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报告

合集下载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

摘要:介绍了某道路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要求及配合比设计过程,总结出当驼峰骨料给目标配合比带来困难而工程区附近又没有其他可供选择的料源时,可以考虑通过改装拌和楼来改善骨料级配。

通过大量试验,给出了粘结层AC220 型和磨耗层AC214 型沥青混合料的合成级配曲线及最佳沥青含量,这对类似工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试验还证明,对于酸性骨料,在矿料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水泥可以增强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同时也改善了沥青混合料的力学性能。

利用美国ASTM D4867 标准检测沥青混合料的水损害,方法既简便又切合实际,值得推广。

关键词:骨料;驼峰;沥青混合料;水损害中图分类号:TU528142 文献标识码:A1 沥青混凝土设计要求某道路工程位于非洲加纳。

从起点11 + 425 至23 + 125 是双层沥青混凝土,设计路面宽度为14.0m。

路面结构形式为6cm 粘结层+ 4cm 磨耗层,路面基层是规格为0~40mm 的级配碎石,碎石厚度为20cm。

从23 + 125 至40 + 829 是双层沥青表面处置,设计宽度为7.0m。

该工程基层级配碎石、沥青表面处置和沥青混凝土所用的石料都是花岗岩,石料场距离该工程起点49km。

沥青混凝土所用的沥青是从科特迪瓦进口的60/ 70 壳牌沥青。

该工程沥青混凝土粘结层和磨耗层的级配要求范围见表1。

骨料最大粒径分别是20mm 和14mm ,相当于我国道路沥青混凝土的AC20 和AC13[1 ] ,但级配范围比我国的偏上,细料相对多一些。

表1 粘结层和磨耗层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粘结层和磨耗层混合料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要求如下:击实次数均为两面各75 次;稳定度大于8kN ;流值2~4mm;空隙率3 %~5 %;沥青含量4.5 %~5.5 %;粘结层饱和度为60 %~75 % ,磨耗层为65 %~75 %。

现场沥青混凝土压实后的空隙率要求是6 %~8 %。

按试验室马歇尔试件的空隙率为4 %计算,现场的压实度应控制在96 %~98 %之间。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报告样例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报告样例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报告样例一、实验目的1.掌握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研究不同材料的配合比对沥青混凝土性能的影响;3.确定适合的沥青混凝土配合比,以提高路面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

二、实验原理1.沥青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是根据所用材料的特性和路面使用要求,在满足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等要求下,合理配置矿料、沥青和其他材料的比例;2.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主要包括矿料筛分试验、混合料沥青含量试验和骨料沥青拌和试验。

三、实验步骤1.矿料筛分试验:(1)按照要求取样,将试样放入试验筛,进行筛分;(2)记录通过每个筛孔和在每个筛孔上未通过的试料质量,计算矿料通过率。

2.混合料沥青含量试验:(1)称取一定质量的混合料试样;(2)在温度为60℃±1℃下,加入一定质量的煮沥青,并充分混合;(3)将试样铺平,用空气干燥至质量恒定;(4)称取试样质量,计算混合料沥青含量。

3.骨料沥青拌和试验:(1)根据配合比确定骨料种类及其不同粒径的用量;(2)将骨料和沥青进行拌和,使其均匀混合;(3)冲击试验块的制作:将拌和均匀的料放入冲击试验模具中,进行冲击压实,并制作试样;(4)试样养护:将试样放置在恒定温度下进行养护;(5)试样强度测试:使用压力试验机对试样进行强度测试,并记录结果。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根据实验步骤所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各项指标,并进行分析。

具体数据如下:1.矿料筛分试验结果:(1)筛孔直径(mm):5, 10, 20, 40, 60;(2)通过率(%):95.3,87.2,72.5,62.8,42.12.混合料沥青含量试验结果:(1)混合料质量(g):600;(2)煮沥青质量(g):200;(3)试样质量(g):320;(4)混合料沥青含量(%):62.53.骨料沥青拌和试验结果:(1)骨料种类:石子、砂子;(2)石子质量(g):800;(3)砂子质量(g):400;(4)沥青质量(g):300;(5)试样强度(MPa):2.5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通过矿料筛分试验可以得出沥青混凝土中不同粒径矿料的通过率,以及骨料沥青拌和试验可以确定不同材料的质量。

沥青混凝土标准实验报告(3篇)

沥青混凝土标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标准实验方法,对沥青混凝土的性能进行检测,包括其物理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等,以确保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为工程验收提供依据。

二、实验材料1. 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采用某品牌沥青,集料为碎石、砂、矿粉等。

