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 观看绿皮书的心得体会素材
《绿皮书》观后感

《绿皮书》观后感《绿皮书》观后感(精选15篇)《绿皮书》观后感1电影中的优雅钢琴家和粗俗的白人司机,一个感觉高高在上,一个太接地气,一个收入丰厚,一个为生计忙碌,一个经常是手捧一本书,一个经常是手抓一鸡块,一个处事得体,一个简单直接......太多差异的两个人走在了一起,都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敬业,都穿着非常得体,一路走来,互相影响、互相帮助,除了友情的暖,还是轻松的笑,讨论了很多关于人性,孤独,偏见的话题,但没有说教,而是用趣味传达温情,暖化了人的内心。
电影让人领略了美国不同洲的风景和酒店,也让人感触深刻,有内涵,相对国内大部分肥皂剧来说,质量确实较高,有中心、有主线,有清晰的传递路线。
家庭的纽带:家庭很重要,为了家庭男主人公愿意通过各样的方式赚钱,养活家人,家庭是第一位的,为了赚钱愿意离开家两个月,电影传递了离开家这么久是多少不好的事,家庭聚会很重要,再怎么样也要在平安夜前回到家里,否则就“没有他的床了”。
让人不得不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的中心是什么?”传情的纸信:为了省长途电话费,托尼一路给家里的妻子写了好多信,从一开始的流水帐到后面的讲情画意,从开始的照写到后面的自成一套,写得已经让音乐大师都觉得满意,妻子看得感动不已,也加深了夫妻的感情,说明交流很重要,表达很重要。
然而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谁还会写信呢?我们或许已经失去了这个途经。
快乐是什么:是点燃一个烟,是喝一杯酒,是看一会书,是写一封信,是吃一份三明治或鸡块,是在大众的酒吧里弹一曲音乐,是一次家庭的聚餐,是朋友间一次简单的聊天,是在无垠的公路行驶.......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是自然随性、简单纯粹的一个小举动。
而我们如今的快乐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忙着追求物质和一些不可及的东西,或许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生活的初心....包容是什么:包容举止的随意粗俗,包括有点难看的吃相,包括性取向的不同,包容捡块石头那样的小便宜,从扔掉别人喝过的杯子到同桌吃饭、共睡一间......而生活中的我们或许太计较一些事情,太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电影还告诉我们什么:要有改变的勇气,要学着尝试。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通用5篇)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通用5篇)电影《绿皮书》观后感(通用5篇)看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电影《绿皮书》观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1《绿皮书》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实在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我不仅看过电影,在看电影前我也听说过《绿皮书》这本书。
此书旨在帮助黑人在旅行时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的酒店和餐馆。
就像黑人艺术家唐·谢利给白人托尼·瓦莱隆加的那本绿皮书一样。
充满了种族歧视,但也充满了善意。
《绿皮书》共有两个主角,一个是黑人艺术家唐·谢利,一个是白人托尼·瓦莱隆加。
影片的一开始通过种种铺垫,巧妙的告诉观影者们白人托尼·瓦莱隆加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种族歧视者。
然后开始将影片引入正题,使唐·谢利与托尼·瓦莱隆加相遇开始谢利医生的南下演奏之旅。
白人托尼·瓦莱隆加是一个爱抽烟的意大利裔美国人。
他有能力,爱扯淡,自诩为“忽悠大师”,总能耍得别人一愣一愣的。
而且托尼是一个负责的人,比如说在小酒吧时,几个白人小混混正欺辱着他的黑人雇主谢利,他奋不顾身的把谢利救出。
虽然他的工作是确保唐能准时到达各个地方和保护他不会遭受到各种麻烦的困扰。
但有几个司机会为一个黑人雇主去招惹数个小混混呢?黑人艺术家唐·谢利是一位想要改变种族歧视的世界级钢琴艺术家,他为此前往南部,承受白人主人家的羞辱。
