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奇葩争艳 剪纸艺术异彩纷呈(秦宏伟)

合集下载

非物质遗产(剪纸)项目

非物质遗产(剪纸)项目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剪纸
项目简介
传统剪纸艺术历史悠久,随着改革开放文化复兴百花齐放。剪纸从民间的剪纸窗花发展到现代的剪刻艺术。
剪纸作品多以人物、花卉、风景、动物、花鸟等为题材,“四大名著”故事剪纸长卷的创作,主要表现了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及事物场景。从故事的开始用连续的手法采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表现,画面生动、宏大。构图繁茂完整、黑白虚实分明、刀法流利工整、线条舒展圆润、配景寓意传情、具有写实兼写意、夸张又不失原形、艺术语言丰富。
项目名称
剪纸











剪纸作品有系列的黄河浏览区风光、少林寺风光,成套的花鸟鱼虫等和“四大名著”故事剪纸长卷之一、二“西游记”故事剪纸长卷长166米,高0.42米。“红楼梦”故事剪纸长卷长100米,高0.42米。两部作品构图采用中国画散点透视,制作手法又融入木刻艺术、夸张、黑白装饰画和传统剪纸为一体。作品既简单又夸张、既通俗又高雅、细腻又粗犷,表现出了作品的文化内涵。
二世传承人:黄明亮 ,清同治12年11月12日生(公元1873—1954年)
三世传承人:黄景芝 ,清光绪29年8月7日生(公元1903—1985年)
三世传承人:秦金环 ,清光绪32年6月16日生(1906—1992年)








一、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搞好“四大名著”故事剪纸的宣传和向外界推广,提高高新区文化知名度。
二、加强扶持力度,举办作品的论证会及研讨会,制作宣传资料,扩大宣传力度,以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
三、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积极筹办展览向外界宣传。

剪纸艺术进校园

剪纸艺术进校园

剪纸艺术进校园,传统文化润心田剪纸是我国最普遍、最古老的民间美术之一,它就像一首质朴动人的民歌,清新、活泼,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独特的审美趣味。

为使剪纸这门艺术形式深入走进学生,我校将这一民族瑰宝引入到首届“传统文化节”的活动中,使学生通过创作、剪刻,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同学们在剪纸活动的设计和创造过程中享受成功、感受快乐。

10月17日,我校在图书馆学生阅览室成功举办了剪纸大赛。

本次剪纸比赛采取现场创作的形式,让学生现场发挥。

比赛一开始,同学们便开始静伏桌面,折叠着彩纸,他们灵巧的双手挥动着刻刀和剪刀……经过近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同学们可爱的、丰富的想象力在专注中变成了一幅幅作品,栩栩如生的人物、顽皮可爱的动物、形态优美的花草……比赛中,一位同学对记者说到,希望更多的人能体会到剪纸之美,只要深入了解,就可以发现它的乐趣。

我校师生也对剪纸大赛反响热烈,纷纷表示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它启示我们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剪纸工艺,突破传统,融文化于创新之中,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将剪纸艺术带进校园、带入课堂,让我们的学生—祖国的后代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韩凤歧:刀刻剪纸细腻生动一张大红的剪纸上,十八个古代美女衣袂飘飘,或抚琴,或作画,虽然姿势和神态各异,但看起来都生动自然。

在民间工艺展示的现场,很多同学被细腻的剪纸吸引住了。

“这么细致,得费多大劲才能弄出来呀。

”一位女同学看了剪纸后忍不住问。

从事剪纸艺术20多年的民间艺术家韩凤歧告诉记者,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根据不同的制作手法,分为很多种,有剪子剪的,刀刻的,还有用烟头烫的,他做的剪纸是用刀刻的。

作为制作剪纸的工具,不同型号的刻刀就有十几种,其中常用的大约有四五种。

而剪纸的内容既有静态的花草树木,也有动态的人物和鸟兽虫鱼,根据不同的需要而采用不同的刀法。

虽然技术熟练,但一张剪纸刻完,最简单的要用半天的时间,而复杂的则可能会用十几天,如展示的那幅《十八仕女图》他就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才刻完。

