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优势病种外科

合集下载

中医优势病种 外科.

中医优势病种 外科.

附件3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1)无移位型(2)伸直型(3)屈曲型(4)半脱位型(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和桡骨远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穿针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3)局部肿胀严重者可能需手术减张治疗者;(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影响局部手术者;(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糖、血脂(2)尿常规(3)凝血功能(4)肝功能、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5)心电图(6)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等。

外科优势病种

外科优势病种

外科优势病种
优势病种一:皮肤软组织感染
应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外科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应用各种院内制剂,如三黄膏、铁箍膏、消炎止痛膏、消定膏、生肌玉红膏、生肌散、脱管散等中药膏剂治疗疖、痈、脓肿、蜂窝组织炎、各种窦道及瘘管、淋巴管及淋巴结炎、术后各种切口感染等,疗效显著,特色明显。

优势病种二:术后病人中医康复治疗
术后病人应用中药汤剂、中药贴敷、穴位注射、艾盐温灸、穴位按摩和拔罐等治疗,促进病人术后早期胃肠功能恢复、切口愈合、早期进食,极大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病人恢复良好。

优势病种三: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疾病
应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如中药汤剂、中药外敷、针灸、按摩治疗各种乳腺疾病,如乳腺炎、乳腺增生、乳腺腺瘤、乳腺癌,疗效明显;
应用院内制剂乳安消、疏乳柔肝胶囊治疗乳腺增生临床疗效显著。

优势病种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泌尿系结石、泌尿系感染、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炎及其他各种男科疾病
应用中药汤剂、中药贴敷、穴位注射、艾盐温灸、穴位按摩和拔罐等及微创腔镜诊治技术,如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后腹腔镜肾切除术、后腹腔镜肾盂成形术、后腹腔镜肾盂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等治疗各种泌尿系结石、泌尿系感染、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炎及其他各种男科疾病,疗效显著及并发症少;同时,应用艾灸治疗不稳定膀胱、吴茱萸盐炒热敷治疗腹胀、尿潴留、针刺治疗肾绞痛、纯中药治疗前列腺炎、温肾降浊治疗梗阻性肾病亦有良好疗效。

中医适宜病种的分类

中医适宜病种的分类

中医适宜病种的分类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广泛适用于许多病种,根据中医药理论,可以将中医适宜病种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分类。

以下是对中医适宜病种分类的相关参考内容:1. 内科疾病:内科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

在中医理论中,这些疾病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比如,中医认为心脏是主宰血液循环的脏腑,当心脏功能失调时,会引发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

针对这些疾病,中医常用药物进行调理,如降低血压、调整心脏功能等。

2. 外科疾病:外科疾病包括创伤、骨折、关节疾病、皮肤病等。

对于这些疾病,中医注重整体观察和个体化治疗。

比如,中医认为创伤后伤口肿胀,可以通过中药外用进行局部消肿和生肌作用;对于关节疾病,中医可以采用针灸、推拿、拔罐等治疗手段,调理经络、舒缓肌肉,以达到缓解症状和改善疾病的目的。

3. 妇科疾病:妇科疾病主要指女性生殖系统的相关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中医认为妇科疾病多与气血运行失调有关。

对于月经不调,中医常使用调经、活血、调理气血的中药进行治疗;对于子宫肌瘤,中医可以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等治疗手段。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理女性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和养生水平。

4. 儿科疾病:儿科疾病包括小儿感冒、咳嗽、食欲不振等常见病和脑瘫、多动症等疑难病。

中医对于儿科疾病注重调理脾胃功能,提高体质。

比如,中医认为小儿食欲不振多与脾胃虚弱有关,常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对于脑瘫、多动症等,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调整神经系统功能。

总结起来,中医适宜病种可以根据疾病类型进行分类,如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

对于不同疾病,中医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如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

中医强调整体观察和个体化治疗,注重调理脏腑功能和体质,以达到疾病治愈和健康保养的目的。

可以说,中医疾病分类和治疗方法的综合运用,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全面、温和、疗效显著的医疗选择。

