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五章++辨伪+(方法编5)
辩 伪

2、牟利求名 、 我国的古代典籍,从秦始皇焚书之后,屡遭厄运。每 一次战乱,天府藏书必遭一次浩劫,焚毁散失所剩无 几。每一朝代更替,统治者便极力搜求古籍,甚至高 价购求,厚禄赏赐。 如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令人竭力搜集和抄写古典书 籍,并设太史令记史撰书;汉成帝使陈农求遗书于天 下;隋开皇三年,牛弘表请访求异本;唐太宗贞观年 间,魏征及令狐德棻请购散逸之书。想方设法讲求典 籍,以恢复补充内府中秘,在中国的历史上屡见不鲜。 由于书籍散佚严重,又急于补充而不能严格鉴别,于 是给求名牟利之徒以可乘之机。失书一次,便塞进伪 书一批。
4、学术斗争的需要 、 古代有些人为了建立一种学说,或者提出一个观点, 古代有些人为了建立一种学说,或者提出一个观点,觉得学术 上的论辨,单凭口舌难以取胜, 上的论辨,单凭口舌难以取胜,便想方设法伪造一些著作为自 己的见解张目。 己的见解张目。 为争胜而造假,起于西汉刘歆。在今古文之争中, 为争胜而造假,起于西汉刘歆。在今古文之争中,他立足古文 与今文家相峙。恐难取胜,就假造《周礼》 家,与今文家相峙。恐难取胜,就假造《周礼》,并对其余各 多所改窜。如东汉变乱之际的郑玄、 经,多所改窜。如东汉变乱之际的郑玄、王肃两人学术主张不 当时被称为大经师的郑氏经学支配天下, 同。当时被称为大经师的郑氏经学支配天下,其群经注说盛行 于世。而王肃继贾逵、马融之学,独树一帜, 于世。而王肃继贾逵、马融之学,独树一帜,向郑氏的经学挑 为了使自己的主张有说服力,便不择手段地伪造《 战。为了使自己的主张有说服力,便不择手段地伪造《孔子家 一书,并亲自作注。王肃在自序中说: 语》一书,并亲自作注。王肃在自序中说:“郑氏学行五十载 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 矣,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 孔子二十二世孙,有孔猛者,家有其先人之书。昔相从学, 之。孔子二十二世孙,有孔猛者,家有其先人之书。昔相从学, 顷还家,方取以来。与予所论,有若重规迭矩;而恐其将绝, 顷还家,方取以来。与予所论,有若重规迭矩;而恐其将绝, 故特为解,以贻后世之君子。 王肃说得很明白: 故特为解,以贻后世之君子。”王肃说得很明白:他的主张与 家语》之说相符,证明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 《家语》之说相符,证明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而郑氏的经学 理据不足,应以《家语》取代。 理据不足,应以《家语》取代。
辨认伪书的方法

辨伪的方法简而言之有以下几个方法:1.要熟悉各个时代的刻书特点,如:版式刀法、字体、纸张等。
书商作伪一般都是局部的,只要把握一个时代的整体特点,不管其局部如何作伪,也可以识别。
2.要详审内容,就名物章典、职官制度、人物事件等,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考证。
书商作伪多半在形式上做手脚,对于内容则是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所以从内容入手,作伪则可以一攻即破。
3.同类版本的比较、对勘,是鉴定版本作伪的重要方法。
4.利用工具书,尤其是古籍书目。
凡书名作伪、著者作伪、卷数作伪等情况,古籍书目不可。
有了伪书,就有了辨伪工作。
历代史家和学者对书的辨伪工作非常重视。
刘向、刘歆校书时,就曾考定过不少古书的真伪及其时代问题,《汉书·艺文志》的作者班固将其融入自己的看法中保留了下来。
《志》中从事实、文辞、时代等各方面对所录群书予以了大量详密的考察,并用"作托"、"似依托"、"后世所加"、"似皆非"等语,注明其中的伪作。
宋代学者朱熹在总结前人辨别伪作的基础上,提出:"精思明辨以求真是"的思想和主张,是正确的,这对后代学者的辨伪工作,是有很大的启示作用的。
明代学者胡应麟通过实践,写出一部辨伪专书《四部正讹》,在该书中,作者提出了辨别伪书的八种方法,“辨伪八法”。