中国剪纸解说词

中国剪纸解说词

积远古长河之厚淀,蓄日月经年之天籁。

昭华夏千秋之龙魂,展塞外明珠之瑰丽。

红山古韵听众朋友您好,您现在收听的是建平人民广播电台《红山古韵》节目,我是主持人高健,今天为您播发建平剪纸传承人杨智宏老师创作的一篇文章《中国剪纸》,来了解一下中国剪纸艺术的发展历史。

标题:中国剪纸剪纸是中国民间美术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

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其渊源要早于剪刀和纸张的出现。

就其镂空影像造型的特点,其源流甚至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以前的岩壁画,之后的彩陶、玉器、画像砖、青铜器等造型手法不断的成熟,为剪纸最后登上艺术舞台做了充足的准备。

剪纸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梁朝宗懔撰《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唐诗有云:“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

”可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甚至更早,剪纸已是一个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

纸张出现之前,运用金银箔、桐叶等片状物剪刻的作品,也称为剪纸。

剪刀和纸张出现以后,剪纸作为一个单独的艺术门类,渐渐的遍与中国的各个角落,从宫廷到民间,从王妃到村姑,是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装饰手段。

它产生于民间,反映百姓的喜怒哀乐,服务于百姓的婚丧嫁娶。

中国地域辽阔,剪纸的特色也因区域不同而有所不同。

但大体分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两种剪纸。

农耕文化剪纸以中原剪纸为代表,游牧文化剪纸以北方剪纸为代表。

从其功用上,可分为XX类剪纸、吉祥祝福类剪纸、生活类剪纸等几类。

XX类剪纸应该是剪纸的最初功用。

中国著名的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暖汤濯(zhuó)我足,翦纸招我魂。

”说的就是用剪纸招魂的XX仪式。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在葬礼上燃烧,这种视死如生的习俗在中国北方仍可见到。

陕西剪纸的发展历程

陕西剪纸的发展历程

陕西剪纸的发展历程剪纸作为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而陕西作为中国剪纸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唐代就开始有关于剪纸的记载。

陕西剪纸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剪纸作为一种手工艺品也开始渐渐流行起来。

根据《太平广记》记载,唐代时陕西地区的剪纸艺术相当发达,更是将剪纸艺术应用于庆祝婚嫁、丧葬、佛事等传统场合。

可以说,唐代是陕西剪纸发展的里程碑。

随着历史的发展,剪纸艺术逐渐发展成了独立的艺术门类。

元代时期,陕西地区的剪纸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的剪纸艺术,并从事剪纸艺术的人也日渐增多。

明代时期,陕西的剪纸艺术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明代的剪纸作品中,可以看到剪纸技巧的卓越和创意的丰富,这也为后来的剪纸艺术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陕西剪纸受到了现代艺术的影响,开始融合现代元素,创造出更加多样化的作品。

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陕西剪纸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发展机会。

陕西的剪纸匠们开始尝试以红、蓝、黑、白为主要色彩的剪纸作品,并在题材和技艺上不断创新。

他们通过剪纸作品,向世人展示了陕西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风貌。

如今,陕西的剪纸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还受到了国外的高度认可。

陕西剪纸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和细腻度。

陕西剪纸作品通常采用手工剪刀,通过不同角度、深浅的剪刀运用,完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

而且,陕西剪纸也借鉴了绘画的构图和用色方法,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值得一提的是,陕西剪纸已经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也证明了其在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陕西剪纸也成为许多陕西人的传统技艺传承。

许多剪纸艺人将自己的技艺传给后代,使得这项传统手艺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陕西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之一,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在技艺和创意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它不仅展示了陕西丰富的历史文化,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非遗文化创新的例子

非遗文化创新的例子

非遗文化创新的例子面向儿童:《神奇的剪纸创新之旅》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剪纸吗?那可是我们国家超级厉害的非遗文化哟!以前的剪纸呀,都是红色的,剪的大多是花呀、鸟呀。

但是现在可不一样啦!有一群聪明的叔叔阿姨,他们让剪纸变得更加神奇。

有个小姐姐,她把自己喜欢的动画片角色用剪纸剪了出来,有可爱的小猪佩奇,还有勇敢的超级飞侠。

她把这些剪纸送给了幼儿园的小伙伴们,大家都可开心啦!还有一位大哥哥,他把剪纸和灯光结合在了一起。

晚上的时候,打开灯,剪纸就像是会发光的小精灵,漂亮极了!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好好保护和创新这些传统文化,让它们一直陪伴着我们长大,好不好呀?面向青少年:《剪纸的创新潮,你跟上了吗?》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剪纸,这个古老又酷炫的非遗文化。

