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6篇
《活着》读后感心得500字六篇

《活着》读后感心得500字六篇《活着》无疑是一部深邃的作品,它告诉我们,人对苦难的承受力是无限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读后感心得500字有哪些?一起来看看《活着》读后感心得500字六篇,欢迎查阅!《活着》读后感心得500字1余华的《活着》,几乎是用了一下午时间,一口气读完.好的文学作品如同有魔力般,让读者不忍放下.读完的第一感受是富贵的一生太悲惨了,似乎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到他身上.在书中你能看见兴盛.看见衰败.看见颓唐.看见生活怎样折磨一个人,看见离奇却又平凡的人生.但正如作者所言,这个故事是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生活对富贵而言,真的是一条路,没有枝杈,就这么走下去,风来了,就吹风,雨来了,就淋雨.受不住了,就倒下,倒下了就再站起来,继续蹒跚前行.他对苦难的承受力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让我对生活,乃至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与理解.人生的喜怒哀乐,都建立在活着的基础上,活着需要韧性,活着才是一件幸福的事.人生的意义或许真的不在命运之外,也许活着的意义就是在活着本身.当我们还在抱怨生活里的不如意,为生活中的不完美而纠结抓狂时,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书,或许你会更加感恩和接纳生活,感恩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平静与幸福,接纳生活给予的不足与苦难.《活着》读后感心得500字2很早以前就知道有《活着》这本书,但一直没有找来阅读.近几天又经常听到读书会的会员们在讨论余华的《活着》,便到阅览室借来并急迫的读完.《活着》的作者余华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用冷静的.平常的笔调,用至真至诚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叫富贵的老人极其不平常的一生.富贵是一个富有的地主家的少爷.年少无知的他,夜以继日的吃喝嫖赌.终于在一夜之后将庞大的家业全部输光.从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家少爷,沦落的靠租地为生的佃户.巨大的人生落差,刺醒了他麻木的心.他开始孝敬母亲.关怀妻子.怜爱孩子.然而,上天似乎注定要他为自己过去的错误付出代价.他去为母亲请郎中,却在路上被残兵抓了壮丁,被抓后母亲病死.以后他的儿子有庆在为学校的校长献血时,却被不负责任的医生酬谢过量致死.他的女儿凤霞死于产后大出血.他的妻子家珍在两个孩子去后也撒手人寰.他的女婿二喜在一次搬运事故中惨死.剩下和他相依为命的外孙苦根也因贫穷,吃豆子被撑死.亲人相继的离开了富贵,孤独的富贵买了一头和他一样老的牛为伴,继续活着.富贵只是千千万万那个年代中的人物的一个缩影,默默的忍受着这一切.我们可以体会到人世的残酷与个人的渺小.作者在《活着》韩文版的自序中这样写道: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忍受,成为生命给予生活的一种状态,是活着的一个必须条件.但是忍受需要力量的支撑,爱的牵引.如果在忍受之中看不到希望,感受不到幸福,那么,这种活着的方式也是不能忍受的.其实活着是一种证明.一种历练.活着就是一种修行.《活着》读后感心得500字3看到有一本《活着》,就囫囵吞枣的读了一遍,刚看完,很压抑,然后,很久,才释然……主人公福贵,从一个有钱的爱赌爱嫖的二流子,到孤苦伶仃的一个人,经历了破落.贫穷.战争,一步一步,失去了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只有一头很老的牛陪伴余生……在悲剧的人生中,他学会了珍惜,珍惜自己的妻子,妻子做的一双鞋,最饿时老丈人省下的一小袋米,学会了宽恕,宽恕间接害死了自己儿子的战友……独自一人活着.这本书不同于张爱玲的《小艾》,小艾经历了一系列悲惨的遭遇,最后的结局还是给人一些希望的,看完以后,积聚的压抑在结尾处有一些释放,而《活着》看完很沉重,感觉呼吸困难,看着生命之手一次又一次给予希望,又一次一次的剥夺一个人身上的珍宝,却无力反抗.也许只有懂得了爱,懂得了你所拥有的珍宝,在失去时,你才有勇气去面对一个人的寂寥……毕竟,回忆是一个人的历史缩影.《活着》读后感心得500字4无意间看到了这本独特的书,在书中,作家余华用他那淡淡的文字,平静地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看完后,我没有像平常那样因为人物悲惨的身世而流泪,更没有因书中的情节而大发感慨.这次,我陷入了沉思……《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富贵悲惨的人生遭遇.