这八种方法是:(1)"核之《七略》,以观其源"。
即是说凡西汉以前的可疑之书,可用《汉书·艺文志》(因《七略》的大部分著录保留在其中)来辨证。
(2)"核之群志,以观其绪"。
即是通过核对历代正史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可知道某书何时见于著录,何时无存,以考察其流传的线索。
(3)"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
即是通过核对与某书作者同一时代人的著作,查看有无谈到或引用该书的地方。
该书中人名、地名及一切名称与同时代著述是否相同。
辨伪学习材料

續宋編年資治通鑑十八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舊本題朝散郎尚書禮部員外郎兼國史院編脩官李燾經進考宋史藝文志及燾本傳惟載所著續通鑑長編無此書之名蓋亦當時麻沙坊本因燾有續通鑑長編託其名以售欺也。
關尹子一卷兩淮鹽政採進本舊本題周尹喜撰考漢志有關尹子九篇劉向列仙傳作關令子而隋志唐志皆不著錄則其佚久矣南宋時徐蕆子禮始得本於永嘉孫定家故宋濂諸子辨疑即定之所為然定為南宋人而墨莊漫錄載黃庭堅詩尋師訪道魚千里句已稱用關尹子語則其書未必出於定或唐五代閒方士解文章者所為也豐溪存槀一卷安徽巡撫採進本舊本題唐呂從慶撰其集歷代史志書目皆不著錄此本為乾隆庚申其裔孫積祚所刊稱其從叔高祖元進所手錄黃之雋邵泰儲大文皆為之序稱其湮沒八百年而始顯然其書晚出授受源流渺不可考越宋元明至今忽傳於世論者頗以為疑其詩如遊多寶寺之先供座佛歆村徑即景之長此樂清祁皆不似晚唐五代人語疑為贗鼎蓋亦有由矣觀象玩占五十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舊本題唐李淳風撰考舊唐書經籍志有淳風乙巳占十卷皇極曆一卷河西甲寅元曆一卷緝古算術四卷綴術五卷新唐書藝文志有淳風註周髀二卷註五經算術二卷註張邱建算術經三卷註海島算經一卷註五曹孫子等算經二十卷註甄鸞孫子算經三卷天文占一卷大象元文一卷乾坤祕奧七卷法象志七卷太白通運逆兆通代記圖一卷宋史·藝文志有淳風太陽太陰賦一卷日月氣象圖五卷上象二十八宿纂要訣一卷日行黃道圖一卷九州格子圖一卷陳振孫書錄解題有淳風玉曆通政經三卷尤袤遂初堂書目有淳風運元方道不載卷數錢曾讀書敏求記有淳風天文占書類要四卷乾坤變異錄四卷夫古書日亡而日少淳風之書獨愈遠而愈增其為術家依託大概可見矣。
將苑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舊本題漢諸葛亮撰考此書諸家不著錄至尤袤遂初堂書目乃載其名亦稱亮撰蓋偽書之晚出者又明焦竑經籍志更有亮心書六軍鏡心訣兵機法諸書益為依託蓋宋以來兵家之書多託於亮明以來術數之書多託於劉基委巷之談均無足與深辨者耳參同契章句一卷安徽巡撫採進本明楊慎稱或掘地得石函中有古文參同契魏伯陽所著上中下三篇後序一篇徐景休箋註三篇後序一篇淳于叔通補遺三相類二篇後序一篇合為十一篇其說頗怪慎好偽託古書疑其造為古本攝生消息論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舊本題元邱處機撰此書皆言四時調攝之法其真出處機與否無可證驗考處機荅元太祖之問以節慾保躬無為清淨為要與此書頗相發明或有所受之亦未可知然曹溶學海類編所收偽本居十之九不能不連類疑之耳太清神鑑六卷永樂大典本舊本題後周王樸撰乃專論相法之書也考樸事周世宗為樞密使世宗用兵所向克捷樸之籌畫為多歐陽修新五代史稱樸為人明敏多材質非獨當世之務至於陰陽律法莫不通焉薛居正舊五代史亦謂樸多所該綜星緯聲律莫不畢殫然皆不言其善於相法且此書前有自序稱離林屋洞下山三載徧搜古今集成此書考樸家世東平入仕中朝遊蹟未嘗一至江左安得有隱居林屋山事其為依託無疑。
辨伪的含义、内容、伪书、方法

1含义:辨伪,是指为古籍或内容进行鉴别辨认,以区别其真伪的一种研究方法。
2辨伪工作的主要内容:①关于古籍文献名称、作者、著作年代真伪等的考辨;②关于书籍内容(如事实、论说真伪等)的考辨。
前者和古籍版本学、目录学的关系较密切,后者则与校雠学及史学中的史料考辨工作相近。
辨伪的根本目的并非要从古文献中剔除伪书,而是要弄清这些文献的真实著者、书名和著作内容、年代等,使人们能准确地了解其价值和正确利用。
3伪书:含义、伪书种类与作伪原因。
(1)含义:中国的历史文献以及其它各类古籍中的书太多。
