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发调查步骤及名解

合集下载

流行病学暴发调查-张定梅

流行病学暴发调查-张定梅
– 主要是针对疾病暴发的时间、地点、人群和疾 病的原因进行全面调查了解
– 制定有效防治措施 – 控制暴发、消除疫情。
什么叫“不明原因疾病”
• 不明原因疾病,是指短时间或者最初开始 调查处理时原因不明的疾病
–由于原因不明,诊断不清,往往以其主要症状 表现或者综合征,称为
• 不明原因发热 • 不明原因腹泻 • 不明原因肺炎 • 不明原因脑炎 • 不明原因肾炎等
• 只顾调查寻找暴露因子,而不采取措施,会招致公众误解, 甚至引起法律诉讼
•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中,采取措施并观察其效果,也是认识 疾病传染源、传播机制的重要内容
– 边调查 – 边分析 – 边采取措施 – 边修订措施 – 边效果评价
5.调查工作报告
• 交流公共卫生信息 • 调整公共卫生政策 • 评价成绩
– 分析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 • 调查方法、调查结果,以及关联强度、剂量—反应关系等指 标;
– 传染来源与相关因素调查结果的分析 – 描述标本的采集和检测结果 • 综合干预效应等进行病因分析和推断以确定病因 • 对该事件作出可能的结论判断,及排除其它的理由
结论的表达
• 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实验室检 测结果综合分析…….
描述流行病学
3.识别 统计病例数
获取信息
4.描述流行病学
鉴别组 医院
实验室 学校
识别信息 工作组
人口学信息 临床详细资料 危险因素
病例: -时间 -地区 -人
了解发病的初步情况
· 首例病人调查:发病时间,发病前后的活动情况
· 发病情况调查:登记每个病人的发病情况
· 标本收集、送验和保存:病人、接触者、可疑环境
–合理性、被调查中的事实所支持、能够解释 大多数的病例

暴发疫情调查处理流程图

暴发疫情调查处理流程图

暴发疫情调查处理流程图一、调查阶段1. 疫情报告接收- 当接收到疑似疫情报告时,立即记录报告内容,包括报告人姓名、联系方式、报告地点、症状描述等信息。

- 根据报告内容判断疫情严重性,若属于重大疫情,则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 将报告内容传达给相关部门,如卫生部门、疾控中心等。

2. 确认疫情- 派遣专业人员前往报告地点进行现场调查,了解疫情详情。

- 收集相关证据,如病例报告、医疗记录、实验室检测结果等。

- 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病例追踪、流行病学分析等,以确定病源和传播途径。

3. 疫情评估- 根据调查结果,评估疫情的严重性和影响范围。

- 制定疫情等级,如一级、二级等,以便后续处理和资源调配。

4. 信息发布- 及时向公众发布疫情信息,包括病毒类型、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 向相关机构、企事业单位通报疫情信息,协助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二、处理阶段1. 防控措施制定- 根据疫情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包括隔离措施、人员管控、环境消毒等。

- 制定疫苗研发计划,加快疫苗研制进程。

2. 资源调配- 根据疫情等级和影响范围,调配医疗资源、人员力量、物资设备等。

- 协调各相关部门,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3. 紧急救治- 组织医疗队伍,迅速建立临时医疗设施,提供紧急救治服务。

- 加强医疗队伍培训,确保医护人员安全和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4. 社会动员- 发动社会力量,组织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5. 经济支持- 向受疫情影响的企事业单位提供经济支持,帮助其渡过难关。

-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复工复产,推动经济恢复发展。

三、后续措施1. 疫情监测- 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体系,加强对疫情的持续监测和分析。

- 定期发布疫情报告,及时通报疫情动态。

2. 疫苗接种- 推动疫苗研制和生产,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制定疫苗接种计划,优先保障高风险人群的接种需求。

