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控制和人的控制(一)
自然条件对人的制约和人类控制自然界能力的发展客观限定性

第二节自然条件对人的制约和人类控制自然界能力的发展客观限定性与主体能动性的关系方面,还有一个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和人类能动地控制、调整自然界的能力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注意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但他们摒弃“二律背反”式的“互相创造”论,强调归根到底“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55页。
)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人是能动的一方,自然界是受动的一方。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人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
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态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
当他通过这种活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着他自身的自然”。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1~202页。
经马克思校订过的《资本论》第1卷的英文版中,“同时改变着他自身的自然”这句话的英译文是:“……he at the same time changes his own nature”,据此可译为“同时改变着他自身本来的特性”[见该书英文版,芝加哥1921年版,第198页]。
)普列汉诺夫多次引用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并以此作为他的“历史运动的原因在人之外”的论断的依据。
(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21页。
)然而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的却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乃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的,是人通过改变自然的实践活动,“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使这种力受他自己控制”。
在这个过程中,人“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成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是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自我控制指个体通过意志力和决心来抑制冲动和欲望,以实现长期目标的能力。
而自我调节则是个体在面对不同情境和内外压力时,能够采取适当的策略以维持自身情绪平衡和行为表现的能力。
本文将通过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进行解释。
一、自我控制的心理机制自我控制的心理机制涉及到注意力的分配、抑制冲动、执行监控等过程。
首先,个体需要在目标和诱惑之间进行注意力的分配。
心理学家发现,目标相关的信息会引起个体的注意,而诱惑则会分散个体的注意力。
因此,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与其注意力的分配有着密切关系。
其次,自我控制还需要个体抑制冲动和欲望。
这涉及到个体对于即时满足的延迟,以及对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权衡。
最后,自我控制还需要执行监控。
个体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估和调整,以确保其符合自己设定的目标。
二、自我调节的心理机制自我调节的心理机制包括情绪调节和行为调节。
首先,情绪调节是指个体通过不同的策略来管理和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这可以通过认知重评价、情绪表达以及情绪转移等方式进行实现。
其次,行为调节是指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下,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来适应环境。
这可能涉及到目标设定、自我监控、行为规划等步骤。
自我调节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情绪的稳定和行为的适当性,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三、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影响因素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体的基本能力和特质对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至关重要。
一些人天生拥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而另一些人则相对较弱。
其次,环境和社会因素也会对个体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产生影响。
例如,生活中的压力、诱惑和激励等因素都会对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构成挑战。
最后,文化和教育背景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
不同文化对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重视程度和价值观念各不相同,而教育的作用则在于培养和提升个体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
威廉·莱斯

科学技术对自然和人类进行双重控制的结果。
如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1968)、《反革命
与造反》(1972)实现了从技术批判到社会批判的
转向,认为资本主义对科学技术滥用是科学技术产 生负面影响的原因,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是生
态问题产生的根源,而解放自然、人成为解决资本
主义生态危机的前提。
二、《自然的控制》的理论构架
(二)生态学的理论成果
德国科学家郝克尔创立生态学以来,生态
“Ecology”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标志人类社 会从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的过渡,这 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三)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评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将科学技术置于社会 背景中考察的传统,认为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通过
威廉·莱斯 (Leiss William 1939-)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 物之一。
20世纪中叶,生态运动被推倒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社会运动的前沿,把马克思主义和绿色运
动思潮结合起来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成为
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流派。加拿大学者 威廉·莱斯提出了“自然地控制”(the
domination of nature )的概念,认为生态危
(一)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控制自然的观念 科学技术不是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控制自然的观 念才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 莱斯明确指出,造成人们头脑中的控制自然的
观念。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原有的控 制自然的观念。
在他看来,自然不是任人摆布的客观物,并不屈从
他深刻地指出,人类加强对自然的控制,不是转移或 削弱对自身的统治,恰恰是加剧对自身的统治。人类 依靠科技手段实现对自然的控制,反过来遭到自然的 反抗和报复,遭遇异化的命运。这就是生态危机的爆
控制“自然”与控制“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内在逻辑研究

方便 于掌控 : “ 人们在思想 中远离 自然 ,目的是要以 想象的方式把 自然呈现在 自己面前 ,以便按照他们 设定 的支配方式来控制 自然。 ”[ 1 ] ( P 3 1 ) 人们通过理性 来加强掌控力量 的想法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渐渐 占据了人们思想 的主导地位 。在这种情形下,人们 通常所认为 的 “ 知识 ”只是为了获得规律 以服务人 自身的东西。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指出 ,启蒙使得
霍 克 海 默 和 阿道 尔诺 :理 性 对 人 和 自然 的双重控 制
一
、
霍克海默 、 阿道尔诺所著的 《 启蒙辩证法 》 ( 1 9 4 7
年) 一 书认为 ,启 蒙运动 的 目标是使人们摆脱愚昧
与恐惧对人 的束缚 ,寻求解放与 自主。这种启蒙对 人类产 生了双重影响 ,有利的一面是它 凸显 了知识 的力量 , 便于人们运用它来支配 自然 , 满足 自身需要 。
由于工人思想的被污染和被控制马尔库塞决定把斗争的主体寄望于社会的最底层人民中比较详尽地分析了自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到马尔如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流浪汉和局外人不同种族和库塞的支配理论他认为支配理论在二战后出现肤色的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失业者和不能就业者
