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坪铺、都江堰参观实习报告
都江堰研学报告

都江堰研学报告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一名研学生,我有幸前往都江堰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深深感受到了这座古老水利工程的伟大和神奇。
首先,我们来到了都江堰的主体工程——灌县堰。
站在灌县堰上,我看到一条条水渠如蚯蚓般蜿蜒而过,将水引入田间地头。
据导游介绍,这些水渠是根据地势高低而修建的,利用了自然的水流原理,实现了高位引水灌溉低洼田地的目的。
这种古老的水利工程设计,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周边农田的灌溉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其次,我们参观了都江堰的著名景点——鱼嘴观瀑。
站在观瀑台上,我看到一股股湍急的水流从两侧的山峰中倾泻而下,形成了一幅壮观的瀑布景观。
据了解,鱼嘴观瀑是都江堰的重要出水口,也是整个水利工程的关键节点。
通过这个观瀑口,激流直下的水流被引入了灌县堰的水渠中,为整个工程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最后,我们来到了都江堰博物馆,对都江堰的历史渊源和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图片资料,这些都生动地展现了都江堰古代水利工程的宏伟壮丽和智慧结晶。
同时,博物馆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多媒体展示和互动体验,向我们介绍了都江堰的保护和利用现状,让我们对这一古老水利工程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通过这次研学之旅,我深刻感受到了都江堰这一古老水利工程的伟大和神奇。
它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重要篇章。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学习,为祖国的水利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都江堰,让我对水利工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智慧有了更深的敬仰。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感悟(四篇)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感悟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灌溉工程之一。
在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类智慧与勇气的伟大,也对水利工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参观心得感悟。
首先,都江堰水利工程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的规模和精确性。
从远处望去,堰塞湖的水如同一面平静的镜子,美丽而宁静。
然而当我走近堤坝时,才发现这个项目有多么庞大。
都江堰水利工程总长达65.6公里,由主渠、分渠和排泄工程组成,完美地将岷江水引入四川平原。
整个工程的建造高度精确,坡度合理,利用了水流的自然声波和自重力,使水能够自然地流动到各个地方,实现了整个工程的无损耗。
这种精确性和科学性令我深感敬佩,也让我对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我认识到了水利工程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延续。
古代人民深知水利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以保障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需求。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平原地区的灌溉问题,还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供应,使蓬勃发展的农业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正是因为先民们的智慧和努力,四川平原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再次,都江堰水利工程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古人在建设都江堰水利工程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自然地理条件,借助山川地势,采用错层放线的方法,使水能够顺势流动,并通过开挖渠道和堰坝的方式,使水能够在各个地方顺利畅通。
他们没有对自然进行过度的改变,而是以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然的资源。
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消耗已经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恢复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保护环境,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最后,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让我感受到了古代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