3. 防控经验总结- 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第三讲 传染病暴发调查

第三讲 传染病暴发调查

中的病例定义
1.病名:类痢疾综合症
2.初步定义:指有腹泻并有下列一种或多种症状和体征者,这些症 状和体征包括:发热、恶心、呕吐、腹痛、里急后重、便血
3.最终定义——按严重程度分:
(1)重病例:发热超过38℃,并伴有血性腹泻,有或没有上述其 他症状或体征。
(2)轻病例:适合初步定义,但无高烧和血性腹泻。
第三讲 传染病暴发调查
一、暴发调查步骤 二、暴发调查案例
暴发调查
疾病暴发是指在某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 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异常增多性质相同的病 例,在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后,病例迅速减 少。
3
暴发调查方法
➢方法
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建立病因假设) 分析流行病学方法(验证病因假设) 研究疾病自然史和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 实验流行病学方法(验证病因假设和评价干预措施效果)
(一)、背景资料
❖时间:某年9月19日下午4时-5时。 ❖地点:某市B县某乡镇卫生院。 ❖事件:收治7例疑似霍乱病例,立即上报
县CDC。
县CDC接到报告如何处理? 21
(二)核实暴发
1.病人均有典型霍乱症状。
2.集中18日、19日发病。
3.患者均有参加黄女士17日中午的 生日午餐。
4.采集患者标本送实验室检测。
16
确认暴发终止
人与人直接传播的疾病
病原携带者全部治愈,度过一个最长潜伏期后,没有新病 例发生,就可宣告暴发终止
共同来源的疾病
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病例不再增多,则认为暴发终止
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
经过昆虫媒介的潜伏期和人类潜伏期总和后,无病例发生 ,表明暴发终止
17
文字总结
调查结束后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调查者应尽快将调查过程整理成书面材料,记录好 暴发经过,调查步骤和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及其效果 ,并分析此次调查的得失。 最后将材料报上级机关存档备案,或著文发表供后 人借鉴。

暴发疫情调查处理流程图

暴发疫情调查处理流程图

暴发疫情调查处理流程图一、背景介绍暴发疫情是指在特定地区或特定时期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人数明显增多,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况。

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暴发疫情,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调查处理流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暴发疫情调查处理的标准格式文本。

二、调查处理流程图1. 初步调查(1) 收集信息:收集与疫情相关的各类信息,包括病例报告、医院就诊记录、流行病学调查问卷等。

(2) 病例确认:对收集到的病例进行初步确认,判断是否属于暴发疫情范畴。

(3) 疫情报告:及时向上级卫生部门报告疫情,提供初步的调查结果和建议。

2. 流行病学调查(1) 制定调查计划:根据疫情特点和资源情况,制定调查计划,明确调查目标、方法和时间节点。

(2) 人员组织:组织专业人员参与调查工作,包括流行病学家、医生、护士等。

(3) 数据收集: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调查等方式,收集病例的相关信息,包括病情、接触史、病因等。

(4)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出疫情的规律和特点。

(5) 结果报告:编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向上级卫生部门和相关单位汇报调查结果和建议。

3. 疫情控制(1) 隔离措施:对已确诊的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疫情扩散。

(2) 接触者追踪:追踪已确诊病例的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或采取其他措施。

(3) 传染源控制:确定疫情的传染源,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消毒、封控等。

(4) 疫苗接种:根据疫情特点和疫苗可行性,推行疫苗接种工作。

(5) 健康教育: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疫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4. 疫情评估(1) 疫情监测:建立疫情监测系统,对疫情的发展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2) 风险评估:对疫情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传播风险、严重程度等。

(3) 战略调整:根据疫情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疫情应对策略和措施。

(4) 效果评估:对疫情应对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和教训。

5. 信息发布(1) 疫情通报:及时向公众发布疫情通报,提供准确的信息和防控指导。

现场暴发调查基本步骤

现场暴发调查基本步骤

现场暴发调查处理基本步骤简介
二、核实诊断
核实诊断 1.对病例进行核实 对进行报告的医疗单位所发生的病例进行核 实。根据国家“诊断标准”对病人的临床症 状、体征和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核实 2.确定是否是一起群体性的疾病,各病例之 间从三间分布看是否有流行病学的联系。确 定是否暴发并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调查走访暴发病例居住地及相关环境场所
六、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描述性分析(三间分布)
现场流行病学最重要最基本的任务之一 目的是阐述哪些疾病正在流行,在何时、 何地、何种人群中流行 从时间、地点、人群分布现场调查资料 中进行描述 为探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系统的方 法 可以明确事件所危害的人群,并提出有 关病因、传播方式的假设
建立假设 假设应该具备的特征: A.合理性; B.被调查中的事实所支持(包括流行病学、 实验室和临床特点); C.能够解释大多数的病例
建立假设 建立假设的过程中应注意: A.注意现场的观察; B.始终保持开放的思维,需要想象力; C.请教相关领域和专业的专家。 D.一旦发现假设不准确或错误,要及时予以 调整。
现场暴发调查处理基本步骤简介
四、建立病例定义
建立病例定义 1.建立病例定义的目的: 搜索病例。确定发现病例的统一标准。使发现 的病例具有同质可比性,并符合疫情调查或其 他工作的要求。 2.根据不同的目的建立不同的病例定义: 根据工作处于流行病学调查的哪个阶段;搜索 病例;是否为了诊断和治疗;是否为了常规监 测与报告等。
人传人
40 35 30
Cases
???
40
病例数
25 20 15 10 5 0 Time
30 20 10 0 1 21 10 1 21 10 30 20 9 26

