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读后感
余华的《活着》读后感(精选13篇)

余华的《活着》读后感余华的《活着》读后感(精选13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余华的《活着》读后感(精选1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周日晚上,我花了3个多小时,一口气读了一本爸爸的小说——《活着》。
合上书以后,我有一种很难受的感觉,想哭却哭不出,说他们可怜但好像又不可怜。
余华是在一位名叫福贵的老人身上,用第一人称叙述其看似悲惨的一生。
地主家儿子福贵好嫖、赌,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在还债路上又被抓去当兵,误当成了国民党。
几年战争后,死里逃生,逃出来回到家,发现父亲已经死了。
接下来女儿因发烧耽误医治也变成哑巴了,原本好好的一个家变得支离破碎。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风霞、老婆家珍、女婿二喜、还有外孙苦根也相继遭遇不幸,这一大家子最后就剩福贵一个人了,最终跟老牛相依偎。
以多数人的想法看来,他最后的命运一定不是疯就是自杀。
可福贵依然乐观地活着,因为他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也是全书的亮点所在——活着就有希望。
这本书的作者是余华,本应是余华在讲述福贵的故事,应该使用第三人称,可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让人觉得更加真切,更加理解书中的我,在历经世间沧桑和磨难之后的坦然。
家人一个接一个相继去世,富贵被一次次的打击,这里面,不仅有活着的真正道理,还有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他没有抱怨、仇恨,而是认认真真地过好每一天。
抱着乐观的态度活着,这才是“活着”的真理。
活着本身就很艰难,延读生命就得艰难地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
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了,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了。
活着,就够了。
《活着》是一本有生命、有感染力的书。
我深深记得初读《活着》的感受,从初始的悠然到其后的凝重,翻动书页的手指愈渐迟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种隐秘的期待——呼唤着一个转折,一个让主角福贵走向幸福的转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么的残忍与吝啬,我几乎是一路心痛地读到最终。
活着读后感(15篇)

活着读后感(通用1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着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着读后感1生命是一个人对自我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余华看完这本书后,我第一句就感叹:这是一个好悲伤的故事啊,这本书以一个流浪汉道听途说的故事方式写了下来。
其中,文中的第一个“我”,对这个故事是有自我的评论的。
这样的文学手法,我第一次接触。
这样能够完整地写出这个故事,也能够自由地抒发作者的一些感触。
福贵原先是个富家子弟,却因赌博输了家产,连妻子也被娘家接回去了。
好不容易妻子带着儿子回来,母亲却病倒了。
为了求医,福贵被抓去当壮丁了。
几年后回来,虽然母亲已经去世,女儿也因一场高烧不会讲话,但好歹四人的小家团聚了。
又因饥荒,被迫无奈把女儿送给别人。
女儿逃回了家,他们再也狠不下心了。
但厄运接踵而至,先是妻子病倒了,之后儿子又因献血过多死了。
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勤恳的女婿,女儿又因难产去世。
不久妻子也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外孙。
本还可勉强过上好日子,女婿却因工地失误丢了性命。
福贵拉扯着外孙长大,却因为一个自我都不敢相信的失误——豆子煮多了——外孙被吃撑死了。
就这样,亲人接二连三地去世,这样的遭际,苦不堪言。
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是解放初期前后。
先是和国民党打仗,再是分田地、斗地主,还有饥荒。
我看过的书也有很多是取材于相似的动荡的时代背景。
这让我想起了《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同样是被社会一步一步碾压,直至毁灭。
可是《活着》的结局不一样。
福贵没有被压垮。