都江堰水利工程研学活动的作文

都江堰水利工程研学活动的作文篇一《都江堰之旅:水利工程大探秘》早听说都江堰水利工程那可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超级大杰作。
这不,一听到有去那儿的研学活动,我立马就报名参加了。
刚到都江堰,映入眼帘的就是那滔滔江水。
这江水可不像在城市里看到的河流那么平静,它们就像一群撒欢儿的野马,奔腾着、呼啸着。
那声音,轰隆隆的,就像有无数个鼓手在敲鼓。
我们沿着小道一边走,导游一边给我们讲解这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厉害之处。
我一边听着,脑子一边在想,老祖宗们到底是怎么想到这么聪明的办法来治水的呢?走着走着,就到了鱼嘴分水堤。
从这儿看,江水被活活地分成了两半,一半流到内江去灌溉成都平原,另一半就顺着外江流走了。
我站在那,仔细观察着水流的走向,那江水打到鱼嘴分水堤上溅起一片片水花,像白色的小蝴蝶在空中飞舞。
突然,我看到一只小鱼从内江那一侧跃出水面,又啪嗒一声落回水里,就像在和我打招呼一样。
这小细节让我突然对这片水域有了一种亲切感,仿佛它们都有了生命。
旁边有个小伙伴好奇地问导游:“这鱼嘴就这么一直能把水乖乖分开吗?”导游笑着解释了一堆原理,我虽然不能全听懂,但是却对先人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就像一个巨大而又精巧的机关,在大自然的威力下,持续稳定地工作了千百年。
后来我们还去看了飞沙堰和宝瓶口。
飞沙堰那个地方可神奇了,好像是专门为了分洪和排沙而设计的,江水到了这儿,速度和方向都有很微妙的变化。
宝瓶口就像一个大瓶颈,牢牢地控制着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
这次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研学活动,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我看到了古代智慧在现代依旧发挥着巨大的力量,而那只跃出水面的小鱼,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里,成为这次奇妙旅行的一个小美好标记。
篇二《都江堰研学:走进水利的智慧世界》都江堰研学活动,那可是充满惊喜和发现的一次旅行。
一到都江堰,感觉像到了一个水利工程的大课堂。
我们这个研学小团队,像一群好奇的小探险家,瞪着眼睛到处瞅。
先来到离堆公园,这里那一尊尊石像仿佛在诉说着都江堰的历史。
去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研学旅行的实践报告

去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研学旅行的实践报告哎呀,说起去青城山都江堰的研学旅行,那可真是一次不折不扣的“脑袋开花”体验!说实话,我原本还挺怀疑的。
啥?去青城山?我都没听说过,能有多牛?结果一到那里,我就彻底被惊艳到了,完全没想到这地方竟然这么有意思。
青城山可不仅仅是个旅游景点,更像是一个带你穿越时空的历史博物馆,走进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故事。
青城山的风景真是好得不行!走进山门的时候,青翠的树木密密麻麻地包围住你,仿佛一下子就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
空气清新到不行,连每次深呼吸都能感觉到大自然的气息。
风一吹,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跟我们打招呼。
最有趣的是,青城山的“青”字也确实有它的道理,整个山的氛围让你感觉一下子就变得宁静下来,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风带走了。
我跟小伙伴们一边走一边聊,完全不觉得累。
山上的小路曲曲折折,走着走着总会有一些惊喜,譬如一棵古老的松树,或是突然映入眼帘的一个小庙,庙里香火鼎盛,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香气。
我那时候就忍不住想,哎,这样的景致,简直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么美的地方,竟然还可以让人一边学习,一边享受大自然的洗礼。
不过,要说最让我大开眼界的,还得是都江堰。
那可真是了不起的存在,竟然是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使用的水利工程!我们站在都江堰的大坝前,觉得自己仿佛变成了古人,站在历史的长河里感叹人类的智慧。
那个时候,老师给我们讲解,原来都江堰不仅是为了防洪,还能调节水流,保证农业灌溉。
最惊人的是,这一切都不需要机械,就凭借着一套巧妙的设计,水流可以根据需要自动分配,几千年过去了,依然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简直就是古代的“绿色能源”啊!这种巧妙的设计,不仅是工程师的智慧,还是古人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与理解。
别的不说,光是站在那里感受那股巨大的水流声,就已经让人忍不住对这项工程肃然起敬了。
老师告诉我们,都江堰不仅是为了防洪,更是古人用智慧创造的奇迹。
想到这里,我真的有些激动,心里一直在想,这就是所谓的“工艺与自然和谐共生”吧。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感悟(2篇)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感悟都江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它位于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修建于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1年之间。