2. 实验仪器:沥青混合料拌和机、马歇尔试验仪、车辙试验仪、冻融劈裂试验仪、孔隙率测试仪等。

3. 其他材料:标准砂、矿粉、水、油石比等。

三、实验方法1. 马歇尔试验: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032)进行马歇尔试验,测试沥青混凝土的密度、稳定度和流值等指标。

2. 车辙试验: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032)进行车辙试验,测试沥青混凝土的抗车辙性能。

3. 冻融劈裂试验: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032)进行冻融劈裂试验,测试沥青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4. 孔隙率测试: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032)进行孔隙率测试,测试沥青混凝土的孔隙率。

四、实验步骤1. 拌和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按照设计配合比,将沥青、集料、矿粉等材料进行拌和,确保混合料均匀。

2. 马歇尔试验:a. 取一定量的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按照试验要求进行马歇尔试验。

b. 测试混合料的密度、稳定度和流值等指标。

3. 车辙试验:a. 将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按照试验要求进行铺设。

b. 在规定温度下,用车辙试验仪进行车辙试验。

c. 测试沥青混凝土的抗车辙性能。

4. 冻融劈裂试验:a. 将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按照试验要求进行铺设。

b. 将铺设好的沥青混凝土混合料进行冻融处理。

c. 进行冻融劈裂试验,测试沥青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5. 孔隙率测试:a. 取一定量的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按照试验要求进行孔隙率测试。

b. 测试沥青混凝土的孔隙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马歇尔试验结果:- 密度:2.41g/cm³- 稳定度:6.5kN- 流值:28mm结果分析: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密度、稳定度和流值均符合规范要求。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集料实验方法[详细]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集料实验方法[详细]

粗集料压碎值
➢ 试验方法简述:
➢ 将要求质量的试样分3次(每次数量大体 相同)均匀装入试模中,压头放入试筒内 石料面上,均匀地施加荷载,在10min 左右的时间内达到总荷载400kN,稳压 5s,然后卸荷。
➢ 取出试样用2.36mm标准筛筛分经压碎 的全部试样,称取通过2.36㎜筛孔的全 部细料质量,计算集料压碎值。
➢ 以三个试样平行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作为压碎值的测定。
要点强调
➢ 确定每次试验的石料数量。
➢ 将石料分三层倒入量筒中,每层数量大致相同。每层夯 击25次,落点均匀。
➢ 试样分三层装入试筒后,最上层表面应仔细整平,防止 因不平而使压柱在加载时卡住。
➢ 使试验试样尽量密集接触,不会存留过大的集料间隙率, 如试验中有较大的集料间隙率,将使得石料内部受力不 均而导致压碎石料偏少,测得压碎值偏小。
粗集料
➢ 粗集料 ➢ 在沥青混合料中,粗集料是指粒4.75mm(2.36mm)的碎石、破碎砾石、筛
选砾石和矿渣等。 ➢ 粗集料密度 ➢ 密度定义 ➢ 堆积密度:单位体积物质颗粒的质量。有干堆积密度及湿堆积密度之分。 ➢ 表观密度(视密度):单位体积物质颗粒的干质量。 ➢ 表干密度(饱和面干毛体积密度):单位体积物质颗粒的饱和面干质量。 ➢ 毛体积密度:单位体积物质颗粒的干质量。 ➢ 各密度的相对密度是该密度同同温度水的密度的比值。 ➢ 注:必须四分法取样,要求试样具有代表性。
➢ 试样若较湿,应通过烘箱烘干,但烘箱温度不宜超过 100℃,若温度过高,很可能会导致集料压碎值结果偏大。
技术性质
➢ 集料的压碎值对于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耐久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 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摊铺碾压过程中有部分集料被压碎,形成新的 破碎面,而新的破碎面没有沥青胶浆裹附,很容易被水浸入。而 在行车时候产生的泵吸作用下集料会慢慢脱落,导致路面出现松 散或坑槽,形成水损坏影响路面的耐久性。

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配合比设计与施工研究

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配合比设计与施工研究

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配合比设计与施工研究摘要:本文详细分析了影响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与使用寿命的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以及对影响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的沥青混凝土的拌和、运输、摊铺和碾压等关键工艺过程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配合比设计引言:公路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需要确定级配范围、优选矿料级配、最佳沥青用量、通过马歇尔试验得到各项性能参数合格的试验数据,并对其进行验证后才能用于指导沥青路面的施工,是施工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规范的核心内容,保证路面使用的性能和安全。

1.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1.1原材料控制1.1.1粗集料沥青混凝土用粗集料可以采用碎石、破碎砾石、筛选砾石、矿渣等。

