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翻译与中国文化
浅谈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与译场

浅谈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与译场【摘要】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对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在我们探讨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在我们深入分析了佛经翻译的历史背景、翻译方法、传播与影响,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在我们总结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对世界佛教文化的贡献以及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代佛经翻译、译场、重要性、影响、历史背景、翻译方法、传播、影响、传承、中外文化交流、地位、世界佛教文化、贡献、文化传统、结论。
1. 引言1.1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重要性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重要性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翻译家们的努力,佛经被翻译成了汉语,从而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理解佛教的教义。
这不仅有助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古代佛经翻译不仅对于佛教本身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推动作用。
通过翻译佛经,中国人民得以接触到不同文化的思想,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样化和开放性。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传承了佛教文化,也拓展了中国文化的视野,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2 佛经翻译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佛经翻译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通过对佛经的翻译传播,中国文化得以吸收和融合了印度文化的精华,使得佛教在中国扎根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经翻译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宗教信仰上,更体现在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
佛经中融入了许多印度哲学思想,开拓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视野,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世界观。
佛经翻译也推动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与交流。
佛经翻译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本土,还影响了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东亚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浅谈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与译场

浅谈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与译场1. 引言1.1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重要性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佛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佛经作为佛教经典的核心内容,对于佛教信徒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精神支撑作用。
通过对佛经的翻译传播,可以促进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帮助更多人了解佛教教义,获得心灵上的慰藉与启发。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的翻译工作也逐渐展开,中国学者通过翻译佛经不仅吸收了印度佛教文化的精髓,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学文化。