富贵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富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了,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富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富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小说以旁观者的视角讲述了主人公福贵一生的经历.他的人生是平凡的,甚至可以说是凄惨的:不仅没有他名字中的〝福〞.〝贵〞,还亲眼看着自己的一个个亲人.爱人从身边离去,这是多么令人绝望的境地,但福贵却依然平静的生活着,没有陷入预想中绝望的泥潭.或许正是因为这一次次离别使福贵,更使我们看清了活着的意义.作者在书的后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想,其实活着本身就是美好的,因为活着我们就拥有着世间最珍贵的东西——生命.还记得和孩子们学习完《生命生命》后组织的一次主题班会,核心话题是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又为什么而活着孩子们踊跃发言,有的说为理想而活着,有的说为知识而活着,还有的说为国家的美好未来而活着,真的是这样吗?我读完这本书后,渐渐认识到,其实活着本身的美好就足以让我们迷恋,足以让我们为其而活着.当然,梦想.抱负.知识.财富等也都是美好的,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建立在活着的基础上吗?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或者是多么辛苦.因此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责任,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责任.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静静的看这本书,感悟作者的思想,那种感觉像是在与一位智者交谈;我喜欢细细的品味书中的语言,似乎每一处都暗藏玄机,似乎在玩一场智力游戏.《活着》无疑是一部经典,美国短篇小说家艾米丽·卡特称之为一部〝永恒作品〞,并不是谬赞.我认为每个人也都该去认真读一读这部作品,特别是那些年轻人,让它来教会这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轻人生命的厚重与沉痛,让它来给我们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着的价值,去担当生命的责任.一座小城,一段人生,一个过程.为了活着,我们都努力活着!《活着》读后感心得500字5我在望不到边际的生活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余华的《活着》,这正是生活的本质.如海的眼泪,如山的压抑,如沅的热血,充满了力量.那福贵的母亲的白发与撒手西去的愕然.这是面对的自己身边第二位至亲的离去.那福贵女儿的难产而死的痛,那福贵妻子的软骨病,那福贵儿子失血过多而意外而来的丧子之痛,还有那福贵的老爹含泪逃离了支离破碎的徐家……随着一支毒箭的打击,又一支,再一支的刺痛福贵那早已野哭决然的心.死者的死对于他们自己来说更像是噩梦的一场解脱,而痛苦的枷锁全部转而拷向福贵一人之身,除了心在眼泪里泡渍,还有生活的重担,活着的坚持.伟大的人格也许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福贵的一生写满了绝望的不存在,面对着眼前的绝望之境地一点点地长大,渐渐脱去徐家少爷的光荣放荡,成就一个坚强乐观的农民.这精神上的成长远比身体上成长珍贵得多,珍贵的力量,这来自于对活着的亘古不变的态度与信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人格强大.即心态与观念造成了福贵自我与外界如此黑暗的隔膜与保护,如山的压抑,如沅的热血,还有伟大的毅志,活着的希望.他们说,人生不过一场戏,各人有各人的角色与台本,可福贵就是那偏要不服命不认命的坚韧不听上苍的调度,那满怀的倔强,那满腹的荒.唐,那满怀发谥的期待,如若上苍发出死亡的调度也决不顺从!只要热血生命仍在骨头里嶙峋作响,就是要活着.拼死才能拼出活头来,总有信仰会排空而来,而来与活着的福贵相遇,走在尘土飞扬的道上,活着自己的人生.充满了力量,活着的色彩.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世上千千万万,老来风味,大抵都是在活着,谁都逃脱不了活着的欲望.生生灯火.明暗无辄.活着,哪怕只有一息尚存,也可千回百转抱有希望,真心不感到死之苦恼!