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之_八纲脉_顾瞻
【临床脉法:八脉】4

【临床脉法:八脉】4八脉为纲诊法浮主表,沉主里,二脉之下轻重辨之。
迟主寒,数主热,二脉以息之至数分之。
大主邪实,细主正虚,二脉以形之阔窄分之。
长主素盛,短主素弱,二脉以部之长短分之。
八脉为纲,即三部分持成定法说;浮主表,沉主里,二脉指下,轻重辨之;迟主寒,数主热,二脉以息之至数分之;大主邪实,细主正虚,二脉以形之阔窄分之;长主素盛,短主素弱,二脉以部之长短分之;此八脉为纲也。
浮取能观察有无外感表证(心和肺);中取(浮沉之间)能观察脾胃机能变化(脾和胃);沉取能观察有无内伤里症(肾和肝)。
这都是大体上来说。
一、浮脉(见四脉为纲,此处略);二、沉脉(见四脉为纲,此处略);三、迟脉(见四脉为纲,此处略);四、数脉(见四脉为纲,此处略);五、大脉1、脉象与分析:大脉体状庞大,大于常脉一倍,应指满溢,而力不大。
大脉多为病邪进展的征象,经云:“大则病进”是指实大而言,仲景以大,则为虚者,乃盛大少力之谓。
然,又有下利脉大,则为痢疾未止;是又以积滞未尽而言。
也有六脉俱大,为阴虚不敛,虚阳偏盛。
偏大于左者,为热盛于营;右脉偏大,多为热盛于气分。
诸脉皆小,仅一部独大者,或诸脉皆大,仅一部独小者,应以其部,判断其病之虚实。
如证见喘鸣,息肩为热邪暴逆,脉益实大而缓,方为脉证相符。
如实大急强,为邪胜正衰,病属危重。
伤寒热病、谵语烦渴,脉来实大,虽剧可治;如汗后热不退,脉反实大燥急者危。
2、主病:大而有力为实;大而浮紧,为邪盛于外;大而洪数,为邪盛于内;大而坚实,为积滞壅塞;大而缓和,为风湿为多;大而无力为虚:大而无力,为阴气虚竭;大而无力为虚;大而浮紧,为邪盛于外;大而洪数,为邪盛于内;大而坚实,为积滞壅塞;大而缓和,为风湿为多;大而无力,为阴气虚竭。
六、细脉(小脉)1、脉象与分析:细脉的形象,比微脉稍大一点,在指下感觉到,只像一根丝线那么小,是软弱无力的。
它不同于微脉的地方是:尽管细小,却始终都可明显地摸着它,不像微脉那样模糊不清。
中医学之——八纲辩证

寒热辨证
意义:寒热是辩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病机:寒热与机体阴阳盛衰及病邪的阴阳 属性相关:
阳盛则热:阳邪致病,阳气偏盛,或阴虚阳亢。 阴盛则寒:阴邪致病,阴气偏盛,或阳虚阴盛。
寒证
概念:寒证,乃感受阴寒邪气或阳衰阴盛所 致,有虚实表里的不同: 实寒证:见于感受阴寒邪气(如淋雨,衣单, 露宿等受寒或过服饮食生冷寒 凉),病急 体壮者。 虚寒证:见于内伤久病,阳气耗伤而阴寒偏 盛者。 表寒证:寒邪侵袭肌表所致.属于实寒。 里寒证:寒邪客于脏腑者属于实寒,阳气亏 虚所致者属虚寒。
表里证鉴别要点
病程 寒热特点 常见症状 舌象 脉象
表证 里证
半表 半里证
较短 较长
较短
恶寒发热 但寒不热 但热不寒 寒热往来
头身痛等 不明显 脉浮 内脏症状 多有变化 脉沉
或不浮 胸胁苦满 不明显 脉弦
表证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
淡红舌,薄白苔
表证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
淡红舌,薄黄腻苔
里证舌象
舌质舌苔 舌色有明显变化 红光莹舌光剥无苔
热盛伤津或阴虚津少——口渴欲饮, 痰、涕黄稠,小便短赤,大便干 结(排出物稠浊色黄),舌干燥 少津等。
寒热证鉴别要点
寒热喜恶 口渴 肢体 面色 二 便 舌 象 脉 象
寒证 怕冷喜热 不渴 冷 白 大便稀溏 舌淡 小便清长 苔白润
热证 怕热喜冷 口渴 热 赤 大便干结 舌红 小便短赤 苔黄干
迟紧 数
亦有虚实表里的不同:
实热证:见于感受火热阳邪或过服辛辣温 热,病急体壮者。
虚热证:见于内伤久病,阴液亏损而阳热偏 盛者。
表热证:风热邪气侵袭体表所致,属实热。
里热证:热邪内犯脏腑者属实热,阴液亏虚 所致者属虚热。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三)虚实夹杂
概念:是指疾病某一个阶段虚证与实证并存所表现 的证候
病因病机: 1.因实致虚(邪气伤正,医生误治) 2.因虚致实(易感外邪,病理产物)
(三)虚实夹杂
(一)实中夹虚:以邪实为主,正虚为次 (二)虚中夹实:以正虚为主,邪实为次 (三)虚实并重:正虚和邪实均明显,病情较重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
可一言以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景岳全书》
(一)阴证与阳证
1.阴证 概念:是指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
临床表现: 面色暗淡,精神委靡,身重蜷卧,形寒肢冷,
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大便溏薄 腥臭,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脉沉迟或弱或细涩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的源流
➢ 源于《黄帝内经》 ➢ 创立于张景岳《景岳全书》 ➢ 定名“八纲”于祝味菊《伤寒质难》 ➢ 推广于《中医诊断学》第二版教材
“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 ——《伤寒质难》
八纲的概念
概念:包括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 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 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 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
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舌质 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等
(三)虚证和实证的鉴别要点
证名 形体 精神 声息 疼痛 舌象 脉象
病程
虚
证
虚弱
萎靡
声低息微
喜按
舌质淡嫩,少苔无苔
无力
长
实
证
强健
亢奋
声高息粗
拒按
舌质苍老,舌苔厚腻
简述八纲辨证的主要内容