谢利医生具有良好的修养、高雅的礼仪与强大的自尊。
这一切,及他想要改变种族歧视的决心使他在面对任何人的时候都能坚持己见,不屈不挠。
这部电影一共有四种人:谢利、托尼、上流白人、普通黑人。
谢利虽为黑人,但儒雅随和,谈吐文明。
有一颗高贵的内心,是很纯洁的。
托尼是一位硬汉,言出必践,很负责。
也有高贵的内心。
而那些自命不凡的白人贵族,所作所为令人作呕,对谢利嘴上很尊敬,背地里却议论他。
奥斯卡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 观看绿皮书的心得体会素材.doc

奥斯卡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观看绿皮书的心得体会素材奥斯卡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观看绿皮书的心得体会素材《绿皮书》观后感电影中优雅的钢琴家和粗俗的白人司机,一个感觉高高在上,一个太接地气,一个收入丰厚,一个为生计忙碌,一个经常是手捧一本书,一个经常是手抓一鸡块,一个处事得体,一个简单直接......太多差异的两个人走在了一起,都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敬业,都穿着非常得体,一路走来,互相影响、互相帮助,电影传递了友情的暖,还是轻松的笑,讨论了很多关于人性,孤独,偏见的话题,但没有说教,而是用趣味传达温情,暖化了人的内心。
电影让人领略了美国不同洲的风景和酒店,也让人感触深刻,有内涵,相对国内大部分肥皂剧来说,质量确实较高,有中心、有主线,有清晰的传递路线。
家庭的纽带:家庭很重要,为了家庭男主人公愿意通过各样的方式赚钱,养活家人,家庭是第一位的,为了赚钱愿意离开家两个月,电影传递了离开家这么久是多少不好的事,家庭聚会很重要,再怎么样也要在平安夜前回到家里,否则就没有他的床了。
让人不得不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生活的中心是什么?传情的纸信:为了省长途电话费,托尼一路给家里的妻子写了好多信,从一开始的流水帐到后面的诗情画意,从开始的照写到后面的自成一套,写得已经让音乐大师都觉得满意了,妻子看得感动不已,也加深了夫妻的感情,说明交流很重要,表达很重要。
然而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谁还会写信呢?我们或许已经失去了这个方式。
快乐是什么:是点燃一个烟,是喝一杯酒,是看一会书,是写一封信,是吃一份三明治或鸡块,是在大众的酒吧里弹一曲音乐,是一次家庭的聚餐,是朋友间一次简单的聊天,是在无垠的公路行驶.......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是自然随性、简单纯粹的一个小举动。
而我们如今的快乐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忙着追求物质和一些不可及的东西,或许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生活的初心....包容是什么:包容举止的随意粗俗,包括有点难看的吃相,包括性取向的不同,包容捡块石头那样的小便宜,从扔掉别人喝过的杯子到同桌吃饭、共睡一间......而生活中的我们或许太计较一些事情,太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电影还告诉我们什么:要有改变的勇气,要学着尝试。
绿皮书观后感(15篇)

绿皮书观后感(15篇)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
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绿皮书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绿皮书观后感1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在其作品《白夜行》中曾写道:“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的确,知人识面人心难测,人与人之间最大最长最深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
《绿皮书》这部影片告诉我们:如果人们能摈弃内心的成见,相互交往付之以真诚,就能消除彼此戒备,在种族主义浓重的大背景下,依然可以收获弥足珍贵的友谊。
故事的主人公——雪莉,是一名著名的音乐博士,穿行在美国各大城市间的各大名流音乐厅、剧场巡回演出。
舞台上的雪莉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众多的美国名流带来高雅艺术盛宴,彼时的他仿佛褪去了自己的黑人身份。