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不仅拓展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思维视野,也促进了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对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宣扬佛教教义,传播佛法智慧,更在于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通过对佛经翻译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也可以为当代文化交流和互鉴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1.2 译场在中国的发展译场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过程。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地区,各种外来文化都在这里汇聚交融。
在佛经翻译的过程中,译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译场不仅是翻译工作的场所,更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平台。
译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单一翻译为主,到后来的多方合作共同翻译,再到如今的专业团队翻译,译场逐渐走向成熟。
不同历史时期的译场,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文化特点和发展状况。
在中国的佛经翻译中,译场不仅局限于翻译工作本身,还涉及到文化对接、学术交流等方面。
译场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汉地与外域文化的融合,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今天,译场仍然在中国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译场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平台。
2. 正文2.1 佛经翻译的历史背景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使当地人能够理解佛教教义,开始了对佛经的翻译工作。
佛经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析

佛经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析在我国历史上,经文翻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最早的翻译实践开始于经文翻译,最早的与外国文化交流也源于佛教翻译。
引言: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1999,11)。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翻译的操作对象是语言,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以翻译是通过语言传播文化,因此传达原语信息才是翻译的实质。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从定义看,文化的定义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语文明两方面内容。
其中物质文化包括生产、生活工具和与衣、食、住、行有关的“物质文化”实体;精神文化指人类大脑里的成就,包括思想、语言和其它超越结构的成就,如哲学、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等。
作为两种文化交流中的翻译人员,应该广泛考虑这两方面的各领域。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不仅仅是跨语言体系的转化。
世界由许多国家组成,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并且大多生存至今,就因为它们之间代代相交流、相互促进和发展。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翻译在文化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王克非博士认为“翻译是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意义的文化活动(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1999,37)。
人们已经达成共识-翻译有利于文化交流和文化发展。
没有口头或书面翻译,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不会传到西方国家;没有翻译中国古代汉唐王朝的成就,不可能对其邻国尤其是韩、日文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马祖毅在《中国翻译简史》中认为,”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
“(马祖毅,xx:18)。
中国的佛经翻译从148年安世高起直至北宋末年,历史九百余年,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佛经卷帙。
可见中国古代的翻译活动是以佛经翻译为主的。
佛经经文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承传也带来巨大冲击,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引进外国文化的不同方面,也相应地对中国文化带来不同的冲击和影响。
浅谈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与译场

