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通用16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通用16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1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题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连续积累文言常用词,连续培育文言文语感。
过程与方法体会擅长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悉廉、蔺品质珍贵处,培育机灵英勇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老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动措施、同学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一、课前检测二、导入新课师:蔺相如这次赴会跟上次出访的身份有什么不同?从什么地方看出?跟上次出访相距几年?明确:官职不同:上次是以舍人充当使者,这次是以上大夫充当国君副手。
∕唯书“相如从”,他人不书;“顾召赵御史”。
∕三年。
三、文本赏析㈠讲解第14至16段(“渑池会”)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⒈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这样的背景说明白什么?明确:“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
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在军事上取得成功的状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削减动用武力的代价。
⒉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进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明确: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提问重点字词句。
★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进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
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诸侯。
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公子卬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
前3XX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
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
⒊同学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依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3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3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1一.教学要点1.掌握文中8个通假字;2.掌握文中10个一词多义现象;3.掌握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4.掌握文中涉及的词类活用现象;5.掌握课文中出现文言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6.掌握比喻和借代两种修辞方法;7.掌握司马迁和史记;8.把握本文在塑造人物性格和组材上的特点;9.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二.教学设想1.本篇课文较长,要在基本弄清课文内容的同时,掌握课文学习要点.2.拟用三教时完成第一教时总第周第课时一.板题,介绍作者及作品1.作者介绍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分12本纪,30世家,72列传,10书8表,共130篇,50余万字,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第一部.二.时代背景1.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等七国纷争,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仍比其它四国要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时间和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崐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重要的.三.了解课文内容并加以概括.1.请生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2.请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共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四.课下通读全文,完成练习一.五.教后记第二/三教时总第周第课时一.复习巩固1。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7篇

There are many times when people are confused throughout their lives, and every time they are confused, theygrow up.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7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三、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四、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
教学设想一、__故事性很强,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