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应该洁净、干燥、表面粗糙、形状接近立方体,且无风化、不含杂质,并具有足够的强度、耐磨耗性。

当使用花岗岩、石英岩等酸性岩石轧制的粗集料时,若达不到粗集料与沥青粘附性等级的要求,必须采取抗剥落措施。

工程中常用的抗剥落剂;用干燥的生石灰、消石灰粉或水混作为填料的一部分;或将粗集料用石灰浆裹覆处理后使用等。

1.1.2细集料用于拌制沥青混凝土的细集料,可以采用天然砂、机制砂或石屑。

天然砂可采用河砂或海砂,用量不超过20%。

机制砂或石屑是采石场破碎石料通过4.75mm或2.36mm的筛下部分,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杂质,并有适当级配范围,应与沥青有良好的黏结能力,如采用粘附性较差的天然砂或花岗岩、石英岩等酸性细集料时,应有抗剥落措施。

1.1.3填充料沥青混凝土中常用的填料大多采用石灰岩或憎水的强基性岩浆岩,加工经磨细得到的矿粉。

填料在沥青混合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沥青和填料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构沥青和组成的沥青胶浆,是沥青混合料中生要的组成部分,对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水稳性有直接影响。

1.1.4沥青沥青是一种典型的有机胶凝材料,在混合料中起黏结作用,是一种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的感温性材料,在配合比设计中要根据公路等级、气候条件、交通条件、路面类型、在结构层中的层位及受力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等级标号的沥青。

沥青砼配合比设计

沥青砼配合比设计

19.0~9.5 16.0~9.5 9.5~4.75
9.5~4.75 4.75~2.36 100.0 90~100 10~30 9.5~4.75 4.75~2.36 100.0 90~100 4.75~2.36 100.0
0~15 0~5 2.36以下 <0.075 90~100 0~15 0~3
沥青
不好
合料的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抗
疲劳性能都会降低
磨光值
针片状
细集料
上面层和中面层宜采用机制砂,下面层沥青混合料可采用天然砂代替 项 目 单位 技术指标 部分机制砂,但天然砂用量不应超过集料总量的 8%。机制砂或天然砂应 含泥量(小于的含量) % ≤1 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物,且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同时要求与沥青有 良好的粘附能力。 坚固性(>部分) % ≤12 机制砂采用10~30mm的石灰岩碎石在制砂机加工,严禁采用石屑加 视密度 t/m ≥2.5 工机制砂。 砂当量 % ≥60 细集料的技术要求见表3和表4。
3
塑性指数 含水量 加热安定性 < 粒度范围 < <
% % % % %
<4 ≤1.0 实测记录 100 90~100 75~100
填料
相关指标对混合料的影响:
细度 随着矿粉细度的增大, 1 2 3 4 亲水系数
流值增大,空隙率减
小,动稳定度增大, 稳定度先增大后减小。
影响混合料的水稳定性
塑性指数 指数大的降低混合料强度
沥青砼配合比设计
中铁X局X公司XXX项目工地试验室 谢钊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原材料的选取
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 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 生产配合比设计验证
1
原材料的选取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试验方法的研究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试验方法的研究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试验方法的研究摘要:结合施工实际,阐述了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配合比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空隙率;饱和度中图分类号:U414.1 文献标识码:A沥青混凝土是我国路面面层采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

目前在我国高速公路路面中,90%以上的路面为沥青路面。

沥青面层既是道路的功能层,也是基层的保护层和车辆荷载的传递层,其费用一般占道路总体投资的30%~50%。

由于沥青面层在道路中的重要性以及其性能的复杂性,使其配合比的设计、施工、质量检验等都具有自身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因此,研究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找出合理的设计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检验和验收指标,对保证沥青路面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1现行热拌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指标《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1997)及《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1994)对热拌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指标作出了明确要求,见表1。

说明:第一,粗粒式沥青混凝土稳定度可降低1kN;第二,Ⅰ型细粒式沥青混凝土的空隙率为2%~6%;第三,当沥青碎石混合料在60℃水溶液中浸泡即发生松散时,可不进行马歇尔试验,但应测定密度、空隙率、沥青饱和度等;第四,残留稳定度可根据需要采用浸水马歇尔试验或真空饱水浸水马歇尔试验;第五,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矿料间隙率(VMA)宜符合表2要求。

上述技术指标中,设计规范与施工规范所规定的项目有一些出入:设计规范中对残留稳定度的规定与年降雨量有关,而施工规范的规定比较笼统;设计规范对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作出了要求,而施工规范中未涉及;设计规范对SMA的技术要求作出了基本要求,但对矿料未提出要求,而施工规范中未涉及SMA的任何资料。

