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常伴随不同症状 分惊悸、怔忡

合集下载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

心悸
பைடு நூலகம்
•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 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证。 •本病证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 鸣等并存,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频率、节律发生异常,均可 导致心悸。 • 西医学中某些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 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各种心律失常,以 及贫血、心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出现心悸症状。

心悸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常与平素体质虚弱,情志所伤、劳倦、汗出 受邪等有关。 • 平素体质不强,心气怯弱,或久病心血不足,或忧 思过度,劳伤心脾,使心神不能自主,发为心悸; • 或肾阴亏虚,水火不济,虚火妄动,上扰心神而致 病; • 或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上犯于心, 心阳被遏,心脉痹阻,而发本病。

心悸
【辨证要点】 主症: 自觉心跳心慌、时作时息,并有善惊易恐,坐卧不 安,甚则不能自主。 •心胆虚怯:兼见气短神疲,惊悸不安,舌淡苔薄,脉细数。 •心脾两虚:头晕目眩,纳差乏力,失眠多梦,舌淡,脉细弱。 •阴虚火旺:心烦少寐,头晕目眩,耳鸣腰酸,遗精盗汗,舌红, 脉细数。 •水气凌心:胸闷气短,形寒肢冷,下肢浮肿,舌淡,脉沉细。 •心脉瘀阻:心痛时作,气短乏力,胸闷,咳痰,舌暗,脉沉细 或结代。

心悸
【针灸治疗】 1. 基本治疗 • 治法: 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 主穴: 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 • 配穴:心胆虚怯者,加胆俞;心脾两虚者,加脾俞、足三里;
阴虚火旺者,加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者,加膻中、气海; 心脉瘀阻者,加膻中、膈俞;善惊者,加大陵; 多汗者,加膏肓;烦热者,加劳宫; 耳鸣者,加中渚、太溪;浮肿者,加水分、中极。

心悸的中医辨证

心悸的中医辨证

心 悸心悸,是患者自觉心跳不安的一种症状。

前人有惊悸与怔仲之分,认为悸是由外因所引起,怔仲则以内因为主,但二者常有密切联系,不过在症状上来看,惊悸病情较轻,怔仲较重而已。

【病因】1. 心血不足:忧思劳心,和失血过多,以致血不养心,发为心悸。

2.阴虚火旺:肾阴亏耗,水不济火,心阳独亢,神不安宁,而成本症。

3.阳虚水逆:阳气不振,心力衰弱,或水饮停留,上凌于心,因而成悸。

4.突受外惊:平素心虚胆怯之人,突受外惊,心神不宁,逐成惊悸不安之症。

【辨证施治】1. 心血不足:心悸不安,夜寐不宁,头昏眼花,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脉多细弱,甚则汗出,治宜养血安神,方用归脾汤①;症情较重的,方中可加龙齿、磁石之类。

倘脉见结代,治宜益气养血,辛润通脉,用炙甘草汤②加减。

2. 阴虚火旺:心悸少寐,或兼头目昏眩,舌质红绛,脉象细数,治宜滋阴降火,用补心丹③。

3. 阳虚水逆:面白少气心悸,食减体倦,舌淡脉弱,属心阳衰弱,治宜温阳定悸,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④;如见头眩心悸。

胸脘痞满,小便短少,苔白,脉濡,为水饮上逆,治宜通阳化饮,用苓桂术甘汤⑤加味。

4.突受外惊:证见惊悸烦乱,坐卧不安,饮食无味,常梦中惊醒,脉象弦滑,治宜镇惊安神,用磁朱丸⑥;挟痰热上扰者合温胆汤⑦同用。

【附方】①归脾汤:(《济生方》):人参,白术,伏神,枣仁,黄芪,当归,远志,木香,炙甘草,龙眼肉,生姜,大枣。

②炙甘草汤(《伤寒论》):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阿胶,生地黄,麦冬,麻仁,大枣。

