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案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第1课时,共2课时)【正文】一、教材分析《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第二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去,摘了桃子扔玉米,摘了西瓜扔桃子,见兔子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

这篇课文的构段特色很明显,第1、2、3、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课文后面的习题也要求学生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因此,在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个语言形式帮助学生读懂故事内容,从而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要明确目标,始终如一,不能三心二意。

这篇课文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研究第一、二自然段,第二课时研究第三至第五段的内容。

第一课时重在识字,学词,读句,积累语言,学会运用,在研究中渗透本文的构段特点,第二课时重在体会本文的构段特点,并能根据这一特点试着说一说这个故事,同时从中得到启示。

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研究,学会了图文结合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研究了结合词句的了解来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因此,本课重在通过引导学生看一看图,读一读句,做一做举措来研究文本,了解词句,积累言语。

二、教学目标(一)认识“猴、结”等7个生字,会写“非、常”两个字。

(二)正确、流利、有感悟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读懂故事内容,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三)利用动作演示理解“掰、摘、扛、扔”这些动词,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讲授重点: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注意朗诵,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讲授难点:利用举措演示了解“掰、摘、扛、扔”,并能正确区分。

三、讲授准备PPT课件,生字卡片,桃子形的生字卡片,玉米、桃子图片,玉米地里、桃树下、瓜地里词语条。

四、讲授过程(一)图片导入引语:今天,王老师带了一位朋友来和我们一同上课。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作业设计【字词小达人】(5星)一、我会分;请把桃子分到篮子里。

二、我会填:看清图上的动作,填上动作的词然后说话。

①扔②抱③摘④捧⑤扛⑥掰(①)()()()()()选一个词说一句话:三、我会说:课文中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空手回家,你想对小猴子说点什么?捧猴掰摘扛抱扔后鼻音翘舌音其他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出示句子群:·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bènɡ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zhuī小兔子。

2、出示(1)读句子2和句子3,认读词语 (2)看图说说“满树、满地”的意思。

(3)积累词汇(4)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汉字“满”。

氵+艹+两=满(5)观察“瓜”,练习书写。

(6)根据管理识字识记“瓜”。

3.学习“蹦”追(1)读句子群中句子4,拼拼音读准后鼻音(蹦b èn ɡ)翘舌音(追zhu ī) (2)比一比,发现“蹦、追”表示脚上动作的词。

“”“辶”与脚有关。

(3)识记字形 +山+朋=蹦 (加一加)4、再读句群3、示句子·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4、示词语:满树 满地,引导理解词语的 5.引导积累词语 满山 满天 满脸6.示“瓜”字演变图作业设计【字词小达人】(5星)一、识字小达人:和同桌挑战星级读字条,同桌互评,争当星级“识字小达人”。

识字小达人星级按顺序正确认读生字☆打乱顺序能正确认读生字☆☆打乱顺序能认生字并组词☆☆☆二、写字小能手:拼一拼正确书写词语。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读准本课8个生字的音。

认识“掰、扛、扔、摘、捧、抱、蹦”7个字。

2.看懂图意,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读通课文,对照插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一、以图导言激趣:教师板画一座小山,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

教师提问:请大家看图上的这只小猴子要做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13.小猴子下山。

教师接着说:“一天小猴子下山找东西吃,在路上它都经过了什么地方,它看见许多好吃的东西,它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2.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和标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

3.自己把标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4.同桌同学互读生字和会认字。

5.抽读生字单片,采取领读、指名读、开火车等多种形式巩固字音。

6.做识字游戏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三、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读音是否正确?2.再请同学读课文,通过学生的读你知道了什么?3.出示四幅插图,请同学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4.根据插图内容找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自然段。

5.让学生结合题目小猴子下山“把四幅图按顺序看一看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做了些什么事?结果是什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块、棵、片”等量词以及“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

能够正确区别“掰、扛、扔、摘、捧、抱、追”等动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3.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一心一意做一件事。

4.给学生传达勇于面对错误,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展望未来。

教学重点:1、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及量词的恰当使用,同时能够正确理解“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小猴子下山》教案

《小猴子下山》教案

《小猴子下山》教案《小猴子下山》教案篇一师:这节课我们要看图读文,看图说话,还要进行一些简单的写话练习。

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课文进行了朗读和讲解,并做了两个造句练习,现在,我们打开书,先分别把课文读一遍。

