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临床操作的小技巧
实习护士的临床技能总结

实习护士的临床技能总结一、前言作为一名实习护士,我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充分利用了实习机会,积极学习和实践临床护理技能。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总结我在实习期间所掌握的临床技能,分别是基本护理技能、临床操作技能和沟通技巧。
二、基本护理技能作为护士的基本技能,流利的手部消毒和正确的穿脱无菌手套是必不可少的。
在实习过程中,我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了正确的手部消毒步骤,并能熟练地穿戴无菌手套,确保无菌环境。
同时,我也深入了解了患者的基本生活护理需求,如体位转换、插尿管、更换床单等,能够熟练地给患者进行身体护理,提供舒适和安全的护理环境。
三、临床操作技能在实习期间,我积极参与各类临床操作,包括静脉输液、皮下注射、血压测量等。
通过实践锻炼,我掌握了这些常见的临床操作技能,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熟练操作。
特别是在静脉输液操作中,我了解了不同药物的使用方法和相应的注意事项,确保安全有效的输液过程。
此外,我还参与了病房常见疾病的护理工作,如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疾病等。
通过观察和实践,我能够迅速判断患者病情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如疼痛缓解、导尿等。
同时,我也学会了监测和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血压等,并能熟练运用医学术语进行准确记录,为医护团队提供实时的患者情况。
四、沟通技巧在实习过程中,我认识到沟通技巧对于与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有效沟通至关重要。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我能够倾听他们的需求和疼痛,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和关怀。
同时,我也与医务人员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了解他们的工作需求,并准确传达患者的病情和需求,确保整个医疗团队的协同工作。
此外,我还积极参与团队合作,与同事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
在实习期间,我时刻保持谦虚和尊重的态度,并乐于助人。
在与同事们的协作中,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技巧,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五、结语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充分发挥了临床技能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
基本护理技能、临床操作技能和沟通技巧的掌握使我能够更好地实施护理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浅谈口腔修复生产实习教学实践_谭文宏

收稿日期:2012-10-29浅谈口腔修复生产实习教学实践谭文宏,牛 林,崔 蜜(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陕西西安 710004)摘要:就本科生在口腔修复临床生产实习过程中,在实践操作、医患沟通、感染控制等方面常见的一些护理细节问题及其对诊疗效果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通过护理教学的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及临床诊疗水平,使医学生达到良好的生产实习效果。
关键词:口腔修复;护理实践;细节培养;医学生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769(2013)01-0196-02 口腔修复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实践是口腔专业学生非常重要的一段学习经历,是对学生进行临床能力的培养,实现由医学生到临床医生转变的重要过程。
目前,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修复治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对修复的质量,对医生的综合素质也要求很高。
