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周边生态绿地规划初探 ——以亳州市永久性城市绿带规划为例
新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索——以《无锡市绿地系统规划(2018-2035)》为例

新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索——以《无锡市绿地系统规划(2018-2035)》为例十九大国家提出生态文明战略和新型城镇化理念,为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拓展新思路,更加强调城市园林绿化的人居服务功能。
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注重多规合一和城乡统筹,综合国土、城市、环保、农林、风景名胜区等多类规划,统筹城市绿地和乡村绿色空间,构建涵盖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安全格局和绿色空间游憩体系。
新颁布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相比老规范,对各级生活圈居住区配建公共绿地要求更高,强化绿地服务居民日常活动的功能,使市民在居家附近能够见到绿地、亲近绿地。
探索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策略和方法,是一项战略而紧迫的工作。
本文以《无锡市绿地系统规划(2018-2035)》实践为例,探索新背景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思路和方法。
1无锡基本概况和绿化现状无锡拥有丰富而优越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是全国十大旅游观光城市之一。
长期以来,无锡在社会与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生态绿化和人居环境建设。
自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之后,无锡站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全面推进“绿色无锡”建设,城市绿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公园绿地建设有序推进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突出的是总量偏少、空间分布不均衡。
公园绿地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南多北少、西多东少、中部不足的情况。
另外还存在公园绿地对居住用地的服务覆盖率偏低,公园重绿化轻功能、内涵不丰富等问题。
沿湖沿山沿河建设的生态多位于城市边缘,交通可达性较差。
2规划策略:1、绿地网络化。
加强区域结构绿廊和公园绿道建设,营造无锡生态网络,加强绿色空间整体保护和系统建设,使生态空间与城市空间相互融合。
2、提倡公园+。
增强公园教育、康体、文化陶冶等功能,丰富主题公园类型与建设,强化公园人文内涵。
综合公园、郊野公园的建设上,应增强郊野公园的文化、科普、生态等教育功能;综合公园、社区公园的建设可以公园绿色空间为基底,融合城市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应急避险、地下社会停车场等建设“绿色综合体”,以增强公园功能的复合性。
绿地系统规划

是指导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 依据,是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深入及继续。教材159页 2.城市各专类绿地规划:如公园绿地规划、居住区绿 地规划等。
三. 城市绿地规划的若干理论(教材17页)
1.奥姆斯特德 (Frederic Law Olmsted 1822--1903 )的中央公园与公园体系 美国风景园林大师,是开创自然保护和城市 园林的先驱。
根据形成条件与功能的不同,绿道可以分为下 列5种类型: (1)城市河流型(包括其他水体) 这种绿道极 为常见,在美国通常是作为城市衰败滨水区复兴 开发项目中的一部分而建立起来的。 (2)游憩型 通常建立在各类有一定长度的特 色游步道上,主要以自然走廊为主,但也包括河 渠、废弃铁路沿线及景观通道等人工走廊。 (3)自然生态型 通常都是沿着河流、小溪及 山脊线建立的廊道。这类走廊为野生动物的迁移 和物种的交流、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提供了 良好的条件。
5. 绿道概念的形成
这个概念起源于70年代。 英译“绿道”——greenway,分为两部分 : “green”表示自然存在——诸如森林河岸 ,野生动植物等;“way”表示通道。合起来的 意思就是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 走廊。
广义上讲,“绿道”是指用来连接的各种 线型开敞空间的总称,包括从社区自行车道到 引导野生动物进行季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 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的溪岸树荫游步道等
(4)风景名胜型 一般沿着道路、水路等路径 而建,往往对各大风景名胜区起着相互联系的纽 带作用。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步行者能沿着通 道方便地进入风景名胜地,或是为车游者提供一 个便于下车进入风景名胜区的场所。 (5)综合型 通常是建立在诸如河谷、山脊类 的自然地形中,很多时候是上述各类绿道和开敞 空间的随机组合。它创造了一种有选择性的都市 和地区的绿色框架,其功能具有综合性。
3-亳州北部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

第二部分 现状分析 |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亳州市北部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
BOZHOU NORTHERN NEW TOWN CORE AREA OF CITY DESIGN
亳州市对外交通包括铁路、公路、水路等多种交通方式 : 铁路 :亳州市内现有京九铁路、徐阜铁路穿境而过。 公路:311、105 国道和 307 省道在市内交叉穿过,济广、南洛、许亳、宿永亳、济祁高速公路纵贯全境。 水路 :主要干流河道有涡河、西淝河、茨淮新河等多条河流,建有亳州大寺港、涡阳港、蒙城港等。 航空 :2010 年合肥骆岗国际机场亳州候机楼正式运营,将采取开“空港快线”的方式,为当地旅客
15亿元
20多家
中华药城、全国四大药材集散 地、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
14亿元
20多家 全国3大药会、10大药市之一
75亿元
