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中《文言文启蒙读本》错误百出害子害孙(26)

合集下载

96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96)

96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96)

11文化430 题名之误---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96)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笔者按]《高助》第223~250则短文,其下面有[思考与练习],第445页有参考答案,上述短文、[思考与练习]及其参考答案,差错多多,尤其是[思考与练习]及其参考答案。

《高增》和《高新》把它们删除了,另拟了[训练与自测]。

是不是杨振中认为它们差错多多而删除呢?不是的。

杨振中在《高增•重在文化底蕴的积淀----写在增订前》说:“这次应广大读者与出版社的要求,对《助读》作了修订,除更正书中个别错误之外,重点增加了[训练与自测]的内容。

”《高增》改正了《高助》文字差错39例、标点差错43例。

这么82个差错,已经不能说是“个别错误”了吧。

“个别错误”当然不包括上述短文、[思考与练习]及其参考答案中的种种差错。

自今日起,将发表《<高助>练习题及其参考答案漏小题号辨析---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96)》等三十几篇文章,专门辨析上述短文、[思考与练习]及其参考答案的种种差错。

《高增》和《高新》[训练与自测]中的种种差错,将另有专题予以辨析。

237、蹇材望其人蹇材望,蜀人,为湖州倅。

北兵之将至也,蹇毅然自誓必死。

乃作大锡牌,镌其上曰:“大宋忠臣蹇材望。

”且以银二笏凿窍,并书其上曰:“有人获吾尸者,望为埋葬,仍见祀,题云‘大宋忠臣蹇材望。

此银所以为埋瘗之费也。

’”日系牌与银腰间,只伺北军临城,则自投水中,且启遍祝乡人及常所往来者。

人皆怜之。

丙子正月旦日,北军人城,蹇已莫知所之,人皆谓之溺死。

既而北装乘骑而归,则知先一日出城迎拜矣。

遂得本州同知。

(选自周密《癸辛杂识》)(《高助》430 )杨振中说《蹇材望其人》一文选自周密的《癸辛杂识》。

查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有题为《蹇材望》一文,《蹇材望其人》系《蹇材望》之误。

这样的差错,在《高助》里比比皆是。

翻开《高助》、《高增》和《高新》第一则短文,映入眼帘的开头一行字是“范仲淹有志天下”。

144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44)

144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44)

《渑池道中》[思考与练习]10差错----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44)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43、渑池道中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瓮,塞于隘路。

属天寒,冰雪峻滑,进退不得。

日向莫,官私客旅群队,铃铎数千,罗拥在后,无可奈何。

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直几钱?”答曰:“七八千。

”颇遂开囊取缣,立偿之。

命僮仆登车,断其结络,悉推瓮于崖下。

须臾,车轻得进,群噪而前。

(选自《唐国史补》) [思考与练习](一)“属天寒”中的“属”,解释为:①遇上;②连续;③属于;④不巧。

(二)“日向暮”巾的“向”,与下列各句中哪个“向”的意义相同:①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梦游天姥吟留别》)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④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促织》)(三 ) 写出上段文字中一个借代的词语,并说明借代什么?(四)写出上段文字中一个通假字。

(五)写出“须臾”的四个古汉语同义词。

(《高助》436)参考答案242题:(一)①(二)③(二)铃铎借代车辆(四)直同“值”(五)俄顷;旋:有间:俄而(《高助》445)一题名之误题名《渑池道中》,在《唐国史补》里不存在。

二(一)不构成练习(一)不构成练习,理由见丙文。

三(一)是病句(一) 是病句,理由见丁文。

四(二)是病句(二) 是病句,理由见丁文。

五“与下列各句中哪个‘向’的意义相同”?“与下列各句中哪个‘向’的意义相同”,误,理由见庚文。

六“借代的词语”、“借代什么”之辨析“借代的词语”?辨析见《“借代的词语”、“借代什么”之辨析----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45)》.七空中楼阁、练习题不存在、答案全误等空中楼阁、练习题不存在、答案全误等等差错,理由不赘述。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27)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27)

