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 辐射
地面 长波 辐射
大气逆 辐射
大气还大地
28
保温作用
如果没有大气对地面的保 温作用,地面温度会下降 到-18℃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温室效应
注意:温室效应只是一种 自然现象,而全球变暖则是 环境问题。
地面
玻璃温室
29
品质来自专业
合作探信究赖源于诚信
霜降到,吃柿子
30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空气分子、细小 尘埃
特征
选择性
云层越厚,反射越强
无
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 有 光最容易被散射。
吸收 平流层中的臭氧 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有 对流层中的水汽 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有 和CO2
16
三种削弱作用的强弱次序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反射 > 散射 > 吸收
直接被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吗? 不多( 19 ﹪ )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
6000K 5726.85 ℃ 温度高
地面辐射
15℃
温度低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12
太阳 辐射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削弱后 的太阳 辐射
如果把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比喻为100﹪, 最后只有47﹪被地球表面吸收,另外53 ﹪去哪里了?
13
高
层
大
可
气
见
光
平
流 O3
层
O3
反射
散射
22
日出、日落时天空为桔红色。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散射
说明削弱作用的强弱与光线穿过大气的路程长短有关。
23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的温室效应、逆辐射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难点: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的结构图,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
2. 讲解新课:(1)太阳辐射:介绍太阳辐射的波长、强度等基本概念,说明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讲解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原理,说明地面是地球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介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4)大气逆辐射:讲解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和作用,说明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温室效应:介绍温室效应的概念和影响,说明温室效应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3.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作业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2. 采用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影响。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 评价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理解程度。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多媒体课件: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相关图片、动画等。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能画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学生能说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之间的关系,明确地面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学生能够利用本节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对于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初步了解全球温室效应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环保、低碳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导入,调动学生思考。
2、讲解新课:通过讲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确地面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3、巩固练习:通过图表法引导学生利用大气受热示意图等图表进行识图和绘图,培养学生图形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4、归纳小结: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评价方式:采用小组讨论、口头表达等方式进行评价。
2、反馈方式: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听取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引言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科学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核心的研究内容之一。
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大气的运动、形成以及各种气象现象的产生,从而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气象预报和天气灾害预警工作。
本文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层的吸收与反射、大气的垂直温度分布、地面的辐射等内容。
二、太阳辐射地球接受到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这就是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指太阳向外辐射的各种能量,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热量等。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化学过程的能量来源。
根据日地距离的不同,太阳辐射的强度也会发生变化,而这也是季节变化的原因之一。
三、大气层的吸收与反射大气层是太阳辐射的第一道屏障,它对太阳辐射进行了吸收和反射。
大气层中的气体,如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可以吸收不同波长的太阳辐射。
其中,紫外线只能被臭氧层吸收,可见光和红外线则大部分可以穿透大气直接到达地球表面。
此外,云层也会对太阳辐射起到反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阴天日照不足的原因。
四、大气的垂直温度分布大气的温度分布是由大气的受热和冷却过程共同决定的。
大气的垂直温度分布可分为4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对流层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减小,而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的温度则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增加。
这是因为对流层主要靠地面传递来的热量进行加热,而高空则主要接受太阳辐射的加热,这一过程被称为臭氧层的臭氧加热。
五、地面的辐射地面也能够向外辐射能量,这就是地面的辐射。
地面的辐射是包括辐射、传导和对流在内的多种方式的综合作用,形成的热平衡状态决定了地面温度。
当地面温度高于气温时,就会产生对流现象,这就是为什么夏天天气炎热的原因之一。
此外,地面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大气的运动和形成各种气象现象。
六、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气象学中最为基本也是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
在实际的气象预报和天气灾害预警工作中,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课件

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
地面是大气层中另一个重要的热量来源,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能够被大 气层吸取,从而使大气层加热。
地面辐射的强度和波长散布受到地表温度、地表覆盖物和大气层中气体 成分等因素的影响。
大气层中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地面辐射的吸取和发射具有重 要影响,它们能够增强大气层的保温作用,从而影响地球的气候和生态 环境。
03
通过实验操作和模拟训练,学生应掌握观测和模拟大气受热过
程的基本技能。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气候变化研究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未来需 要进一步揭示其长期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高分辨率模拟技术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发展高分辨率的大气受热过程模拟 技术将成为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遥感观测技术创新
