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皮肤科-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皮肤科-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皮肤科-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1.8-94)。

(1)皮损特点为干燥、粗糙、肥厚苔藓化,可有急性或亚急性皮炎样发作。

自觉瘙痒。

(2)皮损好发于肘膝关节屈侧,亦可见于小腿伸侧及面颈、口周围等部位。

(3)可有婴幼儿湿疮的病史,反复发作持续不愈。

(4)具有遗传过敏倾向,家族或本人常有哮喘、瘾疹等病史。

(5)可有血清IgE增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参照Williams诊断标准(英国特应性皮炎协作组于1994年制定发表)。

具备必要条件,同时至少满足3个辅助条件:必备条件:瘙痒。

辅助条件:(1)屈侧皮肤受累史,包括肘窝、腘窝、踝前、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2)个人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4岁以下儿童的一级亲属中有特应性疾病史);(3)全身皮肤干燥史;(4)可见的屈侧皮炎(或4岁以下儿童在面颊部/前额和四肢伸侧可见湿疹);(5)2岁前发病(适用于4岁以上患者)。

3.分期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制定的《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可将特应性皮炎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成人期三个阶段。

(1)婴儿期(1个月~2岁):表现为婴儿湿疹,皮损主要为渗出型和干燥型两种,多分布于两面颊、额部和头皮。

(2)儿童期(2~12岁):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也可以不经过婴儿期,其皮损表现为湿疹型和痒疹型,多发生于肘窝、腘窝和小腿伸侧。

(3)青少年成人期(>12岁):皮损与儿童期类似,多为局限性干燥性皮炎损害,主要发生在肘窝、腘窝、颈前等,也可发生在面部和手背。

治法:养血祛风。

推荐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黄芪、生地、熟地、白芍、当归、川芎、何首乌、白蒺藜、荆芥、防风等。

加减:皮肤干燥明显酌加沙参、麦冬、石斛;情绪急躁酌加钩藤、牡蛎;眠差酌加龙齿、珍珠末、百合。

皮肤科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皮肤科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特应性皮炎的门诊患者。

一、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四弯风病(TCD编码:BWP077)。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特应性皮炎(ICD-10编码:L20.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1.8-94)。

(2)西医诊断:参照Williams诊断标准(英国特应性皮炎协作组于1994年制定发表)。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临床常见证候:心脾积热证心火脾虚证脾虚蕴湿证血虚风燥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8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任一情况下不进入本路径(1)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脑等原发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需首要接受内科治疗者。

(2)合并有其他皮肤病,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系统治疗的患者。

(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血常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总IgE、吸入物过敏原检测、食入物过敏原检测、肝功能、肾功能、分泌物培养+药敏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心脾积热证:清心导赤。

(2)心火脾虚证:清心培土。

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特应性皮炎

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特应性皮炎

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特应性皮炎作者: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来源:《世界中医药》2021年第16期中图分类号:R27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16.001Clinical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 in Chinese MedicineSpecialty Committee of Dermatology of WFCMS本指南的起草程序遵守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的SCM 0001-2009《标准制定和发布工作规范》。

本指南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发布,版权归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所有。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称为特应性湿疹、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等,中医学称为四弯风,也称奶癣、胎疮等,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肤病。

其确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全部明确,目前研究认为主要与遗传、环境、皮肤屏障功能异常、免疫失衡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药治疗AD有一定的优势,不但可以控制病情,减少或延缓复发,而且可以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本指南将吸纳和整合中医药防治AD的研究成果和治疗经验,借鉴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指南,为临床医生诊治AD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该标准对于促进临床医生、护理人员规范运用中医药进行临床实践活动,提高该病的防治水平,加强AD的管理,满足人民健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属于推荐性标准。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对疾病的认识将不断完善,标准也将不断得到修订。

临床实践中,不同患者的病情存在差异,本指南可作为临床医生的诊疗参考,具体实践中应灵活运用。

在使用本指南时还要兼顾不同级别医院的客观条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诊疗措施。

1 范围本指南规定了AD的疾病诊断、中医的辨证分型、治疗、日常防护与管理。

皮肤性病科专业7个病种临床路径

皮肤性病科专业7个病种临床路径

白癜风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白癜风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白癜风(不伴有并发症)(ICD-10:L8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人民军医出版社)、《白癜风治疗共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华皮肤科杂志)。