音乐结束,雪莉走下舞台回归生活,然而此时的他不管是外出用餐,还是生活娱乐,都时不时受到来自周围人的歧视、冷眼甚至暴力,雪莉感受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难受。
故事的另一位主人公白人托尼,故事一开始,两个黑人到托尼家打工,托尼的妻子见到他们很卖力,于是给他们倒了两杯水,此时的托尼还未在心中摒弃种族歧视的观念,于是将那两个杯子一下子倒进了垃圾桶。
可见这种固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观念去扼杀那些明明无辜的人自由生活的可能,仅仅凭人种差异,就可以让一个人失去努力的机会,失去可以有所成就的开挂人生,肤色不能决定人生,人种无法阻绝感情。
后来,托尼事业挫败不幸失业,迫于生计、缘分使然,他找到了给著名的音乐家雪莉博士做私人司机的这份工作,突然发现这位音乐家正是几天前去他家打工的黑人之一。
在与雪莉博士的日常交往接触中,托尼看到了一个才华横溢、正直善良的雪莉。
雪莉真诚友善地对待身边的人(包含他),他目睹了雪莉在舞台上演奏钢琴的光辉形象,内心不由升起对雪莉博士的尊敬和赞叹。
在一次演出中途车坏了,托尼赶忙下车去修,雪莉下车一下子望见了在对面耕地的黑人农民,中间隔着栅栏却像堵高墙一样,一边是西装革履,而另一边则是挥汗如雨,粗布陋衣。
《绿皮书》观后感_《绿皮书》观后感范文五篇

《绿皮书》观后感_《绿皮书》观后感范文五篇电影《绿皮书》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意裔美国人保镖托尼,他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爵士钢琴家唐开车。
钢琴家将从纽约开始举办巡回演奏,俩人之间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绿皮书》观后感范文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绿皮书》观后感【1】前几天,我看完了这部电影。
和名字不同的是,它并不是一部充满术语条例的政治片,相反的,在一路向南的旅程中,独属于上世纪,野性的,畅快的美国,在黑人摇滚乐和爵士乐明快的节奏中逐渐的成型。
一个社会底层的白人,托尼,得到一个工作的机会,为一位黑人钢琴家,唐,当巡演司机。
一个连黑人喝过水的杯子都要扔掉的白人,会与他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开着车一路南下,从城市到乡村,从文明到落后。
歧视黑人的氛围越来越浓重,这时《绿皮书》作用,便慢慢提现出来,与其说是绿皮书,不如说是一本黑人的生存指南,上面标注了一路上黑人可以住的酒店,可以进食的餐馆,密密麻麻,俨然一部严肃的法律条文。
无奈的是,更过分的事情不断发生,钢琴上被堆满垃圾,晚上禁止黑人出没的日落镇,为黑人提供的“像家一样”的破落杂乱的旅馆,贵为钢琴家却只不过是白人消遣的工具,从琴凳起来的那瞬间,所受的尊敬和掌声烟消云散,与他们而言,他只不过是一个“低贱的老黑”。
看到这里,或许你们会觉得这是个注定悲伤的故事,其实不然。
南下的路途中,托尼与唐在朝夕相处后,渐渐被他的才华所征服。
更了解到唐与常人不同的,喜欢思考的,追求平等的,高尚的灵魂,它不会因为深色的皮囊而失色。
在这个过程里,与其说是抛去世俗成见的修行,不如把它看成一次互相的救赎。
处于社会底层的托尼,在唐的指导下开始写充满诗意的信件,开始学会平和的对待别人,开始平等的对待以前所不屑的群体。
影片中温暖的内核也逐渐揭开。
除了相互的救赎,影片更体现出的是一种对平等与自尊的向往。
当唐的车经停南部一个农场时,被雇佣的黑人劳动力起身注视这位与他们格格不入的同胞时,他们眼神的空洞和一些看不出情绪的内容,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后来想想,两个人,一个为黑人开车的白人,一辆车,不正给了那些深色人种以新的希望吗?还有一幕,影片快结尾时,唐因为被邀请他举行圣诞音乐会的地方禁止与白人一同进餐,而勇敢的拒绝演出,我想,这也是追求平等的缩影吧,虽然不能改变根深蒂固的成见,但正是一个不断向好发展的微光…一个温暖,诙谐的内核,救赎的不仅仅是那些深色的外表,更是那些披着美丽外壳却黑暗的灵魂。
《绿皮书》经典影片观后感5篇

《绿皮书》经典影片观后感5篇《绿皮书》经典影片观后感1《绿皮书》能得奥斯卡最佳影片,说实话我是有一份意外与惊喜的,当然没人会怀疑这是一部叙事流畅,情感细腻,缓缓道来却又充满力量与感动的佳作,然而这部影片在讨论的问题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种族主题。
