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的关键词

合集下载

爱情的范本——解读穆旦《诗八首》

爱情的范本——解读穆旦《诗八首》

爱情的范本——解读穆旦《诗八首》摘要:穆旦代表作《诗八首》被称为最难解的现代爱情诗,以其丰富的智慧和晦涩的风格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阐释和解读。

本文以细读的方法对此诗进行再次阐释,以求完成对诗中爱情的思考和探索。

与一般的情诗不同,《诗八首》不只是表达了感情的缠绵和热烈,更是做了理性的分析和客观的展示。

关键词:穆旦;《诗八首》;爱情;理性穆旦诗歌创作分为三个阶段:1947——1948年为第一阶段,此时受叶芝、奥登等西方现代派诗人的影响,诗作多表现个人生命体验,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内心所折射的人生感受。

《诗八首》以男女之间的情爱为平台而展开对人自身情感、生命和宇宙间其他不可知事物的哲学思考,全诗充满浓厚悲剧色彩,是一种从具象到抽象的形而上的玄思。

穆旦的诗,在思维形式、创作风格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深受二、三十年代的西方现代派诗人爱尔兰的叶芝、英国的艾略特和奥登等人的影响。

并且,他善于运用新奇的意象和独特的构词,这使得他的诗具有沉厚的新奇感,但对读者而言,更多的则是无尽的陌生感。

《诗八首》就是这样的代表作品之一。

整首诗,共分为八个章节,每章节均为两节,一章节为八行。

在穆旦的诗中,形式上也算是较整齐的一类。

第一章节主要围绕“爱情之火”展开叙述,描写的是爱情中的初恋阶段。

当我费尽心机,苦苦追求你的时候,你却一昧保持理智,躲避逃离。

爱情之火俨然已将我焚毁,而你却只看到了这爱情的局促,把所有的好意当作引诱甚至骚扰。

所以,你看不见我的付出,看到的是一场火灾。

虽然我们渴望的是天涯咫尺的爱情,但现实的状况确实咫尺天涯,相隔如重山。

爱本是成熟的年龄应该有的自然的环节,但你却并不理解,我只能爱上这一个暂时的你,所谓的永恒却不敢奢望。

即使我不断地改变且重生也无济于事,这本就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本能,让我们渴求完美却又发现遗憾。

第二章节开始写爱情的发展,也就是爱情逐渐变得成熟稳定。

“水流山石”这个意象代表着自然的变迁以及时间的发展,而我们的爱情历尽千难万险终尘埃落定。

两首爱情词的表现手法比较

两首爱情词的表现手法比较

两首爱情词的表现手法比较作者:庄莹莹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12期庄莹莹内容摘要:柳永和苏轼作为北宋时期两位杰出的词作家,其爱情词在我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正所谓:“宋词因为两位所以能成为我国文化上的瑰宝,而两位也因他们的词作而成为文坛上两颗璀璨的明星”。

两人都写爱情词,然而表现手法却大同小异,各有特色。

本文将从他们的代表作《雨霖铃》和《江城子》入手,比较两首词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苏轼柳永爱情词表现手法柳永爱情词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清丽的语言,采用清雅脱俗的意象来抒发美好而纯真的感情。

薛砺若先生将柳永一代之词称作柳永时期,把他视为宋词革命巨子。

清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言:“苏轼的爱情词在缠绵中透露专注,在细腻中体现洒脱,在热烈中表达质朴,在哀思中蕴藏沉稳,突破了刻红剪翠的艳科和旖旎温柔的情语。

”接下来我们结合实例具体分析。

一.相同点(一)在白描基础上借景抒情《江城子》上片描写对亡妻的思念,下片描写与妻子梦中相会的情景。

“不思量,自难忘。

”感情真挚;“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无限惆怅;“夜来幽梦忽还乡。

”无比喜悦;“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无比悲痛。

《雨霖铃》起首通过“寒蝉”“骤雨”写出离别前环境的清冷;接着通过“兰舟催发”写离别时的苦楚、无奈。

最后通过想象之景写离别后的悲凉、孤独。

全词不着一个离别的符号,但读来别情俱显,不着一爱字,但爱恋之心溢于言表。

正所谓:“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儿女私情耳。

”(二)结合自身境遇抒发感情两首词中融进了自身际遇,倾注了人生酸楚。

柳永年轻时得到别人举荐,但仁宗由于其狂妄只批了四个字“且去填词”。

从此封杀了柳永的仕途人生。

政治上的失意使得他未来的生活无所保障。

苏轼的妻子王弗不但是其生活上的伴侣,还是文学上的知音,更是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惜王弗在与他生活了十年后病逝。