白癜风为后天获得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一般无自觉症状。

白斑常呈乳白色,大小、形态不一,毛发可正常或变白。

白癜风分为寻常型和节段型。

寻常型皮损一般对称分布,可局限于某些部位或散发、泛发全身,故寻常型又分为局限型、散发型、泛发型和肢端型四个亚型。

节段型一般为单侧,白斑沿某一皮神经节支配区分布。

白癜风根据病情活动与否分为两期:进展期和稳定期。

进展期为原白斑仍在扩大,边界模糊,并且可有新发皮损,可有同形反应;稳定期为原白斑停止发展,并且无新发皮损,无同形反应。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局部外用药: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或免疫调节剂、光敏剂补骨脂素、氮芥酊。

2.光疗或光化学治疗。

3.手术治疗:表皮或黑素细胞移植。

4.系统使用免疫调节药物。

5.系统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6.中医中药,辩证施治。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L80白癜风(不伴有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就诊期间检查项目。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1.伍德灯;2.血常规;3.甲状腺相关抗体;4.抗体过筛;5.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等。

(六)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治疗原则(1)进展期白癜风:1)寻常型:①局限型:可外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等,也可外用低浓度的光敏药,如浓度<0.1%的8一甲氧补骨脂素(8-MOP);局部光疗可选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308nm准分子激光及准分子光、高能紫外光等。

中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诊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诊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基于最新研究成果
共识的制定参考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 成果和诊疗指南,确保诊疗路径的科 学性和先进性。
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
共识的制定汇聚了皮肤病学、变态反
应学、免疫学、儿科学、护理学等多
学科专家,共同就中重度AD的诊疗路
径达成共识。
共识内容与特点
1 2
全面的诊疗流程
共识涵盖了中重度AD的诊断、评估、治疗和管 理等全流程,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诊疗服务。
外用药物
选用合适的外用药物,如糖皮 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
,以控制皮肤炎症。
系统治疗
对于中重度患者,可考虑使用 系统治疗药物,如免疫抑制剂 、生物制剂等。
抗组胺药物
对于伴有明显瘙痒的患者,可 使用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
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
对于合并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患 者,应合理使用抗生素或抗病
毒药物。
痒症状。
光动力疗法(PDT)
02 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激活光敏剂,产生治疗效果,适
用于局部顽固性皮损。
适应症选择
03
根据患者病情、皮损部位及面积、年龄等因素,综合
评估选择合适的光疗方法。
生物制剂应用前景
01
02
03
生物制剂种类
包括针对特定炎症因子的 单克隆抗体、融合蛋白等 ,具有靶向治疗作用。
临床应用
04
治疗原则与策略
治疗目标与原则
缓解症状
优先缓解患者的皮肤炎症和瘙痒,改善患者 生活质量。
控制复发
通过长期规范治疗,减少和控制特应性皮炎 的复发。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等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重视患者教育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和治疗依从性。

中医诊疗方案皮肤科

中医诊疗方案皮肤科

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黧黑斑病(黄褐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顽湿聚结病(结节性痒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日晒疮(多形性日光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脚湿气病(足癣)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诊疗方案风热疮(玫瑰糠疹)中医诊疗方案扁瘊(扁平疣)中医诊疗方案油风(斑秃)中医诊疗方案面游风(脂溢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跖疣中医诊疗方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湿疮(湿疹)诊疗方案黧黑斑病(黄褐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1)面部皮损为黑斑,平于皮肤,色如尘垢,淡褐或淡黑,无痒痛.(2)常发生在额、眉、颊、鼻背、唇等颜面部。

(3)多见于女子,起病有慢性过程。

(4)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中色素过度沉着,真皮中嗜黑素细胞也有较多的色素,可在血管和毛囊周围有少数淋巴细胞浸润。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和《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2003年修订稿、《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7月第37卷第7期)。

(1)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通常对称性分布,无炎症表现及鳞屑。

(2)无明显自觉症状。

(3)女性多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

(4)病情可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5)排除其它疾病(如颧部褐青色痣、Riehl黑变病及色素性光化性扁平苔藓、雀斑、咖啡斑、Albrifht综合征;炎症后色素沉着;色痣;太田痣等)引起的色素沉着。