作者在临床带教中除了加强对学生各种操作技能培养,也不断重视、加强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对一些实习生容易忽视并影响治疗工作开展的细节问题,设法通过一系列带教方法的改进,帮助他们完善自我,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其尽快成为合格临床医生。
1 口腔修复实习生临床常见的细节问题仪表仪容不合要求。
衣帽整齐以良好的精神面貌示人,可以体现一个人的职业素质和敬业态度,也是一所医院门诊感染控制的需要。
临床上常见实习生帽子没完全遮住头发,指甲过长或染浓艳的色彩,口罩挂在胸前或将连帽衣服的帽子放在工作服外不符合要求的现象,直接造成了病人对这些实习医生形成不良的第一印象。
与病人沟通交流缺乏技巧。
实习生面对病人时缺乏询问病情、收集病情资料的技巧,无法掌握病患的关键信息;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表达不清,或过于专业或过于口语化,让病人听不懂,造成医患沟通不畅,难以得到患者的信任,甚至遭到拒绝治疗;有的实习生在病人叙述病情时,心不在焉,做着无关紧要的事情,语言过于简单,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关注,使病人误认为医生对他的病情不重视,甚至引发医患纠纷。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教学的思考与探索——以口腔修复学专业为例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教学的思考与探索邱燕,吴小红,张晶婷(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重庆401147)[摘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我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培养临床高层次医师,提高医疗质量均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口腔修复学是一门高度实践性学科,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口腔医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毕业生的质量。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结合口腔修复专业及学生的特点,在口腔修复专业住培医师临床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和改革,力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口腔修复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教学;虚拟仿真技术[基金项目]2020年度重庆医科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聚焦OBE理念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打造口腔修复学实验教学体系”(JY200328)[作者简介]邱燕(1982—),女,四川巴中人,硕士,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主治医师,讲师,主要从事口腔修复学及口腔医学教育研究;吴小红(1978—),女,博士,重庆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主任医师,口腔修复教研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口腔医学教育研究;张晶婷(1982—),女,四川南充人,硕士,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主治医师,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口腔修复学及口腔医学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1)12-0101-04[收稿日期]2020-10-10———以口腔修复学专业为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终身教育中起到了衔接医学院校基本教育与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的作用,对于培养临床高层次医师,提高医疗质量均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2]。