你们是不是觉得剪纸就是那种摆在桌上,普普通通的红色窗花?那可就大错特错啦!现在的剪纸,那叫一个花样百出。

比如说,有个小哥哥把流行歌曲的歌词用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送给了自己喜欢的歌手。

还有一群热爱动漫的小伙伴,他们剪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动漫英雄,还在漫展上展示,吸引了好多人的目光。

有个学校还专门开了剪纸创新的社团,同学们一起研究怎么把剪纸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

他们做出来的可以动的剪纸,简直太酷了!咱们可不能落后,要一起发挥创意,让剪纸变得更潮、更有趣!面向成年人:《剪纸创新,为生活添彩》朋友们,说起剪纸,咱们都不陌生。

但如今,剪纸可不再是咱们记忆中的老样子了。

现在有不少剪纸艺人,把剪纸和时尚元素融合在了一起。

比如说,他们会根据当下流行的服装款式,剪出精美的图案,然后装饰在衣服上,让普通的衣服瞬间变得独一无二。

还有的把剪纸做成了家居装饰品,不再是简单的平面剪纸,而是立体的、有层次感的,放在家里,那叫一个有品位。

我还听说有个创业团队,他们把剪纸元素运用到了手机壳的设计中,产品一上市就大受欢迎。

面向老年人:《剪纸的新变化,您知道吗?》老伙计们,咱们都熟悉剪纸这门手艺吧。

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渊源及风格特征

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渊源及风格特征
前 发 现最 早 的剪 纸 。 但 更 为严 格 的 剪 纸 是 在 纸 张 的发 明 以后 , 由此 得较 为粗 旷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又 出现 了像 激 光 雕刻 等 新 的剪 纸 制 推 断其 应 该 不 早 于 汉 朝 。 作 技术 。 在 纸 张 方 面 包 括 了 单 色 剪纸 、 点染剪纸 、 填色剪纸 、 复 色 组 剪纸 在 唐 朝 处 于 发 展 时期 。杜 甫 诗 中就 有 “ 暖汤濯我足 , 剪纸 合 剪 纸等 等 表 现 手 法 。 招 我魂 ” 之句 . 李 商 隐 的 诗 句 中也 有 “ 缕金作胜传荆俗 , 剪 彩 为人 起 3 . 民 间 剪纸 的表 现 形 式
画 面 的 意境 美 , 所谓 “ 境 生象 外 ” 就 是这 个 意 思 。 我 国的 民 间剪 纸纹 表达 美 好 的祝 愿 与 希 望 。 例如 , 常用牡丹 、 芙蓉 、 金 鱼 象 征 富贵 : 桃、 样 都 是 劳 动 人 民 从 日常 生 活劳 动 中提 取 元 素 而 得 来 的 ,多 数 作 品 灵芝、 龟鹤、 松 等象 征 多 福 多 寿 : 用石榴 、 葡 萄 表 达 多子 ; 当然 也 有
总第 7 6 6期
热点关注
论 中国民间剪纸 艺术 的发展渊源及风 格特 征
杨志 宏 崔 臻 ( 燕 山大学艺术与设计 学院, 河北省秦皇岛市 0 6 6 0 0 4 )

要: 民间剪纸 艺术是最具中国传统特 色的民 间艺术之一 , 它历史悠久 , 造 型淳朴生动 , 是劳动人 民智 慧的结 晶 民间剪纸并不是

通 过 对 民间 剪 纸 艺 术 的 观察 与研 究 ,我 们 可 以发 现 其 图案 纹 闲 时 可 以看 着 窗 户 上 的 剪 纸 回 味 其 中 的 故 事 情 节 。丰 富 了 日常 生 样 的设 计 在 造 型 规 则 和 外部 特 征 上 与 我 国原 始 社 会 的彩 陶 、青 铜 活 。剪 纸 还 有 另一 用 处 , 那 就 是 用 于宗 教 祭 祀 之 礼 。过 去 的人 们 对 器 上 的艺 术 表 现 手 法 有 其较 为 明显 的一 致 性 ,这 就 说 明他 们 之 间 于 丧事 礼 仪 很 是 看 重 , 这种化丧为吉 、 化 哀 为 喜 的 观 念 在 剪 纸 中得 存 在 着 一 定 的传 承 性 与 延续 性 。 到 了 充分 的体 现 。 从 新 疆 高 昌 旧址 出 土 的 团花 剪 纸 可 以 证 明 , 在 我 前 ,剪纸 的表 现 技 法 就 已经 在 人 们 的生 活 国 南北 朝 时期 就 已有 用 剪 纸 来 祭 奠 亡者 的风 俗 。