《活着》读后感心得500字6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摘自余华《活着》我总认为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活着》你会知道,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着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当生活在80年代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知道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到幸运呢!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在我脑子里,我仍然清晰的记得前几天报道的那位为钱财而贪污受贿的官员,在法庭宣判前的那一番话:受贿巨款,只是为了下一代过得更好,再说,我所贡献的远比我所得到的多得多.这就是他活着理由吗?当一次次邪恶的观念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呢!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读后感心得500字六篇。
《活着》读后感(通用15篇)

《活着》读后感(通用15篇)《活着》读后感1用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活着》,感觉真的是本不错的书,却很难从里面准确的汲取出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
看的过程一直很平静,听福贵讲着他一生的经历。
随着他命运的不断辗转,对这个人的爱恨也是一直发生着变化。
起初,福贵是一个每天只知道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不过,刚开始也只是以事不关己的心态看待他的一切行为,直到,他竟然打了为他怀了孩子的家珍,才开始愤恨。
家珍是个善良的女人,一辈子跟了福贵,算是没想到一天的福气,不过,却在这样磨难的一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后来的福贵,对她还是不错的,每天背着她出去散心,这也是一个女人一辈子的幸福了吧,值了。
对她,我一直抱着一种崇敬和心疼的态度。
凤霞倒是没什么感觉,觉得她的一生挺好,虽然耳朵聋了,嫁的是个偏头,但是,偏头女婿对她真的是没得说,算下来,她也比那个时代的其他女人幸福了些吧,起码比她妈强。
有庆是让我最震撼的一个男孩,他对羊的那份心疼,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自己养的那两个小羊,那天妈说要把它们卖了,我蹲在羊圈看着它们心疼老半天呢。
有庆的死是让我看这篇文章心情最暴躁的时候,特别是医生的麻木,让我突然就有种想杀人的冲动了,别说福贵,就我一个女生都看不下去了,活活的一个孩子就突然这么没了,是谁谁受得了啊。
要是谁的亲人被这么不明不白的折腾死了,谁如果没有想把那抽血的护士和医生给整死的冲动,那他肯定不正常。
太灭绝人性了!!!那个年代是个怎样的年代,具体的我摸不清楚,只是很庆幸自己能出生在那个年代之后,少经历了那么多世态炎凉、生离死别。
在我感慨现在生活的种种不好时,读了这篇文章,我就开始逐渐感觉平衡了,比起他们,我已经很幸福了。
那么多人都去了,留下了福贵。
也许活到最后的并不一定是幸福和快乐的,但是,活着,起码还能感觉到哪怕不幸福和不快乐。
只剩下福贵了,就剩下他一个人孤苦伶仃,连苦根也去了,可是福贵没有放弃生活,这点我很佩服他,他仍然坚持活着……看完这篇文章,最大的感慨就是——人,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强的面对人生!《活着》读后感2说实话,这个读后感我不想写,为了和儿子的约定,我不得不第三次重新走进余华的世界。
余华《活着》读后感

余华《活着》读后感余华《活着》读后感(精选27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余华《活着》读后感(精选2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余华《活着》读后感篇1最近再一次看完了余华的《活着》,还记得第一次看这本书时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以至于一口气把它读完了,当时的感受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只是依稀记得一点点感受: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历程,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位老人牵着他的老水牛走在夕阳下的情景,我不为他感到悲伤,我自己很平静。
这个暑假我突然又很想看看这本书,这次是断断续续看完的,看完后仍然是一种静谧,一种对大自然对生命的静谧感,时光就那样就躺着,人的生命也一点点消耗着,谁也逃不了最终的结局,都会这样静静地离开……书中的故事的确让人有一种悲痛,甚至说是一种苦难,但作者所采用的叙述方式确让我们感到平静,几乎没有大喜大悲,就是一位老人在话家常,讲述家人的故事,他们曾经生活过,然后他们死了。
