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二地理
地理必修二高一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高一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现象、社会地理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地理必修二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包括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相关知识。
以下是对该学科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1. 自然地理知识点1.1 大地构造大地构造是研究地球表面上各种地形的分布和形成的学科。
其中包括地壳构造、地质构造和地貌构造等内容。
通过学习大地构造的知识,可以了解地球上的地势分布规律和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
1.2 地球环境与资源地球环境与资源是研究地球环境变化、自然资源分布及其利用等问题的学科。
该学科包括了气候与天气、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内容。
通过学习地球环境与资源的知识,可以了解地球上的各种环境因素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2. 社会地理知识点2.1 人口与城市人口与城市是研究人口分布、人口变动规律以及城市发展与规划等问题的学科。
其中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迁移等内容。
通过学习人口与城市的知识,可以了解人口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2.2 农业与农村农业与农村是研究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变迁以及乡村振兴等问题的学科。
该学科包括了农业类型、农田利用、农村产业结构等内容。
通过学习农业与农村的知识,可以了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为农村发展提供支持和建议。
3. 中国地理知识点3.1 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研究中国地理自然环境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其中包括地形地貌、植被分布、气候类型等内容。
通过学习中国地理自然地理的知识,可以了解中国地理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和地域差异。
3.2 经济地理经济地理是研究中国地理经济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学科。
该学科包括了工业布局、交通运输、资源开发利用等内容。
通过学习中国地理的经济地理知识,可以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建议。
以上是对地理必修二高一知识点的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必背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必背地理作为一门学科,是人类对地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学科。
对于高中生而言,学好地理对于理解世界、认识自然和人文环境非常重要。
地理必修二是高一学年的一门地理必修课程,包括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掌握和背诵。
一、自然地理1. 世界地理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重点关注地理格局、地球航线、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等方面。
首先要了解各大洲的位置和特点,掌握世界地理格局。
其次,需要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例如地球自转、倾斜和环流等因素。
此外,还要了解世界各地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措施。
2. 中国地理中国地理是地理必修二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习中国地理需要了解中国的地形、气候、资源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
对于地形,需要熟悉中国的山脉、高原、平原以及河流、湖泊和沿海地区等特征。
在气候方面,需要了解中国的气候类型和分布,以及影响气候的因素。
此外,还需要了解中国的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情况,包括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中国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干旱等,并掌握相应的防灾减灾知识。
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人口与城市是地理必修二中的一大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人口数量和分布以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影响。
需要了解人口增长的原因和人口分布的规律,了解其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此外,还要掌握世界各大城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
2. 农业与工业农业与工业是地理必修二中的另一个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农业资源、农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需要了解农业资源的种类和分布,以及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同时,还要了解工业化的过程和影响,包括工业区的选择和布局,以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
三、地理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学研究和应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需要了解地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在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和灾害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身处的地球,以及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
高二地理必修二是地理学科的一部分,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二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
第一部分:地球的结构与构造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的。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矿物质壳层,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是位于地壳下方的固态物质层,主要由岩石和矿物质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部分,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地球的构造包括板块构造和地质构造。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被分割成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上移动。
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和地貌的形成过程,如山脉、平原、河流等。
第二部分:地球上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分为表层水和地下水。
表层水包括河流、湖泊、湿地等,它们是地球上的重要淡水资源。
地下水则是位于地下的水资源,主要存在于岩石裂缝和孔隙中,是人类生活、工业和农业用水的重要来源。
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的不断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等过程。
水循环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气温、湿度、降水等因素。
气象是研究短期天气变化的科学。
气候因素包括纬度、海洋影响、地形、高度等。
纬度越高,气候越寒冷;海洋影响可以调节气候,使得沿海地区温暖湿润;地形和高度对气候也有一定的影响。
气候带是指按照纬度划分的不同气候类型区域。
常见的气候带包括寒带、温带和热带。
不同气候带的气候特点各不相同。
第四部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的行为。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不影响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环境问题包括水资源污染、空气污染、土壤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如治理污染、循环利用资源,推动绿色发展等。
结语:高二地理必修二涵盖了地球的结构与构造、水资源、气候与气象以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北美地区 欧洲 大洋洲 西亚
亚洲 非洲 欧洲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地区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2 国内人口迁移
(1)世界各国国内人口迁移
思考:分析案例中的人口迁移原因,阅读教材填表比较工业化前后世界各国国 内人口迁移。
案例
时间特征
