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CT设备模板
第5章模板工程

主要应用于烟囱、筒仓、冷却塔、高层建筑剪力墙、筒 体等施工中
由大模板、爬架和爬升设备等组成
按模板施工方法分类-台模
台模/飞模是一种由平台板、梁、支架和调节支腿等组成 的大型工具式模板,可以整体安装、脱模和转运,借助吊车 从浇完的楼板下飞出转移至上层重复使用
F=0.22ɣct0β 1β 2V½ F=ɣcH
(式5-1) (式5-2)
式中:
ɣc--混凝土密度(普通混凝土24KN/m3) t0--新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可按实测定或按200/(T+15)计算 (T为砼温度) V--混凝土浇筑速度(m/h)(V=Vm/At) H--混凝土侧压力计算位置处至新浇筑混凝土顶面的总高度(m)
按模板材料分类-钢模板
要达到施工高质量的混凝土圆截面柱,一般采用定型加工的钢模, 脱模后立即包裹塑料薄膜,保湿养护,防止混凝土表面失水干裂。
按模板材料分类-钢模板
整体式钢模板
按模板材料分类-钢模板
钢模板优点:
组装灵活,通用性强,拆装方便;加工精度高,浇 筑混凝土的质量好;重复使用次数多(50~100次)等
5.1 模板工程分类
模板含义及组成
模板含义:使新拌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保持设计要求的位置尺寸和几何
形状,使之硬化成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的模型。
模板系统构成:包括模板、支架和紧固件三个部分
模板:又称模型板,是新浇混凝土成型用的模型 支架:支承模板及承受作用在模板上的荷载的结构(如支柱、内楞、外
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且专家论证:
(1)工具式模板工程:包括滑模、爬模、飞模工程。 (2)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搭设高度8m及以上;搭设跨度18m及以上, 施工总荷载15kN/m2及以上;集中线荷载20kN/m2及以上。 (3)承重支撑体系:用于钢结构安装等满堂支撑体系,承受单点集中荷 载700Kg以上。
医院ct管理制度

医院ct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院CT设备的使用和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权益,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CT设备的使用和管理。
第三条医院CT管理委员会具有统筹协调、监督检查、评价考核的职能。
第四条医院CT科室负责CT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第二章 CT设备的购置和建设第五条医院应根据临床需求和经济条件,合理规划CT设备的购置数量和型号。
第六条医院CT设备的购置应经过前期调研、招标、评审等程序,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第七条 CT设备的建设和安装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确保设备安全可靠。
第八条 CT设备的验收应由专业人员进行,验收后由设备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第三章 CT设备的使用第九条医院CT设备应按照临床需要和医嘱进行检查,避免过度检查。
第十条 CT设备的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资格和培训证明,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第十一条 CT设备的操作人员应定期接受技术培训和考核,确保操作技能的稳定和提高。
第十二条 CT检查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和参数,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第十三条CT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如发现设备故障应及时报修,确保设备处于正常使用状态。
第四章 CT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第十四条 CT设备的日常维护应按照设备厂家的要求进行,确保设备的安全和稳定。
第十五条 CT设备的保养应定期进行,保养记录应及时填写,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
第十六条 CT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应由专业的维修人员进行,维修记录应详细完整。
第十七条 CT设备的维修和保养计划应提前制定并实施,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
第五章 CT设备的质量控制第十八条医院应建立完善的CT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确保CT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九条 CT设备的质量控制应定期进行,检查结果应详细记录并及时处理。
第二十条 CT检查过程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第二十一条 CT检查结果应经过临床医生审核和确认,确保诊断结果的有效性。
CT 检查技术ppt课件

精选版课件ppt
32
• (二)临床应用
• MRI有较高的软组织对比度,适合于中 枢神经系统,骨关节及软组织器官和心 血管系统的检查 。
精选版课件ppt
33
四、超声检查技术
超声检查(USG)技术
利用超声波在人体内组织中的传播和反 射,根据组织反射回声强度的不同而形 成声像图的一种检查方法。
精选版课件ppt
精选版课件ppt
39
• 临床应用
• ①检测实质性脏器的大小、形态及物 理特性。
• ②检测囊性器官的形态、大小、走向 及某些功能状态。
• ③检测心脏、大血管及其周围血管的 结构、功能与血流动力学状态。
精选版课件ppt
40
④鉴别脏器内占位性病变的物理性质, 部分可鉴别良、恶性肿瘤。
⑤检测有无积液,并对积液量做出初步 估计。
图像的处理及数字影像诊断及影像质量管理内容。
精选版课件ppt
2
概述
X线的分类? CT的分类? MRI的分类?