余华在麦田新版序里这道这样一句话:“《活着》的福贵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的确,在我们看来福贵这一生的确过于悲惨,但在福贵自身看来,他和他们有许多的经历,或快乐,或悲伤,或恐惧,他们经历过了,然后各自走向各自的归程,有的人可能走得快点儿,有的人可能稍微慢一点,但最终都殊途同归。
曾经的我一直害怕讨论死亡的话题,我没有经历过,我害怕,我不知道在面对至亲在面对自己死亡的时候会是怎样的,但是如今我却有点看明白了,就像福贵说的“人是早晚会熟的”,也就不再如此害怕,反而开始想想自己的这一历程该如何去度过。
前几天刚看到一票文章叫做“闲暇的重要性”,文中指出工作不应该变成我们生活中唯一重要的部分,我们应该学会虚度光阴,近年来有很多人士开始认识到虚度光阴所带来的幸福感,但社会上更多的还是拼命工作和鼓吹拼命工作的人,这些人们为了工作放弃了一切,包括父母,爱人,子女,无法陪伴他们,无法正确处理家庭和工作的关系。
《活着》读后感(精选17篇)

《活着》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活着》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活着》读后感篇1寒假期间,花了两个星期读完了余华的《活着》。
《活着》其实很简单,它只是讲述了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做的事——活着,或者说更好的活着。
《活着》却又很复杂,它将人们放置在了一个充满苦难的时代里,将“活着”最宝贵的信念,完全地剖析在人们面前:以回忆的姿态,去深刻地体会“活着”,艰辛,本然,宁静。
就如林荫下的福贵,牵着老牛,念叨着亡故妻儿的名字,依旧充满感情,仿佛他们从不曾远去。
文章的主人公福贵,一生坎坷波折。
当所有的亲人都先他而去,亲情的美好被死亡无情的撕碎,他以一种超乎想象的坚毅与执著活着,没有被厄运打垮,扼住了生存的咽喉。
读过《活着》,看到福贵的亲人一个个死于病痛和意外,生死别离剜割着福贵的心,福贵依旧没有放弃,由纨绔子弟变成了有坚定信念的人。
由主人公的信念引发了我对生命的思考,对活着的感悟。
文中的活着,决不是无目的地延续生命,而是为了心中的信念,将活着演绎为生命的升华,去战胜一切失败,痛苦,永不放弃希望。
为了活着而活着。
当一个人在经历过生死困境,认识到生命的不易,当活着成为一种信念,而非只是想着自己的功名和后人的褒贬时,人们也许就会像福贵那样:独自一人却不孤寂,因为他能从自然中所有有生命的东西身上找到生命的活力,活着的快乐;也许就可以做到,对于自己的过往,那生与死的别离处之泰然,因为活着已成为心中最坚定的信念,看透活着的真谛,不会因生死别离而有所动摇;也许就可以做到夕阳西下,与老牛相依的淡泊、宁静。
回到现实中来吧,文中福贵的时代早已过去,福贵的生活方式早已不适合现在的社会,我们不可能像他那样活着。
我们应该做到保持本心,认清自己的目标,用尽全力去做真正有益于自己和他人的事,创造自己的价值。
在一切困境面前,像福贵一样,永不放弃,为了活着而活着。
《活着》读后感600字6篇

《活着》读后感600字6篇《活着》读后感600字篇1读著名作家余华的《活着》就如同品尝一杯生命的苦酒,于是,迎着春日和煦的阳光写下了这些文字。
在洒满阳光的绿油油的田野上,一位老人,生命布满了疮痍,他牵着牛,眼睛里闪着柔和的光,广阔的土地就像他袒露的胸膛,他望着牛,夕阳和炊烟,沉浸在一片落日黄昏的景象中,他年轻时曾拥有家财万贯的阔绅子弟,却在赌场上输掉了他全部的家产,结束了他富裕的生活。
战火纷飞的年代,他被俘虏,在参军和回家面前,他选择了回家。
他有一个外孙,由于疾病和种种事故将老人与他们分开。
这让我感到了生命的滞重、人间的温情,在我们享有生命时,我们应尽努力去维护它,经营它。
然而,当生命将要从我们身上剥离时,我们是否真正的了解它的含义呢?生活中的所有悲伤、喜悦、得失,都将老人的生命变得斑驳、沉静和突兀。
或许,生命是激情,是力量。
可对更多的人而言,生命何尝不是一种承受呢?战争、饥饿、病痛、孤独……有时候,我们享受给予却不知如何回报;付出却一无所获;渴望诉说却不知如何表达。
但是我知道,我们要用全部的生命去爱父母;用全部的执着去爱恋人;用全部的责任去爱孩子;用全部的真诚去爱朋友;用全部的热情去爱每一个生命。
我们的生命大概就是如此,它充满着矛盾又好似相互瓦解,一同奔跑相互扶持。
在它凄凉的底片上,展示着生命永恒的温度,诠释着炽热的渴望,大概这就是活着。
生活中,也许活着比死亡更痛苦,但他却选择活着,活着就是一种责任,活着就是生命的重新获得,它无任何理由,只是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完成自己的使命。
这就是生命的价值,活着的价值。
《活着》读后感600字篇2?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的岁月;经历了人一生中的大喜与大悲。
他死了爹娘,也丧了儿女。
说他可怜,也是,也不是。
至少,他,还活着。
他曾经年少轻狂,赌博输光了家产,从远近闻名的徐大地主变成了贫农。
而取代他的龙二,在解放初期时就被枪毙了。
他这算是捡了一条命吗?又曾经,他被抓去当兵,在军营中度过了好几度春秋。
《活着》读后感800字6篇