八纲辨证一、简介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观察病人的脉象、舌苔、面色等特征,结合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程度,从而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
八纲辨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目睛、舌苔等来了解患者的气血情况;闻诊是通过闻患者的气味来了解患者的体质情况;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其主观感受以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切诊则是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摸来判断其脏腑功能状态。
二、八纲分类八纲即寒热表里虚实五类:寒、热、表、里、虚、实。
根据中医学理论,每一种分类都有其特定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1. 寒热寒热是指人体体内的温度调节失常,导致体温过低或过高。
寒证主要表现为畏寒、喜热、肢冷、舌苔白等;热证则表现为恶寒、喜凉、口渴、舌苔黄等。
对于寒证,治疗原则是温补;对于热证,则是清热。
2. 表里表里是指疾病的发展程度和范围。
表证主要表现在皮肤、筋骨和肌肉等外部组织,如感冒、风寒感染等;里证则涉及内脏器官,如胃肠道感染、心脏病等。
治疗上,对于表证应以发散解表为主,而对于里证则应以祛除内邪为主。
3. 虚实虚实是指人体的功能状态。
虚证是指机体功能不足,如气虚、阳虚等;实证则表示机体功能亢进,如气滞、血瘀等。
治疗上,对于虚证应以补益为主,而对于实证则应以疏通为主。
4. 五类五类是指五脏的不同病理变化。
肝属木,其病变主要表现在头目眩晕、胁肋胀痛等;心属火,其病变主要表现在心悸、失眠等;脾属土,其病变主要表现在食欲不振、腹胀等;肺属金,其病变主要表现在咳嗽、气促等;肾属水,其病变主要表现在腰骶酸软、遗精等。
针对不同的五脏病变,中医有相应的治疗原则。
三、八纲辨证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八纲辨证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够帮助中医医生准确判断和诊断患者的疾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通过八纲辨证可以了解患者体质情况以及体内外环境对机体的影响程度,从而判断出患者所处的阶段和状态。
中医八纲辨证

临床体现
常见旳主要有:发烧,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 甚至神昏谵语,呼吸气粗,痰涎壅盛,大便秘 结,或下利、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或淋沥涩 痛,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感邪性质旳差别 致病旳病理原因不同 病邪侵袭、停积部位旳差别
证候体现各不相同 极难以哪个症状 作为实证旳代表
实证
辨证要点: 实证是邪实正未虚,正邪剧争所致 病邪性质各异,症见多端,详细要详细参详
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旳一对纲领。也是疾病过 程中阴阳偏盛偏衰旳体现。
寒证
基本概念: 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 造成机体机能活动衰退所体现旳 具有冷、凉特点旳证候。
病因:多因外感阴寒邪气, 或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 或因内伤久病,阳气耗伤。
寒证
临床体现:各类寒证证候体现不尽一致, 但常见旳有:
恶寒,畏寒,冷痛,喜暖, 口淡不渴,肢冷踡卧,痰、涎、涕清稀, 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 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等。
寒证
辩证要点 一、阳气不足或阴盛伤阳是主要机理 二、阳气受遏或不足,不能发挥温煦形体旳作
用。故根据主证恶寒、肢冷、蜷卧、喜暖、面 白、舌淡、苔白滑等
热证
基本概念: 指感受热邪,或阴虚阳盛,或脏腑阳气亢盛,或 五志化火 造成机体机能活动亢进 所体现旳具有温、热特点旳证候。
阴阳辨证是基本辨证大法,也是八纲辨证中旳总 纲
阳证
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
归
体现旳表证、热证、实证
属
症状体现于外旳、向上旳、轻易发觉 为
阳
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
证
病情变化较快
阴证
克制、沉静、衰退、晦暗
归
等体现旳里证、寒证、虚证
属
11-论六经与八纲(胡希恕)