精选版课件ppt
3
• 什么是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精选版课件ppt
4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所研究的内容:
X线数字技术,如CR、DR,CT的多排和双能技术。 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 超声检查技术。 核医学数字化及图像融合技术,如PET和分子影
• 1974 年全身CT 成像装置研制成功。
• 1989 年在滑环技术的基础上,螺旋CT 问世, 由传统二维采样的扫描模式进展为三维采样。
• 1992 年研制成功双层螺旋CT,开创了多层螺
旋扫描的先河。 精选版课件ppt
58
第一节 CT检查概述
• 1998 年多层面CT 的诞生,使得X线管围绕人 体旋转一圈能同时获得多幅断面图像。
最新医学影像设备学第五章X线机主机单元电路幻灯片

其作用是 完成从旋 转阳极启 动开始, 到旋转阳 极全速运 转这个过 程的延时 任务。它 的延时时 间可以调 节,
Hale Waihona Puke (二)XG-501A型X线机旋转阳极 启动与保护电路
第九节 X线管安全保护电路
1. 依据: X线管瞬时负载特性曲线为依据 2.特点:属于一次性预置保护 ,对额定值内的连
第七节 自动曝光 控时电路
1.定义:自动曝光控时电路是在X线通过
被照物体后,以达到胶片上所需的感光剂量 (即胶片密度)来决定曝光时间的;胶片感 光剂量满足后,自动切断高压,所以自动曝光 控时电路也叫做mAs限时电路 .
2.方式:
光电管自动曝光控时电路和电离室自动曝光 控时电路。
三、旋转阳极延时与保护电路
一、透视控制电路 二、点片摄影控制电路 三、普通摄影控制电路 四、滤线器摄影控制电路
一、透视控制电路
透视控制电 路用来控制 透视高压接 触器的“通” 和“断”, 以便控制高 压的产生和 关断。
二、点片摄影控制电路
三、普通摄影控制电路
四、滤线器摄影控制电路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20
续重复曝光而出现的累积性过载是不起保护作用的
3.种类:
一、参数连锁式容量保护电路 二、负荷率式瞬时负载保护电路 三、降落负载式瞬时负载保护电路
一、参数连锁式容量保护电路
三参数连锁控制:
二、负荷率式瞬时负载保护电路
所谓“负荷 率”是指X 线管一次曝 光的负荷占 最大允许负 荷的百分数。 这种保护电 路的基础也 是三参数连 锁保护,将 kV、mA、s 三参数连锁 的模拟信号 送到负荷率 指示仪表上
三、降落负载式瞬时负载保护电路
CT中文手册【范本模板】

Clinical Development - PMS Greater China BL SystemPhilips螺旋 CT 系列UltraZ操作手册Clinical Development - PMS Greater China BL System系统介绍:有关这本手册--手册章节介绍:该手册由若干个信息功能章节构成,所有章节如下:第一章:系统介绍第二章:控制及显示系统第三章:系统的开启与关机第四章:总体设制自动声音的录制预制窗宽窗位的修改扫描方案的预制日期与时间的设定第五章 : 扫描控制操作按钮的使用,工作流程标识,主菜单标识 X线系统的预热移动病人至扫描床Clinical Development - PMS Greater China BL System病人的摆位输入病人信息选择扫描方案执行定位计划扫描扫描采集回顾式重建穿刺定位扫描团注分析扫描第六章 : 图像显示及分析二维显示多平面重组最大投影密度表面遮盖成象4D 血管造影第七章:图像的摄影第八章:图像的存档Clinical Development - PMS Greater China BL System第一章常规介绍此手册将采用一些特殊的标识及格式介绍相关信息操作员的信息输入:针对操作员的指令,系统将在如下的对话框中显示指令信息:1。
如果输入的工作涉及到鼠标器,系统将在对话中提示操作员使用鼠标器的某一个键“点击”屏幕上的某一个功能选项.2。
如果输入工作涉及到键盘上的某一个功能键,系统将提示操作员“按下"该功能键。
3.如果输入工作涉及到键盘录入,系统将提示精确的输入数量及字符类型系统的提示及相关信息系统会在当前屏幕上显示提示信息的对话框屏幕按键;工作流程块及菜单键的使用扫描器的操作是通过使用鼠标器及从监视器上选择用户要求的扫描序列实现的。