所谓“伪书”是指有些古书虽然署有作者之名,但是却根本不是此书的真正作者,而是他人冒名伪造的古代文献;也可以说,凡作者姓名或著作年代不可靠的古代文献,均可称之为伪书。
(2)伪书的种类: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提出了今将重要之伪书,已定案、未定案、全部伪、部分伪、人名伪、书名伪等,分别总括列表如下。
所录限于汉以前书,或托名汉以前书者;其术数、方技等书,虽托名汉以前者,亦不录其未定案者间附鄙见。
(甲)全部伪绝对决定者:《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
问题起自宋代,到清初完全解决,公认为魏王肃伪撰《古文考经孔安国传》。
伪撰人未定。
《孔子家语》及《孔丛子》。
乾隆中叶问题完全解决,公认为魏王肃伪撰。
《阴符经》《六韬》。
汉以后人伪撰。
《鬻子》《关尹子》《子华子》《文子》《亢仓子》《鹖冠子》《鬼谷子》《于陵子》《尉缭子》。
各书著录《汉书•艺文志》者已不可尽信,今本又非《汉志》之旧。
大率晋至唐所陆续依托。
《老子》的河上公注。
晋以后人伪撰。
陆贾《新语》,贾谊《新书》。
晋以后人伪撰。
(乙)全部伪大略决定者:《周礼》。
此书问题最大,从初出现到今日二千年,争论不决。
据现在趋势,则不认为周公制作者居多。
大概此趋势愈往后愈明了。
应认为汉刘歆杂采战国政书附以己意伪撰。
《孝经》。
春秋时无“经”之名,大约汉人所撰,托诸孔子、曾子。
《晏子春秋》。
大约西汉人伪撰《列子》。
辨伪的概念和意义

什么是伪书?辨识伪书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是伪书伪书是指后世作为称古之书,或托古圣之名,或作离奇之序,或改易书名,或变更撰者等种种形式而出现的书籍,统称为伪书。
而所谓辨伪,就是对伪书的辨识和鉴别。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原序中指出:“造伪书者,古今代岀其人,故伪书滋多于世。
学者于此,真伪莫辨,而尚可谓之读书乎!是必取而明辨之,此读书第一义也。
”在保存流传至今的古医籍中,有真伪相掺、时代向混着,如果不能加以鉴别真伪,则读书难览途径,校勘难着善本,引用难取真材,整理难定取舍,研究南明是非。
这就需要通过查稽史料,详加考订,明确期数的著作者、著作时代、著作内容等是否与当时的历史时代相符,以去伪存真,从而确定其文献价值。
伪书的考辨方法考辨伪书应包括书名、撰者(即原创者、修订者、校注者)、序跋、刊行者的真伪。
如系出土医书,还应考证墓葬年代、抄录时代;如系辑合之类书、丛书、还应考证其每类、每卷版本的真伪。
此“公例”较前述考核伪书八法更加具体和周密,在辨伪运用时即可综合应用,又可单例分析。
但应用于中医古籍的鉴别辨伪时,还要与中医书籍之具体情况相结合,兹概括如下:1.查阅历代书目及书刊考核文献:历代书目,包括公私书目。
如某一部书,前代公私书目均为有著录,而在某一时期突然出现者,就有可能是伪书;如在某一时代书目已注明佚失,其后书目亦不复著录,而又突然间发现者,若非有出于地下发掘或自国外发现等来历可查,可能是伪书。
例如,《神农本草经》一书,《汉书·艺文志》中未有著录,而在梁《七录》和《隋书·经籍志》中始有记载。
有的是前代书目有所著录,但其后的书目中未再著有,而忽然出现于某一时代,但其篇数和内容与旧本不尽相同的,就有可能是伪书;如果内容与原书相同而篇数卷数不尽相同,则不宜断其为伪。
辨伪时,要充分利用有关目录书和辨伪专著,如《伪书通考》、《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四部正讹》等。
在查阅书目著录时,要注意书名、作者、版本及其流传情况;对同书异名和异书同名的情况亦应注意,可查阅《同书异名通检》。
第五章 古典文献的辨伪

现代“古史辨派”则又完全不信儒家经典,走上另一极 端,致使几乎无书不伪,无事不伪。因此,一切以尊重 事实为上,不迷信,无偏见,方能使当代辨伪工作超越 前贤。
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
三是因政治相争而产生的伪书。政治斗争中,为制造舆 论而不惜造伪以陷害对手。如原题唐牛僧孺撰《周秦纪 行》,即为牛李党争中,李德裕门人韦瓘假托牛僧孺之 名而陷害对方的。
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