第2 6 卷 第2 期 2 0 1 3年 4月
文 山学 院学报
不 利 的一 面是 理性 逐渐 变 成 一 种 统 治工 具 ,加 强 了
自然或 自 然物之 间的传统式亲密关系丧失 了,自然
的存在意义仅表现为它对 实践主体的有用性 ,表现 为材料 ,表现为阶级社会里受苦难和剥削的女性地 位 : 她只能从受奴役 、 利用和掌控中寻求存在价值。 其二 ,理性 的扩张使得它成 了控制人的工具。 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认为 ,技术是知识的本质 ,
自然的控制——论威廉·莱斯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

2012年第01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1,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01期)Total No .301收稿日期:2011—09—06作者简介:李霞(1982—),女,四川南充人,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生态文明与生态哲学。
自然的控制———论威廉·莱斯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李霞(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37)摘要:威廉·莱斯是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代表者,他着眼于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控制与服从的辩证法,提出了“自然的控制”的概念,认为这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
他对于“控制自然”的观念进行了透彻的历史考察,认为此观念与资本主义密切相连,是一种占据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
莱斯的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控制自然;生态危机;生态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1—0083—0220世纪中叶以来,生态运动被逐渐推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运动的前沿,把马克思主义和绿色运动思潮结合起来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流派。
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斯(William Leiss )是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自然的控制”(the domination of nature )的概念,认为生态危机产生的深层根源,是基于这样一种观念意识,而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是一种更深刻的困境———人对人的控制。
一、威廉·莱斯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生态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生态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简单叠加,其理论来源有着更为广泛的哲学视域。
一般认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包括:(一)马克思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传统,对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做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
人类社会的自我控制机制

人类社会的自我控制机制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上有一个著名的命题,即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后来又有人补充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改造。
虽然人们也承认人类对于必然的认识是一个无穷的过程,永无止境,但是似乎有一种定论,即凡是已被人类认识的东西,人们便获得了充分的自由。
在这个范围内,人的意志便可以主宰一切,特别是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更加如此。
因为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由人参加的,是由无数个体的人的行为构成的,而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是受其意志支配的。
这样说来,既然人类的历史是由无数人的意志的复杂的结合而构成的,因而它也应该是完全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了。
但事实并非这样。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
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象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
”(1)这里所说的“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便象一只无形的手,在指挥着、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规划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轨道,推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进程。
因此可以说,人类历史的发展既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又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就其具体过程来说,由于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人们行为的结果,因此,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是就整个进程和趋势来说,又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为人们的意志相互作用的总的结果是谁也没有想到也无法事先知道的。
也就是说,人类在推动历史车轮的前进,但总的方向和轨道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则是人类无能为力的。
人类可以认识它(相对地)却不能改变它。
用一句话概括鲁滨逊漂流记的主题(人对自然的适应与控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用一句话概括鲁滨逊漂流记的主题(人对自然的适应与控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鲁滨逊漂流记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与控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探索。
鲁滨逊漂流记是丹尼尔·笛福于1719年所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
故事讲述了英国人鲁滨逊在海上航行时遭遇严重海难,最终漂流到荒岛上并在那里生活了28年的经历。
此故事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与控制的探索,以及他与其他人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性。
首先,鲁滨逊在荒岛上与自然严峻的环境展开了一场生存斗争。
他面对人迹罕至的岛屿,不得不学会从自然界中寻找食物、建造住所、制作工具等基本生活技能。
作者通过鲁滨逊的勇敢和智慧,展示了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
他不断尝试,学习,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逐渐掌握了生存的技巧。
这表明人类在面对陌生环境时,能够通过适应和控制自然来保证自己的生存。
其次,鲁滨逊与荒岛上其他人类的相遇和相处,则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性。
在漂流至荒岛后的一段时间里,鲁滨逊一直是孤独的,没有其他人类的陪伴。
这使他更加珍惜与其他人的交流和沟通。
当他遇到荒岛上的原住民星期五时,他对星期五进行了教育和培训,让他从原始状态逐渐融入到人类社会中。
这一过程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性,通过互相帮助与倾听,人类可以共同克服困难和实现共同目标。
然而,鲁滨逊在与星期五的互动中也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和控制欲望。
尽管鲁滨逊对星期五进行教育和指导,使他得到了自由和生活技能,但他在关系中仍然保持了支配地位。
鲁滨逊控制着星期五的行动和决策,表现出他对自然和其他人的控制欲望。
这一点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显得复杂和微妙,同时也引发着读者对于权力和自由的思考。
总结起来,鲁滨逊漂流记通过讲述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经历,探索了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与控制的能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故事中的主题告诉我们,在面对自然的挑战时,人类能够通过适应和控制来保证自身的生存,同时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重要性,以及权力和自由之间的复杂关系。
人类对大自然的控制有什么影响?

