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急性胃肠炎病因
猪疫苗接种控制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重要方法

猪疫苗接种控制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重要方法猪传染性胃肠炎(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一种严重影响猪养殖业的病毒性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猪粪便、尿液和病死猪体等途径传播,可引起猪只的急性呕吐和腹泻症状,导致高死亡率、生长缓慢和生产性能下降等严重后果。
为了控制和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传播,猪疫苗接种成为了一个关键的方法。
本文将就猪疫苗接种控制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重要性、疫苗的种类和接种方法以及当前存在的挑战进行探讨。
一、猪疫苗接种控制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重要性1.1 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有效手段猪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激发猪只免疫系统的产生特异性抗体,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减轻和阻断病原体的侵袭,从而有效降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病风险。
1.2 减少经济损失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爆发会对养猪业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
疫苗接种可以帮助减少猪只的感染率,大幅度降低生猪的死亡率以及生产性能下降的情况。
这对养殖场来说,可以减少因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保护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疫苗的种类和接种方法2.1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疫苗目前,市场上有多种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可以选择。
其中,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是应用较广泛的两种类型。
2.1.1 活疫苗活疫苗是使用经过减毒处理的病毒株制备而成,可在接种后直接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由于活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需存放和运输条件严苛,因此,在使用活疫苗时,需要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和专业技术。
2.1.2 灭活疫苗灭活疫苗是通过将病毒在严格的灭活条件下制成疫苗,无法复制感染,但能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
与活疫苗相比,灭活疫苗的操作相对简单,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更为安全可靠。
2.2 接种方法疫苗的接种方法主要有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鼻腔滴注和口服等。
根据病原体的特点和疫苗的途径,选择合适的接种方法可以确保疫苗的有效性。
三、当前存在的挑战虽然猪疫苗接种在控制猪传染性胃肠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因分析及治疗

哺乳仔猪在养殖管理期间,养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 响猪的抵抗能力,是造成像传染性肠胃炎这类病毒性疾 病传播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寒冷季节圈舍的防 寒保暖性,一定程度上对腹泻类疾病有直接的影响。很 多养殖户在冬春季节采用封闭化、密闭化的养殖管理模 式,保证了猪舍温度适宜,但是在高密度养殖模式下, 圈舍中的空气质量很容易恶化,使空气当中蓄积大量有 毒有害气体,再加上圈舍当中的湿度相对较大,会使得 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从而造成传染性肠胃炎的传播。 部分养殖场在规划建造过程中,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 圈舍规模相对较小,冬春季节没有能力做好圈舍的防寒 保暖工作,圈舍通风透光不良,仔猪很容易受到寒冷空 气的刺激,引发感冒降低身体抵抗力,抗病毒病能力也 逐渐下降。还有不少的养殖场,卫生清洁不合理,消毒 不恰当,导致整个养殖环境恶劣。对生猪养殖业来说, 猪舍是否干燥整洁,通风是否良好,空气是否顺畅,这 些都会对猪的健康生长存在直接的影响。
野猪胃肠炎防治方法

野猪胃肠炎防治方法摘要:野猪虽然抗病能力强,但规模化饲养和人工圈养过程中,极易受到家猪各种传染病传染,所以要加强对野猪的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饲养的野猪群中,在育成期间最常见的疫病之一是的胃肠炎,可分为消化不良引起的胃肠炎、急性肠胃炎和传染性胃肠炎,防治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在此根据自己日常的疾病防治经验谈一谈防治方法。
关键词:胃肠炎病因症状治疗方法一、病因(一)野猪消化性胃肠炎:主要是由于采食太饱造成消化性腹泻,尤其是刚断奶的野猪仔,消化不良引起的胃肠炎,会影响野猪的后期生长发育。
(二)野猪急性肠胃炎:主要是应激反应太过强烈所致,当猪受到应激原(如捕捉、驱赶、拥挤、咬斗等)的作用后,可阻碍某些营养物质的吸收,加强分解代谢,抑制炎症和免疫反应,致使机体抵抗力下降,严重的可造成组织的损伤,如胃肠道充血或溃疡可引发急性肠炎,其发病原因多为饲养管理不当,如野猪密度过大,适龄的野猪总是进行圈养,引进外来猪不进行隔离饲养直接混养。
(三)野猪传染性胃肠炎:主要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胃肠道疾病,主要通过肠道、呼吸道传染,大小猪均可被传染。
多发生在冬春季节,柳州本地猪场发生在冬至前后10天,其危害程度与病猪的日龄、疾病流行程度以及母猪抗体情况有较大关系。
二、症状(一)野猪消化性胃肠炎:病猪一般体温不高,精神不好,不想吃食,有的猪喜欢饮水。
有的猪表现肚胀,腹痛,呕吐,粪便内有未消化的饲料,病猪有时便干硬粪,有时便稀粪。
(二)猪急性肠胃炎症状:发病猪精神萎靡,食欲下降,体温升高,皮肤发红,拉水样稀便,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及其深层组织的重度炎症过程。
以严重的胃肠机能障碍和身体中毒为特征。
(三)野猪传染性胃肠炎:症状病猪精神沉郁,饮欲增加,食欲减少或废绝,口鼻干燥,可视黏膜初暗红带黄色,以后变为青紫,口腔气味恶臭。
腹痛,拉稀如水样,体温稍高,肠音弱。
三、治疗方法(一)野猪消化性胃肠炎1.避免喂料过多,防止过饱造成的消化不良。
猪胃肠炎的治疗方法 猪胃肠炎用什么药