最终他从集市上的宰牛户手中救回了一头老牛,并以自我的名字命名,和它一齐优哉游哉地种田,喊着逝去家人的名字,告诉“福贵”,不仅有你一头牛在犁田哦!这样的田园生活,是甜是苦难以分辨,只觉得弥漫着无尽的苍凉。
有人会问,这样“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有什么意义吗?什么是活着?活着就是你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欢乐,更能够经受生命中的痛苦——毕竟如果死了,就什么也感受不到了。
《活着》读后感8篇

《活着》读后感篇1翻开册页,心中涌上沉重,却也交织着欣喜。
作者近乎严寒的笔调洋溢着达观,一起印证一个时代的艰苦、崎岖与苍凉。
一次次生离死别,含蓄却苍凉,展示着生命的藐小与短暂。
家道中落的悲痛,强征兵役的惨痛,双亲去世的痛楚接二连三,在为“活着”而“活着”的信仰的支撑下,次次冲击后福贵仍旧持续坚持着。
孤苦伶仃的晚年里,他只能与一头相同名叫“福贵”的牛作伴,回忆从前,他需求多大的勇气。
“以笑的方法哭,在去世的随同下活着。
”他用他的终身告诉我:活着是一种历练,活着是一种夸姣。
“活着的大街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耐,去忍耐生命赋予咱们的职责。
”活着是任何人也无法确定的,有的人在年月中感知到活着的意义,所以得到了生命的价值与永久。
可是有的人活着,失掉了寻找的方向,活得苍茫;失掉了的斗争的抱负,活得可悲;失掉了夸姣的等待,活得艰苦;失掉了脚下的路程,活得愚蠢。
其实活着,并非要流芳百世,轰轰烈烈。
过火寻求声望,常常是身心俱疲却也无所得。
“平平平平才是真”,不要过于苛求,不要有太多的留鸟,漠然面临,活跃掌握,爱惜当下。
日子是人生一片广大的郊野,而磨难亦是一种遗言的耕种。
它在落寞时润泽干涸的心灵,在怅惘时指引行进的方向,在无助时鼓动失落的现实,它可以使人在窘境中刚强,在普通中非凡。
这样一句俗语被人们口口相传:“好死不如赖活。
”确实,人们总是在根究生命的本质与活着的`意义,以为人活着是为了抱负、贡献、芳华、斗争,诸如此类,却疏忽了人生中最真的东西——“活着”,不论境况怎么,不论坚持着是为了什么,咱们都应该为“活着”而好好活着,这是人生最基本的信条,没有什么比生命愈加有价值。
就如人生旅途上的朵朵小花,咱们铢积寸累地采摘,那些朴实无华的花朵,也会变成生命的花篮。
人生中没有什么走运或是不幸,生命仅仅静静地、平平地活着。
善待自己,爱惜生命,掌握人生。
《活着》读后感篇2“老人的脊背和牛的一样黝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
余华《活着》读后感

余华《活着》读后感余华《活着》读后感(精选27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余华《活着》读后感(精选2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余华《活着》读后感篇1最近再一次看完了余华的《活着》,还记得第一次看这本书时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以至于一口气把它读完了,当时的感受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只是依稀记得一点点感受: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历程,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位老人牵着他的老水牛走在夕阳下的情景,我不为他感到悲伤,我自己很平静。
这个暑假我突然又很想看看这本书,这次是断断续续看完的,看完后仍然是一种静谧,一种对大自然对生命的静谧感,时光就那样就躺着,人的生命也一点点消耗着,谁也逃不了最终的结局,都会这样静静地离开……书中的故事的确让人有一种悲痛,甚至说是一种苦难,但作者所采用的叙述方式确让我们感到平静,几乎没有大喜大悲,就是一位老人在话家常,讲述家人的故事,他们曾经生活过,然后他们死了。
余华在麦田新版序里这道这样一句话:“《活着》的福贵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的确,在我们看来福贵这一生的确过于悲惨,但在福贵自身看来,他和他们有许多的经历,或快乐,或悲伤,或恐惧,他们经历过了,然后各自走向各自的归程,有的人可能走得快点儿,有的人可能稍微慢一点,但最终都殊途同归。
曾经的我一直害怕讨论死亡的话题,我没有经历过,我害怕,我不知道在面对至亲在面对自己死亡的时候会是怎样的,但是如今我却有点看明白了,就像福贵说的“人是早晚会熟的”,也就不再如此害怕,反而开始想想自己的这一历程该如何去度过。
前几天刚看到一票文章叫做“闲暇的重要性”,文中指出工作不应该变成我们生活中唯一重要的部分,我们应该学会虚度光阴,近年来有很多人士开始认识到虚度光阴所带来的幸福感,但社会上更多的还是拼命工作和鼓吹拼命工作的人,这些人们为了工作放弃了一切,包括父母,爱人,子女,无法陪伴他们,无法正确处理家庭和工作的关系。
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10篇