口腔修复学是口腔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研究口腔和颌面部各种缺损畸形的病因、机制、症状、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利用人工装置修复口腔和颌面部各种缺损并恢复其相应生理功能,预防或治疗口颌系统疾病,促进患者健康的一门临床学科[3,4]。
医生试用期中的临床技能训练与操作技巧提升

医生试用期中的临床技能训练与操作技巧提升试用期对于医生而言是一个关键的阶段,这个阶段的表现将决定是否能够正式成为一名医生。
而在试用期中,临床技能训练与操作技巧的提升则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就如何在试用期中提升临床技能和操作技巧进行探讨,以帮助医生们在这一关键阶段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临床技能训练试用期是医生培养临床技能的重要时期,以下是几个提升临床技能的建议:1. 学习能力试用期时,医生应注重自己的学习能力。
不仅要对待每一个病例都怀有求知欲,还应结合临床实践不断总结,查阅相关文献以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且保持与导师和同事的积极交流,共同学习成长。
2. 观察力在试用期,医生需培养自己的观察力,细致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病情变化、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只有通过对患者的观察,才能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 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对医生而言尤为重要。
试用期时,医生需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问题和需求,并且清晰地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以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二、操作技巧提升在临床中,操作技巧是医生必备的一项能力。
以下是几个提升操作技巧的建议:1. 规范操作流程医生在试用期必须熟悉临床操作的每个环节,并且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实施。
比如,在领导的指导下掌握手术操作的步骤、手法和技巧,并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实践和改进,以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多实践无论是新的操作技术还是常见的操作项目,在试用期都需要医生进行充分的实践。
可以通过临床实习、手术培训等方式,积极参与实际操作,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3. 注重反馈与反思在试用期间,医生应注重与导师和同事的交流与反馈。
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反思和改进。
通过不断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操作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三、总结与展望通过试用期中的临床技能训练与操作技巧提升,医生们可以逐渐成长为优秀的临床医生。
除了文中提到的学习能力、观察力、沟通能力和操作技巧等关键要素外,医生还应保持积极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口腔修复科个人小结

口腔修复科个人小结口腔修复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临床实践中对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操作要求极高。
在我所在的口腔修复科实习期间,我收获颇多,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临床操作能力,还加深了对口腔修复学科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在口腔修复科的实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在修复科,医生与技师之间的互动和协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修复方案,技师则根据医生的要求进行牙模修复和做冠修复。