弘扬传统文化 感受剪纸魅力

弘扬传统文化 感受剪纸魅力

弘扬传统文化感受剪纸魅力作者:本刊记者张霄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7年第12期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从一些考古遗存发现,剪纸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了。

由于剪纸的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中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及赞美。

同时,作为中国首批入选联合国非物质遗产名录的剪纸艺术,有着广泛的地域特色和群众基础,呈现多种艺术流派。

为弘扬中华传统剪纸艺术,推动剪纸艺术发展,由中华文促会剪纸艺委会和江苏省宿迁市联合主办的“2017宿迁全国剪纸艺术邀请展”不久前在宿迁项里景区中华(宿迁)剪纸博物馆开展,共展出全国各地100多位剪纸艺术名家的250余件精美的剪纸艺术作品,是全国剪纸艺术界集中展示艺术成果的一次盛会。

百花齐放的剪纸创作宿迁地处运河沿岸,是历史上的黄河改道区域,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人文积淀,通过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和剪纸艺术家的精心探索,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剪纸流派。

近年来宿迁全市大力开展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成立了剪纸协会,开展剪纸艺术进校园进课堂等活动,使剪纸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深入人心。

在2017宿迁全国剪纸艺术邀请展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位剪纸艺术家展示了他们的作品,作品的题材内容和剪纸技艺丰富多样。

在项王故里景区即将落成的剪纸博物馆里,一幅《一带一路》的剪纸特别吸引观众的目光。

“一带一路”主题剪纸作品总长6 . 8米、宽1米。

该剪纸作品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的地标“东西塔”开始,从左到右,剪出郑和下西洋、玄奘出使西域、妈祖文化等图案,最后落笔于一辆开往“厦门会晤”的和谐号列车上。

这幅作品的作者高少萍,现任中国剪纸协会副秘书长,是漳浦非遗剪纸传承人。

据她介绍,这幅作品从酝酿到完工历时一年多的时间,作品展示了从古代丝绸之路到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连接起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文明,展现了东西文化交流、商贸繁荣的景象,表达的“一带一路”与“厦门会晤”是共通互融的关系,都是围绕和平、交流、合作等关键词,展现经济、文化、文明的大融合、大发展。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美术类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美术类

扬州刺绣是流传于扬州地区的传统工艺,与苏州刺绣的技艺属同一门 类,但由于受扬州历代文化的影响和扬州八怪画派的熏陶,追随中国画的 文化内涵和笔墨情趣,“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逐步形成扬州刺 绣的两大特色。
扬州刺绣扬州刺绣源于汉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两千年 的历史。早在西汉之初,汉高祖刘邦封其侄刘濞为吴王,王宫里的墙壁上 就挂有华丽的绣品。随着运河开凿通航,隋炀帝三次游幸扬州,扬州由此 大兴土木,建筑多处离宫别馆,装饰极尽华丽奢侈,宫妃才女衣饰锦绣, 宫廷旌帐什物皆用绣品,扬州刺绣由此兴起。唐时扬州是国内外著名的经 济都会,手工业繁盛,刺绣业已很发达。
蒙古文书法产生于1204年前,蒙古文文字风格独特,为竖式结构,字 形修长,线条匀称,千姿百态,变化莫测,充满律动,而且线条收放合度, 形态自如,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蒙古文形象结构别致,加之运用书法艺 术功力,经过艺术构思,巧妙布局,书写得体,将会产生浑然天成,洗练 含蓄的美感;蒙古文表现手法独到,通过书法作品的造型、风格、内蕴, 不仅反映作者的笔法功力程度和文化道德修养水平,而且还可以感知作者 流露外化的情感色彩,给人以一种审美的愉悦。
2014年11月11日,布糊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111。
布糊画的宗源是满族独有的传统艺术“补花”。起源于女真时期,是 较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地方性的民族工艺。图案用针线补在靴、帽、衣 服的前胸、后背、弓囊、箭囊、烟荷包、枕头顶之上,所以称为“补花”。
2007年6月5日,桐庐剪纸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11月11日,剪纸(桐庐剪纸)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 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16。
图片暂时无法显示,请下载后尝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民俗文化奇葩争艳剪纸艺术异彩纷呈作者姓名:秦宏伟专业:汉语言文学主考学校:兰州大学___准考证号: 282602100673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常文昌教授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2009年 8月30日论文标题(中文)民俗文化奇葩争艳剪纸艺术异彩纷呈论文标题(英文)The folk culture of hundreds in bloom,the paper-cut art of radiant splendour appears.论文作者(中文)秦宏伟论文作者(拼音)Qin Hong Wei目录内容摘要 (4)正文目录 (4)一、庆阳剪纸的历史溯源………………………………( 4 )二、庆阳剪纸的制作流程以及特点……………………( 6 )三、庆阳剪纸民俗文化产业的开发........................( 9 )注释 (10)参考文献 (10)后记(致谢) (11)民俗文化奇葩争艳剪纸艺术异彩纷呈——庆阳剪纸民俗文化产业开发情况调查报告(秦宏伟)【内容摘要】:人类的生活需要美,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对美的追求。