“如……何”是虚词吗?---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27)杨宝福文言文阅读知识(二)文言虚词主要指副词、介词……一、虚词不“虚”。

……。

我们不妨举些例子。

《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以”相当于“凭”;“曾”相当于“还”;“如……何”相当于“对……怎么办”。

……从以上数例中举出的虚词看,它们……二、用法与含义灵活多变。

……三、文言虚词的大体分类。

……(《高助》104 《高增》99 《高新》82)《高助》、《高增》和《高新》的“文言文阅读知识(二)”,具体介绍“虚词不‘虚’”、“用法与含义灵活多变”和“文言虚词的大体分类”等三方面的文言知识。

在“虚词不“虚”。

……。

我们不妨举些例子”下面,杨振中分别用“‘以’相当于‘凭’;‘曾’相当于‘还’;‘如……何’相当于‘对……怎么办’”解释“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中的“以”、“曾”和“如……何”。

可见,杨振中认为,“以”、“曾”和“如……何”都是文言虚词。

我们认为,“如……何”不是虚词,而是固定结构。

“以”和“曾”是“词”,“如……何”不是词而是固定结构。

南开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编《古代汉语读本》(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新第1版,1981年4月第1次印刷)写道:12•1与疑问反问有关的习惯说法一、与疑问有关的习惯说法甲、“如……何”、“奈……何”和“若……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其中的“如”、“若”、“奈”三字古代音近通用,都是动词,含有“办”、“处置”、“对付”一类的意思;这里的“何”当“怎么”、“怎样”讲。

(311页)《古代汉语十讲》(《古代汉语十讲》编写组,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年1月第1版,1980年1月第1次印刷)写道:第九讲常见的固定格式五、“如……何”(“奈……何”、“若……何”)(167页) 杨振中把固定格式(与疑问有关的习惯说法)“如……何”作为文言虚词介绍给幼儿、小学生和初中生,害苦了子子孙孙,污染了祖国的语言环境。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3)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3)

1文字3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3)“塞士俱欢颜”?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朱熹、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高助》3页)[阐发与应用]2、名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塞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语)(《高助》第1版2003年第15次印刷)唐代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确实是千古名句。

笔者对其中的“寒士”一词的记忆尤为清晰。

事情是这样的:“寒士”指谁、那些人?曾折磨了我。

查1962年版《唐诗一百首》第47页:[解释]⑩俱---都。

全句说:普遍庇护天下的穷人,使他们个个都欢乐。

把“寒士”理解为“穷人”。

怪。

我知道封建社会的“士”不指目不识丁的百姓。

查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对“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未作句、注释。

查萧涤非《杜甫诗选注》第179页:[一七]按此诗“寒士”,虽指贫寒的书生,但可以而且勇当理解为“寒人”。

有“寒士”这个词,没有“塞士”这个词,“塞士”是杨振中生造的。

“寒士”就是指贫寒的书生,扯到“天下的穷人”,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的翻版。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我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寒士”。

《高助》冒出“塞士”是生造的,它无法冲破我记忆之网。

但是,害了孩子。

上海中高考作文里有一个错别字,扣1分,扣完5分为止。

阅读题写错别字,也扣分。

初高中生参加中高考,照《高助》文字写成“寒士”,是肯定要扣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高考阅卷是暗箱操作,只能查试卷的题头分加得对不对,不能查中高考试卷失分的情况。

166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63)

166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63)

王坦乎?姚坦乎?-----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66)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71、王坦直言惊益王王,帝第五子元杰也。

尝作假山,召僚属置酒,众皆褒美,坦独俯首。

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安得假山。

”王惊问故,坦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督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

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时帝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

(选自《纲鉴易知录》)(《高助》132《高增》125《高新》104 )宋史载,赵元杰是宋太宗第五子。

在赵元杰身边不愿抬头看“假山”的名叫“坦”的人,姓什么?从短文的题目和引文括号中的“王”字看,杨氏认为他姓“王”。

其实,他姓“姚”。

《纲鉴易知录》,吴乘权著。

查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的八卷本《纲鉴易知录》,杨氏的引文无误(除标题和括号以及括号里的“王”字)。