猪胃肠炎的治疗方法猪胃肠炎用什么药猪胃肠炎分为急性胃肠炎和慢性胃肠炎;按病因,分为原发性胃肠炎和继发性胃肠炎。
胃肠炎是畜禽常见的多发病。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猪胃肠炎的治疗方法以及猪胃肠炎用什么药。
猪胃肠炎的病因饲喂霉败饲料或不洁饮水;采食了蓖麻、巴豆等有毒植物;误咽r酸、碱、砷、汞、铅、磷等有强烈刺激或腐蚀的化学物质;食入了尖锐的异物,损伤胃肠黏膜后被链球菌、金黄色球菌等化脓菌感染,导致胃肠炎的发生;畜舍阴暗潮湿,卫生条件差,气候骤变,车船运输,过劳,过度紧张,动物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容易受到致病因素侵害,致使胃肠炎的发生;滥用抗生素,细菌产生抗药性,在用药过程中造成肠道的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
如犊牛、幼驹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治愈肺炎后不久,由于胃肠道的菌群失调而引起胃肠炎。
继发性胃肠炎,常继发于急性胃肠卡他、肠便秘、肠变位、幼畜消化不良、化脓性子宫炎、瘤胃炎、创伤性网胃炎、牛瘟、猪球虫等疾病。
猪胃肠炎的预防患急性胃肠炎的病畜,治疗及时、护理好大多康复;若治疗不及时,则预后不良。
患慢性胃肠炎的病畜,病程数周至数月不等,最终因衰弱而死,或因肠破裂而死于穿孔性腹膜炎和内毒素休克。
猪胃肠炎用什么药(1)病初可用焦三仙9克,车前9克,泽泻13克,陈皮19克,滑石19克,一次煎服。
(2)内服磺胺脒合剂(磺胺脒1份,酵母粉1份,鞣酸蛋白2份)10-15克,或氟哌酸1-5克内服,每日2次。
(3)水泻严重如有脱水,用含糖盐水500-1000毫升、10%安钠咖5-10毫升、25%维生素c2-4毫升,一次静注。
如有酸中毒,可加5%碳酸氢钠10-50毫升。
(4)用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4毫克或氟甲砜霉素每千克体重20毫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
也可用痢菌净、黄连素等抗菌类药物。
(5)胃肠炎缓解后,幼猪用多酶片、酵母片、或胃蛋白酶乳酶各10克。
大猪用健胃散20克、人工盐20克,分3次内服;或用五倍子、龙胆、大黄各10克水煎服,可增加疗效,防止复发。
猪胃肠炎的病因分析 猪胃肠炎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 养猪技术