《活着》读后感800字6篇《活着》读后感1生命是一个人对自身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余华看完这本书后,我第一句就感叹:这是一个好悲伤的故事啊……这本书以一个流浪汉道听途说的故事方式写了下来。
其中,文中的第一个“我”,对这个故事是有自身的评论的。
这样的文学手法,我第一次接触。
这样可以完整地写出这个故事,也可以自由地抒发作者的一些感触。
福贵原先是个富家子弟,却因赌博输了家产,连妻子也被娘家接回去了。
好不容易妻子带着儿子回来,母亲却病倒了。
为了求医,福贵被抓去当壮丁了。
几年后回来,虽然母亲已经去世,女儿也因一场高烧不会讲话,但好歹四人的小家团聚了。
又因饥荒,被迫无奈把女儿送给别人。
女儿逃回了家,他们再也狠不下心了。
但厄运接踵而至,先是妻子病倒了,后来儿子又因献血过多死了。
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勤恳的女婿,女儿又因难产去世。
不久妻子也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外孙。
本还可勉强过上好日子,女婿却因工地失误丢了性命。
福贵拉扯着外孙长大,却因为一个自身都不敢相信的失误——豆子煮多了——外孙被吃撑死了。
就这样,亲人接二连三地去世,这样的遭际,苦不堪言。
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是解放初期前后。
先是和国民党打仗,再是分田地、斗地主,还有饥荒和文化大___。
我看过的书也有很多是取材于相似的动荡的时代背景。
这让我想起了《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同样是被社会一步一步碾压,直至毁灭。
但《活着》的结局不一样。
福贵没有被压垮。
最后他从集市上的宰牛户手中救回了一头老牛,并以自身的名字命名,和它一起优哉游哉地种田,喊着逝去家人的名字,告诉“福贵”,不只有你一头牛在犁田哦!这样的田园生活,是甜是苦难以分辨,只觉得弥漫着无尽的苍凉。
有人会问,这样“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有什么意义吗?什么是活着?活着就是你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快乐,更可以经受生命中的痛苦——毕竟如果死了,就什么也感受不到了。
我的爷爷也出生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
我小时候还听爷爷说过,当时捕来的鱼都要充公,饥荒时确实会上山挖野菜,文化大___大家都不上学。
活着读后感(精选25篇)

活着读后感(精选25篇)活着读后感(精选25篇)活着读后感篇1少年去游荡。
老人叫福贵,年轻时嫖赌败家,仗着几代家业,不听长辈教诲,辜负对他百般忍让,如故跟着他的妻子,最终赌光了几代人的积蓄,所有的风光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从富家少爷到下层百姓,如同一个晴天霹雳,将这个把灵魂都置于嫖赌中的少爷劈醒,才开始珍惜身边的亲人,打算重新开始。
中年想掘藏。
命运似乎因为福贵犯的错而要刻意惩罚他,破产后接连着丧父,为母抓药是被抓去当壮丁,九死一生回了家,母亲早已亡故,女儿凤霞也因一次生病成为聋哑人。
后来人民公社成立了,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归了人民公社。
妻子在这期间得了软骨病,而且日渐严重。
福贵一家祸不单行,儿子有庆死于采血事故,为救县长夫人被一个无情的医生夺去生命。
女儿凤霞死于生产,只留下了儿子苦根,四年后,女婿二喜死于工地事故,就剩富贵和外孙相依为命了。
死神连这仅有的幸福都不肯给福贵,又夺去了苦根的生命。
老年做和尚。
福贵亲手埋葬了所有至亲至爱的人,老来却是无牵无挂,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他似乎看透了一切,也不去抱怨,也不去哀悔。
路是自己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不管是对是错。
他说:“这就是命。
”他唱响了“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用一句自嘲归结了自己的一生。
福贵的一生就像一叶小船,游荡在社会这个海洋里,小船的力量又如何反抗海洋呢?福贵只有受着命运的摆布,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地抓住一切“稻草”不放手,忍者,活着,就像小船只有随着波涛时起时伏,唯一能做的是不让自己陷下去一样。
福贵的一生是平常的,却有一种力量让人在合上书后为他感叹。
是他强忍着亲人生老病死的天灾,社会灰暗的人祸的力量,一种“忍”的力量;是他无论多苦多难,仍然磕磕碰碰地往前走,跌跌撞撞地活着的力量,一种生命的力量。
我常抱怨生活过于乏味,读初三的时候,日日夜夜想着盼着毕业,以为过了中考这一关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只要熬过初三,接下来就是轻松愉悦的日子了,好不容易盼着初中毕业了,可这却是高中的起点,还来不及畅快的舒口气,又得咬紧牙,开始高中的马拉松了。
活着读后感(精选14篇)