40多家 全国3大药会之一
14.2亿元 80多家 南国药都、全国3大药会之一
5.5亿
20多家 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
(表 1-2) 药材种 植面积 62万亩
40万亩
20万亩 15万亩 15.3万亩 26万亩
5
第二部分 现状分析 |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亳州市北部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
BOZHOU NORTHERN NEW TOWN CORE AREA OF CITY DESIGN
6
第一部分 综合分析 | COMPREHENSIVE ANALYSIS
城市绿地生态规划设计——以云浮市生态规划为例

城市绿地生态规划设计——以云浮市生态规划为例摘要:绿地是城市重要的生态系统,受地形地貌及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山区城市与平原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特点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进行绿地规划时必须因地制宜,重视本土化城市特色的营建,本文结合云浮市绿地生态规划对这个课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绿地;生态规划;云浮市城市绿地是指城市中专门用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美化景观、游览休憩的绿化用地,主要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等类型。
绿地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空间能够带给市民优美、清新、舒适和充满生机的环境,是衡量市民生存质量的重要标志。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居环境建设明显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于是许多城市出现了人口密集、交通拥堵、资源不足、环境恶化的严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绿色生态规划是解决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下各种典型城市病的一剂良方。
有鉴于此,本文结合云浮市生态规划设计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1 云浮市绿地现状与存在的问题1.1 绿地生态现状云浮东邻珠三角,素有环珠三角的“内环市”、“广东大西关”之称,其总体生态状况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68.4%,境内西江流域水质常年保持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Ⅱ类水质以上,这些较污染相对严重的珠三角地区的环境质量好太多,被冠以广东省的“生态屏障”及珠三角周边的“一片净土”的美誉[1]。
云浮是山区市,丘陵、山地占市域面积的90%以上,山林地多,还有蟠龙洞风景名胜区、南山森林公园、大金山等公园景区,园林绿化项目包括道路绿化、滨河绿化、风景石山等,绿地面积逐年增加。
1.2 绿地建设问题虽然云浮市历来对园林绿化建设非常重视,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问题有:(1)绿地分布不均,块小分散,无法连成整体。
表现在组团内绿地分散,服务半径不足,公园之间缺乏线状或带状的绿地联系,道路绿化、滨河绿化不够。
(2)山丘、林地破坏严重,部分河涌水系两岸绿化不足。
安徽省亳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08-10-26

安徽省亳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亳州市人民政府二○○八年八月目录第一章规划编制的背景 (1)一、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1)二、土地利用现状 (1)(一)农用地利用现状 (2)(二)建设用地利用现状 (2)(三)未利用地利用现状 (2)三、现行规划实施评价 (2)(一)土地结构调整情况 (3)(二)现行规划实施效益评价 (3)(三)现行规划存在的问题 (5)四、土地供需形势分析 (7)(一)耕地及基本农田 (7)(二)建设用地 (7)第二章规划大纲编制过程 (8)一、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8)(一)指导思想 (8)(二)规划的依据 (9)(三)规划的期限 (10)(四)规划任务 (10)二、规划编制的过程 (10)(一)修编组织工作 (10)(二)修编工作进程 (11)第三章其他说明的问题 (14)一、基础数据 (14)(一)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14)(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 (14)(三)基础图件 (15)二、关于人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预测 (15)(一)市域总人口预测 (15)(二)城镇人口预测 (15)(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预测 (16)三、关于土地利用潜力 (17)四、关于土地利用分区 (17)(一)土地用途分区的原则 (17)(二)土地用途分区的依据 (17)五、主要控制指标预测思路及方法 (17)(一)耕地保有量 (17)(二)基本农田保有量 (18)(三)建设用地需求量 (18)(四)采煤塌陷地需求 (18)六、指标分解 (18)(一)指标分解原则 (18)(二)指标分解依据 (19)(三)指标分解思路 (19)(四)指标分解方法 (20)(五)具体指标分解说明 (20)七、相关规划衔接问题 (24)(一)与《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征求意见稿)衔接 (24)(二)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 (24)(三)与交通、水利、煤炭规划的协调 (24)(四)与其它相关规划的协调 (24)第一章规划编制的背景一、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亳州市位于皖西北边陲,黄淮平原南端,西部、北部与河南省接壤,西南部与阜阳市毗连,东部与淮北市、蚌埠市相倚,东南部与淮南市为邻。
浅谈城市绿道规划—以开封城市绿道规划为例