原因
特点
案例一:公元12世纪法国 由于人口增长开展的垦荒 运动,使人口大量向未开 发地区迁移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 国际人口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人口迁移
观察并思考: 1.观察图中哪些地区是人口迁
出区?哪些地区是人口迁入区? 2.观察图中箭头的含义,说说
二战后的人口迁移主要有哪些原 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二战后的人口迁移人口从发展 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工人逐 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15—19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
二战前的人口迁移方向主要 是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除了 欧洲殖民者和非洲黑人外,在这 个时期也有很多亚洲的居民前往 美洲和大洋洲做劳工。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 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口迁移
(1)15-19世纪的国际人口迁移
资料 黑奴贸易开始于15世纪,广义上的黑奴贸易最早是由阿 拉伯人,土耳其人和黑人奴隶贩子进行的;狭义上的黑奴贸 易专指欧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大量的 非洲黑人来到了美洲。
返回
案例2
英国的工业化与人口迁移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就业机会增加,把大批农 村人口吸引到城镇和工矿区。随着工业集中化趋势的出 现,一大批工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在工业 革命前的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 总人口的25%,1801年增加到33.8%,1851年上升到 50.2%,1911年达到78.1%,而农村人口则从一个半世纪 前的75%降至21.9%。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解读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解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大地与地球运动、大气圈与气候、水圈与水
资源、岩石圈与地球内部、生物圈与生物资源等内容。
1. 大地与地球运动:介绍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
包括地球的内外圈层结构、地球
自转和公转、地理经度和纬度等概念,以及地球运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大气圈与气候:介绍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包括大
气圈的层次划分、温室效应、气象要素和气候要素等基本概念,以及气候带、气流、
气候变暖等气候特征和变化的影响因素。
3. 水圈与水资源:介绍水的循环和水资源的利用。
包括地球水循环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以及水资源的分布、利用与保护。
还包括淡水资源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以及地下水和
水库的特点和应用。
4. 岩石圈与地球内部:介绍地球的构造和内部结构。
包括岩石圈的组成和类型,以及
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和作用。
还包括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原因、特点和防治。
5. 生物圈与生物资源:介绍生物圈的构成和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包括生态系统的
组成和功能,以及物种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还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一些主要知识点的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有其他
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地理必修二目录

地理必修二目录第一章人口分布与迁移1.1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1.1.1 自然条件与人口分布1.1.2 社会经济条件与人口分布1.1.3 历史文化与人口分布1.2 人口迁移的类型与原因1.2.1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类型1.2.2 人口迁移的原因分析1.2.3 人口迁移的影响第二章人口容量与变化2.1 人口容量的概念与影响因素2.1.1 人口容量的定义与意义2.1.2 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2.2 人口变化的特征与趋势2.2.1 人口增长与减少的特点2.2.2 人口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的变化2.2.3 人口变化的趋势预测第三章城乡空间结构特点3.1 城市的形态与功能分区3.1.1 城市的形态特征3.1.2 城市的功能分区及其作用3.2 乡村的空间分布与特点3.2.1 乡村的空间分布规律3.2.2 乡村的特点与差异第四章城镇化进程与影响4.1 城镇化的概念与阶段4.1.1 城镇化的定义与发展历程4.1.2 城镇化的主要阶段4.2 城镇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4.2.1 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4.2.2 城镇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第五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5.1 农业区位的概念与重要性5.1.1 农业区位的定义与分类5.1.2 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5.2 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与评价5.2.1 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5.2.2 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第六章工业地域形成发展6.1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特点6.1.1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6.1.2 工业地域的类型与特点6.2 工业地域的发展趋势与影响6.2.1 工业地域的发展趋势6.2.2 工业地域发展对区域的影响第七章交通运输布局影响7.1 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与选择7.1.1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7.1.2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原则7.2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7.2.1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的影响7.2.2 交通运输布局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第八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8.1 环境问题的类型与原因8.1.1 环境问题的分类与特点8.1.2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8.2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8.2.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原则8.2.2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措施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大致的目录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

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区
北美东部人口稠密区
东亚人口稠密区
南亚人口稠密区
平原地区地形平 坦,交通便利, 易于开发,是人 类的主要聚居地
海拔/m
2000 1500 1000 500
1.2 2.3 4.4
11.6
200
24.0
56.5
0 10 20 30 40 50 60
世界不同海拔人口分布 人口比例/%
平原人口密集区 恒河平原
赫尔辛基是芬兰首都,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文化、科技中心
【典例示范】 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该
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 C )
①气温较适宜 ③开发历史较长 A.①②③ C.①③④
②位于平原地带 ④经济相对发达 B.①②④ D.②③④
亚、非、拉(85%) 各国不平衡 人口超亿(13个)
气候 地形 水源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发展历史 政治、军事、文化
2.主要规律:
比较角度
主要分布地区
从纬度比较
近90%集中于_北__半球中低纬度
从海陆位置比较
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
海岸2__0_0_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从地形比较
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_5__0_0米
平原面积广、气候温暖湿润,农业发展早,历史悠久
地球上的人口分布具有怎样的规律?