活着读后感(精选14篇)活着读后感活着读后感篇1“活着就是王道”,点入于娟的生命博客,六个大字触目惊心,一个如此简单朴实的愿望,对很多人而言却是遥不可及。
生命,似乎很漫长,眨眼又很短暂,我们哭着笑着度过一个又一个相似的晨曦和黄昏,碌碌而无果。
“只要我活着,我愿意邋遢的蜷缩在地铁过道的角落,任人践踏,只要我可以每天看见妈妈牵着土豆(于娟的儿子)的手走过。
”如此卑微的愿望,令人忍不住心酸落泪。
然而,我们可以捐助钱财,可以给予物资,却无法收买时间,死神总是无情的在那个特定的'瞬间带走每一个眷恋的灵魂,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它带走了她,不管她还是那么年轻,也不管她是那样的优秀,更不管她还是一个女儿、一个母亲、一个妻子。
就这样撒手人寰,舍弃一切不愿舍弃的人、情、事,远远的远去,不再回头……每每看到类似的文章,总是告诫自己从今起要善待自己,善待人生,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让生命有所遗憾,却又往往很快的忘记所谓的淡然,不自觉的投入忙碌,投入世间翻覆的纷争,争取无谓的得失和悲欢……“活着就是王道”,这是多么简单的生命哲理,当生命存续,我们就有时间来享受人生,来实现愿望,来走一条只属于自己的路,一切的一切的前提只是那么简单:活着!日本的一位哲人曾说过:“我又浪费了一天,这是无数昨日逝去的人们所梦寐以求的一天!”没有人可以让时间倒流,我们从出生的一天开始就离死亡越来越近,无人例外。
在这或长或短、或精彩或平庸的一生里,我们本色演出着自己的剧情,慢慢地走向终结。
活着读后感篇2我已经很久没有读书了,每天将自己用看电视来麻醉自己,我也很佩服自己怎么能将一部500多集的电视剧,用几天时间就看完了。
昨天,我克制住看电视的欲望,将《活着》这本书看完了。
我想看这本书,源于某天早上起床看到微博上推送的一篇关于《活着》的观后感,文中句句透漏着《活着》的主人公的人生的悲惨,这样的悲惨人生刺激了我去想要去看这本书。
我的内心很痛苦,我期待看到更痛苦的人生让自己的内心平衡,不再认为自己是最苦的,也许这就是人性黑暗的一面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读后感6篇导语:对于《活着》这部作品,各位读了有哪些感想呢?以下是的《活着》,供各位阅读与参考。
活着,怎么样地活?为什么而活?这样的问题,只有我在无聊的时候,才会突然从脑子里蹦出来。
可是以我的资质,实在是想不透,想不明这么高深的问题。
其实人的出生就很了不起,因为那是一个从亿万个同类中脱引而出的精子与卵子结合的结果。
允许我用从这么微观的角度去分析这个出生的问题,我只是想说明,既然人的出生那么地不易,为什么不好好地活着呢?在很早的时候,朋友就曾推荐我去看老谋子的电影——《活着》。
那段期间,我一直很排斥悲伤色彩的电影,所以一直没看。
这次,我是很匆忙地看完了余华的《活着》。
整篇小说给人的感觉就是淡淡的,没有华丽的辞藻,每一个字眼都显得那么朴实,真挚。
富贵这不寻常的一生,余华用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而这叙说的语气也是平静的。
富贵的人生,真的是充满了传奇色彩,人世间最最凄惨的事情他都遇上了。
从他败家,爹娘死后,再到失去儿子,失去妻子,失去女儿,失去女婿,失去外孙,他的一生都在失去至亲。
好在到最后,还有一头老牛陪着他。
作者在描写余华的亲人去世的方式的时候,我觉得颇感荒谬。
有庆是抽血过度死的,二喜是被水泥石夹扁的,古根则是吃豆子噎死的。
我想这样的事情放在当时的背景中,是合情合理的,这也是作者用意之深的地方。
在看这篇小说的时候,我能隐隐约约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种种悲哀。
从炼钢这一片段,可以凸显出,人们的无知。
可见作者对当时的社会也是批判的。
每当福贵的日子过得稍微好一点时候,他家的谁谁又去世了,而且死的方式总是那么的突兀。
可是福贵没有一次次的倒下,最后的结局是买了一头牛和自己相依为伴。
可能有些人真的是会找根绳子上吊算了。
福贵没有这么做,他仍然选择活下去。
他对生活还有期盼吗?他的内心是如此的强大,在古根死后,他还安慰自己,说家里人全是自己送走的,这样很踏实。
福贵的有一句话我很印象深刻,他说:“做人还是平常点好,挣这个挣那个,挣来挣去赔了自己的命。
”他是拿自己跟龙儿和春生做笔记了,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
命,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当代人也常常说,身体是1,其他的都是0。
没有这个1,有再多的0也还是0。
活着才是硬道理!就像余华作者自己说的那样,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在这个纸醉金迷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为了钱,为了名,为了利而活,当他们得到这些东西的时候,该为什么而活呢?活着,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包含这一种对生命的负责。
当我们从竞争中得到生命的那刻起,就已经是一种生命。