猪胃肠炎的病因分析猪胃肠炎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养猪技术猪胃肠炎是由于胃肠表层黏膜以及深层发生炎症而引起的一种胃肠疾病,在养猪生产中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病猪临床上的主要特征是腹痛、腹泻、呕吐、脱水以及体质消瘦等.该病的致死率较低,但会对养猪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害,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猪胃肠炎的病因分析和猪胃肠炎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饲养管理不当。
猪群突然更换饲料,导致其饲喂习惯发生改变,出现过饱或者过饥、暴饮或者久渴的情况;或者由于猪舍无法很好的保暖,导致机体受到寒冷的侵袭;或者没有定期对猪体内外寄生虫进行驱除;或者缺乏营养等,都会导致机体防御能力减弱,导致本身就存在于胃肠道内而不会引起发病的微生物(如大肠杆菌等)的毒力明显增强,从而具有致病作用,诱使猪发生该病。
饲料品质较差。
猪群长时间饲喂不容易消化的草料,或者饲喂冷冻、容易发生霉变的草料,或者饲喂混杂大量泥沙的草料、饲喂污染有农药以及混杂重金属物质的草料等,都会对机体胃肠道黏膜产生直接刺激,并直接性或者反射性的导致胃肠道无法正常运动和分泌,引起胃肠道发生卡他性炎症,从而出现发病。
使用药物不合理。
饲养者给猪群滥用抗生素等药物,导致胃肠道内微生物菌群发生紊乱,使其发生严重的胃肠炎。
其他疾病继发。
猪患有副伤寒或者消化不良等疾病时,往往会在发病过程中继发引起该病。
2、临床症状病猪症状较轻时,胃肠炎主要呈现卡他性,并伴有消化不良,排出混杂较多黏液的粪便。
炎症严重时会影响到黏膜下层组织,发病初期出现卡他性症状,食欲逐渐废绝,体温急剧升高,腹泻加重,且伴有严重腹痛。
发生急性胃肠炎,病猪还会表现出呕吐症状,腹痛也逐渐从轻微变成剧烈。
如果病猪出现严重呕吐,就会导致胃内没有酸性胃液,且会引起低氯血症,从而出现搐搦、痉挛。
如果病猪发生严重腹泻,会导致机体严重失水,排尿量减少,并导致水盐代谢发生紊乱。
病猪肛门周围被粪便黏满,经常努责,容易发生直肠垂脱。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病症状与防治措施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在猪群饲养管理过程中比较常见,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为呕吐、腹泻和脱水,可感染各种日龄的猪,尤其是10日龄内的仔猪最易感,并且死亡率很高,几乎能够达到100%的死亡率。
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死率越来越低,5周龄以后的猪只感染本病后死亡率会很低,架子猪和成年猪感染后几乎不会发生死亡情况。
发病猪或康复后的带毒猪只会通过粪便或分泌物向环境中排放病原体,成为传播本病的重要传染源[1]。
本病于1946年首次在美国发现,此后流行于世界各养猪国家和地区。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本病的疫区不断扩大,给养猪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本病的发生还具有季节性,通常寒冷季节或产仔多的季节发病率较高。
随着饲养规模化发展,如果预防措施不利,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发病机理猪群感染本病的潜伏期会随着猪只年龄的增加逐渐延长,一般仔猪发病的潜伏期仅仅12~24h ,大龄猪只的潜伏期为2~4d 。
健康猪只可以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病毒,无论病毒侵入是呼吸道还是消化道,最后都可以进入血液,定居在肠道黏膜的上皮细胞,损害肠道绒毛,致使绒毛缩短或萎缩,甚至上皮脱落,造成肠道分解或吸收营养的功能受到障碍或完全丧失,最终出现严重的腹泻、呕吐症状[1]。
2症状与病变由于本病具有病程短、发病快的特点,通常仔猪会发生突然呕吐,在吃完奶之后就呕吐出来,随后出现严重腹泻,粪便稀薄如水,有的粪便中有没有消化的凝乳块,粪便颜色呈灰白色或黄绿色。
体温在短时间内开始升高,随着腹泻的发生体温有所下降,整个病程为2~4d 时间,刚出生的仔猪死亡率很高,即使治愈后的仔猪生长速度很慢,发育不良,饲料报酬较低,明显降低养殖效益,也常常被管理者所淘汰。
后备猪、架子猪和成年猪感染本病后因体质差异表现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通常发生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或停止采食,极少数病猪发生呕吐和腹泻症状,有的急性腹泻呈喷状,粪便中携带有没有消化的饲料,颜色呈浅黄色。
猪传染性胃肠炎( - 副本