这无法挽回的遗憾给苏轼内心造成了无法解脱的痛苦。

高三散文诗歌作文《纯洁的爱》1200字

高三散文诗歌作文《纯洁的爱》1200字

高三散文诗歌作文《纯洁的爱》
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再见
2019年12月2日星期一
高三散文诗歌作文《纯洁的爱》
爱情 这可是一场凄美的
但这种爱
情也是我们往往不能接受的爱情,难
道不值得我们去赏踢吗?因为现在的
很多人都像有一句唐诗是这样说的:
‘劝君莫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莫
待无花空折柳’”。
关键词:爱情,花空,不能,接受,
值得,劝君,凄美。 词语:爱情 拼音:àiqíng 解释:爱的感情。《醒世恒言·杜 子春三入长安》:“老者跌脚嘆 道:‘人有七情,乃是喜怒忧惧 爱恶慾。我看你六情都尽,惟有 爱情未除。’”夏衍《关汉卿不 朽》:“他是一个对现实生活和 人民群众有爱情的人。”特指男 女相恋的感情。巴金《家》六: “他陶醉了,陶醉在一个少女的 爱情里。”梁斌《...
世界 我珍惜您胜过
上的任何一种
珍宝。
关键词:作曲家,故事,爱情,资
助,见面,居住地,草地,恋人,夫人, 世界,感动,表达,约定,邻居,正如, 没有,胜过,郑重,珍惜。 词语:故事 拼音:gùshì 解释:旧事,旧业。《商君书·垦 令》:“知农不离其故事,则革 必垦矣。”《史记·太史公自序》: “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 非所谓作也。”先例,旧日的典 章制度。《汉书·刘向传》:“宣 帝循武帝故事,招名儒...
高三散文诗歌作文《纯洁的爱》
要说爱情的纯真、纯洁,那
就是流传中的柏拉试图的爱情。它没 有“欲”与“与”的掺杂,是一种很
杂念 纯的爱情只有爱没有别的

没有什么意图的爱情。在社会
中可能没有人能做得到柏拉试图的爱 情了,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有“七情六
欲”,特别是成年人那更不用说。

爱情或理想——浅析《青春之歌》中的三段恋情

爱情或理想——浅析《青春之歌》中的三段恋情

爱情或理想——浅析《青春之歌》中的三段恋情摘要:小说《青春之歌》通过林道静与三个的男人的恋情,反映了女主人公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的过程。

爱情与革命纠结交织在一起,三个不同的男性代表着不同的政治立场和人生道路选择。

与其说林道静三次与三个男人邂逅,不如说林道静是和三种不同的生活理想相爱。

关键词:爱情革命理想林道静通读《青春之歌》,不难发现,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将革命与恋爱交织在一起,在叙述林道静个人的奋斗史,从挣扎到最终走向革命的道路的同时,将她的恋爱贯穿其中,将不同身份的人物作为不同社会理想的化身——"余永泽,作为一位骑士英雄,他拯救了林道静的肉体生命,唤醒了林道静生命中爱与美的意识和对人性、人道主义的思考;卢嘉川,作为一位革命知识分子,他是在精神上拯救林道静的英雄,是林道静革命的启蒙者,他唤醒林道静的阶级意识;江华,作为工人阶级的代表,是一位革命的英雄,他与林道静并肩战斗者,在卢嘉川精神拯救的基础上唤醒了林道静的斗争意识和女性意识。

①",并将这两条线索联系在一起,描写了她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革命者转变的三个阶段:一第一个阶段是从封建家庭出走,寻求个人肉体上的解放。

林道静是地主强占贫农家女儿的私生女,是一个身上有着“黑骨头”和“白骨头”的人。

她在地主父亲和后母身边长大,却过着步入下人的“童养媳”一般的生活“一件破棉袄,里头的虱子滚成蛋;头上几根干柴一样的头发也长满了虱子;小手冻得像个紫萝卜;两脚烂的提不上鞋②”。