屏幕按键的介绍屏幕按键是设置在扫描参数前的钻石状的按钮,操作人员可以简单地通过移动鼠标至该按钮上,然后单击鼠标器,此按钮将变黄为黄色,代表选择结束。
petct报告单模板

pet-ct报告单模板篇一:PET-CT报告模版-男姓名:检查号:检查所见血糖浓度:mmol/L。
注射示踪剂后60min显像。
双侧大脑半球对称,密度未见异常,皮层各叶放射性分布均匀。
皮层下各神经核团显影清晰,放射性分布对称。
脑沟脑池未见明显增宽、加深,双侧脑室对称,中线无移位。
小脑显影未见异常。
口咽部两侧腺体显影对称,鼻咽部无异常放射性浓聚。
双侧甲状腺形态规则,密度均匀,未见异常FDG摄取。
双侧颈部未见异常淋巴结影。
胸廓对称,两肺纹理清晰,内未见磨玻璃样或实变性阴影,未见异常FDG摄取灶。
纵隔及两侧肺门未见异常淋巴结影。
胸膜未见明显异常增厚,胸腔内未见明显积液。
心肌呈生理性摄取。
肝脏形态可,轮廓光整,肝叶比例正常,肝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影,未见异常摄取灶。
肝内外胆管无扩张。
胆囊大小、密度未见异常,胆囊壁无增厚。
胰腺形态正常,密度均匀,胰管不扩张。
脾脏密度正常,放射性分布均匀。
两侧肾脏显影可,肾实质密度正常,肾盂、肾盏及输尿管无扩张。
两侧肾上腺显影大致正常。
胃充盈佳,胃壁未见异常增厚,FDG未见异常摄取。
肠道条状显影。
腹膜后未见异常淋巴结影。
腹水征阴性。
膀胱放射性浓聚如常,膀胱壁无增厚。
前列腺大小正常,密度均匀,未见异常放射性浓聚。
颈、胸、腰椎序列齐,部分椎体边缘骨质增生。
视野内全身骨质未见异常放射性摄取。
诊断意见:1.颈胸腰椎退行性变脑显像未见异常篇二:中国PET-CT设备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XX-2021年中国PET-CT设备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XX-2021年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内容简介:第一章 pet-ct设备行业概述 8第一节 pet-ct设备产品概述 8第二节 pet-ct设备产品说明 9一、pet-ct设备用途 9二、pet-ct设备特征 10三、pet-ct设备技术参数 11第三节 pet-ct设备采购及中心建设 18一、pet-ct设备招标采购 18二、pet-ct中心场地选址 18三、pet-ct中心布局设计 20四、pet-ct中心布局实施 23第四节 pet-ct设备产业链分析 24一、产业链模型介绍 24二、pet-ct设备产业链模型分析 25(一)pet-ct设备关键硬件分析 25(来自: 小龙文档网:pet-ct报告单模板)1、pet-ct整体结构 252、pet探头 253、ct与pet的区别 304、ct球管和探测采集系统 305、回旋加速器 33(二)pet-ct设备下游应用领域分析 37第二章全球pet-ct设备行业市场概况 40第一节 pet-ct设备需满足的三要素 40一、国际标准 40二、精确定量 40三、可重复性 42第二节全球pet-ct设备市场规模分析 43第三节全球pet-ct设备主要厂商分析 44第三章中国pet-ct设备行业分析 46第一节中国pet-ct设备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46 第二节中国pet-ct设备市场面临的挑战分析 47 第三节 pet-ct设备行业swot分析 48一、行业有利因素分析 48二、行业不利因素分析 49第四章 pet-ct设备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50 第一节 XX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50一、中国gdp增长情况分析 50二、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51三、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52四、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3五、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分析 