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10篇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1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
——题记活着?活着为了什么?为了荣华富贵,还是为了享受眼前美妙的生活。
可活着就只能如此吗?当我看完《活着》这本书后,人为什么而活就会出现在我的面前!〔故事〕的仆人公福贵是个典型,旧社会败家子。
用福贵父亲的话来说,我是他的孽子。
当福贵嗜赌成性后,渐渐的他把全部时间都花在了赌博上。
到后来,原来锦衣玉食的福贵少爷一夜之间败尽家业。
一家老小从宽大的房子里住进了简陋的茅屋里,也因此,父亲去世了。
母亲生命倒下,家珍拿出仅有的两块银元,让福贵去城里找郎中治病。
可是事实并不如此,福贵被拉去当壮丁每天饿着肚子过日子。
到后来全国解放福贵可以回家时,母亲已经去世了,女儿凤霞因大病变聋哑。
但他没有在幻想荣华富贵,反而只想平凡的过日子。
可是上天好像总与福贵开玩笑,家人伴侣相继离她而去,莫非这就是报应吗?到了最终只剩下福贵一个人了,但他却坚持活着。
余华说过,活着是一个布满力气的词语,他的力气不是叫喊,也不是攻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责任,忍受现实美好或苦难!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有人唉声叹气,但是也有人努力前行,虽然那些努力前行的人话不多,但是他们的确始终都在努力着。
所以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猜我更加真实意识到应当珍惜当下,活在当下,享受美妙每一天!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2这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阅读体验,信任全部读完《活着》的读者还都能记得这本书带来的心理恐惊经受。
余华冷静地表达着生活的残酷,他就像一个理智的外科医生用手术刀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温情脉脉的仁义假象中解构出来。
每一次看到富贵可能会往美妙方向进展的时候,紧接着都会无情地把这些幻想一一击破,甚至可以说是用更加残忍的方式将富贵推到了更加凄惨的境地。
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被剧烈的情感冲击着,迫不及待地将整本书读完,阖上书本,胸口好像被几大团棉花堵着,悲恸到了极致,只能无言。
《活着》读后感12篇

《活着》读后感12篇《活着》读后感【篇1】很早以前就知道有《活着》这本书,但一直没有找来阅读。
近几天又经常听到读书会的会员们在讨论余华的《活着》,便到阅览室借来并急迫的读完。
《活着》的作者余华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用冷静的、平常的笔调,用至真至诚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叫富贵的老人极其不平常的一生。
富贵是一个富有的地主家的少爷。
年少无知的他,夜以继日的吃喝嫖赌。
终于在一夜之后将庞大的家业全部输光。
从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家少爷,沦落的靠租地为生的佃户。
巨大的人生落差,刺醒了他麻木的心。
他开始孝敬母亲、关怀妻子、怜爱孩子。
然而,上天似乎注定要他为自己过去的错误付出代价。
他去为母亲请郎中,却在路上被残兵抓了壮丁,被抓后母亲病死。
以后他的儿子有庆在为学校的校长献血时,却被不负责任的医生酬谢过量致死。
他的女儿凤霞死于产后大出血。
他的妻子家珍在两个孩子去后也撒手人寰。
他的女婿二喜在一次搬运事故中惨死。
剩下和他相依为命的外孙苦根也因贫穷,吃豆子被撑死。
亲人相继的离开了富贵,孤独的富贵买了一头和他一样老的牛为伴,继续活着。
富贵只是千千万万那个年代中的人物的一个缩影,默默的忍受着这一切。
我们可以体会到人世的残酷与个人的渺小。
作者在《活着》韩文版的自序中这样写道: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
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忍受,成为生命给予生活的一种状态,是活着的一个必须条件。
但是忍受需要力量的支撑,爱的牵引。
如果在忍受之中看不到希望,感受不到幸福,那么,这种活着的方式也是不能忍受的。
其实活着是一种证明、一种历练。
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活着》读后感【篇2】书香流淌在生命的河流中,书的影子也一直存在于我的记忆中。
从小时候开始,我就被一本本童话书充斥得满满的,书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了我最好的伙伴,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睡美人、丑小鸭、都是我的好朋友。