家道中落,父亲破产失踪后,后母又打起了她的主意,想把她嫁给“有财有势的阔人”胡梦安。

面对恼人的命运,林道静做出了她生命中第一次抗争——逃婚离家出走。

此时的林道静,正是标准的“五四”青年:与旧式家庭决裂,追求个性解放,谋求婚恋自主。

这完全是“五四”式的文①《女性文学第五讲可见与不可见的女性——“十七年”女性文学(1949-1966)》学传统,我们分明在此时的林道静身上看到了“娜拉”和“子君”的影子。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第2期(总第81期)2009年4月版 JournalofNanchangCollegeNo.2(Sum81)Apr.2009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余良才(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47)摘要:文章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思想,指出爱情应该是相互之爱,专一纯洁之爱,恒久之爱.爱情只有建立在互爱的基础上才舍乎道德.同时,爱情从根本上说具有排他性.它要求感情专一,矢志不渝.恋爱的方式还要求健康纯洁.而且爱情还要经受长期的考验.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相互之爱;专一纯洁之爱;恒久之爱;爱情伦理观中圈分类号:G41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354(2009)02—0082--03 爱情是男女之问真挚的爱慕.是一种高尚的情感.黑格尔讲:"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停留在性欲上,而是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一).而这种高尚的情操和品质如果离开了道德的规范和保障是根本不能实现的.道德作为调节个人行为的一种特殊规范,在恋爱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对我们今天的恋爱生活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一,相互之爱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其时,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盛行.真正的爱情已是稀罕之物.流行的爱情观往往把爱情视作性欲的满足.在《神圣家族》一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派的爱情观进行了猛烈地批判,提出了自己的爱情观.指出爱情是人所固有的规定和表现,是人的生命表现.在0844年手稿》中马克思也揭示出爱情的本质.他明确表示:爱情应建立在男女双方互相爱慕的基础上.互相爱慕是衡量真正爱情的唯一标准,是衡量男女感情的试金石.他说:"如果你在恋爱, 但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的"?.看似非常朴素平实的语言,却准确地道出了爱情的真谛.彼此爱慕而不是单方面的暗恋,是男女双方走向爱情的首要条件.这种爱慕不是贪恋对方的财富,美貌,门第,地位.而是你生命的真实表现.在爱情里,你将自己生命中美丽动人的部分展现出来.同时你在对方身上看到你的影子,对方便是你的另一个生命.在爱情中你和对方合二为一.彼此的异质消失了,而结合为一个新的生命.同样, 恩格斯也指出:"现代的性爱,同单纯的性欲,同古代的爱,是根本不同的"f.因为现代的性爱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爱情只有建立在互爱的基础上才是合乎道德的.但是.这种真正建立在互爱基础上的爱情是不是自古就有呢?马克思恩格斯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们认为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男子一生中将永远不会用金钱或其它社会权力手段买得妇女的献身,而妇女除了真正的爱情以外,也永远不会再出于某种考虑而委身于男子,或者由于担心这样不经济后果而拒绝委身于她所爱的男子"p.只有再是出于经济考虑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坚决主张爱情的前提和基础是男女双方的互相爱慕.而那种一厢情愿的单相思是为他们极力反对的.它虽然看起来令人感动,但并不符合爱情的本质,对于自己是不幸的,同时对于另一方来说也是不道德的. 爱情的基础是互爱,爱情必须是男女双方的互相爱慕,是一种渴望结成终身伴侣的强烈情感.这是衡量爱情的试金石.但是如果仅仅停留于此,那这样的男女之情还不能算是爱情,至少不能算是真正的爱情.因为我们可以对爱的内容进行各种各样的解释和界定.在生活中不乏这样所谓的爱情.男的爱慕女方的漂亮,美丽和年轻,女的欣赏男的地位,财富和权势.初看起来,这似乎也是男女互爱.但这种表面形式的互爱与马克思恩格斯他们所向往的爱情是不同的.恩格斯说:"不言而喻,体态的美丽,亲密的交往,融洽的旨趣等等,曾经引起异性间的性交的欲望.同谁发生这种亲密的关系,无论对男子还是女子都不是完全无关紧要的,但是这距离现代的性爱还很远很远"口.在我们常人看来,有这些已经很不错,毕竟有不少感情的成份,但在恩格斯看来,还算不上是真正的爱情.它只不过是爱情的起码条件.同样,马克思也认为: "爱情,不是对费尔巴哈的'人'的爱,不是对摩萧肖特的物质的交换的爱,不是对无产阶级的爱,而是对亲爱的你的爱.使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14]f~s'7).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爱情不是抽象的纯粹精神的爱恋,也不是一种物质方面的交易.那种非常看重对方的财富,地位,权势的所谓爱其实只是"物质交换的爱",真正的爱应该是"使收稿日期:20o9—0l 一15作者筒介:余良才(1971一).男.江西宜丰人.哲学硕士,中教一级,主要研究方向:伦理学.第2期余良才: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ftN~.83 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爱".二,专一纯洁之爱爱情的基础是互爱.只有互相倾慕.而不是,厢情愿的感情才算是爱情,才真正符合爱情的本质.也只有这样的爱情才可能合乎道德.但是单有这一点还是不够的.如果男女一方或双方朝秦暮楚,朝三暮四.即便开始是出于互爱,那也算不上是真正的爱情.只不过是以爱情之名玩弄异性.真正的爱情要求感情专一,要求矢志不渝.它要求人们用自己的全部感情,整个身心去集中地爱自己所爱的那个人.恩格斯指出:"性爱按其本性来说就是排他的"f.那种在多个异性之问游移不定的感情不可能算是真正的爱情.爱情是容不得第三者的存在,就像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像加特曼那样的人只能是爱情的骗子.马克思在致燕妮?龙格的一封信中对这个加特曼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说:"从彼洛夫斯卡娅于彭普斯.这真是太岂有此理了.所以,现在妈妈对这种行为,并且对所有的男人都非常厌恶"[6]).虽然表面上是燕妮的态度.其实也是马克思的态度.同样一个加特曼.却在短短的时间内向三个女人求过婚,并且有过暖昧关系.这种飘忽不定的感情根本不是爱情.他用情不专,缺少对爱的执着和真诚. 马克思虽然没有从哲学的高度对性爱的这种排他性作出论述,但从他写给燕妮及女儿们的书信中,从他对待燕妮的感情中,我们能感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观点上的一致.在,封给燕妮的信中,马克思这样写道:"世间有许多女人,而且有些非常美丽,但是哪里还能找到一幅容颜,它的每一个线条,甚至每一处皱纹.能引起我的生命中最强烈而美好的回忆?甚至我的无限的悲痛,我的无可换回的损失.我都能从你的可爱的容颜中看出.而当我遍吻你那亲爱的面庞的时候,我也就能克制这种悲痛"[]m.看过燕妮照片的人一定会惊羡于燕妮的美丽,也不难体会到马克思拥有燕妮的那种幸福.但是马克思也认为,如果仅从容颜的美丽来看.世间会有其他美丽的女人,甚至比自己所爱的人更美.如果爱情仅停留在爱慕对方的容颜,那么人就永远无法满足.永远会处于喜新厌旧的欲望中.这样又何谈什么爱情?虽然世间有许多绝色佳丽,但在马克思眼中.却惟有燕妮才能引起他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能和他患难与共,同甘共苦.能给他无穷的力量.即使青春不再,俊俏的面庞爬满皱纹.但在爱人的眼里美丽依旧.这就是真正的爱情.它能超越生命的有限而化作一种永恒,在岁月的轮回中爱情就像陈年的老酒越存越香.这样的爱是惟一的,是爱的极致. 爱情有它的自然属性,男女双方身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性的冲动.这种对异性的渴望会激发爱情的产生.恋爱男女经过深入的交往.感情渐渐升温,渴望从灵魂到肉体拥有对方.出现一些暖昧的举动应属正常.