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之平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平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平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理解平等的含义和内涵。
2. 学生掌握平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学生能够运用平等观念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平等意识和尊重他人。
2.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平等原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树立平等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2. 学生认识到平等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1. 平等的含义和内涵- 介绍平等的概念和定义- 分析平等的内涵,包括机会平等、权利平等、尊严平等等方面2. 平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地位和作用- 阐述平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分析平等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3. 平等观念的应用- 案例分析:分析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如性别歧视、贫富差距等,引导学生运用平等观念进行分析- 讨论交流:讨论平等原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场合如何做到平等对待他人4. 培养平等意识和尊重他人- 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他人是平等观念的基础- 通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和尊重他人的惯5. 平等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引导学生认识到平等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讨论如何通过平等原则来促进社会和谐,如公平分配、平等机会等教学评价1. 学生对平等概念的理解程度-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平等概念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平等观念的应用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平等观念的应用能力3. 学生的平等意识和尊重他人惯的培养- 通过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评估学生的平等意识和尊重他人惯的培养情况4. 学生对平等与和谐社会构建的认识-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交流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平等与和谐社会构建的认识程度教学资源1. 教学案例- 提供一些关于平等的社会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2. 小组活动材料- 提供一些小组活动材料,如角色扮演剧本、小组讨论话题等3. 参考文献- 提供一些关于平等理论和实践的参考文献,供学生进一步研究和研究教学建议1. 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平等观念2. 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增强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和主动性3. 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 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平等观念,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和尊重他人的惯4. 注重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等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系列之“平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系列之“平等”作者:来源:《月读》2015年第01期平等,是一切文明所共同珍视、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之一。
把“平等”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建设的目标,说明平等是社会主义本质性的特征,实现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
平等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和相对性。
在人类发展历史中,平等的内涵和外延始终在不断变化。
从现代意义来说,平等意味着每个公民享有同等生存权利,得到同样人格尊重,拥有同等发展机会,让所有人共享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
当然,实现平等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分析现状,脚踏实地,一步步去奋力实现。
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平等,历史上产生过不少有关平等的思想。
有社会宏观层面的制度平等,有个人实际层面的人格平等,有生命自然层面的众生平等。
儒家“天下大同”的设想、道家的“玄同”理念、墨家“兼爱非攻”的主张、法家“刑无等级”的制度,都凸显了平等的价值和意义。
儒家的平等观首先是“性相近”的德性平等。
孔子曾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就是说,人在天性上并不具有太大的差异,只是后天积习演变导致了现实的不尽相同。
孔子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儒家学者的普遍认可。
像亚圣孟子便进一步提出“四端说”,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纵使是主张性恶论的荀子,也说:“性者,天之就也。
”其次是“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成仁平等。
成仁平等,是儒家德性平等观的核心。
孟子在“四端”学说上进一步发挥,认为人人都有善之“四端”,圣人凡人是一样的、平等的。
只要能像尧舜那样实践道德,扩充“四端”,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如尧舜一般的圣人,即每个人不仅在道德本性上,而且在成仁机会上都是平等的。
第三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经济平等。
孔子有言:“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由此可知,孔子把社会财富“不均”看作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因素,希望尽可能地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解读——平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解读——平等
人人生而平等,没有人天生高人一等,这是平等的基本含义。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专制等级制度的社会,确立起平等观念太不容易了。
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皇帝和臣民之间、主人和仆人之间,是没有平等可言的。
所以“等贵贱”从来就是历代草根阶层的美好理想。
平等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同时规定男女之间、各民族之间都是平等的。
平等主要是权利的平等,不是先天条件的平等。
也许我们性别不同,高矮胖瘦不同,出身家庭条件不同,但我们的基本权利是平等的。
不能因为你爸是“李刚”就享受特权,也不能因为我是“穷矮矬”就被人看不起。
一个平等的社会,一定是让每个人不受歧视的社会,是在公平的规则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社会,是人人都能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社会。
有一点要提醒,平等不是绝对的平均。
绝对平均主义不但是做不到的,硬要去做也只会造成社会的倒退。
“不患寡而患不均”,宁愿大家都没有,也看不得别人有,这是中国文化的毛病,需要我们扬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自由平等公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自由平等公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自由、平等、公正第一部分:引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国家建设和人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
其中,自由、平等、公正是三个核心要素,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围绕自由、平等、公正这三个核心价值观展开论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内涵和作用。