《活着》读后感12篇

《活着》读后感12篇《活着》读后感篇1《活着》是一部小说,有十二万多字。
书名叫做《活着》可它却实实在在地写着关于死亡的故事。
主人公徐福贵,年轻时的他不学无术游手好闲,在赌场上心旌摇动体味快感——然而这一切都在一场彻底的赌注中,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了,徐福贵在一夜之间由阔少爷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而他的父亲,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也死于由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
这次家庭的重大变故就成了福贵人生的一次分水岭。
之前的他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心灵荒芜、对家人也是冷酷无情。
而经历重重苦难后的他开始关心女儿凤霞,也开始关心妻子家珍因辛劳而倍受损坏的身体。
甚至也开始自食其力挑起生活重担。
然而命运的捉弄并没有因为他从迷途走上正路而就此打住。
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他的脚步,残暴地夺走他至亲的生命,毫不同情。
此后的日子里,他唯一的儿子在给县长女人生产时输血,因血被抽空而死;妻子家珍的了软骨病再无奈的凄然中死去;女儿凤霞生产时大出血惨死;女婿二喜被被水泥板压死;剩下唯一的亲人苦根因饿后贪食,竟被撑死;他先后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妻子、女儿,外孙。
最后陪在年迈的福贵身边的,是一头同样叫做福贵的老黄牛。
然而这是他的命运,我想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
这是一种极致的人生经历,因为我们无法想象命运会对一个人如此残忍。
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命运是多么的难以捉摸,不知道什么时候它会伸出无形的手将你我抛入深渊。
当然现实往往是这样的当好运光顾,我们常常手舞足蹈,顾盼生辉。
当厄运降临,我们用血泪控诉,我们撕心裂肺的尖叫,我们愤怒地咒骂命运。
如果你还不是一个完全听命于命运的`人,或者你只是一个爱思考的人,你肯定追问过一个人究竟和自己的命运可以怎样的相处。
比如《活着》当中福贵在一连串的厄运降临,儿子、妻子、女儿甚至外孙在他生命中相继离开他却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
《活着》读后感(精选17篇)

《活着》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活着》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活着》读后感篇1寒假期间,花了两个星期读完了余华的《活着》。
《活着》其实很简单,它只是讲述了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做的事——活着,或者说更好的活着。
《活着》却又很复杂,它将人们放置在了一个充满苦难的时代里,将“活着”最宝贵的信念,完全地剖析在人们面前:以回忆的姿态,去深刻地体会“活着”,艰辛,本然,宁静。
就如林荫下的福贵,牵着老牛,念叨着亡故妻儿的名字,依旧充满感情,仿佛他们从不曾远去。
文章的主人公福贵,一生坎坷波折。
当所有的亲人都先他而去,亲情的美好被死亡无情的撕碎,他以一种超乎想象的坚毅与执著活着,没有被厄运打垮,扼住了生存的咽喉。
读过《活着》,看到福贵的亲人一个个死于病痛和意外,生死别离剜割着福贵的心,福贵依旧没有放弃,由纨绔子弟变成了有坚定信念的人。
由主人公的信念引发了我对生命的思考,对活着的感悟。
文中的活着,决不是无目的地延续生命,而是为了心中的信念,将活着演绎为生命的升华,去战胜一切失败,痛苦,永不放弃希望。
为了活着而活着。
当一个人在经历过生死困境,认识到生命的不易,当活着成为一种信念,而非只是想着自己的功名和后人的褒贬时,人们也许就会像福贵那样:独自一人却不孤寂,因为他能从自然中所有有生命的东西身上找到生命的活力,活着的快乐;也许就可以做到,对于自己的过往,那生与死的别离处之泰然,因为活着已成为心中最坚定的信念,看透活着的真谛,不会因生死别离而有所动摇;也许就可以做到夕阳西下,与老牛相依的淡泊、宁静。
回到现实中来吧,文中福贵的时代早已过去,福贵的生活方式早已不适合现在的社会,我们不可能像他那样活着。
我们应该做到保持本心,认清自己的目标,用尽全力去做真正有益于自己和他人的事,创造自己的价值。
在一切困境面前,像福贵一样,永不放弃,为了活着而活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吉首项目部马强
《活着》读后感
活着,蕴含了多少人生的真谛、情感和意义?到底是人生命的延续还是人对精神世界的不断追寻?