(二)证候诊断1.肝郁血瘀证:面部青褐色斑片,或浅或深,边界清楚,对称分布于两颧周围。

胁胀胸痞,性情急躁,易怒;女子月经先后不定期,或经前斑色加深,乳房作胀或疼痛;舌象:舌质红或有紫斑;脉弦。

《中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诊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中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诊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03
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诊疗流 程
初步评估和诊断
症状评估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家族史和 症状表现,包括皮损类型、分布 范围、严重程度和瘙痒程度等。
体格检查
全面检查患者的皮肤状况,特别 注意皮损的形态、颜色、质地和 边界等特征。
实验室检查
根据需要进行血液学、免疫学或 组织病理学等相关检查,以排除 其他潜在疾病或并发症。
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
01
尊重患者个体差异
在实施临床路径时,应充分考虑 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个体 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02
关注患者心理需求
03
及时评估和调整
在治疗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的心 理变化和需求,提供必要的心理 支持和辅导。
在实施临床路径过程中,应定期 评估治疗效果和患者反应,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风险。
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
03
用于治疗合并感染的患者。
非药物治疗方案
01
02
03
光疗
如紫外线疗法,通过抑制 免疫反应和减轻炎症来缓 解症状。
心理治疗
如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 者应对瘙痒和皮损带来的 心理压力。
生活方式调整
如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 度搔抓、穿着宽松棉质衣 物等,有助于减轻症状和 预防复发。
异,可能导致诊断结果的不一致性和争议。
02 03
治疗选择多样性
针对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手段多样,包括药物治疗、光疗、生物制 剂等,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存在差异,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进行选择。
长期管理挑战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然而,目前对于长期管理 的最佳策略尚未达成共识,如何平衡疗效与安全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

刘爱民教授经方治疗皮肤病案例举隅

刘爱民教授经方治疗皮肤病案例举隅

刘爱民教授经方治疗皮肤病案例举隅摘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皮肤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病机也越来越复杂,各种外用药物只能起效一时,中医药治疗要求辨证准确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吾师刘爱民教授临证中用经方辩证治疗皮肤病坚持“有是证,用是药;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经方;皮肤病;验案;刘爱民恩师刘爱民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载,对经方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深入的研究,临床中善用经方加减治疗各种皮肤疑难杂症,对经方辨证论治方法把握得当,本人有幸跟师,现将刘爱民教授临床常用的几个经方及其验案进行分析,以飨同道。

1验案1.1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特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是一种与遗传与免疫相关的疾病,临床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成人期,西医治疗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外用保湿剂或者外用激素类药膏和免疫抑制剂[1],往往效果欠佳,反复发作。

中医属于“四弯风”“湿疮”范畴,常规治疗往往以“清热利湿,养血润肤”为法,效果有时亦难以令人满意,刘教授在临床中善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特应性皮炎,辨证准确,疗效显著。

患者甲,6岁,2020年7月2日初诊。

主诉:反复头颈、躯干、肘膝屈侧红斑、糜烂剧痒5年。

现症见:头颈部、腹部皮肤干燥脱屑,肘窝、腘窝出红斑、渗出、结痂,伴剧痒。

纳可,口臭,口干欲饮,眠差,二便可。

舌尖红,苔中后段白厚腻,脉可。

西医诊断:特应性皮炎;中医诊断:四弯风。

证型:风寒外束,湿热蕴肤证;治法:辛温散寒,清热除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麻黄5g 连翘9g 赤小豆12g 生桑皮10g 生白术12g 厚朴5g 生薏仁12g 黄柏9g 白鲜皮15g 丹皮6g 地肤子15g 甘草3g 15付,水煎服。

龙胆草20g 马齿苋20g蒲公英20g 白鲜皮20g 苍术20g 6付,水煎药浴。

二诊皮损基本消退,瘙痒减轻,舌脉同前。

上方去麻黄,加荆芥、防风各6g。

三诊皮损大部分消退,瘙痒明显减轻,仅余少许丘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特应性皮炎的门诊患者。

一、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四弯风病(TCD编码:BWP077)。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特应性皮炎(ICD-10编码:L20.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1.8-94)。

(2)西医诊断:参照Williams诊断标准(英国特应性皮炎协作组于1994年制定发表)。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临床常见证候:
心脾积热证
心火脾虚证
脾虚蕴湿证
血虚风燥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8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任一情况下不进入本路径
(1)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脑等原发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需首要接
受内科治疗者。

(2)合并有其他皮肤病,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系统治疗的患者。

(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血常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总IgE、吸入物过敏原检测、食入物过敏原检测、肝功能、肾功能、分泌物培养+药敏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心脾积热证:清心导赤。

(2)心火脾虚证:清心培土。

(3)脾虚蕴湿证:健脾渗湿。

(4)血虚风燥证:养血祛风。

2.根据不同的皮疹特点选择相应剂型的中药外用药。

3.推拿治疗。

4.针灸治疗。

5.基础治疗。

6.护理。

(九)完成路径标准
1.皮肤瘙痒感减轻;
2.皮损明显改善;
3.病情稳定。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合并严重的细菌感染,皮疹处出现大量糜烂流滋或脓液,或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需增加抗感染治疗,延长治疗时间或增加治疗费用。

2.治疗期间伴发其他疾病,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TCD编码:BWP077,ICD-10编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