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课论文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既保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积极探索和适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求。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具有独创性和指导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原则和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有几个基本原则需要遵循。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要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特色。
最后,要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路径的主要特点是以创新为核心。
创新包括制度创新、理念创新以及文化产品和内容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创造和推动文化发展的突破点。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人才的培养、文化创意产品的创作和推广、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等。
这些任务的完成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效与展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和任务,需要继续努力。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求索、不断创新的历史过程,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是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先进文化,更好的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和平崛起,当代中国的经济实力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文化软实力却远不及经济的增长速度,而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资源,对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多位专家都认为,当前我国的文化发展已到重要关口。
其一,由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客观上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提出了要求,也创造了条件,奠定了更为扎实的社会基础。
其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求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改革开放30年尽管文化发展成效显著,但是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不匹配,文化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显现出的发展不均衡、不协调仍然存在,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机联系尚待加强,而文化领域的改革也必然将与其他领域的改革同步推进,这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要求。
其三,随着物质文明的提升和发展,对国人的精神文明、精神家园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促动文化与经济的整合互动、和谐发展,如何高度重视和发挥精神文化的能动作用,都已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知识经济的来临,文化产业在一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日趋重要。
当前,世界诸多国家都把文化产业的发展放在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努力提高本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来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动力之一。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一切历史都是社会的历史,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这一观点揭示了文化与阶级斗争的密切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在特定社会制度下,由统治阶级及其意识形态对社会进行思想和意识的塑造的总和,是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辩证关系,也为我们深入理解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通过教育、媒体、制度等手段,加强对被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控制,进而巩固统治地位。
这也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社会主义革命中,文化变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和创新。
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国坚决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渗透,倡导和推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育、媒体、文艺等渠道,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力量,推动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同时,中国也积极扶持和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专题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范文

专题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范文第一篇:专题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范文初三政治专题四:中国将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表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
下面,将分三个小专题予以阐述。
分专题〈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一、重点问题点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的,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学习本节内容,应该着重掌握以下几个问题: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2、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
3、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要加强全民道德建设,就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就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4、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5、要正确对待人类文化成果。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成果,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二、与热点问题的联系: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重要举措。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中国共产党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路途上,经历了社会主义社会所必经的艰难险阻,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随着政治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深入,中国色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雏形发展成十七届六中全会上热烈讨论的焦点话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表现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与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多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一般而论,任何社会都存在生产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但由于生产目的不同,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性质。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资本家对利润的追求,而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则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
只有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才能始终根据人民的需要来调节生产。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这“调节”实质上是要不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经济建设还处于十分虚弱的状态,文化便更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在人民连吃饭都成问题的时候,何谈文化。
而随着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人民对文化的需求也逐渐扩大,在物质需求基本可以达到人民需求的时候,文化的发展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头戏。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贯穿全会《决定》的鲜明主线,也是全会的一个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
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遗传与变异、基因与选择的对立统一,是生命运动的基本方式。
正确处理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则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亘古常新的问题。
在21世纪的形势下,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文化的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
所以要发展新文化,首先要做的就是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华文化崇尚刚健自强、刻苦勤奋的精神;提倡天下大同、克己奉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强调天人和谐、贵和尚中的思想等,都大有可以弘扬吸取之处。
除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外,在与之既对立有互补的法家、道家、墨家、兵家、佛教以及明末清初带有启蒙性质的思潮等文化遗产中也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
王充批判董仲舒“奉天法古”,嵇康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王安石标榜“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特别是明清之际先进分子高扬断义逐利、经世致用的主张,以及“负万死不回之气”的革新精神,尤应大力标榜弘扬。
不仅在中国,外国也借鉴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改革发展。
隋唐时期确立的科举制度,曾分别为1791年法国大革命和英国1855年在推行选拔文官考试制度所借鉴。
朝国学者还撰文指出,唐代《贞观政要》“1300年以来成为亚洲国家首脑的统治艺术教科书”。
而在当代,传统文化仍然有其可利用和弘扬的一面。
被称作儒家资本主义的日本、东亚“四小龙”,在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同时,针对西方社会的弊端,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挖掘重知识教育、重集体、讲奉献,倡导感化,提倡和谐等有利因素并加以利用。
被誉为“日被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大指导者”的涩择荣一,就曾把儒家轻视富贵功利的义利之辨改造诠释为“仁”与“富”结合,形成“论语加算盘”说。
当代资本主义文明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报露了不少痼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被广泛认为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教材,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其中,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将围绕这一理论展开论述,并深入探讨其核心观点和实践要求。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核心观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与作用社会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创造出来的,以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发展为使命的文化形态。
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引领先进文化、服务人民群众等特点。
2.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
在实践中,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传播,加强文化创新和产业发展,强化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促进各个方面的文化全面发展。
3.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原则与路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与经济建设相适应、与政治建设相协调、与社会建设相统一、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的原则。
在路径上,要推动大众文化与精品文化相结合,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人类社会文明的有益成果,积极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国际意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理论体系,也是国际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国家在文化建设中应坚持独立自主、兼容并蓄、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原则,推动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友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遵循以下几个要求:1.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完整版毕业论文】马克思课论文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指出:“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本文在明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下,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和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五个方面阐述了该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义;建设;三个代表一、论述的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之一,是搞好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看,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我国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负担站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认识上的深化,在发展战略上的远见卓识。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谁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指出:“在前进的道路
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本文在明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下,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和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五个方面阐述了该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义;建设;三个代表
一、论述的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之一,是搞好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看,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我国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负担站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认识上的深化,在发展战略上的远见卓识。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谁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人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凝聚能力,以维护社会的协调与稳定。
这种认同和凝聚能力主要来源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精神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的强大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能给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二、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便确定了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这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同时决定着文化的性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促进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的文化利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全面贯彻党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江泽民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全面贯彻党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最重要的是要唱响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这些基本方针,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文化中的具体体现,是准确把握先进文化抢进文化的重要保证。
3.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吸收创新世界各国先进文化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既是中国文化整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吸收外来文化。
吸收外来文化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需要,今天,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游离于世界文化之外而获得生存与发展。
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必须引进吸纳以西方为代表的现代文化“洋为中用”,以开放大胆的心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对先进的管理经验、科学技术,统统实行“拿来主义”。
当然,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必须同时反对对西方文化推崇备至,妄自菲薄,甚至“全盘西化”的主张,要在保持民族文化固有血脉的基础上对外来文化分析权衡,去取得当,真正“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博采它国文化之长,又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同时,吸收外来文化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因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在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吸收精华,汲取精华,充实和发展自己,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4.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我们不仅要深入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红藕贵阳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而且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