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视角

合集下载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探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探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探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视角,以探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内在矛盾有着深入的分析,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与经济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存在着产权私有制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关系。

这种生产关系内在地导致了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矛盾,即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劳动者则追求工资的增加和劳动条件的改善。

这种内在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使得生产力不断提高。

通过技术创新和生产方式的改进,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水平。

其次,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资本家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实施一系列措施,例如降低成本、提高劳动效率等。

这些措施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财富分配的不平等。

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1. 金融化的加剧: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向金融化发展,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增强。

金融业的膨胀导致了资本流动性的增加,资本更容易跨国界进行流动,加剧了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2. 超级垄断的形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不断扩大规模,形成了越来越多的跨国垄断企业。

这些企业通过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利润,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不平等。

同时,跨国公司对各国资源的控制也增加了贫富差距。

3. 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正经历着产业结构的调整。

传统制造业逐渐衰退,而科技、金融、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蓬勃发展。

这一趋势增加了技术壁垒,使得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愈发强劲。

4. 环境问题的加剧: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和资源消耗的增加,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经济忽视了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加速了环境破坏和生态系统的崩溃。

劳动价值初探——基于马克思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劳动价值初探——基于马克思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I 何 伯森 : 3 】 国际工 程合 同与合 同 管g[ .  ̄M1 北京 : 中国建. T3  ̄ -k L_ ,
出版 社 .2 0 09
【 4 】刘_ d:- 产投 资分 析[ . f i 4g地 - MI 大连 : 东北财经 大 学 出版社 ,
2 0 0 4
【 唐 著 : 建筑 工程施 工 项 目成 本 管理 【 . 京 :机械 _ , 5 】 M】 北 Tl -k
动的理 论 渊源 、主要 内容与 现 实意 义进 行 了初 步 的分析 和探讨 ,以
能够 为新 时期 的 劳动价值论 的发 展提供 新 的思路 。
制 目标 值之 间 的偏 差 ,对产 生的相 关原 因进 行分析 ,进 而采取 有效 措施加 以控 制 ,以保证 投资 控制 目标 的实现 。这是 施工企 业在 施工
参 考文献 :
社 , 2 0 08
来 基本 生活 条件满 足 的同时 ,也给 社会创 造 了财富 。在 劳动价值 的
[】 1 马 都 : 地 产项 目成本控 制 f . 京:中国建  ̄ z3 房 M1 北 k. , -k出版 研 究领 域 中 ,马克 思主 义者 和经济 学者 都留下 了相 关的论 述 。下面 展 开简要 回顾 ,来看 看劳动 价值 的理论 渊源 。 1 . 思主义 对劳 动价值 的论述 马克 l 2 】尹贻林 : 工程 造 价计 价与控 制【 . M】 北京 :中国计划 出版社 ,
2 0 0 3
劳 动价 值 论 直 接来 源 于 马克 思 的 经济 学 方 法 ,是 马 克思 经 济
学 方法 的科学体 现 。它体现 了马克思 经济 学方 法逻辑 和历 史统一 的 基本 要 求 ,坚持 马 克思 的经济 学方 法就必 须坚 持劳动 价值论 。 马克 思在 一 片文章 中 曾经谈过他 之 所 以从 价值 分析开 始其 经济分 析 的原

自然资源的虚拟价值模型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

自然资源的虚拟价值模型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
他进 一步 指 出 :这个 想象 的 财 富 ,按 照 它 的 “
原来 具有 一定 的名义 价值 的每个 组成 部分 的价值
租 这一 经济 学 概念来 探 讨 了土地 这 一典 型 的 不是 劳 动 产 品 自然 生 成 的 自然 资 源 的 天 然 成 分 的价 值, 在地 租理论 中对其 有充分 的说 明 。马克思 在级 差地 租 中所述 的“ 假 的社 会价 值” 类 同于 马克思 虚 ,