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程度的亲昵举止才是正常?对于那些过早出现的亲昵行为.马克思他们是十分反对的.马克思认为亲昵是恋人间表达爱的方式.只有当感情真的已经成熟的时候,才可发生.即便这样也要区分场合.那种不分场合的过早的亲昵并不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应该重在精神情感的交流而不是仅仅追求感官肉体的刺激.也许有人会说,马克思完全像个封建卫道士,爱情就应该是灵与肉的结合,爱到最后便渴望和所爱之人融合在一起.其实马克思反对的也只是过早的亲密接触,并不是要求人们去过那种柏拉图式的恋爱方式.既然他们认为过早的亲密举止都是不应该的,那就可想而知.对于那种婚前性行为会持什么态度.三,恒久之爱马克思之所以如此激烈地反对过早的亲密接触,原因还在于爱情要经受长期的考验.马克思说:"真爱情的道路决不是平坦的"7J(P.确实,爱情的道路是充满坎坷和曲折的.真正的爱情需要男女双方克服重重困难.需要经受长期考验.只有历经磨砺而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它能增添爱情的分量,使彼此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就是这样,这样两个来自完全不同家庭背景的男女无论是在婚前还是婚后都需要面临现实的严峻考验.正像马克思所说:"我订婚已经七年多.我的未婚妻为了我而进行了极其激烈的,几乎损害了她的健康的斗争……多年来我和我的未婚妻经历了许多不必要的严重冲突.这些冲突比许多年龄大两倍而且经常谈论自己生活经验的人所经历的还要多."在这七年的时间里.马克思和燕妮要顶住来自两个家庭的压力.特别是婚后.马克思把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终生穷困潦倒,常常为饥寒所迫, 甚至最爱的儿子也被活活地饿死.但是.在岁月的磨砺下,他们的爱情依然忠贞不渝.正因为爱情要经受长期的考验,所以马克思认为过早的亲昵是很不合适的.因为在长期的考验中爱情可能会出现许多的变数.甚至有许多海誓山盟的爱情在现实生活面前也不堪一击.于是爱情消退了.而那些草率的行为特别是婚前性行为便会在当事人心中留下一层无法抹去的阴影.马克思认为恋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爱的人要经受长期的考验,要在长期的考验中使男女双方都渐渐成熟起来.一见钟情的爱让人怦然,tl,动,也令人神往.但这种爱往往是幼稚的,脆弱的,只有那种经历了风雨磨砺的爱才是成熟的,稳健的. 爱一个人容易,但在经历了生活的长期考验后依然不改初衷这并非是易事.而只有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才有资格谈婚姻.四,结语今天我们这个时代.是个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时代.传统的"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婚姻模式基本上被颠覆.年轻人大多都是通过自由恋爱而确立关系.由爱情的渐渐培育而最后走向婚姻,是水到渠成的事.爱情越来越成为婚姻的基石.但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逐渐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些过分强调爱情的男男女女甚至还没有等到走上红地毯,往日的爱情就成过眼烟云.所以,如何正确处理和对待恋爱问题是我们每个成人都要学习和思考的.马克思恩格斯告诉我们恋爱的基础是互爱.爱情不是占有,爱情也不是单相思,更不是违背他人意愿的纠缠,而必须是彼此的真诚爱慕.生活中不乏因恋爱不成而心生怨恨的事例.甚至因为恋爱遭到拒绝而残忍地杀害他人的悲剧.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他们把恋爱当作一种占有,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强加对方.认为自己喜欢的就要得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 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同时他们还特别强调爱情的专一,纯洁和健康.认为过早的亲密接触是不道德的,因为在他们看来.恋爱充满着变数,企图超越阶段去发生只有在婚姻阶段才能发生的关系,那是不合乎伦理的.反观今天我们这个时代,未婚同居,婚前性行为,甚至未婚妈妈等现象已经司空见惯.这些人在恋爱阶段完成了本应在婚姻阶段完成的事.但是他们之间是否就存在真正的爱情.他们是否真正能获得幸福?事实上,这些草率的人未必就能幸福,甚至有不少的人未能携手走进婚姻生活.从而为往后的生活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参考文献][1]黑格尔?关学(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l95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OntheEthicOutlookofEmotionalLoveFromMarxandEngelsAbstract:ThispaperhasdiscussedtheethicaloutlookofemotionallovefromMa rxandEngels,ofwhichtheethicalbase ismutuallove,pureloveandeternallove.Keywords:Marx;Engels;mutuallove;purelove;eternallove(上接第81页)2,建设良好的校风.营造健康倪芙的校园文化环境独立学院要结合本校实际,一方面可以通过阐释校训,校旗,校服,校歌,校徽等形式,弘扬校风,形成自己的特色.引导学生养成文明,守纪,勤学,上进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设计和规划校园硬件环境建设,从整体出发,规划好学校的文化环境,让校园充满教育性,体现文化特质;从净化,绿化,美化人手,整治校容校貌,使校园环境达到花园式学校的要求;从师生角度着眼,增强师生文化教育.提高文化修养. 3,组织各种文化设施.开展好校固文化活动独立学院可以利用阅报栏,宣传栏,黑板报,图书室, 阅览室,校园广播,校园网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通过校园广播,校报校刊等形式及时向师生传达先进的文化思想.给师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学校可以通过悬挂名人字画,展示学校的校训和教书育人理念,提升校园文化层次;通过网络加强学校网站,专题网站,教师个人网站和班级网站的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通过完善校园电视电化广播系统,利用学校广播站及时播放校园新闻和优秀事迹:通过定期出版校报校刊,促进学生文学修养水平的提高;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四,结语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人文素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期望通过全员参与,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独立学院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高度重视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重视人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把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 并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任玲艳.高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D】.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7). 【2】赵四亮,李毅.浅谈高hA.文素质D】.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3】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OnConstructionofCampusCultureatIndependentInstitutionsAbstract:Thispaperhasdiscussedhowtocultivatethestudentshumanistquali tybyutilizingconstructionofcampuscultureatindependentinstitutions.Keywords:independentinstitutions;campusculture;humanistquality。