浅谈城市绿道规划—以开封城市绿道规划为例作者:李璐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6期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绿道发展、实践进行简单的分析与研究,说明绿道在城市绿地系统及结合开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需要,提出适合本市发展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绿道城市规划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绿道的概念绿道的发展源于19世纪,以“公园道路”运动为代表的公园规划时期,在这个时期形成了大批的城市公园和保护区,将绿道的规划和实践与景观生态学等理论相结合,随着实践与理论的文山,绿道已经成为城市户外开敞空间的主流。
绿道也被认为是对人类对自然景观破坏是得生物生境丧失和破碎的缓解和补偿。
最年来,绿道被系统地认为是保护城市生态结构、功能,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核心,绿道已经成为了一种景观现象。
英译绿道为“greenway”,不同的研究者对绿道的定义不尽相同,查尔斯•列特尔(Charles Little)他把绿道定义为:“一条沿着自然廊道(如河岸、溪谷或山脊线)或转变为游憩用途的铁路沿线、运河、风景道或其他路线的线性开放空间任何为歩行或自行车设立的自然或景观道;将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景观和居住区相连接的开放空间连接体;从局部来说,是被设计成林荫大道或者绿带的某种带状或线性公园”。
Little 将绿道分为以下5种基本类型:①城市河边绿道; ②以道路为特征的娱乐绿道; ③生态上重要的廊道绿道; ④风景或历史线路绿道;⑤综合的绿道系统或网络。
绿道有时也被称为生态网络、生态廊道或环境廊道。
绿道的出现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求、休闲游憩的需求、生态保护的需求,步行者权益的需求等。
2.绿道在城市绿地系统构建中的作用城市绿道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具有较多的功能,例如具有自然生态功能,为城市中的各种生物提供迁徙廊道,还能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历史文化提现功能,利用绿道连接城市中的公园、历史遗迹等促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绿廊;游憩休闲功能,在城市中穿梭的绿道提供了大量的灵活性便利性高的休闲绿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笔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笔记Part1绿地: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
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种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定性、定位、定量。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规划方法上采用的是一种规则营造的规划方法,其特点是为城市绿地系统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侧重于引导和控制,规划依托于理性的分析。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P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1)明确城市绿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为城市绿地管理提供依据(2)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3)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4)协调城市绿地多种功能,控制或引导城市绿地规划设计规划层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一般有两种编制形式:第一种是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种是单独进行的专项规划城市规划的五个阶段:1.城市规划纲要——定向示意性图纸2.城市总体规划——定性 1:5000~1:250003.分区规划——定量 1:50004.控制性详细规划——定位 1:1000~1:20005.修建性详细规划——定形 1:500~1:2000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分区(期)规划城市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现代城市的5个基本因素:人口规模、人口密集、行政地位和行政区域、产业结构、城市设施Part2著名的规划思想和理论:以城市结构优化为导向的理想绿地模式以环境与生物保护为导向的生态绿地模式以人类利用和功能区分为导向的功能绿地模式伯肯海德公园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的建立19世纪下半叶,欧洲、北美掀起了城市公园建设的第一次高潮,称之为“公园运动”。
公共卫生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城市美化运动这三者贯穿西方城市化的全过程,深刻地影响了近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亳州城市性质与规模

亳州城市性质与规模一、城市性质亳州市中心城的城市性质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华药都、以中医药和食品加工为主的新型轻工商贸旅游城市。
其主要职能有:(一)亳州市域中心城市(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三)中华药都,商贸城市(四)食品轻工业城市二、城市规模(一)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22年城市人口为58万人,中期2022年城市人口为70万人,远期2030年城市人口为100万人。
(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22年控制在62.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8.3平方米左右;中期2022年控制在7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0平方米左右;远期2030年控制在10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一、城市空间发展历程纵观的亳州城市建设史,城市空间拓展特色明显,经历了由点状形成、轴向扩展、集约组团式发展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里,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都是向南发展,适当向西、向北和向东发展。