一口气读完《活着》,突然想聊一聊关于“活着”这个话题。
但当一个如此严肃的的话题放到我眼前时,却又不知该从何谈起,似乎每一句话在它面前都显得那么无力、每一声叹息都显得那么无为。
然而,活着是人生命的延续,是你我此时此刻正在经历的一切,难以躲避、难以抗拒,直到死亡降临的时候,你我伫立在神的面前,这一切或许才是结束。
也就是从这一天起,你我会活在这个永恒的精神世界里。
而有些人只看到了活着的一部分,没有看到精神世界的美好,从而只能盲目的活着,犹如一具行尸走肉。
书中主人公福贵将他的人生经历向我们绘声绘色的描述出来的的时候,我们能够明显的感觉到他活着的状态是在逐渐发生变化得;年少蒙昧无知时,颓废地活着,对于老婆的艰亲付出、父母的关心,家庭的责任都选择了无视和逃避;家庭剧变后,挣扎地活着,战斗前线经历过命悬一线的残酷斗争,现实生活中面临活下去的尊严底线挑战,家庭里上体会到初为父为夫的责任;痛失亲人后,麻木而乐观地活着,对于现实已毫无牵挂,对于社会也毫无索求。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我们会猛然发觉,活着是一种态度,如果我们单单用一个词:凄惨或是苦难悲凉抑或绝望,都无法体现他的全部。
《活着》这本小说以时间为轴,向我们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如何从衣来
伸手饭来张口的富家子弟变成身无分文的佃户,又是如何从刚开始赌博成性的“败家子”到最后持家有方的“顶梁柱”,或是如何从最初的漠视亲人到最后饱尝痛失亲人的的痛苦。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让我们随着他悲情色彩的感情基调,起初让我们目睹了阔少爷福贵的嗜赌成性导致的家业破产和后来生活的艰辛;继而又在充满黑暗色彩的氛围中虚情假意的给我们一缕希望的光亮,让有庆在跑步比赛得到第一名,让凤霞找到一个好亲家,并怀了孩子,让这些时刻保留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
然而就在你我认为噩梦将不会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作者没有一丝的踌躇,他狠心的将自己建立的角色们以迅雷掩耳不及之势死去,毫无先兆,“手段”近乎残忍,只留下我们惊愕当场,似乎这一切都是读者的一场噩梦。
有庆是头一个以这种突如其来的方式死去的。
“‘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
’家珍小声念到。
”大多读者看到文中这段文字应该是心痛不已,贫穷而又艰辛的生活条件,家庭简单而又粗暴的教育方式,都未曾让有庆丧失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他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不耽误学习和照顾俩只小羊每天在俩点一线来回奔命,所以当他当着福贵的面前取得长跑第一名的时候,读者们都天真的认为悲剧该结束了,事情也将逐渐好转,于是有了一点淡淡的喜悦之情。
殊不知,这才是黑暗前黎明。
“我看着那条势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几乎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
这一切的一切就像一个恶毒的诅咒,似乎无法逃避,终究会在这一家人的身上应验。
在有庆死去后,凤霞、家珍、二喜、苦根,也都一个个的离开了福贵,最后只剩下福贵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或许我们未曾经历过那个风雨飘摇的岁月,也未曾真正有过那样的艰难和困顿,但这个故事却让年轻的我们不寒而栗,短短的十几万万字,弥漫着“欲哭无泪的压抑”的情感,当我们合上书本之时,心中好像拥有了一份不同于世俗纷争的平静。
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酷,远比我们想像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诺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这也许就是活着的力量罢!
作者谈到他的创作经历是说过--“我听到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待着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也就是这篇《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攻击。
而是在于承受,去承受生命赐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去承受生活给予我们的甜蜜和灾难,无聊和平凡。
”
所以在那些悲惨的情节之间,主人公福贵仍然在死神的陪伴下艰难的活着。
而他在讲述这些人生经历的时候,眼神里流露出的奇妙神情,我们也分不清是悲伤亦或是欣慰。
正如你终将知晓,无论生活中经历的是突如其来的幸福,还是难以启齿的苦痛,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终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
那时结果对现时的我们毫
发无伤。
试想谁还对当时高考失利、情场失意、职场失职耿耿于怀,难以释怀呢?
也许很多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样的话,我们活着的意义又在哪呢?
正如作者所说,试图探讨活着的意义注定只能沦为人们的一个笑柄。
人只是世间的一种存在,它与天地万物一样并无实际意义。
那到底该如何活着呢?
福贵对待活着的态度让我心生敬畏。
在历经数十载的风雨飘摇后,如今的一切对他来说都已显得无所谓了。
他不用担心因为工作不力被老板炒鱿鱼,不用担心是否有战火, 或者说是不愿去操心了。
而这也正如余华所说的--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如此说来,福贵的心态也就是孩童时代的心态了。
在我们绞尽脑汁去思考到底何为活着、该如何活着的时候,造物主在我们背后偷偷地笑了。
原来,他一开始就将我们苦苦追寻的结果告诉我们答案告知了我们--终点就是起点。
但这浅显易懂的结论在未经我们一步步历经实现之时,我们都选择了无视。
也罢,无数文豪大家都说不清的事,我怎么又能说的明白呢。
这也只是在读完《活着》这本书的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罢了。
又或者,“活着“本无需我们多言。
我们还应该与福贵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然后在无所事事的时候,与一路人共同回忆那些幸福或痛苦的往事,末了起身掸去灰尘,伴着夕阳西下叼着烟斗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