应当怎样认识爱情与人生

应当怎样认识爱情与人生

应当怎样认识爱情与人生内容摘要:对大学生来说,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正确处理好爱情与人生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有的基本观点是,要分清主次,遵循以学业追求为主的原则;合理安排,营造能够促进学业腾飞的美好爱情生活。

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辉煌。

把爱情真正成为我们人生中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成为我们人生中的动听的插曲,成为我们造就一翻事业的动力。

关键词:人生爱情恋爱人生的轨迹往往由人生观主宰,它影响着人们对于人生、爱情等的理解与认识。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趋于稳定而又未完全定型的阶段,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缺乏明确的认识,对爱情与人生的关系缺乏深刻的理解,对恋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缺乏必要的准备。

这就需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稳定和正确的人生观。

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爱情在初中和高中的时候是不提倡的,但在大学里还是能找到自己的爱情是利大于弊的,这至少是解决了将来走向社会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将来不用再为此而分心,能够踏踏实实的专心于事业的奋斗,如果你们之间的爱情是真心的并且是很美好的一段感情,我想你们会为你们的将来考虑的,互相督促对方互相鼓励着努力的学习,这是很好的,但不一定每种爱情都是这么美好的和明智的,也不排除有的两个学生自制力很差的,没有把学习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整天的挥霍钱财沉迷不知进取,这样的爱情不仅会害了你最终也是不会有好的结果的,面对爱情的选择要分清真假,不要糊糊涂涂,大学生应该把事业始终放在第一的位置,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将来你一事无成说什么都没用。

抓紧时间好好的学习,不要为一点的小小的成就而沾沾自喜,应该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要想以后能够有所成就就要下别人成倍的功夫!大学和人生的关系很多人说大学只是一个形式,很多学生认为到了大学就可以玩了,不用学习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大学是一个人面对社会,进入社会的最后一节课,有人说大学就是一半的社会,在大学不仅可以学到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社会,对未来做的准备,如果你上好这最后一刻,我觉得对于你的未来、事业、人生就会更加美好,所以不要掉以轻心,大学对一个人人生有很大的影响,甚至能改变你的人生。