综合医院各大临床科室的中医优势病种

综合医院各大临床科室的中医优势病种

小儿推拿
拔罐推拿
通过手法按摩和穴位刺激,促进小儿身体发 育和增强免疫力,缓解小儿疾病症状。
将拔罐和推拿结合应用,达到温经散寒、舒 筋活血的效果。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小儿贫血与营养不良
总结词
小儿贫血与营养不良是儿科常见营养代谢 疾病,中医治疗以调理脾胃、补益气血为 主。
VS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小儿贫血和营养不良都与脾胃虚 弱、气血不足有关。对于贫血,中医治疗 宜用调理脾胃、补益气血的方法,对于营 养不良,治疗宜用消食开胃、养血安神的 方法。同时,中医还注重整体治疗和饮食 调理,以提高患儿的机体免疫力。
06
中医特色疗法在优势病种中的应用
中药内服法
风热感冒:银翘散、桑菊饮
阳虚感冒:参苏饮、再造散
风寒感冒:麻黄汤、桂枝汤
暑湿感冒:藿香正气散
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外治法
针刺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达到调和气血、平 衡阴阳的目的。
艾灸疗法
通过燃烧艾叶对人体产生热刺激, 达到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效果。
拔罐疗法
综合医院各大临床科室的 中医优势病种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内科中医优势病种 • 外科中医优势病种 • 妇产科中医优势病种 • 小儿科中医优势病种 • 中医特色疗法在优势病种中的应用
01
引言
背景介绍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越来 越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
中医优势病种的定义和重要性
01
中医优势病种是指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和优势,且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认可 和应用的疾病种类。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代表,一直在历史长河中发扬光大,并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和应用。

在当代医学中,中医的优势日益凸显,特别是在诊疗某些疾病方面更是表现突出。

那么,究竟哪些疾病更适合中医诊疗呢?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一、内、外伤内伤即内脏损伤,如心脏、肝脏、肺脏等。

治疗内伤时,中医有许多独特的方法。

比如,采用针灸、推拿等手段来恢复伤处的正常气血循环;采用药物治疗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以加快伤口愈合。

此外,内伤还可采用中草药煲汤来调理身体,促进恢复。

而外伤即皮肤、肌肉、骨骼等部位的损伤。

治疗外伤时,中医的手段更是独到。

比如,镇痛止血等等,而中药药膏、外用敷料则是中医治疗外伤的首选之一。

药膏和敷料通常由中草药煎煮而成,具有镇痛、止血、杀菌、消肿等功效。

二、口腔疾病口腔疾病是指口腔周围和口腔内部的疾病,比如龋齿、牙龈炎、口腔溃疡等。

中医治疗口腔疾病需要运用舌诊、面诊、脉诊等方法,以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治疗口腔疾病主要采用中草药口服或外用,如煎草药水漱口、中草药牙膏刷牙等。

此外,针灸、推拿也常被用于口腔疾病的治疗。

三、妇科疾病妇科疾病是指女性生殖系统的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妇科肿瘤等。

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方法较为复杂,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身体状况等综合因素来进行处理。

常用的中药有补肾、调理月经、消炎杀菌等功效。

而针灸、推拿、艾灸等也常被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中。

四、精神疾病中医在精神疾病的治疗方面也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

中医治疗精神疾病通常采用精神疗法、中药、针灸等综合治疗方法。

比如,针灸可刺激人体中的穴位神经,从而调节人体的脑电波,缓解精神疾病的症状;中药则具有镇静、安神、改善睡眠的作用。

五、皮肤病皮肤病是指病变主要发生在皮肤或皮肤附属器官的疾病。

中医治疗皮肤病通常采用中药协定方或单方,采用中药水煮、鲜草药敷贴等方式。

而中医推荐的食疗方案也很适用于皮肤病的治疗。

中医优势病种外科

中医优势病种外科

中医优势病种外科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疾病领域都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尤其在外科领域,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一些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中医在外科领域中的优势病种。

一、创伤性疾病:中医在治疗创伤性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创伤后的病情主要是气血阻滞,导致局部组织功能和代谢障碍,进而形成疼痛、肿胀等症状。

因此,中医治疗创伤主要是通过疏通气血、活血化瘀、祛除湿邪等方法来改善病情。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针灸、推拿、药物疗法等。

研究表明,中医治疗创伤性疾病有着显著的效果,不仅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还能加速伤口愈合,恢复患者的功能。

二、骨折与骨伤:中医治疗骨折与骨伤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中医看来,骨折和骨伤主要是阳气受损,导致骨骼失去营养和修复能力,从而导致骨折不愈合、伤口不愈合等问题。

因此,中医治疗骨折和骨伤的主要方法是温通经络、补益气血、行气活血等。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针灸、拔罐、药物疗法等。

临床研究证明,中医治疗骨折和骨伤可以促进骨骼的修复和愈合,缩短康复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三、疤痕与瘢痕疙瘩:中医在治疗疤痕和瘢痕疙瘩方面也有着一定的优势。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疤痕和瘢痕疙瘩主要是气血阻滞,导致局部组织功能和代谢障碍,进而形成疤痕和瘢痕疙瘩。

