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国学常识:为你解答古代的风俗礼仪

一、古代节日习俗1、元旦: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2、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3、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
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4、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
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
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5、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6、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推荐下载】古代礼仪知识-中国古代礼仪常识-中国古代风俗礼仪-范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方便编辑修改,也可以直接使用 ==古代礼仪知识-中国古代礼仪常识-中国古代风俗礼仪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下面就跟随羽利小编一起来看看古代礼仪之美吧!古代礼仪常识——称呼礼仪一、谦称1. 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2. 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6. 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7. 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8. 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很多谦称是有规律的,例如:“家”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
如,称父亲为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母亲为家母、家慈;称兄长:家兄;称姐姐家姐;家叔:称叔叔。
“舍”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
如,称弟弟:舍弟;称妹妹:舍妹;舍侄:称侄子;称亲戚:舍亲。
“小”字。
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如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为小弟;地位低的人自称:小人;谦称自己的商店:小店。
“老”字。
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粗;老年人谦称自己:老朽;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脸;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身。
“敢”字。
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如用于问对方问题:敢问;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请;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敢烦。
“愚”字。
用于自称的谦称。
如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兄;称自己的见解:愚见。
“拙”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
如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笔;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见。
“敝”字。
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谦称自己:敝人;谦称自己的姓:敝姓;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处;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敝校。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坐立行走都有一整套的规矩。
民谚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一个举止优雅,待人礼貌的人,不管在什么场合下,都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观念的改变,导致很多人丧失了基本的礼仪常识。
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下中国民间民俗礼仪大全,希望通过中国礼仪文化的学习,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1.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2.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3.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4.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5.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中国古代风俗礼仪常识有哪些

中国古代风俗礼仪常识有哪些千百年来的文明礼仪之风传承至今,因此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人们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成为一名优秀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
我们不要将这些传统遗忘,快来和一起学习。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
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
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
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众多领域,从哲学、文学、艺术到风俗礼仪等等。
本文将为您梳理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内容,带您一站式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文化遗产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化遗址有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等。
随后,中国进入了以夏朝、商朝、西周为代表的青铜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上。
接下来,进入了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代表的东周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政治制度等方面。
二、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古代文化有几个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
仁德慈善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提倡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义是指忠诚、正义和道义,鼓励人们做正确的事情。
礼是指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行为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智是指智慧和学问,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信是指诚实守信,讲究信任和信誉。
三、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名著中国古代文化有许多经典名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论语》、《道德经》、《史记》、《红楼梦》等。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记录,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
《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史记》是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纪传体通史。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四、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艺术中国古代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其中包括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音乐和舞蹈等。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的表达,常常通过山水画、花鸟画等形式来表现。
中国书法讲究墨香和笔画的准确度,是一种高度艺术性的书写方式。
中国音乐以其古朴的旋律和复杂的乐器体系而闻名。
中国舞蹈则注重舞者的动作、姿势和舞台效果。
五、中国古代文化的风俗礼仪中国古代文化的风俗礼仪非常讲究,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古代习惯与风俗

事情缘由,本人喜欢看古言,但是经常会被很多古言里面那乱七八糟的用语和习俗所雷到,所以有了这一贴碎碎念,谢绝掐架,欢迎讨论。
1,关于破瓜,破瓜在古代本来是年龄的指代词,破瓜年华指的是十六岁,但是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破瓜变成了破身的替代,我那个。
,不管是小透明还是大神,都有误用这个词的,事实上,估计他们是把另一个词,破了瓜,这个才是破身的意思,以为简写成破瓜是一样一样的意思,其实大不一样,汉语的精妙就在于,有时候少了个虚词,结果完全不同,所以记住第一个,破瓜是年龄,除了指代十六岁,六十四岁也可以用这个词指代,前面是二八,后面是八八。
2,关于妓院,妓院是众多穿越爱好者以及所谓思想前卫的人士最爱光顾的地方,妓院这个地方,可谓是见证了无数的故事发生和打斗的地方,但是但是,本人经常被N多人写的乱七八糟的妓院给雷到。
第一,所谓私妓这个概念,是在宋朝才有的,与官妓相对。
第二,卖身为主的妓女,是到明朝才有的,严格的讲是明朝中后期,之前的妓女大部分是陪酒陪玩陪写诗,很少陪睡的,所以我求求各位写妓院的,别写宋朝的妓院写的就和清朝的下等窑子一样,涂脂抹粉的妓女站在门前拉客。
第三,关于妓院的等级,就算是到了后来,以陪睡为主,高等妓院都是从来不屑出门拉客的,只有低等妓院门口才有涂脂抹粉的妓女在门口拉客,所以我一看到很多孩子写的,某城最好的妓院门口,一到了晚上,就有妓女在门口拉客,我的眼镜又是哐当一下,掉在地上,您这写的,是高等妓院还是那最低级的窑子啊?算了,关于妓院就打住,估计妓院真要写,可以写一本书出来了。
3,关于婚礼,婚礼是出错最多的地方了,我们今天的所谓传统婚礼,身穿大红一身,盖盖头,坐花轿,闹洞房这些婚礼习俗,其完全形成,要到了明朝时候,闹洞房的最早记载,我找到的,是在宋朝,徽俗,新人进房以后,亲友要携酒食为贺,俗称吵新郎,徽就是徽州,之前或许有记录,但是我没找到。
而盖盖头这个风俗,最早出现在东晋,有记录的,但是盛行于宋朝,唐朝的新娘子,人家用的是扇子,一把团扇遮住新娘子的面容,只露出一点红唇,所以婚宴又称却扇宴就是这个来历。
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宗法礼俗)