《简爱》的主人公爱情观的历程的分析

《简爱》的主人公爱情观的历程的分析

《简爱》的主人公爱情观的历程的分析作者:余荣妹来源:《北极光》2016年第12期摘要:《简爱》中的主人公简爱从小在一个充满了暴力而又恶劣的生活环境成长,从小被歧视欺负,然而成人后她无比向往平等的生活和爱情。

她的爱情观是自由、平等、尊严和真爱。

简爱的这种爱情观的历程和童年的生活经历、简爱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制度分不开,正是这种爱情观的形成让简爱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关键词:爱情;尊严;平等;真爱一、简爱的生活轨迹和爱情变故《简爱》中的主人公简爱从小在一个充满了暴力而又恶劣的环境下生活,这样的日子使她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她要有尊严地生活着。

他的表哥,她的表姐,她的舅妈虐待她和无隋摧残她。

她反抗,她斗争,但是生活日子还是照样,她无法摆脱命运对她的摧残,对她的不公平,不知不觉地度过了十年被轻视被虐待的生活。

后来,简爱被舅妈遗弃后,又被送到洛伍德学校。

但是,幸运的是,简爱在洛伍德学校遇到了伙伴海伦和老师谭波尔小姐,她们是简爱的朋友,她们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信任,使得简爱从不良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感觉命运有了改变,她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明确的生活方向,她要用自己的劳动创造自己的生活,她渴望有自己的真爱,她也拥有了宽恕的美德,学会了如何自尊、热烈、深隋、无私地去爱。

十八岁时简爱作出了重大的决定离开洛伍德学校。

这是她实现理想的第一步,她有了一种充满希望和激情的新生活。

简爱在桑菲尔德府做家庭教师,现实中的很多不公平使她更加想要过一种平等自由的生活,生活的真谛是光明的,圣洁的,爱情是美好的。

她有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对生活充满信心,也有一种对生活的叛逆性格。

她不漂亮,家庭背景也不富裕,没有地位,是个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女人,但她拥有不平凡的个性,热情友善,得到了四周人的尊敬和信任,她有着可贵的人格魅力和一种叛逆的精神,她和其他女人不一样,也慢慢获得了一开始有些轻视她的主人罗切斯特的注视,而简爱也被罗切斯特的优雅风度和渊博的知识所吸引,两个不同背景的人违背常理他们相爱了,一切都顺理成章地发展下去。

浅谈李清照及她的爱情词

浅谈李清照及她的爱情词

浅谈李清照及她的爱情词目录摘要 (2)Abstract (3)前言 (4)一.李清照的生平 (4)1.1 幸福曲折的人生经历 (4)1.2 动荡的生活情怀 (4)二.李清照前后期爱情词的情感表达 (5)2.1 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时期——情感热烈 (5)2.2 苦苦守望爱情的少妇时期——热情缠绵愁多于乐 (6)2.3 忧国忧民的中晚年时期——凄清哀婉深沉悲愤 (7)三.文学成就 (8)3.1 易安体独具风格的抒情特色 (8)3.2 通俗化的语言特色 (8)结语 (9)参考文献 (10)摘要一生坎坷不平,漂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她的泊不定。

她的创作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其不同时期的特点就来源她一生不寻常的遭遇。

李清照的爱情词语言清新自然,感情真挚。

前期的创作作品情感热烈,积极向上,体现了典雅,感伤的闺秀风格,后期词作深沉悲愤,忧国忧民,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她的词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关键词:李清照爱情词文学成就AbstractLi qingzhao is a famous female poet in song dynasty, her life bumpy, adrift. Her writing style also is not static,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eriods of source is unusual in her life. Li qingzhao's language is pure and fresh and natural, love word sincere feelings. Prophase work emotional warm, positive upward, embodies the elegance, sentimental family style, late word for deep indignation, he still, have strong artistic appeal. Her words in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ture of its own, unique, known as its "body".Key words: Li qingzhao love word literary achievement引言李清照是一位有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作家,她的爱情词语言通俗清丽,感情真挚,形象逼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爱情的关键词教科院2012级应用心理学国防班梁敏响 2012010325【摘要】爱情是一件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事物。

一直以来,爱情是诗人和作家的永恒话题,也是心理学研究的热门话题,更是与我们当代大学生息息相关的热点。

很多人都认为爱情是一个成功的婚姻所必备的,是我们大学生活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是很多人缺少对足够的认识,停留在影视小说的幻想中,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情感问题,或沉迷其中或失恋消褪意志,本文着重分析与爱情有关的几个关键词,让大学生全面理性对待爱情。

【关键词】爱情喜欢爱情三角理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爱情误区爱情与性一、爱情与喜欢爱情是人类异性间的一种崇高情感,具有排他性和专一性,只存在于彼此相爱的男女之间。