在上述引文后面,有这样一段话:左右教王称疾,帝忧甚,召乳母问状。

乳母曰:“王本无疾,徒以姚坦检束,不得自便耳。

”帝怒。

这段话,似乎还不足以断定说“但见血山,安得假山”这句话的人,是“姚坦”而不是“王坦”。

查百衲本《宋史》卷二百七十七,列传第三十六,有这样记载:姚坦,字明白,曹州济阴人。

开宝中,以《尚书》擢第,调补将陵尉。

历隰州推官、将作监丞、知浔州。

太平兴国三年召还,为著作佐郎、通判唐州。

……坦性木强固滞。

王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宾僚乐饮,置酒共观之。

坦独俯首,王强使视之,曰:“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租,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

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是时太宗亦为假山,闻而毁之。

笔者删去了二百多字,用了省略号。

省略号前面的“姚坦”就是省略号后面的“坦”。

删去了二百多字,可能影响结论的可靠性。

下面再引两段话加以佐证。

己酉,以两川盗贼,徙封益元杰为吴王,领淮南、镇江节度使。

初,考功郎中姚坦为益王府翊善,好直谏。

王尝作假山,所费甚广。

114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14)

114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14)

《自有史官书之》[思考与练习]20差错----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14)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28.自有史官书之[宋]太祖尝弹雀于后院,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

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

”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

”上说,赐金帛慰劳之。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思考与练习](一)选择正确的答案“乃常事耳”中的“乃”,与下面各句中的哪个“乃”意同:①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陈涉世家》)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沦魏晋。

(《桃花源记》)③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④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臣以尚急于弹雀”中的“于”,与下面各句中的哪个“于”用法相同: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④大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徐俯拾齿置怀中”与“汝怀齿欲讼我邪”中前后两个“怀”,它们的词性分别是:①名—名;②名—动;③名—使动;④动—意动。

(三)那臣子“拾齿置怀巾”的目的是:①记住这次受辱的经过;②怕撞落的齿被皇帝左石的人拾去后再惹是非;③作为史官记载此事的凭证;④作重新镶牙的依凭。

(《高助》422)参考答案228题:(一)②③(二) ③(三) ③(《高助》444)一题名,误题名《自有史官书之》,司马光《涑水记闻》中不存在。

参见甲文。

二“院”系“园”之误“太祖尝弹雀于后院”的“院”,《历成•涑水纪闻•卷一》和《四库全书》卷一,1036册321下半页,均作“园”。

三(一),漏小题号(一)漏小题号“1”和“2”。

参见乙文。

四(一)1、2,不够成练习(一)1,仅一个陈述句,不够成练习。

119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19)

119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19)

“每召见,皆赐坐与语”中省略了什么成分?----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19)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30、识弓与治国[唐]太宗谓萧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

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

乃曰:‘皆非良材也。

’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

’朕始悟焉。

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犹不得其理。

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

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思考与练习](三)将“每召见,皆赐坐与语”中省略的成分补出。

(《高助》425)参考答案230题:(三)[太宗]每召见[京官],皆赐[之]坐与[之]语(《高助》444)一还省第二分句主语“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是复句,第一分句“每召见”省主语“太宗”,主语“太宗”承前省略。

二是省“京官”吗?杨振中认为“每召见”后面省略宾语“京官”。

此说有误。

(一)“京官”应是“五品以上的京官”。

《贞观政要》写得清清楚楚,是“京官五品以上”。

京城里的官儿多得很,京城里的七品芝麻官,太宗是不会“召见”的。

(二)“京官”应是“之”。

怎么补出“省略的成分”,是有规矩的,杨振中不明白。

这个规矩是,按照古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成分”,不能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成分”。