只有活着,你才可以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你才可以回顾昨天展望明天,你才可以感受亲情、友情、爱情的温暖。
像福贵那样,到了年老的时候,可以静静地跟旁人讲述自己的过去点滴,自己的人生收获。
其实,活着就是一种幸福,所以还是乐活乐活吧。
我总以为一个人与一本书的邂逅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缘分,也许拨开书页,看到的是致一的文字,然而这些呆板的墨色下掩藏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灵魂,这个灵魂会时常的躲闪,但亦毫不羞怯地袒露着。
其深浅却难以以厚薄来论,因为它们载负全是思想的激流。
我时常思考着一本书的力量,纯粹的文字却冲击了人的视听的感受,如海浪般的震撼人的心灵,撞击人的思想,潜入意识。
《活着》 ___一本有生命、有感染力的书。
我深深记得初读《活着》的感受,从初始的悠然到其后的凝重,翻动书页的手指愈渐迟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种隐秘的期待——呼唤着一个转折,一个让主角福贵走向幸福的转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么的残忍与吝啬,我几乎是一路心痛地读到最后。
当我满心酸楚地合上书页,猛然望见封面一袭鲜血般的暗红:刺目一如长长伤口上的血淋淋,却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动;似乎是悲哀,是一抹浓重的叹息,又仿佛一阵热烈的律动……我的泪直直地落下来了。
书中,随着福贵悠长的笑,娓娓道来他的一生。
从一个少爷吃喝嫖赌到终于败坏家业,沦落到为糊口而下地,在跨越抗日战争、内战、饥荒、 ___、文—革……的年代里,他死里逃生,而家庭却被命运肢解。
他挚爱的亲人一个一个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聋哑女儿凤霞难产而终、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惨死,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孙子苦根,竟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活活噎死。
他布满老茧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亲人与泪水,终于只孑然一身与牛相依。
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应是一个悲剧吧。
然而他淡淡地讲述着,没有大悲大恸,这个被厄运磨砺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
在书里作者与读者一样是一个聆听者,他没有评论,甚至没有一声短短的叹息,他只是呈现着,但他想说的都悠悠地说了。
回味的时候,我常常惊讶,这仿佛是看见一绺极纤细的发丝被—逼迫着承受千万斤的重量,然而它却没有断。
这种生命的韧性似乎讲述着人生绝望的不存在。
福贵的人生,仿佛是一株盘剥的冬笋——一层层褪去人生的虚华、一层层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赖,一层层摧毁着人的坚强。
可到最后,白嫩嫩的,却剩下一个人最柔软、最纯净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
活着,执著地活着——已成为一个唯一能描述福贵的形容,也是对福贵的最好的肯定与颂赞。
至于幸福或 ___,我们无法断言,也许在旁人的眼里,福贵的一生是苦苦煎熬的一生;但在他自己,也许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
贺拉斯说: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的生前,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因这样一句话,我认识了余华,邂逅了《活着》。
心想,这书究竟囊括了怎样的一个人以怎样的姿态去度过这以笑为哭,生死徘徊的人生。
我贫瘠的想象力在自我思维的匣子里打转,呼之欲出的答案在我合上书的刹那隐约流淌在了笔尖。
相比于其他的大部头,这本拥有着从漫漫长夜中孕育出的黑色封面的薄书更具有不凡的重量。
余华说:“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福贵则就经历了一生的苦难与失去,成为余华笔下的那个人。
从他身上,折射出了中国近几十年来的动荡与变迁;从他身上,也折射出父辈与老一代人的隐忍与苦楚;从他身上,更折射出一种几近乎英雄般的气势与荡气回肠。
福贵是一个英雄么?是的。
他是一个英雄!而困苦是他最亲密的“伙伴”,伴随着他从一个阔少爷走到一个下田耕作,为生计发愁的庄稼人,也伴随着他从徐家浩大家业、人丁兴旺,走到最后只有一头名叫“福贵”的老牛陪伴。
恍惚回首,这一生究竟要历经多少磨难,才能把心与身投放回天地间,而人究竟需要多强大的忍耐力,才能扛起这些从天而降的沉苦负担。