人类对大自然的控制有什么影响?随着科技进步和人口增长,人类对大自然的控制越来越大,但这种影响并不总是积极的。
人类对大自然的控制在农业、能源、采矿等领域带来了许多进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人类对大自然的控制有哪些影响。
一、农业活动对大自然的影响1、农药残留对环境的污染随着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它的残留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
这些残留物可以通过食物链累积到人体里面,给健康带来危害。
此外,这些化学残留物还会进入土壤和水体中,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2、灌溉对土地和水资源造成的损害灌溉是农业中最基本的手段之一。
然而,过量的灌溉会导致土壤的盐碱化和水亏缺的问题。
长期以来,过度使用地下水已经导致一些地区的井水下降了几十米。
这种情况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压力,还对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产生了影响。
二、能源生产对大自然的影响1、化石燃料的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近年来,全球变暖正在迅速加剧,其中影响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化石燃料的排放。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导致了全球气温的升高,从而加剧了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这些都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活。
2、环境破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能源产业涉及到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采掘,这些活动对地球的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森林砍伐和水资源的枯竭。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环境和生活质量。
三、采矿活动对大自然的影响1、矿物资源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采矿活动会对地质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如地貌改变、土壤侵蚀、森林砍伐和大量的土地使用。
这些活动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还使生物多样性遭到了破坏。
2、水资源短缺和土地垃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矿业活动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这对某些地区的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短缺。
另一方面,废弃物和地质废料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总结: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并不总是正面的. 随着我们对自然的控制越来越多,我们的责任也会越来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的控制和人的控制(一)
【论文关键词】:自然的控制;人的控制;相互作用;自然的解放
【论文摘要】:威廉·莱斯在《自然的控制》中详尽论述了自然的控制和人的控制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的辩证法,并指出只有通过抛弃控制自然概念中的意识形态内容才能实现自然的解放。
一
莱斯在《自然的控制》的序言中就对那种把环境问题仅仅看作是一个经济代价问题的观点进行了批判。
莱斯指出,由于这种观点“在现存的言谈的框架内确定这个问题的位置,也就是承认现存的框架本身是不受挑战的”1,所以,“环境质量可以用现钞购得”2。
但是,“如果对问题的这种提法被广泛接受,那么已经流行的社会行为规范将更加根深蒂固”3。
也就是说,这种观点没有触及到环境问题的本质和核心,也就无法根本解决环境问题。
在莱斯看来,环境问题实际上只是一种更深刻问题的征兆而已,而某些把环境问题归结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谴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倡诗意的神秘主义或东方宗教的方式”4的观点也错误地把征兆当作了根源,这些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莱斯指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控制自然的观念,既是进步性也是退步性的根源。
莱斯分析了控制自然是如何成为一种意识形态,而且,这种意识形态是何以表现为进步性和退步性的。