{ { X 芏 Y
垒 对 篓
G 静
显然 , 在这里 , 马克 思所 分析 的 自然资 源 主要 是 自然力 。 同时 , 马克思 也看到 了作为 自然力作用 的产 物 ( 如处 女 地 、 始森 林 、 藏 等 )有 时 会 诸 原 矿 , 以商 品形式 的生产 要素 进人 到生产 过程 中 ,这时 这些 自然资 源虽 然没有 价值 , 是 , 但 他们 在商 品交
计算 ,把它 算 作是 按这 个利 息率 贷 出的资 本会 提
供 的 收入 , 样 就把 这个 收 入 资本 化 了 。”所 以 , 这 马 克思认 为 ,这些 能够 带来 一定 收 入 的所有 权 证
书诸 如 以股 票形 式存 在 的幻 想 的资 本 只能说 是 一 个幻 想 的 、 拟 的资 本 。显然 , 这里 马 克思 首先 虚 在 是将 虚拟 资本 作为一 种 虚拟 的价值 来对 待 的。
有限性 , 存在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 资本不能 自由转 移 ,这样农产品的市场价值不是由中等的生产条 件, 而是由劣等生产条件决定。 由此决定了农产品 的社会价值总和就大于其个别价值总和 ,从而形
成 “ 假 的社会价 值” 虚 。
换 中又具有价值的某些特点 , 资本论》 马克 在《 中, 思实际将这类价值称为虚拟( 虚假) 价值 。

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基于《资本论》的研究视角

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基于《资本论》的研究视角

Ab ta t T ef u d ro a x s c n misc n en d a o t h c n mi d v l p e t i e” sKa i ” M a x ea o ae e s r c : h o n e f M r i e o o c o c r e b u ee o o c e e o m n ,n t t t h Da p ml , r lb r td t h
2 1 年第 1 00 期
第2卷( 0N & S TRATEGY
NO. ,0 0 12 1
( u ua vlN . 7 C m lie ,O 1 ) t y 9
马克思经济发展 思想
基 于《 资本论》 的研 究视 角
陆 昱
材料 。在其他方面 ,庸俗经济学则只限于
把 资产 阶级 生 产 当事 人 关 于他 们 自 己的 最 美 好 世 界 的 陈 腐 而 自负 的 看 法 加 以 系 统 化 ,赋 以学 究 气 味 ,并 且 宣 布 为 永 恒 的 真 理 。 在 凝 聚 着 他 全 部心 血 和 智 慧 、作 为 ” 他 “ 个 一 生 科 学 研 究 的成 果 ” 的煌 煌 巨 整 著 《 本 论 》 的序 言 中 ,马 克 思 宣布 : 资
d v l p i r p ri n e o o c d v l p n h u d f c so c l g c l r tc in a d e o o cd v l p n h u d h v ev le o e eo p o o t , c n mi e eo me t o l o u n e o o ia o e t , n c n mi e e o me t o l a et au f n o s p o s h

百年变局下的俄乌冲突与世界格局演变——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百年变局下的俄乌冲突与世界格局演变——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百年变局下的俄乌冲突与世界格局演变——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百年变局下的俄乌冲突与世界格局演变——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近百年来,国际社会一直面临着动荡与变革。

无论是二战后的冷战格局,还是苏联解体后的后冷战时期,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在这个背景下,俄乌冲突成为了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对俄乌冲突和世界格局的演变进行分析。

首先,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认为,根本决定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的是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发展。

俄乌冲突的背后正是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的生产力差异引起的。

乌克兰作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在冷战时期曾经是苏联的工业中心之一,拥有发达的重工业和军工基地。

而俄罗斯则在独立后积极发展自身的工业与军事科技。

两国各自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它们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与影响力。

其次,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也强调生产资料与政治权力之间的联系。

在俄乌冲突中,俄罗斯试图通过控制乌克兰的资源,特别是天然气和煤炭,来增加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