二、重点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对于重点词语,如:负、徒、幸、引、为、使、亡、观、奏、顾等,要结合语境讲清楚,并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些词语。
古今异义词:指示,约束;名词活用动词:刃、衣、舍、前等;使动用法:完、急、破、归等;虚词:以、之;被动句和判断句等,都要一一讲清楚,并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以巩固所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教学时数四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
我们读书作文时,经常遇到“完壁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
这些成语的出处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板书)。
我们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些成语典故,学到一些文言知识,而且将受到古人那种勇敢机智的品质以及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情操所激励,从而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简介作者和《史记》。
引导学生看注释①和“预习提示”第一段。
明确这样几点:1.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①家学渊源。
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
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艰难发愤。
2024年《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合集6篇

2024年《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合集6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1【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屈原的生平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战国背景与人物简介廉颇、蔺相如活动的年代是战国末期“七雄”并峙的时代,当时秦强赵弱的形势已十分明显。
廉颇和蔺相如都是为了赵国的利益敢于和强秦进行斗争的杰出人物。
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叙述,歌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维护一团一结的精神,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
阐发了两人精神与品质上的相通之处,那就是大敌当前,捐弃了个人恩怨,不计较个人得失,—切以国家利益为重。
二、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给故事分段,并概括主要人物的精神品格〖理解、概括,口头表述,开放性__,多样化〗三、自主学习,找出通假字、词类活用字、被动句,并整理“以”字在文中的个中用法与意义。
〖通假字〗奉、不、案、孰、庭缪宾〖古今异义〗美人、左右、约束、因而、前进〖一词多义〗幸因负引道间〖词类活用〗臣请完璧归赵毕礼而归之闻于诸侯患秦兵来从大王前进缶秦王竟酒左打欲刃相如四、诵读重点语段,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五、练习与实践1、整理巩固文言知识2、诵读全文,归纳廉颇与蔺相如的性__格特征第二课时一、学生口述故事梗概,提高概括与表述能力。
二、探究思考1、描写人物和事态,形象逼真是__的文学成就,试加以赏析。
〖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__格——使人物形象真实可信感人〗课文以写蔺相如为主,廉颇为辅。
高二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高二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一1、疏通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虚词、实词的用法及意义;2、特殊句式的特点及判断;2、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以及本文在塑造人物性格和组材上的实、虚词用法句式特点及判断一、指出下列词的用法并解释1、秦璧西入秦()2、秦御史前书曰()3、且庸人尚羞之()4、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5、归璧于赵()6、怒发上冲冠()7、舍相如广成传舍。
()8、左右欲刃相如。
()9、大王必欲急臣。
10、秦王恐其破璧。
11、毕礼而归之。
1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二、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
1、请指示王指示古义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古义3、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古义左右:古义三、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句、D定语后置句、E介词结构后置句等。
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大王见臣列观()5、徒见欺()6、以勇气闻于诸侯()7、何以知之()8、而君幸于赵王()四、请给下列各句补出省略的成分,并写出具体内容。
1、请奏盆缻()秦王2、相如闻()不忍与()会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4、()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5、今君乃亡()赵走()燕五、下列词有多种解释,根据句子的内容选一种恰当的解释,填入括号。
1、拜:叩拜、授官。
(1)拜()为上卿。
(2)拜()送书于庭。
2、见:看见、接见、被、受、显现。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3)才美不外见()。
3、徒:步行、党徒、部下、同类、白白地、空、只/不过。
(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2)召令徒()属曰……(3)徒()见欺。
4、因:依靠、凭借、借助、顺着、趁此、于是、因为。
(1)不如因()而厚遇之。