浅谈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与译场1. 引言1.1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重要性在中国古代,佛教的传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佛经翻译则是这一影响的重要载体之一。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佛教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文化传统,佛经是佛教教义的核心内容。
佛教的传播和发展需要依赖佛经的传播和理解,而翻译工作为佛经在中国传播奠定了基础。
通过将佛经翻译成中国人民能够理解的文字,使得佛教思想能够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
佛经翻译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方面。
在佛经翻译的过程中,中国学者不仅仅是将外来文化传入,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的融合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外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重要性在于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字数:236】1.2 译场的形成与发展译场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活动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中国古代,随着佛教的传入,佛经的翻译工作逐渐展开,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译场。
译场不仅是翻译者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场所,也是促进佛经翻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环境。
中国古代译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佛教才刚刚传入中国,翻译工作并不是很发达。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逐渐传播和发展,翻译活动逐渐兴盛起来。
隋唐时期,译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了佛经翻译的重要基地。
在这个时期,许多著名的翻译家纷纷加入到译场中,共同努力为佛教教义的传播做出贡献。
2. 正文2.1 佛经翻译在中国的历史背景佛经翻译在中国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汉朝开始接触印度文化,佛教也逐渐传入中国。
最早期的佛经翻译是由外国僧人直接翻译成汉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本土僧侣也开始参与翻译工作。
隋唐时期是佛经翻译在中国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翻译家和翻译作品,如玄奘、鉴真、真谛等人的翻译成就在佛经翻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浅谈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文史 纵 横
浅谈佛经翻译对 中国文化 的影 响
杨 玲
( 陕西 学前 师范 学 院外语 系 陕 西西安
【 摘
7 1 0 1 0 0) 要 】 本 文通 过分析佛 经翻译与 文化 交流发展 关 系, 探讨佛经翻 译对汉语言 、 汉文 学和 中国哲学方面的影响 。认 为佛 经的 圆融精 .
展了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中国传统文化其形式多样并不断发四结语展变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但其不变的和的精神内核却当翻译行为作为某个译者的个体活动时其动机具有偶然性和在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中受到了一致的推崇并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不确定性但是当某类翻译活动成为一定规模并具有持续性的集体和发扬
浅谈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 影响
神促使 了传统的儒 家和合精神 的发展 , 也丰富 了中国的哲 学思 想; 同时, 对中国文化 的语 言、 文 学发 生了很 大影响。 【 关键 词】 佛 经翻译 ; 中国文化 ; 汉语 言; 汉文学; 中国哲学
一
引 言 成 今天 的 汉文 学 。从 内 容上 看 , 佛经 翻 译促 使 了中 国文 学 的繁荣 , 佛经 的汉译 使发 源 于 印度 的佛 教在 中 国大放异 彩 , 随之 带 来 了 佛教 文学 中丰 富的想 象力 把沉 闷的古 汉语 解放 了出来 。例如 , 很 长 佛 学 的研 究 风 潮 , 不仅 开 创 了 中 国宗 派蓬 勃发 展 的新 面 貌 , 而且 丰 段时间, 我国最赋有想象力的作品要数庄周和屈原的作品了, 直 富 了中 国文 学 创 作 的 内涵 , 成 为 了中 国 文化 遗 产 非 常 珍 贵 的一 部 W J I 4  ̄经 的传 入 , 我们 有 了 《 封神榜》 、《 西 游记 》等小 说 , 期 中超 自 分 。正 是 由于 佛教 翻译 如 此特 殊而 重要 的地 位 , 在 翻译 理论 中 学 习 然 的想象人 物 哪吒 , 孙 悟 空和其它 拥有 超 能力的众 神 鬼怪都 深深 地 和 了解 它尤 为重要 。 吸 引了 我们 ,“ 三 头六 臂 ” , 上 天 入地 , 能 变身 形等 给 每一 个 中国儿 翻 译不 仅是 一种 简 单 的转换 符号 的过 程 , 更是 一种 承载 语 码的 童都插 上了想 象的翅 膀 。 