(本课一共五段,请五位同学分段读课文)读完课文后,我们练习看图说话,要求是:仔细观察,动脑思考,说话吐字清楚,声音宏亮,态度自然,语句通顺连贯。

(接着教师边放幻灯,边指导学生观察。

全班同学小声进行看图说话。

大约四五分钟。

)〔张老师把看图与说话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指导口语训练,又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师:现在谁来说说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呢?生:有一天,天气很好,一只顽皮的小猴子下山来,它爬到了一棵松树上往下望,看见一大片玉米地,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非常高兴,它连忙从松树上跳了下来,跑到玉米地里,爬到一根玉米杆上,掰了一个最大最大的玉米,扛着往前走。

师:××同学说得好不好?生(齐答):好。

师:对,××同学说得很好,特别是他说到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时,连忙从松树上跳下来,“连忙”这个词用得很好。

现在谁来说一说第三幅图呢?〔对学生的“说话”给予及时的评议和鼓励,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

〕生:小猴子扛着一个大玉米,高兴地往前走着,走着走着,走到一个桃树园子里,它看到满树桃子又红又大,非常高兴,就把玉米一扔,又去摘了两个桃子,高高兴兴地捧着往前走。

师:××同学说得多好啊!现在谁来讲讲第四幅图呢?生:调皮的小猴子,捧着两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往前走。

走着走着,又走到一片西瓜地里,它非常高兴,就把两个大桃子往后一扔,就去摘了一个又大又圆的大西瓜抱着往回走。

师:××同学讲得真好,他不仅能用自己的话说,而且还把课文中优美词语都用上了,这样很好,谁再说说第五幅图呢?〔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体现了口语训练的灵活性,有助于说话能力的提高。

部编语文《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猴子下山》一文。

文章通过讲述小猴子下山途中,三心二意、见异思迁,空手而归的故事,教育学生要专心致志,不要半途而废。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语理解、句子朗读、课文感悟、道理提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认读生字,理解词语含义,流利朗读课文。

2.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做事情要专心致志,不要三心二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词语理解、句子朗读、课文感悟。

教学难点:道理提炼,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认识到专心致志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黑板、粉笔、课文录音。

学生准备:课文、字典、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生活中常见的三心二意的例子,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借助字典预习生字,了解词语含义。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文章主旨。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小猴子下山》2. 生字词:下山、摘、扔、追、喊、专心致志、三心二意3.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4. 道理提炼:做事情要专心致志,不要三心二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专心致志”和“三心二意”的理解。

2. 答案: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专心致志”和“三心二意”的含义,并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收集有关“专心致志”的名言警句,加强道德教育。

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道理运用到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6.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7.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践指导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小猴子下山》一课的内容组织应注重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寓意的深刻性。

部编语文《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猴子下山》一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通过阅读故事,理解小猴子下山的经历,学习生字词,掌握句型,培养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掌握基本的句子结构,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寓意,培养珍惜现有、知足常乐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寓意,运用故事中的句型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掌握句子结构,培养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猴子,进而引出本课主题《小猴子下山》。

2. 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3. 精讲课文: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分析句子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小猴子,遇到故事中的情境,会如何选择。

5. 例题讲解:针对实践情景,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指导学生运用故事中的句型进行表达。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例题,结合实践情景,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小猴子下山》2. 生字词:下山、摘、扔、看、跑、捉、拿、空3. 句子结构:主谓宾、主谓、并列句4. 故事寓意:珍惜现有,知足常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故事内容,发挥想象,写一篇《小猴子下山后》的续写。

2. 答案:示例:小猴子回到家,把摘到的桃子分给家人吃。

它明白了,珍惜现有,知足常乐才是最幸福的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情景导入、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优质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优质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小猴子下山》一文。

该文位于教材第六单元,主要讲述小猴子在下山过程中,遇到各种诱惑,却始终没有满足故事。

我们将详细学习文中生字词、句子结构以及寓言故事所蕴含深刻道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生字词,正确书写;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寓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课文、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课文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故事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要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寓意,将故事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生字词,正确朗读课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小猴子,遇到喜欢东西,你会怎做?2. 朗读课文: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韵律美。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生字词,并进行书写练习。