然而是不是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在美国一直没有得到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共识,所以才一直被讨论呢?《绿皮书》里的人物设定是我认为是这个剧本成功的关键与基础,主人公托尼是一个意大利移民后裔,虽然也是白色人种,但是却也遭到同为白种人的歧视,这为他建立起对另一位角色唐的同情起到了决定性因素。
而唐则被塑造成了一个极具戏剧冲突的人物,身为社会身份最底层的黑人,却从事着钢琴演奏家这么一个出入上流社会的职业。
当他在纽约的时候,身居豪宅,然而却也没有完全得到社会的认可,一个细节就是,当托尼在被雇佣的时候,起初并没有被告知雇主是个黑人。
当到了南方,这种歧视完全就放在台面上了:黑人只能居住在指定的旅馆里,演出的餐厅却不给他用餐。
当唐被邀请到一个庄园里表演,受到了上宾的礼待,然而厕所却只能使用室外的。
两个个性鲜明且逻辑成立的角色在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之中,在编剧和导演的细心编排之下,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旅程,最终改变了他们自己。
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镜头,是托尼第一次看到唐的演奏的那一段,这也是整个电影里面托尼思想的转折点。
在剧本的创作上,编剧并没有用事件而是选择了用艺术的感染力来起到这个转变作用,这种手法在音乐剧中会比较常见,在电影里则有点冒险,因为电影是画面的叙事,但凡演员的演技或者导演的分镜上略有瑕疵,这种艺术的感染力便无法体现,这种转变则会无法被观众接受,整个影片会毁于一旦。
但幸好,他们做到了,他们把艺术的感染力深刻地刻在了这部影片之中,造就了一部独一无二地《绿皮书》。
要我用一句话来归纳影片的话,就是我这篇读后感的标题:“艺术让人找到了人性中真正的光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更像是一个梦想。
我们都渴望和平年代,渴望每个人都幸福地生活着,但近年国际社会持续动荡不安,欧洲移民问题,各国贸易摩擦,美国排外政策,包括这次香港的动乱,好像都在揭示一个答案:当经济下滑,生活质量甚至生存产生问题时,所有人都只会为自己而去活着。
《绿皮书》观后感

《绿皮书》观后感《绿皮书》观后感(精选13篇)《绿皮书》观后感篇1这部电影是大儿子,年初三回杭州时,强烈推荐我看的其中一部。
第一次打开投影时,看见是老外都是用英文对话,影片一开始就是打打杀杀的场面,令我起了反感心,我就有了强烈的对抗心里,把这部电影拒之门外。
儿子到杭州时,就问我这部电影看了没有,知道我没有看,嫌看英文太累了。
忍不住的又劝我:绿皮书是去年奥斯卡最佳电影,马云去年最喜欢的电影,你们要学会欣赏这种电影啊!多看看字幕电影。
让他这么一说,又和森宝打开看,这小不点嫌我不喜欢看英文,他还想了办法看中文版的。
这下可把我的兴趣爱好给提高了不少分贝。
和森宝一起看的那晚,太累没看多少我就睡觉了,孩子是把整部电影都看完了。
昨晚上,第三次打开此电影,下定决心晚上必须一口气看完。
森宝在边上给我解释电影里面的故事情节。
一看才发现,这个故事还是挺有意义的。
也是我第一次,才能了解种族与种族之间的岐视,黑人在白人眼里,哪怕黑人是很优秀的,只要下了舞台,黑人还是那么的没有地位。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粗俗暴力,在夜总会里打打杀杀做保镖的意裔美国人托尼。
因为托尼工作的夜总会关门装修,家里需要一份工作赚钱养家,马上要交房租都还没有着落。
某一天,托尼带着孩子去吃汉堡比赛,一口气吃了26个比别人多了2个,赚回来了50块钱时。
正好有个朋友建议他去应聘一位音乐博士的司机面试,他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应聘,总比去吃汉堡比赛强吧!来到面试才知道自己的服务对象是黑人古典乐钢琴家唐,原以为是医生。
他需要一个司机兼保镖,托尼也是好几位唐的朋友介绍过来的,说这份工作托尼可以胜任。
司机负责唐在南方巡演过程中的接送及人身安全的工作,因为南方种族歧视严重。
家人一听说为黑人工作,都忍不住的岐视声。
托尼虽然不想带来没有必要的麻烦,但还是接受了工作,毕竟他很需要钱。
所以报酬比平时报得高了些,夫人也同意托尼去,条件就是要记得给她写信,圣诞节前要回来。
出发时,唱片公司给了托尼一半的工资,另一半工资是必须要安全的完成所有区域的巡回演出,如一个地方耽搁了,剩下的工资就没有。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5篇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5篇《绿皮书》让我明白了尊严的重要,面对不公平的该有的模样和踏出第一步的勇气。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影《绿皮书》观后感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1前不久,我去看了电影《绿皮书》。
