高37.94米,碑座 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 下层座为海棠形,上层座呈方 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 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 八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 以“虎门销烟”、“金田起 义”、“武昌起义”、“五四 运动”、“五卅运动”、“南 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 “胜利渡长江”为主题。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姚一中的 历届领导班子,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教 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遵循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照邓小平同 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的指示,认真学习、贯彻、落 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 努力办好学校。尤其是近几年来,学校 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员工,勇于开拓进 取,认真落实“两全”方针,确立素质 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不断改 革、优化内部管理体制,实行“目标管 理,逐级聘任,年级负责”制,完善、 强化了学校的激励机制。同时重视教育 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积 极进行教研教改,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 和整体水平,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短短几年就跃入同类学校的先进行列, 多次受到省、州的表彰奖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志做大事不希图做大官
——李一平先生淡泊名利的故事
在大姚,李先生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声望,乡里亲友对他十分敬重,省主席龙云、和县长,乡长,村长都很尊重他。
但他却一直保持谦虚谨慎,艰苦朴素的习惯,经常穿一身粗布对襟衣,下乡穿草鞋,从不吃请。
在学校,他言传身教,勤奋学习,大力提倡艰苦朴素,热爱劳动,与学生同吃同劳动。
他自己虽然博学多才,但师生们晚上经常听到他在家中的朗朗读书声。
他经常穿着庐山“交庐精舍”学堂学生纺织做的粗布衣服,穿着草鞋,和师生们一起挑粪种菜,一起劳动。
在家与一般贫苦农民一样,吃粗粮小菜,穿粗布蓝衫。
当时,他兼着县政府的政治部长,外出工作,县区政府都备有滑竿、坐骑,但他从来不用。
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都把名利作为人生习以为常的追求目标,而李一平先生却追求,“要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天下为己任,进世界于大同”的人。
立志做大事,不希图做大官。
他21岁就参与领导南京“五卅”运动,22岁参与广东革命政府出师北伐的策划工作,23岁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社会科科长、十一军政治宣传队队长,陈铭枢军长的知己,按理说,只要他在当时的军政界随波逐流,混个更大的官根本不成问题。
但他看到,当时国民党内,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国将不国,根本原因是教育的失败,便在26岁时称病,毅然脱离国民党军政界,隐居庐山创办“交庐精舍”学堂,实践教育救国志愿,尽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和地方培养适用的建设者和保
卫者。
“交庐精舍”学堂被蒋介石解散后,他又毅然回到家乡大姚,应社会各界的强烈要求,不负众望,创办了大姚中学。
当大姚中学初见成效,走入正轨后,他把学校的领导权全部交给端木铭、史远明以及地下党的一些进步青年来担任。
1949年夏,他受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委托,带着龙云给毛主席的亲笔信到北京,与董必武、朱德、周恩来中央领导共商云南起义事宜,为滇军起义和云南和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0年他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云南省政府委员,并以教育界特邀代表的身份,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二次全体会议,之后,受周总理委托,再次赴香港从事统战工作,回北京后,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国务院参事(政务院参事),在同一岗位任职37年,直到87岁因病去世。
在国务院参事室任职期间,他经常深入全国各地调查研究,为国家、为人民作了许多好事、实事,撰写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稿,但从没有以自己的名义发表或出过书。
一平先生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在吴梅先生影响下,一生写了许多诗词,除1976年1月12日写的总理诔(读lei)词外,多数未曾公开发表。
1991年12月先生逝世后,亲友怀念,同事催促,在大家的支持下才收集到先生1931年至1991年遗诗400余首,由陈小从、刘光华、马曜、钱成润、马荣春等同志和李一平先生的四个子女参与编辑整理,李一平教育基金会全力支持,由云南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李一平诗选》在内部发行,这是一平先生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也是唯一的文字资料。
1985年,我县政协主席董安国同志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的同志专程到北京,向他采访在家乡的事迹,一平先生总是笑着说:“过去的
事主要是人民的力量。
”文史委的同志想请他给《期刊》题写个书名。
他却谦虚的说:“我没练书法,还是请书法家写为好。
”他从20多岁起,就在国家和地方上层,从事重要工作,结识的高层领导不少,但从未为自己和子女谋取过私利。
他的四个子女都是大学毕业生,有三个从事教育工作,有一个是石油勘探的高级技术人员,一直干到退休。
他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遗产,却留下了生活简朴,淡泊名利、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光辉形象,这是大姚人民的光荣和骄傲。
李一平先生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创始人之一,从1953年起,一直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充分利用寺、观、庙宇中的匾联、经书和文物古迹,对广大信教群众和香客,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和平、爱家乡的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教育,他在妙峰山德云寺的诗联中写道:“客到雄峰只有茶,僧家不比世兴荣”;“爱清净才来居住,嫌淡泊去也不留”;“霹雷声中翻活眼,锋芒拒敌罢干戈”;“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难容不善之人。
”以上充分表现了一平先生以人为善,清(廉)净(干净)做人,反对干戈相处,攀比世兴荣华富贵的道德风尚。
他十分重视对家乡寺、观、庙宇的文物保护,曾多次帮助筹款修缮家乡的风景名寺。
1957年帮助筹款、支持县人民政府修缮妙峰山德云寺,使我县佛教胜地——妙峰古刹得以完整保存,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现在青山依旧,绿水常流。
1964年支持修缮赵祚传烈士纪念碑,亲自为纪念碑题写碑辞,内容是:取义成仁卅五年,头颅换的好山川,人民饮水思源处,浩气
长争日月悬。
早年,他倡议修建《大姚抗日阵亡将士纪念亭碑》,并为其撰写碑文。
组织学校师生参观大姚正义公园的烈士纪念亭。
大讲六十军将士在台儿庄战役中,与日寇血战27个昼夜,大姚520名壮士有400余人为国捐躯的悲壮历史,讲述大姚忠勇壮士大战台儿庄的故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977年,楚雄州委、州政府派专人到北京向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汇报,请求保留楚雄卷烟厂、兴建楚雄复烤厂,解决彝州财政困难,得到了一平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他以国务院参事室的名义向国家计委等部门,上报了楚雄州委、州政府的请求,得到了国家计委和有关部门的批准,使楚雄烟厂得以保留并有所发展。
为振兴楚雄彝州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