四是因学术相争而产生的伪书。古代学术亦多有门户之 争,同时而才名相当的学者往往互相轻视,彼此攻讦, 为抬高自己、取胜对方,伪造古书亦成为重要之手段。 曹魏时王肃为贬低郑玄而伪造《孔子家语》最具代表性。
第三节 辨伪活动的历史
1、早期(唐前)辨伪工作的主要成就
文献辨伪大致滥觞于春秋战国。 子贡:“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 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 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 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 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
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
二是因文献亡佚而产生的伪书。文献大量散佚是伪书产 生的重要原因。种种原因导致前代文献大量亡佚,后代 统治者多有搜亡补遗之举,投机者趁机欺世盗名以谋取 私利。
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
西汉时期正是我国伪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胡应麟称: “赝书之昉,昉自西京乎?六籍既焚,众言淆乱,悬疣 附赘,假托实繁。” 东莱张霸伪造102篇之《尚书》最为典型。而《古文尚 书》、《竹书纪年》(今本)均为因亡佚(或部分亡佚) 而导致作伪掺假的显例。
文献辨伪学

如‘变识为智’、‘一息得道’、‘婴儿蕊女、 变识为智’ 一息得道’ 婴儿蕊女、 金楼绛宫、青蛟白虎、宝鼎红炉’ 诵咒土偶’ 金楼绛宫、青蛟白虎、宝鼎红炉’、‘诵咒土偶’ 之类,聃之时无是言也。其为假托,盖无疑也。 之类,聃之时无是言也。其为假托,盖无疑也。” 节采某书, 5、节采某书,更易书名
把某一部书的一部分独立出来, 换上新书名, 以伪 把某一部书的一部分独立出来 , 换上新书名 , 造为新书。 诚斋挥麈录》 一卷, 旧题杨万里撰。 造为新书 。 如 《 诚斋挥麈录 》 一卷 , 旧题杨万里撰 。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 左圭收入《百川学海》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左圭收入《百川学海》中。 今检其文,实从王明清《挥麈录话》内摘出数十条, 今检其文,实从王明清《挥麈录话》内摘出数十条,别 题此名。凡明清自称其名者,俱改作万里字。 题此名。凡明清自称其名者,俱改作万里字。盖坊刻赝 自宋已然。 本,自宋已然。”
2、从被依托的人辨伪 、 有的的学者因有某种专长, 有的的学者因有某种专长,后人有类似的 为了抬高自己,往往托名于这些人。 书,为了抬高自己,往往托名于这些人。 汉书·东方朔传 东方朔传》 《 汉书 东方朔传 》 就最早揭示这种学术现 朔之恢诡,逢占射覆,其事浮浅, 象:“朔之恢诡,逢占射覆,其事浮浅,行于众 童儿牧竖莫不眩耀。 庶,童儿牧竖莫不眩耀。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 怪语附著之朔。 怪语附著之朔。” 如诸葛亮擅长军事, 所以后世《 将苑》 如诸葛亮擅长军事 , 所以后世 《 将苑 》 、 十六策》 心书》等兵书均假托于他, 《十六策》、《心书》等兵书均假托于他,所以 四库全书总目》 盖宋以来兵家之书, 《四库全书总目》说:“盖宋以来兵家之书,多 托于亮。 (《将苑 提要) 将苑》 托于亮。”(《将苑》提要) 3、从首先传出该书的人辨伪 、 有的学者喜欢伪造书籍, 有的学者喜欢伪造书籍,凡题名由其所传
辨伪的一般方法包括哪些

辨伪的一般方法包括哪些辨伪的一般方法旨在帮助人们识别和分辨真实的信息、产品或观点。
以下是一些辨伪的一般方法:1. 查证来源:验证信息的来源是辨别真假的重要步骤。
了解信息来自可靠的来源,如权威机构、专业期刊、报纸等,能提高信息的可信度。
2. 评估作者专业性:评估作者的专业性有助于判断信息的可信度。