我想,爱看电影的人,一定都知道这部电影的存在。
毕竟,《绿皮书》在今年,也是被提名了奥斯卡金像奖的了,网上评分,也是很高了。
首先,这是一部有关种族阶级的故事。
在美国的1960年代,还是有着种族的偏见的。
而“绿皮书”,记录的都是黑人们可以居住的旅店和餐厅,因为有些店铺是不接待黑人的。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想,才会有“绿皮书”的存在。
全剧中,我最感动的一幕,便是音乐家黑人的那句“暴力永远不能取胜,保持尊严,才能赢得胜利。
”尽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还是可以说出这样的话。
换作是我,怕是只会感到不公吧。
我们在遇见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的时候,难免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为此感到恼怒,甚至大打出手。
也许,你会说是别人的错,但是我们也应该懂得,用合适的方式,去挽回自己的尊严。
我想,绝不是一味的使用暴力。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原本对黑人抱有歧视的另一个主角托尼,也会就此改变。
放在现在,我们也存在着歧视,例如性别歧视。
有些工作,只要男生,有些房子,只租给女生。
但是,我们都在渐渐改变,正在走向更好的未来。
等你努力去做的时候,一切,都是时间问题。
其中,最触动人心的,便是那句经典的“世界多的是害怕踏出第一步的孤独之人。
”是这样的,明明存在着,却总是等待。
感到孤独,何不走去呢?这个以真实故意改编的电影,让我们感受到了世界的一点复杂和温暖。
《绿皮书》让我明白了尊严的重要,面对不公平的该有的模样和踏出第一步的勇气。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2两个小时的电影让人震撼,那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震撼。
看完电影,雪利博士总是有种很沉默的存在,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来他第一次的开怀大笑是如此的坦然。
在电影中,当托尼开着载着雪利博士进入肯德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斯卡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观看绿皮书的心得体会素材《绿皮书》,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才华横溢的黑人,构造出一场尊严的、种族的捍卫战。
关于《绿皮书》观后感如何写呢?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绿皮书》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绿皮书》观后感电影中优雅的钢琴家和粗俗的白人司机,一个感觉高高在上,一个太接地气,一个收入丰厚,一个为生计忙碌,一个经常是手捧一本书,一个经常是手抓一鸡块,一个处事得体,一个简单直接......太多差异的两个人走在了一起,都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敬业,都穿着非常得体,一路走来,互相影响、互相帮助,电影传递了友情的暖,还是轻松的笑,讨论了很多关于人性,孤独,偏见的话题,但没有说教,而是用趣味传达温情,暖化了人的内心。
电影让人领略了美国不同洲的风景和酒店,也让人感触深刻,有内涵,相对国内大部分肥皂剧来说,质量确实较高,有中心、有主线,有清晰的传递路线。
家庭的纽带:家庭很重要,为了家庭男主人公愿意通过各样的方式赚钱,养活家人,家庭是第一位的,为了赚钱愿意离开家两个月,电影传递了离开家这么久是多少不好的事,家庭聚会很重要,再怎么样也要在平安夜前回到家里,否则就"没有他的床了"。
让人不得不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的中心是什么?"传情的纸信:为了省长途电话费,托尼一路给家里的妻子写了好多信,从一开始的流水帐到后面的诗情画意,从开始的照写到后面的自成一套,写得已经让音乐大师都觉得满意了,妻子看得感动不已,也加深了夫妻的感情,说明交流很重要,表达很重要。
然而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谁还会写信呢?我们或许已经失去了这个方式。