首先,莱斯对控制自然的观念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详尽地分析了这种观念的历史演变。
莱斯引入了一个传奇性的神话故事。
一个恶魔附体的孩子用铁矿石制作了金属机器人,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征服了世界,创造了大量的非自然的特别是金属的工具,进行邪恶的统治。
最终,大地女神和生命之树施展了不可抗拒的力量,并消灭了这种邪恶文明的一切痕迹。
莱斯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一方面,人们认识到科学和技术的工具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另一方面,人们对这种能量又有着深深的恐惧。
其次,莱斯探讨了宗教的根源。
莱斯指出,“在圣经《创世纪》中,上帝进行创造的故事宣布了上帝对宇宙的统治权以及人对地球上具有生命的创造物的派生统治权。
”5上帝是宇宙的绝对统治者,人则是根据上帝所赋予的次级权力来管理地球事务,人之外的其它事物受人的支配。
然而,人的这种支配权有一定的限制,“自然界有一种与其做为人类活动物质基础的功能完全无关的意义:它是神的创造,所以是神圣的”6。
这样,莱斯认为,“基督教的教义是通过约束人操纵更高的权力的方法来遏制人的现世的野心”7,这使得科学和技术的运用只能在宗教的框架内进行。
这种情况,一直到培根以后才发生了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莱斯在他引用的布里克特的《日历的故事》中说道,培根“在控制人的方面失败了,现在,他把自己的余生献给了人类如何最好地控制自然力的研究事业”8,这似乎暗示了培根把控制人放在控制自然的前面,而在后文中莱斯对培根著作的分析也与之遥相呼应。
培根把控制自然的观念和基督教结合起来,他指出,人由于堕落而失去了道德的清白和对地球上创造物的统治权,然而,这两种丧失通过宗教信仰和发展科学都可以得到恢复或者部分的恢复。
在培根看来,“最清白和最有价值的征服”就是“征服自然的工作”,然而,培根反复强调,只有在宗教的体系之内,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才不会形成无控制的混乱状态。
培根认为,征服自然是为了增加和扩大人的收益和拥有,但是,在任何探究中人们首要的职责是考虑到什么是神性的东西。
他将自然知识和道德知识区分开来,指出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体现了人类的能力和技巧,与人的道德知识和信仰有明确的区分,知识的进步有利于免除人和自然关系所引起的不利和人与人之间关系引起的不利。
在《新大西岛》中,培根指出要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社会应用实行卓有成效的控制,他说道,“我们做这些事情:我们有协商议会,进行发明和实验,有了发现就加以公布;而有些事情则不能做,应当尽力来保守秘密。
我们隐瞒了那些我们认为应当保守的秘密;虽然我们所做的事情中有的揭示了国家的秘密而有的却没有”9。
然而,莱斯指出,培根的后继者们忽视了这一重要前提,仅仅将控制自然的观念
视为培根世界观对一个长久时代的杰出贡献,17和18世纪的思想家赞颂培根仅仅为了他热情地提倡的必须坚持机械技术和物理科学的进步。
“通过科学和技术征服自然的观念,在17世纪以后日益成为一种不证自明的东西”10,由培根所开辟的崎岖小径很快变成了一条康庄大道,控制自然的观念不再被认为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解剖,人们只是无休止地重复着控制自然所带来的优点,这就是笛卡尔所指出的,这使我们能够毫无阻碍地享受到地球和从地球上发现的所有好的事物的成果。
圣西门则进一步认为,在现代工业和技术的条件下,开发外部自然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历史的进程,有益于社会的和谐。
到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控制自然的发展和人类能力的发展被看作是一回事,科学使人类的能力得到增长,使人们能够比以往所知道的任何东西都能够更大程度地控制自然。
莱斯借用了约翰·赫尔曼·兰道尔和著名的原子能科学家海森堡来说明这一点。
兰道尔通过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和现代的理论进行对比发现,前者作为一种统治古代自然哲学和中世纪的思想,其认识的着重点是事物的“为什么”,而后者则是对改革世界方法的研究,主要关注“怎么样”的问题。
海森堡也认为,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从沉思转变为实用,自然科学转化为技术科学,知识的进步总是与其实际应用相关联。
正如阿列克赛·柯里指出,现代社会中发生了一场大的转变,“行动”取代了“沉思”的最高价值地位。
至此,控制自然会使社会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变的观念正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
然而,莱斯指出,如同月亮有永远看不到的黑暗面一样,控制自然的观念总是掩盖了对社会的控制,对于社会控制,莱斯问道,“是什么样的控制?是什么样的社会?”11对于控制自然,莱斯问道,“对自然要取得什么样的控制或统治?在这个过程中要控制的是什么样的‘自然’?”12莱斯在第二篇中结合马克斯·舍勒、胡塞尔和马克斯·霍克海默这三位哲学家就科学、技术和自然的控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