文 化信 息用 另 一种 语码 转换 而来 , 进 而 推动 不 同 文化 间 的传 播 , 交 ( 3 )中 国文 化其 他 方 面的 改变 。经 文 翻译 对 中国 文化 的 影 响 流 和融合 。 对 于佛经 的翻 译亦 是如此 , 回顾佛 教在中 国的发 展历 史 , 深远, 并且渗 透到 了人 们生 活的每 个角 落 。电影 中关于和 尚尼姑 的 不 难 看 出由 佛 经翻 译 表现 出来 的 “ 圆 融 ”特征 和 中 国传 统 文化 更 生活 描述 , 关于人 们崇 尚佛 教的体 现 ; 音乐 中相关 的曲词 乐 ; 绘画 中 包 容性 的特点 。 以佛 教故 事和人 物为 素材 ; 中国每 个城 市都常 看到 的佛教 神像 和雕 二、 佛经 翻译 对 中国文化 的影 响 塑 。可 以说 , 没有佛 教 的传入 , 就没 有龙 门和 云冈石 窟中 的雕塑 ; 就 1 、 从 佛 经翻译 看 中 国文化 的 和合精神 没 有 敦煌 珍贵 的壁 画 和 飞天 。以上 种 种都 是 中国文 化 中不 可缺 少 回顾 中国 的翻 译 文 学 , 曾经 出现 过三 次 大 高潮 : 第 一 次是 在 汉 的部 分 。 走 进中 国世 代相传 的信仰 中 , 许多 的观念 都来 自经文翻 译 , 唐 时期 , 这 一阶 段 的翻译 主要 以佛 经翻 译 为主 , 其代 表人 物有 道 安、 老 人们 常 常提 到的 因 果报 应 , 善有 善报 , 恶 有恶 报等 都 是经 文翻 译 鸠 摩 罗什 及 玄奘 等 ; 第 二 次是 在 明末 清 初 , 主要 以 翻译 各 类经 书 为 对 中国文化 的改变 。 主, 如利 玛窦 对 《 圣经 》的翻 译等 ; 第 三次 则是 在中 国近代 , 此 时多 三、 促进 了 中国哲学 的改变 种文 体 的 翻译 相 继 出现 , 翻 译 的种 类 也逐 渐 开 始增 多 。由 此可 知 , 经 文 的传 入 也促 进形 成 了 中国 的 新哲 学—— 新 孔 学 。尽 管 传 佛经 翻译 从掀 起 第一 次翻 译 高潮开 始 , 在中 国历 史上 已经 延续 了上 统 的佛教 和新 孔学都 着重 强调 自我修 养 , 但 在 中国传 统的 哲学 中提 治理 国家 , 镇 压暴 动 ” , 而不 同与佛 教意 在帮人 千年, 究 其 原 因不 仅 受到 了当 时客 观历 史 条 件的 影 响 , 更是 由 于佛 到的 自我修 养是 指 “ 教“ 圆通 ”思想 起着 关键 的作用 。 超脱 凡世 已到达 得 道成 佛 的 目的 。新孔 学提 出 了 “ 上 帝 法则 的观 《 辞源 》 中解释 “ 圆融 ”一 词 为: “ 圆融 , 佛教 语 。破除 偏执 , 圆 念 ” , 主张 相信天 人合 一 , 一 旦天 人合 一后 , 他们 “ 治理 国家 , 镇压暴 满 融 通 。这赋 予 了佛 教特 有的 性质 一开 放和 包容 。因此 , 佛教 传入 动 ”的神 圣使命 就完 成 了。新孔 学的 显著 特点在 于 : 很好 的运用 了 中 国之 初 , 既能 保 持 自 己的 特性 , 又 能 与 中国 传统 的 各 家学 说相 互 辩证 法 , 在 批判 佛教 的 同事 再 吸收 了她 一部 分 的观 点 。由此 , 中 国 沟 通 和交 流 , 例如 , 用 顺应 融会 的态 度对 待儒 道学 说 , 并效 仿其 譬如 形成 了完 善的本 位论  ̄ 0 t i f " 值论 以及关 于 生活 的哲学体 系 。所 以, 佛 淑 世 化 民 的正 面 的社 会 作用 。中华 民族 在 悠 久的 历 史 中形 成和 发 教的翻译 为 中国哲学 注入 了新 能量 。 展 了 比较 稳定 的文 化 形态— — 中国 传统 文化 , 其形 式多 样 并不 断发 四、 结语 当翻 译行 为作 为某个 译者 的个 体活 动时 , 其动机 具有 偶然 性和 展变化, 是 中华 民族 智慧 的 结 晶 , 但 其 不变 的 “ 和 ”的精 神 内核 却 在 社 会历 史的 发展 变 化中 受到 了一 致的 推崇 , 并得 到 了不 断的 丰富 不 确定 性 , 但 是当 某类翻 译活 动成 为一 定规模 并具有 持续 性 的集体 和 发 扬 。“ 和 ”的 精神 解 释 为 “ 一种 承 认 , 一种 尊 重 , 一种 感 恩 , 一 活动 时 , 就必 然具 有深 层 次的 社会 文化 原 因 , 同时 也会 对译 入语 的 佛 教翻译 正是 如此 。仅仅 种 圆融 ” , “ 和” 的基 础 , 是和而 不 同, 互相 包容 , 求 同存异 , 共生共 长 。 社会和 文化 造成 具有深 度和 厂度 的影 响 , ( 叶小 文 ,2 0 0 5 ) 佛教 “ 圆 通 ”的思 想就促 进和完 善 了中国传统 文化中 “ 和合 ” 、 “ 圆 而 中 国传 统 文化 “ 和合 ”的 精神 内 涵与 佛 教 的思 想 中 的 “ 圆 融 ”的文 化 精神 特质 。佛经翻 译是 中 国翻译 史上 的一次 高峰 , 给中 通 ”极具 相 似 性和 相 通性 。因此 , 佛 教传 入 中 国 , 并没 出现 像 欧 洲 国的文化 内涵注 入了新 的活力 。 中 世纪 因文 化和 宗 教冲突 而导 致 战争 的现 象 , 反而与 本土 文 化相 互 融合 , 相 得益 彰 , 并且促进 和完 善 了中华文 明 。 【 参 考文献 】
从佛经翻译看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

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
的历史进程,从而使佛教最
终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奠定了中国传统文
化“儒、释、道”三家和谐并
立的局面。
三
佛教在中国初传时有一
个依附中国传统文化的阶段,
这一策略必然深刻影响到以
传播佛教为目的的佛经翻译。
为了有利于佛教传播,佛经
种感恩,一种圆融”,并提出“‘和’的基础,是
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叶
小文,2005)
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合”的精神本身