论六经与八纲《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后世注家因有六经之辨只限于伤寒的说法。
其实六经即来自于八纲,乃万病的总纲,为便于说明,以下先从八纲谈起。
一、八纲八纲,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
其实表、里之中还应有半表半里,按数来论本应是九纲,由于言表、里,即涵有半表半里在内的意思,故习惯常简称之为八纲,今依次说明于下。
表、里和半表半里:是病情反应的病危。
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表证;里,是人体的极里,即由食管、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里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里、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人体诸脏器所在之地,则谓为半表半里。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
需要说明的是,表、里、半表半里三者,为固定的病位反应,即是说,不论什么病,就其病位反应来说,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亦有时其中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不出三者之外。
这里必须强调:这里所说的病位,是指病邪反应的病位,不要误认为是病变所在的部位。
就是说,即使是病变在里,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体表,即称之为表证亦或称之为邪在表或病在表。
同理,虽病变、病灶在表,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人体里位,即称之为里证,抑或称之为邪在里或病在里。
余则同此,不再赘述。
阴和阳:指病变的性质。
阴即阴性,阳即阳性的意思。
人若患了病,正邪相争,未有不影响人体功能的改变,尤其首先是代谢功能的改变,而其改变,不是较正常为太过,便是较正常为不及。
如其不及,则患病人体亦必相应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等一系列不及的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阴证。
如其太过,则患病人体亦必有相应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等等一系列太过的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阳症。
故疾病虽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为阳,便为阴。
寒和热:疾病从症状的性状来分类则有寒热两种,寒即寒性,热即热性的意思。
八纲名词解释

八纲名词解释一、八纲指阴阳。
古代医家的纲领性论述。
是中医学辨证施治的基本纲领。
阴阳:古人认为自然界事物包括人体,无不具有阴阳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凡是运动着的,都属于阳;静止的属于阴。
阴阳的相互关系,就是阴阳属性的关系。
八纲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临床上常将人体分为表里两大类型。
表,即体表,包括皮肤、肌肉、筋膜等组织器官;里,即体内,包括脏腑、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
从现代解剖结构上看,表里两大类型具有层次的含义,即通常所谓表层与里层。
如心之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与主神志,这属于表层,而它又是五脏六腑之主,因此又属于里层。
反之,心虽然是脏腑之主,但由于它又主血脉与神志,因此,又处于表层,从而成为八纲之纲领。
在这两种关系中,都可以找到阴阳的属性及其对立统一的变化规律。
二、生成顺逆为阳,故阳为病,阳胜则阴病。
“升则举,降则滞”、“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1、六经病:是六经辩证的简称。
包括伤寒、中风、中暑、湿温、热病和疟疾。
六经是指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和厥阴经。
“六经者,人之气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凡十二经,一日一夜,五十营周,外合于皮毛,皆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灵枢·五色》)三、升降出入上升为阳,故阳为病,阳胜则阴病。
“降则举,升则抑”、“下为阴,上为阳”、“阴虚则补阳,阳虚则补阴”。
1、阴阳为纲:即提纲挈领,将疾病的症状归纳为阴阳两类,把疾病的病因概括为虚实两种。
2、补泻八法:是以四时阴阳消长变化,并根据病情和药性特点选用适宜的方法。
3、表里脏腑:是指人体五脏六腑及其经络在生理病理方面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是脏腑、经络、腧穴、体表标志、病候的总称。
四、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四、汗吐下三法汗法:发汗法,有解表和解里之分。
泻法:泻下法,有攻逐水饮、实热积滞等不同。
吐法:和胃止呕吐,包括寒吐、温吐、清吐和苦吐四类。
中医诊断学:八纲辩证

此里也。 《医学心悟》
四、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一)表里同病 表证和里证同一时期出现。
(二)表里出入 1、表邪入里: 2、里邪出表:
第二节 寒 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景岳全书》“寒热者,阴阳之化也”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附病案2
2、丁某,女14个月。于1972年11月8日入院。 现在症:发热咳喘已旬日,汗出热不解,三
天前发疹,并遍及全身,融合成片,色红, 现突然隐没,身灼热,咳嗽喘促,鼻翼煽 动,喉中有痰鸣,目赤多眵,口干唇燥, 腹胀,便溏,日二、三次,神疲嗜睡。脉 疾数,指纹青紫,已达命关。
附病案2:
辨证:疹毒内攻,肺有蕴热,移热于大肠,肺气壅遏
又见下肢厥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浮大但 重按无力
名案欣赏
名案欣赏
分析: 假象——身热目赤,异常大躁,索水,脉洪大; 细诊——得水不欲咽,脉洪大而重按无力; 结论___内有真寒,外显假热,阳虚欲脱 治疗___回阳救逆
寒热真假的鉴别
寒热真假的鉴别要点: ①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
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是 如实的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 证、舌象、脉象等作为诊断的依据
(二)虚实转化
(三)虚实真假
1、假实:“至虚有盛候” 2、假虚:“大实有羸状”
病案举例
此之否1乃假则、脾实脾真虚证胃虚“不,更假至运万伤实虚,不,:有积可症脏盛滞攻愈腑内 伐 甚候虚生,;”弱,运化无力,积滞内生。
只能《健顾脾氏消积医助镜运》化“心,积下痞痛,按之则止,色悴声短,脉 滞方来可无渐力渐,消散虚。也;甚则胀极而不得食,气不舒,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