。
卫星遥感
利用卫星搭载的辐射计和红外探 测器,从空间角度对地球大气系 统进行观测,获取全球范围内的 大气热量散布和动态变化信息。
控制实验
在实验室环境下模拟大气受热过 程,通过调整太阳辐射、大气成 分等参数,研究各个因子对大气
受热过程的影响。
数值模拟与预测
1 2 3
建立数学模型
基于物理学原理,建立描述大气受热过程的数学 模型,如辐射传输方程、能量平衡方程等。
遥感观测是获取大气受热过程数据的重要手段,如何创新 观测技术,提高数据质量和时空分辨率是未来的挑战。
跨学科综合研究
大气的受热过程涉及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等多个 学科,如何促进跨学科综合研究,全面深入理解大气的受 热过程,也是未来需要面对的挑战。
THANKS
感谢观看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引子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气温的高低,有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很热,有的时候又会感觉很凉爽。
那么这个气温是怎样变化的呢?其实这个与大气的受热过程密不可分。
本次说课主要介绍的就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概述大气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一样,会不断地接受来自太阳的辐射,由此产生热量。
而大气中的各种成分,如气体、液体和固体等,又有不同的吸收和释放热量的能力。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太阳辐射、大气成分、气溶胶、云等因素,还受到地球自转、大气运动、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会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呢?下面将分别介绍。
三、影响大气的因素1. 太阳辐射太阳是大气和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系统得以存在和生存的源头。
太阳辐射与大气的交互作用是影响大气的主要因素之一。
太阳的辐射是不断变化的,但整体上来看,在地球上太阳常数是一个固定值,其辐射主要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三部分辐射能量,这些辐射能量与地球各层大气和地面发生交互作用。
2. 大气成分大气成分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
大气成分主要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氩气、甲烷、水气等。
其中,二氧化碳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之一,当其存在于大气中时,能够吸收地面反射的红外辐射,在大气中将其转化为热能,能量再次向地面传递,这样就形成了温室效应,使得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相对较高。
3. 气溶胶气溶胶是指形成于大气中的液态或固态粒子。
它们与太阳辐射的交互作用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改变和影响大气所接受的能量量,进而影响大气对地面的热量贡献。
4. 云云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它们可以反射太阳辐射,也可以吸收地面反射的红外辐射。
有时,云还能够增加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量,例如在秋季和冬季,由于太阳高度角比夏季低,太阳的辐射能量流量也较小,而此时云能够增加地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使得地面的温度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温度。
5. 地球自转、大气运动、地形等因素除了以上介绍的因素外,地球自转、大气运动和地形等因素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有一定的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1】一、说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大气的受热过程”是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一部分内容,、课时安排:1课时,内容要点有: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热力过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地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各知识联系紧密,环环相扣。
所以,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地理实际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知识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让学生能画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界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并可以解释,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生活中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社会。
二、说教学方法:根据高一学生学情:已有的基本知识,知道地球外部大气层的存在,也对太阳辐射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有所了解。
已有的基本技能:对一些景观图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
与此同时,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思维开始进入强劲发展阶段,创造性、参与意识、求知欲、合作意识较强,课外活动的机会较多,接触面较广,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还缺乏系统地解释地理现象或地理事实的能力。
大气的内容比较抽象,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多而复杂,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采用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法、探究式教学法、板图法、案例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XX中学的地理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解的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中的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我将从课程背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说课。
课程背景,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它们不仅关系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天气现象,还影响着地球的自然环境。
学习这部分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和动力机制;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天气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大气受热过程,二是大气运动。
在大气受热过程中,我将向学生介绍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概念和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大气运动部分,我将讲解大气运动的驱动力、风向和风速的形成原理,以及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和分布。
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1)提问法: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过程。
评价方式,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将采用以下三种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等方面;2)作业完成情况: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3)考试成绩:通过期中或期末考试来检验学生对整个章节内容的掌握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射
层
二
反. 射大 散气 射的 吸削 收弱
作 用
字母B、D分别代表的削弱作用是什么?
反射
散射
二.大气的削弱作用
削弱作 用形式
反射
散射
参与削弱作用 的大气成分
云层、颗粒较大 的尘埃
空气分子、细小 尘埃
特征
选择性
云层越厚,反射越强
无
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 有 光最容易被散射。
吸收 平流层中的臭氧 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有
地面
玻璃温室
合作探究
霜降到,吃柿子
1.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2.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人造烟幕中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的是哪种气体?