与猪副伤寒 与猪瘟
预防措施
①晚秋、冬季和早春一定要做好猪舍的防寒保温工作,加厚保温垫料并勤 更换,必要时可给猪舍加温。 ②从外地进猪时,一定要隔离观察10~15天,无疫情方可进栏饲养。 ③严禁猫、狗等进入猪舍。 ④经常及时的打扫、清理猪舍粪水等,无疫情时每周用3%~4%氢氧化钠 溶液冲洗、消毒1~2次,后用清水冲洗1~2次,或喷50%百毒杀3000倍液等 消毒。 ⑤发生疫情时,每天喷洒1次0.2%过氧乙酸溶液、1%~3%漂白粉溶液和 3000倍液博灭特等其中的任意一种。 ⑥必要时进行猪体消毒,可喷洒1%百毒杀600倍液、强力消毒王1000倍 液和过氧乙酸2000倍液等其中的任意一种。 ⑦怀孕母猪在产前25~30天,每头后耳穴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灭活苗3毫 升,仔猪可通过吃母乳获得被动免疫效果。 ⑧初生仔猪每头后耳穴注射0.5~1毫升本病毒灭活苗,10~15千克猪每头 注射2毫升,50千克以上猪每头注射3毫升,都能获主动免疫。 ⑨每头新生仔猪每头口服10毫升康复猪的抗凝血或高免血液,连用3天,有 很好防效。
与猪痢疾
均有精神沉郁,腹泻,脱水等 临床症状
与猪坏死性肠炎
均有精神沉郁,腹泻,脱水等 病原为坏死杆菌,急性病例多 临床症状 发生于4~12月龄间的猪,排 焦黑色粪便或血痢并突然死亡, 慢性病例常见于6~20周龄的 肥育猪,病死率较低,剖检可 见肠壁增厚,肠管变粗 均有精神沉郁,腹泻,脱水等 病原为沙门氏菌,多发生于 临床症状 2~4月龄仔猪,体温升高,粪 便中混有血液和假膜,剖检可 见,大肠壁增厚,黏膜有坏死。 可见耳根、胸前、腹下皮肤有 紫红色出血斑
一.病原
二.流行病学
三.症状
四.病理变化
)属于冠状病毒科 冠状病毒属。TGEV病毒粒子多呈圆形或椭 圆形,直径为80~120nm,有囊膜,其表面 有一层棒状纤突,长12~25nm。
猪的传染性胃肠炎

猪的传染性胃肠炎猪传染性胃肠炎是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疾病,其感染敏感幼猪时会导致100%死亡。
哺乳仔猪呕吐、腹泻、和高死亡率是传染性胃肠炎的特征。
感染时的猪龄越大,则对此病的耐受力就越强。
敏感的成年猪和肥育猪感染此病时死亡率很低,但仍常见呕吐和腹泻。
在保育猪中可发生地方流行性的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原是一种冠状病毒,此病毒与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的呼吸道冠状病毒(PRCV)密切相关。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对猪的小肠粘膜上皮细胞有亲和力,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则与肺组织有亲和力。
这二种病毒在血清学上有交叉反应。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可长时间存活于寒冷、阴暗的环境之中,在冷冻条件下十分稳定。
日晒、干燥、高热以及大多数消毒药可灭活这种病毒。
五十多年前就已经知道这种病毒对猪的危害。
在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急性爆发中,仔猪会呕吐、水泻并迅速发生脱水。
这些症状实际上会发生在所有2周龄以内的敏感仔猪中。
这一疾病蔓延迅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此病的潜伏期只有18小时到3天之短。
2-3天之后,猪场中大部分猪都会感染。
小于7周龄的猪一般都会严重受害,并且会在2-3天之内死亡。
3-4周龄的猪感染此病后死亡率就低得多,但这些猪常常生长不良,保育猪和肥育猪的症状一般仅限于腹泻和厌食。
这样大小的猪常会在1-2天内痊愈。
敏感的母猪小母猪感染此病后会出现相当明显的症状。
繁殖猪群中的母猪会严重发病,发现高热厌食、呕吐、腹泻和精神沉郁等症状。
感染后排出病毒的猪是猪场中病毒传播和持续存在的主要来源据认为人员工流动在不经意间散播了有病毒污染的粪便,是病毒在猪场内和猪场间传播的第二大原因。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只危害猪,但狗、猫、狐、椋鸟和苍蝇都可感梁此病毒并可排出此病毒达2周之久。
幼猪发病原生急性呕吐和腹泻,大龄猪发生腹泻以及可能发生呕吐都必须考虑是否传染性胃肠炎,2周龄以内的仔猪染后会出现很高的死亡率。
对感染的幼获得了进行剖检,常可见到胃中有凝乳块,肠壁会变得非常薄,这是因为肠道绒毛萎缩的缘故这可通过组织学检查加以证实,可对感染仔猪的肠道新鲜切片或片进行荧光搞体试验,根据临床证状加上绒萎缩的组织学检查结果以及阳性的荧光体试验结果,访问演出可确诊为传染胃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