因此,中医治疗疤痕和瘢痕疙瘩的主要方法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除湿邪等。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针灸、推拿、药物疗法等。

临床研究表明,中医治疗疤痕和瘢痕疙瘩可以有效减轻疼痛和不适感,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和代谢状况,从而促进疤痕的吸收和修复。

四、慢性溃疡:中医在治疗慢性溃疡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

在中医理论中,溃疡形成主要是因为体内湿热郁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导致组织损伤和溃疡形成。

因此,中医治疗慢性溃疡的主要方法是祛湿化热、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等。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煎汤、熨法、药物疗法等。

临床研究发现,中医治疗慢性溃疡可以显著减轻溃疡的症状和疼痛,促进溃疡的愈合和修复。

外科中医优势病种及临床路径

外科中医优势病种及临床路径

外科中医优势病种总结一、头部内伤(脑外伤神经症性反应)2017年优势病种头部内伤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临床实施1年,通过对486例住院病人的疗效观察,表明本诊疗方案的运用与临床实际贴近,涵盖了临床辨证施治证型,可操作性、实用性强,治疗方法重点采取中医特色疗症状,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头部症状,改善患者疾病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具体中医辨证施治和临床疗效情况见附表。

1.1 中医辨证分型情况,见表1表1 2017年度头部内伤中医辨证分型情况总病人数(例)气滞血瘀证气血双亏证486 469 171.2症候疗效分析,见表2表2 2017年度头部内伤症候疗效分析总病人数(例)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486 443 43 0 100%结果总结:1.运用头部内伤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症状缓解快,住院时间缩短,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无副作用,病人乐于接受。

二、肠痈(阑尾炎)2017年优势病种肠痈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临床实施1年,通过对134例住院病人的疗效观察,表明诊疗方案的运用与临床实际贴近,涵盖了临床辨证施治证型,可操作性、实用性强,治疗方法重点采取中医特色疗症状,可以明显恢复患者肠道功能,改善患者疾病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具体中医辨证施治和临床疗效情况见附表。

1.1 中医辨证分型情况,见表1表1 2017年度肠痈中医辨证分型情况总病人数(例)瘀滞证湿热证热毒证134 112 12 101.2症候疗效分析,见表2表2 201年度肠痈疗效分析总病人数(例)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134 124 10 0 100%结果总结:1.运用肠痈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临床症状缓解快,住院时间缩短,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无副作用,病人乐于接受。

三、肉瘿(甲状腺瘤)2017年优势病种肉瘿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临床实施1年,通过对95例住院病人的疗效观察,表明诊疗方案的运用与临床实际贴近,涵盖了临床辨证施治证型,可操作性、实用性强,治疗方法重点采取中医特色疗症状,可以明显加快病人术后恢复,改善患者疾病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合医院各大临床科室的中医优势病种

综合医院各大临床科室的中医优势病种

外科系统常见中医优势病种
1.各种手术后肠道不通、肠梗阻、胃瘫
2.各种脓肿引流、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者
3.术后伤口不愈、感染
4.跌打损伤的治疗
5.急性重症胰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妇产科系统常见中医优势病种
1.不孕不育症
2.异位妊娠
3.妊娠期并发症、产后并发症的治疗
4.产后身体机能的恢复
5.盆腹腔炎症、积液


