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优质课一等奖公开课获奖课件

合集下载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一等奖优秀课件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一等奖优秀课件

初读感知
这篇文章给我们讨 论了哪些问题?
什么是最苦
详细内容……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 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
什么是最乐
详细内容……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 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
苦和乐之间是什么 关系
初读感知
2、人生最大的苦是什么?最大的 乐又是什么?
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 了的责任。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 乐事。
深层探究
2、在第5段中,作者除了引用曾子的话作论据外, 还使用了什么论据?
作者还举了“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的例子,来证明 身上的责任越重,得到的快乐就会越大。这是实事论据,其论证 方法是举例论证。
深层探究
3、文章第6段主文中的作用是什 么?
这段话在这里起到补充论证的作用。作者首先提出自己论 证过程中的一个漏洞“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 苦了吗?”,然后论证卸掉责任,只会给你带来更大的痛苦。这 样就使论证更完整。
写作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统治腐败, 人民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一个有良知的致 力于中国改革的维新运动领袖,希望唤起更 多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
字词积累
恩惠(huì) 如释重负(shì) 契约(qì)
揽(lǎn) 卸却(xiè)
监督(dū)
悲天悯人(mǐn)
字词积累
失意:不得志。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海阔天空:像大海一样辽阔,像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15.A《最苦与最乐》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15.A《最苦与最乐》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含义:君子一生担心对 任
社会国家所负责任没有 做好,因而终生都处于 忧虑之中,但不会有一 朝一夕对个人遭遇激愤。
23/43
曾子——任重而道远
含义:负担沉重而且路途 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曾子——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含义:一直走到死 时候才放得 下,不也是很远了吗?


24/43
担 责 引用名言作用: 任
论乐
19/43
论 乐 作者认为这种乐决定权在谁呢?
结合文中语言谈谈你了解。
高兴之权,操之在己。
相关句子: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乐才
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苦处, 才能知道有尽责任乐处。
20/43
21/43



找出作者引用名
言佳句,并想一想这
些话含义以及要证实
什么。
22/43
担 孟子——君子有终生之忧 责
证实了“人生不应该逃避责任”。
“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论; “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 没有。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 永远不能解除。
27/43
文章题目叫做《最苦 与最乐》,最终一段中哪 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 和“最乐”?
28/43
合 最乐——
合 作 探 究
30/43
合作探究
好处: 即使本文谈是严厉话题,但
因为句式、论证方法改变,使得 文章语言 凝重却不呆滞,有一 股灵动之气。
31/43
合 作 3.本文还用了哪些 探 修辞手法,有什么作 究
用? 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
好处:大量排比,使文章流畅, 气势磅礴;设问能够引发读者注 意和思索;反问使语气更强烈, 增强语言说服力。

《最苦与最乐》PPT优秀课件

《最苦与最乐》PPT优秀课件
第四单元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学习目标
1.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 脉络。
2.引导学生理解多种论证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3.通过赏析本文流畅而凝练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人文 内涵,树立对自己、他人、社会的责任感。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先说说自己认为的最苦与最乐的事吧! 同学们,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平常百姓也有深 刻的思考,哲人学者更有不少精彩的论述。今天,我们来学习梁 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一文,此文既有进取精神,又有超凡 智慧,读来使人受到教诲,掩卷令人回味无穷。
5.让学生再次梳理全文的论述思路,体会作者严密的论证之美。
论述思路: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 的快乐→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 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明确:文章的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这里“最苦与最乐” 的所指“负责任与尽责任”,不是两个迥异的或对立的事物,而 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境况,这种辩证思维的有机联系使全文的议论 浑然一体。
⑦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 时快乐。
⑧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⑨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4. 梳理论证逻辑。
明确:①人生最苦的事在于背负责任。(引论) ② 尽责任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本论) ③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 才是真乐。(本论) ④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 种趣味。(本论) ⑤人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结论)来自 预习检查1.文学常识填空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 饮冰室主人 ,思想家、学者。1898年 参与“ 戊戌变法 ”,变法失败后流亡 日本。晚年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 师。文风流畅、犀利、凝练。著有 《 饮冰室合集 》。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公开课课件(共48张)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公开课课件(共48张)
“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 丢开不管;“解除责任”指尽 了责任,再无负担。责任是要 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 没有。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 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分析手法 品味情感
通读全文,探讨本文的论证过程。(小组活动,找出 每部分的论据)
道理论据:古语说得好, “如释重负”; 俗语亦说,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说, “无入而不自得”; 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说:“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2)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能尽责的观点。
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 避责任”,进一步阐述尽责才能获得快 乐。
讨论第一部分:
1、文章开头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提到了哪些 事,它们是最苦的事吗?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 的材料。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并填空。
_负__责__任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尽__责__任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 _勇__于__承__担__责__任__ , 而不能 _逃__避__责__任___。
写作·特点
语言的风格:
语言严密 语言流畅 语言简洁 语言亲切
写作·特点
语言严密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 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 的……”
(语言当务求严密,以 防读者找到漏洞,质疑 论点。)
写作·特点
语言流畅
第一段 排比设问 第二段 排比举例 (排比是形成文章流畅气 势的重要方法)