即蕴含着“圆融Βιβλιοθήκη 特质,从而与佛教的思想极具 相似性和相通性。因此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
非但没有出现像欧洲中世纪那样因为文化和宗教..
本土文化浑然一体,为自己不失时机地进入中国
文化圈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也为自己的
译文找到了接受者。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中形
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
族智慧的结晶。其形式是多种多样、发展变化
的;不变的是其“和”的精神内核,叶小文先生
将“和”的精神诠释为“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
Culture文化
中国
宗教
CHINA RELIGION
的冲突而诉诸战争的现象,
反而与本土文化相融互摄、
相得益彰,促进和完善了中
华文明。在佛经翻译和佛教
发展的过程中,佛教与中国
传统文化始终处于相互借鉴、
相互补益的良性循环关系中。
由于佛经翻译采取了让
中国人容易理解、便于接受
中国
浅谈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与译场

浅谈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与译场佛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宗教,其经典文献以佛经为主。
中国自古就有翻译佛经的传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佛经的翻译涉及到了广泛的译场,不仅涵盖了专门从事佛经翻译的僧侣,还包括了一些世俗的文人士大夫。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佛经的翻译与译场入手,探讨佛经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佛经的翻译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当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带来了大量的经典文献,而这些文献需要进行翻译才能为中国人所理解。
在东汉末年,最早的佛经翻译家是鸠摩罗什,他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开创了中国佛经翻译的先河。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佛经翻译也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译场。
中国古代佛经的翻译活动是一个跨越了数千年的持续性活动,这一活动涉及到了广阔的译场。
首先是官方的译场,即由朝廷和僧团共同主持的佛经翻译。
在中国古代,朝廷曾多次主持大规模的佛经翻译活动,这些活动往往由专门的翻译组成员和监察人员等人员组成。
这些官方的大规模翻译活动,对佛经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僧侣的译场。
在中国古代,佛经的翻译主要是由僧侣来完成的。
这些僧侣多数接受过专门的语言学和翻译学方面的教育,他们还会利用自己在佛学和修行方面的知识来解释翻译佛经中的难点。
由于佛经翻译的专业性,僧侣的译场往往比较独立,他们之间还会产生相互竞争和合作的关系,这些活动进一步促进了佛经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还有世俗的文人译场。
在中国古代,也有一些世俗的文人士大夫从事佛经翻译的活动。
这些人多数接受过较好的教育,他们擅长文学和语言学,有时还懂得佛学的一些基础知识。
虽然他们的翻译作品在专业性和学术水平上不如僧侣,但他们在语言文字的表达和理解上往往能够有自己的一些独到之处,他们的翻译作品也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要说到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特点,首先要提到的是译经的规模宏大。
佛经汉译的历史和作用

K eyW ords.. Buddhist Scr ipture.. T ransla tion.. H istor ic im po rtance.. Soc ia l ro le
.. ..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 由当时迦毗罗卫国的
2. 1佛经汉译对汉语的影响
佛经汉译对汉语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中国
音韵学的影响。微观上说, 佛经汉译对某些汉
字的读音产生了影响, 如伽叶的叶读sh..而不
读y.. ,
般若的般读b..而不读b..n, 道行的行读
h..ng 而不读x..ng 或h..ng, 南无阿弥陀佛的南无
读n..w..而不读n..nw.., 阿闍梨的闍读sh..而不
监护人使。玄奘的11种分工中, 前有译主, 即
译场主脑, 他精通华梵, 深谙佛理; 后有监护大
使, 乃饮差大臣, 受命于皇帝监阅译经。在具体
翻译过程中, 证义、证文在前, 主要负责审查原
文是否有讹误, 审查译文与原文意义是否有出
入, 保证了原文和译文的准确性: 缀文、参译、刊
定、润文在后, 主要负责对原文校勘, 对译文刊
还有一关于翻译的生动比喻, 即..翻也者, 如翻
锦绮, 背面俱花, 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赞宁对
中国佛经翻译理论作出的最大贡献是他..今立
新意, 成六例焉..。这.. 六例..主要是归纳译经
中的各种情况, 提出解决各类矛盾的方法, ..凡
诸类例, 括彼经诠.., 必须全面了解、融会贯通。
Aug. 2006