第二部分:自由1. 自由的含义和重要性:自由是指人们在合法的范围内能够选择、决定和行使自己的权利。
自由是人类追求个性和幸福的前提,也是实现民主社会的基础。
2. 自由的体现与限制:自由的体现在言论自由、思想自由、信仰自由、经济自由等方面,但也需要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下进行,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道德规范。
3. 培养自由意识:学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由意识,引导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并学习以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行使自己的自由权利。
第三部分:平等1. 平等的含义和重要性:平等是指人们在权利、机会和待遇上的公平和平等。
平等是实现社会公正和稳定的基础,也是促进社会融合与发展的动力。
2. 平等的实现与挑战:平等的实现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包括法律保障、教育机会均等、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等。
然而,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贫富差距等问题仍然是平等面临的挑战。
3. 培养平等观念:学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平等观念,教育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论性别、种族、阶级等因素,都应受到平等对待,并提倡尊重多样性。
第四部分:公正1. 公正的含义和重要性:公正是指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人,使每个人获得应有的权利和利益。
公正是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2. 公正的实现与难题:公正的实现需要法治的支持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然而,社会中存在的腐败现象、权力滥用等问题是公正实现的巨大挑战。
3. 培养公正意识:学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正意识,教育他们学会公平评价他人,秉持公正原则,树立诚实守信、公正廉明的道德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之平等

“平等”是核心价值观的“拱心石”平等作为具有永恒价值的理念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拱心石”,也是社会主义制度最重要的理论特质和最核心的实践追求。
一、“平等”的思想渊源与实质平等是一切文明所共同珍视、追求的最重要的社会价值目标之一。
古今中外,不同时代的思想家,都对平等的要义有过阐释和界定。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提出了公平正义的问题,他强调,公平即和谐,正义是个人和国家的“善德”。
希腊剧作家尤里皮迪兹在《腓尼基少女》中写道:“……平等,它是人类的自然法则,上天注定平等是人的本分,权利和命运由她分配。
”近代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通过对一种完全未经文明浸染的“自然状态”的预设,认为人生来是自由而平等的,但因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导致的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社会的不平等。
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抽象地谈论过公平正义,但由于超越了历史阶段,他们的追求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第一次指明,社会不公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变革以至推翻这种制度,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唯一途径。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古人用“均”来表达平等的思想。
在《说文解字》中,“均”是“平”的意思。
《诗经》中有“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的句子。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淮南子》更明确给出了“平等、公正”的涵义:“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
”后来,中国历代农民战争和农民起义都以“均平”为口号。
如北宋初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口号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直至清朝末年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口号仍是“薄赋税、均贫富”。
清代大思想家康有为对平等思想也有论述:“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宪法》明确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保障公民同等地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至此,平等成为中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的理解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的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作为一项重要内涵,深刻指出了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其含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概括:首先,“平等”意味着公正,即实现公平正义。
它提倡的是消除不平等现象,实现所有公民的公平劳动权,尊重劳动者的权利,消除看上去的社会不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公正运动,这就是社会主义“平等”要求的底线。
其次,“平等”意味着尊重,即实现多样性的包容。
它尝试在各族、各性别、各宗教、各民族、各少数族群之间实现共融,让多样性的元素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实现,尊重个性、尊重个体,尊重文明的多样性,这是“公平”不能实现的,也是“平等”要求的另一个层面。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平等的核心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要求实现公平正义,同时也鼓励多样性的包容,这正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必须遵循的原则。
- 1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们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
它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个方面的价值观念。
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内容之一。
富强不仅仅体现在国家的经济实力上,更重要的是指国家和人民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只有国家富强,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民主是指人民能够自由地参与国家和社会的事务,通过选举和民主决策来实现国家治理的公平和公正。
文明是指人们的思想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高尚和文明。
和谐是指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自由是指人们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等方面的自由权利,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自由。
平等是指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论贫富贵贱、种族、性别和宗教信仰都应受到公平对待。
公正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共事务的决策应公正无私,以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
法治是指国家和社会的运行要依法进行,法律是保障公民权益和社会秩序的基石。
爱国是指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敬业是指对待工作要认真负责,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诚信是指言行一致,做人守信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友善是指人与人之间要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助合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入理解和贯彻这些价值观念,以此来引导社会风尚,推动社会进步。
宣讲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讲活动,例如举办讲座、展览、演讲比赛等;也可以通过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进行广泛宣传。