两性间的爱情,不仅由人的自然属性即生物属性所决定,还由人的社会属性——人们在社会中的活动、地位、需要、社会的伦理观念、价值观念等所决定。

因此,爱情在爱的形式、内容、求爱等形式方面,具有一定的时代、民族、阶级和国家的一些具体特点。

心理学家爱情与喜爱的关系与区别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确认,喜欢与爱情是两种既密切关联但又各不相同的情感。

喜欢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一是人际吸引的双方有共同的理解,二是喜欢的主体对所喜欢的对象有积极地评价和尊重。

与喜欢不同,爱情有如下三个重要因素:(1)依恋。

卷入爱情的恋人对伴侣有着高度的的依恋感,尤其在孤独时,会特意去寻求伴侣的陪同和宽慰,而别人不能有同样的慰藉作用。

(2)关怀与奉献。

恋人之间会彼此高度关注对方,愿意为对方不计回报地付出,同时感到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的责任,并且对对方的不足表现出高度宽容。

(3)亲密。

被爱情所裹挟的恋人,对对方有着高度的信赖,并且也有特殊的身体接触的需要。

虽然这种身体接触最终会卷入性的意味,但在恋爱开初,这种身体接触需要却是泛化的高度依恋需要的反应。

通常情况下,一个成熟的青年人有着较为明确的喜欢与爱情概念,可以很好地区别自己对别人的喜欢与爱情情感。

二、爱情三角理论关于爱情比较综合性的理论是斯腾伯格(Sternberg)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在进行大量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爱情的三角形理论, 他认为人类爱情包括三种成分, 并将这三种成分形象地比喻为爱情三角形的顶点。

亲密成分(Intimacy) 指在爱情中能促进亲近、连属、结合等体验的情感。

换句话说, 它能引起温暖体验。

激情成分(Passion) 或称“情欲成分” , 指内驱力, 这些内驱力能引起浪漫恋爱、体态吸引、性完美,以及爱情关系中的其他有关现象。

或者说, 该成分就是在爱情关系中能引起激情体验的各种动机性唤醒以及其他形式的唤醒源。

决定/承诺成分(Decisio n/commitment) 有两层含义:(1)在短期方面, 指一个人做出了爱另一个人的决定;(2)在长期方面, 指那些能维持爱情关系的投注、义务感或责任心。

在这三种成分当中,亲密时爱情的情感成分,激情是爱情的动机成分,而承诺则是爱情的认知成分。

由于亲密、激情和承诺这三种成分在爱情中所占比例会不断变动,斯滕伯格指出八种不同爱情关系:(1)无爱:三种成分都没有,随机的人际交互;(2)喜欢:只包括亲密。

如友情;(3)迷恋只包括激情。

这种爱情属于一种单相思、一见钟情式或理想化的爱情;(4)空爱:只包括承诺。

如中国古代的指腹为婚;(5)浪漫之爱:由亲密和激情组合而成。

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爱情,富有激情而浓烈;(6)友情之爱:由亲密和承诺组合而成。

爱情中较缺少激情、和爱人之间的感情较平淡,细水流长的绵长而不断,如长期的婚姻关系;(7)荒唐之爱:由激情和承诺组合而成。

这种爱情从相识到堕入爱河快速而短暂,因缺乏亲密要素来维持,当激情过后,常会造成这段感情迅速消退;(8)完满之爱:是亲密、激情与承诺三者的结合,是真爱的本质,是很难达到的完美爱情。

三、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心理学家对爱情展开研究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重要现象:如果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双方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心理学家德瑞斯考尔等人借名于莎士比亚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称这一现象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莎翁这一悲剧中所描写的。

正是这种试图破坏两个人的爱情关系,却反而使两个人爱得更深的现象。

德瑞斯考尔等人1972年研究了91对已婚夫妇和相恋已打8个月以上的49对恋人。

在研究中,考察了被研究夫妇与恋人的彼此相爱程度与他们父母干涉程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父母干涉程度与恋人们的情感变化呈显著正相关,父母干涉程度越高,情人之间相爱也越深。

研究后的6至10个月期间,德瑞斯考尔等人对这些研究对象又作了调查,试图了解他们父母的干涉是否改变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和相爱的水平。

结果证明父母干涉越大,恋人们爱的也越深。

四、爱情误区爱情,大多数人想到的往往是纯洁、甜蜜、炙热、幸福的体验等等。

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爱情观不正确,恐怕就难以享受到爱情的甜蜜,相反只会感受到爱情的苦涩,觉得其令人痛苦。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成熟期,恋爱欲望强烈,渴望与异性交朋友,可以说,在大学校园里,谈恋爱已成风气,是一个十分普遍的事情。

但是,一些爱情中的出现的误区或问题,诸如热恋、单恋以及失恋中的问题等,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第一种问题是恋爱中的过度反应。