我有幸参观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对于这一古老而伟大的工程,我有了很多的感悟和体会。
首先,都江堰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年代,中国古人们利用手工工具和简易的设备修建了这个水利工程。
他们要面对陡峭的山峦和湍急的河流,但他们毫不退缩,通过努力和创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这不仅是一次水利工程的建设,更是一次对自然的征服和对未知的探索。
这种智慧和勤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其次,都江堰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都江堰的设计理念是“引河入城、分渠灌田”,凭借合理的分水制度和水渠网络,使得水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和分配。
这不仅保证了灌溉农田的需要,也避免了水灾的发生。
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都江堰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局面。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珍惜和倡导的理念,在今天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再次,都江堰让我深刻认识到水的重要性。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万物无法生存和繁衍。
在都江堰,我看到水源从高山流淌至低地,通过一系列的渠道和水闸进行分配和利用。
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水资源,不浪费水,不污染水,以保证我们的后代也能享受到清洁的水源。
最后,都江堰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都江堰是由著名的晋国名相李冰所主持建设的,他的工程才能和治水经验被后人称为“都江堰精神”。
通过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创新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这让我更加自豪和自信,作为中国人,我们来自一个有着灿烂古代文化和悠久历史的国家。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让我收获满满,对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表示敬佩,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表示赞同,对水资源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相信这些体会和感悟会一直陪伴着我,并影响着我的思考和行动。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总结范本(2篇)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总结范本诗人山春曾在《灌阳竹枝词》中写道: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开时涌岸边。
诗人运用巧妙的语言让我们见识了这神奇的都江堰。
暑假,我领略了都江堰的美丽。
再往前走,便是十分着名的玉澜索桥了。
索桥用铁索绑在半山腰,犹如一只风挂在半空中,只有游丝一线牵着。
光是远远地望着,我便早已不寒而栗、胆战心惊了。
人们走在索桥上一个个都紧抓着护栏,接着再一步步地挪动着自己的身体。
还有一些人胆子大些,竟把自己斜倚在护栏上,不过却也十分笨重。
只见索桥上的木板虽也结实,却稀稀疏疏。
不过,走在吊桥上,听着下面潺潺的流水声,却也别有一番独特的韵味。
下面的河川流不息,一点儿小小的波浪,让这原本就十分特别的都江堰,又有了一种独特的美。
再继续往上走,就来到了有“蜀中小西湖”之称的翠月湖。
啊!来到这里的人无不赞叹这奇妙的翠月湖。
她的美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里景色宜人、风光秀丽、凉风习习。
翠月湖的水真亮啊,亮得像一颗颗闪亮的钻石;翠月湖的水真净啊,净得像一面没有丝毫杂质的明镜;翠月湖的水真蓝啊,蓝的让人分不清楚这是天上还是人间;翠月湖的水真静啊,平静的没有一点波纹。
这一个美丽的湖,应该是那天宫的瑶池从天而降吧。
否则怎么会有一股“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观”的独特魅力呢。
真是仙境呀!走到观望台上,都江堰的大半景色映入眼帘。
往下俯视,都江堰的宏伟的水利工程让人惊叹不已,江水平静而轻缓地往岷江流去。
郁郁葱葱的森林像一片绿海,成群的坝子更是这水利工程的一大特色。
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真是舒畅。
玉澜索桥,翠月湖,这些让都江堰变得古色古香。
我希望有机会再去这美丽的都江堰。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总结范本(二)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水利工程之一。
我有幸来到这里参观,深刻感受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伟大和智慧。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56年,是由秦国时期的蜀国国君李冰设计并亲自督造的。