如果《贞观政要》作者写出今天所谓的宾语的话,只可能写“之”。

杨振中自己也认为“赐”后省“之”,“与”后也省“之”。

三个宾语都是“之”,指代对象又相同。

一会儿省“京官”,一会儿省“之”,前言不搭后语,晕。

另外,“见”、“赐”、“与”和“以”后面是不是省宾语,请看张之强先生这样说:最好不要轻易的断言某句省略了宾语,出现了宾语就是有宾语,没有出现就是没有宾语。

最后指出,主语有省略与隐含两种情况,隐含主语不叫“主语省略”。

121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21)

121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21)

10综合426 《商鞅治秦》[思考与练习]15差错----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21)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32、商鞅治秦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以商,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棋。

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选自《战国策》)[思考与练习](一)“亡魏入秦”意为:①从魏国逃亡到秦国;②魏国灭亡后投奔秦国;③背叛魏国进入秦国;④在魏国没有地位,便投靠秦国。

(二)在“孝公以为相”中,省略了什么句子成分?(三)“公平无私”与“赏不私亲近”,其中两个“私”分别为什么词性?(四)“劓”从字形上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刑罚?(五)翻译:“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六)“期年”解释为:①满—年;②将近一年;③十年;④超过一年。

(《高助》426)参考答案232题:(—)①(二)省略了介词宾语“之”(三)形容词;动词(四)割掉鼻子(五)太刻薄少仁慈,仅仅凭强硬手段使百姓服从罢了(六)①(《高助》444)一题名,误题名《商鞅治秦》,在《战国策》中找不到。

二“以”系“于”之误“封之以商”的“以”,《传世藏书•杂史•战国策卷三•秦策一•卫鞅亡魏入秦》132页作“封之于商”。

三(一)和(六),都不构成练习题(一)和(六),不构成练习题,理由见丙文。

四(一)和(六),都是病句(一)和(六),都是病句,理由见丁文。

五不懂“孝公以为相”省兼语和其中的“以”是动词“孝公以为相”中,省略“介词宾语‘之’”吗?否也。

理由详见《不懂“孝公以为相”省兼语和其中的“以”是动词-----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22)》。

六“两个‘私’分别为什么词性”“两个‘私’分别为什么词性”?请看《“两个‘私’的词性辨析”----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启蒙,“打开愚昧”
-----杨振中《文言文启蒙读本》错误百出害子害孙(26)
杨宝福
34 小人
清康熙年间,有艺人携一瓮,瓮藏小人,长约尺许。

投以钱,则启盖令小人出,唱曲而退。

至掖,掖令索瓮入署,细审小人出处。

初不敢言。

令固诘之,方自述其乡与族。

盖读书童子,一日自塾中归,路遇艺人,为其迷,复投以药,四肢遂暴缩。

彼遂携之,以为戏具。

令怒,杖杀艺人。

(据《聊斋志异》改写) 【文言知识】
启。

“启”在文言中多作“开”、“打开”、“发”等解释。

上文“启盖令小人出”,意为打开盖子让小人出来。

“启户”即开门;本书取名“启蒙读本”,其中“启蒙”本指打开愚昧,通俗的说法是使初学者获得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46)
杨振中在给幼儿、小学生上课,说:“‘启蒙’本指‘打开愚昧’”。

“启蒙”是“打开愚昧”吗?否也。

蒙《字典》写道:
①覆盖。

②受,遭受。

③愚昧,无知。

④敬词。

承,承蒙。

(260)蒙《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普及本)写道:
①草名。

②裹;包。

③承上。

④欺骗,隐瞒。

⑤六十四卦之一,坎下艮上。

引申为愚昧无知。

(4632)
启《字典》写道:
①开,打开。

②启发。

③[启处]。

④萌芽、开始。

⑤陈述。

(302)启《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普及本)写道:
①开,打开。

亦引申为开导、启发。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启敝邑之心。


(4478)
可见,“启蒙”的“启”,这里是引申义,意为“启发”、“开导”、“启发”。

“瓮盖”是可以“打开”的,而“愚昧”是无法“打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