同时,宣讲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表达能力,以便向人们阐释这些价值观念的内涵和重要性。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人们能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增强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公正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公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了凝练,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之一,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什么是“公正”?我认为:公正就是不偏颇任何一方。
这是在学校从老师那里学来的,明确地说,是从老师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中悟出来的。
一天午休,同学们有的在干着完成作业,有的在看书,有的伏在课桌上闭目养神,也有小声聊天的。
教室里虽不是很安静,但也很有秩序。
忽然,“嗖——”的一声,一个纸团落在小松的作业本上,小松吓了一跳。
打开一看,原来是小胜约小东上厕所的。
小松就对小胜埋怨了一句。
小胜也顶了一句:“就没长眼,你把我怎样?”说完,一个纸团又飞来,正中小宋的脸。
小松受不了了,去找老师评理。
同学们心想:小宋啊小松,你平时学习不咋样,人家小胜可是班长,老师会向着你?算了吧。
可后来,老师不仅批评了班长不该打扰同学的学习,还在班级教育会上让小胜公开向小松认错。
事后,同学们都为老师批评教育同学不偏不倚,平等、公正而叫好。
这件事也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公正。
“平等、公正”合起来讲,就是公平,就是大家在权利和义务的享有上是平等的,。
在一次历史课上,老师让大家排演一出历史剧,以所得的分数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依据。
小周是该剧组的导演,他对组内的几名同学做了分工:小伟扮演配角,可排练了几次小伟觉得不是很满意,他要求换个角色,小周同意了,于是小伟退出了。
小松本来负责服装,小伟推出后,他主动承担这个配角。
小东配乐,但他常以自己有事得请假,他的工作只好由别人顶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等”是核心价值观的“拱心石”
古今中外,对平等的追求是每个社会,每个人的共同理想。
从唐代著名史学家吴兢的“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到法国大革命平等的思想,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始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平等作为具有永恒价值的理念之一,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拱心石”,也是社会主义制度最重要的理论特质和最核心的实践追求。
一、“平等”的思想渊源与实质
平等是一切文明所共同珍视、追求的最重要的社会价值目标之一。
古今中外,不同时代的思想家,都对平等的要义有过阐释和界定。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提出了公平正义的问题,他强调,公平即和谐,正义是个人和国家的“善德”。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古人用“均”来表达平等的思想。
在《说文解字》中,“均”是“平”的意思。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清代大思想家康有为对平等思想也有论述:“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宪法》明确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保障公民同等地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至此,平等成为中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二、“平等”的理论根据
当代法国哲学家皮埃尔在《论平等》一书中指出:“现在的社会,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除了平等的信条外,再没有别的基础。
”的确,平等代表着人类追求公平、公正的理想诉求,蕴含着国家和民族的道德信仰、伦
理秩序和精神价值取向,是衡量社会正义性的标尺。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平等精神。
较之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突出体现在对平等的关注与实践上。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
十八大将“平等”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确定下来,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平等理论的继承,也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应有之义。
关于平等,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并据此提出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目标:“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这是迄今为止对平等最全面、最深刻的表述。
四、落实“平等”的现实意义
平等作为核心价值观之一,在理论上精心构建、宣传是一回事,在现实中创造条件、切实保障其落到实处,则是另一回事。
在某种意义上,社会改革开放及转型发展所产生的各种问题,都和“平等”相关联。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引发了社会深刻、全面的转型,带来了社会和利益结构的巨大调整,产生了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社会不公”现象。
譬如,教育资源不平衡带来的教育机会不均,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因
发展水平、程度的差异导致的贫富不均现象等问题,都使许多民众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被“剥夺”感和“不平等”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而且,这些事关“平等”的问题仍在不断地以各种新的形态出现,因此,践行与落实平等价值观,等于是给国家的和谐稳定加装“安全阀”。
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一.教育平等的涵义: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教育公平意味着在一个主权国家内部,凡具有同等公民资格的人包括青少年学生,不因为他们的性别、种族、地域、健康状况或家庭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而在教育上受到不同对待,反对形形色色的教育排斥或教育歧视。
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人人享受同等教育权利在公共政策领域主要表现为人人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条件。
依法平等享受教育权利就意味着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能够依照法律或政策规定,平等地享有教育的条件,不因为自己的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而受到不同对待。
3.教育成功的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
二.我国目前存在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1.“择校热”现象严重。
2.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失衡。
3.国民教育成本飞速增长,农村教育资源匮乏。
三.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
1.强化政府教育职能。
2.深化教育制度改革。
3.破解重点学校制度。
4.加强教育立法,规范办学,建立社会救济制度,让贫困学子上得起学。
四.实现教育公平对我国综合发展的意义:
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的基础性公平,教育公平的实现和扩大对于促进整个社会公平程度的提高、保障人的发展的起点公平、消除知识鸿沟以迎接知识社会的挑战都具有重要意义。
公平正义是人类的永恒追求,社会公平是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体现。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公平不仅是一种美好的价值理想,更是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日常生活秩序得以建立的价值基石,是保障现代社会健康、和谐、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鉴于教育在整个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地位,教育公平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公平,在整个社会公平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