紫坪铺和青峰岭电站认识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理工类)课程名称:水利水电工程认识实习课程代码:题目:水利水电工程认识实习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年级/班:水利水电工程2014级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指导教师:施浩然、杨耀、刘晓庆实习地点:青峰岭、紫坪铺目录0.前言 ......................................................................................................... - 2 -0.1实习目标. (2)0.2水电站简介 (2)0.2.1.崇州市青峰岭教学电厂................................................................... - 2 -0.2.2. 都江堰市紫坪铺水电站.................................................................... - 2 -1.实习过程和内容........................................................................................ - 3 -1.1青峰岭教学电厂 . (3)1.2紫坪铺水电站 (5)2.总结........................................................................................................... - 7 -实习成绩评定表 ............................................................................................. - 8 -0.前言0.1实习目标赴水电站认识实习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之一,通过认识实习,掌握水电站的建筑物组成,掌握水电站的运行模式,掌握各种水利机械的工作原理和作用,为学好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都江堰旅游后的心得感悟(精选4篇)

都江堰旅游后的心得感悟(精选4篇)都江堰旅游后的心得感悟篇1暑假里,我们一家和南昌的叔叔一家怀着激动的心情,去参观有两千多年辉煌历史的都江堰。
一路上,我和妹妹一直盼望着快点到都江堰。
终于到了,车子开进了景区的大门,两旁绿树成荫,花草芬芳扑鼻,流水潺潺;虽然是夏天,但是感觉凉风习习。
我们继续往前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水闸和四跟铁棒。
导游说:“每年人们挖沙时,看到四跟铁棒露出来,就不用挖了,因为再挖下去,会造成鱼嘴分流不均匀,而发生洪水灾害,淹没农田和村庄。
”我们一边听讲解,一边往前走,来到了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修建的“鱼嘴,”导游介绍,“鱼嘴”有三大功能,第一是防洪,第二是分流,第三是排泥沙。
“鱼嘴”呈三角形,就像鱼的嘴巴一样,它也是人工修建而成的分水堤,它把滔滔江水一分为二,二分为八字形;站在“鱼嘴”的前方,远远望去,汹涌的江水一泻而下,经过“鱼嘴”的分流后,水流变得平稳而缓慢了。
看了这巧夺天工的设计,我不禁惊叹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我们一路继续往前走,导游带我们来到了露天表演台,我们又看了一场精彩历史文化演出:春秋战国,唐、宋、元、明、清、民国、现代的文明故事。
我们玩得太开心了。
经过这次都江堰的游玩,我知道我们祖国有几千年的灿烂文明,我为我们祖国的光辉历史感到自豪。
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学好本领,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奉献我的一份力量。
都江堰旅游后的心得感悟篇2暑假,我们全家一起去四川成都旅行。
我们去了乐山,峨眉山,都江堰,映秀,锦里,武侯祠,金沙遗址和熊猫基地。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都江堰,映秀和熊猫基地。
我们先去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世界上唯一的无坝水利工程,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
它是由宝瓶口,分水鱼嘴和飞沙堰组成的。
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从此不仅解决了成都平原水患,又保证了当地农业生产的灌溉需要。
当我们站在宝瓶口,看着脚下滔滔的江水,不禁感慨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古老的都江堰至今仍然造福着四川人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坪铺、都江堰实习报告
2014年4月22日,在水利水电学院专业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水利、水电专
业全体同学来到了位于成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都江堰,进行实习考察。
上午,我们参观的是西部大开发的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的紫坪铺水利枢纽工
程。在到达紫坪铺之前,我们看到两边山体有许多金属固定物,那就是用于在山
体开发之后防止山体滑坡的锚固。在专业老师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紫坪铺水
利枢纽工程是都江堰灌区和成都市的水源工程,以灌溉、城市供水为主,兼顾防