4. 精讲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讲解寓言故事道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生字词和课文内容。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小猴子下山》2. 生字词:下山、玉米、桃子、西瓜、兔子、一心一意、三心二意3.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4. 故事寓意: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要一心一意才能成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课文中生字词,每个写5遍。

(2)用课文中词语造句。

a. 小猴子在下山过程中遇到哪些诱惑?b. 小猴子为什什都没有得到?2. 答案:(1)见作业题目1。

(2)例句:小猴子一心一意地摘桃子,终于摘到一个大桃子。

(3)a. 小猴子遇到玉米、桃子、西瓜、兔子等诱惑。

《小猴子下山》教案(优秀5篇)

《小猴子下山》教案(优秀5篇)

《小猴子下山》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牛牛范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5篇《小猴子下山》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会写“块、非”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3.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

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什么事都应该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教师板画一座小山。

1.谈话: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

(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

2.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3.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里。

3.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引导学生齐读课文,启发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喜欢这只猴子吗?2.组织同桌互相说一说。

3.组织全班交流。

四、指导写字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2.教师边范写边强调书写要点。

3.组织学生描红、临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猴、结、掰"等生字,会写"块、非、常"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插图讲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教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
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自由发
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读了课题,你知道了
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里。
3.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1.给下列汉字注音。
()掰()扔()摘
()捧()蹦()追三、学习第1自然段(掰玉米)
1.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
(板书:玉米地)
课件出示: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2.理解"掰、扛"两个动词。
(1)指名上台做"掰、扛"的动作。
(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3.指导表情朗读。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犹豫地掰了一个扛着往
前走,甭提有多高兴了!现在请同学们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表情地朗
读第1自然段。
(2)指名上台表演读。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来到了,看到的玉米。
3.小猴子非常高兴。"非常"一词可以用来替换。(填序号)
A.时常
B.十分
C.经常四、回顾所学,小结学法
1.刚刚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小猴下山做的第一件事
是什么?(教师板书:掰玉米又大又多掰、扛)
2.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
(1)小猴子来到哪里,做了什么?
(2)理解小猴子的动作。
(3)有表情地朗读课文。4.照样子,说一说。
(又大又多的)玉米
()苹果
()葡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文第1~4自然段结构类似,下面,四人小组选择第2~4自然段中你们喜欢
的一个自然段尝试用老师刚才使用的方法进行学习。二、利用学法学习第2~4自然段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选择一段学习。
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向导:
①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争取读明白。
②想一想: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小猴子是怎样做的?
③议一议:找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学着做一做。
④演一演:有感情地朗读并表演。
2.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板书。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后来去了和。摘到了和。桃树下(扔摘捧)
西瓜地里(扔摘抱)
回家路上(扔追)三、学习第5自然段
同学们,小猴子下山来,它掰到过又大又多的玉米,摘到过又大又红的桃子,摘到过又大又
圆的西瓜,追过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他这次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却空着手回
家。这是为什么呢?
1.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出示:喜新厌旧)
喜新厌旧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一无所获)
2.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说说自己有没有做过像小猴子一样的事情呢。如
果有,今后你准备怎样做?6.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
四、复习生字、学习词语
1.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2.学习量词。
(1)出示课件,让学生找出课本中的量词填入括号里。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
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2)指名学生读句子,学习量词的使用。
3.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
(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2)出示图片,让学生将上面"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三个词语贴在对应
的图片处。
(3)拓展运用。
①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知道的"又()又()"的词语。
②老师提示: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③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4.说话练习。用今天所学的动词说一句话。7.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量词。
一()玉米地
一()玉米
一()桃树
一()瓜地
一()小兔子8.选择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掰扛扔摘捧抱
[教学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又大又多--掰扛扔
桃子--又大又红--摘捧扔
西瓜--又大又圆--摘抱扔
小兔子--蹦蹦跳跳--追空着手回家
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
[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文章。全文配有五幅图,形象生动,有很强的
教育意义。在执教这一课时,我首先示范讲解一个自然段,教学生总结学法,然后放手让学
生自主支配课堂,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很高。
在学生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后,我抓住文本特点,让学生自主积累课本中的好词,
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起到良好效果。在字词教学上不但要善于发现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从识记到运用的落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