14.暴发疫情调查全解

14.暴发疫情调查全解

1600 1400 1200 病 1000 例 800 数 600 400 200 0 4 8 12 16 20 24 28 发病时间(周) 12 10 8 病 例 6 数 4 2 0 24 48 72 96 12 14 0 0 发病时间(小时)
5914例乙型肝炎的潜伏期
51例猩红热的潜伏期
同源一次暴露
1、同源暴发(common source outbreak)
指某易感人群中的成员同时或先后暴
露于某共同传染源或污染源而引起的 暴发。

水、食品、空气、注射器、药品等
(1)同源一次暴露:


一个发病高峰;
持续时间相当于该病的最短和最长潜伏期间隔
(2)同源多次暴露:

较快上升,持续时间较长; 采取措施后经过一段时间急剧下降

可能病例(Probable case ):
2000年5月1-30日住在**县的发烧并有皮疹的学龄儿童

疑似病例(Possible/Suspect case ):
2000年5月1-30日住在**县的发烧的学龄儿童
Not cases
疑似病例 suspect
可能病例 possible
临床病例 probable
暴发调查的内容和步骤
1.
准备现场工作
6.
提出假设
2.
3. 4. 5.
证实暴发存在
核实诊断 定义、. 9. 10.
通过分析研究验证假设
推敲、修正和检验假设 实施控制措施 交流调查结果
1、准备现场工作

各级疾控机构 人员准备:现场调查组 调查表 执法文书 宣传资料

4、定义、计数、调查病例
病例定义是用于确定是否感染,保证 统计结果真实的一套标准。 病例定义可以有多个水平:确诊病例、 临床病例、可能病例、疑似病例。

第三章_暴发调查

第三章_暴发调查
1. 2. 3. 4. 5.
五、提出假设 对暴发的来源和传播途径提出假设。
六、检验假设:
分析性研究。 实验室检查。 针对可疑传播方式或传染源采取控制措施的 效果评价。 证明: 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证据与假设一致。 没有其他假设与该资料相符。 暴露程度越大,疾病的发生率越高。
七、提出预防与控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略
第三章 暴发调查
第一节 概

一、概念: 爆发:在短时间内某地区或单位发生 较多(或大量)同类病例。 爆发调查:对疾病爆发的时间、地点、 人群和发病原因进行全面调查了解, 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控制爆发, 消除疫情。
特点:
爆发一般由共同的传染源和传播 途径所引起,且患者发病集中在 该病的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 流行的高峰和疾病的几何平均潜 伏期一致。
C:多次同源暴露或一次 同源暴露后人与人之间 的传播未得到控制
D:一次非同源暴露
四、暴露时间:
可以确定调查范围和可疑病原。 计算方法(病原已知):
从位于中位数的病例的发病日期(或流行 曲线的高峰处)向前推一个平均潜伏期, 即为同源暴露的近似日期。 从第一例发病日期向前推一个最短潜伏期, 再从最后一个病例发病日期向前推一个最 长潜伏期,这两个时点之间,可能是同源 暴露的时间。
二、确定暴发存在: 三、核实诊断、发现新病例: 建立诊断标准。 对于不能确诊的疾病,也必须规定具体 而明确的诊断标准(临床症状、体征和 阳性检测结果等)。待进一步了解后, 可修改诊断标准。
四、描述性研究
确定暴发范围; 通过适当的实验室检查确定病因学诊断; 识别所有处于危险期的人; 识别主要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 获得水、食物、空气等可能和病原传播来源 有关的环境中样本的基础资料; 6. 获得有暴露危险人员的名单、食堂菜单、家 庭或旅馆的位置等资料; 7. 注意特殊情况:暴露未发病者和发病未暴露 者。

暴发调查的实施步骤

暴发调查的实施步骤

暴发调查的实施步骤引言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如疫情爆发或食品中毒事件,进行暴发调查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对疾病暴发的调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病因、传播途径以及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本文将介绍暴发调查的实施步骤,帮助相关人员掌握暴发调查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步骤一:确定调查目标和假设在进行暴发调查前,首先需要明确调查的目标和假设。

目标是明确我们希望通过调查获得的信息,假设则是我们对暴发原因和传播途径的初步猜测。

在确定调查目标和假设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 根据暴发的病例特点,确定病因的可能性; - 考虑暴发可能的传播途径和风险因素; - 考虑人群的行为特征和生活习惯。