恋爱是美好的,并且一旦陷入爱河中,双方在心理和感情上定会有很大的变化,其中有一些反应是比较正常的,比如等待的急躁、见面的激动等等。

但问题在于存在许多易产生消极后果的过激反应。

比如每当与恋人分开时就如同生离死别、痛苦不堪、茶饭不思、失眠不安、辦转反侧;恋人与其他异性谈笑几句就觉得不舒服,感觉私有财产遭到了侵犯,猜疑、妒忌、坐立不安等等。

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恋爱中经常出现的过激的情感问题。

第二种问题是单相思的苦涩。

在大学校园里,几乎每个男女同学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白雪公主”或“白马王子”,这是一种正常的爱慕和情懷。

但是,如果这种爱慕上升到日夜思念,就会变成单恋。

其实,单恋有的时候也很美好,把一种爱慕的情愫藏于自己的内心深处,没有非分之想,仅用来鼓励自己。

但是,如果误解对方意思,误把友情当爱情,陶醉于自己的主观幻想中就不对了。

还有一些人明明知道对方不喜欢自己,还是一味的追求,反复纠缠,甚至以哭啼、乞求、自杀来表“真心”,这些都是变态的单恋。

也还有一些人是暗恋,明明自己深爱对方,却因怯于表达而故意在对方面前表现出一副爱理不理的神情,他们害怕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情,将爱埋于心底。

其实暗恋是常有的,如果你只是默默关注,不影响自己平时的生活,那就是正常的,但如果暗恋已到了影响自己的平日生活和学习,却仍不敢表达自己的感情,就易导致抑郁胸闷,甚至造成心理疾病。

第三种问题是失恋的苦涩。

在大学校园里,“有情人”虽多,但“终成眷属”者甚少。

失恋是恋爱中常有的事情,而失恋的苦淫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抚平的,但如果你能很好的调适自己,也是可以顺利走出失恋的阴影的。

不过,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在庞大的失恋大军中,有许多人都不能很好的调整自己,因而导致了情感问题。

比如,有些失恋者觉得自己被抛弃了,羞愧难当,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心灰意冷,进而封闭自己的内心,甚者绝望以至轻生;有的人面对分手这个事实,仍抓着旧爱不放,靠回忆过日子,自欺欺人,从失恋又陷入单恋的泥潭;还有的人在分手后开始变得玩世不恭,不再相信爱情,怀疑一切;更有甚者,因被“抛弃”而失去理智,进而愤怒和绝望,产生报复心理,既害人也害己。

这些失恋后的错误行为方式,造成了大学生情感上的许多问题,影响到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爱情与性究竟存不存在“柏拉图式的爱情”?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爱情的动力和基础是人的性欲,是延续种属的本能。

爱情是根源于人的肉体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欲念。

“爱情是一种复杂的、多方面的内容丰富的现象。

爱情的根源在本能,在性欲,这种本能的欲望不仅把男女的肉体,而且把男女的心理引向一种特殊的、亲昵的、深刻的相互结合。

但是爱情不仅仅是一种本能,不仅仅是柏拉图式的神奇剧、淫欲和精神的涅槃。

爱情把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连接在一起,它是生物关系和社会关系、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综合体。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性观念出现了多元化趋势。

传统的性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逐渐减弱。

而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 18—24 岁,由于性机能的成熟,大学生的性欲望也逐步增强,呈现出来的特征就是关心异性、渴望异性、希望与异性交往。

在中学时期由于学业的压力、家庭的管束、道德的约束、信息的滞后,很多人选择刻意压抑自己情欲和对恋爱的思欲,进入大学之后,这些约束不复存在,爱情像洪水一样倾泻如注、像猛兽一样倾巢而出。

追求美好的爱情是大学生性意识觉醒的标志。

大学校园开放、民主、自由、宽容的环境增添了异性之间交往的机会,促使大学生的性意识不断觉醒。

在性意识的驱使下,他们表现出对异性的爱慕和追求,不由自主的想靠近异性,积极主动的帮助异性,希望获得异性对自己的好感。

人际交往中的异性效应,使大学生的恋爱原动力进一步被诱发,谈恋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在恋爱的进程中,网络文化的传播使得性意识进一步被潜移默化的扩散,延伸为拥抱、牵手、亲吻、性行为甚至同居。

然而,过早的性行为并不能导致更愉快的人际互动。

许多例子表明,性行为并不是决定那种长期并最终成功的人机互动的重要因素。

同时,过早的性行为对自己以及社会都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过早的性行为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不利,一旦打开了性的大门就难以自我控制,容易导致性泛滥,打乱人格发展的正常轨道。

【参考文献】1.郑国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 杨学,茶利强,王玺.大学生恋爱观研究综述.高校管理.3.康红蕾.当代女大学生理性婚恋观教育探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马云.我国当代大学生网恋问题的探析——论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依托,构建当代大学生的和谐文明的恋爱观.[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5.凌琦高校情感教育探析[J]1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