55六、居民消费价格变化分析 56七、对外贸易发展形势分析 57第二节政策环境 58一、产业政策 58二、产业法规 58三、产业规划 63第三节社会环境 63一、医疗机构配置pet-ct设备标准 63 (一)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 63(二)公立医疗机构 641、综合性医院 642、专科医院 65二、中国***患者情况 66三、中国心脏病患者情况 67四、中国神经系统病患者情况 67第五章 pet-ct设备重点区域分析 68第一节华北地区分析 68第二节华东地区分析 69第三节华南地区分析 71第四节东北区域分析 72第五节华中区域分析 73第六节西部区域分析 73第六章 pet-ct设备市场供需态势分析 75第一节中国pet-ct设备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75一、国内pet-ct设备产能分析 75二、国内pet-ct设备市场供给情况分析 75三、国内pet-ct设备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76第二节中国pet-ct设备新增配置数量分析 77第三节中国pet-ct设备行业供需平衡预测 77第七章 XX-XX年pet-ct设备进出口分析 78第一节 XX-XX年pet-ct设备进口情况分析 78 一、XX-XX年pet-ct设备进口总量分析 78二、XX-XX年pet-ct设备进口金额分析 78三、XX-XX年pet-ct设备进口来源分析 79四、XX-XX年pet-ct设备进口均价分析 80第二节 XX-XX年pet-ct设备出口分析 80一、XX-XX年pet-ct设备出口数量分析 80二、XX-XX年pet-ct设备出口金额分析 81三、XX-XX年pet-ct设备出口流向分析 81二、XX-XX年pet-ct设备出口均价分析 83第八章 XX-XX年中国pet-ct设备所属行业总体发展状况 84第一节中国pet-ct设备所属行业规模情况分析 84一、行业单位规模情况分析 84二、行业资产规模状况分析 84三、行业市场规模状况分析 85篇三:医学影像报告系统医学影像报告系统医学影像工作站以方便快捷、操作简易为首要前提的设计理念,从医生实际工作角度出发,将医生的工作流程以电子化开展,减少医生工作量以及节约科室消耗成本而设计,用于影像存储、图像处理、诊断及报告书写。
Philips螺旋 CT 操作手册

Philips螺旋 CT 系列UltraZ操作手册系统介绍:有关这本手册--手册章节介绍:该手册由若干个信息功能章节构成,所有章节如下:第一章:系统介绍第二章:控制及显示系统第三章:系统的开启与关机第四章:总体设制自动声音的录制预制窗宽窗位的修改扫描方案的预制日期与时间的设定第五章:扫描控制操作按钮的使用,工作流程标识,主菜单标识 X线系统的预热移动病人至扫描床病人的摆位输入病人信息Clinical Development - PMS Greater China BL System选择扫描方案执行定位计划扫描扫描采集回顾式重建穿刺定位扫描团注分析扫描第六章:图像显示及分析二维显示多平面重组最大投影密度表面遮盖成象4D 血管造影第七章:图像的摄影第八章:图像的存档3第一章常规介绍此手册将采用一些特殊的标识及格式介绍相关信息操作员的信息输入:针对操作员的指令,系统将在如下的对话框中显示指令信息:1。
如果输入的工作涉及到鼠标器,系统将在对话中提示操作员使用鼠标器的某一个键“点击”屏幕上的某一个功能选项。
2。
如果输入工作涉及到键盘上的某一个功能键,系统将提示操作员“按下”该功能键。
3。
如果输入工作涉及到键盘录入,系统将提示精确的输入数量及字符类型系统的提示及相关信息系统会在当前屏幕上显示提示信息的对话框屏幕按键;工作流程块及菜单键的使用扫描器的操作是通过使用鼠标器及从监视器上选择用户要求的扫描序列实现的。
屏幕按键的介绍屏幕按键是设置在扫描参数前的钻石状的按钮,操作人员可以简单地通过移动鼠标至该按钮上,然后单击鼠标器,此按钮将变黄为黄色,代表选择结束。
工作流程框的使用Clinical Development - PMS Greater China BL System工作流程框是位于屏幕底边的六个功能选择流程,箭头代表系统推荐的正常工作程序,当某些功能框表现为虚线状态时,则代表该功能在当前状态下是无法执行的。
移动CT管理制度