二、现状空间格局目前,城市布局形态初步形成由集中的涡北区、老城区、政务区三个板块组成的“一城三组团”布局轮廓。
现状中心城空间格局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城乡界限模糊,土地开发强度由中心向边缘递减。
老城区开发强度受名城保护影响,开发强度不大,新城区以政务区为中心开发强度逐渐增大。
2、城市拓展受交通(京九铁路)、河流、生态等要素影响。
中心城区的发展多沿重要道路呈指状拓展,其中沿G311国道、G105国道和S307省道等较为明显。
三、现状建设用地分析(一)现状建设用地分析截止2022年底,亳州市市区建设用地面积约为42平方公里,以现状人口40万计,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5平方米/人。
(三)发展方向选择通过用地评定和发展方向影响因素综合分析,选择性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为:向南、向西为主,适度向北,跨过铁路向东发展。
空间发展策略可概括为“南进、西拓、北调和东跨”。
五、空间发展构思(一)构筑特大城市框架,强化中心城市职能(二)协调名城保护与新区发展的关系(三)建设城市新中心,加强服务功能(四)现代中药产业园、经济开发区与亳州工业园扩张与提升并举六、规划空间结构“一带二轴六区”(一)一带—涡河文化旅游带(二)二轴—希夷大道、药都大道城市发展轴(三)六区1、涡北片区2、老城区3、城市中心区4、南部片区5、西部片区6、道东片区七、用地布局规划(一)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1、社会事业发展目标构筑与城市长远发展空间结构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中心体系规划期末,公共设施总用地规模达到1518.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15.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周边生态绿地规划初探 ——以亳州市永久性城市绿带规划为例
发表时间:2018-11-16T20:14:39.2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作者:程俊
[导读] 摘要:在城市进程的不断发展和逐步推动下,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对城市外围生态绿地的休闲游憩需求也逐步增大,如何对外围生态绿地进行规划,亳州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开展了城市外围永久性城市绿带的规划设计,对城市周边的生态绿地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结合相关案例开展详细的划定、管控规划,保证生态绿地的实施为今后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22
摘要:在城市进程的不断发展和逐步推动下,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对城市外围生态绿地的休闲游憩需求也逐步增大,如何对外围生态绿地进行规划,亳州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开展了城市外围永久性城市绿带的规划设计,对城市周边的生态绿地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结合相关案例开展详细的划定、管控规划,保证生态绿地的实施为今后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关键词:城市生态绿地;永久性城市绿带;规划初探
1 相关基础概念解析
1.1其他绿地
在旧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城市绿地外围的生态绿地是G5类“其他绿地”,其他绿地的定义为“城市规划区范围以内、城市建设用地以外的绿地,它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
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
其他绿地无论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居民游憩场地,还是城市自然景观方面,都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标准在建成区绿地率统计中允许纳入建成区内、建设用地外的部分‘其他绿地’面积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形成的绿地系统的延伸,它与城市建设用地内的绿地共同构成完整的绿地系统。
1.2区域绿地
随着新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颁布实施,也必然要求传统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应有所转变,其他绿地一统建设用地外围的分类方式已不再适用。
在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其他绿地”的概念已经被“区域绿地”所取代,“区域绿地”指市(县)域范围以内、城市建设用地之外的,对于城乡生态安全保障、景观格局完整、居民休闲游憩、设施安全与防护隔离等具有重要作用的各类绿地,不包括耕地。
对于“区域绿地”的命名,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与“建设用地以内的绿地”进行区分,突出该类绿地对城市整体区域的生态、景观、游憩等各方面综合效益,而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内部。
2相关案例研究
2.1北京第一道和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工程
2000年和2003年北京启动了第一道和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工程,其中第二道绿化隔离规划较为完善,是城市外围生态绿地的具体规划,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大致范围在五环路和六环路之间。
具体划定为:内侧与第一道绿化隔离带衔接、外侧扩展到六环路外
1000m。
,规划范围内涉及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通州、大兴、房山、门头沟、昌平、顺义十个区,总用地面积1556平方公里。