③补心丹(《摄生密剖》):生地,人参,元参,丹参,茯苓,桔梗,远志,酸枣仁,天冬,麦冬,当归,五味子,蜜丸,朱砂为衣。

④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桂枝,甘草,牡蛎,龙骨。

⑤苓桂术甘汤(《金匮》):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⑥磁朱丸(《千金》):磁石,朱砂⑦温胆汤(《千金》):竹茹,枳实,半夏,橘红,茯苓,甘草。

心悸的辨证施护

心悸的辨证施护

心悸的辨证施护【摘要】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按中医辨证分为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症、心血瘀阻六种不同的证型。

我科运用中医中药特色为患者实施辨证施护,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心悸;证候分型;辨证施护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心悸又有惊悸和怔忡之分。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心悸多见于,现代医学中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神经官能症等,本病的发生多与体质虚弱,饮食不当,劳逸过度,情志所伤,感受外邪,药物使用不当有关。

1 证候分型1.1 心虚胆怯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舌苔薄白或如常,脉象动数或虚弦。

1.2 心血不足心悸,少寐多梦,健忘,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舌淡,脉细。

1.3 阴虚火旺心悸,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或为促脉。

1.4 心阳不振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心痛隐隐,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虚弱,或见结脉、代脉。

1.5 水饮凌心证心悸,胸脘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眩晕,恶心呕吐,流涎,舌淡苔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1.6 心血瘀阻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舌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2 辨证施护2.1 心虚胆怯证2.1.1 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避免噪音,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及空气新鲜。

2.1.2 避免不良情绪刺激,保持身心愉悦,多关心患者,进行劝解、安慰、使其配合治疗。

2.1.3 夜难入寐者,晚餐不宜过饱,睡前1 h可吃莲子百合红枣羹1小碗或饮热牛奶一杯。

中医内科心悸

中医内科心悸
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 细数 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 易怒 丸
心阳 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 不振 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
肢冷
舌淡苔白,脉 温补心阳 桂枝甘草龙 象虚弱或沉细 安神定悸 骨牡蛎汤合 无力 参附汤
【辨证论治 】
心悸辨证论治简表(2)
证型 症 状 舌 脉 治 法 方 药
振奋心阳 苓桂术甘汤 化气行水 宁心安神
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 舌红,苔黄 作,胸闷烦躁,失眠多 腻,脉弦滑 梦,口干苦,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
【概 述】
临床表现:
1、《素问· 痹论》: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 心 下鼓。” 2 、《素问 · 三部九候论》:“参伍不调者病。” 3、《素问· 平人气象论》:“脉绝不至曰死, 乍疏乍数曰死。”
【概 述】
心血不足证
主证: 心悸气短,头晕目眩
兼证: 失眠健忘,面色无华,
倦怠乏力,纳呆食少
舌脉: 舌淡红,脉细弱
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病机概要:
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 表 方: 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及加减:

【辨证论治 】
阴虚火旺证
主证: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
兼证:
卑 揲
【辨证论治 】
心虚胆怯证
主证: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兼证: 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
舌脉: 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病机概要: 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
神摇不安

法: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加减 代 表 方: 常用药及加减:
【辨证论治 】
兼证: 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舌脉: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心悸中医诊疗规范

心悸中医诊疗规范

心悸【定义】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淤血阻滞,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包括惊悸和怔忡。

【病因病机】1、体质虚弱2、饮食劳倦3、七情所伤4、感受外邪5、药物中毒以上致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或痰、饮、瘀、毒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诊断要点】1、症状: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常兼短气乏力,神卷懒言,较重患者常有虚里跳动显著,其动应衣,甚至晕厥。

2、听诊:心搏或快速,或缓慢,或忽跳忽止,或伴有心音强弱不等。

3、脉诊:可出现数,疾,促,结,代,沉,迟,涩等脉象。

4、诱因: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饱食。

5、检查:心悸发作时,行ECG或Holter检查【鉴别诊断】1、心厥:亦有心悸、脉率加快等,但以晕厥或昏迷、面白肢厥、脉微、血压下降等为主要表现。

2、奔豚气:为上下冲逆,发自小腹,与心悸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不同。

3、卑惵:因心血不足,虽心慌,一般无促结代等脉象,以神志异常为主,与心悸不难鉴别【辩证论治】1、心虚胆怯证候:心悸不宁,善恐易惊,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