15 最苦与最乐 大赛获奖精美课件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15 最苦与最乐 大赛获奖精美课件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
样说?
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想躲
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
和“最乐”?
“最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
卸了就没有”“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
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最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不 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你若是要躲,倒是 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板书设计
最大的痛苦——未能尽责
最 苦 与 最 乐
正反对比
最大的快乐——尽到责任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苦与乐的关系——有苦才有乐
随堂练习
“最苦”与“最乐”是截然相反的两个 概念,作者将两者都与责任联系起来,从而 提出自己的观点。请你仿写一句有内在联系
且观点鲜明的话。
例如: 我认为最美的是优雅的气质和高尚的品德; 最丑的是庸俗的行为和肮脏的灵魂。
青 春 风 采
高考总分:
692分(含20分加分) 语文131分 数学145分 英语141分 文综255分
毕业学校:北京二中 报考高校: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 院 北京市文科状元 阳光女孩--何旋
来自北京二中,高考成绩672分,还有20 分加分。“何旋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 的笑声,远远的就能听见她的笑声。” 班主任吴京梅说,何旋是个阳光女孩。 “她是学校的摄影记者,非常外向,如 果加上20分的加分,她的成绩应该是 692。”吴老师说,何旋考出好成绩的秘 诀是心态好。“她很自信,也很有爱心。 考试结束后,她还问我怎么给边远地区 的学校捐书”。
班主任: 我觉得何旋今天取得这样的成绩, 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何旋是土生土长的北京 二中的学生,二中的教育理念是综合培养学生 的素质和能力。我觉得何旋,她取得今天这么 好的成绩,一个来源于她的扎实的学习上的基 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我觉得特别想提的, 何旋是一个特别充满自信,充满阳光的这样一 个女孩子。在我印象当中,何旋是一个最爱笑 的,而且她的笑特别感染人的。所以我觉得她 很阳光,而且充满自信,这是她突出的这样一 个特点。所以我觉得,这是她今天取得好成绩 当中,心理素质非常好,是非常重要的。

《最苦与最乐》公开课获奖课件

《最苦与最乐》公开课获奖课件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走近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 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 义思想家、教育家。主张“变法”、“育人 才”、“开学校”、“变科举”等。 【代表作】《饮冰室合集》。
字词积累


lǎn
契约
mǐn
监督
xiè

悲天悯人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 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8.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0字以内) [答案]不负责任(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15 最苦与最乐
9.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用简要的语言说说本文论述的道理:
•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 •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 • 人应当勇于担负责任,不应该逃避责任。
“最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
卸了就没有”“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
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最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不 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你若是要躲,倒是 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品味语言
1.“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
当勇于负责。
不能逃避
人生最 苦的事 是责任 未了
(1、2)
为什么是最苦的事,因为受 良心责备,无处逃躲(1) 指出责任的范畴及责任未尽 的痛苦程度(2) 阐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 关系(3) 举圣贤豪杰、仁人志士、 的例子(4)
最 苦 与 最 乐
分说
人生最 快乐的 事是责 任完了
细读感悟