(2)相如因()持璧却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5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分享了5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篇一崔忠建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中“沔池会”一段中有这样的话: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而到后面蔺相如怒逼秦王击缶之后,相如就让赵史官记录:“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一般人不大会注意这里的“令”与“为”二字的不同。
两句的差别还有一点,就是“秦王与赵王会饮”句。
赵御史记录的没有这句。
在这里我们倒不必在乎这一句话的有无的区别。
我们只分析这里“令”与“为”两个字。
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迁作为优秀史家的高超笔法。
在“沔池会”这一段故事中,司马迁要表现的是蔺相如大义凛然、为争国体不惜一切、大智大勇的气魄。
而要突出这一方面,须把他放到一个矛盾极为尖锐,甚至达到极端的场面。
在这里,秦王与赵王的会饮,可以说是一个特别恰当的场面。
首先是一个一贯飞扬跋扈蛮横不讲理的秦王,依仗自己的强大势力欺负赵王,让赵王为他奏瑟。
秦王表面上听瑟,而实际上听瑟之意不在音,是明摆着辱没赵王人格,以及赵国的国体。
如果赵国就这样哑然罢会而回的话,赵国将在历史上留下永远的污点。
(这是用当时的标准来衡量。
现在恐怕也是如此。
)而这对于任何一个有气有血的人,是难以承受的。
更有甚者,秦御史记录的时候,竟然用了一个上级对下级使用的粗劣字眼“令”字。
然而,在强弱不等的势态下,赵王无奈地接受了。
这样,秦赵两国的国君态势优劣就尽显无遗了。
而就是在这种场合下蔺相如的挺身而出“请奉盆缶”,就显得高大而威严了。
相如毫不畏惧秦王“左右欲刃”的威胁,用“以颈血溅大王”的拼命架势相要挟,较终逼迫秦王就范。
接着蔺相如顾招御史记录,御史记作“为赵王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8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8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一):《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教学目的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学习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教学设想教这篇课文,应当思考以下两点:(1)这是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务必以单元知识和训练的精神为指导,着重培养学生诵读、领悟和积累的习惯;(2)本文是一篇史传,篇幅又较长,要使学生在熟悉人物言论行事、认识人物思想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领会作者在文章布局上的用心,就务必有效地利用评点。
因此,诵读加评点是这篇课文的基本教学方式。
关键是要读得充分。
本文尽管篇幅较长,但可读部分很多。
对可读部分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例如有关事件背景部分及过渡性的句段能够一读而过;有关人物思想品质、精神境界的句段,能够反复朗读、品味;个别精彩的段落则应熟读成诵。
在课时安排上要思考到:(1)在高中语文全套课本中共选《史记》四篇,本文是第一篇,似应对司马迁作比较详细的介绍,以利今后的学习;(2)本文实词涉及词的本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知识,应很好地加以整理,使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3)要求背诵的部分最好能当堂成诵,以减轻学生负担。
据此,本文拟用四课教读:第1课时:介绍作者和有关课文的资料的历史背景,讲读课文第1至5段。
第2课时:讲读课文第6至13段。
第3课时:讲读课文第14至18段,背诵第17、18两段。
第4课时:讲读最后三段,连贯背诵最后五段,人物分析总结,整理实词。
教学进程预习要求:由于课文较长,能够采取分段预习的方式。
先指出课文可分三部分,即‚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
第一课时前预习第一部分,要求如下:(一)复述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的梗概。
提示:要叙述得简而明;要抓住‚被荐——对策——献璧——取璧(使人怀璧归赵)——斥秦王‛这条线索;要用自己的话来说,不是翻译原作。
2023年《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六篇

2023年《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六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1复习要点1、学会划读文言文高考考查的史传类__无非两类:一是一人多事型,其结构特点是:人物—简历—性格特点(对人物评价)—事件①—事件②—事件③……(一般包括4至6个事件);一是一事多人型,其结构特点是:事件—缘由—人物①—人物②—人物③……结局。
我们要划读的内容,就是要划读出结构中的段落层次。
划读什么?划读“四名一性”:官职名、年号名、新地名、新人名、新性格史传类记叙人物,用笔简约,往往几句话就是一个事件、一段经历。
因为记叙的是人,所以事件往往随着官职、时间、地点、与其交往的人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只要注意官职名,年号名,地名,人名等的变化,结合原文内容,遇到与官职有关字词,表示故事进展的年号名、新出现的地名、人名,作者再次交待的主人公的新性格,我们就可确定为一个层次,用笔标注出来。
⑴一人多事型人物:廉颇,简历:赵之良将也。