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宗法礼俗)宗法是指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在封建宗法社会中,嫡子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直至清末。
而宗子则指嫡长子,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XXX的尊敬。
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庶子则指妾(小妻)生的儿子。
XXX以后XXX由嫡子,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所生的庶子。
在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惯上以伯、XXX、叔、季为序。
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如《左传·文公十八年》:“XXX有才子八人:XXX、XXX、叔献、XXX、XXX、XXX、XXX、XXX。
”次序XXX、XXX、叔、季并循环使用。
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XXX”,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XXX”。
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
如XXX《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
”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XXX(què)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XXX时,说XXX是“大义灭亲”。
而“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
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
当“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古代礼仪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古代礼仪一、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
2.科举前选拔官员【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1.尊师重道
古代中国非常重视教育和尊师。
学生要对老师恭敬有礼,师生之间有明确的等级关系。
学生要向老师问好,称呼老师为“师傅”、“老师”,并要尊重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2.尊老爱幼
古代社会强调尊重老人和关爱幼儿。
在社交场合,年轻人要向老年人问好并为他们让座。
同时,对幼儿的教育和保护也十分重视。
3.客人是上帝
古代中国有“客人是上帝”的观念,对待客人要热情周到。
主人要亲自迎接客人,并安排好客人的食宿和娱乐活动。
4.宴席礼仪
古代宴席礼仪非常重要。
宴会开始前,主人要为客人准备好酒水和食物,并提供座位。
在宴会过程中,主人要不断向客人敬酒,客人也要适时地敬主人一杯。
同时,大家在用餐时要遵守一定的餐桌礼仪,如拿筷子要用右手,不出声、不大笑等。
5.礼节性拜访
古代人们重视礼节性的拜访,称为“礼”,表达了对对方的敬意。
在拜访前,要提前通知对方,并在到达时带上一些小礼物。
受访者要热情地接待客人,并表示感谢。
6.丧葬礼仪
古代丧葬礼仪非常庄重,包括寿宴、告别仪式、送葬和祭祀活动。
在
葬礼上,家属要穿上孝服,亲朋好友要前来慰问,送绸帛或金银物品。
同时,还要进行丧葬礼仪,如挂黄纸、焚香、烧纸钱等。
7.婚礼仪式
古代中国的婚礼仪式也非常繁琐。
双方家长要商定婚约,然后进行过
门仪式,准备嫁妆和聘礼,最后进行婚礼仪式。
在婚礼中,要进行拜天地、行三跪九叩、喜糖分发等传统仪式。
8.朝贺和相见礼仪
古代中国官员见到君主时要进行朝贺,表示自己的忠诚和敬意。
朝贺
时要行拜,预备一些贡品,并随同朝贺的官员要按照规定的等级站队行礼。
9.着装礼仪
古代中国人的着装非常讲究,有明确的等级和身份象征。
不同的社会
地位和职业要求穿着不同的服饰,如士人要穿文士装,官员要穿官服,百
姓要穿寻常装等。
10.谦和斯文的言谈举止
古代中国人注重言谈举止上的谦和和斯文。
要注意说话文雅,不讲粗
俗话,不放肆大笑。
同时要留意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不失礼貌。
总之,古代中国的风俗礼仪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关系和价值观念,注重
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这些古代风俗礼仪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