用户可以查看作者的背景资料,包括学历、工作经历、专业领域等,以了解作者是否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
3. 检查论证逻辑:辨伪时,重要的是检查信息的论证逻辑是否合理。
逻辑上的错误和矛盾点可能是信息不真实的信号。
关注信息中的推理、论证和证据,以确定其是否合乎逻辑。
4. 查找支持证据:辨别信息真假时,寻找支持证据是必要的一步。
了解信息是否得到其他独立来源的支持,有助于评估其可靠性。
5. 对比多个来源:比较和对比多个来源的信息有助于判断其真实性。
通过查看不同来源的观点和证据,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一个话题,并避免被片面或虚假的信息误导。
6. 了解常见谬误:了解常见的谬误和逻辑错误,有助于辨别虚假信息。
例如,情绪诱导、谣言、夸大或缩小事实等都可能是虚假信息的特征。
7. 检查图像和视频:在数字时代,图像和视频也可以被篡改和伪造。
因此,在判断其真实性时,需要注意图像和视频的来源、编辑痕迹、光线、观点等细节。
8. 注意信息效度和时效性:关注信息的效度和时效性也是辨伪的重要步骤。
信息的有效性指信息是否仍然适用和准确,时效性则指信息的发布时间和是否保持最新。
9. 探索反对观点:随意接受一个观点可能会导致被误导,因此探索和考虑不同的观点是辨别真假的一种方法。
了解反对观点并理解其逻辑、证据和推理过程,能够帮助辨别真实信息。
10. 培养批判性思维:发展批判性思维是辨伪的基础。
这意味着要主动质疑和分析信息,并积极寻找支持和反对的证据。
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人们辨别虚假信息和有助于真实信息的特征。
总之,辨伪的方法包括查证信息来源、评估作者专业性、检查论证逻辑、查找支持证据、对比多个来源、了解常见谬误、检查图像和视频、注意信息效度和时效性、探索反对观点以及培养批判性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现者,十有九皆伪。 出现者,十有九皆伪。 ♦ 2、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 、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 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与旧本完全不同者, 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与旧本完全不同者, 十有九皆伪。 十有九皆伪。
♦ 3、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 、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
第二节 考辨伪书的方法
♦ 一、始于东汉马融考辨《泰誓》 始于东汉马融考辨《泰誓》 ♦ 二、朱熹提出的考辨方法-思想内容角度 朱熹提出的考辨方法- ♦ 1、义理之当否 、 ♦ 2、左验之异同 、 ♦ 3、代表作 、
考辨《古文尚书》《毛诗序》 考辨《古文尚书》《毛诗序》 》《毛诗序 ♦ 三、胡应麟提出的考辨八法-目录学角度 胡应麟提出的考辨八法- ♦ 1、核之《七略》以观其源 、核之《七略》 ♦ 2、核之群志,以观其绪 、核之群志, ♦ 3、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 、核之并世之言,
♦ 第一节 伪书出现的原因 ♦ 第二节 考辨伪书的方法 ♦ 第三节 考辨伪书的注意点
第一节 伪书出现的原因
♦ 一、伪书出现的时间 ♦ 胡应麟认为秦火以后西汉时期 ♦ 洪湛侯认为春秋、战国时期 洪湛侯认为春秋、 ♦ 二、无意造伪与蓄意造伪 ♦ 先秦古籍的特殊性:语音异声、文字异 先秦古籍的特殊性:语音异声、
形,古书体例的特点。 古书体例的特点。 ♦ 三、伪书产生的原因
♦ (一)托古传书-传道 托古传书- ♦ 1、《汉书 艺文志》指明托古造伪者有数十种。 艺文志》 、 汉书·艺文志 指明托古造伪者有数十种。 ♦ 如《神农》、《大禹》、《天乙》 神农》 大禹》 天乙》 ♦ 2、魏晋至明代,造伪之风尤炽 、魏晋至明代, ♦ 陆喜《西州清论》-托名诸葛孔明 陆喜《西州清论》 ♦ 《十六国春秋》题名崔鸿-明人所为 十六国春秋》题名崔鸿- ♦ (二)造伪补佚 ♦ 1、《古文尚书》:孔壁(16篇)-梅赜(58 梅赜( 、 古文尚书》 孔壁( 篇)-梅赜