舌象:舌淡红,苔薄白。

脉象:细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茯苓、茯苓神、远志、人参、石菖蒲、龙齿针灸:主穴内关三阴交通里中药穴位敷贴:复律膏敷内关三阴交通里耳针:心神门皮质下胸区交感2、心脾两虚证候: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少寐多梦,健忘。

舌象:舌淡红,苔薄白。

脉象:细弱。

治法:益气补血、养心安神方药:归脾汤加减:黄芪、龙眼肉、白术、茯神、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针灸:主穴内关三阴交通里中药穴位敷贴:复律膏敷内关三阴交通里耳针:心神门皮质下胸区交感3、阴虚火旺证候: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伴有耳鸣,腰膝酸软,头晕目眩。

舌象:舌红少津,苔少或无。

脉象:细数。

心悸

心悸

临床表现:《素问· 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
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病因病机: 《景岳全书 · 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
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
临床治疗:《金匮要略》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
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5
【病因病机】

总的病理机制:
心脏搏动 (心跳) 失 常
饮食不当 药物 过 量 蕴热化火生痰 痰火扰心
毒性较剧
耗伤心气,损伤心阴
中药——附子、乌头、雄黄、蟾酥、麻黄等 西药——洋地黄、奎尼丁、阿托品、肾上腺素等
11
【病因病机】
体虚劳倦
禀赋不足,素质虚弱 久病伤正,耗损气阴 劳倦太过伤脾 心虚胆怯 突遇惊恐 气血阴阳亏乏 心神失养 心 失 所 养 , 心 神 不 宁 发 为 心 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34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一两,甘草二两(炙),龙骨二两,牡蛎 二两
35
【治疗】
水饮凌心证
主要症状: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
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
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苓桂朮甘汤加减 加减:心悸气喘,难以平卧,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甚
以温胃止呕。
3.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 支气管炎、慢性肠炎、肠结核、美尼尔综合征等,属脾肾阳虚,水湿
内盛者。
40
【治疗】
瘀阻心脉证
主要症状: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
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合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丹参饮, 血府逐瘀汤均可)。 方中元胡对早搏病人效果好,

中医心悸怔忡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朱良春临床治疗经验

中医心悸怔忡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朱良春临床治疗经验

中医心悸怔忡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朱良春临床治疗经验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悸不安,甚则难以自持为主症的病证。