移动CT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移动CT的管理工作,保证移动CT的安全运行,提高诊断准确性和工作效率,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移动CT设备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移动CT设备管理工作应当遵循"安全第一、保养为先、预防为主、全员参与、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移动CT设备管理应当建立健全制度,确保设备的良好运行和安全使用。
第二章设备管理第五条移动CT设备的选择、采购和更新由医院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并在设备选型时应当充分考虑医院的具体需求,选购合适的设备类型和规格。
第六条移动CT设备的验收由设备管理部门与供应商联合组织,确保设备的功能完好,符合产品规格和安全标准。
第七条移动CT设备的定期维护保养由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建立设备档案,制定维护保养计划,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维护保养工作。
第八条移动CT设备的维修保养应当及时,确保设备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行。
第九条移动CT设备的故障报修应当及时响应,设备管理部门应当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及时处理设备故障。
第十条移动CT设备的更新换代由设备管理部门按照医院设备更新换代规定和程序进行,确保设备更新及时。
第十一条移动CT设备管理部门应当建立设备使用记录,包括设备使用情况、维护保养情况、故障记录等,以备查阅。
第十二条移动CT设备管理部门应当建立设备管理台账,记录设备的购置、使用、维护情况,并做好设备资产管理工作。
第三章安全管理第十三条移动CT设备使用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取得相应的操作证书,方可独立操作设备。
第十四条移动CT设备使用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禁止擅自改变设备参数。
第十五条移动CT设备使用人员应当定期参加安全培训,了解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和事故处理流程。
第十六条移动CT设备使用人员应当定期进行设备的巡检,发现问题及时报修,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第十七条移动CT设备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设备进行安全检测,确保设备符合安全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3年美国塔夫脱大学物理学 教授柯马克(A.M.Cormack) 在一篇文章中详细叙述了他做 的实验及计算方法。他是正确 应用图像重建数学的第一人, 从而为CT图像重建算法打下了 基础。
以人体组织对X线的线性吸收系数为 物理参量,用X线投影作为人体组织 对X线线性吸收系数的线积分,研究 出重建图像的数学方法。
准直器有两种: X线管准直器(前准直器)
控制X线束在人体长轴平行方 向上的宽度,从而控制了横截 面成像的扫描厚度;
探测器准直器(后准直器) 使探测器只接受垂直入射探测 器的射线束,尽量减少来自其 它方向的散射线的干扰,提高 探测器的测量精度。
滤过器
滤过器的作用: 吸收波长较长的低能X线,滤过后使射线平均能 量升高,射线变硬; 使穿过滤过器和受检部位的射线能量分布达到均 匀硬化。 减少信号强度差。
各代CT扫描机收集数据方式
第四代CT扫描机
探测器更多(600-1500个或更 多)紧密排成圆环,分布在 360°,扫描时探测器固定不动, 只有X线管围绕患者做360°旋 转(S/R),旋转速度加快,扇 形角更大,总扫描时间缩短(15s)。 对散射线敏感,加小准直,降 低了探测器的几何效率,增加患 者辐射剂量。在临床应用的不多。