中医科采用中药治疗各种冠心病、心律失常、脑梗塞、脑动脉硬化、顽固性头痛、急慢性肾炎、泌尿系结石、男科病、脾胃病、糖尿病以及心身疾病。运用针灸、理疗等方法治疗中风、偏瘫、风湿性关节炎、哮喘等疾病,开设针灸减肥门诊,为广大肥胖患者减轻痛苦。微电脑牵引仪治疗颈椎病、腰椎增生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
4.不明原因的腹水
心血管系统常见中医优势病种
1.高血压、冠心病等常见病、多发病
2.心律失常
3.肺心病
4.心力衰竭
神经系统常见中医优势病种
1.中风、面瘫、偏瘫等针灸治疗
2.突发性耳聋的治疗
3.脑梗死、脑梗塞等慢性期治疗
4.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疼痛、麻木等不适的治疗
5.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眩晕、睡眠障碍
呼吸系统常见中医优势病种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不明原因的咳嗽、咳痰等不适
2.哮喘稳定期的中医治疗,可明显延缓患者症状再发时间
3.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4.肺结核的中医药辅助治疗
消化系统常见中医优势病种
1.胃脘胀痛、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肠炎
2.胃下垂、肠梗阻
3.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道系统疾病
4.肾小球肾炎
5.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损害
肿瘤内科常见中医优势病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3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2009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1)无移位型(2)伸直型(3)屈曲型(4)半脱位型(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和桡骨远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穿针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3)局部肿胀严重者可能需手术减治疗者;(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影响局部手术者;(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糖、血脂(2)尿常规(3)凝血功能(4)肝功能、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5)心电图(6)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1. 手法整复闭合穿针固定2. 药物治疗3. 康复治疗4. 并发症的防治5. 护理(九)出院标准1.病情稳定,局部肿痛好转,X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外固定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初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复位后关节面塌陷大于2mm,或稳定性差,复位后桡骨长度、生理角度等仍有持续丢失者,需配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退出本路径;对因复位后骨折端骨质丢失较多,闭合穿针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仍不能达到良好复位与固定者考虑行切开复位手术治疗,必要时配合植骨,退出本路径。

3.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等,住院期间病情加重而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4. 出现力性水疱、压迫性溃疡、皮肤过敏、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轻者会导致延期治疗,重者退出本路径。

5.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和桡骨远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患者: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诊断名称中医诊断病名:桡骨远端骨折;西医诊断病名:桡骨远端骨折。

(二)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 9-94)(1)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2)伤后腕关节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

(3) 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2009年)(1)有跌倒用手掌撑地的病史;或有腕关节掌屈着地而受伤病史。

(2)伤后有腕部肿胀,并出现“餐叉”畸形;也可由于骨折远端向掌侧及尺侧移位,腕关节畸形不典型。

(3)伸直型X线片上具有三大特征:①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挠侧移位;②桡骨远端关节面改向背侧倾斜,向尺侧倾斜的角度也消失;③桡骨长度短缩,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处于同一平面。

屈曲型挠骨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

(三)骨折分型与分期1.分型(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可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2.分期根据病程,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1、早期:伤后2周。

2、中期:伤后2 -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四)证候分型1、气滞血瘀证:患者心烦急躁,唇舌青紫,面色晦暗,肌肤甲错,毛发不荣,病损部位胀满疼痛,或痞块刺痛拒按,痛点固定不移,舌质紫暗和瘀斑,脉细或涩或弦。

2、营血不和证:面色萎黄,头晕心悸,气短乏力,自汗,失眠,病损部位伤口及骨折处久不愈合,疼痛、活动受限,舌淡嫩,脉细弱。

3、肝肾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舌色淡,筋弛不收,肢体麻木,关节不利,爪甲无华,病损处活动不利。

舌淡红,脉细弱。

二、治疗(一)非手术治疗(手法复位小夹夹固定)适用于单纯无移位型骨折直接固定即可,而伸直型和屈曲型单纯骨折,多数有成角和侧方移位,并伴有短缩畸形,一般首先拔伸牵引,解除短缩畸形,恢复骨端长度。

再行端提按压手法整复成角或侧方移位。

折顶时应根据骨折端移位及成角的大小,适度灵活运用。

部分半脱位型骨折和粉碎性骨折,当骨折块较大,复位后相对稳定,下尺桡关节能恢复正常者,可根据具体情况用小夹板外固定,并结合合适的压垫以利于维持良好对位。

伸直型骨折固定于腕关节掌屈尺偏位,患肢屈肘90°,前臂中立位;屈曲型骨折固定于使腕背伸15- 30°,半脱位型骨折固定要求,背侧半脱位同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掌侧半脱位同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

固定时间均为4-6周。

整复后每天均需对夹板的松紧度、位置进行检查与调整,于第3天、1周、2周、4周、2个月行X线检查,如复查过程中出现复位丢失,成角和下尺桡分离,通过调整夹板及压垫等方法不能解决,则改为手法复位结合闭合穿针治疗,但以不超过3周为宜。

此类病人一般无需住院。

但必须向病人详细说明注意事项,严格观察血运,密切随访,以免出现局部压疮、骨筋膜室综合征、神经血管损伤及明显畸形愈合等并发症,结合功能锻炼指导和按骨折三期辩证给予相应的中药治疗(详见药物治疗)。