快乐是什么:是点燃一个烟,是喝一杯酒,是看一会书,是写一封信,是吃一份三明治或鸡块,是在大众的酒吧里弹一曲音乐,是一次家庭的聚餐,是朋友间一次简单的聊天,是在无垠的公路行驶.......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是自然随性、简单纯粹的一个小举动。
而我们如今的快乐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忙着追求物质和一些不可及的东西,或许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生活的初心....包容是什么:包容举止的随意粗俗,包括有点难看的吃相,包括性取向的不同,包容捡块石头那样的小便宜,从扔掉别人喝过的杯子到同桌吃饭、共睡一间......而生活中的我们或许太计较一些事情,太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电影还告诉我们什么:要有改变的勇气,要学着尝试。
要听爸爸的话"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象最后一顿" 。
孤独是什么?不要总是一个人呆着,要和家人、朋友一起。
忍耐是什么?拳头有时候解决不了什么,有时也能解决点问题,面对别人的不尊重和理解,要有自己的态度和方式。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影片中看似有两个主角,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托尼·利普。
因为并没有正面详细介绍唐纳德·谢利,而是从他和利普相互了解的过程中,侧面描写了谢利的家庭,身世和生活。
托尼·利普,美籍意大利人,举止粗鲁的大吃货。
有黑道背景,在歌舞厅当过服务员兼打手。
由于经常打人,换过很多工作,住在纽约治安最差的布朗克斯区。
对黑人有偏见,黑人工人喝过的水杯都直接扔垃圾桶。
唐纳德·谢利,文化高且有操守的黑人钢琴家,只弹奏施坦威钢琴,住在卡内基音乐厅楼上,室内装饰豪华,各种奢华摆件和玩物,有仆人打理生活。
谢利即将到歧视黑人风气严重的美国南方进行巡回演出,所以需要雇佣司机,仆人以及保镖。
谢利给出的要求很高,而且待遇也不低。
他一开始就相中利普,可利普也不是能屈身做下人的角,尤其是替黑人打工,以工资太低拒绝了。
利普没了工作,只能靠抵押财物生活,甚至直接和别人打赌,一个小时内吃掉了26个热狗,就为了50美元。
谢利最后还是接受了利普的要求,还礼貌地打电话给利普太太征求同意。
在临行前,唱片公司给了利普一本黑人安全出行指南,书里面列举了愿意接待黑人的酒店,绿色封面的册子恰好对应了电影名《绿皮书》,而且书上使用了冒犯性的"NEGRO"一词。
八十年代的美国南部美景,徜徉着八十年代歌曲,这样美丽的动态画面下,却隐藏着黑暗的一面。
利普说他老婆买过谢利关于孤儿的唱片,封面是一群孩子围坐在篝火旁边。
谢利告诉他,那是俄尔甫斯,希腊神话中的传奇音乐家,那些小孩是地狱恶魔。
这段对话就好像隐喻着黑人天才钢琴家谢利,生活在一群歧视黑人的人群中,而这些带偏见的人只不过像小孩子一样,拥有幼稚的想法。
巡演中种种事情也可以看出这个社会对有色人种的歧视,比如,黑人不能进屋,外出喝酒被无理暴揍,不能试穿没买下的衣服,奇葩的城市规定,莫须有的拘捕,以及狭小堆满杂物的更衣室。
特别是休息时间,只能使用屋外的茅厕,不能与白人共用洗手间和餐厅。
当谢利生气地提出需要到半个小时车程的旅店方便时,宴会主人居然同意了。
谢利本可以不受这种气,拿着三倍工资在北方安安静静演出,可他却幻想着用自己的巡回演出,让大家去掉偏见。
其实不论他怎么努力,种族歧视环境已经根深蒂固了,不管是酒吧混混,名人名流,商店老板,国家警察,俱乐部餐厅,甚至是某些城市,都带着偏见和歧视。
谢利在音乐方面得到了极高成就,接受过高等教育,行为举止文雅,语言谦逊,过着衣食无忧的上等生活。
偏偏对黑人音乐家抱有成见,不吃代表黑人的肯德基食品。
每日晚上靠酒精麻痹自己。
利普歧视黑人,可却听黑人歌曲,开车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说话粗鲁,性格暴躁。
肤色,阶级,性格完全相反的两个人坐进了同一辆车,经过旅途中的几个事件,两人渐渐达到和解。
利普从丢掉黑人用过的杯子,变成和谢利共住一间房间。
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谢利打抱不平。
谢利也放下身段,主动承认错误,教授礼节,指导措辞练习和写煽情的书信。
影片的结尾部分,谢利拒绝了最后一场演出。
因为那个侮辱规定,利普也没有收受贿赂而要求谢利表演。
在有色人种聚集的酒吧,谢利突破自我,手抓鸡腿用餐后,在没有施坦威钢琴的情况下演奏一曲,惊艳全场。
随后在大雪纷飞的回家路上,警察也没有因为车里有黑人而为难他们,反而帮他们疏导车辆。