只有医生和技师之间的密切配合,才能够保证患者得到最好的修复效果。
在实习期间,我与技师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互相配合,及时沟通和反馈,最终完成了一系列的修复手术。
这个过程不仅加深了我对整个修复过程的理解,也提高了我与技师之间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口腔修复科实习期间,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临床操作的技巧和方法。
在牙模修复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正确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以及如何进行精确的牙模修复。
在做冠修复时,我掌握了正确的制作流程和操作技巧,学会了如何根据患者的口腔情况进行个性化修复。
在根管治疗和义齿修复方面,我学到了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流程,掌握了修复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和反复练习,我逐渐提高了自己的操作技能,增强了对口腔修复的自信心。
通过参与口腔修复科的实习,我认识到了口腔修复对医生的细心和耐心要求非常高。
每一个修复手术都需要医生耐心细致地进行观察和操作,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位。
一旦有细小的差错,就可能会影响整个修复效果。
在实习中,我反复强调自己要做到细致入微,要有耐心去完成每一个步骤。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我在实习期间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对于细节的把握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口腔修复科个人实习小结,通过参与口腔修复科的实习,我提高了自己的临床操作能力,加深了对口腔修复学科的理解和认识。
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学到了很多关于临床操作的技巧和方法,认识到了修复对医生的细心和耐心要求非常高。
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操作技能,增强了对口腔修复的自信心。
临床静脉输液穿刺持针手法、选血管、控制滴速、更换液体、输液观察、护理、拔针及康复技巧和要点总结

临床静脉输液穿刺持针手法、选血管、控制滴速、更换液体、输液观察、护理、拔针及康复技巧和要点总结在静脉输液完毕后需要拔针,拔针操作《基础护理》上说先关闭调节器,再撕胶布拔针,临床工作中发现如果先关闭调节器再撕胶布拔针,会出现很多回血,有时还会发生渗漏;临床操作上为避免回血一般先撕胶布再拔针。
1、先撕胶布,然后迅速拔针,关调节器。
2、先撕胶布,然后迅速拔针,不关调节器。
3、先撕第一条胶布和第二条胶布,关调节器,然后迅速拔针。
3、直接撕胶布,撕好了之后固定针头的手反折接近针头的输液管,然后迅速拔针,最后关调节器。
4、调节器可以先关三分之一,然后开始撕第一条胶布和第二条胶布,在撕除固定针柄的最后一条胶布后,完全关闭调节器,迅速拔针。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在护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保证输液质量,经临床实践与研究总结出许多技巧,现将静脉输液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的技巧问题总结如下:持针手法静脉穿刺时,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上下面,刺入皮肤后,拇指、食指持针柄前后面,穿刺成功率高,病人痛苦轻。
因为在进针的开始,手持针柄的上下面,接触面积大,用力均匀,针头稳定,针头进皮速度快,痛觉作用时间短,病人疼痛轻。
针头刺入皮肤后改为拇指、食指持针柄的前后面,以暴露针梗的尾部,便于观察静脉回血,以免刺破血管。
选血管技巧1、对血管粗而明显易固定者,应以20°角从正面或旁侧进针;对皮下脂肪少静脉易滑动者,左手拉紧皮肤以固定血管,以30°角从血管右侧快速进皮刺入血管易成功;对脱水或血管充盈不足的病人,先采用热敷使血管扩张,针头从正面以25°角快速进皮,然后轻轻挑起皮肤,当针头进到1/4时,针头稍向下倾,再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离,以免刺破血管;对浮肿的病人应选择粗血管,用拇指沿血管走行按压使之暴露,消毒后快速进针;对头皮静脉穿刺的病人以5°角采用直刺,进皮后沿血管方向缓慢下潜,见回血后前进少许即成功。