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智慧,创造许多辉煌壮美的民俗文化,庆阳剪纸就是众多民俗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庆阳剪纸是广大劳动人民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为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而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从发展之初到现今依靠手工来完成艺术创作。

本调查报告将探究庆阳剪纸的历史溯源;将介绍它的制作流程以及它呈现出来的特点:将会展示它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影响。

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庆阳剪纸这一古老而又传统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剪纸制作流程特点文化产业【正文】有“陇东”之称的甘肃省庆阳市地处陕甘宁三省交汇,远离省会中心城市和国家交通大动脉,许多外地人甚至不知道中国版图上有庆阳这个地方,这使祖辈生活在“天下黄土第一塬”上的庆阳人无不尴尬备至。

但庆阳的文化资源瑰宝多如珍珠,繁若星辰。

其最鲜活的文化艺术当属民间工艺品,其代表着庆阳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风俗民情。

庆阳民间工艺品非常丰富,香包、剪纸、刺绣、皮影、道情、民歌、社火、窑洞民居、荷花舞、面塑、五蝠皮鼓等等,每一样都堪称陇东一绝。

在庆阳民间,逢年过节,娶媳嫁女,满月祝寿,农村妇女们都要打扫庭室、裱糊墙壁,执剪铰纸,制作窗花。

当地也有民谣“二三、二四扫家窑,二七、二八贴花花”。

在窗框、炕围、墙壁、门扇上贴上红红绿绿的各种剪纸花,把自己的居室打扮得五彩缤纷、红红火火。

剪纸在庆阳,如同五谷杂粮一样必不可少,哪里有人住,哪里就有纸剪的花。

剪纸,在庆阳成了农村妇女美化生活、抒发情感的精神依托。

窗户、门扇、窑壁、炕围则成了妇女展现手艺的美术天地。

一、庆阳剪纸的历史溯源剪纸,是用剪刀剪纸成花卉,鸟兽,人物或其它图案的艺术,它也包括刀刻镂的刻纸,剪纸在我国广大的农村流行非常广泛。

它是刺绣的底样,也是表示喜庆、节令的艺术装饰,因为农村妇女一般从六七岁就开始学习剪纸。

可以这样说:剪纸是我国农村最普遍,最单纯的美术创作。

庆阳剪纸,由来己久,在国内外早有影响。

早在汉代,我国妇女就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花鸟,贴在鬓角作为装饰的习俗。

1959年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址出土的北朝时期(386—581)的《对马》、《对猴》等五幅团花剪纸,是我国现今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