* 本文系属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 04C562 )的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经翻译与中国文化一、佛经翻译的历史盛况中国人知道有佛教,是在西汉武帝通西域之后。
现在有些人以为佛经翻译是东汉安世高开启的,其实最早的佛经翻译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贵霜帝国大月氏王遣使来中国口授佛经,博士弟子秦景宪协助来使伊存口授佛经。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4年)又有佛僧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华翻译佛经。
但是大规模有影响的传人中国,则是在东汉桓帝建和年间(公元147年后)安世高来华译经之后。
至此以后大约七百年,印度佛教通过佛僧译经传教。
持续深入中国,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宗教、哲学、政治、艺术和人民的日常生活,直到唐朝后期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灭佛事件,这一状况才有所改变。
然而,就在佛教传播短暂中断之后,佛教又在后世迅速复兴,在中国文化史上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多功能的角色。
佛经翻译运动大体上经历了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西汉哀帝年间(公元前2年)至东晋后秦的大约四百年,这一阶段的佛经翻译主要是由外来的佛僧担任主纲。
如前所述,其时最早来华的外国佛僧翻译家是伊存、迦叶摩腾、竺法兰,八十年之后有安世高、支娄迦谶、真谛、昙无谶等(多来自天竺、安息、月支、康居)。
自后秦弘始年间(399年)鸠摩罗什来长安至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为后一阶段,这四百多年中佛经翻译主要由中国本土的佛僧担任主纲,著名翻译家有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玄奘、义净、不空等。
这二个阶段性的特点也符合外来语言文化从陌生到熟悉的自然发展过程。
在八百多年的佛经翻译盛世中,翻译家的阵容从小到大,不胜枚举。
因篇幅原因,本文不可能将所有译家一一列举,在此仅列表举出部分杰出翻译家,以便读者大致了解佛经翻译运动曾经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的空前盛况。
二、佛经翻译家的历史地位佛教传人中国之初,其经文都是西域文字、伊朗文字和印度文字。
最先为犍陀罗文、焉耆文(吐火罗语A)、龟兹文(吐火罗语B)。
后来则是巴利文、梵文12l,能够读懂原文的人极少,而绝大多数人只能依赖部分佛经翻译家的语言文字水平和见解去了解佛经。
于是,在这样的文化传播过程里,佛经翻译家首先便是外国语言的解读者和翻译者。
从第一节所述佛经翻译情况,相信读者应该理解并对此无异议。
这可看成是跨文化传播的初级层次。
就翻译的数量和种类,东汉至唐朝的佛经翻译堪称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而且其翻译成就维持了一千余年之久未能被后人超越。
近代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中的翻译成就是否超越第一个高峰,还有待研究,在此不便贸然定论。
不仅如此,当这些外语解读者和翻译者在经历初级传播的过程后,并没有像现代意义上的翻译家那样停足止步,局限于相对狭隘的案头翻译,而是常常以所翻译的佛经为依据(相当于课本)。
积极地、身体力行地向他们的中国读者传经布道。
因而,此时他们的身份已不仅是翻译家,而且还是新的社会教化的推行者,或可称为社会教育家。
以传播学的观点而论,他们进入了更深的文化层次。
在这点上,佛经翻译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就已超越了绝大多数现代意义上的翻译家。
更值得注意的是,佛经翻译家在担当佛经教育家的同时,逐渐加深了对佛经的理解,进而形成了汉化佛教的各个宗派(六朝和隋唐时期曾出现十三支佛教宗派)。
进而将佛教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汉化佛教。
这些宗派往往人数众多、传承严密,短则四、五十年、长则几百上千年。
于是。
佛经翻译家就成为佛教宗派的宗主或成员。
而且,因佛教含有浓厚的宗教哲学,不少人还撰写佛经著作(如道安的“本无”说,僧肇的般若学、智觊的止观论、竺道生的顿悟成佛说、窥基的“唯识论”),于是有些人还成为佛教哲学家。
翻开中国历史或哲学史可以发现,东汉至唐朝那一时期中国的思想家或哲学家大约有50%以上出自佛教宗派。
佛经翻译家集一身于几任(翻译家、教育家、宗主、哲学家),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极为有趣的特殊现象。
他们跨文化区域传播佛教经典的历史成就,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语言学或翻译学的意义,对二千年来的中国历史、政治、宗教、哲学、性格、建筑、艺术和日常生活等诸多领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佛经翻译家实际上扮演了中国文化重要构建者的角色。
不知读者还能否找出几位与古代著名佛经翻译家具有相似地位或相似影响的现代翻译家?本文集中概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最富有代表性的几位佛经翻译家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
三、鸠摩罗什与大乘空宗鸠摩罗什(344-423),西域龟兹人,东晋后秦时来长安,享有国师待遇,在西明阁和逍遥园设立译场,广译佛经,参与者800余人。
据《开元释教录》,他主持翻译了74部(384卷);又据《历代三宝记》,他翻译了97部(425卷)。