唇腭裂临床诊疗指南

手术方法
根据腭裂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如兰氏法、三角瓣法、后推法等。
操作要点
手术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尽量减少创伤,确保裂口准确对位,恢复腭部正常解剖形态。
VS
术后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防止感染。
并发症预防
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术后出血、感染、呼吸道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如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口腔清洁卫生、避免患儿哭闹等。同时,指导家长正确喂养和护理患儿,促进术后恢复。
手术时机选择
根据患儿年龄、腭裂类型及程度、全身健康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建议在患儿1-2岁间进行手术。
术前评估
对患儿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口腔、鼻腔、咽腔、听力、语音等方面,评估腭裂对患儿生理功能的影响。
术前准备
指导患儿家长进行术前喂养和口腔护理,保证患儿营养状况良好,口腔清洁卫生。
唇腭裂患者发音不清,鼻音过重,尤其是元音发音不准确。
部分患者可伴有听力损失,影响语言发育和社交能力。
唇部畸形
腭部畸形
语音障碍
听力障碍
临床表现
体格检查
影像学检查
语音评估
01
02
03
04
根据唇部、腭部畸形及语音障碍等临床表现进行初步诊断。
详细检查患者面部、口腔、鼻腔等部位,评估畸形的程度和范围。
如X线、CT或MRI等,有助于了解畸形的内部结构和毗邻关系。
唇腭裂发病机制的研究
虽然目前对唇腭裂的发病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存在许多未知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
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与应用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与应用将成为未来唇腭裂诊疗领域的重要挑战。如何将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实际诊疗中,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外科缝合图文及视频指导(整理编辑)

外科缝合图文及视频指导
前言
FOREWORD
缝合是每一位医学生和外科医生都要掌握的必备技能,但缝合方法多样,我
们在临床观摩手术或实际应用过程中并不熟悉,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在规范的指 导和参考下勤加练习,从而没有很好的掌握各种缝合方法的核心技巧。为此,特
意整理和总结了各种常用外科缝合方法的图文及视频教程,仅供学习参考。
适用
优点
具有较强的抗张力强度,对创缘的 血液供应影响较小。
缺点
2.外翻缝合
(2) 间断水平褥式外翻缝合(interrupted horizontal mattress suture)
要点
距切缘2-3mm处皮肤进针,穿过表 皮和真皮,经皮下组织跨切口至对 侧相应部位穿出,然后缝线与切口 平行向前约8mm,再进针,穿过皮 肤,跨越切口至对侧相应部位穿出, 最后与另一端缝线打结。
优点
缺点
损伤皮肤
这里添加标题
2.外翻缝合
缝合后切口外翻,内面光滑,常用
于血管吻合、腹膜缝合、减张缝合
等,有时亦用于松弛皮肤的缝合, 防止皮缘内卷,影响愈合,具体如
下:
2.外翻缝合
(1) 间断垂直褥式外翻缝合(interrupted vertical mattress suture)
要点
是一种张力缝合,总结为“远进远 出,近进近出”,具体方法是:距 切缘5mm处进针, 穿过表皮和真皮, 经皮下组织跨切口至对侧于距切缘 5mm的对称点穿出, 接着再从出针 侧距切缘1~2 mm处进针,对侧距 切缘1~2 mm处穿出皮肤,由4个进、 出针点连接的平面应与切口垂直, 结扎使两侧皮缘外翻。 阴囊、腋窝、腹股沟、颈部等较松弛 的皮肤。
目录
CONTENT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聊修复临床操作的小技巧1,做后牙长桥时,一般会先试戴底层冠。
有时候因为备牙就位道不好或者铸金收缩出现底层冠无法就位或者就位不完全或者有翘动,万不得已时会调磨内冠组织面。