(二)手法复位结合闭合穿针治疗1.适应证:除外无移位型骨折患者,在向其交代病情后,担心复位丢失和发生并发症以及不能按时复查的病人,坚持要求手术者;手法整复失败、初期复位固定满意,但随诊发现复位丢失畸形再现,不宜再行保守治疗者,或复位后稳定性极差,出现桡骨长度、桡倾角、掌倾角等持续丢失者和下尺桡关节分离者;桡骨远端关节骨折,关节面塌陷大于2mm,或伴有关节面压缩塌陷无法通过单纯手法复位者;旧性骨折伴有严重畸形,影响功能者;桡骨远端开放性骨折、伴有血管、神经损伤者。

手术方法包括闭合复位穿针固定、穿针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及单纯外固定支架固定和钢板固定等,前两种治疗具有微创,愈合快等优点,是中医正骨手法复位和微创穿针固定的优势和特色所在。

2.操作方法:臂丛麻醉,采用闭合手法复位(必要时可结合克氏针撬拨复位),复位满意后,取1~2根直径为2~2.5mm 克氏针从桡骨远端拇长、短伸肌健之间或拇长伸肌健与第2指伸肌健之间经皮进针,进针时与桡骨长轴成约 45°角,通过骨折线,进入近折端骨髓腔或自对侧皮质穿出。

术者与一助手维持前臂中立位下牵,另一助手用一枚克氏针自尺骨茎突尺侧近端约1cm处进入,通过下尺桡关节进入桡骨远端固定,经C 型臂X线机透视复位固定满意,折弯针尾,留于皮外,敷料包扎。

术后配合夹板或石膏外固定。

骨折端明显粉碎骨折、骨折端明显嵌插或合并明显骨质疏松患者,单纯闭合穿针早期可达到良好复位,由于骨折端复位后缺乏自身的稳定性以及克氏针固定作用有限而极易发生骨折端进行性的短缩畸形,针对该类型患者,除少数年老体弱对患肢活动功能要求不高者,余者均可采用手法复位闭合穿针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

对部分患者由于骨折嵌插严重或就诊时间长,复位后骨折端出现明显骨缺损或合并肌腱、血管及神经损伤或不愿接受闭合穿针(或外固定架)针尾外露所带来的不便,可选择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固定术,如骨缺损严重时可植骨治疗。

手术切口视骨折的类型,可采取掌侧或背侧入路及联合入路。

(三)药物治疗根据骨折三期辨证施治。

(各期用药辨证施治,可选用中成药、饮片,也可据各医院临证经验拟定院制剂)(1)骨折初期:治法: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推荐方药:骨伤复元汤加减:当归20g、赤芍20g、桃仁10g、红花20g、土元10g、川芎14g,桑枝30g、川续断30g、三七12g、甘草5g等。

本院制剂消肿止痛胶囊(供参考的医院制剂):丹参、当归、赤芍、醋延胡索、土鳖虫、三七等10味。

(2)骨折中期治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推荐方药:本院制剂接骨丸:续断、烫骨碎补、土鳖虫、锻自然铜等六味。

(3)骨折晚期:治法:补益肝肾、强壮筋骨推荐方药:正骨伸筋胶囊(医院制剂):炒地龙、制马钱子、烫骨碎补、桑寄生等8味。

骨伤后期功能锻炼期间,可采用熏洗湿敷药,熏洗局部,以舒筋通络,疏导腠理,活血止痛,一般采用赤木洗剂(供参考的医院制剂):赤木,红花,伸筋草,木瓜等9味。

(四)功能锻炼1、早期治疗:复位固定后当天或手术处理后次日开始做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长收缩练习,防止肌腱粘连和肌肉萎缩。

进行患肢未固定关节的活动,包括肩部悬挂位摆动练习和肘关节主动屈伸练习。

2—3天后做手部关节主动运动,手指屈伸活动,并逐渐增加运动幅度及用力程度。

做肘关节屈伸活动,角度由小到大,逐步加大活动围。

早期辅以冷疗、超声波、中药外敷(化瘀止痛散)等以减轻局部软组织肿胀。

2、中期治疗:进行肩关节、肘关节各个方向锻炼,手部的抓握锻炼及手指的灵活性锻炼。

3、晚期治疗:拆除外固定后,以腕关节关节松动术为主,主要锻炼腕关节屈伸及旋转活动。

加大肩、肘关节锻炼幅度,开始各方向主动活动。

开始进行肩、肘部肌肉等长锻炼,加大手部握力锻炼。

中晚期辅以超声波、治疗仪、中药熏洗等理疗,促进深部淤血吸收,活血舒筋、促进局部肿胀早日消退、骨折愈合,为关节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并大大减少后期关节的残留隐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