乌克兰则希望通过与西方国家的合作,特别是与欧盟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合作,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进一步实现政治经济独立。

两国的利益冲突与力量对比导致了冲突的升级。

再次,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认为,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的过程中,阶级利益和矛盾的存在是不可忽视的。

俄乌冲突的背后也有着阶级利益的矛盾。

在乌克兰内部,乌克兰东部的工人阶级和俄语族群对俄罗斯更有认同感,而乌克兰西部的农民阶级和乌克兰语族群更倾向于与欧盟和美国合作。

这使得乌克兰内部的阶级矛盾成为冲突升级的源头之一。

最后,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将国际格局演变看作是世界历史长期发展的过程。

俄乌冲突无论在地缘政治、文化习俗或者历史渊源上都具有复杂性。

对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者来说,对俄乌冲突和世界格局的演变进行持续的、全面的建构与观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

人类理性与制度选择——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视角

人类理性与制度选择——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视角

终究参与了社会制度的选择过程, 成为社会选择合力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以, 研究人类制度的变迁, 必
须研 究人 类理 性 的形 成与 发展 , 究 个 人 意 志 相 互 冲 突 、 互 妥 协 的机 制 和 规 律 , 建 人 类 理 性 发 展 的 研 相 构
模型。
许 卓云 : 华南 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 院
人 的期望。恰如恩格斯 (9 2 曾生动地描述过的: 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 的相互 冲突 中产 17 ) “
生 出来 的 , 而其 中每一个 意 志 , 又是 由于许 多特 殊 的生 活条 件 , 成 为它 所 成为 的那样 。这 样 就 有无 数 互 才 相 交错 的力 量 , 有无 数个 力 的平行 四边 形 , 由此 就 产 生 出一 个 总 的 结果 , 历史 事 变 , 而 即 这个 结 果 又 可 以
南方经 济
20 0 9年第 3期
人 类 理 性 与 制度 选 择
基 于 马克 思经 济 学 的分 析 视 角
许 卓云
内容摘要 理性是经济学研究社会经济现象与制度 变迁的一个关键 词。什 么是理性?人 类理性包
含什 么 内容? 它是 怎样 形成 的 ?它如 何影 响人 的 行 为和 制 度选择 ? 本 文试 图 用马 克 思主 义 的观 点
广州
5 03 电子信箱 :uy d e.o .n 16 1 xz@gntcr c 。 n

7 — 3
人类理 性 与制 度选择 —— 基 于马 克 思经济 学 的分析 视 角
理 性 模 型
什么 是理 性 ?理性 本来 是哲 学上 的用语 。在哲 学 上 , 感性 和理 性 是 两 个 相 对 的 词语 , 们 被用 来 描 它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经济危机理论综述.pdf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经济危机理论综述.pdf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综述 马克思在其众多的著作中,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危机理论。

马克思给经济危机下的定义,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在经济和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并且带有周期性,经济危机既是经济方面的矛盾,并且是各种矛盾的总爆发,马克思以此揭示了经济危机的根源,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会周期性的爆发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消灭不了的,呼应了马克思的两个“必然”的著名观点。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过程 1.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萌芽 19世纪40到50年代马克思的著作《哲学的贫困》标志着经济危机理论的萌芽,并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周期,以及周期的几个环节,包括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

随后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生产周期的环节作了调节为繁荣、生产、过剩、停滞、危机,反复循环。

在《共产党宣言》中,他通过分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揭示了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制度,首次把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起来,使经济危机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

2.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成熟 19世纪50年代后期,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产生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部著作中,其中阐释了危机理论的基本框架。

马克思指出简单商品流通中,危机就可能出现,当货币行使流通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的时候,经济危机的就存在了出现可能性。

其次,马克思证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下生产过剩是固有的,生产过剩是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使经济危机的存在提供了可能。

3.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 19世纪60年代,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入研究了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

此时的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研究的重点放在危机出现的可能性,以及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