该调哪里呢?如果用咬合纸来指示,往往因为有磨擦挤压而不准确,这时候可以试试这个办法:调一点流动性好的印模材料(藻酸盐就可以),填在底层冠组织面和桥体组织面,试戴尽量就位,干了以后取下来,仔细观察两个位臵:1,冠组织面的侧壁是否有印模材料特别薄的地方?如果有(大多可能出现在基牙的近远中壁以及轴线角处),那就是影响就位的高点,先不急着把印模材料都去掉,照着那个地方仔细调,别磨得宽了,否则固位不好,我们还是要尽量保证冠的密合性的是不? 2,冠的合方组织面,如果义齿完全就位,这里应该只有粘结剂的厚度,如果印模材料在这里很厚,说明就位不完全(配合边缘检查),还需要继续调;如果这里已经比较薄了但是边缘还是不到位,说明可能是蜡型和铸造的问题,这时干脆返工。
2,全口义齿初戴,往往可能因为边缘过长而在病人说话、张口时脱位,那么怎么检查边缘过长的位臵呢?因为粘膜转折处的组织松软,靠病人的压痛感或者观察法不一定看的出来,如果估计着磨又害怕调的过多,这时候可以戴上义齿,向外牵拉病人的口唇,用点力,在边缘过长的地方义齿就会松脱,这时候就找准边缘长的位臵了。
3,遇上年轻人磨牙临床牙冠短的,冠的固位不好,如果是活髓牙,也不好作辅助固位形,怎么办?这时候默念备牙原则:咬合面坚持按照天然牙的形态备,降低的主要是斜面、窝、沟的高度,保证周围一圈边缘嵴的高度(当然以不影响咬合为前提),这样备出来的牙,很漂亮,固位也好。
4,另外,我在园子以前看到的一些临床操作的体会,印象很深,也一起贴到这里:A、杨老师关于“义齿试戴时用咬合纸检查,觉得已经不存在高点了,为什么在数月后又会出现咬合痛。
”的解答:出现咬合痛,是早接触点造成#创伤了。
大多数医生在检查修复体咬合时,只会注意修复体的咬合,不会注意与修复体邻牙的咬合。
我在带教学和指导下级医生时,多次遇到你说的现象,用咬合纸看,觉得已经不存在高点了,但患者仍然觉得有高点。
其实咬合的早接触点,是在邻牙上,因为修复体未被动就位,推挤了邻牙,邻牙移位就形成早接触点。
有时又外面医疗机构修复的病人来,修复体都被调合到没有合接触了,患者仍觉得咬合高。
嵌体粘固,特别是后牙,有时用手不好拿(特别是俺们男的)或是由于紧张、因为天热粘固剂凝固的快、怕来不及手拿不稳等因素。
方法:铸道蜡,烧热的蜡油和嵌体的面粘固起来,手拿着铸道蜡就可以了只要能顺利进入患者口腔就ok了然后可以不管铸道蜡的完整加力,就将嵌体顺利的就位喽剩下的蜡,用器械刮出或是温水棉球擦拭抱歉,没有现成的照片,就随便找了一张编辑了一下,希望能帮助战友有所理解跟帖和大家交流,这些细节的技术非常有用,要么提高工作效率,要么防患于未然。
今天先讲一个小的关于ITI种植体的技巧ITI闭口印模的时候,护士调拌好硅橡胶,医生取好模,然后医生需要做的是把愈合帽再拧回到种植体上。
由于硅橡胶多多少少带点油性,这个时候医生的手套特别滑,非常容易掉器械,很有可能导致患者误吞,误吸。
有两个小方法1 最简单,换手套。
2 不管什么位臵,都使用扭力扳手,而不用直接的螺丝刀(太小,容易误吞)。
从防误吸误吞这个角度出发,楼上蜡条的方法,在下觉得需要用稍微粗一点的蜡条来固定。
不然嵌体这么小,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1,在护士做好自凝塑料暂时冠后为了尽可能的缩短病号戴暂时冠前的时间,可以将暂时冠(和模型一起)放入60-70 度左右的水杯中加速其固化,这样就可以很快的打磨了。
2,在调拌石膏粉时如果想使它凝固加快以便快速脱摸,可以用温的生理盐水代替水,同时调拌速度快一些。
3,排牙及烫蜡时用两把蜡刀,交替使用,缩短使用一把时的每次预热时间。
4,在用自凝塑料制作个别托盘时,面团期左右成型的时候可以在在手上弄点水,这样不会沾到手上。
1 长桥预备平行度的校准方法。
前牙的话,可以通过平行移动口镜来看是否能找到一个角度看到所有基牙的颈缘,如果不能就适当调磨阻挡点。
后牙可以在取暂冠模型的时候,观察暂冠的阴模或者阳模,观察方法相同。
2 基牙预备中,除了运用双线排龈法可以significantly减小牙龈损伤,牙龈出血外。
掌握好牙周解剖也可以。
前牙邻面中份是向颌方突起的,因此颈缘外形也要这个方向走。
而后牙由于龈谷的存在,邻面是向根方的,颈缘在此处可以适当向根方走(视固位,美观情况)今天先讲一个小的关于PE膜(PE微波炉用的保鲜膜剪)再口腔治疗修复中的用处:1:用作隔离,如:作光固化时用来包饶光固化灯头,用来与患者保持隔离。
我的方法是用微波炉用的保鲜膜剪成10*X0cm消毒备用(消毒可用微波、紫外线),使用时用薄膜把光导棒包好,每次使用更换保鲜膜,成本比较底,比换光导棒的成本低多了也很方便,大家不防试试。
2:用来恢复临面接触点,适用于光固化树脂,离子,氧化锌膏其方法有三:(1)在补两个牙的临面洞时,先补好一个,在补好的牙临面粘上PE膜,可将膜抻的薄一点,最好帖附于牙面减小挤占临面间隙,再上成型片,把需要成型的临面非接触部分先补好,之后去掉成型片,把其余的需恢复邻接的地方补上,再把膜去出即可,(2)配合成型片使用,把膜贴在成型片上须贴在需要成型的那一面,缩型完毕后先把成型片取下,一般不易引起充填体变形去成型片容易去掉,利于进行精细调整临面外型。
(3)用来恢复颌面咬合形态,将树脂充填入洞后铺上薄膜隔离上下牙,让患者咬合,颌面形态跃然于牙上。