超高速CT(UFCT)也称电子束CT(EBCT),它用电子 束的方法产生旋转的X线源,极大地提高了扫描速度。
四个紧挨的环状钨靶,两排探测器阵列,探测器固定在两个分开的圆环上,
130KV的高压使电子枪产生电子束~加速,聚焦的作用是使 电子束聚成一个指定的焦点(1mm×1.2mm),再由电磁 偏转线圈使电子束按规定的角度偏转,射向4个固定~环靶, ~环靶半径为90cm,围成210°圆周。
当电子束轰击钨环靶时即产生X线,经准直后成扇形线束 穿过扫描部位,照射野为47cm。在钨环靶对面有两排探测 器阵列,固定在两个分开的圆环上,圆环半径为67.5cm, 围成210°圆周。第一个环上有864个探测器,第二个环上 有432个探测器。当电子束轰击一个钨环靶时,可以扫描出 两个层面图像,当电子束同时轰击4个钨环靶时,可以扫描 出8个层面图像。 X线穿过扫描部位后被静止的高灵敏固体探测器(闪烁晶 体和硅光电二极管)阵列接收,接收的数据经预处理后由光 缆送至计算机,利用卷积快速富里叶变换重建图像。
系统的组成包括X线高压发生器、X线管、准 直器、滤过器、探测器、扫描机架、病床和 前置放大器及接口电路等。
(一)X线发生装置
X线CT扫描机用的X线管与普通诊断X线 机用的X线管结构一样,有固定阳极X线管和 旋转阳极X线管。但由于连续扫描时间长,X 线管的额定功率和热容量要大。
固定阳极X线管用于第一、第 二代CT扫描机。因其扫描时 采用笔形线束或小角度扇形 线束,对X线管瞬时功率要求 不很高,但扫描时间长,散 热需用循环冷却油方法。
研制和生产新型的高效探测器 CT设备与其他设备的整合 CT设备与放射治疗设备的整合
二、CT设备的发展趋势
1972年~~~2013年(640螺旋CT)
硬件的发展趋势:
研制和生产新型的高效探测器 CT设备与其他设备的整合 CT设备与放射治疗设备的整合
二、CT设备的发展趋势
软件功能的发展趋势
要求每个探测器的性能和灵敏 度必须一致,避免产生投影数 据误差。
各代CT扫描机收集数据方式
第三代CT扫描机
数据采集是基于X线管和探测 器作旋转(R/R)的扫描方式, 采用具有较宽扇形角(30°~ 45°)脉冲发射的扇形X线束 (连续旋转脉冲宽扇束扫描), 总扫描时间缩短(3~5s), 扫描采用往复运动的方式实现 交替层面扫描,避免电缆的过 度缠绕。
概 述
一、X线CT扫描设备的发展简史
CT:Computed Tomography
CT扫描机在20世纪70年代初推出是数学运算的 进步和高速数学电子计算机发展的结果。 早在1917年奥地利数学家雷当(J.Radon)就 提出二维或三维的物体从各个方向上投影取得数 据,用数学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出一张重建图像。 随后,科学家们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均在不同领 域取得成功。
1972年~~~2013年(640螺旋CT)
硬件的发展趋势:
提高扫描速度 提高图像质量:X线源特性和探测器性能;扫描数目和
速度;图像重建的算法;数据表达和显示方法。
降低剂量 缩小体积 简化操作 提高工作效率
二、CT设备的发展趋势
1972年~~~2013年(640螺旋CT)
硬件的发展趋势:
1972年CT发明人 Housfield先生 1979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
CT扫描机。
各代CT扫描机收集数据方式
第一代CT扫描机
数据采集是基于X线管和探测器作平 移加旋转(T/R)的扫描方式,直线 笔形束扫描,扫描过程: X线管和探测器同步做直线平移运 动,获得240个透射测量数据后, 停止平移; X线管和探测器围绕人体旋转1度, 然后重复上述平移运动,平移运动 方向与上次相反,在获得240个透 射测量数据后,停止平移,重复上 述过程,直到旋转180°。
螺旋CT扫描机具有优点:
1. 扫描速度快:通常 1 秒内可旋转 360°,从 而有效地缩短了扫描时间。 2. 连续扫描和连续采集数据可获得容积数据, 后处理中可重建任意位置的层面像和高质 量的三维重建图像。 3. 快速无层间隔扫描,可以充分发挥造影剂 的对比增强作用。
各代X线CT扫描机的特点
二、CT设备的发展趋势
探测器
气体探测器
气体探测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电离作用。通过测量 电离电流的大小来测量出入射X线的强度。