首先马克思分析了经济危机出现的可能性,揭示并分析了这种可能性存在的两种形式;其次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这一问题,揭示了危机从可能变为现实的几个前提,包括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活动,以及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商品形式和货币形式。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中的GDP——兼论设立实体GDP和虚拟GDP账户的设想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中的GDP——兼论设立实体GDP和虚拟GDP账户的设想
上 。该 理论 源于斯 密 、经过 萨伊 等学者 的发展 而形 成 。该 理论 认为 ,劳 动 、资 本 、土地三 种生产 要 素 共 同创 造 价 值 ,劳 动 者 获 得 工 资 ,资 本 家 获 得 利 润 ,土地所 有者获 得地 租 ,商 品的价值 由工 资 、利 润 、地 租这 三种 收入 构成 。 由于所有 的要素 都创 造 价值 ,所 以 ,在 G P的定 义 中 ,G P是 由所 有 常 D D
如何 理解 它 的核 算 方 法 ?该 如 何 合 理 地 发 挥 G P D
的作 用?改 革 G P核 算 的思 路是 什么 ? D
之 所 以 提 出 这 个 问 题 ,有 三 个 原 因 :一 是 进 一
步理 解 G P D 。现 在 人们 普遍 是从 西 方 宏 观 经 济 学 的角 度 理 解 G P 因此 ,换 一 种 角 度 看 问题 ,即 D , 从 马克思 主 义 经 济 学 的角 度 来 理 解 G P D ,对 于人
所 有 常 住 单 位 和 个 人 在 一 定 时 期 内 全 部 生 产 活 动
考 核各 级官 员政 绩优 劣 的重 要指 标 ,成为 国家之 间
进行 实力 比较 的重 要标 准 。教科 书对 G P的定义 、 D
核算 方 法 、作 用 和 局 限性 进 行 了 比较 详 细 的阐述 ,
都 没有 脱离 西方 宏观 经济 学 的分 析框 架 。本文 的 问 题 是 ,如果 换 一种分 析视 角 ,也 就是 从 马克思 主义
经 济 学 的 视 角 来 看 G P G P 的 本 质 是 什 么 ? 该 D , D
G P的定 义 是 建 立 在 生 产 要 素 价 值 论 的基 础 D
第3 5卷 第 4期 21 0 2年 8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密认为,在社会的“原始状态”里,劳动者的工资 等于他的全部劳动生产物,但自从资本积累和土地私 有发生之后,劳动者就必须和资本家、地主分享劳动 产品,工资只是劳动产品中的一部分,其他部分要作 为利润、地租被资本家和地主占有;
斯密的研究中引入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方法。 斯密设想,英国在18世纪后半叶的主要阶级关系, 就是地主、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阶级关系。 其理论在解释了剩余产品是怎样被生产资料所 有者占有,并作为地租、利润和工资三方面的收 入进行分配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这种制度特有 的阶级利益冲突,以及剩余价值产生、分配和积 累过程中所萌发的种种矛盾;
调,唯物主义地认定市民社会是政治关系的基础。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视角的形成和确立
主要讲授内容:
三.马克思“经济利益关系”研究视角的最终确立 《哲学的贫困》《雇佣资本与劳动》《共产党宣 言》 四、以经济利益关系为主线的马克思经济学理论 体系 1、经济范畴是经济利益关系的理论抽象 2、经济规律是经济利益关系必然性的理论概括 五、关注当前我国利益关系研究和协调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形成和确立
引言:
马克思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广义的经 济制度 )的科学,其核心是经济利益关系(物质利 益关系)
重农学