性格特点(对人物评价):勇气事件①:年号:赵惠文王十六年官职:赵将,事件内容:战功赫赫新官职:上卿事件②:时间:其后(公元前281年)秦伐赵事件内容:(1)劝王赴会(2)与王诀别新性格:深谋远虑忠君爱国事件③:时间:既罢(渑池之会结束)事件内容:负荆请罪新性格:知错能改人物:蔺相如简历:赵人也身份官职:舍人事件①:新人名:宦者令缪贤时间:臣尝(曾经)有罪事件内容:为缪贤分析利害关系性格特点(对人物评价):勇士、有智谋事件②:新人名:于是王(赵王)召见新地点:赵王宫事件内容:(1)向赵王分析强弱形式(2)提出对策:宁许以负秦曲(3)请缨出使秦国事件③:新人名:秦王新地名:章台事件内容:献璧取璧持璧欲击柱事件④:新地名:广成传舍事件内容:送璧归赵事件⑤:新时间:秦王斋戒五日后新地点:秦廷事件内容:廷斥秦王事件⑥:时间:相如既归新官职:上大夫事件⑦:时间:其后地点:渑池事件内容:(1)秦王步步紧逼戏弄赵王(2)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事件⑧:时间:既罢地点:归国新官职: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事件内容:(1)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退让回避(2)向舍人说明退避缘由新性格特点:以大局为重结局:卒为刎颈之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江苏四中战国形势:战国时期,有战国七雄,他们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七国之中,秦国实力最强大,他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企图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
赵国是当时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国一时很难吞并,便使用了讹诈的手段掠夺他的土地和财物,本文就着重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二人合作,与强大的秦国抗争的故事。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叙事写人的技巧。
2)学习古人的博大胸怀、协作精神。
3)学习词类活用:使动、意动,掌握虚词用法。
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教学重点、难点〗1)写作技巧、波澜、刻画、悬念、虚实,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在古文中分析体会,为写人物小传铺垫。
2)巩固已有的词类活用知识,在翻译文句中体会上下文意,准确辨识其语法特征,并翻译准确活用的词。
3)掌握虚词用法:耳、乃,者、所、而。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关于司马迁和《史记》有关的文学常识1、司马迁:西汉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曾任太史令。
他的父亲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的丰富的材料。
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腐刑。
他是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2、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或者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共130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其中的第一部。
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所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体裁:本纪: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体裁,记载了帝王及其历史活动。
|世家: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体裁,记载了诸侯王和汉初开国公臣的历史活动。
列传: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体裁,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
书、表(略)(二)关于本文背景的介绍。
一、合纵连横:品茗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
战国后期,秦最强大。
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又一说,六国地连南北,故六国联合抗关中之秦为合纵;秦居关中,六国居山东,六国服秦曰合纵。
本文是说合纵之势中的。
二、据课文内容,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距秦灭六国前220年差63年。
此时,秦经百余年变法强国,已相当强大。
于前312年败楚军百万之众于重丘。
又于前299年拘囚楚怀王。
于战国期间,秦已成为最强的诸侯国。
品茗战国期间有纵横家--士,进行“合纵连衡”,秦以“连衡”攻山东六国,六国以合纵对付西方的秦国。
当时,“合纵”之策已破,秦方得势于“连衡”(合纵连横以公孙衍、张仪、苏秦、庞煖等纵横家始谋,成为两种敌对战略)。
战国时的士,是各种人材、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他们活动于各诸侯国,以游说,荐举的方式,得到各诸侯国的作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廉蔺,都是当时的士。
秦孝公于前356和前350年(迁都咸阳)两次任用商鞅变法“内修法度务耕织,外连衡而斗诸侯。
”秦国变法以后,使得国家制度改进,士、民都有了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又向外扩张领土,国力日益强大,前283年,秦军伐魏,兵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撤去,秦人怨赵,由于当时尚有齐楚燕魏赵等大国首尾相救,所以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
仅以蚕食瓦解,本文写秦赵的政治、外交军事方面的斗争过程,赵国挫败秦国,只因有此背景。
当时的赵国尚有相当大的实力,兼以廉蔺以国为重,文武相济,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大举攻赵。
导入课文: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
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
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结构概要: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完璧归赵品茗2.渑池相会3.廉蔺交欢(负荆请罪)(四)边解决文言知识边理解课文一、分析理解课文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简介身份既是对两个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