CO2
地面
保温
升高
3.结合下图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课堂检测与小结
根据右图“大气的热力作用”的框线联系图填出字母代表的含义
散射
日出、日落时天空为桔红色。
散射
说明削弱作用的强弱与光线穿过大气的路程长短有关。
太阳高度小 ——经过的大气程长 ——大气削弱多 --太阳辐射弱
大 气 上 界
太阳高度大 ——经过的大气路程短 ——大气削弱少 --太阳辐射强
削弱作用
晚上还有削弱作用吗?
降低白天 近地面的 气温
三.大气的保温作用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一.太阳辐射
1.定义: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 热量。
学案的知识链接部分
一.太阳辐射
2.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 太阳辐射中红外光波长最长, 紫外光波长最短。 太阳辐射中能量最集中的是可见光区。
学案的知识链接部分
如果把太阳辐射比喻为一顿饭。 配菜:红外线
现象探究
为什么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都能够改善农
业生产条件。请简要说明原因。
塑料薄膜与玻璃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 明的,太阳辐射可以大部分进入。但对地面 辐射却不透明,长波辐射很少能通过。它们 隔绝了室内与外界空气的热量交换,外界热 量能进入室内,室内热量却很少散失,从而 增温。
地 面 辐 射
请说出对应的削弱作用
主食:可见光
汤:紫外线
一.太阳辐射
可见光中波长最长的是红光,波长最短的是紫光。
一切物体都在向外辐射能量。 请问字母A、C、E、M、N分别代表什么辐射?
太阳 辐射
太阳 辐射
地面 辐射
大气 辐射
大气 辐射
太阳 辐射
太阳 辐射
地面 辐射
大气 辐射
大气 逆辐射
3.物体辐射原理
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越短; 反之,物体温度越低,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越长.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
6000K 5726.85 ℃ 温度高
地面辐射
15℃
温度低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太阳 辐射
削弱后 的太阳 辐射
如果把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比喻为100﹪, 最后只有47﹪被地球表面吸收,另外53 ﹪去哪里了?
高
层
大
可
气
见
光
平
流 O3
层
O3
反射
空气分子细小尘埃
对
流
云层 较大尘埃
对流层中的水汽 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有 和CO2
三种削弱作用的强弱次序
反射 > 散射 > 吸收
直接被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吗? 不多( 19 ﹪ )
太阳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吗?
不是
合作探究
将下列地理现象与对应的削弱作用进行连线。
1.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 2.火山喷发时,火山灰笼罩城市,
白天宛如黑夜。
不挑食的好孩子
反射 无选择性
红外线
紫
外 可见光
线
请说出对应的削弱作用
只吃主食的孩子
散射 有选择性
红外光 紫外光
可见光
请说出对应的削弱作用 不吃主食,只爱吃菜和喝汤的孩子
吸收 有选择性
可见光
紫外线
红外线
大气的受热过程
你知道世界上最“贵重”的衣服 是什么样的吗?
贵重
宇航服的功能: 供氧 通讯 防辐射 防寒和御热…
总重量:120公斤 造价:约3000万元人民币
月球
地球
白天,温度可高达+127℃; 夜晚,温度可降到-183℃。
昼夜温差达310℃!
平均气温为15℃ 生命存在的必要 条件。
学案 图形训练
3.交通信号灯规定红灯为“停”, 三角警示牌一般为红色的科学依据。
4.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5.日出、日落时天空为桔红色。
反射 散射
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
反射
火山喷发时,火山灰笼罩城市,白天宛如黑夜。 反射
散射
◎交通信号灯规定红灯为 “停”,三角警示牌一般为 红色,这有什么科学依据?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大阳暖大地
三.大气的保温作用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大气吸收 并且增温
水汽和 CO2
地面 长波 辐射
大地暖大气
三.大气的保温作用
水汽和CO2
大气吸收
大气 辐射
地面 长波 辐射
大气逆 辐射
大气还大地
保温作用
如果没有大气对地面的保 温作用,地面温度会下降 到-18℃
温室效应
注意:温室效应只是一种 自然现象,而全球变暖则是 环境问题。
。
a.
, b.
,c.
,
A.
, B.
,C
, D.
.
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地面 ,大气的根本热源是 太阳 。 把环节A、B、C换成3句话来进行表达.
课后兴趣拓展 纪录片:航拍中国—航拍陕西
霜降到,吃柿子
富平--柿子
洛川—苹果
拓展延伸
陕西洛川是我国苹果主产区之一,洛川产区地处黄土高原, 海拔高,光照充足,利于营养物质的合成;距海较远,气候大 陆性强,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地处暖温带 (中纬度),适合苹果生长。 看下图分析为什么晴天多会导致昼夜温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