♦ 4、分析作品内容 、 ♦ 指从作品的学术思想、文体文法、辞语、文字 指从作品的学术思想、文体文法、辞语、
风格的时代性判定。 风格的时代性判定。 ♦ 陈振孙、姚际恒从文体、文字上考辨题名刘向 陈振孙、姚际恒从文体、 列仙传》为六朝人所作。 《列仙传》为六朝人所作。
第三节 考辨伪书的注意点
♦ 一、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 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可有门户之见 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 高似孙、宋濂、崔述考辨旨在卫道,求善不求 高似孙、宋濂、崔述考辨旨在卫道,
方
第五章
法
辨
编
伪
辨伪概说
一、辨伪的任务 ♦ 辨别伪书 辨别伪说 ♦ 二、四部造伪情况 ♦ 明代著名辨伪学家胡应麟的分析: 明代著名辨伪学家胡应麟的分析: ♦ 子部最盛,道家、兵家、诸家次之; 子部最盛,道家、兵家、诸家次之; ♦ 经部次之,《易》、纬候 经部次之, ♦ 史部,杂传记、琐说 史部,杂传记、 ♦ 集部,全伪者寡,单篇者众 集部,全伪者寡,
♦ 柳宗元辨《鬼谷子》:“汉时刘向、班固录 柳宗元辨《鬼谷子》 汉时刘向、
书无《鬼谷子》 书无《鬼谷子》 。” ♦ 陈振孙辨《关尹子》:“《汉志》有《关尹 陈振孙辨《关尹子》 汉志》 九篇,而隋、唐及国史志并无此书, 子》九篇,而隋、唐及国史志并无此书,其 书久亡矣。 书久亡矣。” 2、考核历史事实(史料学与辨伪) 、考核历史事实(史料学与辨伪) ♦ 朱熹辨《诗序》多从考核事实出发,故立论 朱熹辨《诗序》多从考核事实出发, 坚实。 坚实。 ♦ 马叙伦《列子伪书考》多从考核史料下手。 马叙伦《列子伪书考》多从考核史料下手。
♦ 唐人借名江总作《白猿传》诋毁欧阳询。 唐人借名江总作《白猿传》诋毁欧阳询。 ♦ 宋魏泰,借名梅尧臣,作《碧云騢》,攻击范 宋魏泰,借名梅尧臣, 碧云騢》
仲淹。 仲淹。 ♦ (五)好事妄为 ♦ 《神异经》《十洲记》皆题东方朔撰 神异经》《十洲记》 》《十洲记 ♦ 宋魏泰伪造《志怪录》《括异志》《倦游录》。 宋魏泰伪造《志怪录》《括异志》《倦游录》 》《括异志》《倦游录 ♦ 明代丰坊伪造《子贡诗话》《大学石经》 明代丰坊伪造《子贡诗话》《大学石经》 》《大学石经
♦ 4、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 、核之异世之言, ♦ 5、核之文,以观其体 、核之文, ♦ 6、核之事,以观其时 、核之事, ♦ 7、核之撰者,以观其托 、核之撰者, ♦ 8、核之传者,以观其人 、核之传者, ♦ 四、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12条辨伪公例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条辨伪公例 ♦ 1、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忽然 、其书前代从未著录,
♦ 3、考订作者生平 、 ♦ 朱熹考辨《麻衣易说》-戴师愈 朱熹考辨《麻衣易说》 ♦ 《四库提要》考辨李焘《续宋编年资治通鉴》 四库提要》考辨李焘《续宋编年资治通鉴》 ♦ 考辨题北宋苏过《斜川集》为南宋词人刘过 考辨题北宋苏过《斜川集》
《龙洲集》 龙洲集》 ♦ 作者时代与书的内容有明显出入,作者传记根 作者时代与书的内容有明显出入, 本未记载的著作,发现书中所载事迹, 本未记载的著作,发现书中所载事迹,明显在 作者时代之后者,可断其书为伪,或部分伪。 作者时代之后者,可断其书为伪,或部分伪。
辞判定,立为真书。 辞判定,立为真书。 ♦ 四、伪书不可一概废弃 ♦ 《周礼》,实际是战国至汉初的作品。 周礼》 实际是战国至汉初的作品。 ♦ 《列子》,可作为魏晋文献研究。杨朱学说。 列子》 可作为魏晋文献研究。杨朱学说。 ♦ 《黄帝内经》汉魏以来医学家积累而成。 黄帝内经》汉魏以来医学家积累而成。 ♦ 王肃伪造《孔子家语》等注,可作为研究汉代 王肃伪造《孔子家语》等注, 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真。 ♦ 古史辨派,导致无书不伪。 古史辨派,导致无书不伪。 ♦ 二、不可以偏概全 ♦ 区分全书伪与部分伪者。如《白氏长庆集》 区分全书伪与部分伪者。 白氏长庆集》 ♦ 利用史志目录查考源流,不可作为绝对依据。 利用史志目录查考源流,不可作为绝对依据