步骤二:设计调查方案在确定调查目标和假设后,我们需要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案。

调查方案需要包括以下要素: - 调查的人群和样本选择方法; - 调查的时间和地点; - 调查的方法和工具; - 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流程。

调查方案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步骤三:数据收集在进行暴发调查时,我们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来进行分析。

数据收集的方法可以包括: - 问卷调查:通过编制调查问卷,采访受访者来收集他们的个人信息和暴露情况; - 病例调查:对疫情爆发的病例进行详细调查,包括患者的病史、症状、就医情况等; - 环境调查:对疫情暴发地点进行环境调查,包括水源、食品供应链、工作场所等。

数据收集时需要规范操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步骤四:数据分析在收集到数据后,我们需要进行数据分析以找出病因和传播途径。

数据分析的方法可以包括: - 描述性统计: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汇总,计算各项指标的频数、比例等; - 假设检验:对不同因素进行比较和分析,如病例的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等; - 聚类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分类,寻找不同因素之间的关联性。

数据分析的结果需要进行验证和解释,确保推断和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步骤五:制定控制措施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预防疾病的传播和暴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爆发调查是指对某特定人群短时间内发生多例同一种疾病所进行的调查。

爆发有传染病的爆发。

传染病的爆发有集中、同时的爆发,也有连续、蔓延的爆发。

前者如呼吸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的爆发;后者如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爆发等。

爆发也有非传染病的。

如“麻痹症”爆发,“抽搐症”爆发,出血性疾患爆发,急性皮炎爆发等,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对非传染病爆发调查的思路、方法及步骤与对传染病的大同小异。

(一)爆发类型、流行曲线及暴露时间
1.爆发类型爆发可根据暴露于病原体的性质和时间长短,蔓延和传播的方式以及爆发和流行的间期而分类。

(1)同源爆发(common source outbreak):指某易感人群中的成员同时暴露于某共同的病原体或污染源而引起的爆发。

例如,一次会餐引起的食物中毒爆发。

但是也可能是由于某媒介物受到污染,例如包装的食品、罐装的饮料或药物等。

此时由于暴露(即消费)的地点和时间可能有所不同,因而在不同地点和时间引起爆发。

(2)连续传播性流行(propagated epidemic):致病性病原体从一个受感者转到另一个受感者。

转移可通过直接接触或经中介的人、动物、节肢动物或媒介物而实现;还可以通过行为传播,如静脉内使用毒品者和同性恋者中的乙型肝炎和艾滋病(AIDS)的传播。

(3)混合型(mixed epidemic):以上两型结合。

通常是先发生一次同源爆发,而后通过人与人的传播继续流行。

例如经食物传播的伤寒、甲型肝炎等。

2.爆发终止具有下列条件之一项或多项时,爆发或流行通常终止。

(1)污染源或致病源消除或改变。

(2)传递环节中断或消除。

(3)暴露者或易感者明显减少或已没有。

这种情况可通过离开传染源、发生该疾病、主动或被动免疫、预防用药等而发生。

3.流行曲线(epidemic curves)以横坐标为时间尺度,纵坐标为病例数,把各单位时间内(小时、日、周、月或年)发生的病例数标记在相应的位置上,可构成直方图或线图,称流行曲线。

流行曲线因病原体、传递方式、每传递一代的时间、暴露的类型和时间长短的不同而异,同时还取决于潜伏期长短和暴露的易感者人数。

图3-2为几种典型的流行曲线图。

图中I表示一次简单的同源暴露引起的爆发,如某次会餐后的食物中毒爆发,所有病例都集中在A-B这段时间内,这段时间即为有关疾病的常见潜伏期范围。

图3-2 几种典型的流行曲线图
有一类传染病例如伤寒,同源暴露感染的病例通常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蔓延,因此可有一定数量的二代病例出现,因而流行曲线可持续一段时间(图Ⅱ中B-C)。

图中Ⅲ的流行持续时间更长,并且终止时的疾病发生率与流行发生前的水平相似或更高。

如系同源暴露,可能因人与人间的传播未能得到控制,或者同源暴露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如某水井被附近厕所不断污染造成持续性同源爆发。