最后谢利主动来到利普家,两人像老朋友见面一样相互拥抱,利普家族也接受的这位谢利,一起共进晚餐。
这部典型的美国公路片,用一段巡回演出的旅程为背景,讲述两个角色在旅途中一系列矛盾冲突,完成了思想转变,性格塑造和自我突破。
如果一部电影没有炸裂的特效撑场面的话,真实的剧情和扎实的演技也能让人眼前一亮,显然《绿皮书》做到了。
大到美国总统的特批电话,小到利普的态度转变,影片中营造的温馨画面,虽有些牵强,也算给出一个美好结局,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慢慢去改变,去接纳,包容和保护有色人种,加上阿里传神的表演,拿下最佳影片奖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绿皮书》观后感电影的背景设定在1962年,次年马丁·路德·金做出了那个著名的演讲"I have a dream"。
不太了解美国历史的观众,也能了解到当时黑人被白人隔离、歧视的情况。
作为黑人,要依靠旅游指南《绿皮书》,才能在旅程中准确地找到接纳黑人的餐馆和旅店。
电影的主角,一个是著名黑人钢琴家唐·雪利,他需要往南部巡演,而越到南部人们对黑人的歧视就越严重,为了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他需要一个活泛的人做他的司机;另一个主角是白人混混托尼·利普,失业在家的他需要一份工作养家糊口,于是他来应聘这个司机的职位。
在一番纠结后,托尼·利普接受了这个工作,于是这段向南巡演的"冒险"开始了。
唐·雪利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被当时白种人不耻的黑人身份,一个是被当时上流阶层引以为贵宾的艺术家钢琴家身份。
这两个身份,使得他的遭遇是分裂开来的,一方面他能在演出台上获得热烈的掌声与恭维,另一方面在台下,他又是被歧视、被隔离、被侮辱,甚至是被殴打的对象。
黑人身份,使得他被白人隔离,这也使得他对黑人身份下意识地排斥,拒绝听黑人音乐,拒绝吃黑人喜欢的食物炸鸡,拒绝玩黑人喜欢玩的游戏,这导致了黑人群体也把他当成异类。
这使得唐·雪利非常孤独,既不属于白人,也不属于黑人,同时造成他对自我认知的偏离。
而托尼·利普就比唐·雪利简单多了。
他是意大利人,是一个白人混混,身上有不少毛病——聒噪、行为粗鄙、贪小便宜、同时受环境影响与生俱来地歧视黑人。
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温和的丈夫慈爱的父亲,并且他总有一种能力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
两人刚上路的时候,其实是互相都有些瞧不上对方的。
托尼·利普瞧不上黑人,甚至他的亲戚认为他一定干不了一个星期就会跑路的;而唐·雪利也隐隐不喜托尼·利普的市侩和无赖的样子。
在观看了唐·雪利的第一场演出后,托尼·利普就折服于唐·雪利的才华下的,他赞赏唐·雪利对于音乐的天赋;而唐·雪利在托尼·利普的唠嗑中慢慢打开了自己的心房,让他看到自己的孤独、疑惑与愤懑。
在南下一路上遇到的各种意外事件,使得两人交心,两人都因为彼此成为了更好的人。
电影的高潮,在最后一站如约而至的到达了。
在最后一站中,唐·雪利被禁止去演出地的餐厅吃饭,被羞辱的唐·雪利决定不进行演出。
餐厅的管理员想要贿赂托尼·利普说服唐·雪利,被托尼·利普一拳顶到了墙上。
这里体现出托尼·利普成长的完成,如果是从前那个贪财市侩的托尼·利普一定会收下贿赂后劝服唐·雪利,就算没有贿赂,他也应该会拦住唐·雪利的,毕竟若是没有完成所有演出,他是收不到尾款的。
然后俩人去了提供黑人用餐的橘鸟餐厅,在这里,唐·雪利完成了他的演出,体现了他成长的完成。
他不再排斥黑人的食物,不再特立独行地下意识与自己的同胞隔离,不再在意钢琴是不是施坦威,完成了自己对黑人身份的认可。
电影看到结尾,放了几张老照片,说这段故事源于真实事件,俩人在之后的岁月依然维持着友谊,直到20xx年俩人双双离世。
看完电影的时候,就在想这份友谊是多么得珍贵与不易啊,两人身份对立,阶级对立,却能相识相知,并将这份友谊维持到死去。
不过后来看背景资料的时候,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俩人就是普通的雇佣关系,甚至唐·雪利还开除了托尼·利普,俩人之后也没有什么联系。
唐·雪利的亲属对这部电影表示了不满,说这部电影的构思主要取决于托尼·利普的叙述,而没有怎么参考唐·雪利的角度,甚至丑化了他。
看来故事终究是故事,现实还是太真实了一点。
最佳影片《绿皮书》观后感在刚刚结束的第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绿皮书》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配角的三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