魁奈 1758
亚当·斯 密
1776
大卫·李
嘉图
马克思 1817
1867,列
宁1917
前苏联
中国
和东欧
转轨经济学
重商主义
17世纪和 18世纪
T·R·马尔 萨斯
1.机制分析的基本特征:经济活动是由市场 机制 “Invisible Hand”来调节的。依靠市场 机制 “Invisible Hand”的自发调节作用来解 决 经济问题是最有效率的。
引言
2.数量分析的基本特征:把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 关系用函数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精确地发现 在一定条件下,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怎样才能实现效用最大 化、利润最大化、收入最大化的决策依据和过程。 例如需求函数: 表达式:Qd=f(P)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西方 主流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对立的两大理论体系,各自遵 循不同的研究规范。
马克思经济学出发点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尤其是资 本主义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制度为分析对象,通过对特定制度 下经济利益矛盾和矛盾运行趋势与结果的分析,阐述了制 度对经济变量和经济运行的决定性作用。
新古典学派概述
A.斯密、D.李嘉图直至19世纪中叶的J.S.穆勒的经济学, 统称为古典经济学。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学叫新古典经济学 剑桥学派由于其创始人马歇尔提出的“均衡价格论”既 继承了这个时期的经济学传统以生产费用解释价值决定, 又融合了19世纪70年代后以边际效用解释价值决定的学说, 故又被称为“新古典学派”。 新古典经济学对于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变化是将以劳动价 值论为主体的价值理论改变为边际效用价值论,引进数学中 的边际分析方法。
引言
经济问题实质: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经济利益 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生产力是人们获得经济利益 的手段。 利益关系是现代经济学的轴心(魏勋:现代经济学论纲,山
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
经济学研究的任务:建立规范的制度处理利益关系,使 各个经济主体具有充分的动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流派代表 柳欣教授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视角的形成和确立
主要讲授内容:
一.思想渊源 1、斯密对社会关系的关注与研究 2、李嘉图以收入分配关系为核心的经济学
二.马克思 对“经济利益关系”的最初关注和研究 1、研究林木盗窃问题,提出物质利益是国家和法的
根源 2、研究摩塞尔河农民处境,提出经济物质利益在社
会中的决定性作用, 3、批判黑格尔关于国家是理性和自由的体现者的论Leabharlann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视角引言:
马克思:“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 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恩格斯:“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 “在历史上,马克思第一次揭示了生产关系对于整个经济学的 意义”。 列宁:“研究这个历史上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 和衰落,就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内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 是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
1、斯密对社会关系的关注
斯密在论述各种基本经济过程时非常重视生产 关系,将生产、分配和积累三个相互联系的基 本经济过程,同他在当时社会所观察到的新型 阶级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 斯密:“构成社会的三大基本阶级”对社会经 济资源保持着一定的关系,从而他们相互之间 也保持着一定的关系;而且只有充分考虑到这 些社会关系的性质,才能够对基本经济过程给 予充分的说明。
1798 J·S·穆勒
1848 马歇尔,
J·M·凯 恩斯
18801910
1936 现代主流 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西方 主流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对立的两大理论体系,各自遵 循不同的研究规范。
新古典理论讨论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技术关系, 对所有现 实问题的揭示完全从技术关系的分析入手,完全抽象掉了 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或社会关系。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流派 之一柳 欣教授:我们今天面临的或经济学要研究的 主要现实问题究竟是由技术关系决定的还是 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以技术关系分析为基础的西方主流经济 学的新古典理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使人们误 入歧途。
引言
现代经济学三大分析体系 复旦大学顾钰民:
机制分析、数量分析、制度分析。
Qd=F(P,I,T,Pr,Pf ,Ps …) P——商品的价格 I——消费者的货币收入 T——消费者偏好 Pr——相关商品的价格 Pf——该商品未来价格的预期 Ps——人口结构和数量
3.制度分析的基本特征:把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必然要 发生的各种关系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分析不同 的制度安排对经济活动效率产生的不同影响,揭示 经济制度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人们选 择不同的制度安排的决策依据和决策过程。 马克思:制度的内涵--生产关系在法律上的反映, 即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 更广泛的含义:得到社会认可的存在于各个方面 的一系列规则。 美国经济学家诺思指出:马克思经济学是对长期 制度变革最有力的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