洪、发电和成都市环保用水,是多目标开发、综合利用岷江水资源的水利工程。
枢纽位于都江堰市麻溪乡,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22662km2,占岷江干流上游
流域面积的98%,控制上游暴雨区的90%,控制上游来沙的98%。在修建紫坪铺
之前,岷江上游河段处于暴雨频发区,洪水过程历时短、涨落迅速,多呈尖瘦的
双峰或多峰,每年6~9月,暴雨洪水严重威胁成都平原的安全,加之,成都工
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使都江堰灌区引自岷江的水严重不足,紫坪铺这一调
蓄性能较好的大型水库便解决了这些问题。
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为大(1)型水利枢纽工程,其永久主要建筑物按1000
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可能最大洪水标准校核。枢纽主要建筑物由挡水建筑物、
泄洪建筑物、地面厂房及开关站组成。挡水建筑物是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其
防渗系统主要由基础防渗工程、趾板、面板组成,特点是:堆石坝体能直接挡水
或过水,简化了施工导流与度汛,枢纽布置紧凑,充分利用了当地材料。面板坝
可以分期施工,便于机械化施工,施工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小,还对地形和地质
条件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并且投资省、工期短、运行安全、抗震性好。
中午在川农都江堰校区进行短暂的休息之后,我们来到了著名的世界文化遗
产都江堰景区。景区内清幽雅静的环境和浓厚的人文历史氛围使我们忘却了舟车
劳顿。我们首先进入的是伏龙观,观因李冰降伏孽龙的传说而得名,是纪念李冰
的庙宇。树立在正殿中的是东汉李冰圆雕石像,正殿右侧竖立的是堰工石像。据
了解,战国秦时成都平原水患成灾,李冰修建了都江堰,水患终被平息。后来,
李冰派人在岷江岩壁雕刻了三个巨大石人。《华阳国志·蜀志》载:李冰“于玉
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值得
一提的是在我们参观了两天之后,都江堰再次出土汉代石像,“三神石人”或两
千年后重聚。
接着,我们参观了都江堰无坝引水三大工程宝瓶口(引水口)、飞沙堰(溢
洪道)和鱼嘴(分水堤)。记得,以前在农业水利工程概论课上,田奥老师曾给
我们放过一个关于都江堰的纪录片,其中就详细讲解了三大工程的精妙之处。金
刚堤位于岷江河床上的江心洲,鱼嘴是其顶端,形如鲸鱼的嘴巴,名为鱼嘴。当
岷江水流经河床中心的鱼嘴和金刚堤时,由于河流的弯道环流原理,环流的表流
流入凹岸(内江流经的部位),把凹岸被侵蚀的和过境的大量泥沙,由环流的底
流再搬运到凸岸(外江流经的部位)。鱼嘴的主要作用是“四六分水”,枯水季节,
为了保证成都平原的用水需求,将十分之六的水流入内江,十分之四的水流经外
江;洪水季节,为了不让成都平原发生洪涝灾害,将十分之四的水流入外江,十
分之六的水流经内江,这当然也离不开飞沙堰的功劳。
飞沙堰比金刚堤要矮很多,离内江河床大概是2.15米,这样在洪水季节时,
超过2.15米的内江水流就会从飞沙堰上面排到外江,能有效地避免过多的江水
流向宝瓶口。飞沙堰不仅能排水,还能排沙,飞沙堰的名字就是由此命名的。在
飞沙堰前面的虎头岩把内江强行限制成了弯道,湍急的江水在弯道中自然形成涡
流,激流大多会冲向飞沙堰方向。2.15米的飞沙堰将下部水流挡住,使得下部水
流速度明显下降,然而超过2.15米的水流则并不会降速,撞到飞沙堰下部的沙
石被堰体弹射起来,大多数都会被上层的急流所带走。据悉,当内江流量达每秒
1000立方米时,分沙比可超过90%。但是由于飞沙堰下部将水流挡住形成缓流,
导致一部分沙石沉淀下来,这些沙石有的沉淀在内江的河道里,有的则积在沙堰
的边上,这使得每年内江的河床会被抬高,而飞沙堰也会被自动加高,所以都江
堰每年都需要维护。“深淘滩,低作堰”就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深淘滩是指靠
近飞沙堰的内江河道要深淘,而低作堰是指作低飞沙堰,使其保证在内江河床
2.15米高。
宝瓶口是湔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
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宝瓶口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
量,起着“节制闸”的作用。内江水在进入宝瓶口之后,把江水一分为二。再经
蒲柏、走江闸二分为四,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倾斜,一分再分,形成自流
灌溉渠系,灌溉成都平原。宝瓶口看似自然而然地将水进行分灌,殊不知宝瓶口
的宽度和底高都有着极其严格的控制,古人在岩壁上刻了几十条分划,取名“水
则”,这便是我国最早的水位标尺。
这看似简单、平常的主体工程,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科学价值,其运用的流
体力学、系统工程学等,在当今仍是在科技的前沿,却在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水
利工程中已被运用,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通过本次参观学习,将书本上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既让我们
透彻地明白了书本上一些原理,更让我们懂得现在的学习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利用,
能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了,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