罗什本人堪称四大佛经翻译家之首,他翻译的《般若》诸经和《法华经》被视为佛经四大翻译作品中的前二部(四大翻译中的第三部《大般涅磐经》由北凉时来华印度僧人昙无谶翻译,但该经的研究与传播后来全部由罗什派弟子掌握)。
从翻译学角度看,鸠摩罗什的译经数景、内容准确性、文体技巧等方面较前人都有显著提升:他还第一次提出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超越了道安“五失本”的直译原则,开创了佛经翻译理论的一代新风。
鸠摩罗什翻译的佛经主要是大乘佛教空宗经典和禅学经典,规模巨大,形成了隋唐以前佛教二大派系之一,极大地推动了汉化佛教的传播和发展。
罗什系统的弟子最初有三千,仅列入《高僧传》的就有22人。
后来他的承传系统随着时代前进又扩大了,因而在罗什周围形成了以他所翻译的佛经为理论依据的一系列大乘空宗派别(承传印度大乘佛教龙树空宗,宣传一切皆空的虚无主义):1、“三论”,即《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为三论宗的理论依据,罗什本人被尊为三论宗始祖,传承至道生、昙济、道朗、僧诠、法郎、吉藏(嘉祥大师),后来三论宗并入禅宗,2、《法华经》和《大智度经》以及昙无谶所译《大般涅磐经》,启示了北齐的慧文创立天台宗,成为天台宗的起源。
经慧文传承至慧思、智觊(天台大师)、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道邃(十祖)。
高丽僧人从智觊处将天台宗传入朝鲜,日本僧人从道邃处将该宗传入日本。
天台宗关于佛性的宗教哲学观点是魏晋以来中国哲学人性学说的发展,开了宋明理学天道性命观的先河。
3、《坐禅三昧经》等禅学经典启发了罗什弟子道生和慧观,他们首倡“顿悟成佛”之说,以后影响了道猷、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到唐朝慧能大师,终于形成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
禅宗的代表作《坛经》是中国僧人著述中唯一称经的著作。
禅宗是对印度佛教的革命性变革,是彻底汉化的佛教,也是佛教中流传最为远久、影响最大的宗派,被称为中国佛教发展的顶峰。
四、佛陀跋陀罗与大乘有宗与鸠摩罗什同时代的还有一位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佛陀跋陀罗(觉贤)。
他原是印度佛僧,东晋十六国后秦时来华,先在长安石羊寺传授自己翻译的《达摩多罗禅经》、《新无量寿经》等禅学经典,以后到健康(今南京)久居。
以道场寺为译经中心组织翻译大批佛经。
觉贤的译经著作以《华严经》(习惯称《六十华严经》,佛经四大翻译之一)、《观佛三昧海经》、《达摩多罗禅经》最为著名。
除上述三部重要佛经外,觉贤还翻译过另外八部(二十余卷)。
虽然他的译经数量比不上鸠摩罗什,但在《六十华严经》的旗帜下,他创立了中国佛教史上堪与鸠摩罗什派大乘空宗相对立的另一大教派——大乘有宗(承传印度大乘佛教世亲有宗,宣传因缘出于三界,个人努力不同会招致不同的结果。
这一学说有积极的一面)。
觉贤翻译《六十华严经》之后,大乘有宗的另一部重要经典《十地论》随后也由三位有宗佛僧(勒那摩提,菩提流支,佛陀扇多)译出。
后来有宗的慧光大师以《十地论》为依据,大力推进《华严经》的研究承传,逐渐形成慧光系统,即觉贤再传系统。
慧光直传大弟子十五人,再传弟子众多,其中十人被列为十哲。
同时,另一印度僧人真谛于后凉时代来华,传译大乘有宗经典。
他翻译佛经二十部(七十卷),有大弟子八人,最著名者为智恺、法泰,再传弟子众多。
这二大系统共同衍生出了后来的杜顺、智俨、法藏等华严宗大师。
由觉贤创立的华严宗体系包含复杂的神秘主义哲学思想,涉及万事万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本质与现象、统一和差别等范畴,具有某些辩证法因素,代表了中国佛教哲学的最高水平。
华严宗对后来的宋明唯心主义哲学影响巨大(如程朱理学中的论题“理”、“事”、“气”),表现出明显的历史和逻辑继承关系。
至于各地兴修的华严宗庙宇(有些称法藏寺)和禅寺不计其数,对于古代中国的建筑、园林也有明显影响。
五、玄奘与唯识宗唐朝太宗、高宗时期玄奘大师的译经代表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最高水平。
玄奘自太宗贞观三年经西域前往印度求学佛经,于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历时16年。
他从印度带回大量梵文佛经,共计657部。
玄奘在长安慈恩寺和弘福寺设立庞大译场,组织翻译佛经近20年。
他一个人就翻译出74部(1341卷)。
在翻译组织工作方面,玄奘分工细致,设有专人负责“证梵语”(解读原文),“笔受”(形成文字),“证义”(复核校对)、“润文”(文句修饰)等程序,往往数十人同时翻译一部经典。
如翻译《瑜伽师地论》时,便有笔受5人,证文5人,证字2人,证梵语1人,证义7人,此外还有官吏“润文”和监督。
无论从译经的质量和数量上看,玄奘的翻译事业都是空前绝后的。
玄奘门下弟子三千,高足也有七十,其声势当时可比孔子。
其中最为杰出者是窥基、圆测,此外还有普光、发包、神慕、靖迈、顺璟、嘉尚、慧立、彦惊、神防和宗哲十贤。
玄奘在译经同时,传授印度大乘佛教《成唯识论》(10卷)和《俱舍论》等经典。
他以空宗为依据在他门下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佛教新宗派——唯识宗(或称法相宗、慈恩宗)。
玄奘为宗师,继之有慈恩(窥基)、慧诏、智周、世定等诸位大师。
由此,玄奘在佛经翻译的基础上把佛教教义发展到了极致。
六、结束语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整体而言,是全方位的。
佛经翻译将印度佛教的精深和奥秘引入儒家和道家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本土,给中国传统文人学者和普通百姓提供了思考人生、探讨宇宙的另外一条新奇和特别的路径。
同时,佛经翻译这一历史文化事件在中外来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也逐渐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