3:做假冠时,再备完的牙体上或模型(模型一般我用蜡来做)贴上一层PE膜后,在上自凝,假冠会很容易脱模,并很光滑。
4:保护黏膜:再上有腐蚀性药物时,先把治疗区附近的黏膜吹干,再剪适当的薄摸帖附于黏膜上并将牙龈端将部分PE膜塞进牙龈沟,能交好的保护黏膜不受损伤。
1、备牙时,我们以前的方法是先做引导沟,然后再釉质表面预备到与引导沟平行,由于釉质很硬,所以这样备牙的话时间花费的较多,而且车针消耗大,其实可以从邻面的釉牙本质届或是从引导沟内的釉牙本质届开始备牙,顺着釉牙本质届就像卷地毯一样牙齿的轴面就可轻松的预备完毕,省时省力。
2、全口义齿在使用2到3年后,基托与粘膜不密和,患者常常由于压痛来复诊,当压痛面大,不是很明显时,我们可以调拌稀稀的藻酸盐印模材涂在义齿的组织面,让患者咬合,取下后,观察没有印模的部位,就是需要调改的部位,反复少量,多次就可解除压痛。
3做自凝的个别托盘时如何,做的厚度均匀一致呢,最简单的方法是找一块玻璃板,在面团期一压,压时压力不可过大,同时在玻璃板和桌面上涂石蜡油。
上颌固定桥取模,用铝制下颌托盘,稍微改一下边缘,保证3mm左右的空隙,这样取出的模型既节约印模材与石膏,还能减少技工代型制作的工作量。
1 做暂冠用自凝的话(当然现在有好的东西了)可以先在预备体上除颈缘外薄薄加一层基托蜡。
然后用自凝做成。
好取。
取下后用热水烫一下去除里面的蜡,好就位。
也有了粘接材料的空间。
多单位桥更有优势了。
省的调磨也可避免基牙折断取出麻烦。
2 桩核冠RCT时记住WL 取桩根管预备时减去4MM就是理想的深度可以放心的进入,专科医院由于内修不在一科,看片子又有放大的偏差。
两科配合一下就好了。
我们门诊搞综合。
一个人拿下就更方便了。
用P钻从小到所要的号打下去很是安全。
在校实习时老师用高速和金刚钻备根管,比着片子打总是担心侧穿和超了。
用慢机和P 钻就好多了。
shirley1979 wrote:我也来几个:1、备牙时,我们以前的方法是先做引导沟,然后再釉质表面预备到与引导沟平行,由于釉质很硬,所以这样备牙的话时间花费的较多,而且车针消耗大,其实可以从邻面的釉牙本质届或是从引导沟内的釉牙本质届开始备牙,顺着釉牙本质届就像卷地毯一样牙齿的轴面就可轻松的预备完毕,省时省力。
感谢shirley战友热情参与讨论,但是我个人有些不太理解您说的这一点……从釉牙本质界的结构来讲,它是由托姆氏突退缩后留下的小凹构成的,釉质和本质是相嵌合的,理论上应该没有那么容易像“卷地毯”一样釉质能剥离。
(我没有查到釉牙本质界的抗张强度/破坏强度,哪位战友知道可否告知一声)备牙的确是本质比釉质好磨,但是我也没觉得釉质可以沿着釉牙本质界剥离下来……我们平时可以观察到重度四环素牙有釉质一层层剥离现象。
郑倩等作过四环素牙的摩擦磨损的实验研究(机械工程学报,2001年),通过计算机控制的间歇往复滑动磨损实验发现“正常恒牙的磨斑以轻度擦伤为主,局部呈现小的剥落坑;……重度四环素牙模横表面呈现显著犁削现象,并伴随剥落,磨损严重”——因此我想,这个实验也从侧面说明了正常牙应该不会因为往复互动摩擦从釉牙本质界出现釉质剥离的。
而且在实际操作中,釉牙本质界的深度不使每个人都是一致的,因此导致备牙的深度不好确定。
以上完全是自己的理论推导哈……我似乎又犯了学究派的毛病……如果不对,欢迎shirley战友继续和我讨论,也欢迎其它战友拍砖!做自凝的个别托盘时如何做的厚度均匀一致呢,最简单的方法是找一块玻璃板,在面团期一压,压时压力不可过大,同时在玻璃板和桌面上涂石蜡油。
这样一压,不是就压成平平的一块了么?您是不是压了以后再把它摊到模型上?而且自凝的操作时期应该是糊状期而不是是面团期,面团期塑形可能不密和。
shirley1979 wrote:我也来几个:1、备牙时,我们以前的方法是先做引导沟,然后再釉质表面预备到与引导沟平行,由于釉质很硬,所以这样备牙的话时间花费的较多,而且车针消耗大,其实可以从邻面的釉牙本质届或是从引导沟内的釉牙本质届开始备牙,顺着釉牙本质届就像卷地毯一样牙齿的轴面就可轻松的预备完毕,省时省力。
2、全口义齿在使用2到3年后,基托与粘膜不密和,患者常常由于压痛来复诊,当压痛面大,不是很明显时,我们可以调拌稀稀的藻酸盐印模材涂在义齿的组织面,让患者咬合,取下后,观察没有印模的部位,就是需要调改的部位,反复少量,多次就可解除压痛。
3做自凝的个别托盘时如何,做的厚度均匀一致呢,最简单的方法是找一块玻璃板,在面团期一压,压时压力不可过大,同时在玻璃板和桌面上涂石蜡油。
也加入楼主对此问题的探讨。
牙本质界法预备牙体,确实效率比较高。
但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
常规的磨削虽然一层一层似乎麻烦一些,但是牙体和车针只有一个接触面;而牙本质法车针被牙体组织保绕,各个面都有摩擦力,因此对机头轴承的扭距要求比较高,如果气压不足,或者机头扭矩不足的话,反而适得其反,而且对轴承的损耗比较大。
但如果气压足,扭矩又大的话,这个样子预备就很快。
感谢各位战友对我提出的问题发表意见,从釉牙本质界备牙这个小技巧是我从马教授那里学来的,至于相关的理论问题我没有问过。
不过马教授在每次备牙时一般都会用新的车针,比较细长的锥形车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