这一方面说明规范的制定缺乏一致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规范的修改不及时,导致在执行规范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矛盾。

2现行热拌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指标设计规范与施工规范均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沥青路面的上面层和中面层的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提出了进行车辙试验验证的要求。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

近年来,沥青路面在公路面中占居主导地位。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公路交通量越来越大,轴载迅速增长,车速不断提高,沥青路面发生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多,有的前修后坏,有的使用周期达不到设计年限。

这给沥青路面的使用品质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而影响沥青面层使用性能的重要因素是混合料的级配组成。

本文对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作一探讨。

1 、级配类型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沥青混合料级配类型是确保沥青凝土路面面层质量的前提。

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设计一般依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94)(以下简称《规范》)《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和《公路工程集试验规程》(JTJ058—2000)。

我国现行规范规定,上面层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粒径不宜超过该层厚的1/2,中面层沥青混合料的集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该层厚的2/3;沥青路面结构层混合料的集料最大公称尺寸不宜超过该层厚的1/3,对于粗的混合料,这个比例还应减小。

由此分析,厚度一定的沥青面层,若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最低要求选择级配类型,则沥青混合料集料的粒径普遍偏大,何况还有0~5%的颗粒超过最大粒径,这样势必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带来难以解决的施工难度,如摊铺机的熨平板易拉动大粒径的骨料,尤其比最大粒径大0~5%的超粒径骨料。

若采用细料弥补,易破坏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级配,使局部部位的面层压实度难以控制,或使沥青混凝土面层空隙率偏大,渗水严重等。

濮阳市的沥青路面结构多年来一直采用的是4cm+3cm的厚度组合模式,这种组合模式对沥青混合料类型的选择有很大的局限性。

4cm的下面层最大粒径一般不超过25mm,3cm上面层最大粒径一般不宜超过15mm;根据近年来濮阳地区路面所用材料的情况,经调查、试验、分析、比较可知,下面层的选择余地较宽,多采用AG-201级配类型。

而上面层混合料型的选择非常困难。

3cm厚的上面层,按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选择AC-10I型较合适,AC-10I型公称最大粒径为13.2m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
2009191152R 有效期至2012年8月19日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
C N AS
市政试-26-1
报告编号试LQ验20类11别0912
试验类别 见证检验
委托单位工江程西名省称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工程名称 广州南沙开发区创业冷库项目配套道路
混合料规格、种类 工AC程-1部3C位
工程部位 AC-13C沥青上面层
/
/
/
稳定度
流值
饱和度
主要技术指标
(kN)
(mm) (%)
11.05
30
77.9
/
12
6.2
/
空隙率 (%)
3.8
/
标准 密 度 (g/cm3) /
/ 动稳定度(次/mm)
6000
备注
1.试验规程及评定依据 JTJ 052-2000、JTG F40-2004
2.见证人(监督员) 刘向文
见证号: 415-020
主要技术指标
委托日期 2009-11-30
品种
沥青

改性沥青
标号 SBS(I-D)
品种及产地 颗粒级配
细 集 料 石屑
S15
生产厂
出厂合格证号
泰普克沥青(新会)有限公司
/
细度模数 /
<0.075mm 颗粒含量(%) /

品种及产地 颗粒级配 压碎值(%)
粗 集料
碎石 碎石
5-10 10-15
8.9 13.5
3、未经本公司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试验报告(完整复制除外)。
批准:
审核:
试验:
2009年12月15日
试验单位地址:广州市环市东路336号 联系电话:020-83753335 FAX:020-83753480
南沙站:番禺南沙黄阁镇黄梅路东盛街8巷2号
联系电话:(020)81972521 第1页 共1页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075
0.15
0.3
0.6
1.18
2.36
4.75
筛孔尺寸(方孔筛)mm
9.5
13.2 16
细集料
粗集料
填料
材料名称 石屑 /
5-10
10-15
/
矿粉
沥青 普通沥青

质量百分
材 料 比(%)
11
/
45
32
合 用 量 单位体积

用(kg/m3)
/
<0.075mm 颗粒含量(%) 0.4 0.3

填 料 品种及产地
等级
掺量(%)
矿粉
/
12
亲水系数 /
视密度(t/m3) /
报告编号 DLQ201-421
报告编号 DLS221-176
报告编号 DLS221-185 DLS221-192
报告编号 DLK221-335
通过百分率 ( % )


100

试验单位 (盖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