我国造纸术可以上溯到西汉武帝时,东汉时造纸技术逐渐完善,纸张逐渐普及,植物纤维纸在民间开始普遍使用。

在《中国民间美术集》〔1〕之剪纸篇,曾记载这样一则故事:“是耶非耶,立而望之,翩何姗姗其来迟。

”爱妃死后,汉武帝刘彻非常悲伤,招方士来,传说那个叫李少翁的方士就是用纸剪了李夫人的影像,夜里在方帐中点亮灯烛,映出她的影子的。

那影子让汉武帝远不得又近不得,反倒夜不成寐,食不甘味了。

以纸剪人以成影像,可能就是剪纸艺术的起源,也是皮影戏的起源。

二者一直是互相影响的。

汉唐时代装饰漆器和铜镜的背面,叫“金银平脱”之法,其法是将金银箔刻成镂空的花纹贴在器物表面再涂漆、再研磨,使其嵌于漆层中,平整光亮,灿烂夺目。

这一工艺发展的过程中已为剪纸积累了许多花纹图案。

李商隐《人曰》诗中说“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

”所谓“镂金作胜”,就是把金箔刻成花样,在人日,也就是正月七同,互相赠送,花为“花胜”,人为“人胜”。

《庆阳历史文化揽胜》〔2〕记载在我省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和藏经洞都曾出土了唐朝五代的剪纸,如《双鹿与塔》、《群塔与鹿》、《佛塔》、《菩萨立像》等,或为敬供佛像、装饰佛鉴,或为水墨镂空,疑为雕塑底样,或为丧葬用品,说明甘肃民间剪纸艺术历史悠久。

到了宋代,剪纸衍为礼花、窗花、灯花等多种形式,也有了职业剪花艺人。

安史之乱,杜甫携家避难,写了一首《彭衙行》,诗中有句云:“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

明清时期,剪纸艺术在民间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这一时期,从南北朝时流传下来的“镂金剪彩”风俗被废止了,代之而起的是广泛的群众性民间工艺剪纸,庆阳作为当时京畿之地,是剪纸艺术最先兴起地区之一。

后经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剪纸不断发展成熟。

1930年,庆城县胡仙川(女)创剪的《五福捧寿图》在《波兰画报》上发表,庆阳剪纸首次走出国门。

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就组织专业人员对庆阳民间剪纸进行过搜集整理。

解放后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古元借鉴庆阳剪纸,创作了很多珍贵的木刻。

这些木刻又影响了庆阳剪纸,使庆阳剪纸有了新的提高。

1959年庆城县编印了《庆阳民间剪纸》一书,在西峰召开的全国群众美术现场会上受到了专家们的喜爱和好评。

1985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王光普的《陇东民俗剪纸》,再次把庆阳剪纸介绍给全国。

其实古人剪的何尝只是纸?向前追溯,兽皮、缣帛、银箔金箔等物,都在可“剪”之列。

庆阳市西峰区的公刘庙回赠给求子者的就是一个银箔的娃娃。

陇东民俗中有给娃“带锁锁”的习俗,娃娃锁锁上的银牌,就是剪制的,而其上的生肖形象,鸟或云气纹样和剪纸图式常很相像的。

陕西民俗学家程征说他在考察关中民间窗花时观察了茂陵南侧一座汉墓出土的金箔制品,认为现代关中剪纸与金箔上的兽、鸟、虎、象是很象的,可以认作同一宗脉,把庆阳剪纸中的象与出土的金箔象相比,我们也会发现,异曲同工。

考古发现早在商代,就已有人把金银锤打成片用来作装饰品,这可视为剪纸艺术的远祖。

在庆阳剪纸的发展过程中,剪纸既成为一种独立的民间艺术,又在织物印刻、木版雕刻、瓷器烧制等其他民间艺术品的制作中广泛应用。

庆阳收藏家收有清代民间刺绣花样的剪纸底稿。

环县皮影雕刻中,剪纸同样也是一种工艺方法。

剪纸是民间艺术的基础,民间艺人的手艺就是从这儿开始,以剪当笔,练出手功和眼力的。

其实我们不必刻意翻拣古典寻找剪纸的渊源,来证明今天剪纸的古老。

因为正如靳之林先生说,剪纸本身就是“民族艺术之源和魂”。

二、庆阳剪纸的制作流程以及特点:剪纸的制作相当简单,是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以纸(多用彩色的纸张)为加工对象,进行思维创作的艺术形态。

创作的内容包括植物、动物和人物事项三大内容,显著的艺术特征是以意念平面造形,主客一体,形意相融的透明艺术,老年作者则喜欢用锋利的大剪刀,一般不起稿,只用剪刀在纸上大体比划一下,然后大刀阔斧地先剪出外轮廓,随后在内加以装饰。