这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对后文作了铺垫,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气闻于诸侯”。
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就有忌惮廉颇之勇。
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
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二、解决文言知识。
三、分析理解课文第二部分第二部分:是主干,写三个故事。
1.完璧归赵秦以城易璧,矛盾突起;赵王君臣谋议,予,不予,两难,就显出两国的实力悬殊,秦的贪暴的面目立见。
解决这样的困难非易事,欲扬先抑。
为蔺相如的出现蓄势,情节陡然紧张起来。
宦者令缪贤说的一件往事,借人物的话,体现了蔺相如的性格,见识卓越,胆量超人,插叙从一个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烘托、铺垫。
赵王召见蔺相如,对赵王问。
表明蔺相如对秦赵形势早就成竹在胸,对秦国的阴谋也看得明白,并指出予璧,弗予的利害。
当赵王问“谁可使者”时,相如表示愿往使秦,因为他有非凡的见识,所以也有大勇。
并对此表示决心完璧归赵,从他的坚定的口气和条理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出相如具有忠于赵国的思想,还具有大智大勇,于是博得了赵王的倚重。
“于是”“遂”,这些词语正体现了赵王的对他的信任。
虽然有了这些先决条件,但捧一璧西入虎狼之秦,乃是一场九死一生的搏斗,相如只能凭着自身的才智勇气和赵秦国力的对比,抓住有利形势。
叙事至此,情节为之又一紧,悬念,吉凶未卜。
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对待赵使者蔺相如非常轻慢,又无意交出偿城,相如激于责任感:“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一席话震动天地。
持璧欲击柱,怒发上冲冠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相如大义凛然不可犯的气概,迫使秦王让步,答应斋戒设九宾大礼受璧。
相如初胜,即先发制人掌握主动,先派人归璧于赵,然后在殿上慷慨陈辞,理直气壮申明归璧于赵的理由:先从历史上看秦君不守信用,再以秦赵形势强弱对比表明秦可能欺赵,赵决不敢欺秦,暗示造成这样的后果其曲在秦。
最后指出自己宁死不负赵,气势夺人,迫使秦王十分被动,秦王虽怒,但不愿以一璧之故而断绝秦赵之欢,即使当时杀相如,在外交上已经输掉了一筹。
实际上是秦国尚不能对赵采取太强的军事行动,所以只好毕礼归之赵。
正是相如出使前就料定的,这也是赵国有足能对抗秦国的军事力量--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廉颇作外交斗争的后盾,秦廷抗辞才能胜利。
虽不正写廉,从侧面暗写一笔廉颇,应开头。
这里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爱国精神,能言善辩、善于把握时机,同时也暗写廉颇的军事才能和勇气。
虚实明暗相映衬,情节上环环紧扣,越来越紧迫的气势。
四、解决文言知识。
五、布置作业:复习预习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继续分析课文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分析课文第二部分:2、渑池之会此事已完,其影响未完。
秦志不逞,故攻赵,更显示出各国矛盾斗争的复杂性,也是为人物设置了新的难题,引出了渑池会。
会前,廉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年秦王与楚怀王相会于秦,设伏兵截其归路,楚怀王被拘,走赵,赵不留,又被秦囚禁至死。
所以秦一向以此为圈套,颠覆别国,赵君臣对此深感忧虑。
廉颇与王诀体现了思虑深远,语虽少,意却深,体现了他重国事,有勇有谋的性格,从而突出了随赵王前行的相如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渑池会上,秦王负强欺赵,欲对赵王施无礼。
相如挺身而出,针锋相对,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秦王不从,相如欲以死相拼,震慑了秦王,使秦不能加胜于赵,赵盛设兵,秦不敢动,又一次体现了廉颇的作用。
外交上的胜利全仗相如之勇气,廉蔺相互配合,保全了赵国的尊严,又使秦受挫,这里繁笔写蔺,简笔写廉,相映相生,突出了两个人物。
二、解决文言知识。
3、将相和相如拜为上卿,似是矛盾已告一段落,而新的矛盾又起,渑池会是秦赵矛盾,相如在此中建立功勋,而又成为赵国将相不和的引线。
廉颇居功自傲,轻视出身平民,低贱的相如(春秋战国时的各诸侯国正是不重出身地位而任人唯贤,使士的才干得以施展,才使国家保全。
战国纷争给了士发挥作用的机会)而相如却一再忍让,经由门客传言,终于使廉颇领悟到相如不欲与廉将军争列并非是惧怕羞愧,而是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是相如忍让的原因,体现了相如的以大局为重,不计小嫌的大度,终于,廉颇亲自负荆请罪于蔺相如门,表现了廉颇虽执著名位之争,却性格直爽豪放,知过能改,忠于国家的高尚品质。
这一故事点出了蔺相如廉颇之所以能够献忠尚义,就在于以国家为重的忠义之心。
前两事全突出了廉蔺配合文武相济才使赵不败,是突出了合作的重要。
三、解决文言知识四、布置作业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总结写作特点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写作借鉴和阅读体会:品茗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1.三个故事各有首尾,有独立性却又环环紧扣,相互关联故事以秦赵--蔺廉这一双重矛盾冲突贯穿,以前者为主,后者为次,前者决定着后者,层层推进,引人入胜。
内外两者矛盾冲突层次井然有序,外部矛盾缓和了,内部矛盾便激化了,这样结构文章清晰而有力量。
2.叙事有波澜,曲折抑扬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
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
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好会,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叙事要有波澜,不能平铺直叙流水帐。
就要抓住贯穿于事件中的矛盾冲突,围绕矛盾冲突组织材料。
本文的冲突是塑造表现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形象是在冲突过程中展现出其方方面面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