分布不均衡。(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中低纬度的 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 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疏。 )
课本第六页活动题
1.芬兰人口分布特点: 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南部及沿海地区,北部人口稀少。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
1. 自然地理
- 地球及其构造:地球是一个由固体地壳、流动的岩石软流圈和外层空气组成的大型星球。
-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生物环境,它们相互作用并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活动产生影响。
- 自然地理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等。
- 气候和天气:气候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而天气则是指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的气候状况。
2. 人文地理
- 人口与城市:人口密度、人口分布、城市化等。
- 交通运输: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方式,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影响。
- 经济地理:反映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 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如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
3. 地理信息技术
-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用于获取、存储、处理和展示地理信息的系统。
- 遥感技术:利用航空器或卫星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
- 全球定位系统(GPS):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准确确定地球上任意点的位置。
4. 地理学的其他知识点
- 地图读图技巧:通过图例、坐标等方式解读地图上的信息。
- 地理研究方法:如实地考察、调查、统计分析等。
以上是高中必修二地理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人口增长
1.
〃世界人口变化的特点;人口数量持续上升,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世界人口增长“J”形曲线〃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2.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就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3.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影响的根本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高-高-低
〃释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两种类型
(2)高-低-高(过渡模式)
(3)低—低—低(现代模式)
〃释义: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目前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2.零增长
3.接近于零增长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差异: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
1.负增长
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
英国、比利时、芬兰
三、 中国的人口增长
〃高—高—低 → 低—低—低 转变原因: ① 社会经济因素 ②制度因素 ③计划生育因素 〃中国的人口问题
人口数量在增加,但是增长趋势在下降
中国的人口问题——双重性: 1、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 2、人口老龄化
※人口金字塔
人口金字塔: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图表。
通常将人口分为三大年龄组:0--14岁为少年儿童组,15--64(中国一般为59岁)为轻壮年组,65岁(中国为60岁)及以上为老年人口组。
人口统计学家常用三种年龄组在总人口中所占的不同比重来表示人口年龄结构的类型
一、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1.概念的提出:地球人口快速增长;
资源的日益短缺;环境状况的恶化;人类生存空间的萎缩。
二、人口快速增长—人口爆炸 有关科学家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增长,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85亿,2050年94亿,2100年108亿,2600年630亿,除南极洲外,地球的陆地都将挤满人。
三、环境的限制性(影响人口容量因素之一)
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
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
富,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就越多。
1、土地资源2、矿产资源 3、水资源
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简单地说,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利用本地资源和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
〃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 ①临界性
人口数量与合理人口容量相当
②相对性
随时间、地点、科技水平变化而变化
③警戒性
人口数量要低于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我国有3项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好耕地。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我国的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适度人口为7亿)
我国人口与环境、资源矛盾突出
第三节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人口自然增长是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人口机械增长则是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分类
①按地理范围划分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②按迁移方向划分农村→农村农村→城市城市→农村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①气候: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并通过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而影响人口迁移。
②淡水: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布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③土壤:土壤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农业生产有着特别的重要意义,因而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⑤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生产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
经济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
②通和通讯的发展:相对地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从而促进了人口迁移。
政治因素
①政策:国家人口流动政策会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②战争:战争是对人类正常生活环境和秩序的破坏,并常常引发人口迁移。
③政治中心改变:一个国家政治上的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也常常引发人口迁移。
社会文化因素
①文化教育的发展:改变了人口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
②家庭和婚姻:婚姻是影响青年人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而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④宗教信仰、种族和民族差异
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①原始时期:植物果实和猎物→逐水草而居,完全属于自然,与动物的迁徙类似
②农业时期: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农业人口的相对稳定性,但人口数量的增长由进行
了为寻找新的土地的迁移。
③工业社会时期: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力以及市场的重新配置,要求劳动力不断进
行迁移,已达到上述配置的变化。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①对迁入地: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但也能加剧生态环境问题,增大人口压力。
②对迁出地:加强对外联系,缓解人口压力,增加收入,但也造成人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