临床多呈阵发性,易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

•惊悸多因精神刺激而发,常突然发作,移时缓解,表现为阵阵发作,病情尚轻浅。

•怔忡常由久病逐渐形成,时因劳倦而增剧,持续难以速已,病情较深重。

从发病情况来看,惊悸发作没有规律,或多日一发,或一日数发;怔忡经常悸动不安,每劳则增剧。

从发作的证情来看,惊悸发作吋悸动甚剧,发作后无悸动感觉,但可有精神不振,身倦乏力,甚或情志抑郁,失眠等症状;怔忡灯悸动不已,伴有气短、胸闷、神倦身疲等虚弱症状。

另外,若兼见心痛者,当从心痛证论治。

痹证日久,内舍于心的心痹,另有专节讨论。

1病因病机心悸多因素体虚弱,或久病不已,导致心胆气怯、心血不足、心阳衰弱而发病。

也有因阴虚火旺,水饮内停,瘀血阻络引起心悸者。

玆就不同的病因病机分述如下:1.心虚胆怯心神主持心的精神意识活动,胆气刚直与勇怯’有关,心神健旺,胆气不怯,心动和缓而有力则无悸动之感。

若素体心胆虚怯,突受惊恐,闻异声,见怪状,登高涉险则心悸胆怯,心动神摇,不能自持而成惊悸。

2.心阳不振心的阳气能鼓动血脉运行,温养全身。

若久病或劳倦不当,耗损心阳,心阳虚不能温运血脉,致心失所养而悸动。

甚则心神不能自持而悸动不宁。

3.心血亏虚若素体虚损,脏腑薄弱;或久病失养,阴亏血少,或思虑烦劳,耗损营血阴精,或亡精失血,均可导致心血亏虚,令心失所养而发为惊悸。

4.阴虚火旺久病体虚,或房劳过度,或遗泄频繁,伤及肾阴;或肾水素亏,水不济火,致虚火妄动,上扰心神,发为心悸。

5.水饮凌心心脾阳虚,不能疏布,蒸化水液,致水液停聚而为饮。

饮邪上犯,侵凌心阳,心阳被抑,因而引起心悸。

6.心血瘀阻多因久病心悸,心之气阳不足,血脉循行滞涩,或外感温热、疫毒,风寒湿邪,传犯心包,或生活失摄,内蕴痰火,累伤心血,循行不畅,日久生瘀,阻于血脉而致本病。

【曾学文:心悸惊悸怔忡、心跳加快心慌不安-10证10法10方

【曾学文:心悸惊悸怔忡、心跳加快心慌不安-10证10法10方

【曾学文:心悸惊悸怔忡、心跳加快心慌不安-10证10法10方(一)病名概述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者自感心中急剧跳动,时有惶恐不安,不能自主,可伴有心前区不适,颤抖不宁,或脉见参伍不齐的一种心脏病。

心悸的病因与治疗首见于张仲景的论述中,如“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治疗方剂,“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对心悸的症状亦作了详尽描述:“悸者,心忪是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者是矣。

”怔忡多为心悸的严重表现。

虞抟在《医学正传》中对惊悸与怔忡两者的区别做了说明,谓:“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

”心悸之临床表现,主要见于西医学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或过缓、早搏、心房颤动、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参照本病辨证施治。

(二)诊断依据1.患者自觉心中跳动不安,不能自主。

脉过速或过缓,或有间歇,参伍不齐。

休作有时者轻,无时者重。

2.心脏听诊、心电图等项检查,提示有心律失常。

(三)证治分类1.心气不足证【主症】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睡眠不安,眩晕自汗,舌淡红,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为血帅,心气不足,运血无力,心失所养,故心悸气短。

气虚不足以温煦四末,故乏力。

汗为心之液,气虚不摄故易自汗。

气血不足,髓海失养,故头晕,睡眠不安,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益心气,养心安神。

【方剂】生脉散合五味子汤加味。

【药物组成】党参10g,黄芪20g,麦冬10g,五味子5g,白术10g,炒酸枣仁10g,柏子仁10g,炙甘草5g。

2.心阴亏虚证【主症】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口咽干燥,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或有间歇。

【证候分析】心阴不足,不能敛阳,阳无所附,则心悸易惊。

阴虚内热,阴液外泄故见烦热盗汗,阴液亏损,津不上承故见口干咽燥。

脉细数乃心阴亏损之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悸常伴随不同症状分惊悸、怔忡
【记者郑绵绵/台北报导】 2014/06/18
中医师余雅雯表示,临床像是常见问到「最近吃减肥药会心跳过快,是否正常?或最近考试快到了,只要一熬夜,隔天就胸闷心悸,就愈紧张喘不过气。

或有心脏病,常在半夜觉得心脏跳很快,喘不过气怎麽办?」。

心悸有伴随不同的症状,许多人担心是否心脏出了问题?中医师余雅雯表示,在烦恼劳累中又越加心慌,通常患者经西医检查,可分辨出是否是「心源性问题」,如心律不整,心脏衰竭。

但经常在门诊见到是,患者经过检查都无任何器官上的问题,进而问诊,大多是非心源性的问题引起,如新陈代谢异常,甲状腺亢进,更年期障碍,药物或咖啡因影响,而现代社会最常见的族群,是因压力引起的焦虑恐慌,患者还会合并胸闷头晕盗汗等。

余医师表示,心悸是「自觉心脏跳动异常」的一种不适的感觉,多数是阵发性的,也可能是持续的。

以中医来看心悸,可分为「惊悸」、「怔忡」两种不同症状。

「惊悸」是因外来因素导致情绪惊恐诱发心悸,但为阵发性,病势较为短浅。

而「怔忡」则是内因造成劳累过度,易诱发整天心中悸动不安,甚至伴随其他内科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