《最苦与最乐》市优质课获奖课件

《最苦与最乐》市优质课获奖课件
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 苦与最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读下面两则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第一则:2003年4月20日49岁的北京出租车司 机张四平搭载了一名去北京南站的客人。当客人诉 说自己“肺部有感染,打了一个星期的点滴都没好, 要回老家”时,他有两种选择:一是请客人下车, 你的死活与我无关,别感染我;还有一种选择是, 如今挣钱不容易,拉一笔是一笔。但张四平的选择 是,靠边停车,锁上行李箱,立即拨打紧急电话, 并不停地劝阻路人绕行。他在雨中坚持了2个半小
时,直到医院救护车赶到拉走病人。
第二则:1990年5月,北京二中学生梁 帆赴荷兰参加国际少儿联盟活动时,她发 现在会议大厦前旗杆上悬挂的57个参加国 的国旗中,唯独没有中国国旗。于是这位 13岁的小姑娘做出了自己 的选择,她来到 会议负责人面前,有理有节地提出了抗议: “为什么没有中国国旗?一定要升起中国 的国旗,因为我在这儿。”当看到补挂的 五星红旗时,梁帆流下了热泪。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议论文的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明 确作者观点。 2.学习本文流畅而凝练的语言,学习课文在论 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 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目标
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习课文严密的论证。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根据你的理解,完成下列填空
• 张四平虽是一位平凡的北京市民,但出 于内心的自律,出于对他人、对社会 的 责任 , 让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敬重的选择。
• 梁帆的行为感动了在场的工作人员,也 感动了所有的中国人。正是因为她深知爱国、 维护国家尊严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让她有 了这样的选择。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名师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名师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论; “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承担。责任 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想 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1.文章旳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最终一段 中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最乐——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 就没有。
尽得大旳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 旳责任,就得小快乐。
担责任
作者为何说“仁人志士旳忧国忧 民”、“诸圣诸佛旳悲天悯人”是乐 而不是苦呢?
因为“尽得大旳责任,就得大快乐”, “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 真乐。”所以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担责任
最终一段证明了什么内容呢? “卸 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证明了“人生不应该逃避责任”。
15* 最苦与最乐
R·七年级下册
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旳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 张潮在随笔写道:“人莫乐于闲。”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 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 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广东新 会人。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全 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清代学术 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 史研究法》等。
含义:君子一生紧张对社会国家所负旳 责任没有做好,因而终身都处于忧虑之 中,但不会有一朝一夕对个人旳遭遇旳 激愤。
担责任
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 已,不亦远乎
含义:担负沉重旳使命,要跋涉遥远旳路 途,一直走到死旳时候才放得下,不是很 遥远吗?
担责任
引用名言旳作用:
证明天下事从苦中得来旳乐才 是真乐,从而得出了“人生当敢于 承担负责”旳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 任,为天下人忧虑而忧虑,为天下 人的快乐而快乐,把天下人的哭了 当做自己的责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 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
杜甫身处困境之中,但仍然以 天下为己任,把百姓的苦乐当做自 己的责任。
达观(dá) 赔礼(péi) 揽(lǎn)
安分(fèn)
恩惠(huì)
纵然(zòng) 契约(qì)
悲天悯人(mǐn)
1.人生什么事最苦?
“人生最苦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苦?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应该像“君子”那样,“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日 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作者将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 己,使论说更加深入。
4、由“一日”到“一生”强多了什么内容?
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论说了责任未尽带来的苦痛无法 排解。
5、“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 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这里引用古语、俗语有什么作 用?
引用古语、俗语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尽责任之后轻松愉快 的心情和快乐自由的境界,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 了文章的感染力。
6、“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 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这里讲了苦与乐的什么关系?
人责任尽完时的快乐程度取决于负责的日子,日子越长, 责任越重大,到结束时快乐的程度就越深,它们之间的关系 是相辅相成的。
文章哪几个自然段写最苦?哪几个自然段写最乐?全文 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
第一、二、三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四、五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六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尽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全文按分总的结构来写。
1.文章开篇用一串排比设问,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 答案,并一一否定,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 痛苦在于背负未来的责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先驳论后立论,不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
2.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照应第二自然段并使论 证逐步深入的?
先指出未尽责任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照 应第二自然段的“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 又将未尽责任的情况延伸至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 使议论更加深入,最后再次照应第二自然段:贫、病、老可 以靠达观排解,而未尽责任才是最大的痛苦。
7、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诸圣诸佛的悲天 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作者认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 就得小快乐”“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 乐”。
8、如何理解加点词“卸却”“解除”的含义?
“卸却”是逃躲责任,是懦弱地推卸责任。“解除”是 本来有些责任,后来经过努力完成了。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 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 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 人物。
黄遵宪评价梁启超的文章说:惊心动魄,一 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 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 过于此者矣。
“苦”和“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 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字来修饰, 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苦与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这方面 的精彩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梁启超在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痛定思痛,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 和佛家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本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 快乐的理解——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 生最大的快乐。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等。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 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 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2、分析“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 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 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用设问句的形式,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又能让读者沿 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思考。
3、分析“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 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这句话 的表达作用。
最美逆行者
2019新冠病毒疫情肆虐荆楚大地, 波及全国各地,荆楚中心武汉一时成 为恐怖的病毒发源地。但是我们的医 学泰斗终南山、李兰娟挺身而出,全 国各地医疗工作者纷纷奔赴湖北加入 抗疫前线。把为全国人民的健康安全 幸福当做自己的责任。
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 2.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学习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 3.理解责任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 的责任感。
4.请归纳出本文的论点。
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5.针对这一论点,文章最后提出应该怎么办?
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1、作者是怎样论述“身上背着一种未尽的责任”是“最 苦”的?
作者先以环环相扣的设问句否定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贫、 失意、老、死;然后提出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身上背着一种未 尽的责任。
9、本文标题是“最苦与最乐”,为什么在论述什么是 “最苦”时用了三段(1——3段),而在论述什么是 “最乐”时反而只用了一段(4段)?
作者给“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这个分论 点提供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原来作 者所谈的快乐与痛苦是分不开的,或者说快乐是建立在痛苦 的基础上的。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便必须联系到痛 苦,也正因为这样,既然第一部分已经用了不少笔墨谈痛苦, 那么第二部分来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 与痛苦的关系就行了。
3.第四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但是 为什么前面完全谈痛苦用了两段,而这里既谈快乐也谈 痛苦却只用了一段?
作者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时提出“从苦中 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他所讲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 既然前面已经用了不少篇幅,这里就毋庸赘述了。还有一个 原因在于痛苦的状态易写,而快乐的情形难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