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由两个绿环、9片楔形绿色限建区及5片组团间绿色限建区构成绿地系统,以保证市区七条楔形绿地与城市外围大面积绿色空间的贯通。
在绿化隔离地区严格禁止新增规划外建设用地,保证规划的绿色空间比例。
起到防止建设连片的作用,并且沟通楔形绿色限建区之间的联系。
其主要作用是限制城区的无序扩展,确保北京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分散集团式”城市格局的形成;改善城市景观格局,成为保护城区的生态屏障及城区与周边地区连接起来绿色廊道。
限制工业在北京近郊的发展,疏散市区人口功能,进市区外居住小区的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2.2成都市中心城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成都市中心城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以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来进行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以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理论和方法为理论指导,通过对现状生态环境的分析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合中心城总体规划,构建中心城景观安全格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用地的分类规划和产业布局。
根据景观安全格局的构想,针对不同用地结合功能布局进行分级控制,使规划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规划非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共分三级:绝对控制区、重点控制区、一般控制区。
其产业布局规划对非建设用地进行了旅游服务业、新兴种植业、水产养殖业、传统种植业和观光林业的整体布局,建设用地布局规划中保留了部分耕地、果园、苗圃等,新规划了人工草地、人工沼泽、灌木林。
3亳州市永久性城市绿带规划设计
3.1规划设计
亳州市永久性城市绿带建设以城市开发边界为基础,通过对现状周边生态环境的分析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空间规划,梳理了亳州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生态安全格局,充分结合城市集中建设区外围具有防止城市蔓延扩展和缓冲城市建设行为的生态空间(如亳州林拥城、亳州水库、区域防护绿地、生态苗圃等),划定环状连续的且需要实施永久性保护的永久性城市绿带。
同时在绿带划定基础上进行分类管控。
其中核心绿带区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部门规章、技术规范等要求,按照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原则,力求推进生态网络核心范围内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以严格的准入制度有效遏制人工干预。
外围缓冲区坚持城乡统筹、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相结合,以自然环境保护为主,并适当开发符合景观要求的项目。
并且依托近郊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区位优势,鼓励市近郊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建造多种游憩空间。
3.2规划成效
亳州市永久性城市绿带能有效优化城市形态及城市格局,有效控制城市无序扩张。
通过永久性城市绿带的划定,建立城市发展的空间骨架及绿色屏障,明确对城市开发边界的有效管理,保障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合理过渡,防止城市无序蔓延,通过鼓励城市土地资源集聚,促进城市集约节约化发展。
亳州市永久性城市绿带能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构建良好的生态安全格局。
强化自然生态保育,增强城市的自然生态功能、
改善城市大气环境与水环境、保护地表与地下水资源、调节小气候、减少城市沙尘,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亳州市永久性城市绿带在传承自然和历史文化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保护郊野和乡村自然与文化特色,保留城市和乡村景观格局的差异特征,塑造良好的城乡环境和大地景观,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贴近自然的休闲、游憩场所。
以“林拥城”项目为抓手,加快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带动郊区经济发展,推进亳州城乡一体化进程。
结束语
亳州市永久性城市绿带规划范围主要集中在城市外围生态用地,从边界划定、规划管控、生态产业发展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作为非法定规划,如何与现行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衔接是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如何在省级层面上将亳州市永久性城市绿带规划布局内容纳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如何在市级层面上将永久性城市绿带总体规划布局、控制区范围和界线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并将绿带建设详细规划纳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中,都是在具体实施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同时,在近期建设工作中如何结合亳州市即将开展的周边重大生态项目,合理的安排建设时序,落实用地指标、规范建设形态,最终来形成理想的永久性城市绿带建设框架,都是需要在下一步建设实践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国丽.城市建设中园林规划的绿地使用与设计[J].赤子(上中旬),2014(23):342.
[2].风景园林规划研究所[J].城市规划,2014,38(S2):184-185.
[3]郑舒.科学建绿节约建绿[N].闽东日报,2014-08-12(A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