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儿?很多人追问。
有的人似乎找到了,而有的人似乎还在寻找的路上。
“人是为活着本身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余华如此说道。
人活着,若被赋予沉重的意义,那总有一日会被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摧残得形如枯搞。
人简单地活着,做着自己该做的事,不为他人而活,因为命运能够轻易地从我们身边剥夺一切。
我们亦可能在某一天变得一无所有,唯有活着的精神是属于自己的。
于是书中说:“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福贵经历了他父母的死,他儿子的死,他妻子的死,他女儿、女婿、孙儿的死,变得孑然一身,他有时伤心,但他说过更多的是踏实。
因为他的亲人全都先他而去,再当他死时,他便谁也无需担心了。
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去,而他还活着,在经历风浪悲痛之后。
旁观者也许会认为他是幸存,可他是真真实实地活着,这一生,就有了一切的意义。
作华自序说《活着》亦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
读着《活着》,泪不在面颊上,不在眼眶里,而是静静地汇成小溪,流淌在殷红的心尖上。
书中历史场景下的福贵与村民们浓缩成千万农民百姓的缩影。
那人民公社与 ___,真切地重现在我的眼前,我仿佛看见了百姓们的无奈和百姓们在看到家中锅与粮食均被充公却不能置一言的血泪。
生计与粮食全被公家收走,则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自主权,这是我们而今城市人体会不到的苦,而饥饿似乎离我们更遥远。
余华给我们展示了几十年前真实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一切,也给了我们更多的需要读者去探寻的含义。
自己沉淀不够,写到此处或可收笔,而过几天再听一听福贵讲他的故事,体会活着的意义。
怅然若失的我斗胆引书的结尾为尾——“我看到广阔的土地坦露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暗降临。
”我相信,活着,是生命意义的最好归宿。
《活着》,主人公福贵用平静地近乎陌生人的语调,讲述了自己与身边人的命运,父亲气极猝死,母亲念儿而死,战友中弹身亡,儿子抽血夭折,闺女难产而死,妻子抱病而终,女婿工伤致命,外孙吃豆噎死。
在他的身边,所有他倾注了情感的人,都离他而去,唯有那头名字也叫“福贵”的老牛与之相依。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在我一口气看完这本书的那天,我在微信上这样说:“今天看完了余华的《活着》,起初看得仔细,到后来已不忍深读,实是难以承受这平白叙事里的悲凉,到最后竟是看到苦根走后心里反有解脱之感。
许是黑色更显生命的张力?在时间与命运面前,人能有多少自主的空间?活着,要真切地活着。
”在那时,我更大的感触是感恩,谢谢命运对我的宽容,让我过得平凡,但也拥有了平凡的幸福。
后来,无意间看到《活着》的外文版中译序言,余华在韩文与日本版序言里,巧合地提到了两个词,命运和时间。
在韩文版序言中,余华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在日文版序言中,他又说:“谁创造了故事和神奇?我想应该是时间创造的。
我相信是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平静和动荡,创造了记忆和感受,创造了理解和想象,最后创造了故事和神奇。
我想《活着》是关于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因此它也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短暂,表达了时间的动荡和时间的宁静。
在文学的叙述里,描述一生的方式是表达时间最为直接的方式,我的意思是说时间的变化掌握了《活着》里福贵命运的变化,或者说时间的方式就是福贵活着的方式。
我知道是时间的神奇让我完成了《活着》的叙述,可是我不知道《活着》的叙述是否又表达出了这样的神奇?我知道福贵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宽若大地?”究竟是同行止的朋友,还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催化剂?余华自己也在思考。
我不知道,作为当事人,福贵是如何看待命运与时间的。
不过,我一直认为,即便将命运视作了朋友,福贵也一直没有停止战胜这位朋友的努力;即便时间何等神奇,时间也并未冲淡福贵的伤痛。
对一个人而言,在时间与命运的尽头,还有一个朋友,名叫死亡。
也许,要了解命运和时间,还应当了解死亡?生命的本质原本就是不断改变、成长和衰退的过程,生命中来来往往的人,本只能陪彼此一程,或长或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