♦ 三、不可单凭文辞判定真伪 ♦ 柳宗元辨《列子》、宋濂辨《鬻子》皆只从文 柳宗元辨《列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濂辨《鬻子》
篇) ♦ 2、《列子》:刘向校定-东晋张湛注 、 列子》 刘向校定-
(三)弋名牟利 ♦ 汉成帝时,东莱张霸伪造《百两篇》。 汉成帝时,东莱张霸伪造《百两篇》 ♦ 隋文帝时,刘炫伪造《连山易》《鲁史记》等 隋文帝时,刘炫伪造《连山易》《鲁史记》 》《鲁史记 ♦ (四)相攻争胜 ♦ 1、王肃与郑玄争胜,作《圣证论》,并伪造 圣证论》 、王肃与郑玄争胜, 孔安国《尚书传》《论语注》《孝经注》《 》《论语注》《孝经注》《孔 孔安国《尚书传》《论语注》《孝经注》《孔 子家语》 子家语》。 ♦ 2、唐代牛、李之争中,李德裕的门人曾伪造 、唐代牛、李之争中, 周秦行记》 《周秦行记》
不可轻信。 不可轻信。 ♦ 4、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考见,而因以 、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考见, 证明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确者。 证明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确者。 ♦ 5、真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佐证,而今本 、真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佐证, 与之歧异者,则今本必伪。 与之歧异者,则今本必伪。 ♦ 6、其书题某人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身 、其书题某人撰, 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一部分伪。 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一部分伪。 ♦ 7、其书虽真,然一部分经后人窜乱之迹,既 、其书虽真,然一部分经后人窜乱之迹, 确凿有据,则对于其书之全体,须慎加鉴别。 确凿有据,则对于其书之全体,须慎加鉴别。 ♦ 8、书中所言,确与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 、书中所言,确与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 ♦ 9、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 、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 两俱伪。 两俱伪。
♦ 10、各时代之文体,概有天然界画,多读书者 、各时代之文体,概有天然界画,
自能知之。故后人伪作之书, 自能知之。故后人伪作之书,有不必从字句求 枝叶之反证,但一望文体,即能断其伪者。 枝叶之反证,但一望文体,即能断其伪者。 ♦ 11、各时代之社会状态,吾侪据各方面之资料, 、各时代之社会状态,吾侪据各方面之资料, 总可推其崖略。若书中所言时代之状态, 总可推其崖略。若书中所言时代之状态,与情 理相去悬绝者,即可断为伪。 理相去悬绝者,即可断为伪。 ♦ 12、各时代之思想,其进化阶段,自有一定。 、各时代之思想,其进化阶段,自有一定。 若书中所表现之思想,与其时代不相衔接者, 若书中所表现之思想,与其时代不相衔接者, 即可断为伪。 即可断为伪。 ♦ 五、洪湛侯的观点 ♦ 1、查明传授源流(目录学与辨伪) 、查明传授源流(目录学与辨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