结构:它是上下夹面由绝缘体构成,封装在气体容
器中,构成一系列单独的气体电离室,电离室电极 由钨片分构成,多组电极将气体容器分隔成多个电 离室,每组电极上加直流加速电压。钨片还起到收 集电子的作用。气体(氙气)压力高达20~30个大气 压,转换率为35%~45%。
医学影像设备学
第五章 X线计算机体层 成像设备
重要知识点
1 CT设备的基本组件及工作原理
2
3
检测器及数据处理装置工作原理
螺旋CT和多层CT工作原理 CT设备应用质量保证基础知识
4
CT的特点
1. CT图像可直观病变的外形、轮廓、范围,甚至
其内部结构等,从而得到明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2.CT图像清晰,密度分辨率高
第一代CT效率非常低,扫描时间长,通常 需要3~5分钟,重建一幅图像的时间为5分 钟,专用人体头颅成像。
各代CT扫描机收集数据方式
第二代CT扫描机
数据采集是基于X线管和探测 器作平移加旋转(T/R)的扫 描方式,直线多路笔形束扫描 (或连续扇形X线束),探测 器的数量增加(3-30),每次 旋转的角度也可增大(3°30°)总扫描时间缩短(2090s)。
就是要很稳定。为此,高压稳定性要求很高,
在高压发生器装置中彩高精度闭环控制方式, 如智能剂量管理技术控制高压的发生。
(二)准直器及滤过器
准直器是限制X线束成为窄束 X线束,只能射入相对的探测 器,其作用:
降低患者表面辐射剂量
减少进入探测器的散射线 限定成像的空间范围(决定 扫描层厚)
准直器
总效率:是几何效率与吸收效率的总和。一 般在50%~80%之间
探测器
2.稳定性:指探测器的重复性和还原性,从某一瞬
时到另一瞬时探测器的一致性和还原性,CT的探测 器需经常进行校准以保证其稳定性。
3.响应时间:指探测器接收、记录和输出一个信号
所需的时间,即探测到一个信号恢复到能探测下一 信信号所需的时间。应非常短(微秒级),避免余 辉或信号堆积等问题的出现;
***超高速CT除具有心脏疾病的诊断功能外, 还具备一般CT功能。它有三种扫描方式:
1. 单靶单层面扫描方式; 2. 单靶多层面连续扫描方式; 3. 多靶多层面扫描方式;
多靶多层面是超高速CT最大优点。在一切不动的情况下,一 次扫出8个层面的图像仅需0.46秒。 特点:基于电子束扫描技术;没有作机械扫描的部件;数据 采集的方法不同于常规采集系统。
探测器
4.准确性与线性:
探测器对衰减系数和测量的准确性。
输入X线强度与检测器的输出信号成正比关系。
5.一致性:对于相同的X线输入,各探测器单元
输出相同。
6.动态范围:指探测器能够测量到的最大信号与
能被识别的最小信号之比,通常在106:1。
2.探测器
CT扫描机中常用探测器 利用光电效应的探测器,称为固体探 测器(闪烁晶体探测器和稀土陶瓷探 测器)。 收集气体电离电荷的探测器,称为气 体探测器。
血管成像
三维图像重建
CT引导下的介入治疗
仿真内镜
放疗计划
第二节 CT成像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 计算机和图像 重建系统 图像显示、记 录和存储系统
第二节 CT成像系统
一、数据采集系统
是从X线产生,经过滤过,准直穿过扫描部 位,准直,探测器收集成为电信号,经A/D 转换成为数字信号,送至计算机。
探测器
几何效率:探测器能获得穿过受检体的透射X线光 子的能力。由空间包括探测器本身的宽度、静止的 准直器或一个探测器与相邻探测器之间的间隔决定。
探测器窗口宽度w/(探测器窗口宽度w+相邻两探测器之间的间隔d)
探测器
吸收效率:指辐射进入探测器并被吸收的X 线光子的百分数。与探测器类型、探测器厚 度及相邻两个探测器之间的间隔有关。
(三)探测器
探测器是将X线能量转换为电信号的部件, 是由性能完全相同的探测组件排列而成。每 个探测组件对应着一束X线束,如果由N个探 测组件,一次就可同时获得N个投影数据。
(三)探测器
探测器的特性——高探测效率、短响应时间、稳定性 好和宽动态范围。
1. 检测效率:指探测器从X线束吸收能量的百分数。对 X线光子的俘获能力、吸收能力和转变为电信号的能 力,通常用照射到探测器上并形成电信号的光子的百 分数来表示。影响探测器效率的因素有:几何效率和 吸收效率。是二者的乘积,50%~90%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