图中Ⅳ表示一次非同源暴露,其病例出现缓慢,逐渐积累增多,在爆发过程的早期,有时可能看到波浪形的曲线,“波”代表连续传播的“代”,两个波峰之间的间隔为平均潜伏期。

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及人作为宿主的虫媒传播疾病中可见到这种流行曲线。

还有一种传播形式,即通过行为或文化教养特点的传播。

如图3-3示英格兰58名年轻人滥用海洛因者的传播。

图3-3 英格兰Crawley58名年轻人嗜用海洛因成瘾
的连续传播流行曲线(Abarcon.1969)
转引自Barker.1990
4.暴露时间的推算暴露时间的确定关系到调查范围和可疑病原的追查,所以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潜伏期可以推算暴露时间。

如果病原已知,同源性爆发的暴露时间推算方法有两种:一是从位于中位数的病例的发病日期(或流行曲线的高峰处)向前推一个平均潜伏期,即为同源暴露的近似日期。

图3-4示一次同源暴露的伤寒流行曲线。

83例病例的第42例为中位病例,于3月29日发病,向前推一个平均潜伏期14天,3月15日便是共同暴露的近似日期。

另一种方法是从第一例发病日期向前推一最短潜伏期7天,再从最后一个病例发病日期向前推一个最长潜伏期21天,这两个时点之间,即3月14日至17日之间的某个时间可能是同源暴露的时间。

图3-4 在一次伤寒同源爆发中估计可能的暴露日期
(二)调查方法
1.确定问题,核实诊断确定流行或爆发是否存在是首当其冲的问题。

为此目的,早期发现致病源是最重要的一步。

这不仅是为了识别爆发或流行的疾病,而且还可能明确传播机制和控制手段。

为了诊断病例,首先要有疾病的工作定义(working definition),以便识别和报告病例。

当对传播的来源、方式或病原体了解更多以后,有时有必要修改病例的诊断标准。

2.评价现有的资料,全面考察疫情,计算各种罹患率应尽可能地早确定爆发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不同人群、时间和地点的发病资料、临床特点及环境的评价。

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爆发的范围。

(2)如果可能,通过适当的实验室检查确定病因学诊断。

(3)识别所有的处于危险的人。

(4)识别主要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包括发病的年龄、性别、种族情况,发生的日期,以及有关的血液学指标。

(5)获得水、食物、空气等可能与病原传播来源有关的环境中样本的基础资料。

(6)获取有暴露危险的人的名单、食堂苹果、家庭或旅馆的位置等资料。

(7)组织调查队伍,包括流行病学家、临床医师、实验室工作者和其他卫生人员。

(8)与当地行政部门联系以取得支持。

3.可能的传播方式当暴露于一个共同来源(如空气、水、牛奶、某种食品、受感染的人、动物、寄生虫等)的某些人比其他罹患率高得多时,或能找到有关的致病源时,则传播方式可能查明。

4.注意特殊情况爆发的调查主要是寻找与该病最高发病率有关的暴露。

与此同时,调查者应特别注意,为什么某些人有暴露却未发病,而某些人无暴露却发病了。

这些情况常可提供关于爆发来源及传播方式的线索。

例如,1994年夏季在北戴河开会的天津某学术团体发生了食物中毒。

一名临时到会的干部吃了某晚餐后出现了同样的症状,而该团体中吃了某晚餐但未吃扒海参这道菜者均未发病。

这些证据强烈地提示该晚餐的扒海参是疾病的来源。

5.形成假设并检验假设流行病学工作者将可利用的资料集合起来后,对爆发的来源和传播方式提出假设,就像临床医生检查病人后做出临床诊断一样。

然后,对假设是否正确进行检验,包括进一步分析,实验室检查,或者针对可疑来源或可疑传播方式的某种控制措施的效果评价。

应当能证明:①所有病例、实验室资料和流行病学证据与初步假设是一致的。

②没有其他假设与该资料相符。

③暴露程度越大(或假设的致病原的剂量越高)疾病的发生率越高。

6.爆发调查中应边调查、边分析、边采取控制爆发与流行的综合措施,以免延误时机。

7.总结报告包括爆发的经过,调查过程与主要表现,采取的措施与效果,经验教训与结论等。

尽量用数字、表格、统计图来说明。

报告既可供行政当局决策时参考,还可能有医疗和法律上的用途。

由以上所述,可见爆发调查中大量的工作属于描述性研究。

但是在进一步调查分析中,常需对可疑的爆发原因进行假设检验,这必须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技术来完成。

将患病的与未患病的两组暴露于某可疑致病因子的比例进行比较,看是否有显著差异;或者比较有暴露史与无暴露史的两组罹患率有无统计学上有意义的差别。

从而使判断爆发的原因更可靠更有说服力。

近些年来,爆发调查时,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应用越来越普遍。

因此,爆发调查中既有描述性研究,又常包含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