这样的作品既高度概括,又富有变化。

最著名的代表作者有祁秀梅、魏桂花、郑玉梅、张玉珍等。

其中祁秀梅(女)十岁开始学剪,构图别致,手法细腻,形象逼真,给人以舒适安静的感受。

她剪的禽兽、花卉、栩栩如生,许多作品被收入《陇东民间剪纸集》。

庆阳剪纸从产生初到当下,仍然保留着手工制作,不借代任何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剪纸者仅凭一把剪刀(或刻刀)在方寸的纸张上进行艺术创作。

庆阳剪纸古拙质朴、粗犷奔放、简单明快、线条洗练。

与全国同类民间剪纸相比,独具特点:1、庆阳剪纸源于生活、讲究情趣,是独特的审美意识。

庆阳民间剪纸的审美意识是变形的。

不求真实,善于夸张;不合透视,形体变形;不求物件形态毕肖,只讲简练传神;不求四肢齐全,讲究随心达意。

是劳动妇女生产生活习俗和文化传承的结晶,是她们的爱心浇灌的花朵。

著名民俗学家靳之林先生称剪纸艺人是“真正的艺术家”。

并说,“庆阳剪纸在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美学、艺术学领域里,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新课题。

一幅传统的陇东民俗剪纸,不仅是一张剪纸,而且是凝聚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结晶。

”剪纸《回娘家》中的毛驴儿仅有三条腿,另一条腿被随意删掉了。

在艺人们眼中,毛驴走路是三条腿着地,另一条腿是多余的。

她们剪下的《猫吃老鼠》,被吃掉的老鼠还活在猫的肚子里,人隔猫肚皮还能看得见。

这不仅是一种大胆奇特的构思和想象,而且是古代变态的审美意识的显现。

2、庆阳剪纸,取材宽广。

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剪纸的素材。

特别是家庭院落这方圣土内的男女娃娃、牛羊骡马、猪猫兔、瓜果蔬菜,因为天天见,对它们观察深透,因而成了妇女们剪刀下永久的题材。

她们通过对这些题材的取舍剪制来装饰美化家庭环境,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3、庆阳剪纸内容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因用途不同而内容各异。

有表达吉祥喜庆、反映传统民俗的“二龙戏珠”、“骆驼进宝”、“吉兽图”、“麻姑献寿”的喜庆剪纸;有反映生殖繁衍、美好爱情的“孔雀戏牡丹”、“蝴蝶恋花”、“喜鹊踏梅”、“鱼儿钻莲”的生殖剪纸和婚禧剪纸;有保佑平安康乐、祈求神兽降福的“老虎下山”、“狮子滚绣球”、“抓髻娃娃”、“送福娃娃”的福寿剪纸;有民间故事“刘海戏金蟾”、“武松打虎”、“王祥卧冰”的趣味剪纸;有表达对劳动果实喜爱的麦穗、谷穗、瓜果、桃杏等等的生活剪纸。

这些剪纸大都有底样,是从祖辈那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细心的妇女把底样夹在杂志书籍中,视为传家宝。

这些作品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反映了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活习俗,充满着她们对生活的理解、感受、热爱和追求。

4、庆阳剪纸,表现手法灵活,剪纸技艺娴熟。

颜色以红、绿为主,有单色、套色、染色等;剪法上有阳剪,即留下勾画形象的线条,阴剪,即剪去线条留下平面,有二者结合的阴阳剪、折叠纸而剪的对称剪、阴影剪、图案剪等。

为了线条丰富多变、多姿多态,艺人们还创造运用了梅花纹、云勾纹、锯齿纹、阳禾纹、月牙纹、点纹、水纹、花纹等剪法,她们凭着一双灵巧的手,把生活剪裁得千姿百态、生动活泼、有情有趣而富有诗意。

5、庆阳的剪纸作者,多是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甚至一些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的“剪纸艺术大师”也识字不多,有的纯粹一字不识。

她们的手艺是从上辈人那里学来的。

农村女孩五、六岁起就围着奶奶、妈妈学剪纸,到十五、六岁就能执剪了,“二八闺秀学针线,巧剪花样百家传”。

6、庆阳剪纸是原始图腾文化的遗存。

庆阳位于陕甘宁三省交会地带,远离大城市,交通闭塞,很少受外来文化冲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